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对于美国的战略意义

合集下载

2015年版《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剖析

2015年版《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剖析

2015年版《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剖析徐万胜栗硕[内容提要]在美国深入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日本大力推进“解禁集体自卫权”立法进程、国际安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等背景下,日美两国于2013年10月正式开始了修订《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工作。

经过“日美防卫合作小委员”(SDC)的具体运作、日美首脑及防务与外交高官的宏观推进后,“新指针”于2015年4月27日正式出台。

与1997年版指针相比,新指针取消了“日本周边”这一地理限制,突出了日美防卫合作的“全球性质”;打破了原有的“三种事态”划分方法,强调了日美防卫合作的“无缝”体制;还增加了太空与网络空间等领域的合作内容。

新指针的出台必将促进日美防卫合作的一体化进程,推动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的相关立法工作,并增强对中国的遏制态势。

[关键词]新指针日美防卫合作集体自卫权日美同盟[作者简介]徐万胜,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栗硕,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 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241(2015)04-0012-122015年4月27日,日美两国时隔18年再次修订出台了2015年版《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以下简称“新指针”)。

这是双方因应国家安全战略调整与国际安全形势变化的产物。

并且,新指针增加了“离岛防御”、“共同侦察”、“自卫队防护美国军舰”等合作内容,具有较强的对华指向性。

——12近年来,美国积极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企图通过夯实同盟体系来强化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日本则大力推动“解禁集体自卫权”立法进程,不顾被美国拖入战争的风险,积极谋求扩充海外派兵内涵。

于是,为应对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日美两国这种“积极作为”的战略需求引导着双方走向更加紧密、更具“全球性”的同盟合作。

《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修订的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美国为深入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通过鼓励日本发挥更大作用来协助其维持地区主导地位。

自奥巴马政府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其持续性与成效性引发了诸多争议,尤其是2011年中东大变局、2013年奥巴马缺席APEC会议与东亚峰会、2014年乌克兰危机升温之时,美国能否向亚太地区投入足够力量并有效主导该地区的局势发展等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讨论。

论日本在美日同盟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论日本在美日同盟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日本在美日同盟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姓名:杨志阁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指导教师:刘承20070301摘要论日本在美日同盟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摘要鉴于形势的发展,美日于1951年签订日美安保条约,美日军事政治同盟初具雏形。

自签订至今,日美安保条约已历经多次修订,日本在美日同盟中的地位和作用均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第一个日美安保条约是一个完全不对等的单向保护性条约,甚至说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条约。

日本在条约中的作用只是提供反共基地,外交、军事均依附于美国,毫无地位可言。

但对当时的日本来说,与美国的这种特殊安排却是其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

日本因此赢得经济恢复的有利条件,于1953年完成经济恢复。

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日本国内民族主义重新抬头,要求改变与美不对等关系,促成了日美安保条约1960年的修改。

修改后的条约至少实现了对等性,美日之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同防卫关系,逐步展开军事合作。

至上世纪80年代,美日之间的安保关系发展为同盟关系,日本开始在国际社会中以美国平起平坐的合作伙伴自居,外交由追随转变为自主,大力发展自身军备。

冷战结束后,美日对外政策均有所调整,两国于1996年对同盟进行了重新定义。

美日同盟的性质由保护日本型同盟改为维护地区安全型同盟。

日本成为美国的合作伙伴,自卫队的活动范围扩大,可以在日本领域内向美军提供后方支援,“也可以设想能够在与战斗区毗邻的日本周围的公海和空中进行”。

此后,日本追随美国参与战争,寻求突破和平宪法和“集体自卫权”的限制。

在当前,美日同盟向全球同盟转变,美日军事一体化不断加强。

日本以美日同盟为依托,发展自身军事力量和展开多边外交,寻求在联合国中发挥大国作用,并企图摆脱战后体制。

日美安保条约的这一演变历程体现了美日关系的深刻变革,其实质是国际形势大背景下美日两国国家实力的较量。

其中,日本的民族主义是不可忽视的推动力。

民族主义在日本民族的发展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二战中的惨败使日本的民族主义情绪一落千丈,务实地选择了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视野下的美日同盟转型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视野下的美日同盟转型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视野下的美日同盟转型■ 赵明昊/文当前,美日同盟正进入冷战后第三轮战略调整期,前两次分别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次朝核危机和2001年的“9·11”事件促成。

而此次调整则以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特别是军事上的战略调整为大背景,主要应对中国崛起。

美国希望开掘和利用日本的军事实力,服务美在该地区军力配置的重新调整,以及“海空一体战”、“联合作战介入”等新军事概念的实施。

美国希以美日同盟为基轴,大力推动二战后美在亚太地区建立的“彀辐模式”同盟体系向“网状模式”的同盟伙伴体系转型,力图提升对中国的军事遏制能力,对朝鲜半岛、南海等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以及对该地区总体安全态势的塑造能力。

在本轮美日同盟调整中,日本则力图紧抓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机遇”实现“借船出海”,通过夸大安全威胁“倒逼”国内各派同意修改和平宪法,为行使“集体自卫权”消除障碍,力图以“进攻性防卫”替代“专守防卫”,突破军费开支限制,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无核三原则”,强化所谓“机动防卫力”,最终谋求日美同盟“对等”化和日本的“普通国家”化。

美日同盟调整的战略背景美日同盟的此轮调整是在美日两国大力推动国家安全战略转型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体现了美日两国战略界人士和政策精英关于国家安全战略的若干新思维,其战略含义与动向不可低估。

美国大战略正日益表现出“离岸平衡”取向。

随着2009年奥巴马政府上台并于2011年宣布正式结束伊拉克战争,以及在数年内从阿富汗撤军,加之起始于2007年年底的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实力地位造成的显著影响,美国的全球战略正进入新一轮争论期和调整期。

[1]总的取向是,一方面,选择“新自由国际主义”路线,强调21世纪的美国国家安全目标应着眼于重建“自由国际主义”的世界秩序,通过与他国达成“新契约”,更加灵巧地综合运用权力和规则,重塑和维护所谓开放的、以规则为基础的(rule-based)全球体系,在美国实力陷入相对衰落的情况下延续美国的国际领导地位。

日本的国际战略与中日战争的扩大化_论联接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一个关键原因

日本的国际战略与中日战争的扩大化_论联接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一个关键原因

・专题论文・日本的国际战略与中日战争的扩大化———论联接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一个关键原因鹿锡俊内容提要 本文旨在考察日本的国际战略在联接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分析的重点包括这个国际战略所包含的五个方面:对中国问题的解决方针;对第三国的政策;对九国公约与既有世界秩序的态度;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对“中国问题”与“世界问题”相互关系的应对。

文章提示:日本最初在国际战略上采取了不刺激第三国的方针,以期将战争限定在中日两国的范围内单独解决。

但是,它的实际行为同它的主观意图背道而驰,不自觉地步步推动美国和国际力量走向援华抑日。

在深陷困境之后,面对欧洲局势的变化,在对“东亚新秩序”的执着情结和对包括东南亚在内的“大东亚新秩序”的期待心理的推动下,日本决策层在国际战略上与中国殊途同归,确定了“国际性解决”中日战争的方向。

随之,其不仅拒绝退出中国,且进一步结盟德意,刻意通过南进收一举多得之效,从而把战争从中国扩大到东南亚和太平洋。

在这一过程中,日本的文职官员在很多场合冲到了军人的前面,反映出日本决策背后的深刻背景。

关键词 日本 外交 国际战略 中日战争 太平洋战争1937年7月爆发的中日战争,为什么在1941年12月同太平洋战争融为一体?日本在深陷侵华战争泥沼后,为什么又对以美国为首的第三国开战,走上自速其亡的绝路?许多年来,学界已作了不少考察。

①而对于中国这个最大的受害国来说,由于人们对当年日本决策者的利令智昏和侵略野心的恶性膨胀等最根本的原因有一致的结论,因此一般视之为不成问题的问题。

但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目前的日本,对这个似乎早已解决了的问题,刺耳的声音又在重现。

其中,不仅有右翼重复军国主义时代的宣传,再次鼓吹“大东亚战争是为了解放亚洲的正义战争”,还有一些内心善良的人们,也对日本在联接这两场战争中所起的作用提出种种疑问:或者否认这两场战争的内在联系,认为它们完全是性质不同的两回事;或者主张日本本来除解决中国问题外别无他求,引发太平①其中极具概括性的专著有入江昭的《太平洋战争的起源》(Akira Irie,The Origi ns of the Second Worl d W ar i n Asia and the Pacif ic,London:Longman Group U K Limited,1987)。

浅谈美日和美中贸易摩擦的比较

浅谈美日和美中贸易摩擦的比较

浅谈美日和美中贸易摩擦的比较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中国也进入了对外贸易摩擦的多发阶段。

其中中美贸易摩擦最为突出,而目前的中美贸易摩擦与20世纪70~80年代的美日贸易摩擦及其相似。

因此,对美日、美中贸易摩擦进行比较研究,吸取日本在处理日美贸易摩擦时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是很有意义的。

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美日、美中贸易摩擦的异同点,然后结合日本的经验教训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的措施,以期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协调发展有所帮助。

随着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整个世界的贸易得到了协调有序的发展。

但是随着各国经济往来的增多,作为不同的经济主体,从本国利益出发,双方在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矛盾和问题,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发生,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有日美贸易摩擦和中美贸易摩擦。

日本自1965年起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对美持续保持贸易顺差,顺差的规模以惊人的速度扩大,至1987年已达到598亿美元。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历了10年的经济萧条,自200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中美经济摩擦不断加剧,中美贸易失衡取代日美贸易失衡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焦点,人民币升值和资本市场开放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此外,中美与日美贸易摩擦有许多相似之处的,在这个基础上深刻认识和分析日美贸易摩擦与中美贸易摩擦,吸取日本处理日美贸易摩擦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应对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采取正确的对外贸易策略,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美日、美中贸易摩擦的相同点1.1贸易摩擦产生的直接原因都是对美存在巨额的贸易顺差20世纪70~80年代的贸易中,日本对美国一直保持巨额的贸易顺差(见表1),在20世纪70年代日美的贸易顺差为几十亿美元,在20世纪80年代进而上升为几百亿美元,在1987年时达到了567.67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峰值。

国际收支出现巨额的贸易赤字,日本成了美国最大的债主。

《战略家的思想》导读

《战略家的思想》导读

大前研《战略家的思想》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是著名的日本管理学者和资深企业管理顾问,在日本享有“战略先生”(Mr.Strategy)的雅号。

他钻研日本企业竞争战略多年,对其运作过程及其精义所在了如指掌。

他认为,日本企业之所以在世界各地商业竞争中取得空前胜利,实赖日本企业家的独特战略思考模式。

大前研一所著的《战略家的思想》一书早在1975年就在日本出版了。

但该书直到1982年才进入美国市场。

《哈佛商业评论》曾俨然以恩人般口吻发表评述:“作者有所欠缺的英语再加上他本人简洁的个人风格,都使该书充满了一种迷人魅力。

”本书第一版的副标题为“日本商业艺术”。

当该书1982年在西方出版的时候,正赶上当时西方管理界对日本管理思想的热情和兴趣都处于巅峰状态。

而1975年,该书在日本首次出版的时候,西方对于向日本学习某些最好的管理实践经验仍是嗤之以鼻。

在《战略家的思想》一书中,大前研一批判了当时被大家广为接受的观点,即认为日本式管理就是企业赞歌和终生雇佣制。

大前研一提出,日本企业的成功应归功于日本战略思想的本质特点。

大前研一说道,“这基本上就是一种创新、直觉和理性”——尽管在西方有关日本管理的陈词滥调中,并不认为日本式管理拥有以上品质。

就好像是要给与那些日显迟钝和越来越缺乏竞争力的西方同行少许安慰,大前研一提出至关重要的创新能力是可以后天学到的。

大前研一指出,与美国大企业所不同的是,日本企业并不总是雇佣庞大数量的战略计划人员,代替这些人的只是一位极具天赋的战略家。

他拥有一套独特的思维模式,该模式能充分考虑公司、顾客和竞争对手动态的相互作用,并准确制订出指导行动的一系列全面的目标和计划。

大前研一发现的另外一个东、西方根本差异就是有关顾客的作用,这是日本企业战略计划制定的核心和企业价值观所在。

而当时,西方企业战略计划的制定和企业价值观通常都忽略了顾客这一方面。

“在构架任何企业战略计划时,都必须允分考虑到企业自身(corporation)、顾客(Customer)和竞争(Competition)这三种主要参与者。

高二历史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历史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历史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试题答案及解析1.张旭小组正在讨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他们提到“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关键词。

据此判断,他们的研究课题应该是()A.亚非拉国家的联盟B.“第三世界”的崛起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D.两极格局的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综合题干中的三项内容“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可知,它们共同的主题是第三世界的崛起,B符合题意。

A项,亚非拉国家并没有结成联盟,故,排除A;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此表述本身就是错误的,多极化格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多极化趋势再不断加强,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排除C;两极格局的瓦解是在苏联解体之后,即1991年之后,故排除D;所以,正确答案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据中新网报道:“日本政府认为,日本来自中东地区的石油40%会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一旦伊朗封锁该海峡,将对日本的能源供应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日本有必要在霍尔木兹海峡周围展开的美军舰队提供协作援……日本政府正在计划向霍尔木兹海峡派遣一支海上自卫队舰队。

”该报道不能证明日本A.与美争夺石油资源B.维护与美战略同盟C.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力图维护国家利益【答案】A【解析】从题干“一旦伊朗封锁该海峡,将对日本的能源供应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日本有必要在霍尔木兹海峡周围展开的美军舰队提供协作援”可以看出,B、D正确。

日本一直在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本认为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是不想匹配的。

这篇报道更说明另一个问题,是日本要积极的向海外派兵,想通过参与国际防务事务,让本国的军队正规化,常态化。

军事历史上的决定性战役与战略变革

军事历史上的决定性战役与战略变革

军事历史上的决定性战役与战略变革军事历史上的决定性战役与战略变革,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带来了重要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许多战役的胜利或失败决定了整个时代的走向,同时也改变了战争策略和战术的演变。

本文将以一些经典的决定性战役为例,探讨其背后的战略变革。

1. 摩泽尔河战役摩泽尔河战役是拿破仑时期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1813年,法国拿破仑帝国与联军在德国发生了关键的决战。

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在这场战役中遭受了惨重的失败,联军成功包围了法军。

这场战役意味着拿破仑帝国的颓势,铁证了拿破仑霸业的衰落。

在摩泽尔河战役后,战术和军事思想发生了重要转变。

传统的战术依赖于军队的数量和士兵的勇气。

然而,在这场战役中,法军匹敌人数远远超过法军的联军打败了拿破仑。

这表明战争不仅仅取决于数量,还需要战略和战术的合理运用,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和情报优势。

2. 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最具决定性的战役之一。

1942年至1943年期间,苏德两国在斯大林格勒进行了长达六个月的残酷战斗。

纳粹德国希望通过占领斯大林格勒消灭苏联的主力部队,但苏联坚守不下,反而逐渐压制德军。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意味着苏联能够抵御德军的攻势,并开始对纳粹德国发动反攻。

这场战役改变了战争的走向,标志着盟军开始取得战争的优势,后来最终击败纳粹德国。

3. 诺曼底登陆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战略意义的行动之一。

1944年,盟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诺曼底登陆,成功打破了纳粹德国在欧洲的军事优势。

这场登陆寻找了一个盟军进攻欧洲大陆的突破口,为接下来的战役铺平了道路。

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开启了欧洲战役的胜利之门,最终导致了纳粹德国的失败。

这场战役展示了盟军的合作与统一,以及他们在战略规划和军事行动方面的高度协调性。

4. 珍珠港事件珍珠港事件是二战中美国参战的导火索。

1941年,日本突袭了位于夏威夷的珍珠港,造成了美国的巨大损失。

这个事件激起了美国的愤怒,使得美国对日本宣战,进而卷入了二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日本对于美国的战略意义
1945年8月六日和九日,美国相继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上空投下两枚原子弹,随后日本投降,在1951年签署了日美安保条约。

从此,日美从敌人变成了盟友。

近期,钓鱼岛局势不断升温,日本强行占领我国领土,而美国却暗中支持日本,是我们不得不想到日本对于美国的战略意义。

一、围堵中国的棋子: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2010年中国GDP 总值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美国自然有些忧虑有一天中国会超过自己,成为世界第一,到时候自己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所以美国建立了遏制中国发展的三条岛链——第一岛链、第二岛链以及第三岛链。

其中,日本群岛作为第一岛链的第一座岛,就成为了美国的一大棋子,日本曾全力协助美国在第一岛链上建造了三座X波段雷达,专门监视解放军的一举一动。

美国也认识到日本对自己的重要性,将一些先进装备(如F—35隐形战机,宙斯盾驱逐舰等)廉价出售给日本,让日本认为弱小的自己背后有一座巨大的靠山。

在2012年9月,钓鱼岛局势开始迅速升温,日本因中国而出动战机的次数高达349次(2012年4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是上一年的2.5倍,美国曾说在钓鱼岛局势上不选边站,但不出几天,美国就把钓鱼岛纳入日美安保条约。

2013年1月10日,中国J-7和J-10战机飞往钓鱼岛,但却遭日本战机F-15拦截。

在南海局势中,日本向菲律宾提供贷款和军舰,
才使菲律宾把中国搞上了国际法庭。

如果不是由美国撑腰,小小的日本何来如此大胆去和中国闹摩擦?日本以为自己帮助了美国,就能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和装备、扩充自己的领土,其实他没料到他在被美国当棋子用,只要这盘棋赢了,这颗棋子便可以丢掉。

二、控制世界的军事基地:
二战结束后,美国在日本建立88个军事基地,驻军36365人,主要在冲绳岛上,在日本建军事基地的原因是 1.可以有效的扩大自己的军事打击半径:2.如果产生战争还可以有效避免美国本土遭到攻击,以此来保证美国军队对全世界的控制(尤其可以抑制中国的崛起和发展);3.在日本驻军可以获得日本政府的一份可观的补助;4.可以利用日本的军事力量形成对自己的补充,比如对中国等国家的监视在日本实施就比在美国本土实施要好的。

美国在世界多个国家中都有驻军,但唯独在日本的驻军最多,武器也最先进(有1艘核航母,鱼鹰运输机,爱国者三型导弹,P3c预警机,X波段雷达等),原因很简单:日本是第一岛链的起始端,拥有了它即相当于拥有了整个亚太!然后再让日本去找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做工作,使美国在那儿也装备先进武器,这便等于拥有了整个亚洲(除了中国等少数国家)。

这时候,可以说全世界60%的军事力量都在美国掌控之下,那么美国的“雄心壮志”也就实现了。

三、复苏经济的帮手:
美国一直是GDP总值第一大国,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元贬值,GDP一直处于负增长的状态。

为了维持巨额的军费和社会保障,美国不得不联合它的同盟国组成一个经济体系,从而获得巨额利润。

但是想要组成这个体系,没有富裕的日本加盟是不行的,所以美国经常把先进的技术赠送给日本,让他加入到这个经济体系中来,可日本认为加入会给自己的经济带来负担,不愿加入。

最后,日本为了谋取美国的利益加入了由美国、韩国等国家组成的经济体系。

日本每年要向驻日美军缴纳占GDP总量的7%的军费,而美国也通过这一手段赚取利益,不断提升军费,日本只得听命于美国。

所以说,日本是美国复苏经济的帮手。

我认为日本对于美国永远都只是棋子的作用,他帮助美国遏制中国、控制世界、复苏经济,对自己只有一点微不足道的利益可取。

美国如果重返了亚太,那么日本将是毫无作用他的战略意义也就会灰飞烟灭。

再看看现在的局势,日美海上联合军演又开始了,日本的战略性意义又将重现。

从敌人到盟友,日本和美国关系的变化有着天壤之别,这都是因为日本对美国有着重要作用,而这也就是日本对于美国的战略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