传统古镇古村落保护、修复与复兴实践学习
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

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一、引言历史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建筑面临着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
因此,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的意义、方法和实践案例。
二、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的意义1. 保护历史文化:历史建筑是历史的见证,保护它们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2. 促进旅游业发展:历史建筑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3. 提高城市形象:历史建筑是城市的名片,修复后的历史建筑可以提高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
4. 保护生态环境:历史建筑往往采用环保材料,修复过程中可以借鉴传统工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三、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的方法1. 调查与评估:对历史建筑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了解其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结构特点等,为修复提供依据。
2. 制定修复方案: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确保修复工作的安全和有效。
3. 采用传统工艺:在修复过程中,尽量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工艺,保持历史建筑的原貌。
4. 加强监管:建立健全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的监管机制,确保修复工作的质量和进度。
5.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四、实践案例1. 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建筑之一,故宫博物院在保护与修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对古建筑的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确保了故宫建筑的安全和稳定。
2. 上海新天地:上海新天地是一个典型的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项目。
通过对石库门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满足了现代商业需求。
3. 巴黎圣母院:2019年,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导致部分建筑受损。
法国政府投入巨资进行修复,力求恢复其原貌。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关注。
五、结论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专业机构和公众共同努力。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我们有信心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让它们继续传承下去。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导则

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导则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导则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整治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我国传统村落的现状1.1 我国传统村落的特点我国传统村落是我国古代村落建筑风貌的代表,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在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村落通过建筑、规划、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展现了我国古代乡村社会的组织形式、聚落风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色。
1.2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尽管我国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压力,许多传统村落却面临着亟待保护的困境。
其中,一些传统村落因为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遭遇了严重的破坏和消失,这不仅损害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也影响了传统村落的传承和发展。
1.3 我国传统村落整治的现状为了解决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对于传统村落的整治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推进。
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整治导则以及实践中的一些困难,传统村落整治工作仍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二、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的问题2.1 缺乏规范的整治导则我国传统村落整治工作中存在着整治导则不够规范、统一、科学的问题,这导致了整治工作的不规范性和盲目性。
缺乏有效的整治导则也使得传统村落整治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2.2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是一个重要问题。
这些机制不仅包括法律、政策等宏观层面的保护机制,也包括对传统村落的具体保护举措和措施。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会使得整治工作难以开展和实施。
2.3 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支持传统村落整治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的支持,但是现实中,我国传统村落整治工作还存在着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支持的问题。
古村落保护活动感想

古村落保护活动感想这次古村落保护活动是由当地政府主导,得到了各方力量的支持和参与。
我们一行人来到了黄姜村,这是一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中古建筑保存完好,青石小巷纵横交错,让人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古镇。
然而,古村落却因为人口老龄化、土地流转等问题,面临着许多困难。
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当地村民振兴古村落,保护古建筑,传承乡土文化。
首先,我们进行了对古村落的调查和了解,力求全面掌握古村落的文化底蕴、建筑特色、历史渊源等。
通过专业人员的介绍和解说,我们对古村落的价值和珍贵之处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和尊重这座古村落。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不断发现古村落的独特之处,例如古建筑中的木雕、砖雕等工艺,都是古村落重要的文化遗产,我们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充满了信心和决心。
在对古村落有了初步了解后,我们开始着手制定古村落保护的实际行动计划。
我们一方面与当地政府、专业机构及相关人员合作,共同制定古村落保护的长期规划和政策,以推动古村落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着力发动和组织当地村民参与古村落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活动。
我们设立文化保护志愿者团队,组织村民学习传统手工艺和文化技能,让他们亲自参与古村落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试图让整个社区共同参与古村落的保护工作,也让古村落的保护成为一种民间自发的力量。
在实际的保护工作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古村落的保护需要资金、技术和政策的支持,需要跨部门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而古村落的修缮和保存又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
同时,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村民对古村落保护和传承的不理解和支持。
有的村民觉得传统文化已经过时,更愿意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我们需要耐心地做工作,让他们明白古村落的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对于村落和社区的重要意义。
然而,正是在这些困难和挑战中,我们得到了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争取到了一些政府和社会资金,用于古村落的保护工作;我们也不断培训和引导村民,让他们逐渐认同和支持古村落的保护意义。
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

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作者:王娟洋邰巍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第01期以浙江省廿八都古镇为例,阐述了古镇保护开发项目实施两年来,通过保护整治历史建筑、更新完善基础设施和发展旅游经济等实践,使古镇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提出“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互为因果”的观点,指出古镇的保护开发必须让当地居民得到实惠,必须让当地居民参与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实践,以及古镇基础设施必须留有发展余地等几个问题。
一、古镇概况廿八都镇位于浙、闽、赣交界处,处于仙霞岭腹地,依山伴水,地理位置优越,号称“鸡鸣醒三省”。
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被誉为“文化飞地”、“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
自宋熙宁四年(1071年)始称“廿八都”,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宋室南渡之后,仙霞古道日渐繁盛,廿八都逐渐由兵家必争之地发展成为商贸重镇,四方之民云集,富甲三省边界,雄踞一方。
廿八都当地居民是移民的后裔,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文化类型。
各种民风民俗极具个性,丰富多彩。
在古镇,从建筑到街道巷弄,再到整个古镇的环境,仍基本保持着传统的风貌和格局。
多种类型的民居和公共建筑保存完好,它们融浙式、闽式、徽式、赣式、客家式于一体,风格各异,匠心独具。
此外,其它的历史物质遗存众多,壁画、古桥、古庙、古阁等不胜枚举。
二、古镇的传统特色廿八都古镇布局基本沿袭明清“一溪二街”格局。
主街纵贯南北,与枫溪平行,北段称“枫溪街”,南段称“浔里街”。
主街之西为一条古老的后街,狭窄弯曲,大致与主街平行。
东西走向巷弄众多,纵街横巷,构成南北长、东西狭的古镇街市。
廿八都古镇是代表浙西南明清古建筑群和街区风貌的古代重镇,1991年被公布为首批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1. 古镇传统建筑特点古镇建筑总体布局,依山而建,因势而导,师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古镇内规模较大且保存基本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有四十余幢,其建筑形式千姿百态,其中有徽式马头墙、浙式屋脊,赣式檐橼、闽式土墙,还有欧式门庭,各种风格争奇斗艳,却又和谐共存,相得益彰。
传统历史古镇保护和重建的必要性分析范文_毕业论文范文_

传统历史古镇保护和重建的必要性分析范文这里我们讨论的传统历史古镇,主要代表了一定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城镇发展过程,体现了一定历史阶段风貌特点的“古镇”。
这类古镇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遗迹、流传久远的历史故事,如苏州的周庄、安徽的宏村等。
第一,传统古镇有着悠长的历史,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能够反映该地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以及建筑的风貌特点;第二,传统历史古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一些历史古镇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如贵州的千户苗寨;第三,传统历史古镇能反映一定的地域特征,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一样的自然风貌,古镇在适应这些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亦产生了不同风貌,如藏区的土库房;第四,传统历史古镇往往能成为一个城市的形象代表,大量的传统建筑风貌,本身就是一座城市的景观形象,而自然景观和建筑风格的融合统一,构成了传统古镇别具一格的景观特征;第五,传统古镇的形成往往有其独特的功能特征,在文教、政治、军事、商贸、交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丽江古城是当时茶马古道重要的驿站。
传统历史古镇保护和重建的价值传统古镇的形成和发展往往都是自发的,不同于现代城市有着统一的规划。
现存历史古镇的建筑风貌并不仅代表某个时间节点上的建筑,还会有各个时期建筑风貌的并存,如成都的宽窄巷子,不仅有明清时代的中式传统民居,也有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欧式混搭建筑形态。
但由于我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体系为主,木结构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所以我国不同地方传统古镇的历史遗存也并不均衡。
总的来说,明清以前的传统古镇建筑已基本消失,现存的传统古镇主要以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为主。
这些古镇为我们了解不同时期和各个地区的历史故事、风土人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传统历史古镇根据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往往会形成适当的发展规模。
例如在南方以水路为主的地区,交通以人力的渡船为主,商品贸易以面对面的交易日常用品为主,因此街道的尺度规模较小,从而形成了江南古镇前街后院,下街上宅的建筑形态。
古镇复兴实施方案

古镇复兴实施方案古镇复兴是一项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旨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激活古镇经济,提升古镇形象。
为了有效推动古镇复兴,以下是一个1200字的实施方案:一、保护和修复古建筑1. 制定古建筑保护规划,明确古建筑的保护范围、保护标准和修复原则。
2. 开展古建筑修复项目,重点修复有代表性和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并保持其原始风貌。
3. 加强对古建筑的日常维护管理,修复破损的地方,防止进一步损害。
二、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1. 开展系列的传统文化活动,包括传统音乐演出、传统手工艺品展览、传统节日庆祝等,以吸引游客和居民参与。
2. 设立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为游客和居民提供展示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场所。
3. 建立古镇文化研究中心,开展古镇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为后续的文化推广提供支持。
三、丰富古镇旅游产品1. 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包括古建筑巡游、传统手工艺品体验、传统美食品尝等,提供多样化的旅游选择。
2. 建设优秀的旅游设施,包括旅游咨询中心、停车场、公共厕所等,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3. 鼓励企业和个人创新,开发独特的旅游产品,增加古镇的吸引力。
四、培育古镇特色产业1. 通过政策扶持,引导企业和个人从事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古建筑保护等行业,培育古镇特色产业。
2. 构建完善的产业链,鼓励形成古镇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古镇的产业竞争力。
3. 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鼓励创新技术和设计,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融合。
五、改善古镇基础设施1. 加大古镇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优化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2.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医疗、教育、社会安全等,提高古镇居民的生活便利。
六、加强古镇的管理和保护1. 设立古镇管理委员会,负责古镇的规划、管理和保护工作。
2. 建立健全古镇的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
3.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古镇的保护和规范管理。
七、加强古镇与外部合作1. 加强与其他古镇的联动合作,开展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提升整体古镇复兴品牌的影响力。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与实践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与实践简介2002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将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列入法律规定至今已经十周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已公布五批共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名镇181个。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已达725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体系日臻完善。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一大批有特色的名镇名村得到了保护。
一、发展过程虽然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时,就已经提出要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的小镇、村落进行保护,不少省份陆续开展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命名工作,2000年在我国政府的积极申报下,安徽省西递、宏村两个古村落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但全面开展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工作是近十年的事情。
2002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第一次以法的形式确认了名镇、名村在我国遗产保护体系中的地位。
第14条,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
”从此,中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大幕拉开。
2003年10月8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2个,其中名镇10个;2005年公布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8个,其中名镇34个;2007年公布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7个,其中名镇41个;2008年公布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4个,其中名镇58个;2010年公布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9个,其中名镇38个。
目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50个,其中名镇181个。
已公布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25个。
同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开始研究制定。
2008年开始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作出了规定。
2008年国务院公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原则和要求。
2011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国家级名城、名镇、名村进行了检查,各省市在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既取得了不少好的经验,也让我们看到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村落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和建议

城市化进程中村落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和建议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村落的历史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那些承载着先辈智慧和记忆的古老村落,有的在岁月的侵蚀中逐渐凋零,有的在城市化的推进中被拆除重建,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也随之消逝。
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村落的历史文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村落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是地域文化的鲜明标识,也是人们情感寄托和精神家园的所在。
村落中的古建筑、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无一不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比如,那些古老的祠堂、庙宇,见证了村落的兴衰变迁,凝聚着家族的血脉亲情;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展现了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审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庙会、舞龙舞狮等,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村落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方面,随着城市的扩张,许多村落被纳入城市规划范围,面临着拆迁和改造的命运。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文化遗迹被无情地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商业街区。
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流动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村落中的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传承的土壤。
年轻人纷纷涌入城市,追求更好的生活,导致村落空心化现象严重,传统技艺后继无人,民俗文化也日渐式微。
为了加强村落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当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村落历史文化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将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同时,加大对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古建筑的修缮、传统技艺的传承、民俗文化的保护等方面。
其次,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广泛宣传村落历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在学校教育中,增加有关村落历史文化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此外,还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园博会钱绍武园艺术酒店(苏州)项目
项目位于吴中区临湖镇第九届江苏省园 艺博览会展区内。
建筑首层是一些列散落的体量自由的建 筑体块,上层是一整条曲折连续的建筑 形体,保证了上层客房具有良好的景观 视线。
建筑外立面材料采用与苏州传统建筑产 生关联,底层白色的墙面,上层外表皮 为可开启的木色格栅,既保证室内外空 间的通透性,也可以有效保证内部的私 密性。
无序与集度假酒店
越来越多的人将旅行融入生活,成为有品质的生活体验不可或缺。酒店逐渐成为家、办公室、咖啡馆之外的 “第四空间”。酒店在成为旅行的目的地,既满足住宿需求,又是旅行目的地的生活空间。最好的度假是即 能南山隐居,又能群贤雅集,诸朋燕饮。 从旅行整体体验的坐标上定义酒店,将以具有社交场景感的"酒店+"模式(即酒店加具有城市公共客厅意义 的的业态空间,如咖啡馆、酒吧、书店等等)发展一种度假模式。把酒店和本土文化、深度旅游体验、手工 民艺交流、旅行社交结合,让酒店成为具有更好交流品质的度假平台。
无序与集度假酒店
把对目的地的理解融入酒店设计。大理 无序与集酒店一个房间一个主题,都与 本土文化相关联。马帮主题是一个小型 博物馆,狩猎主题带你体验山野丛林的 野性,或从历史纵深,或从博物展示, 或从生活场景,营造关于大理历史与人 文最深度的体验感。
大理无序与集建造采用全环保材料,使 用回收木,废旧利用;制冷取暖首先考 虑物理原理,做好建筑保暖,通风设计, 水循环系统等等。从建设开始就把减少 能耗和废气排放作为一个指标,鼓励有 品质的健康出行。
2007年创立于北京,扎根于面朝洱海、 背倚苍山的大理,是从事建筑设计,城 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的专 业合伙人事务所。
目前主要的项目在云南,以大理为多, 项目类型以私人住宅和中小型精品酒店 为主。每年也做两三个外省的项目,例 如江苏省园博会钱绍武园艺术酒店(苏 州)项目。
作品介绍
尼洋河游客接待中心
2011年赵扬应邀参加“向东方——中国 建筑景观展”。2013年应邀参加“巴塞 尔艺术博览会——亚洲博物馆设计专题 论坛”。工作室作品和访谈曾广泛发表 于Mark, Detail, Icon, 3c, Surface, Slick世界建筑,城市环境设计,建筑创 作等国内外著名专业期刊。
赵扬建筑工作室
建筑空间大部分都是向外部敞开的。 屋顶由3个“房间”支撑,覆盖的面 积为117㎡。屋顶中间有个三角形的 洞口,可以在这里直接凝视天空。每 个“房间”连着板凳都是向心布置, 同时与朝向不同方向的3个入口相对, 于是能看到周边的景色。厨房采用了 玻璃推拉门,在天气好的时候门可以 拉开。
洱海双子客栈
项目位于洱海东南的金梭岛。金梭岛 是一个传统白族渔村, 出入均需乘船。 场地由两块互成三十度夹角的宅基地组 成,分别属于岛上的两兄弟。两块地中 间的区域目前是渔民打渔的平台,未来 会成为旅舍的码头。两兄弟考虑到未来 分家的方便,要求两块地上的建筑不能 连在一起,建筑由一条七十米长的柱廊 串联在一起。这条柱廊既是主要的公共 流线空间,也是确定整个建筑空间和景 观体验的结构性策略。
陈宅
海角客栈
大理无序与集分处古城和才村洱海边二 处。大理无序与集建筑空间概念从本土 出发,但没有标签化的本土符号。大胆 使用在国际上难度较高的建筑手法:古 城无序与集为木模清水混凝土与基地回 收的石材结合为主要肌理材质;才村无 序与集主体为生土混凝土建筑。设计最 大限度的设计精神层面的奢享,内空间 却极简而纯粹,设计出度假需要的回归 自我的纯粹感。而不是堆砌的奢靡,力 图使酒店的建筑品质从外到内都具有完 全的原创性和独特性。
项目位置:西藏,林芝,达则村 建设单位: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430 平方米 结构体系:毛石承重墙+木结构屋面 设计时间:2009年1月至2009年5月 建造时间:2009年6月至2009年10月 建筑师:标准营造・赵扬工作室 设计团队:赵扬,陈玲
建筑设计:用朴素的建造手段,利用并优 化当地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用当地藏 民可以理解的方式,来探索西藏建筑文化 的当代表达。
慎重地处理建筑形式和环境的关系,在建 筑概念的独立性和跟环境的协调性之间取 得微妙平衡;同时用当地藏民可以理解的 建造方式来阐释西藏传统文化的当代性; 用材料、空间、颜色、光线等最基本的建 筑语言来重塑对景观的体验和对文化的觉 知。
共有之家
共有之家是为渔民社区设计建造的聚 会场所,在2011年这里曾受到海啸的 严重破坏。项目位于气仙沼河渔港, 被用作当地捕鱼作业以及社区生活中 心,渔民们可在此处休息,妻子会在 此处等待丈夫捕鱼归来,有时候这里 还能作为市场。
插曲之赵扬建筑工作室
赵扬
1980年生于重庆市。2002年毕业于清华 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清 华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 哈佛大学,获建筑学硕士学位,并获选 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
2010年与标准营造事务所合作作品西藏 尼洋河游客接待中心获WA中国建筑奖优 胜奖。
2012年,赵扬获选“劳力士艺术导师计 划”,在普利茨克奖得主,日本著名建 筑师妹岛和氏的指导下,完成日本气仙 沼市“共有之家”建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