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福建教师招聘考试化学教学设计及教案模板
化学面试试讲教学教案万能模板

---化学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2. 能够运用(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 增强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掌握。
2. (实验/操作)的熟练运用。
三、教学难点1. (复杂概念/原理)的深入理解。
2. (应用性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开场白: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今天面试的化学教师,我的试讲题目是《(课题)》。
2. 导入方式:- 实验导入:展示一个有趣的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 直观导入:展示实物、图片或模型,引发学生思考。
(二)新课讲授1. 知识讲解:- 讲解(知识要点),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 通过板书或多媒体展示关键概念和公式。
2. 实验演示(如有实验):- 演示实验步骤,讲解实验原理。
-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3. 讨论与交流:-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三)巩固练习1. 课堂练习:- 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2. 反思:-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 鼓励学生提出改进建议。
五、板书设计(根据具体内容设计板书,清晰展示知识要点)六、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请根据您的具体教学需求和课程内容,对上述模板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教师面试试讲教案高中化学

教师面试试讲教案高中化学
教学内容:高中化学
教学目标:
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别方法;
3. 了解电化学基础知识,能够解释电池的工作原理;
4. 掌握电解质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行为。
教学重点难点:
1.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别方法;
2. 电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电化学的相关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氧化还原反应(20分钟)
1. 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概念;
2. 解释氧化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别方法,包括使用氧化数、氧化物名称、电子捐赠等方法。
三、探究电化学基础知识(20分钟)
1. 讲解电化学基础概念,包括电解质、电解质溶液、电池等;
2. 解释电池的工作原理,包括原电池、电解质电池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四、实验(30分钟)
进行电解质溶液在电解池中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化学的实验现象,并观察电化学反应过程。
五、总结与评价(15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回答问题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教学资源准备:
1. 实验器材:电解槽、电极、电解质溶液等;
2. 教材、幻灯片等教学资料。
教学展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判别方法,掌握电化学基础知识,能够解释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电解质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行为。
同时,通过实验的进行,学生将会更深入的理解电化学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电化学现象。
教师招聘高中化学教案模板

教师招聘高中化学教案模板
一、教学内容
本课时将教授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物质的分类、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能够根据化学性质和物态变化,辨认物质的分类。
2. 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构成和元素周期表的特点。
3. 能够对不同元素进行分类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化学实验或化学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
2. 讲解:讲解物质的分类、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3. 实验:进行相关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4.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结:对本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知识点,做出相关思考。
五、教学资料
1. 化学实验器材和试剂。
2. PPT课件和教学笔记。
六、评价方式
1. 通过课堂小测、作业和讨论,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互评,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学习动力。
七、教学反思
1. 分析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结合学生反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招聘化学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八章第一节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化学反应类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2. 举例说明各类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各类反应的判断方法。
2.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什么是化学反应?2.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二、新课讲授1. 化合反应a. 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b. 特点:多变一。
c. 举例:2H₂ + O₂ → 2H₂O。
2. 分解反应a. 定义: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
b. 特点:一变多。
c. 举例:2KClO₃ → 2KCl + 3O₂↑。
3. 置换反应a. 定义: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b. 特点:单质与化合物反应。
c. 举例:Zn + CuSO₄ → ZnSO₄ + Cu。
4. 复分解反应a. 定义: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b. 特点:化合物与化合物反应。
c. 举例:NaCl + AgNO₃ → NaNO₃ + AgCl↓。
三、课堂练习1. 判断以下反应属于哪种类型:CaCO₃ → CaO + CO₂↑。
2. 分析以下反应是否属于置换反应:Fe + H₂SO₄ → FeSO₄ + H₂↑。
四、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2.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什么是复分解反应?2.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复分解反应。
教师招聘初中化学教案设计

教师招聘初中化学教案设计
课题:化学教师招聘
教学内容:初中化学知识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重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技能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简单介绍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介绍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讲解常见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3.解释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老师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化学反应过程,培养实验设计和观察能力。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练习题,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方法和答案,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作业布置(5分钟)
老师布置化学知识练习题,并要求学生做详细的实验报告。
六、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程进行总结,回顾重点知识和实验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体验,培养了实验设计和观察能力。
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得到了提升,为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希望能够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教师招聘初中化学科目教案

教师招聘初中化学科目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化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基本概念的介绍和理解
2. 化学实验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3. 学生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
2. 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料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问题导入,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 学习: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示范实验
3.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化学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5. 总结提高: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化学知识点
教学反思和评估:
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综合能力教学延伸活动:
1. 组织化学实验小组,让学生自主设计和进行小型实验
2. 开展化学科普知识讲座,增加学生对化学科学的了解
教学反馈:
通过课堂观察、作业考查、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招聘笔试高中化学教案

教师招聘笔试高中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及分类。
2. 掌握化学键的形成规律。
3. 能够应用化学键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老师引入化学键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重要性及分类。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基本特点及形成规律。
2. 演示不同种类的化学键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化学键的本质。
三、示范(10分钟)
老师示范如何通过化学键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四、练习(20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化学键相关问题的讨论与解答。
2. 老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加深学生对化学键知识的理解。
五、总结(5分钟)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学键的重要性,并激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化学知识。
【教学反思】:
化学键作为化学的基础概念,是理解化学现象的关键。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形成规律及应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希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不断巩固化学键知识,为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招聘初中化学教案

教师招聘初中化学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知识概述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化学中常见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化学基本概念和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准备:化学教材、实验仪器、课件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化学的概念和作用,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 教学(30分钟)
2.1 化学的基本概念
- 原子和元素的概念
- 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
- 常见的化合物及其性质
2.2 化学实验方法和操作技巧
- 熟悉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规范
- 学习常见实验操作技巧,如称量、加热、溶解等
3. 拓展(10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4. 练习(15分钟)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化学知识的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5.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化学的奥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化学的浓厚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化学教学设计及教案模板为帮助广大考生备战福建教师招聘考试,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点击进入)为大家整理了化学学科常见篇目的教学设计及教案模板,大家可以认真揣摩这些教案的撰写方式和撰写技巧,然后多加练习。
如果需要其他备考资料,也可以直接点击:福建教师考试备考进入查看。
现就常见篇目说明如下:
篇目一:《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乙醇的结构、主要性质及用途。
2.了解乙醇与人类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体验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乙醇与钠反应,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难点】
乙醇的结构探究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乙醇分子模型。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图片导入
教师:同学们好,请看看我们大屏幕上的图片,想想它是哪首古诗的情景呢?
【投影】细雨中路人向牧童询问酒家的图片。
学生回答: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教师讲述:这是诗人杜牧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可见酒在我国的历史真是源远流长,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学生回答:乙醇
教师引入: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一种有机物-乙醇。
(板书)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教师布置任务:乙醇我们在初中化学中就简单接触过,请同学们自己写出乙醇的分子式。
写出来之后,试试看能不能写出它的结构式。
学生回答。
教师过渡:为了让大家更形象的认识乙醇分子,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道具”,大家动手来组装一下你们写出来的乙醇结构模型。
(学生活动)动手组装乙醇的结构模型
教师评价正确的模型。
教师提问:酒中除了有乙醇还有大量的水,“水”和“醇”的组合即形成了“酒”字。
1.乙醇的物理性质
你能用最简单的方法区分水和乙醇吗?
学生回答:闻气味,乙醇有特殊香味,而水没有。
教师过渡:这是利用物理性质来鉴别的,那你能描述一下乙醇的物理性质吗?
学生回答:无色透明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易挥发。
教师总结,书写板书。
教师提问:你还有其他方法鉴别水和乙醇吗? 如果需要其他备考资料,也可以直接点击:福建教师考试备考进入查看。
2.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师引导:钠和水的反应我们见过,钠会和乙醇反应吗?
(演示实验)向盛有少量乙醇的烧杯中投入一块金属钠。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
学生回答:反应生成气体,气体中可能含有碳、氢、氧元素
教师提问: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预测呢?实验装置应如何设计?请把装置图画在学案上。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图。
(演示实验)乙醇和金属钠反应产物的检验。
教师提问:请描述实验现象并说明你的结论。
学生回答: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说明该气体不含碳元素;干冷小烧杯内壁出现液滴,说明该气体含有氢元素,从而确定原气体为氢气。
(学生活动)写出钠和乙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学习一下乙醇和钠反应的断键方式及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钠和水的反应较为激烈,而钠和乙醇的反应较为平缓,可见我们可以用钠来鉴别乙醇和水,对比点燃、无水硫酸铜和钠三种鉴别方法,你觉得谁是最优答案呢?
教师提示:实验方案的确定原则:科学性、简约性、安全性、现象明显。
学生选择。
教师引导:你还知道乙醇其他的化学性质吗?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学生:乙醇的燃烧
教师引导:乙醇燃烧过程中发生氧化反应,你觉得乙醇还能发生别的氧化反应吗?
(探究实验)将盛有1/4试管乙醇的试管固定于铁架台底座上,将铜丝下端的螺旋部分
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插入乙醇中,反复几次。
(实验现象)铜丝由红色变为黑色后又变红,并闻到刺激性气味
教师提问:这一过程发生了什么反应?铜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呢?
教师讲解:乙醇的催化氧化过程并引导学生推理得到总方程式的书写。
教师拓展:少量饮酒有益健康,但酒后驾车却易引发交通事故,你知道交警检验酒后驾车的酒精检测仪中所含有的物质是什么吗?有人认为是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也有人认为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你们觉得是哪种物质呢?请用实验来说话吧! 如果需要其他备考资料,也可以直接点击:福建教师考试备考进入查看。
(学生探究实验)乙醇和重铬酸钾的反应及乙醇和高锰酸钾的反应。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重铬酸钾溶液由橙红色变为绿色。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教师设疑:大家知道“杜康酿酒反变醋” 的故事吗?能用所学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学生回答:在与重铬酸钾的反应过程中,乙醇被氧化变为乙酸,乙醇是酒的主要成分,而乙酸是食醋的主要成分。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教师:我们先请同学们来说说这节课收获了什么?
教师总结:同学们总结的很好,我们主要就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展开了学习。
不仅学会了乙醇结构式的书写,了解了它的物理性质,还了解了它可以和钠发生反应生成
氢气,可以燃烧发生氧化反应等。
除此之外,希望大家课后可以探索下杜康酿成的“醋”。
作业:
1.了解乙酸相关的物理和化学知识。
2.课后习题。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更多教案内容,大家可以下载本文档后按住ctrl 点击:福建教师考试13个学科教案汇总。
如果需要其他备考资料,也可以直接点击:福建教师考试备考进入查看。
篇目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实质。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验证酸碱之间的反应,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展示中和反应实质的微观图片,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实质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白酒变红酒,红酒变白酒”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在制定方案,探究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发展勤于思考,善于合作,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对“白酒变红酒,红酒变白酒”实验进行分析与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酸和碱发生反应。
2.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实质。
【难点】
对“白酒变红酒,红酒变白酒”实验进行分析与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酸和碱发生反应。
三、教学策略及方法
启发诱导、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教学方法。
四、教学准备
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稀硫酸、石蕊、酚酞、氢氧化钡、
氢氧化铁、碳酸钙、氧化铜、锌粒、硫酸铜、温度计、试管、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
火柴
五、教学过程
(一)演示实验,激情导入
演示实验:“白酒变红酒,红酒变白酒”。
提出问题:“利用我们课题1学过的知识进行大胆猜测,实验中可能用到了哪些试剂。
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得出酸和碱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二)实验设计,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我们利用酚酞试液做指示剂,验证了酸和碱之间能发生反应,利用了验
证反应物减少的原理,来判断反应发生,你还能设计出哪些方案来验证酸碱发生反应呢?以化学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课前发的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并验证猜想。
实验完毕后,
小组之间讨论、交流实验方案和现象。
”
教师巡视、指导。
听小组同学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并点评。
总结得出方案:利用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证明酸或碱减少了或者消失。
验证有新物质生成,根据反应放出热量,
都可以判断发生反应。
让学生试着写出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让两名学生代表板演。
根据学生书写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寻找规律,讲解盐是金属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教师追问:“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请举例说明。
”学生举出反例,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
观看动画,得出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布置任务:阅读教材,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指导学生交流,并让学生回答中和反应在工农业、医疗、生活中的应用,巩固新知。
(三)总结归纳,巩固新知
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并布置作业:必做题:写出至少两种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多多益善。
选做题:搜集生活生产中中和反应的应用实例,下节课与大家
分享。
六、板书设计
一、中和反应:
酸+碱=盐+水
HCl+NaOH=NaCl+H2O
H2SO4+Ba(OH)2=BaSO4↓+2H2O
实质:H++OH-=H2O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
篇幅所限,暂列2篇教案模板,更多教案内容,大家可以下载本文档后按住ctrl 点击:福建教师考试13个学科教案汇总。
如果需要其他备考资料,也可以直接点击:福建教师考试备考进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