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脊柱外科学(上.下)

合集下载

外科学教学课件:脊柱外科的现状与进展

外科学教学课件:脊柱外科的现状与进展
versus
Robert Robinson 1914-1990
Orthopaedic Su1r9g5e5on
Robinson and Smith Bulletin Johns Hopkins 1st ACDF
Ralph B. Cloward 1908-2000
Neurosurgeon
1958 Cloward J Neurosurg Cylindrical bone bowel
脊柱外科的现状与进展
骨科学发展历史
● 骨科学(矫形外科学)
Orthopaedics
希腊字 Orthos + Paidios
“矫正”“矫直”
儿童
(法国巴黎大学教授 Nicola Andry 1971年命名)
古老的骨科手术器械
古老的骨科治疗方式
骨科学发展历史
● 西医现代骨科学:270年历史
(西医古代骨科学:公元前2830年)
近年来脊柱外科的主要进展
一、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应用 使脊柱外科面目焕然一新
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
上世纪30年代之前
●“Operation being obviously out of the
question”
手术治疗:纯属“谈不上”的话题
.
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 上世纪40-60年代:前路手术技术的开展
直立:
■ 人类的重要特征 ■ 人类文明的开始
人类脊柱 基础研究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愈益重要的 理论依据
● 手术技术水平的提高使愈来愈多疑难重症 获得治疗机会
● 治疗方式以及内容的改变给相关护理及康 复工作带来新的理念和挑战
现代脊柱外科手术的特点
● 高难度、高技术含量的手术增多 ● 手术兼有微创化和超大型化趋势 ● 高龄或幼龄手术患者增多 ● 围手术期患者管理的理念与内容更新 ● 手术器械与设备的数量、种类显著增加 ● 手术病人的施术体位多样化、个性化 ● 手术节奏明显加快,效率明显提高

邱勇的脊柱侧凸讲义

邱勇的脊柱侧凸讲义

目 录(一)第一章 前言第二章 脊 柱 畸 形 治 疗 历 史第三章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特征第四章 褪黑素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第五章 脊柱侧凸的临床病因学分类研究第六章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恻凸的临床分类第七章 脊柱畸形的支具治疗第八章 特发性脊柱侧凸非手术治疗和术前准备第九章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第十章 脊柱侧凸的后路去旋转矫正技术第十一章 CD—Horizon 在脊柱侧凸后路矫形中的临床应用 第十二章 多棒分段CD技术治疗严重复杂脊柱侧凸 第十三章 90°以上脊柱侧凸的手术策略及方法第十四章 成人脊柱侧弯的自然转归第十五章 成人脊柱侧凸的手术适应征选择第十六章 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早期外科治疗与“可延长型”矫形技术第十七章 后突型脊柱侧凸前路手术时的入路选择 第十八章 严重脊柱后突畸形的外科治疗 第十九章 脊柱侧凸伴发Chiari 畸形或/和脊髓空洞时的临床评价和治疗2006.06.05骨科第一病房目 录 (二)第二十章脊柱侧凸术后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第二十一章脊柱侧弯手术与肺功能相关问题探讨第二十二章脊柱侧凸中脊椎旋转的影像学测量及临床意义骨科第一病房2006.06.05前言近20年脊柱外科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对各种脊柱畸形可进行低并发症的满意外科矫治。

对脊柱侧凸自然史的了解,使支具治疗的效果获得了进一步提高,并减少了脊柱侧凸进人成年期的并发症。

对脊柱侧凸发生发展三维理论的创立和新型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发展更使严重复杂的脊柱畸形外科矫治成为可能。

我国存在大量各种原因的脊柱畸形,又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早期诊断治疗,进入成年期时,病人的胸廓已严重变形、躯干倾斜塌陷、侧凸脊柱僵硬、早期出现腰痛等,临床治疗十分困难。

为了使众多的脊柱畸形患者获得安全满意的治疗,促进对脊柱畸形的进一步认识,我们组织“脊柱畸形”继续教育中高级学习班,希望为立志于脊柱外科工作的同道们提供一个进行讨论和获得新知识的机会。

脊柱外科学教案课件

脊柱外科学教案课件
体格检查
全面进行脊柱外科体格检查,包 括脊柱活动度、压痛、叩痛、神 经系统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在脊柱疾病中的应用
X线检查
常规脊柱X线检查可以显示脊柱的 骨性结构,如椎体、椎弓根、椎 间隙等。
CT检查
CT检查可以显示脊柱的横断面结 构,对于评估脊柱骨折、椎管狭窄 等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MRI检查
MRI检查可以显示脊柱的软组织结 构,如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等, 对于诊断脊柱退行性疾病、脊髓病 变等具有较高价值。
椎间盘切除术
通过切除病变的椎间盘,减轻 对神经根的压迫,缓解疼痛。
脊柱融合术
通过植入骨块或融合器,使相 邻椎体融合,增强脊柱稳定性 。
微创手术
如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等,通过 小切口进行手术操作,减少手
术创伤。
术后康复与护理
术后疼痛管理
使用镇痛药物、物理治疗等方法缓解疼痛。
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坐、立、行姿势,避免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症状与体征
描述脊柱结核和肿瘤患者可能出
现的疼痛、局部肿块、神经功能 障碍等症状,以及相应的体征表
现。
诊断方法
介绍脊柱结核和肿瘤的诊断流程 ,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 像学检查等方面的内容。
脊柱结核的病因和病理
解释脊柱结核的发病原因和病理 机制,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等。
治疗方案
概述脊柱结核和肿瘤的治疗原则
研发新型生物相容性材料 ,用于脊柱外科手术的植 入物和固定装置,提高治 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脊柱外科的未来展望
个体化精准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实现 精准治疗。
多学科协作诊疗
加强脊柱外科与神经内科、疼痛科等相关学科的协作,为患者提 供全面的诊疗服务。

对脊柱畸形愈合和椎体畸形愈合的认识

对脊柱畸形愈合和椎体畸形愈合的认识

对脊柱畸形愈合和椎体畸形愈合的认识作者:陈朝宝瞿怀奇来源:《海峡科技与产业》2015年第07期脊柱(包括椎体及其附件)骨折在交通事故伤中较普遍,其中一些符合《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GB18667-2002)标准的明确条款的比较容易认定,但也存在脊柱骨折后在条款中没有明确规定或者界定模糊的情况。

例如“颈椎或腰椎畸形愈合,颈部或腰部活动度丧失”这一条款对脊柱或者椎体畸形愈合没有明确的定论,在法医临床操作实践中,难以鉴别和定义,对司法鉴定人实际操作存在难度,也增加了理赔索赔难度。

本文就脊柱及椎体畸形愈合谈一下自己的浅薄见解。

《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GB18667-2002)标准对脊柱损伤分别规定了脊柱畸形愈合和椎体畸形愈合两个概念,但无论是相关资料还是各种关于交通事故伤残评定的资料,均没有对何为脊柱畸形、何为椎体畸形作出阐述,因此在司法鉴定工作的实践中,导致鉴定人对相关标准出现理解不一、鉴定意见不一的混乱状态。

笔者通过对有关文献的复习并结合案例,对上述问题谈些管见,不足之处望同道指正。

一、案例分析茅XX,女,1971年8月26日出生,汉族,农民。

2011年12月7日因交通事故受伤后当日到医院就诊。

检查结果:腰背部肿胀、压痛,以腰2为著,双下肢无麻木,足背动脉搏动强,其他未见异常。

经拍片检查后诊断为腰2椎体骨折,予以保守治疗。

出院后一年多时间内均以腰部活动功能障碍、腰疼不断在门诊对症治疗。

2011年12月8日腰椎CT片和MR片示腰2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前缘有碎骨片稍分离,椎体内水肿,椎体上终板连续性多处中断,椎体压缩约1/4。

2012年9月19日宁波市某医院腰椎正侧位片示腰2椎体呈楔形改变,椎体矢状径较腰1椎体增大,腰1/2椎间隙明显变窄,腰1椎体与腰2椎体成角15度畸形。

2012年10月12日活体检验见茅XX腰背部仍存在压痛,腰部活动功能部分受限,被动活动度为:前屈75度,后伸25度,左旋30度,右旋30度,左侧屈10度,右侧屈10度(正常值分别为:90度,30度,30度,30度,20度~30度,20度~30度)。

脊柱外科临床指南

脊柱外科临床指南

脊柱脊髓损伤定义:脊柱脊髓损伤常发发生于工矿,交通事故,战时和自然灾害时可成批发生。

伤情严重复杂,多发伤、复合伤较多,并发症多,合并脊髓伤时预后差,甚至造成终生残废或危及生命。

症状体征一,脊柱骨折1,有严重外伤史,如高空落下,重物打击头颈或肩背部,塌方事故,交通事故等。

2,病人感受伤局部疼痛,颈部活动障碍,腰背部肌肉痉挛,不能翻身起立,骨折局部可扪及局限性后突畸形。

3,由于腹膜后血肿对植物神经刺激,肠蠕动减慢,常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有时需与腹腔脏器损伤相鉴别。

二,合并脊髓和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后,在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反射及括约肌和植物神经功能受到损害。

1,感觉障碍损伤平面以下的痛觉,温度觉,触觉及本体觉减弱或消失。

2,运动障碍脊髓休克期,脊髓损伤节段以下表现为软瘫,反射消失,休克期过后若是脊髓横断伤则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髌阵挛和踝阵挛及病理反射。

3,括约肌功能障碍脊髓休克期表现为尿潴留,系膀胱逼尿肌麻痹形成无张力性膀胱所致,休克期过后,若脊髓损伤在骶髓平面以上,可形成自动反射膀胱,残余尿少于100ml,但不能随意排尿,若脊髓损伤平面在圆锥部骶髓或骶神经根损伤,则出现尿失禁,膀胱的排空需通过增加腹压(用手挤压腹部)或用导尿管来排空尿液,大便也同样出现便秘和失禁。

4,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损伤平面远侧脊髓运动或感觉仍有部分保存时称之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临床上有以下几型:(1)脊髓前部损伤: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的自主运动和痛觉消失,由于脊髓后柱无损伤,病人的触觉、位置觉、振动觉、运动觉和深压觉完好。

(2)脊髓中央性损伤:在颈髓损伤时多见,表现上肢运动丧失,但下肢运动功能存在或上肢运动功能丧失明显比下肢严重,损伤平面的腱反射消失而损伤平面以下的腱反射亢进。

(3)脊髓半侧损伤综合症(Brown-Sequards Symdrome):表现损伤平面以下的对侧痛温觉消失,同侧的运动功能,位置觉,运动觉和两点辨觉丧失。

脊柱外科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脊柱外科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脊柱外科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述评?脊柱外科的现状与发展前景贾连顺目前,我国脊柱外科发展迅速.随着基础研究不断深人,各种新方法,新技术以及相关手术设备,器械的开展,应用,我国脊柱外科得不断发展,部分成果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期共收到19篇文章,从多方面阐述了当前脊柱外科的发展现状,其中选取16篇总体质量较好的文章予以刊出.下面主要从基础研究,脊髓型颈椎病,腰椎疾患等方面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作一阐述1基础研究方面随着脊柱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研究的深人,目前已经知道有多种因子参与了脊髓继发性损伤过程,如神经肽,兴奋性氨基酸,一氧化氮,磷脂水解产物,单胺等.随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现象及损伤后轴突功能情况的进一步研究.目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不能再生及得到功能恢复的观点有了改变和新的认识.各种减轻或阻止继发损伤的药物相继应用于临床,在保留和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方面得到肯定,如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疗效较为肯定.但同时必须注意到消化系统的并发症.脊髓移植的基础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如对胚胎细胞移植,雪旺细胞移植,少突胶质细胞移植,多功能干细胞移植,嗅神经鞘细胞(U)EGs)移植等促进损伤脊髓再生的物质的椿人研究为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开辟了美好前景.脊柱脊髓疾病的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也得到进一步深人,主要在脊髓损伤,椎间盘退变和再生,脊柱融合,关节突关节疾患等方面但目前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伦理学问题,安全性,免疫排斥问题,神经再生的调控以及一系列技术问题等.对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研究表明,颈椎间盘退变归根到底表现在生物力学功能上的改变.研究表明.退变椎间盘中炎性介质具有明显相关性;退变椎体周边关节软骨中AKP活性,从生化角度表明这些部位具有形成骨赘能力.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CSM发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脊髓及脊髓前方支配血管如何在这一缓慢的颈椎退变过程中得到代偿.以及代偿*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200003)65极限和失代偿状态,即脊髓损害,仍需进一步研究.对腰椎间盘退变的研究.目前认为除解剖和生物力学因素外,生物化学机制起着重要作用.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可降解椎问盘的蛋白多糖聚合体及椎问盘内多种基质成分,减少髓桉的亲水作用,从而导致椎甸盘遏变.另外,还包括其他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研究.目前椎间盘研究已深人到基因水平,椎间盘的移植,人工椎间盘的研究也在进一步开展2脊髓型颈椎病CSM的诊断标准和诊断程序已被广泛接受和应用.通过大量临床病例的连续观察,我们对CSM的早期诊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症状和体征方面,CSM的早期表现可有颈痛,上肢无力或麻木,手部精细运动功能减弱, 下肢快速步态困难,Hoffmann征阳性或动态Hoffmann征阳性,有的表现为Ihermitte征阳性,MRI是用来评估软组织结构和脊髓受压状况最佳的影像学手段,而动态性MRl可显示颈椎在不同的运动姿势下脊髓的形态和受压情况变化,对早期发现CSM有重要意义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对CSM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另外,在临床上常有这种现象:即影像表现严重致压物,手术切除后却不见症状和体征改善,这迫使人们去考虑除了致压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的存在.对CSM自然史的研究表明,CS/vI一旦明确诊断,应早期外科干预.如选择非手术治疗,时间不宜过长,应以3~6个月为限,对无效或继续恶化者应及时手术对多节段的颈椎病患者,如何选择手术方案一直为众多学者所关注.虽然一些学者主张3个节段以上患者用后路减压手术,但后路手术多属于间接减压,不能解决相应节段因椎问盘退变造成的压迫和节段性不稳定.在此类患者中,前路手术的节段选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外科治疗方法和技术虽然获得了重大进展,但手术减压的彻底性仍然是影响外科治疗效果的最重要因素.直接切除致压物是清除脊髓压迫的根本途径,任何残存骨或纤维性致压物均会使疗效大打折扣.因此,前路手术碱压必须包括病变椎节后缘全部骨赘,变性和突出的致压物.除此之外.就一个节段来说,横向减压应在两侧抵达椎弓根,66?这是扩大减压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压彻底的标志.鉴于颈椎前柱高度维系正常生理条件下颈椎的生物力学主要功能,植入骨块应保持三面有骨皮质,以便植人后具有坚强支撑作用.近年来,研究已证明颈椎前柱,包括椎体,椎间盘的高度是维持与保证颈椎正常力学功能的重要结构. 目前,包括我院在内的一些单位主张有选择地采用钛质钢板及TFC和BAK等内植物,以达到此目的,但这与直接植骨比较各有优缺点,其在维持颈椎前柱高度方面是否有独特优点,有待进一步实践观察.内植物应用术后长期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临床医师的重视.3腰椎疾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腰椎峡部裂等仍是临床上常见的导致下腰痛的疾患.对腰椎间盘源性疾病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椎问盘内紊乱症引起下腰痛须与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变性导致的下腰痛相鉴别.腰椎间盘内紊乱症病理变化包括椎问盘纤维环的破裂,原发性或继发性的生物化学炎症改变,而椎问盘的外形无或仅有极小的改变,无终板硬化及骨刺,小关节的软骨面保持良好,彀有骨刺形成.患者的放射学表现正常.传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包括开窗式,半椎板式和全椎板式髓核摘除术.目前椎间盘镜的微创手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腰椎问盘突出症的治疗,具有切口小,损伤组织范围小,出血少,康复快等优点.但其适应证较窄,对小关节增生明显,伴有多节段突出或广泛椎管狭窄,椎管内粘连,椎问盘严重钙他等患者不适用.临床选择患者时应注意掌握手术的指征.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现代概念是指腰脊椎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或椎间孔因退行性变,导致骨性或纤维结构形态和容积异常,在单一平面或多平面的一处或多处管腔内径狭窄.引起神经根,马尾及血管受压而出现临床症状.其中不包括单纯椎问盘突出及占位性病变,如感染,肿瘤.另注意需与血管源性跛行及台并糖尿病跛行进行鉴别.与传统概念相比较,现代概念强调以下三方面:①神经根管(包括侧隐窝)狭窄的概念.②构成椎管的软组织在病程变化中的作用和神经以外的因素(血管)的作用③由于退变因素导致椎管腔狭窄的同时可合并下腰椎稳定功能丧失.Hansraj等综合大宗样本作了认真分析,在2001年提出以临床为基础的新的分型方法,将腰椎管狭窄分为典型腰椎管狭窄(typicallumbarspinal2002年5月第23卷第2期stenos[s)及复杂腰椎管狭窄(complexlumbarspinalstenos[s),其意义在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典型的腰椎管狭窄患者指:①既往无腰椎手术史:②无腰椎不稳影像学证据;③有退变性滑脱者滑脱≤I.;①有退变性侧弯者侧弯<20..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原则上应施行减压术复杂的腰椎管狭窄患者指:①有腰椎手术史;@有腰椎不稳,术后关节狭窄影像学证据;③有退变性滑脱者滑脱>I.,且有不稳;④有退变性侧弯者侧弯>20..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原则上应施行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新的分型特别强调了腰椎不稳与腰椎管狭窄的关系.腰椎间盘退变导致椎间隙狭窄,关节突关节发生重叠,分离,半脱位,旋转,导致腰椎滑脱,侧弯.使腰椎丧失稳定功能,在已经狭窄的节段会出现动态性椎管狭窄而使病变复杂化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治疗,首先是非手术治疗.相当多患者经卧床休息,理疗和药物治疗,症状得以缓解.手术治疗原则强调有限他术式,不主张单一横式大范围减压的手术方法.各种手术方式系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及其病变特点所决定,手术减压是对致压物而言,广泛切除椎板和关节突关节已不足取,而必须的减压是必要的.植骨是治疗原有腰椎不稳和减压后可能出现的不稳的重要措施.电刺激疗法,低脉冲超声在改善植骨融合率方面获得一定肯定.植骨融合是否同时行内固定术,目前争议较多.以下情况时考虑行内固定术:①退变眭畸形者,稳定或纠正侧凸或后凸畸形}②复发性腰椎管狭窄且伴有医源?眭椎体滑脱;⑧2个或2个以上平面行较为广泛的椎板切除;④腰椎不稳,腰椎伸屈位x线片示椎体平移超过4mm,成角大于l0o时.内固定方法的选择以椎弓根短节段固定为宜,可提高融合率,避免太范围固定.4展望目前,对脊柱各种疾病的认识仍需进一步深人,随着各种先进诊断设备的应用,基础研究的深入,脊柱疾患的临床诊断水平会进一步提高.脊柱疾病的治疗已深人到了基因水平,但仍有一系列技术难题,伦理问题需要克服与解决.手术治疗方面广泛采用内植物,这就要求临床医师熟悉内植物固定原则,熟练操作技术.但内植物的长期疗效以及相关并发症应引起足够重视.脊柱外科微创化, 采用内窥镜治疗脊柱相关疾患是今后脊柱外科发展的方向之一,但对其疗效评价有待更长时间的观察.可以预见.在目前相关学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脊柱外科在今后一段时问内会取得更大的进步.f收稿200203—22)。

脊柱外科查体ppt课件

脊柱外科查体ppt课件

21
精选课件
体格检查_肌力
L2 L3 L4 L5 S1
屈髋肌(髂腰肌) 伸膝肌(股四头肌) 踝背伸肌(胫前肌) 足拇长伸趾肌(长伸肌) 踝跖屈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22
精选课件
体格检查_感觉
身体两侧各自的28个皮节的关键点 检查2种感觉(针刺觉和轻触觉) 分3个等级评定
0 缺失 1 改变 2 正常 NT 无法检查
提睾反射:L1-2
肛门反射:S4-5
30
精选课件
体格检查_反射
深反射
肱二头肌反射 (C5-6,肌皮神经)
肱三头肌反射 (C6-7,桡神经)
桡反射
(C5-6,桡神经)
31
精选课件
体格检查_反射
膝腱反射 跟腱反射
(L2-4,股神经) (S1-2,胫神经)
32
精选课件
体格检查_反射
霍夫曼征阳性颈髓病变 髌阵挛 踝阵挛 见于锥体束病变
系 间隙性跛行,考虑椎管狭窄
48
精选课件
下腰痛查体_腰部及脊柱体征
脊柱侧弯-间盘在神经根内侧,侧弯凸向健侧, 反之凸向患侧
腰椎曲度-前凸减小或消失或后凸
脊柱活动受限-前屈、后伸、侧弯、旋转
压痛点-棘旁有压痛伴放射痛(6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有压痛无放射痛(38.5%)
49
精选课件
下腰痛查体_神经根体征
状 展及伴有感觉障碍,提示脊髓受压的同时,脊髓 的 中央动脉亦受累 演 变 由上肢肌力障碍向下肢进展者,多为沟动脉受压 程 或脊髓实质病变
序 症状错综复杂,且伴有交感神经症状者,与椎动
与 脉受累有关
特 点
病程中无感觉障碍与体征,可能不是颈椎病,应

哈灵通的脊柱内固定系统和脊柱侧弯

哈灵通的脊柱内固定系统和脊柱侧弯

骨科史萃哈灵通的脊柱内固定系统和脊柱侧弯苏钟毅,尹芸生(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太原 030001) 哈灵通(Paul R H arrington)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工程师,卓越的外科医生和睿智的医学预言家。

他在改变脊柱融合术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许多患者的生活。

在矫形外科史上几乎没有人像H arrington的钩棒系统那样作为金标准流传广泛而少有改变。

许多人认为这一记录的保持是与H arrington个人的坚强意志与不懈努力分不开的,是他改变了脊柱侧凸的治疗方式。

20世纪初,哈灵通出身在美国Kansas州摩门教区一个普通家庭,他曾在日记中写到他希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哈灵通对脊柱固定革命性的想法源于他早期的医疗实践。

在他是Baylo r大学医学院的Jefferson D avis乡村医院医生时,他负责过一个脊髓灰质炎治疗小组,那时,他目睹了患者遭受的苦难和患者家庭的痛苦。

随着战后脊髓灰质炎的爆发,哈灵通看到他的脊髓灰质炎患者由不多几个到超过两千名,随着他治疗患者的增多,他越来越被脊柱侧凸与由此而产生的心肺并发症所困扰。

从一开始,H arrington就把脊柱侧凸视为生物力学问题而非简单的疾病。

在1949年,他的生物学知识引导他通过一个长达20公分切口的手术来对矫形后的脊柱进行固定。

尽管,这一伴有4~6个月全身无法活动的外科矫正技术充满风险。

但这一术式的前景却使许多患者,尤其是许多年轻患者的父母宁愿忍受长时固定的痛苦也要选择用这一术式。

H arrington认为最初的效果是明显的,但随时间的进行,不适之处变地明显起来。

在1952~1955年间,H arrington创造性采用螺纹金属棒2钩系统,它可以用来加压或撑开矫形。

这一装置是H arrington术前晚上用手工完成的,它包含了H arrington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

随着首个装置满意矫形效果的获得,H arrington开始试图把这一装置用于骨折和因为脱钩带来的手术失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脊柱外科学(上.下) 【赵定麟
本书分为总论与创伤、脊柱疾患、脊柱侧凸、畸形与肿瘤等共计四卷,七十八章加以阐述。

在总论与创伤中,除有关脊椎的解剖及生物力学外,对脊椎伤患的诊断学基础及脊髓受损的定位诊断等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在颈椎及腰骶椎两篇脊椎疾患中,较细至地介绍了各种常见的病变,对较少见之疾患亦加以介绍。

本书在文字上深入浅出,并注重文图并茂,使读者一目了解,以便于临床工作的开展而有利于广大脊椎伤病患者。

赵定麟
男,主任医师,2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1935年1月出生,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历任长征医院骨科主任、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现任国际创伤与矫形外科学会(SICOT)及世界矫形外科教育学会(WOC)中国分会主席以及中华创伤外科学会、中华骨科学会委员、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外科专业组核心组成员等20个学术职务。

二、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脊柱伤患的诊治,在颈椎伤病的诊治方面造诣较深。

曾设计了颈椎潜式减压、侧前方减压、Y型诫压、局部旋转植骨等多种术式,研制了颈椎椎体间人工关节、空心螺纹式椎节内固定器及可调式钛合金人工椎体,在欧美、日本等20余所大学或国际会议上讲学或学术报告,论文多次入选美国AAOS、日本JOA及SlCOT等世界性会议。

三、承担课题为全军“九五”指令性课题和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脊柱外科学主要负责人之一,曾承担课题“神经肽与骨衰老的关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脊柱脊髓伤的研究(八五及九五全军医学科技攻关课题基金)”、“脊柱外科的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上海市领先学科资助项目基金)”等多项课题。

四、成果奖励主编专著《脊椎外科临床研究》、《颈椎病》、《下腰痛、》《实用创伤骨科学》、《颈椎伤病学》、《脊柱外科学》、《四肢脊柱创伤》、《现代创伤外科学》、《骨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创伤骨科学及新进展》、《现代颈椎病学》、《骨科诊断学》《现代骨科学》等专著13部。

发表论文60
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国家发明三等奖各l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并获得专利6项。

第一卷总论与创伤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脊柱与脊髓的解剖与生理特点
第二章脊柱的生物力学
第三章脊柱患者的检查
第四章脊柱之X线、CT扫描及磁共振(MR)等检查
第五章脊柱伤病手术的麻醉
第二篇脊柱伤患之诊断与鉴别诊断学基础
第六章脊柱脊髓损伤之定位诊断
第七章根性痛、干性痛及丛性痛之鉴别
第八章四肢神经干性痛之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三篇脊柱损伤总论
第九章脊柱损伤伤员的院前处理及后送
第十章脊柱脊髓伤总论
第四篇颈椎损伤
第十一章枕颈部及上颈椎损伤
第十二章下颈椎损伤
第十三章颈部软组织损伤
第五篇胸、腰、骶椎损伤
第十四章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致伤机制、分类及功能判定
第十五章常见胸腰损伤治疗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第十六章胸腰椎骨析脱位的手术疗法
第十七章腰椎峡部崩裂和脊椎滑脱
第十八章骶尾部及骶髂关节损伤
第十九章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
第六篇脊柱软组织损伤与骨盆骨折
第二十章脊柱椎旁肌肉韧带损伤与劳损
第二十一章脊柱脊髓火器伤及其他损伤
第二十二章骨盆骨折
第二卷脊柱疾患
第一篇颈椎病
第一章颈椎病的病因淡及诊断标准
第二章颈椎病的非手术疗法、康复及预防
第三章颈椎病的手术疗法
第四章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及处理对策
第二篇颈椎椎间盘突出、不稳症、椎农牧民狭窄、韧带钙化及翻修术
第五章急性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第六章颈椎不稳症
第七章颈椎椎管狭窄症
第八章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与颈椎黄韧带骨化症
第九章颈椎翻修术
第三篇胸椎疾患
第十章胸椎椎管狭窄症
第十一章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第十二章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第十三章胸椎椎间盘突出症
第四篇腰椎疾患
第十四章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十五章下腰椎不稳症
第十六章腰椎椎管狭窄症
第十七章颈腰综合症
第十八章腰椎手术的并发症及各种翻修性手术
第三卷脊柱侧凸、畸形与肿瘤
第一篇特发性脊柱侧凸
第一章脊柱侧凸之分类、病理、病因及诊断
第二章特发性脊柱侧凸分类(型)及治疗
第三章King分型及成人脊柱侧凸
第四章严重脊柱侧凸畸形的手术治疗及微创手术技术第五章其他非特发性脊柱侧凸
第二篇脊柱畸形
第六章枕颈部畸形
第七章颈肋畸形与先天性斜颈
第八章颈椎其他畸形
第九章腰骶部畸形
第十章脊髓血管畸形
第三篇脊柱肿瘤
第十一章脊柱肿瘤概述及骨与软骨良性肿瘤
第十二章脊柱瘤样病变
第十三章脊柱血管瘤
第十四章脊柱骨巨细胞瘤
第十五章脊柱恶性肿瘤
第十六章椎管内肿瘤
第十七章脊柱骨转移瘤
第十八章骶骨肿瘤
第十九章脊柱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
第二十章胸腰段恶性肿瘤的动脉栓塞与全椎体切除术第十十一章骨盆肿瘤
第四卷脊柱其他疾患
第一篇强直性脊柱炎及脊柱感染性疾患
第一章强直性脊柱炎
第二章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矫正的术式选择第三章脊柱结核
第四章脊柱化脓性感染
第五章少见之脊柱感染性疾患
第二篇脊髓前角灰质炎后遗症及痉挛性脑瘫的外科治疗
第六章痉挛性脑瘫的外科治疗
第七章脊髓前角灰质炎后遗症
第三篇其他脊柱疾患及护理
第八章脊柱骨质疏松症
第九章脊髓及延髓空洞症
第十章腰椎小关节不稳症及骶髂关节病变
第十一章脊髓血管症候群
第十二章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及韧带钙化症
第十四章脊柱手术患者护理
第十五章促进骨融合及植入材料临床试验应用概况
第十六章与脊柱伤患有关的综合征
索引
更多内容请参考:/book/html/?3519.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