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易学筮法研究

合集下载

春秋古易:清华简《筮法》用互体之卦

春秋古易:清华简《筮法》用互体之卦

春秋古易:清华简《筮法》用互体之卦
对六十四别卦来说,除了上下卦外,还有上下互卦,京房有“一卦互四卦”之说,但互卦之说起于何时,如何使用互卦,并无定论。

尚秉和《周易尚氏学》,偶尓用互卦解易,但也没明确互卦的作用和使用原则。

《清华简筮法》为战国时期作品,有最早便用互卦的实例,可见使用互卦传统,由来已久,是古老的用法。

此段简文证明了汉代象数易学中的八卦互体之说,在战国时代早已有之:简文之“(凡)男,上去弍(二)下去弌(一),中男乃男,女乃女”,所谓“上去二,下去一”者,乃指八卦互体之说也。

“上去二,下去一”是指六画卦除去上爻、五爻和初爻。

“中男乃男,女乃女”是指中间二、三、四爻互体所成之卦为阳卦则生男,为阴卦则生女。

简文中第[一九]之卦,若依今本《周易》读之,应为地山谦卦。

该卦“上去二,下去一”之后,中间二、三、四爻互体成坎卦,坎为阳卦,是为“中男乃男”之占。

第[二○]之卦,依今本《周易》读之,应为风火家人卦。

该卦“上去二,下去一”后,中间二、三、四爻互体亦为坎卦,也是“中男乃男”之占。

用春秋古易解读的《易经》、《焦氏易林》两书,由著名出版社投资,筹备出版。

《左传》《春秋》卜筮例

《左传》《春秋》卜筮例

《左传》《国语》中与《周易》和其它筮书有关的记载,共有二十二条。

从这二十二条记载看,基本可以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引证《周易》经文来说明一个问题,或阐述自己的看法;一种是以《周易》或其它筮书进行占筮,以预测事情的吉、凶、祸、福。

在有关占筮的记录中,又有一爻变,数爻变,六爻不变等不同情况。

现从二十二条筮例中,选取十三条代表不同情况的例子,试解如下:(一)引证《周易》经文说明问题或阐述观点。

《左传•昭公元年》:“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用权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

赵孟曰:‘何谓蛊?’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

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

’”这里,医和引了《蛊》卦卦象分析晋侯的病,没有涉及及卦爻辞。

《左传•宣公六年》:“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瘳语为卿,伯谬告人曰:‘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间一岁,郑人杀之。

”这里,伯廖只说像“《周易》《丰》之《离》”,并未具体引用爻辞。

“《丰》之《离》”,是指《丰》卦上爻由阴变阳,这样就变成《离》卦。

《丰》卦上爻辞为:“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

”意思是有高屋大厦,但家里被阴影遮蔽着,从外向里看,悄然无人迹,三年见不到动静,凶呵!春秋时代,人们尚未以“九”“六”代表一卦的阴阳爻,故伯廖用“《丰》之《离》”的方式,说明他引用的是《丰》卦上六爻辞。

这种方式是春秋人谈爻的惯例,在下面的事例中,我们会看得很清楚。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秋,龙见于绛郊。

魏献子部于蔡墨……对曰:‘……《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

”其《同人》曰:“见龙在田。

”其《大有》曰:“飞龙在天。

”其《夬》曰:“亢龙有悔。

”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

”《坤》之《剥》曰:“龙战于野。

”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由这一段记载,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春秋时代,人们以《周易》占筮或论事,尚无“九”“六”之称,故蔡墨称《朝气》卦初九爻谓“《乾》之《姤》”;称九二爻谓“其《同人》曰‘见龙在田’”;称上九爻谓“其《夬》曰“亢龙有悔”;称用九“其《坤》曰‘见群权,无首右’”;称《坤》卦上六爻谓“《坤》之《剥》曰‘龙战于野’”。

春秋古易:测事不求人,简单易学的易经推测

春秋古易:测事不求人,简单易学的易经推测

春秋古易:测事不求人,简单易学的易经推测
在春秋古易中,有一种预测方法非常简单好学,不需要去读深奥的《周易》,读《金钱课》六十四卦诗即可。

《金钱课》也叫《文王六十四卦诗》,看似简单通俗,却是深谙春秋古易的高手所写,依象结辞,得《周易》之精髓。

先介绍起卦:很多寺庙里有一种签筒,签筒里装了六十四支竹签,每一支竹签上都有一首金钱课卦诗,诗简单通俗,一看就明白。

有的竹签上,还标明了上中下签字样。

摇晃竹简,最先摇出来的那只,就是所求之事的结果。

可以依样画葫芦,做六十四只竹签,一只竹签一首诗,把金钱课的六十四卦诗写上面,或者画上六十四卦也可。

六十四只竹签放入一个竹筒或者高杯子里,用时揺一摇,得到的第一只签,就是所测之事的结果(金钱课,文王六十四卦诗附后)。

还有一种方法:找三枚硬币,设定硬币背面为阳,字面为阴。

放三枚硬币在双手间,合掌摇晃,撒在桌面。

每一次会出现下面四种结果之一:两个背面加一个字面为阴,两个字面加一个背面为阳,三个字面为阴,画成阳。

三个背面为阳,画成阴。

总共摇六次,把结果从下到上画下来。

阳为一长横,阴为两短横,可以得到一个卦,在六十四卦诗中找到相应的那首卦诗,就得到了所测之事的结果。

(十五分钟学会易经(春秋古易) - 今日头条)。

解开春秋占筮法(易痴先生)

解开春秋占筮法(易痴先生)

解开春秋占筮法【艮之八】之谜!易痴先生左传•襄公九年》:“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

随,其出也,君必速出。

’姜曰:‘亡。

是于《周易》曰:“《随》,无亨利贞,无咎。

”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各也,贞,事之干也。

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

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

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

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穆姜是鲁宣公的妻,成公的母亲,她与大夫叔孙侨如通奸,淫乱无德,成公十六年,叔孙侨如与穆姜阴谋推翻鲁成公,结果失败,穆姜因此被迁东宫。

这时,她用《周易》占了一卦,问自己的前途,得“《艮》之八”史官说,“是谓《艮》之《随》”,可知“《艮》之八”,就是《艮》卦变《随》卦的意思。

史官说,《随》卦有外出之义,必须速速离开这里!穆姜不同意史官的分析,说,算了!《周易》中《随》卦卦辞说“元鹿利贞,元咎”,接着好一一讲解了“无亨利贞”四字之义:“元,体之长也。

亨,嘉之会也。

利,义之和也。

上事之干也。

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案《国语•晋语》筮例,司空季子说:“主震雷,长也,故曰‘元’,众而顺,嘉也,故曰‘亨’。

”《左传•昭公十二年》子服惠伯解卦时,也说:“元,善之长也。

”其解“元”“亨”二字,与穆姜大同小异,由此考之,卦辞“元亨利贞”四字,早在春秋时代,恐已成为“四德”,并有了统一的解释。

穆姜无非在此引述其解而已。

穆姜认为:自己是一个妇人,而以淫乱祸国,是身在下位而行不仁之事,这不能叫“元”,使国家不得安宁,这不能叫“亨”,作乱害了自己,不能叫“利”,放弃自己尊贵的位置,与臣子做姣媚之态,这不能叫“贞”。

有此“四德”的人,方可“《随》而无咎”。

我这四条一条不占,怎么能称《随》呢?是我自己取来的祸害,能够无咎吗?必定死在这里,聘书不去了!在这一卦中,《艮》卦的初六爻,九三爻,六四爻,六五爻及上九爻共五爻皆变,才能得出《随》卦。

周易古筮法详解

周易古筮法详解

周易古筮法详解《系辞传》有关筮法的内容是:“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天数五,地数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

”筮法的第一步骤是“分而为二”,“分而为二以象两”,两是两仪,未分之前的四十九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整体的一,它象太一、太极。

第二步骤是“挂一以象三”,从分为两部分的蓍(shī)草中拿出一根,放在一边,于是形成三部分,象天地人三才。

第三步骤是“揲(shé)之以四以象四时”,揲的意思是数。

“揲之以四”,是四个四个地数。

“以象四时”的四时是一年春夏秋冬四季。

第四步骤是“归奇于扐(lè)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五岁再闰”,五年之中置两个闰月。

“再扐”,扐是余数的意思。

两只手各拿一部分蓍草,经过四个四个地数,都必有一个余数,两只手两个余数,故云“再扐”。

得出两个余数,合到一起,“而后挂”,这一易完毕。

“挂一”,从一部分中拿出去一根,两部分余下来的还有四十八根。

四个四个地数,一只手可能余一,而另一只手必余三;一只手余二,而另一只手必余二。

不余则视作余四。

总之,每只手的余数不外乎一、二、三、四这几种情况。

而两只手余数的合只有四与八两种情况。

加上挂一,总数是五或九,如下图:1+4+4=91+3+1=51+2+2=51+1+3=5将第一次变化后取得的余数放置在一边,用剩下的蓍草开始第二次变化。

在第一次变化的第二部中取走的一根蓍草,与最后得出的作为余数的蓍草,都单独放置,不再参加第二次的变化,因此第二次变化所用的蓍草是44根或40根,如下图:49-5=4449-9=40第二次变化除了所用蓍草的数目比第一次少外,其他步骤与第一次变化完全相同,也要经过“分而为二”、“挂一”、“揲之以四”、“归奇于扐”四个步骤,最终求出一个余数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卜筮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卜筮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卜筮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一个大规模的社会变革时期,也是卜筮文化的全盛期。

卜筮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文化现象,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卜筮文化的所谓“卜”指的是占卜,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预测未来或者确定某种事情的神秘学术活动。

而“筮”则是指以竹签、龟甲、虫卜、箭牌等工具进行占卜的方式。

卜和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却经常被混淆使用。

据史书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卜筮文化广泛流传,并且成为了各个领域的一个重要活动。

诸如军事、政治、治病等方面都采用卜筮来作出决策或者提供决策依据。

在军事方面,各路大军行军作战前,都必须进行卜筮,以便判断胜负。

在政治方面,诸侯王之间也会常常通过卜筮来确定决策或者解释某个事件的意义。

除了上述方面,卜筮在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们通过卜筮来选择合适的祭祀日期、出行路线、医治疾病等问题。

可以看出,卜筮文化在古代中国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

由于卜筮是一种神秘学术,所以学习卜筮的人被称作卜者或者筮者。

卜或筮之前,必须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选出合适的卜筮地点;其次,要准备好卜筮使用的工具;最后,要进行祭祀仪式,祈求神灵保佑,给予正确的指导。

在古代的卜筮活动中,最常用的卜筮工具是龟甲和虫卜。

龟甲卜相传是由周武王发明的,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占卜方法。

而虫卜则比较容易上手,因此更受欢迎。

卜者会将虫卜放入一个鼓形的筛子里,然后让虫卜爬到上端,根据爬的位置和方向,对占卜者提供相应的指示。

春秋战国时期的卜筮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古代的神秘学术,更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文化。

卜筮为人民提供了非常实际的指导,帮助人们避免了许多灾祸和疾病。

同时,卜筮也促进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卜筮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逐渐淡出,但是它所代表的精神和价值,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

无论是卜筮中对于仪式的尊重,还是对神秘力量的探寻,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清华简《筮法》研究

清华简《筮法》研究

清华简《筮法》研究清华简是一份被发现于1975年的战国时期简帛,因其出土地点为清华大学本部,而得名为“清华简”。

这份简帛包括了多种题材的古籍,其中最受欢迎的便是《筮法》。

这份古籍包括了卜筮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将卜筮与政治、军事相结合,影响重大。

因此,研究《筮法》是了解战国时期卜筮学的重要途径。

在本文中,将提供5个证据证明《筮法》的重要性,并探讨这一份古籍的研究价值。

首先,来自《筮法》的第一个证据是它是一种权力工具。

该书中讲述了卜筮和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

例如,通过“定军之法”卜筮出的结果,可用来“定百官之位”,从而对行政事务进行有效管理。

对于当时的政治领袖来说,《筮法》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工具,以便于应对复杂的政治局面。

接着,通过《筮法》可以了解到卜筮在战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筮法》提供了复杂的卜筮技术,如“十二托孝法”、“三任法”等。

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战场上,用于军事决策。

例如,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利用“彖辞”卜筮法来预测战争结果,并最终获得胜利。

通过《筮法》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卜筮战术,并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战略。

其次,《筮法》还提供了一些有关宗教信仰的信息。

例如,《筮法》中讲到了卜筮时应该避免的不吉利现象,如“见鬼、闻鬼、逢鬼”等。

这些具有传统宗教信仰的特征,通过研究《筮法》,可以了解战国时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

此外,通过《筮法》还可以发现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已经相当先进。

例如,在《筮法》中,提到了采用“四分仪”来确定方向,来保证卜筮的科学性。

并通过诸如“尺锥”之类的工具进行卜筮测量和计算。

因此,研究《筮法》不仅仅是了解古代的宗教与文化,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的科学技术。

最后,《筮法》还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人民生活与价值观。

例如,书中提到了“求睿智”、“需谋轻重”等价值观念。

另外,通过卜筮预测天气的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对于自然灾害的恐惧,以及灾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综上所述,研究《筮法》对于了解战国时期卜筮学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科学、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

春秋易学筮法研究

春秋易学筮法研究
一尧 春秋筮法研究历史考察邾
战国时期袁 春秋易学筮法就受到人们关注遥 西 晋武帝时期袁 汲郡人不准盗发古墓袁 发现大批竹战 国简古书袁 其中有很多有关 叶周易曳 的书遥 有一篇 叶师春曳袁 叶晋书窑束晳曳 云院 野书 叶左传曳 诸卜筮袁 耶师春爷 似是造书者姓名也遥冶 淤 叶师春曳 集疏 叶左 传曳 卜筮袁 不管是为了实际应用袁 还是集录研究以 备参考袁 都说明当时人们对 叶左传曳 卜筮就相当重 视遥邾
清代考据学超越前人袁 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成就 突出袁 学者留意 叶左传曳 叶国语曳 筮例者不少遥 毛 奇龄撰 叶春秋占筮书曳尧 李塨撰 叶周易筮考曳尧 李道 平撰 叶易筮遗占曳 等袁 它们虽均以 野筮冶尧 野占冶 为题袁 但不以研究筮法为主遥 他们主要是整理筮 例袁 依据自己对易例的理解进行疏解袁 并大量掺杂 后世易例遥 这些归纳总结为我们研究春秋易学提供 了方便和参考遥邾
关键词院 叶左传曳曰 叶国语曳曰 筮法曰 占断郅 基金项目院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野清人文集 耶经义爷 整理与研究冶 渊17ZDA259冤邾 中图分类号院 B221 文献标识码院 粤 文章编号院 2096原5982 渊圆园19冤 02原0048原07郅
由于早期的易学资料大都散逸袁 叶左传曳 叶国 语曳 22 条 叶易曳 例成为人们考见春秋时期易学所凭 依的少数宝贵资料遥 古今学者不断探究其易学思 想袁 钩沉其筮法袁 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遥 但综合 来看袁 特别是筮法研究还缺乏系统的分析袁 需要进 一步深入探讨遥邾
48 社会科学动态
传曳 叶国语曳 在进行筮占时袁 往往结合本卦尧 之卦 的卦象解说卦爻辞袁 这似乎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必 然的联系遥 沈该著 叶易小传曳袁 都絜著 叶易变体曳袁 他们解释卦爻辞时往往参以变得之爻和变得之卦遥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易学筮法研究作者:王社庄来源:《社会科学动态》2019年第02期摘要:占筮是古代应用易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左传》和《国语》共载22条《易》例,其中16条用于占筮。

但它如何占筮成卦,定爻占断,古籍缺乏明确的记载。

古今学者不断探究其易学思想,钩沉其筮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综合来看,特别是筮法研究还缺乏系统的分析,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关键词:《左传》;《国语》; 筮法;占断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人文集‘经义’整理与研究”(17ZDA259)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982(2019)02-0048-07由于早期的易学资料大都散逸,《左传》《国语》22条《易》例成为人们考见春秋时期易学所凭依的少数宝贵资料。

古今学者不断探究其易学思想,钩沉其筮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综合来看,特别是筮法研究还缺乏系统的分析,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春秋筮法研究历史考察战国时期,春秋易学筮法就受到人们关注。

西晋武帝时期,汲郡人不准盗发古墓,发现大批竹战国简古书,其中有很多有关《周易》的书。

有一篇《师春》,《晋书·束晳》云:“书《左传》诸卜筮,‘师春’似是造书者姓名也。

”①《师春》集疏《左传》卜筮,不管是为了实际应用,还是集录研究以备参考,都说明当时人们对《左传》卜筮就相当重视。

两汉时期今文经学盛行,今文家易学独步天下。

《左传》属古文经,在东汉时也曾短时设立博士,不过并没有大的发展,《左传》的易学成就也没有引起学者的足够重视。

但两位大史学家司马迁、班固却注意到了《左传》筮例。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篇末之论赞云:盖孔子晚而喜《易》。

《易》之为术,幽明远矣,非通才达人孰能注意焉!故周太史之卦田敬仲完,占至十世之后;及完奔齐,懿仲卜之亦云。

田乞及常所以比犯二君,专齐国之政,非必事势之渐然也,盖若遵厌兆祥云。

②班固在《幽通賦》中,有“妫巢姜于孺筮兮,旦算祀于契龟”③之语。

司马迁、班固用典,均出自《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为幼年的陈公子完占筮之事。

晋唐时期,乘经学发展之东风,《左传》也受到人们的重视。

怀有“左传癖”的西晋政治家、学者杜预集诸家注疏之长,加上自己的独到见解,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三国韦昭撰《国语注》。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国语注》简约明了,对其中的《易》例一一注解,成为后人研究《左传》《国语》及春秋易学的重要参考书。

唐孔颖达等奉敕编撰《五经正义》,《左传正义》取杜预注,对杜氏易注详加疏解。

《左传正义》成为左传学和春秋易学研究的又一座丰碑。

宋代实行佑文政策,儒学昌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成为一时风尚。

学者、士大夫多有关注春秋易学者。

南宋沈该、都絜着意于春秋释卦方法。

《左传》《国语》在进行筮占时,往往结合本卦、之卦的卦象解说卦爻辞,这似乎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沈该著《易小传》,都絜著《易变体》,他们解释卦爻辞时往往参以变得之爻和变得之卦。

南宋程迥、朱熹、赵汝楳对春秋占筮原则进行了总结。

宁陵沙随人程迥著《古易考》、《古易章句》、《古占法》、《易传外编》等。

《古占法》对《左传》《国语》的占断体例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

程迥是较早对春秋筮例占筮原则进行总结的学者。

朱熹《周易启蒙》在程迥筮例的基础上加以损益提出7条占断原则,并撰筮仪。

南宋学者赵汝楳撰《筮宗》,在《〈左传〉〈国语〉占法》中对程迥、朱熹的占断原则提出不同意见。

清代考据学超越前人,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成就突出,学者留意《左传》《国语》筮例者不少。

毛奇龄撰《春秋占筮书》、李塨撰《周易筮考》、李道平撰《易筮遗占》等,它们虽均以“筮”、“占”为题,但不以研究筮法为主。

他们主要是整理筮例,依据自己对易例的理解进行疏解,并大量掺杂后世易例。

这些归纳总结为我们研究春秋易学提供了方便和参考。

近代学者李镜池著《左传、国语中易筮之研究》、尚秉和著《左传、国语易象释》,仍然是疏解卦爻辞。

现代学者朱伯崑著《周易哲学史》,廖明春、梁韦玄等著《周易研究史》,刘大均著《周易概论》,林忠君著《象数易学发展史》。

这些著作对春秋易学的象数思想,春秋易学在易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前人不曾达到的成就。

二、《左传》《国语》异文、之八与春秋用《易》问题研究春秋筮法,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便是,《左》《国》筮例用的都是《周易》筮法,还是杂用《连》《归》二易?此一问题不解决,春秋筮法问题很难获得深入研究。

《左传·闵公二年》季友将生之时,鲁桓公使人筮之,遇大有之乾,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

”④《左传·僖公十五年》秦伯伐晋,卜徒父筮之,其卦遇蛊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

”⑤对于《左传》两则有别于《周易》的筮词有两种解释:大部分学者认为系筮者之辞,如杜预谓“筮者之辞也”,唐孔颖达、清王宏意同。

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是《连山》或《归藏》的内容,如宋程迥《周易古占法》说:“《连山》《归藏》,宜与《周易》数同,而其辞异。

……此固二易(《连山》或《归藏》)辞也。

”⑥《左传·襄公九年》记载:“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

⑦《国语·晋语》董因迎公于河,公问焉,曰:“吾其济乎?”对曰:“臣筮之,得泰之八。

”⑧《国语·晋语》晋公子重耳流亡楚国,秦穆公召之赴秦国。

公子重耳亲自筮占此行能否助他得返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也”⑨。

关于“之八”问题也有两种意见。

一种认为是用《周易》进行占筮,另一种则认为是用《连山》或《归藏》占筮。

1993年3湖北江陵荆州镇邱北村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大批竹简,共计813枚。

简文内容有《归藏》、《效律》、《政事之常》、《日书》、《灾异占》等。

1995年荆州博物馆在《文物》上发表《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考古简报,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对《归藏》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并作了初步研究。

《周礼·春官·宗伯》:(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

⑩依《周礼》,《连山》《归藏》战国尚存。

西汉时期刘向、刘歆父子奉诏对国家藏书进行全面清查校理,刘歆于汉哀帝时编撰完成了朝廷藏书目录《七略》。

《七略》将当时皇家藏书网罗殆尽,但在后来的流传中亡佚。

班固《汉书·艺文志》以刘歆《七略》为底本作了少量的增补和调整,于是《汉书·艺文志》成为考察西汉时期国家图书存亡最有力的证据。

《汉志》没有特别提到《连山》《归藏》“二易”,这与《周礼》所记似乎矛盾。

尽管《汉志》不著《连山》《归藏》,但不能说一定不存在,历史上《汉志》不录而后世出现的也不在少数。

一则班固可能没有见到;二则向、歆父子虽然见到了当时流传的“二易”筮书,但可能他们并不认为是《连山》《归藏》,而认为是杂筮之书,归并到其他书籍里面。

《汉书·艺文志》数术略有《周易》、《周易明堂》、《大筮衍易》、《大次杂易》等。

与西汉不同,东汉学者杜子春、郑玄、桓谭等多言及“二易”。

郑玄《周礼·太卜》注引杜子春云:“《连山》,宓戏,《归藏》,黄帝。

”又云:“易者,揲蓍变易之数,可占者也。

名曰《连山》,似山内出云气也。

《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

”{11} 注《礼记·礼运》孔子得“坤乾”云:“得殷阴阳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归藏》。

”{12} 又注《易纬·乾凿度》云:“彖者,爻之不变动者。

……《连山》、《归藏》占彖,本其质性也。

《周易》占变者,效其流动也。

”{13} 桓谭《新论·正经》曰:“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

”{14} 三人论述相互矛盾,需要仔细辨析。

杜子春是刘歆的学生,他私自校传《周礼》,对《周礼》的内容相当精通。

又由于他深信刘歆的三统说,于是就把《周礼》所记“三梦”、“三龟”分别和夏、商、周联系起来,此当属附会,把“二易”和伏羲、黄帝联系起来也缺乏根据。

郑玄之说乃据其师发挥,于其回答弟子之问可见一斑。

郑玄弟子赵商曾就“二易”請益老师:“子春云《连山》宓戏,《归藏》黄帝。

今当从此说以不?敢问杜子春何由知之?”郑答云:“此数者非无明文,改之无据,故著子春说而已。

近师皆以为夏、殷、周。

” {15}桓谭虽然明言“《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但很可惜的是桓谭没有道及《归藏》的具体内容,这就使得不少学者对他的说法表示怀疑。

晋唐学者多有道及“二易”者,阮孝绪云:“《归藏》载卜筮之杂事。

” {16} 刘勰《文心雕龙》云:“《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弊十日,娥奔月。

”{17} 郭璞注《山海经》,郦道元《水经注》对《归藏》往往有征引。

《隋书·经籍志》云:“《归藏》十三卷,晋太尉参军薛贞注。

”{18} 又说:“《归藏》汉初已亡,案晋《中经》有之,惟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

”{19} 可见,直到晋唐时期桓谭之说仍不被大多数学者看重。

清代学者黄宗炎还说,“《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是殷书与《周易》等,夏之文字几二十倍于文王、周公之时,岂古昔之方策乎?为此说者,亦不明古今之通义矣。

”{20}1993年秦简《归藏》的出土,为我们厘清历史上的《归藏》创造了条件。

秦简《明夷》曰:昔者夏后启卜乘飞龙以登于天,而枚占□□■。

《归妹》曰:昔者恒我窃毋死之□■,■□□奔月而支占□□□■{21}。

此二句均见于传本《归藏》。

随着《归藏》的整理和释读,学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林忠军《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从四个方面总结了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在易学上的意义,证明了传本《归藏》不是伪书{22}。

廖名春通过比较秦简《归藏》与传本《归藏》认为,从体例看秦简《归藏》更准确一点,应是《归藏易》的郑母经{23}。

综合当前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归藏》的流传及秦简《归藏》可以断定,战国时代的《归藏》一直有流传,桓谭及晋唐学者关于《归藏》的论述是正确的。

那么,接下来一个重要的问题,《归藏》是殷旧吗?程二行、彭公璞先生通过对比《归藏》卦辞与《周易》卦辞和《易传》以象释《易》的模式后认为:“(《归藏》卦辞)这种整齐划一的行文体例,显然是出于刻意的安排,与《周易》卦爻辞的杂集式编撰体例大为不同。

由此可以断定,《归藏》的成书,决然在《周易》之后。

”{24}朱渊清先生通过比较《归藏》与《穆天子传》,认为《归藏》内容多出于《穆天子传》,从而断定其出于战国时期。

“汉人所见之《连山》《归藏》皆为《周易》的衍生物,其成书大抵与《易传》的时代相先后,决非夏商之《易》。

”{25} 蔡运章先生通过对《归藏》寡、天、师、臞五卦的释读发现他们所反映的阴阳、仁爱、升仙、钱财、宇宙生成等观念,是春秋战国时期才形成的思想观念,从而认为秦简《归藏》是战国早中期人在《周易》筮占体系的影响下,利用春秋战国文献里的神话人物,编撰而成的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易学著作{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