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模板(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材料制备技术课程设计

材料制备技术课程设计

材料制备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材料制备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特点。

2. 学生能够描述常见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并了解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 学生能够掌握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关键参数,了解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材料制备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

2. 学生能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优化。

3. 学生能够运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材料制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材料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 学生能够认识到材料制备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严谨、勤奋、合作的良好品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中阶段材料科学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材料制备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知识基础,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材料科学了解较少,需要加强引导和激发兴趣。

教学要求:1. 结合教材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2. 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强化团队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4. 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基本概念:材料制备技术的基本原理、常见材料分类及制备方法。

- 教材章节:第一章 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述,第三节 材料制备技术简介2. 材料制备方法:热制备、化学制备、物理制备、生物制备等。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材料制备方法,第一至第四节3. 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典型材料的性能特点。

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教学设计 (2)

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教学设计 (2)

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教学设计一、前言现代材料科学中,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掌握材料的合成方法和制备技术对于从事材料相关工作的人员来说是必要的能力。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材料合成和制备技术能力,本文通过教学设计的方式,讲解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传授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

二、教学目标本教学主要目的是:1.帮助学生了解材料合成与制备的相关知识;2.技能能够掌握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基本方法;3.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对材料合成与制备实验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3.1 材料合成基础知识在材料合成的基础知识中,我们将向学生介绍常见的材料合成方法,包括固态反应法、气态反应法、溶液法和沉淀法等。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我们将通过讲解这些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操作技巧等方面来让学生更深入理解。

3.2 材料制备基础知识在材料制备基础知识中,我们将介绍各种材料制备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高能球磨法、溶胶-凝胶法等。

通过这些介绍,学生将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各种制备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和操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3.3 材料合成实验在材料合成实验中,我们将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了解材料的制备过程和实验流程。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将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参与到不同方面的工作中。

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将会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保证学生成果的取得。

3.4 材料制备实验在材料制备实验中,我们将通过相关案例介绍各种制备方法的操作流程,帮助学生了解到制备方法及相关实验细节。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将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环境和相关安全问题,指导学生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实验方案,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同时,我们也会给予学生相关的实验技能和工具使用方法的指导。

四、教学方法在本教学中,我们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演示、实验和案例等方式。

同时,我们还将引导学生参与到团队中,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五、教材在本教学中,我们将使用理论教材以及实验操作手册等教材。

材料合成与制备工艺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合成与制备工艺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适用专业:材料化学2、实验的任务、性质与目标本门实验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实施实验,正确理解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建立抽象的立体思维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材料的基本合成和制备方法,了解各种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工艺过程。

培养学生在材料合成与制备方面的动手能力与科学、系统的专业实验能力。

二、课程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几种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方法及工艺过程,为毕业后参加实际科研及新产品开发等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学习要求本门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和实验现象,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先预习;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认真,通过实验,对实验过程中用到的仪器- 1 -设备要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要领;要充分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

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 2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材料合成与工艺实验》自编实验讲义六、成绩评定(一)考核方式 E.其他: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附:评分标准(1)实验操作评分标准- 3 -(2)实验报告评分标准七、学术诚信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

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

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4 -。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CL0412课程中文名称: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英文名称: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eparation Technology课程性质:选修课程学分数:1.5课程学时数:24授课对象:材料化学专业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固体化学、有机化学一、课程简介本大纲适用于材料化学类本科。

本课程旨在介绍材料合成与加工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着重讲述了单晶体的生长,非晶态材料的制备,薄膜的制备方法,功能陶瓷的合成与制备,结构陶瓷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等。

材料合成与加工是材料化学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材料的合成与加工的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的重点是针对不同性能体系的材料发展起来的各种合成方法与加工制备工艺,理解各类材料合成原理和物理化学过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使用多种类型材料的设备、分析多种类型材料的性能,并初步具备开发新设备、制备新材料的能力,为学习材料化学专业打好基础。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单晶材料合成与制备课程教学内容:从固相-固相平衡、液相-固相平衡和气相-固相平衡制备单晶材料的方法,提拉法制备、气相外延生长单晶硅的工艺,焰熔法制备宝石。

课程的重点、难点:重点:晶态的基本概念,晶态生长的基本原理,常见的固-液晶体生长技术。

难点:晶体生长的基本原理。

课程教学要求:要求了解固相-固相平衡的晶体生长的基本概念和机理。

了解液相-固相平衡的晶体生长的机理,掌握一些液相-固相平衡生长晶体的具体方法。

了解气相-固相平衡的晶体生长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非晶态材料的制备课程教学内容:非晶态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非晶态材料的形成理论,非晶态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原理。

课程的重点、难点:重点:非晶态的基本概念,非晶态材料生长的基本原理,常用的非晶态材料的制备原理。

材料合成与制备教学设计

材料合成与制备教学设计

材料合成与制备教学设计1. 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为化学、材料科学、物理和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提供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从事新材料、能源、环境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工作。

本课程重点涉及材料的合成和制备,包括溶液化学合成、气相合成、固体化学合成、生物合成和纳米颗粒合成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技能。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掌握基本的化学合成和制备技能,理解材料的物理和化学基础,了解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2. 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具备化学分析和计量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新材料的设计、合成和制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各种化学合成和制备工艺,并能进行实验操作;•了解新材料的性能、应用和发展趋势。

3. 教学大纲3.1. 材料的基本原理•材料的物理和化学基础•材料分类与性能3.2. 溶液化学合成•离子溶液化学合成•氧化还原溶液化学合成•晶体生长3.3. 气相合成•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气相浸渍法3.4. 固体化学合成•热固相法•水热合成法•碱性熔渣法3.5. 生物合成•生物矿化与生物矿化合成•生物体外合成3.6. 纳米颗粒合成•纳米晶体的化学合成•纳米颗粒的可控制备•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基本原理3.7. 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光电材料•磁性材料•全固态电池•导电聚合物材料•纳米材料与应用4. 教学方法和实践本课程采用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理论和实践紧密衔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践环节包括以下实验项目:•溶液化学合成•燃烧法制备氧化物和金属粉末•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纳米颗粒合成实践此外,本课程还将安排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有代表性的材料制备实验室、企业和生产线,并进行探讨。

5. 教学评估本课程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包括课堂出勤、作业、期中考试、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等。

其中,实验报告的分值占总成绩的比重较高,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掌握理论知识和实习技能,并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材料制备与加工课程设计

材料制备与加工课程设计

材料制备与加工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材料制备与加工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学生能掌握不同材料的性质、制备工艺及加工技术。

3. 学生能了解材料制备与加工在工程、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材料制备与加工实验方案。

2. 学生能运用实验仪器和设备,进行基本的材料制备与加工操作。

3. 学生能分析实验结果,评价材料性能,并提出改进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培养对材料科学的兴趣,提高探究欲望。

2. 学生能认识到材料制备与加工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树立社会责任感。

3. 学生能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倾听、协作,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年级的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材料科学的基本知识,掌握材料制备与加工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高中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1. 材料基本性质:密度、硬度、韧性、导电性等物理性质,以及化学反应、氧化还原等化学性质。

2. 常见材料分类:金属、陶瓷、塑料、复合材料等,及其特点和应用。

3. 材料制备方法:熔炼、烧结、化学合成、物理气相沉积等。

4. 材料加工技术:铸造、塑性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

5. 材料制备与加工工艺优化:探讨不同工艺参数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6. 材料应用案例分析:分析不同材料在汽车、航空、电子、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材料基本性质及分类第二周:材料制备方法(一)第三周:材料制备方法(二)第四周:材料加工技术(一)第五周:材料加工技术(二)第六周:材料制备与加工工艺优化第七周:材料应用案例分析及实验操作第八周:课程总结与评价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与教材《材料科学基础》相关章节紧密关联,涵盖第二章材料的基本性质、第三章材料分类、第四章材料制备方法和第五章材料加工技术等内容。

材料合成与制备课程设计 (2)

材料合成与制备课程设计 (2)

材料合成与制备课程设计1. 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材料合成及制备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重点介绍化学、物理、生物等多学科领域内与材料合成和制备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晶体生长、气相沉积、溶液合成、凝胶法制备等不同的合成及制备方法,并通过实验、案例解析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在材料合成及制备方面的能力。

2. 课程目标1)了解材料合成及制备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2)掌握各种材料合成及制备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及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材料合成及制备的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 课程安排3.1 第一周3.1.1 课程导入•课程介绍•材料合成及制备概述3.1.2 晶体生长•晶体生长基本原理与方法•晶体生长中的实验操作和技巧3.2 第二周3.2.1 气相沉积•气相沉积基本原理与方法•外延生长的原理和实现3.3 第三周3.3.1 溶液合成法•溶液合成基本原理与方法•溶液合成中的实验操作和技巧3.4 第四周3.4.1 凝胶法制备•凝胶法制备基本原理与方法•凝胶法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3.5 第五周3.5.1 表面化学•表面化学基本原理与方法•表面化学在材料合成中的应用3.6 第六周3.6.1 材料制备综合实验•确定实验目的、方案和步骤•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形成实验报告4. 考核方式1)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70%;2)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30%。

5. 教学建议1)课程中的实验部分占据重要的位置,建议学生认真完成实验任务,掌握实验技能,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结果分析的方法;2)建议学生积极参加课程中的讨论和研讨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3)希望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各自的专业领域中,形成自己的学术兴趣和研究方向。

6. 参考书目1)《材料科学基础》(主编:陈秋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材料化学制备方法与技术》(郭立群、刘宏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3)《现代化学合成与材料制备》(王国荣、陈斯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材料化学与制备》(徐德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

材料合成制备教案

材料合成制备教案

材料合成制备教案一、引言材料合成制备是一项重要的工艺过程,通过合成制备,可以获得具有特定性能和应用价值的材料。

本教案主要介绍材料合成制备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相关实验。

二、理论基础1. 合成反应原理材料合成制备的基础是合成反应,根据原料的特性和反应条件,选择适当的反应路径和反应条件,使得原料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和气氛下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所需的目标材料。

2. 合成材料分类常见的合成材料包括金属合金、无机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等。

根据材料的性质和用途,选择合适的合成方法和工艺参数,实现材料的制备。

三、合成制备方法1. 热处理法热处理法是一种常见的合成制备方法,通过加热原料混合物使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所需的材料。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包括固相反应、熔融法和燃烧法等。

2. 溶剂溶解法溶剂溶解法是将不溶于溶剂的物质通过反应与溶剂结合,生成溶剂中稳定的物质。

常用的溶剂溶解法包括溶胶-凝胶法、溶胶燃烧法和溶胶复合法等。

3. 气相沉积法气相沉积法是利用气相反应使气体或蒸汽在表面沉积形成薄膜或颗粒状材料的制备方法。

常用的气相沉积法包括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和热原子沉积等。

四、实验操作在合成制备材料的实验操作中,需注意以下几点:1. 实验前准备按照实验要求准备好所需的原料、试剂和实验设备,并确保实验环境的安全性。

2. 材料合成根据所选的合成方法,按照适当的温度、压力和反应条件操作,控制反应的时间和速度,使原料充分反应。

3. 产品收集与后续处理根据实验要求,将合成生成的材料收集并进行后续处理,如过滤、洗涤、干燥等步骤。

五、实验案例以合成银纳米颗粒为例进行实验操作:1. 实验原料准备准备好所需的溶液和试剂,包括银盐溶液、还原剂和稳定剂等。

2. 实验操作步骤按照实验要求将银盐溶液和还原剂混合,在适当的温度和溶剂条件下进行反应,生成银纳米颗粒。

3. 产物处理将合成得到的银纳米颗粒进行过滤和洗涤,去除杂质和残余试剂。

4. 产品检测与表征利用适当的工具和手段对合成的银纳米颗粒进行检测与表征,如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颗粒形貌和尺寸,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测定颜色和吸收特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 业 课 程 设 计题 目: 年产1200万支四磨汤口服液生产工艺设计院 部: 化 学 化 工 学 院 专业: 材料化学 班级: 1101 学号: 学生姓名: 导师姓名: 李 谷 才 完成日期: 2014年6月21日课程设计任务书院部:化学化工学院专业:材料化学班级:1101姓名:指导教师:教研室主任:黄先威院教学院长:2014年6月21日目录1 引言 (1)2年产1200万支四磨汤口服液生产工艺设计 (2)2.1 四磨汤的制备方法 (2)2.1.1 处方设计 (2)2.1.2 四磨汤制备方法 (2)2.2 四磨汤生产工艺设计 (2)2.2.1 原料预处理 (2)2.2.2 浸出 (4)2.2.3浸出液的净化 (4)2.2.4浓缩配液 (4)2.2.5分装灭菌 (4)2.2.6包装 (5)2.3 物料衡算及设备选择 (6)2.3.1 原材料预算 (6)2.3.2生产设备 (6)2.4生产过程要求与措施 (8)2.5排污方面 (8)2.6酒精回收 (9)2.7劳动组织、岗位定员、工时定额与产品生产周期 (9)2.7.1劳动组织 (9)2.7.2 岗位定员 (10)2.7.3工时定额 (10)3 总结 (11)参考文献 (11)1引言四磨汤由木香,槟榔,枳壳,乌药四味药组成[1],药物纽成虽简单,但临床应用较多且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后世医家对其临床应用有很多研究和阐述。

近几年来的大量资料报道表明,该方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2,3]。

四磨汤原出自于宋代严用和著《济生方》,由人参、乌药、槟榔、沉香组成。

其功用为破滞降逆,补气扶正。

方中沉香降气平喘,槟榔行气破滞,乌药调肝顺气,人参补气扶正。

用法采取浓磨温服,则力专效速,故方以四磨汤命名[4]。

现在临床上所用四磨汤口服液主要组成一般为木香,槟榔,枳壳,乌药[5]。

《成方便读》日:“若纯实无虚者,即可去参加枳壳。

”《本草纲目》云:“木香乃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

”故现在一般所用四磨汤偏于行气降逆,破滞消满。

该方药物组成虽简单,但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涉及到内外妇儿各科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本品为棕黄色至棕色的澄清液体;气芳香,味甜、微苦,具有顺气降逆,消积止痛。

用于婴幼儿乳食内滞证,症见腹胀、腹痛、啼哭不安、厌食纳差、腹泻或便秘;中老年气滞、食积证、症见脘腹胀满、腹痛、便秘以及腹部手术后促进肠胃等功能[6]。

基于四磨汤在医疗上的良好功效,故对其生产工艺进行研究设计,以期能够获取更为方便有效的生产方式。

设计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四磨汤生产的工艺流程;第二部分主要为生产过程的物料衡算和设备选择;第三部分为生产过程的一些标准及人事安排等。

2年产1200万支四磨汤口服液生产工艺设计2.1 四磨汤的制备方法2.1.1 处方设计处方设计如下:木香37.5g 枳壳37.5g 槟榔37.5g 乌药37.5g 果糖浆240g 山梨酸钾1.5g制成1000ml。

2.1.2 四磨汤制备方法将上述几味药材,石膏加水煎煮两次,每次两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0-1.15(80℃)的清膏,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达75%,搅匀,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20-1.25(80℃)的清膏,加水约至1000 ml,搅匀,冷藏96小时,滤过,滤液加入适量的防腐剂和矫味剂,加水至1000 ml,搅匀,灌封,灭菌,即得。

2.2 四磨汤生产工艺设计四磨汤口服液的制备工艺较汤剂、合剂复杂。

其制备过程主要包括中药材的浸出,浸出液的净化、浓缩、配液、分装、灭菌、包装等工艺过程[2]。

另外,为保障生产过程中对蒸汽的需求,同时还设置了动力车间,利用锅炉燃烧产生蒸汽,并通过供气管路输送到各个生产需求部位。

为保障全厂生产用水,还要设置供水站。

所供的水经消毒、过滤系统处理,通过供水管路输送到各个生产需求部位。

四磨汤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

2.2.1 原料预处理此工艺操作的目的在于初步破坏原料结构,以便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同时去除固体杂质,防止机器磨损。

用于除杂的设备为筛选机,常用的是振动筛和转筒筛,其中振动筛结构较为简单,使用方便。

用于原料粉碎的设备除盘磨机外,还有锤式粉碎机和辊式粉碎机。

盘磨机广泛用于磨碎大米、玉米、豆类等物料,而锤式粉碎机应用于薯干等脆性原料的中碎和细碎作用,辊式粉碎机主要用于粒状物料的中碎和细碎。

原料预处理的主要质量监控指标见表1。

表1 原料预处理主要质量监控指标监控项目监控方法监控标准频次原药材质量有合格证原料质量标准每批一次洗药后药材质量目测无泥沙、无杂质、无霉变、无非药用部位抽检药材浸润时间手感手指能掐入药材表面为合格抽检干燥温度温度计测干燥温度:75-80℃抽检干燥后净药材质量手感目测干爽、无糊化、无混药现象抽检净药材有合格证净药材质量标准每批一次2.2.2 浸出首先将中药材洗净,适当加工成片、段或粉,一般采用煎煮法进行提取,由于一次投料量大,故煎煮时间每次为1到2小时,通常煎2-3次,滤过,合并滤液备用。

2.2.3浸出液的净化本工艺采用超滤膜分离法,它可以分离药液中不同分子量的组分,分离率高,能耗低。

滤膜选用PSA-700或PAN700型。

2.2.4浓缩配液净化后的滤液需适当浓缩,一般以每日服用量在30—60ml为宜。

经过醇沉净化处理后的口服液,应先回收乙醇,再浓缩,每日控制用量20—40ml。

浓缩配液主要质量监控指标见表2。

2.2.5分装灭菌配置好的药液可按注射剂制备工艺要求粗虑、精滤后,灌装于无菌洁净干燥的容器中,密封或熔封。

本工艺可采用热压灭菌法、煮沸灭菌法或流通蒸汽灭菌法。

封装、灭菌主要质量监控指标见表3。

表2 浓缩配液主要质量监控指标监控项目监控方法监控标准频次药材净料有合格证净药材质量标准每批一次加水量设备设置分别加5倍、4倍于群药总量的饮用水抽检相对密度检验 1.232-1.27(50℃测)接近目标时测加醇量称量加3倍于浓缩液体积的80%乙醇每批一次醇沉时间计时24小时每批一次相对密度检验 1.34-1.38(50℃测)接近目标时测表3 封装、灭菌主要质量监控指标监控项目监控方法监控标准频次复合膜装量差异水分分装后质量微生物限度有合格证检验检验检验检验复合膜质量标准9.7-10.3g(或4.6-5.4g,2.76-3.24g无糖)≤4.0%无滴漏现象,批号印制清楚细菌总数≤800个/g;霉菌、酵母菌≤80个/g;大肠杆菌不得检出每批一次抽检抽检抽检每批一次2.2.6包装本工艺根据《管制口服液瓶》行业标准,采用直口瓶包装。

其规格如下:满口容量/ml 规格尺寸/ml10D H d H18.0 70.0 12.5 8.72.3 物料衡算及设备选择2.3.1 原材料预算年产量:1200万瓶每瓶10ml按每年生产工作日为300天,每日不间断生产8小时计算则日生产量V=1200万/300×10ml=400L 即4万瓶木香:M=37.5×400=1500g积壳:1500g槟榔:1500g乌药:1500g果糖浆:240×400=96000g山梨酸钾:1.5×400=600g2.3.2生产设备1、罐体容积及数量的选定静置罐:按提取罐100-150Kg投料,加24倍量醇提,提取液大约为2.4-3.6t,选静置罐为4t,每天需提取两罐,每罐静置24h,这样至少需选用静置罐4个。

醇沉罐:静置罐上清液采用100目不锈钢网过滤头抽入三效浓缩器中浓缩,浓缩速度为800kg/h,浓缩比重为1.1稠膏,用由真空高位罐抽入醇沉罐内,每罐料需一个1.5t醇沉罐,醇沉24h,这样就需要1.5t醇沉罐两个。

浓缩器:采用SJN1000型三效浓缩器一台即可满足浓缩要求2、洗瓶设备采用超声波式洗瓶机,该设备较为先进,具有简单、省时省力、清洗成本低等特点[1]。

本工艺采用YQC8000/10-C型转盘式超声波洗瓶机,该机清洗效果明显。

其额定生产能力为8000瓶每小时,故只需一台即可。

3、灭菌干燥设备采用GMS6000D型隧道式灭菌干燥机,该机由预热段,烘干灭菌段和冷却段组成[1]。

隧道温度可在350度以下任意设定,可保证300℃、40min的灭热源要求。

该机实现隧道灭菌的关键运行参数是设定所需温度,由该机电动系统自动实现、自动保持、自动显示、自动记录。

每班生产结束,主机停机,但风机继续工作,排风门开到最大,强迫高温区降温至某设定值,风机自动停止,实现全过程自动控制。

4、灌封设备采用型口服液多功能灌封机。

该机适用于口服液制剂中的计量灌装和轧盖。

灌装部分采用八头连续跟踪式结构。

具有生产效率高,占地面积小,计量精度高、无滴漏、轧盖质量好、轧口牢固、铝盖光滑无痕迹、清洗灭菌方便、操作简便、变频无极调速等特点[1]。

生产能力为6000-10000瓶每小时,灌量范围为5-15ml。

该机符合GMP要求,是目前国内生产能力最高的液体灌装轧盖设备。

根据日产量可知拥有一台即可。

主要设备及其生产能力见表4。

表4 主要设备及其生产能力设备规格/型号数量生产能力洗药机XY720-1 1 300-500kg/h润药机RY1000-1 1 60-800kg/h粉碎机组ZKF-3-400 1 20-400kg/h三维混合机SBH-800 1 800kg静置罐4m3 4 4000kg醇沉罐 1.5m3 2 1500kg转盘式超声波洗瓶机YQC8000/10-C型 1 8000瓶/h隧道式灭菌干燥机GMS 600D型 1 自设灌封机YD-160/180 1 6000-10000瓶/h三效浓缩器SJN1000型 1 800kg/h2.4生产过程要求与措施严格按照GMP标准进行生产,保障各个环节的生产要求与生产安全。

经上述设计可初步对生产车间布局进行设计,当然不同生产厂家可针对自身的地理位置等进行不同设计。

本工艺设计的车间布局详见图2。

图2 车间平面布局设计图2.5排污方面静置罐,三效浓缩器,醇沉罐.高位罐,酸沉罐等所有罐体的排枵管道均与下水管道相通,也就是说地面上没有排污现象,使车间地面清洁卫生。

2.6酒精回收三效回收酒精的排放贮存方法一直是个大问题,以前是利用真空将酒精吸到高位罐中,再用泵打入高位贮藏罐内,这样真空需经常开机,一年用电费用约3万元左右,一年用水费用约1万元,而且操作麻烦。

本工艺拟将酒精回收至建立在低处的酒精贮藏室,这样可减少资源耗费。

2.7劳动组织、岗位定员、工时定额与产品生产周期2.7.1劳动组织劳动组织设计见图3。

图3 劳动组织安排设计2.7.2 岗位定员前处理、提取车间岗位定员见表5。

表5 前处理、提取车间岗位定员岗位定员(人/班)班次车间主任工艺员核算员前处理提取浓缩醇沉111544111111口服液体制剂岗位定员见表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