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
04园林的全盛期第4节寺观园林-中外园林史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普救寺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永济县。元代王实甫《崔莺莺 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 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 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 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 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 音建筑 。 五代时河东节度使叛乱,郭威领兵征讨,久攻不 克。郭威找院僧询问对策。僧人说,只要发善心,城 池即可攻下。郭威当即折箭为誓,表示决不加害百姓。 第二天,郭威的军队果然攻下州城,并遵守誓言,没 有杀戳一人。从此,西永清院便更名为普救寺。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第四章
结构
园林的全盛期—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隋唐时期的佛寺建筑均为“分院制”,即由若干 各廊庑围合而成的院落组织为建筑群。大的院落或主 要殿堂所在的院落,一般都栽植花木而成为绿化的庭 院,或者点缀山、池、花木而成为园林化的庭院。 “水庭”是唐代寺观园林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从云南昆明圆通寺可看出。这种形式:正殿的东西两 侧伸出曲尺形回廊,经过东西配殿联接于南面穿堂殿 两侧。此回廊围合的庭院全部为水池——水庭,池中 央建八角亭,南北架石拱桥分别与正殿和穿堂殿前的 月台相连接。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大雁塔(楼阁式砖塔 ) 大雁塔之名的由来,据《大唐西域记》所载:有 一寺院,寺僧信奉小乘佛教。有一天,有一僧人见空 中群雁飞翔,开玩笑说:今日众僧午饭还没有食,菩 萨应该知道来的正是时候。话音未绝,只见一雁退飞 到此僧面前,折翅投身自殒。此僧将此情景说与众僧, 无不悲感交集,均说这是佛陀设法随机诱导,令我等 弃小从大,改信大乘,我等当以教奉。众僧遂埋雁建 塔,取名雁塔。大雁塔之名想必取源於此。
从潭柘寺与须弥灵境看清代北京寺观园林的发展

看清代北京寺观园林的发展论道丨 DISCUSSION观察丨Observe观GUANCHA 察CONG TANZHESI YU XUMILINGJINGKAN QINGDAI BEIJING SIGUAN YUANLIN DE FAZHAN文_陈路(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编辑_黄婉婵 丨 设计_邱勇哲一、两种类型园林的由来园林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它不能提供人们维持生命活力的物质,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大自然环境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各种需求。
园林与佛教建筑相结合,产生了两种园林建筑形式。
一种是带有园林性质的寺庙,习惯上被人们称作传统意义上的寺观园林,其本质与主体仍然是寺庙;另一种就是在皇家园林中兴建佛教建筑。
潭柘寺与清漪园须弥灵境建筑群正是其中两者的典型代表。
寺观园林的产生与中国宗教的世俗化、生活化密不可分,清代皇室对于宗教的推崇与倡导也使得各地兴建、扩建了大批佛寺道观,从而使得在这一时期寺观园林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清代的寺观园林继承了宋代以来各时期园林的特点,并且展现出世俗化与文人化的传统,其造园风格一般与私家园林相接近,并且更显朴实与简练。
在园林兴盛的江南地区,寺观修建时大多带有附属园林;而在北京等北方地区,寺观园林的形式则更多是注重庭院绿化,通过栽植观赏树木、培植花草、引入山泉、配置叠石假山等的方式,在建筑群中以及庭院中构建园林景观。
从扬州大明寺与北京潭柘寺的平面图对比可以看到,在扬州大明寺寺庙建筑群的西部,利用专门的场地进行了附属园林的营造,产生了相对独立于寺庙建筑群的寺观园林,其造园风格趋近于江南私家园林;而北京潭柘寺则是将园林营造融入寺庙建筑群中,产生“园中有寺,寺中有园”的风格。
而在皇家园林中广建佛寺道观的行为要归于封建帝王的君主专政。
出于政治目的帝王们一方面为了笼络蒙、藏等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而扶持宗教;另一方面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寄情于宗教信仰,祈求佛祖庇佑,寻求精神寄托。
寺观园林为什么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兴盛的局面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它受到人民的信仰,统治阶级也加以利用和扶持。
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频繁,人们无法挣脱现实的苦海,便把希望寄托于来世。
佛教生死轮回的义理正可满足人们这种精神上的渴望。
佛寺见诸名山或风景区,香火氤氲,法音梵乐,劝人乐善好施,远离尘世,却又食人间烟火,俨然乱世中的一块净土和极乐世界。
统治者需要加强思想统治,也需要自我麻痹。
当他们认识到佛教的这种精神麻痹作用的时候,变极力加以提倡。
在统治者的极力提倡下,佛寺的建造想雨后春笋般冒出。
当时的寺庙具有以下的共同特性:(1)广占土地;(2)占有大量劳动力;(3)寺庙即是园林;(4)寺庙建筑规模宏大,做工精良,富有艺术的内涵。
这些特点,正是寺院的所有者们在宗教形式下进行消费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内容。
此时,帝王贵族豪华宫殿般的建筑方式也大量地用在佛寺建筑上,因此佛寺建筑都装饰得华丽和金碧辉煌,与帝王的宫殿一样豪华和气派。
综上所述,寺观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兴盛的局面。
简述寺观园林的形成原因

形成原因:
寺观园林其实是由历史,文化,和宗教等多种元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寺观园林指的是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是佛教和道教形成后发展的产物。佛教在东汉时期就已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时局不稳,也为本土与外来的宗教传播宗教思想提供了条件,一时间百家争鸣,人们的思想也开始解放。在此期间,佛教与本土的儒道文化互相排斥又互相同化吸收,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佛教由于因果,轮回之说被平明百姓喜爱接纳,而道教则是由于修身之道和长生不死之说流行于百姓和统治阶级之中,两教在此时期大盛于世,于是佛寺和道观开始大量的出现,由原先的城市逐渐开辟道场于风景优美的山野间,自然便形成了很好的园林景观。最先的寺观园林是其实是当时的一些官员佛教信徒捐赠出来的住宅里的宅园,当住宅变为佛寺,宅园也就成了早期的附属园林。到后来,宗教文化的盛行,也使得众多的宗教信徒以及许多的文人雅士游客前来上香游玩,为吸引香客而游玩驻赏,寺观园林也就应运而生了。以上就是寺观园林所形成的原因。
中国古代寺观园林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古代寺观园林的兴起与发展司马炎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建立了晋朝,继而南北朝对峙,天下一分为二。
在这合而又分的300多年中,造园活动仍在不断发展。
先是在洛阳继承和利用魏的榴园,营建了琼圃园、灵芝园、石榴园、平乐苑、鹿子苑、桑梓苑、葡萄园等等园林。
西晋建国不久即南迁,其宫苑规模较之秦、汉要逊色,但是私家园林却继袁广汉之后争逐豪奢,最有名的是惠帝时期洛阳石崇所营的金谷园。
石崇是中国历史上以豪富、以珠宝斗胜的有名人物,他所营的金谷园,不仅亭台楼阁备极华丽,而且园林布置也请了高明艺匠,着意经营。
园内的水景和花木景色是非常突出的。
此外,还有一些文人士大夫,如谢安、汪辟疆、王道子等也都崇饰园林。
王道子使赵牙所营东第宅园,筑山穿池,列植竹木,并在水边仿宫人设酒肆沽卖,乘船就饮,把社会生活的“活景”搬入园中。
千余年后颐和园中的苏州河买卖街仍使用了这一技法。
城市绿化在我国也出现得比较早,如秦汉时期,即有行道树的规制。
现在记载城市绿化有文字可考者以建业为最好。
到晋室南迁,对建康的城市绿化、美化更是注意。
在宫城外种植橘树,宫墙内种石榴,宫殿和三台、三省官衙列植杨柳,从皇宫南面的夹道出朱雀门的道路上种满垂柳与槐树。
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在建康营建的园苑遍布城郊,其中著名的有宋的乐游苑、青林苑、上林苑、南苑,齐的晏湖苑、新林苑、博望苑、芳乐苑,梁的兰亭苑、江潭苑、建兴苑、华林苑、上林苑、玄圃、延香苑等等。
玄圃在台城东七里钟山之麓,楼阁奇丽,山水极妙。
其中的数百间楼观是用机关巧节制做的,顷刻之间可以建成,须臾即可撤除,迁移他处,可以说是一种活动房屋。
这种活动房屋在以后的许多园林中也常出现,现在承德避暑山庄内还有类似的活动帐殿。
北朝园林,首推北魏道武帝在平城所营鹿苑。
其规模南因城台,北距长城,东包白登,属之西山,广逾数十里。
凿渠引武川水,注之苑中,疏为三沟,分流宫内外。
此外,较为著名的北朝园林还有北齐的仙都苑,后燕的龙腾苑,后赵的桑梓苑、华林苑等等。
中外园林史 第4章--寺观园林

3.园林实例
(1)白马寺 (2)庐山东林寺 (3)栖霞寺
(1)白马寺
佛寺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促进 了佛寺园林的发展。位于河南省 洛 阳老城以东 12 千米处,北依邙山, 南临洛河。白马寺建立之后,中国 “僧 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 也因此 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之称。
二、寺观园林发展历程
(三)两宋寺观园林
1.背景概况
宋代在经济、文化、科技方面正处于中国历史的鼎盛时期,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空 前繁荣,资本主义因素已在封建经济内部孕育。宋代的科技成就在当时居于世 界领先地位,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较大发展,贸易发达,市场繁荣。园 林中注重石的品玩鉴赏,品山已成为普遍使用的造园素材。园林观赏树木和花 卉栽培技术在唐朝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已出现嫁接和利用实生变异发现新种 的繁育方式,培育出了许多新的花京栖霞山中锋 西麓,不仅是江南佛教“三 论宗”的发源地,还是中国 四大名刹之一。寺前左侧有 明徵君碑,是初唐为纪念明 僧绍而立,建有碑亭,亭平 面呈长方形,三面砖墙,正 面为木制格 扇门,九脊瓦顶。
栖霞寺大雄宝殿
二、寺观园林发展历程
(二)隋唐寺观园林
1.背景概况
唐代佛教、道教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顶峰,大量的外国宗教也盛极一时。寺 观内园林清静雅致、注重绿化,建筑也有一定宗教 特色。
寺观不仅在城市中兴建,还有很多建在郊野和山岳风景地带,在当时形成了很多以 寺观 为主题的风景名胜区。它们既是寺观宗教活动中心,又是风景游览胜地。作为 游客和香客的接待场所,寺观对风景名胜区区域格局的形成和原始型旅游的发展起 着决定作用。
3.典型实例
(1)西安大慈恩寺
(2)昆明圆通寺
(3)玄都观
中国园林的演化过程

一.中国古典园林(封闭古典体系)1.生成期(殷、周、秦、汉)囿、苑、台~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寺观园林~3.全盛期(隋、唐)山水建筑宫苑,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写意山水园,游乐地~4.成熟期及后期(两宋-清初)山水宫苑,山水园林二.中国近代公园(开放非古典体系1840年后)1.租界公园:外滩公园虹口公园复兴公园中山公园2.自建公园:成都人民公园玄武湖公园无锡城中公园 3.西方造园艺术引入三.中国现代公园(城市公园出现1949年以后)1.恢复建设期(1949-1959)2.调整期(1960-1965)3.损坏期(1966-1976)4.发展期(1977-1989)5.前进期(1990- )一.殷、周、秦、汉时期-----生成期(公元前1000-----220年)二.园林形式(雏型):囿,台,园圃“诸子百家”峰火台(一)园林概况1.秦朝宫苑(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出现了真正的皇家园林1.2园林特征:人工整治山水上,尚属首次。
1.3园林实例:大咸阳计划。
上林苑。
骊山宫。
兰池宫(中国首次史载筑山理水)。
阿房宫2、汉朝宫苑(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铜制仙人仿佛举盘承接雨水(仙露),----园林小品起源园林:私园得到很大发展。
由模仿仙山过渡到临摹自然景色。
*影响园林的社会因素:游士-----隐士----遁及山林-----“归田园居”----隐士庄园著名致仕归田隐士:张衡战国时的著名实例:章华台,姑苏台。
上林苑(中国历史上最大园林)。
甘泉宫。
未央宫。
建章宫(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有完整的“一池三山”的仙苑似的园林)。
高低错落,欣赏趣味偏于实用,自然山水仍不是主角。
3.生成期园林状况小结:A,主流是皇家园林,园林的内容驳杂,园林的概念比较模糊.B.儒家的“君子比德”之说,又导致人们从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自然之美。
C. 建筑物只是简单地散布.铺陈.罗列在自然环境中;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自然三要素之间似于并无密切的有机关系,园林的总体规划尚比较粗放. 园林规模不大.游赏功能上升为主要地位(二)促成中国向风景式发展的因素:1、社会因素:山水审美观念.2、意识形态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二.魏晋南北朝园林---------转折期道家的崇尚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与人们逃避乱世的希望不谋而合,钟情山水的文人学士把笔墨转向了野囿闲庭.园林:园林的艺术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 工程技术上的造诣有了较高成就。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1

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分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特点:规模相对较小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一、园林性质园林性质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自然属性:无论古今中外,园林都是表现美、创造美、实现美的景观艺术环境。
2、社会属性:古典园林是皇室贵族和高级僧侣们的奢侈品,是供少数富有阶层游憩、享乐的花园式和别墅庄园。
二、园林的功能园林最初的功能和园林的起源密切相关。
主要功能有:1、狩猎2、游玩3、观赏4、休憩5、祭祀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一、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二、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三、寺观园林各种宗教建筑的附属园林。
另外还有:陵寝园林是为埋葬先人,纪念先人实现避凶就吉之目的而专门修建的园林。
第三节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中国古典园林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寺庙园林
simiaoyuanlin
寺庙园林
monastery garden
指佛寺、道观、历史名人纪念性祠庙的园林。
发展寺庙园林最晚在公元 4世纪就已经出现。
东晋太元年间(376~396),僧人慧远在庐山营造东林寺。
据慧皎《高僧传》说:“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构,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置禅林,森树烟凝,石径苔生。
”这已经是在自然景观环境中设置人工禅林的先驱。
《洛阳伽蓝记》描述北魏洛阳城内外的许多寺庙:“堂宇宏美,林木萧森”;“庭列修竹,檐拂高松”;“斜峰入,曲沼环堂”。
可以想见当时城内寺庙园林的盛况。
从两晋、南北朝到唐、宋,随着佛教、道教的几度繁盛,寺庙园林的发展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十分可观,名山大岳几乎都有这种园林了。
寺庙园林的产生和发展有著多方面的因素:①作为“神”的世间宫苑,寺庙园林形象地描绘了道教的“仙境”和佛教的“极乐世界”。
②道教的玄学观和佛教的玄学化,导致道士、僧人都崇尚自然。
寺庙选址名山胜地,悉心营造园林景致,既是宗教生活的需要,也是中国特有的宗教哲学思想的产物。
③两晋、南北朝的贵族有“舍宅为寺”的风尚。
包含着宅园的第宅转化为寺庙,成为早期寺庙现成的园林。
④寺庙在古代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宗教艺术的观赏对象。
寺庙园林的开发,使朝山进香与游览园林胜景结合起来,起到了以游览观光吸引香客的作用。
⑤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资助宗教,信徒也往往“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
寺庙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具备开发园林的物质条件。
特点寺庙园林同帝王苑囿、私家园林相比较,有一些特点:①它不同于禁苑的专供君主享用和宅园的属于私人专用,而是面向广大的香客、游人,除了传播宗教以外,带有公共游览性质。
②在园林寿命上,帝王苑囿常因改朝换代而废毁,私家园林难免受家业衰落而败损。
相对来说,寺庙园林具有较稳定的连续性。
一些著名寺观的大型园林往往历经若干世纪的持续开发,不断地扩充规模,美化景观,积累着宗教古迹,题刻下历代的吟颂、品评。
自然
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交织,使寺庙园林包含着历史和文化的价值。
③在选址上,宫苑多限于京都城郊,私家园林多邻于第宅近旁,而寺庙则可以散布在广阔的区域,使寺庙有条件挑选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僧占名山”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带规律性的现象。
特殊的地理景观是多数寺庙园林所具有的突出优势,不同特色的风景地貌,给寺庙园林提供了不同特征的构景素材和环境意蕴。
寺庙园林的营造十分注重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善于根据寺庙所处的地貌环境,利用山岩、洞穴、溪涧、深潭、清泉、奇石、丛林、古树等自然景貌要素,通过亭、廊、桥、坊、堂、阁、佛塔、经幢、山门、院墙、摩崖造象、碑石题刻等的组合、点缀,创造出富有天然情趣、带有或浓或淡宗教意味的园林景观。
④由于寺庙园林主要依赖自然景貌构景,在造园上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设计手法。
传统的寺庙园林特别擅长于把握建筑的“人工”与自然的“天趣”的融合。
善于顺应地形立基架屋;善于因山就势重叠构筑;善于控制建筑尺度,掌握合宜体量;善于运用质朴的材料、素净的色彩,造就素雅的建筑格调;善于运用园林建筑小品,对景象进行组织剪辑,深化景观意蕴,等等。
布局寺庙总体组群一般包括宗教活动部分、生活供应部分、前导部分和园林游览部分。
宗教活动部分由供奉偶像、举行宗教仪礼的殿堂、塔、阁组成。
通常多占据寺庙的显要部位,采用四合院或廊院格局,以对称规整、封闭静态的空间,表现宗教的神圣气氛。
布局上大多与寺庙的园林部分隔离,有时也采用空廊、漏花墙,让园林景色渗透进来。
在地段紧迫、地形陡变处,往往突破庭院式格局,随山势散点布置,融入自然环境。
这样,宗教建筑自身也成了景观建筑,与园林游览部分融成一体。
生活供应部分,除方丈、僧房、斋堂、厨房等外,还设有供香客、游人住宿的客房。
大型寺观的生活用房有的达到千间以上。
这些方丈、客房,大多隐于僻静的部位,带有尺度宜人的小院,院内开凿小池,放置山石、盆景,构成与寺外园林异趣的庭园小天地。
前导香道既是寺庙的主要交通路线,也是寺庙园林游览的序幕景观。
长长的香道,在宗教意义上成了从“尘世”通向“净土”“仙界”的情绪酝酿阶梯,常常结合丛林、溪流、山道的自然特色,精心选定路线,点缀山门、山亭、牌坊、小桥、放生池、摩崖造象、摩崖题刻等,起着铺垫、渲染宗教气氛,激发、增强游人兴致,逐步引入宗教天地和景观佳境的过渡作用,四川乐山大佛寺的香道就是一个典型。
园林游览部分随寺庙所处地段呈现不同的布局。
位处城镇的寺观祠庙,如苏州的寒山寺、戒幢寺(西园),成都的武侯祠等,多是圈围在院墙内部、模仿自然的山水园,布局的方式和手法类同私家园林。
位处山林环境的寺观,如杭州的灵隐寺,乐山的凌云寺,福州鼓山的涌泉寺,灌县青城山的天师洞,峨眉山的清音阁等,则突破模仿自然的山水园的格局,而着力于寺院内外天然景观的开发,通过少量景观建筑、宗教景物的穿插、
点缀和游览路线的剪辑、连接,构成环绕寺院周围、贯连寺院内外的风景园式的格局。
由于寺庙多位处山林,因此这类格局是寺庙园林布局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