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庐县荻浦村的调查与思考
荻浦村简介

荻浦村简介
门票:
暂无信息
荻浦村简介:
荻浦村位于浙江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东面,杭千高速穿村而过,是该县的东大门。
近几年,该村切实抓好东大门“窗口”建设,先后投入资金260余万元,实施了旧村改造工程,村道硬化工程和改水工程,有效的改善了村庄面貌。
造纸作坊是荻浦村的重要古建筑庇护点。
但是在以前的日子里,这些作坊遗址逐渐被村民所遗忘。
这次,荻浦村全体村民总动员,将造纸作坊遗址的水槽从垃圾中清理出来,并将其恢复原貌。
接下来将其与村里的保庆堂、嘉庆堂等古建筑合在一起,制订系统的维修方案,以达到满意的修复效果。
狄浦历史悠久,距今已有900年许,文化底蕴丰厚。
孝义文化、古戏曲文化、古造纸文化、古树文化为狄浦四大特色文化。
古建筑至今保留良好,多以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为主。
现存有宋代的范井,明代的水系,清代的石坊,庙庵,祠堂,民居等四十余处。
更为难得的是,还保留有三座较完整的明代古民居。
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一张蓝图干到底。
_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通过15年的努力,围绕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建设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在经济发展先于、高于、优于x的_是这样,于今天我们的发展而言,对时间基本需要,可能也是一项难以跨越的历史规律。
(二)强化规划引领。
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
外桐坞村借力自身优势,在中国美院的协助下,着力打造艺术村落,对整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设计,并且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和软硬件全面配套。
同时,从机关干部、村组成员至普通百姓,依次划定时限,拆除院落围墙和违建,有力保障了规划的有效实施。
在经济发展方面努力夯实艺术家工作室、高端民宿、艺术品展示拍卖等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了从原来单一依靠西湖龙井生产,向艺术旅游、休闲养生、名家学术交流为一体的“江南艺术旅游第一村”的转变。
外桐坞的这一转变与西湖龙井产业的联系似乎可以追寻到一些蛛丝马迹,但除了底蕴深厚的茶文化外,高低错落,有致分部,优雅有序的村庄建设,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吸引艺术名家聚集的根本因素。
(二)抓好环境整治。
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
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
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
另外微型化的污水处理设施也较为特色,相对于我们实施的村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而言,环溪村污水处理设施主要特点是小,有的结合地势环境收集处理5-10户人的污水,再通过管网汇集到村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有效提高入户收集率的同时,还实现了村内污水2级以上的生态处理。
桐庐学习调研报告

桐庐学习调研报告篇一:参观桐庐心得体会赴桐庐参观学习心得体会县委副书记王菊萍11日至12日,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有幸赴浙江宁波市桐庐进行了学习考察,参观考察了富春江夜景灯光秀、江南镇荻浦村、迎春商务区、滨江商住综合体,与桐庐县领导干部进行了深入交谈。
通过近距离、多角度的参观考察,直观的感受到桐庐的飞速发展,不仅开阔了眼界,更找到了差距。
现将此次学习考察体会感受作一汇报。
一、所见所感桐庐位于杭州的西部,是杭州旅游西进战略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参观考察桐庐的2天时间里,触动很大、感受颇深。
1、大手笔、大气魄。
初进桐庐境内,扑面而来的满目葱绿。
臵身在桐庐的任何地方,望天,天碧蓝;看水,水清透;走路,路整洁。
无论是临街建筑,还是城市绿化,观看之后都让人既感到震撼,又感到惭愧。
震撼的是作为一个县级城市,桐庐如此大手笔、大魄力推进城市建设;惭愧的是与桐庐相比,弋阳落后了不止一点半点。
在随后对该县荻浦村、滨江商住综合体的参观中,也深刻感受到,桐庐对城乡建设的投入同样是大手笔,一个村少辄几百万,多辄几千万,一个水利风景区整体搬迁两个村庄,为桐庐历年来旧城改造项目之最,正是这种大手笔、大投入,让桐庐从穷乡僻壤变身为美丽乡村。
2、高标准、高品位。
抵达当晚,我们观看富春江夜景灯光秀时,绚烂的灯光在江面的自然水汽与真实雾气中晕染开来,蜿蜒流淌在两岸,勾勒出亭台楼阁的线条,这是用现代的照明技术却可以营造出的近似中国水墨画般的轻灵跃动。
学习考察组一行都不吝赞美之词,不禁感叹桐庐的春江两岸,真的是愈夜愈美丽,处处璀璨灯光的背后,无不透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美丽。
此情此景,再次让我感受到桐庐这座城市的美丽,对该县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做得如此出色感到钦佩。
一是品位高。
建筑、绿化、亮化风格品位协调一致、相得益彰,同时这种特色也延伸到了乡村,真正做到了县、乡(镇)、村三级,规划一盘棋、建设一张图、管理一张网。
二是无死角。
整个城市无论是城中心还是城郊、新区还是老区,环境卫生无死角,建筑工地管理规范,市容市貌靓丽清新。
传承优秀人居文化 提升生态人居环境——荻浦村

传承优秀人居文化提升生态人居环境荻浦村——农村社区建设经验介绍材料古村荻浦,是桐庐的东大门,有一千多年历史,与富阳接邻,有农户677户2274人。
先后荣获了“国际休闲乡村示范点”、“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村”、“浙江省森林村庄”、“杭州市小康体育特色村”、“杭州市级卫生村”等荣誉称号。
2006年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有申屠宗祠、保庆堂、咸和堂等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荻浦村以“四优(悠)”为目标,实施“古生态整治提升、古建筑修缮利用、古文化挖掘传承、古村落产业经营”四大工程,着力打造古风荻浦。
走进荻浦社区,红瓦白墙的新房在红花绿树的点缀下,显得靓丽而生机盎然。
古朴庄重的“孝牌”文化,恬静幽深的古树森林,干净整洁的石子巷弄,花团锦簇的农家小院,展现出一幅绚烂多彩的自然画卷,形成了一道道悠闲靓丽的乡村社区风景,一派派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综合归纳荻浦社区建设情况,主要有如下四点的深切感受:一是实施古生态整治提升工程,打造了优美人居环境。
水是荻浦村的灵魂,先人在规划村落建设时,首先规划了村落水系。
整个村落水系由溪流、暗渠、明沟、坎井和水塘五个层面立体交叉构成,将饮用水、生活水、污水分开,各自独立,却又相互联系,并使水始终处于流动状态。
但曾几何时,由于违章建房、乱搭乱建,加上疏于清理,致使村内沟、渠淤积、堵塞,古老的水系近乎“瘫痪”。
在整治提升中,首先对全村的水塘、溪流进行清淤,使全村的水系恢复流动;其次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将所有农户的生活污水进行纳管,采用厌氧加人工湿地的方式进行处理;对村内池塘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塘底清淤,引流活水,种植荷花、水草等水生植物,修复池塘的生态系统,再现了清澈的池塘水和游动的小鱼虾。
二是实施古建筑修缮利用工程,修复了优雅传统建筑。
作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村内尚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共20余幢,大多为明清时期,其中省级文保单位就有3处。
秉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积极推进古建筑修缮利用工程,对于这些早已荒弃的历史明珠,进行了抢修,不仅修复了古建筑,而且特别注意保护和修复这些古建筑固有环境,尽可能保留古村落的历史风貌。
大学生社会实践乡村心得体会8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乡村心得体会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应急预案、自我鉴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emergency plans, self-evalu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大学生社会实践乡村心得体会8篇通过写心得体会,我发现了自己在目标设定方面的一些问题,通过准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在经历中的成长和变化,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乡村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调研乡村特色,发掘乡村创业机会实践报告3000字

调研乡村特色,发掘乡村创业机会实践报告3000字根据培训班安排,6月8日至11日,第三组学员赴浙江先后考察了杭州桐庐县荻浦村、环溪村,建德市齐平村、戴家村,淳安县下姜村,富阳区东梓关村、龙门古镇,湖州安吉县横山坞村、碧门村、余村等地,通过现场观摩、入户调研、研讨交流等方式,对所到村庄的产业发展模式、工作推进方式、市场运作形式等进行深入了解,基本达到了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经验的目的。
一、主要经验考察过程中,我们亲身体会到,浙江各地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所到之地村村如画、处处皆景,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兴旺发达,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客观来讲,xx在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人文积淀等方面同浙江各区县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但经过深入思考,我们与浙江的差距还主要体现在发展理念和推进方式上,这方面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规划引领标准高。
各考察点所在的市县(区)把规划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依托高水平设计团队,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不贪大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
桐庐县荻浦村邀请浙江省美院参与村庄规划设计,孝义文化成为贯穿古村落建设的主题。
富阳区东梓关村委托绿城设计团队(GAD)打造的“杭派民居”,成为山水相映、入乡随俗、就地取材、低碳环保的诗画江南样板。
在规划体系上,以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为龙头,全面制定涵盖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的规划体系,实现了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
在规划执行上,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
所到之处,没有发现有私搭乱建等行为,很少有与整体环境不协调的建筑,做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
安吉县余村以“竹海景区”定位纳入天荒坪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科学布局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坚持一张规划管到底,关停污染企业,加快旧村改造,实现了村民建房、村庄发展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得到了有效实践。
修得起,回得去--桐庐美丽乡村考察感想

修得起,回得去--桐庐美丽乡村考察感想没去桐庐之前,就已在不同的场合与它多次相遇,变成了挥之不去的念想。
富春山居图之美名,杭州都市圈的区位,让我一方面觉得桐庐之美神奇且大有可期,另一方面也不免生出一些隐忧,桐庐之美是否仅在于风光之美?“漂亮乡村”除了风貌之外是否还可以发掘出足以借鉴与推广的模式与做法?带着最美乡村毕竟有多美、美在何处的疑问,笔者于2023年春对桐庐的芦茨、荻浦、环溪、浅显、阳山畈等乡村以及桐庐新老县城作了一番实地调研。
现将一点感想略述于此,与大家沟通,也盼望为我国当前关于乡村可持续进展与建设的争论增加一点佐料。
从自然本底角度来看,桐庐的确有着太多令人艳羡的资源。
富春江由南向北穿过桐庐,丰富的水系串起县域各个组成部分,不仅供应着生活及生产所需的水资源,更给予了这里独具特色的灵动气质;富春江两岸起伏的山势与水体相互交融,层峦叠嶂、清爽怡人,难怪范仲淹赞之“潇洒桐庐”。
与自然造化留下的奇山秀水相比,桐庐人对自然环境的改善更让人赞叹。
县城有序的规划与设计,乡村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传统风貌与历史文脉的连续都显示着桐庐人建设美丽人居环境的意愿、力量和水平。
山山水水当然不行复制,但人居环境的改造却有迹可循。
因此桐庐乡村的美,不仅美在自然禀赋和历史遗存,更美在它们是“修得起,回得去”的地方。
假如说“人、地、钱”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那么对于乡村建设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人”和“钱”,即经济要素的投放与对人的吸引。
经济上“修得起”与人能“回得去”是乡村进展最为重要的两个基础,桐庐的乡村建设赐予我的启发主要就在这两个方面。
经济上“修得起”包含两个方面的理解,首先乡村建设与可持续进展需要资金投入,其次资金投入是有限的,因此要有规划、有侧重。
虽然在要素构成与进展路径上与城市有所不同,但究其实质,乡村与城市一样都是处在不停演进的社会大环境里的聚落。
因此将不行避开地需要面对局部渐渐年轻的现实,并通过自我更新以与社会的整体进展相调谐,否则纵使曾经具有多么优越的进展条件,也将渐渐落后于历史的步伐,褪去原有的优势与光荣。
赴浙江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_超市半年财务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赴浙江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根据培训班安排,6月8日至11日,第三组学员赴浙江先后考察了杭州桐庐县荻浦村、环溪村,建德市齐平村、戴家村,淳安县下姜村,富阳区东梓关村、龙门古镇,湖州安吉县横山坞村、碧门村、余村等地,通过现场观摩、入户调研、研讨交流等方式,对所到村庄的产业发展模式、工作推进方式、市场运作形式等进行深入了解,基本达到了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经验的目的。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主要经验考察过程中,我们亲身体会到,浙江各地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所到之地村村如画、处处皆景,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兴旺发达,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客观来讲,xx在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人文积淀等方面同浙江各区县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但经过深入思考,我们与浙江最大的差距还主要体现在发展理念和推进方式上,这方面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规划引领标准高。
各考察点所在的市县(区)把规划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依托高水平设计团队,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不贪大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
桐庐县荻浦村邀请浙江省美院参与村庄规划设计,孝义文化成为贯穿古村落建设的主题。
富阳区东梓关村委托绿城设计团队(GAD)打造的“杭派民居”,成为山水相映、入乡随俗、就地取材、低碳环保的诗画江南样板。
在规划体系上,以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为龙头,全面制定涵盖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的规划体系,实现了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
在规划执行上,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
所到之处,没有发现有私搭乱建等行为,很少有与整体环境不协调的建筑,做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
安吉县余村以“竹海景区”定位纳入天荒坪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科学布局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坚持一张规划管到底,关停污染企业,加快旧村改造,实现了村民建房、村庄发展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得到了有效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托乡土文化实现就地城镇化的“荻浦样本”--——浙江桐庐县荻浦村的调查与思考发布时间:2014-4-2信息来源:中国发展观察从乡土建筑到乡土社会,从人与自然共同演进到两者有机融合成为共同作品,古村镇的历史演进过程体现了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两种实践相统一的人类学缩影。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桐庐县荻浦村以不离本土的传承与更新方式,塑造了保护古村落文化本真性的传统特点,创造了市场主导、文化驱动型城镇化的现代样本。
浙江省桐庐县荻浦村位于浙江省西北部,钱塘江中游,距离桐庐县城15公里,距杭州50公里,是桐庐县“东大门”。
位于“三江二湖一山”的黄金旅游线上的荻浦村,辖地域面积3.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78人,农户645户。
因村大人多且居住集中,一直以来呈现出人多田少的状况,全村共有权证的土地4950亩(耕地1282亩,老山林地3301亩、平山地363亩),人均拥有耕地不到0.5亩。
荻浦村的特点显而易见:尽管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但终因人多田少、山林资源贫乏,荻浦人必须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荻浦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村域历史悠久的荻浦村形成了以孝义文化、古戏曲文化、古造纸文化、古树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文脉,它们在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进程中,以“就地城镇化”的形态自觉地回归到村民们日常生活中,使传统文化基因在获得当代表达的同时,在探索“就地城镇化”发展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就地城镇化的发展实践区域市场繁荣和文化消费能力提供了城镇化的基础。
荻浦村“就地城镇化”本质上是产业经济的集聚、密集的本土人口和富集的旅游消费人群以及区域市场的繁荣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地理位置上,地处长三角经济圈这一我国经济最为发达地区的荻浦村,东与富阳市场口镇宋家溪村相连,南邻杭新景高速公路和杭黄高速铁路,北部320国道穿境,繁荣现代市场体系、活跃的民营市场经济、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和便捷的交通通达条件,为荻浦村成为区域市场集散中心和长三角农家乐休闲旅游重要目的地提供了基础。
在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便捷的交通通达条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家乐,与民俗展馆、民宿、手工艺展示群、茶馆和咖啡屋等个体经济相结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集散地,这一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并吸纳就业的方式,使荻浦村实现了以产业密集、人口集中和市场集散为特征的“产城融合”,破解了传统工业推动城镇化的旧有模式无法使城市持续更新并富有竞争力的瓶颈,破解了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城市复兴、环境再造和文化重生难以协同发展的瓶颈,破解了产业集群单打独斗、破坏城市整体规划和宜居、宜业难以并行的障碍。
三次产业的协同和土地流转的模式决定了城镇化的产业层级。
荻浦村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使其具备了发挥城乡节点的功能,而城镇化进程中的特色小城镇往往是农村联结城市的基本纽带,建设特色小城镇也成为转移农民较为可行的选择。
在荻浦村,有近300亩土地种植着九品香莲、波斯菊、百日草、向日葵、薰衣草等不同颜色的观赏植物,构成了“花海”旅游景观带,是农家乐旅游的重要景点,而这些土地均以每亩地年租金700元的价格来自于荻浦村民,在不改变土地的所有权结构,也不改变其依附农业性质的前提下,以乡村旅游和休闲服务为目标的土地流转,将土地功能向多元化方向拓展,不仅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增加了土地附加值,而且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农民收入。
荻浦村的“传经堂”是一幢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约1690年)的古庵,解放后改为民居,坐北朝南,三间三进,二层楼房,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上世纪80年代屋内8户住户迁出后便闲置下来。
在2011年荻浦村作为“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而吸引大量游客后,传经堂被修缮成主打农家土菜的主题餐饮区,以农家生活植入,农耕文化体验与特色美食品鉴提高了服务业附加值。
荻浦村产业转型的过程是文化引导下一二三次产业的有机融合的过程,产业的高度协同使荻浦村原有的农村集体用地在功能上更加丰富。
荻浦村农用地权利主体转移(农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农村集体用地所有权不改变前提下的用地商业化) 、农用地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等参与乡村文化旅游的实践,打造并丰富了“就地城镇化”的产业链。
公共服务的健全和文化生态的优化提供了城镇化的保障。
城镇化的实质是“人的城镇化”,增加城市功能的承载能力的“就地城镇化”,其重要路径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构建兼具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特征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
一方面,荻浦村不断改善稀缺的土地状况以获得更优的生活空间。
例如用地270亩新建320国道、杭千高速等交通设施,用地200亩新建村办企业等基础设施,用地150亩兴建村民用房,用地80亩建水库、水渠、机耕路等设施,优化了城镇景观;近年来,荻浦村还拆迁了200多间房屋,100多个猪栏,增加了5000多平方米绿化面积,建成溪韵广场、孝义文化公园、梨花苑、荷花池等景观节点,恢复、重建了孝子牌坊、理公墓碑、古纸槽等文化古迹,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
另一方面,通过鼓励世代相传和复兴无形文化遗产来保持它的活力,在文化生态所诞生的原始氛围中保持其活力。
例如以孝义文化为根基的文化之魂以及植木护松、开渠引水的不屈不挠却尊崇自然的价值观、引进纸业致富百姓的经济发展观等,在保存和利用、传承与创新、看护与生产、记录与传播之间保障人们的生活权益并寻找文化生态的永续平衡。
就地城镇化的主要经验市场外向程度和思想解放度决定了城镇化的“速度”。
市场开放、思想解放、创新发展的体制推动了文化改革的步伐,产业联动、区域联动、城乡联动的机制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行,两者从不同层面上构筑了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并决定着城镇化的速度。
由于经济发展起步早、速度快,市场体制较为完善,荻浦村所在的长三角经济圈,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经跨越了粗放原始发展阶段,经营规模、技术手段、管理方式逐步提高,乡镇与城市的物资信息交流交往频繁,交流交往的空间半径日益扩大,内容层次也日益提升,为区域城镇化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而荻浦村历来有外出经商做贸易的传统,尤其是以稻、麦草生产“坑边纸”,自发或组织外出贸易等,一度成为家家户户的作业。
清代嘉庆年间,荻浦村全村便有上百只纸槽,利用荻溪石滩为主要晒纸厂,生产规模很大,造纸一度成为全村主要经济来源。
此外,荻浦村田少人多的基本状况使人们不断探索新的生产方式。
一直以来,村人从事泥水匠、木匠、篾匠和油漆匠的技术工人便很多,他们以自己的手艺发展家庭经济,且父携子、师带徒,代代传承。
在大办乡镇企业的年代,诸如厨师、开豆品店、制汤粉皮和木莲粉、做爆米糖等的手工商人一度云集。
本土市场的发展,本地消费的繁荣以及乡镇企业的兴起,使荻浦村农业人口离土不离乡,依靠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实现了城镇化。
文化自觉和文脉传承决定了城镇化的“深度”。
文化自觉作为一种意识,本身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和开拓性。
新型城镇化过程是将文化自觉融入城市并改变城乡生活方式的过程,地脉与文脉的有效融合和相互作用,标榜着一种基于传承的城镇化发展理念,标榜着市民与城市在历史文化个性与其走向现代化、国际化过程中的共性、和谐与梦想,是城镇化走向“深水区”的重要条件。
以地脉与文脉作为关照的就地城镇化的本质,正是寻求城乡文化认同,实现理想身份,消弭心灵距离的“人的城镇化”。
荻浦村依山傍水,水源丰富,丘陵连绵,因地缘环境优越,自古以来,荻浦村人引水泽民,耕读传家,和睦族居,终成渔浦芦荻之地,熙攘丰沛之村。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荻浦村出了一个大孝子申屠开基,因孝子事迹感天动地,有乾隆帝御批赐孝子牌坊。
而今孝子牌坊已复建于松垅里,孝子精神则成为荻浦特色孝义文化的发轫并被当地的村民世代传承。
以孝义文化为非正式约束因素的文脉传承,体现了“包括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的文化延续,构成了基于文化自觉的“就地城镇化”的核心价值。
可见,城镇化是为创造优化合理的生存空间、消费结构做出的发展布局,而文化是民族的粘合剂, 也是族群认同的根基,城镇化不应该泯灭文化特色、淡化文化传统、消解文化基因,而应在基于文化认同前提下,以文化自觉为内在的精神力量,以文化创造活力激发人们探索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的城镇化之路。
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传统性”与“整体性”决定了城镇化的“温度”。
文化遗产是由经济与政治、自然生态与人文社会结合而成的复合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历史文化名村镇的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形成村镇记忆的有力物证和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
作为千年古村,荻浦村以古松垅、范家井和申屠氏始祖墓址等古迹记载着多氏族演变的古村落历史,以40幢保存完好、建筑别致的古屋诠释了淳朴古典的建筑文化,以工艺极为考究且对百姓经济贡献极大的古造纸文化、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古戏曲文化等构成了记录“活态性”、体现“传统性”、具有“整体性”的文化遗产群落。
尤其是古造纸文化,不但留下了完整而生动的遗址,而且记录了“拌草——腌草——踏草、洗草——捞纸——扦纸——晒纸——理纸——刨纸”等极为复杂的工艺流程。
据《申屠氏宗谱》记载,清代道光年间,荻浦村民已“农隙则造纸者十居八九,夜以日继,灯火莹上,无间寒暑”,足见旧时,造纸是荻浦村百姓经济的主导产业。
荻浦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探索表明,以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依托,盘活传统资源存量,创造文化产业增量,可以更加有效地寻找到就地城镇化的文化肌理。
文化遗产从来都不是供移植或替换的模块,更不是铁铸石凿、僵硬凝固的古董,而是一个充满不竭的创造能力,具有吸收和代谢功能的活态文化,一旦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衔接,必将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就地城镇化发展的思考尽管荻浦村在依托乡土文化实现“就地城镇化”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从其自身演进过程上看,由于其最初是从“田少人多”的现实境况中选择出路的“被动”城镇化,受制于各种客观原因的影响使荻浦农民不得不放弃农业生产方式和乡村生活方式,因而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镇化仍落后于产业的和市场经济的城镇化,荻浦村距离以新型社区为管理和组织方式形成交往方式社会化、社会联系国际化、生活方式现代化、居民构成多元化和流动性的社会组织尚有较大差距;从产业发展看,以文化旅游为驱动、基于文化产业链条的分工与合作大多数以“家庭作坊式”的亲缘合作形式呈现,市场主导下的产业协同尚未形成,城镇化方式线性和粗放也限制了荻浦村产业升级;从乡土文化传承角度看,文化的流失与城镇化的速度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