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筮法》诸例卦皆数字卦么?发现反例--与李学勤、廖名春等先生商榷

合集下载

也谈所谓_楚简数字卦_问题

也谈所谓_楚简数字卦_问题

第30卷 第5期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130No 152007年10月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Oct.2007收稿日期:2007207201作者简介:吴 勇(1966—),男,湖北荆门人,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汉语研究。

也谈所谓“楚简数字卦”问题吴 勇(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摘 要:宋华强先生的《楚简数字卦的再讨论》一文认为楚简中的易卦符号是所谓数字卦,并反驳了李学勤先生对数字卦说法的质疑,但楚简中的易卦符号不是数字卦,而且早期出土材料中的易卦符号也都不是数字卦。

研究出土文献中的易卦符号,应该区别经文和实际占筮,而不是以时期划分为数字卦和阴阳卦。

关键词:数字卦;楚简;易卦符号分类号:H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07)05-0025-03 武汉大学简帛网在2006年8月27日发布了宋华强先生的《楚简数字卦的再讨论》一文,文中仍然认为楚简中的易卦符号是所谓数字卦,并对李学勤先生认为应该是卦画的观点进行了反驳。

[1]关于数字卦的讨论,笔者的观点是,从竹简的发现来看,数字卦的说法,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根本不存在所谓数字卦,至于楚简中的易卦符号,当然更不是什么数字卦了。

[2]笔者撰文时,尚未看到宋先生的文章,因此,这里拟针对宋文中的一些观点,进行一些讨论,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说到数字卦问题,仍然不得不提到张政 先生。

他在1977年提出的数字卦说法,在迄今三十年的时间里,成为了一种流行和几乎公认的说法,各种论文论著中采用数字卦说法的不胜枚举,白纸黑字,影响已深入人心。

不管对数字卦的看法如何,首先,我们得承认,把前人无法解释的这些符号认定为易卦,是张先生卓有见地的开创之举,这是张先生对易学研究的重大贡献。

当然,对六位图形,我们都倾向于同意是易卦符号,而其他数位图形,是否易卦,还需进一步研究。

清华简中国最早的数学文献《数表》《筮法》图解周易数字卦

清华简中国最早的数学文献《数表》《筮法》图解周易数字卦

清华简中国最早的数学文献《数表》《筮法》图解周易数字卦三、找到中国最早的数学文献在已整理的清华简中,有一种堪称中国数学史方面的惊人发现。

这是一篇具有计算功能的简书,现暂题为《数表》。

《数表》的形制与其他各简明显不同,全篇由21支简组成,简比较宽(约1.2厘米),原以三道编绳编联,展开成长方形的平面。

简面上有硃红色的横贯栏线,使全篇成为整齐的格状,每格中都填有数字,是有规律分布的“数表”。

与过去发现的任何简册不同,这些支简上端第一个数字下都有一个圆形穿孔,同时全篇左端也有一支简自上至下每格都有一个圆形穿孔,各穿孔内均残存有线状丝带的遗迹。

这些丝带复原之后,证明能在《数表》上起运算中指示的作用。

经初步研究,这篇《数表》为传世文献及以往出土材料所未见,其核心内容为九九乘法表的扩大,在实际操作中具备乘、除以至乘方、开方等功能。

课题组已邀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清华大学科技史与古文献研究所等单位中国数学史学科的专家观察讨论,专家一致认为这是现已发现的我国古代数学文献的最早实物例证,而且是实用的“算具”,可能会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极大重视。

四、探索久悬未决的《周易》疑谜《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核心的地位,列为群经之首,历来为学者及社会大众所看重。

近年在商代和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器铭文中发现由数字组成的易卦,在战国楚简(如湖北江陵天星观、荆门包山和河南新蔡葛陵等地出土)中也看到类似的易卦,许多学者认为与《周易》起源有关,讨论十分热烈。

但仍有不少没有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这种“数字卦”的性质,由于只有若干实例,缺乏理论系统的说明,一直议论纷纭,不能定论。

清华简已整理出一篇,暂题为《筮法》,很可能为此提供解决的钥匙。

《筮法》共有简63支,保存良好,在入藏时仍然成卷,不曾散乱。

经过小心分解和整理,全篇完好无缺,证明是楚国专论《周易》占筮的书。

简中附有图解,详细记载各种“数字卦”的涵义和吉凶,对于有关研究极有价值。

《筮法》占法与“大衍之数”

《筮法》占法与“大衍之数”

1 1 1 1 1 1 P(9) P1(3) P2(4) P3(4) P4(4) P5(4) 4 2 2 2 2 64
通过排列组合后的概率运算,各筮数出现的概率可列表如下: 筮数 五变后的运算结果 出现概率 九 八 七 六 五 四 36 32 28 24 20 16 1/64 7/64 18/64 22/64 13/64 3/64
《筮法》占法与“大衍之数”
程浩 (清华大学 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北京 100084)
摘要:清华简《筮法》以蓍草为占,所见筮数比《周易》的“六” 、 “七” 、 “八” 、 “九” 多出“四” 、 “五”两个,可见其用数与《周易》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不同。将 所谓“天地之数五十五”运用到《系辞》占法中,所得筮数恰为“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并且各数出现的概率也与《筮法》的实际情况相合。 《筮法》中的数字卦例正 是用所谓“大衍之数(天地之数)五十五”通过《系辞》所述占法推演得来的。 关键词:清华简 《筮法》 大衍之数 数字卦
清华大学藏战国简中有一种详述解卦理论的筮书,整理者题之为《筮法》 。 简文前半篇根据占问的事项分类列举了许多卦例并进行解说, 后半篇则阐释了该 书分析卦例的一些基本原则。 至于其中的数字卦卦例如何占得,简文并没有具体 描述,只是在篇末进行了简短说明: 各当其卦,乃扐占之,占之必扐,卦乃不忒。 ① 李学勤先生根据“其间有‘扐’ ” ,断定其“一定是用蓍草的占法” , 是很正 确的意见。 大家都知道, 《周易》就是用蓍草或算筹演算成卦的。其具体过程见于《系 辞》 :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 ② 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通过分两、挂一、除四、去余的演算过程,可得“六” 、 “七” 、 “八” 、 “九”四个 筮数。 北京大学藏汉简 《荆决》 , 也是一种用算筹的占法, 其运算方法见于篇首 “序 言” : 左手执书,右手操筭,必东面。用卅筭,分以爲三分,其上分衡,中分 ③ 从,下分衡。四四而除之,不盈者勿除。 这种算法用筹较少,相对 《周易》略显简单, 所得筮数只能是“一” 、 “二” 、 “三” 、 ④ “四”之一,可能出现的全部卦象也只有十六种。 ⑤ 然而在《筮法》中,筮数有“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六个, 其成卦之法显然与《周易》 、 《荆决》不同。既然简文失载,旁证阙如, 《筮法》 的占法就不得而知了吗?这一问题似可从出土实物资料中得到启示。

清华简三大考古发现:筮法别卦和算表

清华简三大考古发现:筮法别卦和算表

清华简三大考古发现:筮法别卦和算表“算表”局部(资料图图源网络)最早“八卦图”(资料图图源网络)《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后简称清华简)的整理报告从2010年第一辑开始,现在已进行到第四辑,以后还会陆续出版13至15辑。

第一辑到第三辑里,我们已经公布了清华简的一些内容。

第一辑主要是《尚书》、《逸周书》的文献如《尹诰》、《金滕》、《保训》以及和楚国历史有关的《楚居》。

第二辑发表了一篇从周初到战国前期的史书——《系年》。

第三辑主要有《说命》三篇——《傅说之命》、《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

《周公之琴舞》实际是由10首诗构成的组诗、《芮良夫毖》由两篇合成,一共有180多句,是现在所能看到的先秦诗里最长的,这些珍贵遗书的发现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和注意。

此次公布的第四辑有三方面内容:《筮法》、《别卦》、《算表》。

《筮法》:唯一保持成卷状态的竹简《筮法》简是在2008年入藏的时候我们就注意到的,是唯一一个保持着原来成卷状态的竹简。

众所周知,竹简是成篇成卷编连在一起的,但由于一直藏在地下、或在发掘出土时出现的种种状况再加上出土后经多次流转,一般都会散乱,但我们在整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时发现里面有一卷还保持着原来成卷的样子,这就是《筮法》。

由于《筮法》简保存得比较好,所以上面的编号没有一个编连有误,它实际上是一个用竹简构成的帛书,我们可以推测,它的反面有一层丝织品,可以稳固竹简,这种竹简形制属首次发现。

《筮法》是《易》学的一种占筮用书,系统地记述了占筮的的理论和方法,它讲了17命,比《周礼》的8命要多。

在讲述17命的内容及其他的一些问题时,它举了具体的例子。

比如“果”命,有具体占筮的八卦的图像,这一点很便于使用。

而这些卦象都是以数字表示的,这一点与楚简常见的占筮是一致的。

而且它与常见的占筮有一个特别一致的地方,那就是两个数字卦并列,每一边是6画,每一边是6个数字,两行一定要并列起来。

这与之前发现的楚简占筮记录从形式上来看是完全一致的。

清华简《筮法》与楚地数字卦演算方法的推求

清华简《筮法》与楚地数字卦演算方法的推求

清华简《筮法》与楚地数字卦演算方法的推求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贾连翔①张政烺先生在研究数字卦的过程中就曾指出“筮法问题不容易解决”,②如果单从考古材料着手研究,其中主要难点我想有三条,(1)我们目前所得到的数字卦例都是演算后得到的运算结果,其过程只能通过反推的方式求得;(2)已知的数字卦例大多是零散得到的占筮实例,不成系统;(3)占筮方法会有同时存在多种系统的可能,已知的数字卦例可能分属于不同的系统,笼统地将不同算法的结果汇集在一起,只会让我们更加束手无策。

随着楚简中数字卦材料的增多,加上清华简《筮法》的发现,材料可以形成系统了,使得研究的窘境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筮法》篇是一部系统介绍占筮理论和方法的专书,形式类似一张帛书,整理者按照所载内容,以区域划分的方式,将全篇分为30节。

其中前19节列举了57个数字卦作为占例,这些数字卦的结构,与天星观简、包山简、新蔡葛陵简等楚地竹简所载的25个数字卦卦例,形式相当一致。

通过对《筮法》的初步研究使我们认清了,上述楚地出土的数字卦结构,并非并行的两组六画卦,而是出“”、于“四位”中的四个三画卦。

组成这些卦画的“”、“”、“”、“”、(一)演算方法需要满足的条件我们解数学题常用的一个词叫“已知条件”,《筮法》中有关演算的已知条件有如下几条:(1)篇末有一段韵文,是针对通篇论及的十七种占筮命题的,说:凡是,各当其卦,乃力(扐)占之,占之必力(扐),卦乃不(忒)。

整理者将“力”读为“扐”,通过《说文》和《周易·系辞》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这“一定是用蓍草的占法”,③很可能与《系辞》所载占筮程序有关。

(2)①贾连翔(1983-),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先秦史研究。

②张政烺. 易辨. 文史: 第二十四辑,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③李学勤. 清华简《筮法》与数字卦问题, 文物, 2013, (8).证明简文中一般用以表示阳爻的“”和阴爻“”,确是“一”、“六”两个数字,同时,五、九也表示阳爻,八、四也表示阴爻,但都是少数情况。

_归藏_与清华简_筮法_别卦_李学勤

_归藏_与清华简_筮法_别卦_李学勤

原发期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第5-7页历史学报二○一四年第一期史料学与史学史研究53《归藏》与清华简《筮法》、《别卦》李学勤[摘要]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中有两篇属于《易》类的书,分别以《筮法》和《别卦》为题收入2013年底出版的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四辑中。

就卦名、次序、写法等内容来看,《筮法》与《别卦》确与《归藏》密切相关。

[关键词]清华简;《归藏》;《筮法》;《别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09JZD004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0BAK67B14);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收稿日期]2013-12-03[作者简介]李学勤,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

(北京100084)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中有两篇属于《易》类的书,整理时分别题为《筮法》和《别卦》,已经收入于2013年底出版的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四辑。

[1]我在介绍《筮法》的小文里,曾指出其内容同《归藏》有密切关系。

[2]本文想就此作进一步讨论,说明《筮法》以及《别卦》两者确与《归藏》相关。

传世的《归藏》,长久以来被斥为伪书,到1993年江陵(今荆州)王家台秦简《归藏》出现以后,才受到学者的广泛注意。

实际上,早在1978年所谓的“数字卦”问题提出不久,饶宗颐先生便有文章引及传世《归藏》,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3]近年有关著作日益增多,然而关于《归藏》还是有不少问题需要探索。

《归藏》的流传,是有迹可寻的。

众所周知,《归藏》乃“三易”之一,见于《周礼·大卜》,《礼记·礼运》篇郑注以为就是孔子所见的《坤乾》。

汉代有《归藏》存在,只是未收录于《汉书·艺文志》。

东汉桓谭《新论》云:“《归藏》藏于太卜”,还说:“《归藏》四千三百言”,可知当时该书的篇幅同《周易》经传相埒。

由晋代到隋唐,《归藏》依然存世。

《隋志》载《归藏》十三卷,有“晋太尉参军薛贞注”。

清华简《筮法》补释

清华简《筮法》补释

Ab s t r a c t : Th e S h i
( Me t h o d o f Di v i n a t i o n )o n t h e b a mb o o s l i p s c o l l e c t e d i n T s i n g h u a Un i v e r s i t y h a v e b e e n p u b l i s h e d a n d
周 易研 究
2 0 1 5年 第 2期 ( 总 第一三 。期 )
清 华 简《 筮法 》 补 释
蔡 飞 舟
( 福 建 师 范 大学 文 学 院 , 福建 福州 3 5 0 0 0 7 )
摘要 : 清华 大 学藏 战 国竹 简 《 筮法》 既已刊布, 学 者多 有 研 讨 , 今就众说之未尽处 , 试 作考 索 。所 论 有 三 , 一 日六 崖, 二 日叮 I
CA I Fe i — z ho u
( C o l l e g e o f C h i n e s e L a n g u a g e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 .F u j i a n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F u z h o u 3 5 0 0 0 7 。C h i n a )
t e d 。a n d a t t e mp t s t o p r o v i d e r e a l me a n i n g s o f t h et h r e et e r ms o f 六鹿 。 叮 l 瞽。 a n d b a g u aj i x i o n g八卦吉凶 ( f o r t u n e o r mi s f o r — t u n e o f t h e e i g h t t r i g r a ms ) . Th e t e r m“ 六 鹿” I s i x麈 )a p p e a r s i n t h e c h a p t e r o f“ De a t h a n d L i f e ”( s i s h e n g 死生 ) .S o me

有关清华简《筮法》的几个问题

有关清华简《筮法》的几个问题

On Some Issues Related to the Shifa Chapter on the
Tsinghua Bamboo Slips
作者: 梁韦弦[1]
作者机构: [1]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出版物刊名: 周易研究
页码: 15-2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清华简;筮法;数字卦;易学史
摘要:由清华简《筮法》卦图、《别卦》易卦的写法看,可确证先秦时筮书卦爻的写法已用
两个数字或符号;由《筮法》卦图和四位占法的八卦取象多同于《说卦传》所述八卦取象看,《说卦传》于《筮法》之前当已存在;《筮法》卦图可证四时、五行、八卦相配的情形于先秦已然发生;但如《筮法》及后来《汉书·魏相传》的四时、五行、八卦结构,实际都暴露出《说卦传》的八卦方位与《月令》诸书的五行方位并不能兼容的问题;《筮法》应属战国后期在传统易占基础上形成的更纯粹的占筮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简《筮法》诸例卦皆数字卦么?发现反例--与李学勤、廖名春等先生商榷雪苗青【摘要】At present , the Yi-ology academic circles collectively call all cases of Gua (卦hexagram) in Tsinghua Jan Shifa ( 《筮法》 Divination Method ) as Digital Gua . But , there is counterexample . Therefore , general “digital hexagram” theory cannot be established .%易学界目前将清华简《筮法》诸例卦统称为数字卦(泛数字卦论),有的学者由此推论《左传》《国语》所录筮例乃伪造。

但是,可以存在另一种解读范式:第一,《筮法》诸例卦并非整理形式的筮数,而是二元符号性质的例示卦(示数卦),因为存在泛数字卦论的反例,《筮法》第十三节“行”的卦局容纳两种相反数序,这说明《筮法》诸例卦不能统称为数字卦,而数字卦只能有一种数序;第二,马王堆帛书《周易》显示,阴阳符号画作“—”“∧”,在孔子研易之前已成传统,这佐证了《筮法》诸例卦之为二元符号卦的可行性;第三,在不能否定《左传》《国语》整体之真实性的条件下,去否定其诸筮例的真实性,说明泛数字卦论存在强大的刚性阻力,不可信。

应该说,清华简《筮法》示数卦是先秦易学的一种高级形态,是爻象、爻群理论的重大突破。

【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3页(P69-71)【关键词】清华简《筮法》;数字卦;反例;示数卦【作者】雪苗青【作者单位】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怀化418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1;B992.2;K877.5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筮法》篇内容的公布(从零星公布到整篇公布),是近年来易学界最重大的事情。

《筮法》诸例卦(“十七命”等诸“命”范围的57组例卦)乃至诸卦(全篇范围的卦分为例卦和八卦图的卦),学界目前统称为数字卦,其源在李学勤先生、廖名春先生之看法。

李先生说:《筮法》“‘十七命’各节都列出数字卦作为占例……例如‘死生’一节,有两个数字卦的占例,一个是:。

又一个是:。

”[1]67廖先生说:“构成这114个六画卦最常见的数字是‘—’和‘∧’,此外还有‘(九)’、‘(八)’、‘(五)’、‘(四)’)。

‘(九)’、‘(八)’、‘(五)’、‘(四)’)是筮数;‘—’和‘∧’也当是筮数,并非是阳爻和阴爻”[2]70。

此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的整理者“说明”云:“十七命”“各附数字卦占例。

”[3]75易学界接受李学勤-廖名春式解释,而且有的学者演绎出重大的相关看法:梁韦弦先生说:“《别卦》六十四卦只用两个数字来记写的事实,已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用两个抽象的数字或符号记写的易卦和用多个数字记写的易卦是同时存在的。

”[4]17王新春先生说:“这就无可争辩地昭示人们,清华简的57组114个由数字构成的符号,就是57组由实际筮占所得之数组成的六位的数字卦……张政先生所提出的筮数、数字卦之说,遂第一次得到系统确证,从而由‘假说’变成了‘现实’……这是清华简的重要学术史意义之一”[5]8、“数字卦当为卦的源头和原初形态,正是它,衍生出了符号化形式的卦。

”[5]9子居先生推测《左传》、《国语》中的多数筮例乃编造(即伪造)[6]18。

二、泛数字卦论并非唯一的解读范式,笔者曾提供另一种解读视野清华简《筮法》诸例卦的解读,涉及一个长期的学术背景:数十年来出土资料提供的先秦易学之图景。

20世纪后期,出土文物上连续发现奇怪的符号组合体,1980年张政先生认为是筮数形式的六爻易卦,其重要看法是:“按着简单的设想是:二、四并入六,三并入一。

”“这是初步简化,只取消二、三、四,把它分别向一和六集中”,还没有阴爻)、阳爻(—)的符号。

长沙马王堆帛书《周易》大约写于公元前180-170年左右,其中的六十四卦所画的阴阳爻则与后世使用的、—相同了”[7]。

可见,他认为普通易卦由筮数(数字卦)多步演化而成。

张先生的筮数论后来流行开来,成为学术界的主流看法,有的学者不同意其论,但没有找到替代性方案。

笔者2000年在《商周数字卦之用六象筮法考》提出了一种替代性视野:新石器时代江苏青墩遗址所见几组数字卦的数字只见一至六,是运用六象筮法;后来不见数字二、三而见一、五、六、七、八、九,是因为六象用数改变为四至九,其中的四简记为一;东周时期一些数字卦里五也消失,是因为《周易》使用四象筮法取代了六象筮法,六象筮法所在的六卦体系变形式地存在于中医学的三阴三阳体系里[8]。

这种识读模式圆顺地解释了数字卦历史图景的怪异现象,并说明数字卦不过是二元符号卦的筮占表现,并非二元符号卦的根源。

六象筮法不用扌力数。

清华简《筮法》图景新颖:有四至九的数字,又与《周易》大衍筮法一样使用扌力数,但它的具体演算方式不同于大衍筮法。

因此,清华简《筮法》所用筮法,应该是在上古易卦(包括数字卦)所用六象筮法的悠久历史背景上,创新性运用的一种特殊的扌力数筮法。

它文将详探。

三、清华简《筮法》诸例卦:二元符号卦的解读范式及其可行性1.笔者发现了反例,说明《筮法》的李-廖式解释不能成立先了解筮数卦(数字卦占例)与二元符号卦的数序差异:筮数卦的数序是单一性的,卜筮时筮得一个卦,其数字排列是确定的、单一的,例如,用《周易》的四象数六七八九筮得(自上而下排列)六七八六七八,即坎卦的一个筮数形式,其数序是确定了的;而二元符号卦不同,它是抽象模式,可以容纳多种具体的筮数形式,可以容纳不同数序类型的筮数,例如,筮数六七八六七八属于坎卦(其变卦为巽),筮数八七六八七六也属于坎卦(其变卦为兑),其中,六七八与八七六的数序排列是不同的。

清华简《筮法》诸例卦,有的卦局(卦的组合)容纳不同数序,因此不是筮数卦。

《筮法》第十三节“行”云:“凡行,数出,述(遂);数入,彳复。

”原文的卦组排列是自右至左,本文用现代行文次序,改为自左至右。

整理者说:“本卦例兑卦在右上,是‘数出’。

”[3]97并说:“兑在本篇有特殊意义,凡言‘数’似皆与兑卦出现的位置有关。

”[3]83子居先生同意:“《筮法》中的‘数’很可能就是兑卦的另一个称谓。

”[6]20可见,于清华简《筮法》诸例卦乃至诸卦而言,泛数字卦论不能成立,由此而来的一系列衍论也就不能成立。

2.需要区别数字卦与“示数卦”《筮法》第十三节“行”列示的是“示数卦”。

数字卦是非二元性质的筮数卦,而二元性质卦以数字形式表示卜筮经验,是“示数卦”(二元卦的数字式例示),本质是二元性质卦,不能因为符号形式写法相同而混淆不同性质的卦。

怎么想到这种区别?因为笔者在1996年起的数年里有过“示数卦”方面的易学小探索,故认为“示数卦”是高层次的易术内容。

《周易·系辞传》大衍筮法章说“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当时笔者研究此,认为该筮法有两仪(数字为二和三,即《说卦传》所谓“叁天两地而倚数”)、生爻(阴仪或阳仪)、成爻、生卦、成卦(三爻的小成卦和六爻的大成卦)之别,成爻即生卦(三变而成爻),一个爻就是一个卦,那么,阴爻阳爻都有两类(两画形态)四种(三画形态),阴爻的两类四种即老阴(四象数为六)、少阴(四象数为八),在三画形态里老阴即坤(三个阴仪数为六)、少阴即巽离兑三个女卦(一个阴仪数加两个阳仪数为八),阳爻的两类四种即老阳(四象数为九)、少阳(四象数为七),在三画形态里老阳即乾(三个阳仪数为九)、少阳即震坎艮三个男卦(一个阳仪数加两个阴仪数为七),那么,爻上的四阴四阳有没有爻象区别呢?《周易》里,爻的层次,以四象数区分变与不变(变六变九),没有区分三画形态的四阴四阳,因此,可以新探其区分。

笔者探索过爻层次上八象的区分,对于《火珠林》三枚铜钱法的起卦探索以上下排列差异的方式区分巽离兑三种成爻(区别三种少阴)、区分震坎艮三种成爻(区别三种少阳),并创立八象筮法(以一至八数代表八象)的得爻法来起卦探索。

——无疑,爻象层次上的这种探索比《周易》的爻象体系丰富一些。

令笔者惊讶的是,清华简《筮法》的爻象体系比笔者曾有的探索高深得多。

笔者不能以筮数形态、“原始”易学形态看待这种高深易学。

应该说,清华简《筮法》示数卦是先秦易学的一种高级形态,是爻象、爻群理论的重大突破,在《周易》的爻学之外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而且,爻层次上的四季吉凶说把爻与天文学连接起来,比《周易》的爻学层次要高。

3.《筮法》篇内外环境里的基础卦,其“—”“∧”符号是二元符号而非数字《筮法》篇还附有人体图及人体内外的两种八卦图:人体内的八卦对应人体的几个部位,如乾为头、艮为指;人体外的与后天八卦的排列位置大体一样,只是南北方位上坎离的位置对调了,可谓倒天八卦。

两种八经卦都是用“—”“∧”符号书写,这些符号是二元符号而非数字。

为什么采用这种符号?因为书写简单,而且不容易混淆,看卦形就知道是何卦,如果采用“- -”表示阴符,圆图上的震与艮就容易混淆。

图1 《筮法》篇人体内外的两种八卦图《筮法》篇的外环境是《别卦》篇,里面是“—”“∧”符号表示的六十四卦,其排列结构是马王堆帛书周易那种组卦形态。

这些符号形态简单的卦,对于卜筮而言是基础地位的卦,是抽象的卦。

4.阴阳符号画作“—”“∧”,在孔子研易之前已成传统马王堆帛书《周易》之“易之义”篇云:“子曰。

易之义讠乎(呼)阴与阳。

六画而成卦。

曲句(勾)焉柔。

正直焉刚。

”[9]178-180“子曰”是孔子曰。

其语涉及卦画符号的形态,直线是“—”,曲勾是“∧”或“”,而“∧”简单,应该是契刻时代的标准形态。

先秦时代阴符的经典形式写作曲勾,其理何在?应该是简明化的选择结果。

阳符写作一横,是最简单的形式;阴符呢?一要区别于阳符,二要不混淆(两短横容易混淆,因为一横的阳符在不平滑的竹简上书写可能成为两横,《筮法》篇就有这种现象),三要美观,这些理由的兼顾,使得其选择余地极选,写作曲勾,在一般情况下可谓最佳选择。

而数字书写,人们也爱好简易形式,这就导致阴阳符号与有的数字符号外形相同,但在使用者环境里不会混淆。

马王堆帛书周易的阴符,一些是“”,比书写为“∧”繁一点,应该是体现个性偏好。

“”在东汉熹平石经的《周易》里变为两个短横。

后世由于纸张的流行,卦的整体形态和符号需要扁平化,阴符采用两短横。

阴符流行形态的变化并不改变其二元本质,相同的还有:后世的阳符还是采用一横,与汉文数字“一”写法相同,但使用者并不将它混同于数字。

5.泛数字卦论要撼动《左传》《国语》整体上的真实性,说明其遭遇强大的刚性阻力孔子的说明,及《左传》《国语》所录诸筮例,都显示:二元符号卦在春秋时代已经是习用文化,其体现的二元阴阳观早有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