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少阳三焦经

合集下载

11手少阳三焦经

11手少阳三焦经

简述体表路线、体内联系
体表:起于无名指尺侧端,沿上肢外侧正 中上行,经肩、颈,绕耳,止于眉梢, 支脉在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体内:属三焦,络心包,支脉到额角、面 颊、目眶下和耳内。
【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谆谆,嗌肿, 喉痹。
是主气所生病者 (1) 。汗出,目 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 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 系耳后,直上出耳角,以屈下颊 至zhuo.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 前,过客主人 (7) ,前交颊, 至目锐眦。
【注释】
(1)两指之间--的指第4、5掌骨间。 (2)手表腕--指手背腕关节中。 (3)臂外两骨--指前臂背(伸)侧,尺骨与
桡骨间。 (4)臑外--上臂后(伸)侧。 (5)膻中--膻音坦。此指胸中。不指穴名。 (6)遍--原作编。或误“循” (7)客主人--即上关穴之异名。
定 位 在手环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 0.1寸(指寸)。 解 剖 有指掌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 静脉网;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 神经。 主 治 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 舌强,热病,心烦。 配 伍 配内关、人中治中暑、昏厥。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有三棱针点刺 出血;可灸。 附 注 三焦经井穴。
它的支脉:从膻中上行,出锁骨上窝,上向后项,连系 耳后(天牖、翳风、颅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孙;会 颔厌、悬厘、上关),弯下向面颊,至眼下(颧髎)。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耳门; 会听会),经过上关前,交面颊,到外眼角(丝竹空; 会瞳子髎)接足少阳胆经。 此外,三焦与足太阳膀 胱经的委阳脉气相通。
手少阳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手少阳之正,指天 (1) ,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 于胸中也。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

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

通阳维脉)
简介:外关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善沟通表
里,调理虚实病症;有缓解治疗头痛、耳鸣、便
秘等作用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功能:联络气血,补阳益气。
[主治] (1)热病。


(2)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
(3)瘰疬。 (4)胁肋痛,上肢痹痛。




天井 (合穴 属土)



简介:天井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合穴,有缓解 治疗头痛、颈项痛、落枕、咽喉肿痛等作用。 定位:屈肘,尺骨鹰嘴上1寸凹陷中。 功能:散热生气降浊;行气散结,安神通络。 [主治] (1)偏头痛,耳聋。 (2)瘰疬,胁肋痛,癫痫。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肘关节及周围软 组织疾患。 配伍:配曲池、少海主治肘痛;配翳风、耳门 主治耳聋。配天突穴缓解治疗瘿气;配巨阙穴、 心俞穴缓解治疗精神恍惚;配率谷穴缓解治疗 偏头痛。



液门穴(荥穴 水)



【简介】液门穴归属手少阳三焦经,有缓解治疗 头痛、目赤、耳痛、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发 热等作用。 【定位】第4、五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功效】疏风散邪、清热消肿。 【主治病症】头痛、目赤、耳痛、耳聋、耳鸣、 咽喉肿痛、发热等。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头痛、中耳炎、咽 喉炎、牙龈炎等。 【穴位配伍】 液门穴配鱼际穴缓解治穴缓解治疗手指疼痛、腕关节痛; 配太阳穴、率谷穴缓解治疗偏头痛。 配大椎、曲池治疗热病。 配曲池、肩髃 治疗上肢痿痹。 配后溪治疗头痛、颈项胀痛。 【方例】 头目痛:外关、后溪。 感冒:百会、外关、合谷、列缺。 手指麻木:曲池、外关。

针灸学课件手少阳三焦经

针灸学课件手少阳三焦经
对于某些慢性疾病,手少阳三焦经针灸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但还需要配合其他治疗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手少阳三焦经在疑难杂症治疗中的应用
总结词
手少阳三焦经在疑难杂症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于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详细描述
手少阳三焦经在疑难杂症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如帕金森病、癫痫、面肌痉 挛等,通过针灸刺激手少阳三焦经的相关穴位,能够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手少阳三 焦经对于疑难杂症的治疗并非特效方法,但在综合治疗中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05
CATALOGUE
手少阳三焦经的研究进展
手少阳三焦经的现代研究
01
穴位定位与解剖学研究
现代医学利用影像学和解剖学技术,对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进行精确定
位,并深入了解其周围解剖结构,为针灸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02
针灸作用机制研究
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探索手少阳三焦经在针灸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包括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等方面的影响。
减轻,肢体功能得到改善。
案例三
一位男性患者患有慢性胃炎,经 过手少阳三焦经针灸治疗后,胃
痛减轻,消化功能得到改善。
患者对手少阳三焦经针灸的反馈与评价
患者一
经过手少阳三焦经针灸治疗,我的头痛症状得到 了明显缓解,晚上也能睡个好觉了。
患者二
我觉得手少阳三焦经针灸很神奇,治疗过程很舒 适,我的颈椎病也有所改善。
患者三
我的手少阳三焦经针灸治疗过程中,医生很专业 ,治疗效果也很明显,我会推荐给其他人。
专家对手少阳三焦经针灸的点评与建议
专家一
手少阳三焦经是针灸学中的重要经络之一,对于一些常见病症如 头痛、失眠、颈椎病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

腕横纹三穴----太渊、大陵、神门 腕背横纹三穴----阳溪、阳池、阳谷 肘内侧穴----尺泽、曲泽、少海 肘外侧穴----曲池、天井、小海 肩三针----肩髃、肩髎 、肩贞、(肩井)
手阳明
手太阳
手少阳
起于
食指桡侧端
小指尺侧端 手无名指尺侧端
沿上肢外 侧
前缘
后缘
中间
经过
肩上
肩后,绕肩胛 上肩
络属脏腑 大肠、肺、下
主治 齿痛 乳痈、 耳鸣 咽喉 心悸 舌强

乳汁 耳聋 肿痛 心痛 不语
少 头痛
小儿
目赤
惊风
相 1、特定穴类别:都属于井穴,脉气较小。
同 2、治疗:均可治疗热病、昏迷;少商、商阳、少泽主 点 治咽喉肿痛。
3、针刺方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瘰疬。
痄腮。 偏头痛。
直刺 0.8~1.2寸,可灸。 平刺 0.3~0.5寸,小儿腮 腺炎宜用灯火灸。
9.耳门(TE21)
【作用】 开窍益聪,疏经通络
【主治】 ①耳聋、耳鸣、耳部肿痛、 聤耳 ②下颌关节痛、齿痛
【刺灸】 微张口,直刺0.5-1寸。
10.丝竹空(TE23)
【作用】
清利头目、泻热镇静 【主治】
臂痛,肩重不能举。 【刺灸】
向肩关节直刺1-1.5寸。
7.翳风(TE17)
8. 角孙(TE20)
【作用】 共性:清利头目 开耳窍 特性: 翳风:祛风通络止痛 软坚散结 角孙:外感表证项强。
1头面五官病:口眼歪斜,耳聋,耳鸣,耳中痛,耳 中湿痒,目不明,目翳,牙痛,咽喉肿痛。
特性 刺灸
◼ 三焦为六腑之一。《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府 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

中医美容课件手少阳三焦经

中医美容课件手少阳三焦经

(四)常用腧穴
1、关冲 (井穴) 定位:无名指尺侧,距指
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头痛 目赤痛
咽喉痛 ②热病 昏厥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 出血。可灸
2、中渚 (输穴)
定位:手背,无名指掌指关节 后方,第四、五掌骨间凹陷中。
主治:
①中渚多用于三焦火盛,循经上 扰诸窍引起的病症:如:头痛、 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 以及三焦热盛引起的热病等
配穴举例:
①支沟穴临床最常用的是治疗习惯性便秘, 多配足三里、天枢、大横、照海等。
②此外,还多用于胁肋痛(主要是肋间神经 痛),多配期门、阳陵泉。
刺灸方法:直刺0.5~1寸,可灸。
外关、支沟定位图
6、天井
定位:屈肘,尺骨鹰嘴上1 寸凹陷处。
主治:肩臂痛 上肢瘫痪
刺灸:直刺1-1.5寸。 可灸
其中用的最多的是听宫穴。
9、丝竹空
定位:眉梢凹陷处
功能:清利头目,熄风开窍。
主治:①目赤痛 眼睑瞤动
②偏头痛 眉棱骨痛
注:本穴以治疗头部、眼部疾患为 主。《玉龙歌》说:“偏正头风痛 难医,丝竹空金针亦可施,沿皮向 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即 丝竹空透率谷可治偏正头痛,有时 按摩此穴也有效。
口眼喎斜,牙关禁闭:翳者,蔽也。该穴善驱风 邪,故名翳风。所以善治风病,诸如风邪引起的 口眼喎斜,牙关禁闭等,均可主治,且本穴又临 近病变部位,故疗效甚佳,是解除面瘫乳突部疼 痛的必用穴。
齿痛、颊肿、瘰疬:手少阳之脉,上项,以屈下 颊(过齿部),翳风又位于颈项,临近颊部,所 以取之疏散风热,调理气机,散结通络,治疗诸 症。
回顾:肘关节附近穴位 (曲泽、尺泽、曲池、少海、
小海)
7、翳风
定位:耳垂后方,当乳突与 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经络学-手少阳三焦经

经络学-手少阳三焦经
1.热病,中暑,昏厥。 2.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咽喉肿痛。
【刺法 Method】
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2.外关* WàiguānSJ 5)络穴,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
【定位 Location】 在前臂背侧,当阳池 与肘尖的连线上,腕 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 桡骨之间。
外关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和指伸 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浅层布 有前臂后皮神经,头静脉和贵要静 脉的属支。深层有骨间后动、静脉 和骨间后神经。
【主治 Indications】 1.上肢痿痹, 肘臂屈伸不利, 肩背痛,腕关节疼痛,手指疼 痛,手颤。 2.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 鸣,耳聋 。 3.颈项强痛,落枕,胸胁痛。
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灵 枢·经脉》)
(二)手少阳络脉
络脉从内关注胸中合心包。经别下走二焦,散于胸 中。
(三)手少阳经别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 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 合心主。
实,则肘挛;虚,则不收。 取之所别也。 (《灵枢·经 脉》)
(四)手少阳经筋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 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 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 肩,走颈,合手太阳。其 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 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 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 角。 (《灵枢·经筋》)
【刺法 Method】 直刺0.5~1.0寸。
3.翳风* Yīfēng (SJ 17)
【定位 Location】 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 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翳风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浅层分布有 耳大神经和颈外静脉的属支。深层有 颈外动脉的分支、耳后动脉、面神经 等。

(医学课件)手少阳三焦经

(医学课件)手少阳三焦经

02
手少阳三焦经的循经路线与 穴位
手少阳三焦经的循经路线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的末端,沿手背、 腕部、前臂外侧、肘尖至肩部,向上经颈部 、面部进入目眶,联络于耳。
其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 眦后。
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穴位
包括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 沟、天井、翳风、瘈脉、颅息、角 孙、耳门、髎、丝竹空等。
保持心情舒畅
适量运动
情志抑郁易导致气机阻滞,影响三焦功能, 因此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运动有助于促进三焦气化,增强手少阳三焦 经的通畅性。建议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 散步、慢跑等。
饮食调理
按摩保健
饮食宜清淡,避免过于油腻和辛辣食物,可 多食用具有疏通三焦作用的食物,如冬瓜、 丝瓜、黄瓜等。
可以通过按摩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部位来保 健,如按摩手臂外侧的三焦经循行区域,有 助于促进三焦气化,缓解疲劳。
05
手少阳三焦经的典型病例分 析
病例一:手少阳三焦经病变导致的颈椎病
症状
颈椎病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可能伴有上肢无力、手指动作不灵活等症状。
分析
手少阳三焦经与颈项部联系密切,该经脉的病变可能导致颈项部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颈椎病。治疗颈椎病 可以从调理手少阳三焦经入手,如针灸、推拿等。
手少阳三焦经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可以调节炎症细胞 的活化和炎症因子的表达,对于多种炎症性疾病具有治 疗作用。
手少阳三焦经与内分泌调节的关系
激素调节
手少阳三焦经与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可 以调节多种激素的分泌和代谢,维持机体 内部激素平衡。
能量代谢
手少阳三焦经对能量代谢具有重要调节作 用,可以促进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 有助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手少阳三焦经各经穴位置及作用

手少阳三焦经各经穴位置及作用

手少阳三焦经各经穴位置及作用手少阳三焦经是十二经脉之一,简称三焦经,统属于上、中、下三焦。

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三焦经眼角痛,汗出,腮肿,耳后、肩、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本经腧(shu 四声)穴: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其中13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线上,10穴在颈、侧头部。

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

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1】关冲,经穴名。

出《灵枢·本输》。

属手少阳三焦经。

井(金)穴。

在手无名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处。

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和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

主治昏厥,热病,头痛,目赤痛,咽喉肿痛等。

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名词释义】:(1)关冲。

关,关卡也。

冲,冲射之状也。

该穴名意指三焦经体内经脉的温热水气由此外冲体表经脉,阴性水液被关卡于内。

本穴物质为来自三焦经体内经脉外冲而出的温热水气,而液态物由于压力不足不能外出体表,如被关卡一般,故名。

(2)三焦经井。

井地部孔隙也。

本穴为三焦经体内与体表经脉的交接处,气血物质是由本穴的地部孔隙而连通,故为三焦经井。

(3)本穴属金。

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三焦经体内经脉外出的温热水气,此气出体表后散热而变为凉性水气,表现出肺金的凉冷特性,故其属金。

【功能作用】:散热生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Sanjiao Meridian of Hand-Shaoyang,SJ.)十二经脉之一。

首载于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医书。

其中《帛书·经脉》甲种本,即《足臂十一脉灸经》称为“臂少阳癬(脉)”;乙种本,即《阴阳十一脉灸经》称为“耳脈(脉)”。

《灵枢·经脉》称为“三焦手少阳之脉”。

现通称为手少阳三焦经,简称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流注时辰为晚上九至十一点(亥时)心包经主血,三焦经主气,为人体血气运行的要道,上肢的痹症,以及人体水道不利的水肿病,都是三焦经主治的病。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手少阳三焦经《帛书·经脉》两种本所载此经脉之循行皆从手走向头而入耳,与《灵枢·经脉》所载于上肢部近同。

手少阳三焦经起始于第四指(无名指,小指次指)之末端,上行出于第四、五掌骨之间,沿手背到达腕关节背部,再向上行于前臂外侧尺桡骨(臂外两骨)之间,穿过肘关节部,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关节部,与足少阳胆经交叉走其后面,进入锁骨上窝(缺盆),散布于胸腔之中部(膻中),散络于心包,下行穿过膈肌,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本腑。

它的支脉是从胸腔中部分出,上行出于锁骨上窝(缺盆),再上项部,联系于耳廓后面,直行向上出于耳廓上角,自此弯屈向下到面颊部再至眼眶下部。

它的又一分支是从耳廓后面进入耳中,再出走于耳廓前面,经过客主人穴所在部,向前交叉于面颊部,到达外眼角(目锐眦),接于足少阳胆经。

《帛书·经脉》甲种本所载此经脉病候只有耳聋一症;乙种本所载“是动则病”中增加“嗌肿”,“是耳脈(脉)主治其所产病”加上了目外眦及颊痛。

《灵枢·经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等篇均有此经病候的记载,归纳如下:腹部胀满,小便不通,尿频尿急,水肿,遗尿,外眼角痛,咽喉肿痛,颊部和耳后及肩臂外侧部疼痛,无名指运动不灵等。

本经腧穴: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

其中13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线上,10穴在颈、侧头部。

穴名:关冲穴、液门穴、中渚穴、阳池穴、外关穴、支沟穴、会宗穴、三阳络穴、四渎穴、天井穴、清冷渊穴、消泺穴、臑会穴、肩髎穴、天髎穴、天牖穴、翳风穴、瘈脉穴、颅息穴、角孙穴、耳门穴、耳和髎穴、丝竹空穴。

关冲液门SJ1 Guān chōng[定位]在手环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解剖]有指掌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舌强,热病,心烦。

[配伍]配内关、人中治中暑、昏厥。

[刺灸法]浅刺0.1寸,或有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三焦经井穴。

液门SJ2 Yèmén[定位]在手背部,当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来自尺动脉的指背动脉;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手背支。

[主治]头痛,目赤,耳痛,耳鸣,耳聋,喉痹,疟疾,手臂痛。

[配伍]配鱼际治喉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荥穴。

中渚SJ3 Zhōng zhǔ[定位]在手背部,当环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

[解剖]有第四骨间肌;皮下有手背静脉网及第四掌背动脉;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手背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目痛,耳聋,耳鸣,喉痹,肩背肘臂痠痛,手指不能屈伸,脊膂痛,热病。

[配伍]配角孙治耳鸣耳聋;配太白治大便难;配支沟、内庭治嗌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输穴。

阳池SJ4 Yáng chí[定位]在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解剖]皮下有手背静脉网,第四掌背动脉;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及前臂背侧皮神经末支。

[主治]腕痛,肩臂痛,耳聋,疟疾,消渴,口干,喉痹。

[配伍]配合谷、尺泽、曲池、中渚治手臂拘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原穴。

外关外关SJ5 Wài guān[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在桡骨与尺骨之间,指总伸肌与拇长伸肌之间,屈肘俯掌时则在指总伸肌的桡侧;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及掌侧神经。

[主治]热病,头痛,颊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胁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

[配伍]配足临泣治颈项强痛、肩背痛;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热病;配阳陵泉治胁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支沟SJ6 Zhī gōu[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在桡骨与尺骨之间,指总伸肌与拇长伸肌之间,屈肘俯掌时则在指总伸肌的桡侧;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和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及掌侧神经。

[主治]暴喑,耳聋,耳鸣,肩背痠痛,胁肋痛,呕吐,便秘,热病。

[配伍]配天枢治大便秘结;配双侧支沟治急性腰扭伤、胁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经穴。

会宗SJ7 Huì zōng[定位]在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尺侧,尺骨的桡侧缘。

[解剖]尺骨桡侧缘,在小指固有伸肌和尺侧腕伸肌之间;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

[主治]耳聋,痫证,上肢肌肤痛。

[配伍]配听会、耳门治疗耳聋;配大包治上肢肌肉疼痛,软组织挫伤。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郄穴。

三阳络SJ8 Sān yáng luò[定位]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在指总伸肌与拇长展肌起端之间;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为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主治]暴喑,耳聋,手臂痛,龋齿痛。

[配伍]配曲池、合谷、肩井治中风后遗症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四渎SJ9 Sìdú[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在指总伸肌和尺侧腕伸肌之间;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主治]暴喑,暴聋,齿痛,呼吸气短,咽阻如梗,前臂痛。

[配伍]配三阳络、消泺、肩髎、天髎、肩外俞治肩臂痛;配三阳络、阳溪治手指伸展不利,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天井天井SJ10 Tiān jǐng[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解剖]在肱骨下端后面鹰嘴窝中,有肱三头肌腱;肘关节动、静脉网;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

[主治]偏头痛,胁肋、颈项、肩臂痛,耳聋,瘰疬,瘿气,癫痫。

[配伍]配率谷治偏头痛;配天突治瘿气;配臂治瘰疬、瘾疹;配巨阙、心俞治精神恍惚。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清冷渊SJ11 Qīng lěng yuān[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

[解剖]在肱三头肌下部;有中侧副动、静脉末支;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肌支。

[主治]头痛,目黄,肩臂痛不能举。

[配伍]配肩髎、天髎、臑俞、养老、合谷治上肢痿、痹、瘫、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消泺SJ12 Xiāo luò[定位]在臂外侧,当清冷渊与臑会连线中点处。

[解剖]在肱三头肌肌腹的中间;有中侧副动、静脉;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臂痛,齿痛,癫疾。

[配伍]配肩髎、肩髃、臑会、清冷渊治肩臂痛、上肢不遂、肩周炎。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臑会SJ13 Nào huì[定位]在臂外侧,当肘尖与肩髎的连线上,肩髎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

[解剖]在肱三头肌长头与外侧头之间;有中侧副动、静脉;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深层为桡神经。

[主治]肩臂痛,瘿气,瘰疬,目疾,肩胛肿痛。

[配伍]配肩俞、肩贞治肩周炎;配肘髎、外关治肘臂挛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肩髎SJ14 Jiān liáo[定位]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解剖]在三角肌中;有旋肱后动脉;布有腋神经的肌支。

[主治]臂痛,肩重不能举。

[配伍]配天宗、曲垣治疗肩背疼痛;配肩井、天池、养老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天髎SJ15 Tiān liáo[定位]在肩胛部,肩井与曲垣的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

[解剖]有斜方肌、冈上肌;有颈横动脉降支,深层为肩胛上动脉肌支;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肌支。

[主治]肩臂痛,颈项强痛,胸中烦满。

[配伍]配秉风、天宗、清冷渊、臑会治颈肩综合征、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天牖天牖SJ16 Tiān yǒu[定位]在颈侧部,当乳突的后下方,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有枕动脉的肌支,耳后动、静脉及颈后浅静脉;布有枕小神经本干,深层为副神经,颈神经。

[主治]头晕,头痛,面肿,目昏,暴聋,项强。

[配伍]配外关、率谷、治偏头痛、耳鸣、耳聋、腮腺炎。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翳风SJ17 Yī fēng[定位]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部为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处。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喎斜,牙关紧闭,颊肿,瘰疬。

[配伍]配地仓、承浆、水沟、合谷治口噤不开。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勿直接灸。

瘛脉SJ18 Chìmài[定位]在头部,耳后乳突中央,当角孙与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中、下1/3的交点处。

[解剖]在耳后肌上;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耳后支。

[主治]头痛,耳聋,耳鸣,小儿惊痫,呕吐,泄痢。

[配伍]配翳风、耳门、听宫、听会、百会治耳硬化症,提高听力。

[刺灸法]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颅息SJ19 Lú xī[定位]在头部,当角孙与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1/3的交点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和枕大神经的吻合支。

[主治]头痛、耳鸣、耳痛、小儿惊痫,呕吐涎沫。

[配伍]配太冲治小儿惊痫、呕吐涎沫、瘈疭;配天冲、脑空、风池、太阳治偏头痛、头风病。

[刺灸法]平刺0.2-0.5寸;可灸。

角孙SJ20 Jiǎo sūn[定位]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解剖]有耳上肌;颞浅动、静脉耳前支;布有耳颞神经分支。

[主治]耳部肿痛,目赤肿痛,目翳,齿痛,唇燥,项强,头痛。

[配伍]率谷透角孙配足临泣治眩晕。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