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教版】地理选修六:1.1《我们周围的环境》同步练习(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选修6(人教版)练习: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地理·选修6(人教版)练习: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 Word版含解析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一)教材第2页图1.1图表分析:本图直观地表示了环境的基本含义。

从图中可以看出,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要素也不同。

与中心事物有物质、能量和信息联系的周围事物,构成了中心事物的环境要素。

(二)教材第3页案例1通过这个案例,应掌握这则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国地理环境的变迁,反映了从采猎社会50万年前渔猎采集却留下青山绿水至近一万年的农业社会不断破坏环境导致水土流失、工业社会(20世纪60年代后)环境污染加剧的演变过程。

人地关系的变化不禁让人深思。

(三)教材第3页思考1.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

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出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

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环境效益。

3.(可以结合教材案例,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分析人类与环境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学业达标1.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是相对周围事物而言的B.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C.环境是中心事物周围的所有空间D.环境是非生物要素的总称解析: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所以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中心事物不同,环境也就不同。

答案:B2.下列地理事物都属于天然环境的是()A.沿海滩涂、名胜古迹B.城市、天然草场C.风景游览区、水产养殖场D.极地、高山及荒漠区解析:天然环境是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

极地、高山及荒漠区受人类的影响较轻微,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属于天然环境。

答案:D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报告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而不能为所欲为。

《我们周围的环境》同步练习(人教版选修6)

《我们周围的环境》同步练习(人教版选修6)

1.1 我们周围的环境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不属于天然环境的是A.大漠盐湖 B.极地苔原C.畜群牧场D.高山草甸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A.互相影响,互相制约B.环境决定人类活动C.人类活动决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D.环境的发展具有自我的规律,人类应服从环境3.下列关于环境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A.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B.环境是相对某项中心事物周围的所以事务C.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不同D.人类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与人类相关的所有事物4.下列属于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是()A.塔克拉玛干的茫茫沙丘B.“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C.水土流失造成的石山劣地D.人工建设的水库大坝5.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A.山区毁林开荒B.围湖造田C.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D.过量抽取地下水6.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更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C.增加木材产量D.改善生态环境7.人与环境的对立性表现在()A.环境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环境可供给人类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C.环境无法容纳人类产生的日益增多的废弃物D.人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8.下列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是()A.原始森林B.城市聚落C.极地苔原D.荒漠流沙下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据图回答9-11:9.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典型地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A.柏林 B.伦敦 C.旧金山 D.彼得堡10.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的工业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11.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B.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增强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12.绿色食品是指()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B.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C.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二、综合题13.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圈层Ⅰ代表________________;圈层Ⅱ代表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word习题1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word习题1

地理·选修6(人教版)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1.人类对待环境的正确态度是( )A.停止社会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B.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C.人类可以无限制地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和物质D.正确协调人类自身发展、生产力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解析:人类与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

所以,人类必须与环境之间保持一种协调的关系。

这样人类才能和环境和谐相处。

答案:D2.下列选项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①大漠盐湖②农田③工厂④极地苔原⑤岩石⑥畜群牧场A.①②④⑤ B.①④⑤C.②③⑥ D.④⑤⑥解析:天然环境是由地球上的自然要素组成,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等。

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过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有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如: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

因此,选B项。

答案:B3.在自然界中,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群落共同组成( )A.非生物环境 B.生态系统C.生物环境 D.生物圈解析:在自然界中,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群落共同组成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是指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二者共同组成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答案:C4.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最协调的时期是( )A.50万年前 B.3000年前C.20世纪初 D.20世纪70年代解析:50万年前属于釆猎文明时期,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微弱,人类处于完全依赖自然的阶段,人地关系协调,但属于低水平协调。

答案:A5.关于资源、生态、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其实是相互联系的B.自然资源就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就是自然资源C.要保护自然资源就无法保护自然环境D.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无任何关系解析: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是密切联系的,它们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自然资源可以说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自然环境的大部分要素也是自然资源,但二者不能等同;保护自然资源与保护环境是一致的;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是有关系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一章第一节咱们周围的环境习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一章第一节咱们周围的环境习题

高中地理选修6 同步练习及解析1.人类赖以生存和进展的地理环境是指( )A.由各类自然要素组成的天然环境B.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制造的人工环境C.以人类为中心的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D.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生物圈解析:选C。

人类赖以生存和进展的地理环境,是指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的总和,既包括受人类阻碍较轻微,仍然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天然环境,也包括人类长期社会劳动制造的或受人类阻碍较大的、其生态特点发生转变的人工环境。

2.下列环境属于人工环境的是()A.梯田B.丘陵C.荒地D.滩涂解析:选A。

丘陵、荒地、滩涂都是自然环境。

3.(2011年山东青岛高二检测)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A.相互阻碍、相互制约B.环境决定人类活动C.人类活动决定环境的进展和转变D.环境的进展具有自身的规律,人类应服从环境解析:选A。

人类和环境之间彼此阻碍、彼此制约。

人类活动阻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进展。

环境的进展具有自身的规律,假设人们遵循环境进展规律,就能够顺应环境,使二者真正达到和谐。

4.(2011年山东济南质检)下列属于人类活动不.合理而受到破坏的环境是()A.塔克拉玛干的茫茫沙丘B.“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C.水土流失造成的石山劣地D.人工建设的水库大坝解析:选C。

塔克拉玛干的茫茫沙丘是自然缘故形成的,B、D两项属于人类为实现可持续进展而修建的工程。

水土流失是人类活动不合理而使环境受到破坏形成的环境。

5.读“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示用意”,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代表________,①②③④代表________。

(2)据图说出环境的概念。

(3)咱们通常所说的环境是以________为中心的事物。

(4)人类与环境存在如何的关系?解析:本题重在考查环境的概念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咱们通常所说的环境与地理课常常讲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又称自然环境。

人教版高中地理同步测试 选修六 1.1我们周围的环境

人教版高中地理同步测试 选修六 1.1我们周围的环境

人教版高中地理同步测试选修六 1.1我们周围的环境一、单选题1.对大多数中国城市来说,较难实现“碧水蓝天”的主要原因是()A. 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多雨天,少晴天B. 沙尘暴使得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小,水域泥沙含量变大C. 城市建设大兴土木,尘土飞扬,污水四溅D. 城市排放的废气和废水造成城市大气和水域污染2.环境问题的本质是()A. 环境容量问题B. 发展问题C. 人类自身的素质问题D. 环境自净能力3.下列现象中,属于环境对人类反作用的是()A. 我国北方的夏季暴雨给市民带来许多不便B. 近来台湾地震活动频繁,对台湾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影响C. 台风频繁登陆,对人类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D. 我国强沙尘暴天气持续40多天,增加近4倍4.平流层臭氧减少将直接导致()A. 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小B. 地面辐射强度减弱C. 酸雨区面积缩小D. 平流层气温降低5.倡导“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A. 减少个人经济支出B. 移风易俗C. 减少固体垃圾污染D. 节约木材,保护森林6.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发展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灾害()A. 滥采滥用自然资源、任意排放有害物质B. 高速公路、大型水利工程等建设不当C. 水土流失、荒漠化D. 人口过多、工业集中7.下列关于环境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A. 环境就是人类周围的一切事物B. 根据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C.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很小D. 人类与周围环境间只存在物质和能量的交流8.读我国各类型城市居民直接能耗人均CO2排放量构成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 Ⅰ型城市集中分布在北方地区B. Ⅱ型城市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带C. 天然气已成为我国城市的主要能源D. Ⅰ型城市居民直接碳排放量要高于Ⅱ型城市(2)在践行绿色生活中,Ⅰ型城市减排的可行性措施是()A. 减缓家用电器更新换代速度B. 优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C. 改集中供暖为独立供暖D. 生活用能全面使用天然气9.南方酸雨多的主要原因是()A. 主要消费的能源是石油造成B. 有色冶金业发达C. 酸性红壤广布D. 环境自净能力最差10.下图为我国城镇和农村家庭能源消费总量和CO2排放总量变化。

高中地理我们周围的环境 同步练习(一)新人教选修6

高中地理我们周围的环境 同步练习(一)新人教选修6

我们周围的环境同步练习(一)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是()A对立的关系 B.统一的关系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D.始终是协调关系2.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A山区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C.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D.过量抽取地下水3.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C.增加木材产量D.改善生态环境4.下列属于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的是()A原始森林 B.城市聚落 C.极地苔原 D.荒漠流沙5.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是相对周围事物而言的B.环境是指中心事物周围的所有物质C.环境是中心事物周围的所有空间D.环境是非生物要素的总称6.下列属于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是()A塔克拉玛干的茫茫沙丘 B.“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 C.水土流失造成的石山劣地 D.人工建设的水库大坝7.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下列措施正确的是()A森林采伐量应高于木材自然生长量B.在呼伦贝尔草原扩大耕地面积,建立商品粮基地C.黄土高原上退耕还林,走农、林、牧、副综合发展道路D.长江中游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8.人类正确对待环境的态度是()A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B.减少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C.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人类可以无限制的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和物质D.协调人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9.当前人类与环境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A.环境污染严重B.人口增长过快C.人口素质太低D.森林破坏严重10.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20世纪末摆脱了环境的束缚B.21世纪的人们,正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着自身的生存环境C.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始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D.自然环境本来是均衡的,人类诞生后失去了原有的均衡性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

高中地理选修6同步习题-1.1我们周围的环境

高中地理选修6同步习题-1.1我们周围的环境

1。

1 我们周围的环境读以下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 )A.改善环境质量B.人类与环境统一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D.物质资料生产2.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D.人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3.下列属于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的是()A.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茫茫沙丘B.“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C.水土流失造成的石山劣地D.人工建设的水库大坝4.人类对待环境的正确态度是()A.停止社会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B.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C.人类可以无限制地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和物质D.正确协调人类自身发展、生产力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

”据此完成5~7题。

5.这里所说的“环境主体”是( )A.地球B.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C.人类D.生物圈6.环境包括下列因素中的()①自然环境②社会环境③人工环境④生物环境⑤太阳系⑥银河系A.①②⑥B.①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②⑤⑥7.下列不是社会环境或社会环境因素的是( )A.城市或乡村B.卧龙自然保护区C.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D.贵州梯田8.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字母和序号填入相应的位置A.天然环境B.人工环境①水②农田③果园④大坝⑤大气⑥土壤⑦岩石⑧工厂⑨野生动物⑩原始森林错误!楼房错误!油井(2)C箭头所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箭头所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箭头C和D可以发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________________。

最新精选高中地理选修6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人教版练习题第一百篇

最新精选高中地理选修6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人教版练习题第一百篇

最新精选高中地理选修6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人教版练习题第一百篇第1题【单选题】读我国南方部分环境问题分布图,代表水土流失、酸雨危害、森林锐减、水体污染的图例依次是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C、丙、甲、丁、乙D、丁、丙、乙、甲【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B、风蚀作用C、水蚀作用D、沉积作用“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B、过度放牧C、开山取石D、环境污染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D、彻底退耕还林【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发展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灾害( )A、滥采滥用自然资源、任意排放有害物质B、高速公路、大型水利工程等建设不当C、水土流失、荒漠化D、人口过多、工业集中【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南方酸雨多的主要原因是( )A、主要消费的能源是石油造成B、有色冶金业发达C、酸性红壤广布D、环境自净能力最差【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黄河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但是黄河身体上也存在“病症”。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黄河各河段的“病症”、主要成因及对症的“药方”搭配正确的是( )A、“腹泻”——地表植被破坏——退耕还林、还草B、“大量脱发”——气候寒冷干燥——加高、加固堤坝C、“动脉阻塞”——过度放牧与垦殖——建立自然保护区D、“脚肿”——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形崎岖——在下游修筑梯田黄河上游进行梯级开发的最有利条件是( )A、流经峡谷多,水量大,流速快B、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C、地处北方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D、地处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河流对污染具有自净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版地理精品资料
2019.4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教材第2页图1.1
图表分析:本图直观地表示了环境的基本含义。

从图中可以看出,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要素也不同。

与中心事物有物质、能量和信息联系的周围事物,构成了中心事物的环境要素。

(二)教材第3页案例1
通过这个案例,应掌握这则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国地理环境的变迁,反映了从采猎社会50万年前渔猎采集却留下青山绿水至近一万年的农业社会不断破坏环境导致水土流失、工业社会(20世纪60年代后)环境污染加剧的演变过程。

人地关系的变化不禁让人深思。

(三)教材第3页思考
1.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

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出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

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环境效益。

3.(可以结合教材案例,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分析人类与环境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学业达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

”据此完成1~3题。

1.这里所说的“环境主体”是( )
A.地球B.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C.人类D.生物圈
2.环境包括下列因素中的( )
①自然环境②社会环境③人工环境④生物环境⑤太阳系⑥银河系
A.①②⑥B.①②③④
C.④⑤⑥D.①②⑤⑥
3.下列不是社会环境或社会环境因素的是( )
A.城市或乡村B.卧龙自然保护区
C.周口店北京人遗址D.贵州梯田
解析:本题组考查环境的概念、分类以及影响环境的因素。

第1题,地球的环境是宇宙中地球之外并与地球相关的事物,如太阳系、银河系等;生物的环境是由各种无机物质、能量组成的非生物环境。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了人类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所指的“环境”即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社会环境)。

故这里所说的“环境主体”是人类。

第2题,人类环境不同于生物环境,但包括生物环境。

银河系、太阳系属于宇宙环境,它不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

第3题,自然保护区是自然环境,不属于社会环境,保护区保护的是自然环境,使之不受或很少受人类破坏。

梯田不属于自然环境。

答案:1.C 2.B 3.B
4.下列属于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的是( )
A.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茫茫沙丘
B.“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
C.水土流失造成的石山劣地
D.人工建设的水库大坝
解析:茫茫沙丘是自然环境,人工草场、水库大坝是人类合理活动的产物。

答案:C
5.人类对待环境的正确态度是( )
A.停止社会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B.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
C.人类可以无限制地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和物质
D.正确协调人类自身发展、生产力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人类与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

所以,人类必须与环境之间保持一种协调的关系。

这样人类才能和环境和谐相处。

答案:D
读以下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6~7题。

6.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 )
A.改善环境质量
B.人类与环境统一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物质资料生产
7.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解析:第6题,从图中信息可知,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有效缓解资源压力,改善环境质量。

第7题,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只有人类善待自然,自然才能善待人类,才能实现人类的长远发展。

答案:6.A 7.D
8.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字母和序号填入相应的位置
A.天然环境 B.人工环境
①水②农田③果园④大坝⑤大气⑥土壤
12油井
⑦岩石⑧工厂⑨野生动物⑩原始森林○11楼房○
(2)C箭头所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箭头所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箭头C和D可以发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据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概念即可作答。

第(2)题,C箭头由环境指向人类,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而D箭头表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第(3)题,说明人类与环境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答案:(1)长江以下顺时针为②③④⑧○11○12(顺序可颠倒);长城以上顺时针为
①⑤⑥⑦⑨⑩(顺序可颠倒);半圆上为A,下为B。

(2)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3)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反作用于人类
能力提升
9.下列选项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
①大漠盐湖②农田③工厂④极地苔原⑤岩石⑥畜群牧场
A.①②④⑤B.①④⑤
C.②③⑥D.④⑤⑥
解析:天然环境是由地球上的自然要素组成,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等。

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过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有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如: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

因此,选B项。

答案:B
10.我国北方地区春季经常发生沙尘暴,沙尘暴是下列哪种现象( )
A.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B.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C.社会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共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D.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的产生也有人类社会不合理活动的因素,“沙尘暴”是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合理活动的反作用。

答案:C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

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

据此回答11~12题。

11.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病虫害防治不力
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
C.生存环境改变
D.人为破坏严重
12.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加剧水土流失②诱发地质灾害③增加酸雨频率④影响生态群落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第11题,各种植物的生存环境不同,大树移植到城市后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影响了成活率。

第12题,大量移植树木使得原生地树木减少,使得植被覆盖率降低,加剧了水土流失,诱发地质灾害,其生态环境也发生改变。

答案:11.C 12.A
13.下列现象哪些属于环境反馈作用的表现( )
①某工厂把大量未处理的废水排入附近湖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②人们在火山山麓垦荒植树,火山爆发时火山喷发物毁坏了农田③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民辛勤劳动,培育了肥沃的水稻土,形成著名的“鱼米之乡”
④珠江三角洲农民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泥成塘,堆泥成基,形成著名的基塘生产
A.①②B.①③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环境的反馈作用,主要取决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自然因素如火山喷发虽能影响环境,但不属于环境的反馈作用。

答案:B
14.读以下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相关曲线图,完成(1)~(3)题。

(1)20世纪末以前,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2)当前,世界人口与环境关系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3)简述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答案:(1)人口达到高峰,资源大量消耗;污染日益严重。

(2)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受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

(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搞好国土整治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