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合集下载

2019届高考语文复习第1板块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2019届高考语文复习第1板块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热点探究
[热点一] 论证分析题的精准推断
• 一、题型解读 • 1.题干表示明确 • 通常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实质上是全面考察对
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的理解和分析力气,考察 学生的规律思维。
• 2.选项设置灵敏
侧重考查 理论的前 提
侧重考查 论证的角 度
侧重考查 论证的思 路(结构)
•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进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渐渐过渡到“接着讲 ”。
• 【考点定位】 此题考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的力气,力气层级为 C。
• 【解析】 A项“在历史上是相互隔膜的”错,不符合文意,原文的相关语句为“ 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争论,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争 论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忆、反思”,并无“历史上相互隔膜”内容;B项,是对第 3段“同时开放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开放为世 界文化的建构和进展过程”“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的整合概括,与文本内容相 符;C项“照着讲”“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的生成”理解错误,原文为“可能无助于思 想的创新”,是说一种或然及可能性,而非必定的判定;D项“从‘照着讲’渐渐 过渡到‘接着讲’”的“渐渐过渡”错误,依据第4段“‘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 讲’的统一”,可知,选项错误。
• 段落之间和语句之间常见规律挨次有: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 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缘由到结果,由概念到运用等。论述类文章的 行文思路和构造层次,往往会有一些明显的语言标志,但有些文章没有明显 的标志,我们可以依据段落之间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进展概括梳理。
• 2.会文意,释观点。
基点,眼光需要长远。
• “主要”,事物中关系最大、起准备作用的。可以设置以 主次混淆的错误选项。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解析版)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解析版)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精选考点专项突破题集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们在讨论文学观念时提出过“天文”、“人文”之分,并主张从“观乎天文”和“观乎人文”的联系中去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的要义和精髓,这是符合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实际的。

他们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也得到了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的支持。

无论是占卜还是祭祀,殷商时期传留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无不说明,它们都是为统治者所垄断的一种进行天地人神沟通的文化,亦即“通天”的文化。

这种以“通天”为核心的“天文”之学有着漫长的积累过程,体现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发端于“观乎天文”,但周灭殷之后,在总结殷所以亡和周所以兴的历史经验中,统治者们认识到“天不可信”,只有“敬德”、“保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从而为社会文化的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

而周公制礼作乐,将“以史为鉴”和“以民为鉴”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视点,实现了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

周初统治者们已经不再将国家的命运完全寄托于天命,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才是造成结果的原因。

他们已经开始用“集体行为史观”代替“集体神权史观”。

为了让周之子孙世世代代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周公主持制定了用于宴飨、朝会、宗庙的乐歌,即今所见《诗经》中的部分《雅》、《颂》,来强化史鉴意识。

周人的“民鉴”制度主要有“献诗听政”。

这一制度不仅促使统治者关心国计民生,注意民意民情,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着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

例如诗、曲、书、箴、赋、诵、传语等等,都在不断地丰富着,发展着。

《诗经》的《小雅》尤其是《国风》正是这一制度衍生的产品。

春秋时期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文学观念也发生着急剧变化。

西周末春秋初,文学的社会功用正悄然转变。

春秋中叶士人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批评天命观和天道观的基础上出现的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的价值观,将“集体行为史观”改换成了“个体行为观”,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个体的现实行为上来。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附答案解析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附答案解析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附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正在哪里”的文学观照①“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经典的哲学命题始终萦绕在世人的脑海中,引发阵阵沉思。

其实,在这三个命题之中,还蕴含着另外一个命题,那就是“我正在哪里”。

“我从哪里来”,是要理清自己的来路,寻根溯源;“我要到哪里去”,是对未来走向的一种前瞻性思考,展望自己的去路;“我是谁”试图解决“我”的本质性意义,是人向内用力,对自身进行拷问。

而“我正在哪里”,是从外部的角度,让人确立自己的坐标和支点,对所处的时代、时空进行精准的定位,摸清楚自己所处的外在环境,对人自身进行更为透彻的审视。

在某种意义上说,文艺领域提倡现实题材创作,就是期待作家艺术家围绕“我正在哪里”的命题进行艺术化的回答与阐释。

②书写过往,一头扎进历史的故纸堆,有时看来是一件颇为快意的事,因为路径可能是现成的,可以轻松上路,再运用好一些刚面世的新资料和现代化的新思维、新手段,总是能留下一些新的发现或者新的思考,区别在于多与少、深与浅。

③书写未来,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一种无羁绊的放纵,竭尽全力地搅动自己的脑容量,去对世界进行私人化、个性化的观察与开拓,只要无限地忠诚于自己大体上可行了。

尽管“未来已来”,但更远的未来还在路上,还是可能歇口气的。

④而书写现在,却是一件棘手的事。

大家都在场,都身处其中,绝对的“零距离”,稍有偏差和不符,就容易冠之“不真实”“太离谱”的罪状。

好不容易把事情梳理得纹路清晰,但发展中的事实陡然拐弯,有了新的轨道,于是一切努力可能会显得有些陈旧,甚至有可能成为一个笑话。

⑤“我正在哪里”的现实题材创作是难的。

现实生活的话语方式、言说姿态已经发生了截然不同以往的变化,再一味搬弄那一套“老古董”,纯属无效劳动,甚至成为反面教材。

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偃旗息鼓、败下阵来,作家艺术家必须要有切实的行动,要有专业的敏感,而走走过场,无异于隔靴搔痒,难有真收获、大收成。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吸收了多种其他艺术门类的优长和手段,融为一体,创造了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

以武打为突出特征的武戏,堪称世界剧坛的一朵奇葩,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戏曲的中华美学特色和独具优势的艺术表现力。

武戏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

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

随着剧种的成熟、发展,经过几代艺术家特别是作为“武戏文唱”的引领者杨小楼的执着进取,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对技巧动作加以美化,增强舞蹈性,另一方面强调基本技术服从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使技巧动作成为一种优美的舞姿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并与唱、念、做结合运用,让武戏得到整体提升,留下许多具有精美观赏价值的经典之作。

武戏美在哪里?第一层次是“形式感知”。

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演员把握自己的动作,按一定的节奏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通过强与弱、快与慢、刚与柔、动与静的变化,呈现流动和瞬间的美,加上开打、翻跌、下高、打出手等高难度惊险动作的穿插运用,带来的悬念和惊叹,显然更直观,更富于视觉的冲击力。

这也是人们被京剧吸引往往从武戏开始,京剧走出国门必带武戏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层次是“同情与共感”。

武戏流传至今的优秀剧目,内容大多数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如保家卫国、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暴安良、抱打不平的侠义精神,塑造了许多忠臣良将和民间英雄人物,传达的是正能量。

即使是反面或性格复杂多面的角色,也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脸谱、神态、身段表演等鲜活地揭示其本来面目,于恶中见美,美中见恶,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

美是难以被忘记的。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姿,文戏、武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外因除了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还有武戏演出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严于文戏,造成展示机会较少,多年来在大型演唱会中只能于开头、结尾烘托气氛,难以尽显完整风貌。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唐宋时期是中国正统诗文发展的高峰,从唐至今,诗文选本有一两千种,现存的这一两千种唐宋诗文选本可分为唐诗选本、唐文选本、唐诗文选本、宋诗选本、宋文选本、宋诗文选本、唐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八类,这八类选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

从学术价值来说,一是保存文献之功。

以唐人选唐诗为例,不少中小诗人的作品因选本得以留存至今。

如刘昚虚诗,《全唐诗》存13首;陶翰诗,《全唐诗》存17首;元结《箧中集》收沈千运等7位诗人24首。

有些家族性、地域性选本,辑佚的材料更为丰富,这些选本中还有大量的异文可供参考,如《河岳英灵集》中的李白诗,就有不少异文,对研究李白诗歌有重要意义。

二是批评史价值。

选本对具体作品的选择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可以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如清人王士祯《唐三味集》,倡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于是清空淡远的诗歌流行一时;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首重“鲸鱼碧海”“巨刃摩天”之风,兼及王士祯之说,于是平和厚重之风流行。

通常选本都有一篇或数篇序言,有的还有跋文,唐宋选本也不例外,这些序跋或为选者自撰,或为师友所撰,作者常常在文中发表议论,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产生于此。

如姚铉《唐文粹序》认为“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钟惺、谭元春《唐诗归》提倡“幽情单绪”“孤怀”等等,无不对当时文坛产生重要影响。

唐宋诗文选本中有大量评点材料,如殷璠《河岳英灵集》评李白“白性嗜酒,志不拒检”,评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等,均被后世奉为圭臬。

又如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被称为我国“古文评点第一书”,开古文评点之先河。

明清两朝,诗文评点蔚成风气,唐宋诗文无疑是评点家关注的对象。

从文化价值来看,选本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下的境遇还不尽如人意。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2月刊(适用于同步刷题)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2月刊(适用于同步刷题)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0·安徽亳州市第三十二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融入科技元素的时装我们有iPod和黑莓手机,手指轻轻触屏就可以选项。

我们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我们变得机械化了,什么东西都分门别类。

而时尚设计师也开始将高新科技元素融入服装中。

近年来,背包里开始设计有专放iPod的口袋,手袋一般也都有专放手机的小袋子。

如今,前卫的时尚业开始将新科技置于衣料中,而不仅仅是为这些好玩的小玩意儿提供存放空间。

这种新科技服装有时看上去像是来自科幻片,有的像是情绪戒指,这种服装可以依据穿衣者的举止来感觉和判断他的心情,并据此播放适当的mp3歌曲。

创新是不受限制的,有时看起来也可能很荒唐。

荷兰乌得勒支艺术学院的大学生埃里克设计出一种高科技牛仔裤,在大腿部位装有无线电蓝牙键盘,后兜里放有鼠标,膝盖上装有话筒。

有些人或许会觉得这种在大腿上敲键盘的方式有点儿不雅,但它凸显了这种高技术在推动服装技术的发展。

还有人利用一种镍钛记忆合金,改变服装面料的质地,使之发光的嵌料可以移动,就像是它们在呼吸,有点儿像珊瑚随潮水移动一样。

英国服装设计师侯赛因卡拉扬被公认是高科技服装的创始人,他两次荣获“年度最佳英国设计师”的美称。

伦敦设计博物馆正在举办一场有趣而诱人的展览,其展出的全是卡拉扬的杰作。

这些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他15年的设计生涯。

其中的一件作品是由水晶和激光制成的服装,可以产生艳丽的光影闪烁的效果,还有两件带液晶显示屏的衣服,上面显示的是水底世界。

卡拉扬认为,将科技融入时装是“创新的唯一途径”。

高科技服装设计师并不期望他们的作品很快会在大街上流行,但他们认为他们的努力正在慢慢引导时尚业的创意思维。

纽约的服装设计师张安骅用热变色布料设计了一款皱褶叠层服装,它可展现出一幅纽约市地图。

生产防寒服的奥尼尔公司研制出一种内置GPS定位系统的导航滑雪服。

其袖筒上装有液晶显示器,可以显示滑雪者的坐标和地理信息,还可以导航。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卷3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卷3

上学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盛唐诗歌何以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究其原因,关键之处便在于殷璠所说的“声律风骨始备”。

在南朝齐梁宫体诗绮靡之风甚嚣尘上的境况下,唐代的陈子昂、李白、杜甫等诗人相继倡导恢复并高扬“风骨”传统,尤其是盛唐诗人对“风骨”崇尚有加,他们纷纷继承汉魏风骨,以“风骨”祛除轻靡绮丽的宫体气息,使“诗具风骨”成为盛唐诗歌的共同特征,从而在“声律”与“风骨”兼具的成就中抵达一代诗歌顶峰。

在历史的变迁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凝结为一种廷续下来的“传统”,构成中华传统精神的基座和主脉。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

古语云:“诗者,天地之心。

”诗人作为“天地之心”的创造者本应怀有“天地之心”。

但当下很多诗人都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少大情怀大境界,更有甚者为出版、发表、出名或赚取眼球、点击量、关注度,批量生产媚俗之作,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诗人本应怀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应有王冕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应有杜甫虽居茅屋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

风骨首先属于道德范畴,如古代“风”所蕴含的教化之义,是对诗歌所拥有的诗教功能的肯定。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躲避崇高”“崇俗”“崇私″“祛魅”等诗歌口号的提出,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以暴露个人生活隐私为内容,让诗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

“风骨”不仅属于内容层面的诉求,更是审美范畴的艺术标准。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考考点聚焦:分析信息类文本的论证思路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考考点聚焦:分析信息类文本的论证思路

并列式
类型 概说
特点
并 围 绕 一 个 论 题 ( 论 行文在几个并列的层次或者段落之前常常标有“第
列 点 ) 从 不 同 角 度 展 一”、“第二”或“首先”、“其次”或“从……
式 开议论,不同角度 上看”、“从……上分析”等形式,或者几个并列
之间基本是并列的 的层次出现的首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共同联合
技法攻略
分析文本论证思路的一般方法
(2)分析层意,明确论证内容 重点分析勾画出来的顺序词、总结词等标志性词语以及起统领作用的 领起句、起总结作用的小结句、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等。在分析 结构、理清思路的过程中把握某一段落与上下段落的逻辑关系,某段 落中各分句间的结构和逻辑层次,从而准确把握句与句之间、段与段 之间的联系。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对 “分析文本的论证思路”这一 考点的考查,需要考生注重培 养相关的思维习惯,掌握解题 思路及方法。
1 知识讲解 2 解读高考 3 技法攻略 4 真题演练
CONTENTS


(一)论证结构 论述文的基本框架是:引论(提出 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 (解决问题)三部分。但不同的文本 出于论述方式的需要,又演化出多种 结构方式,如并列式、对照式、层进 式、总分式等。
技法攻略
分析文本论证思路的一般方法
(3)比对题文,得出正确答案 在对原文的结构、思路把握准确的基础上,把各个选项与自己的 分析结果相对照,看是否一致。
答题模板
着眼于选项对论证方法的认定,以原文为依据, 看论证方法
按照逻辑事理判断对论证方法的认定是否正确。




看论证作用 着眼原文,分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所起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然后对材料内容进行梳理, 厘清材料层次,最后根据逻辑关系进行概括即可。材料一主要阐释 了莱辛的“诗画异质”观,前三段主要讲述了莱辛“诗画异质”观 产生的缘由,第四至六段是莱辛“诗画异质”观的推论和结论,第 七段至最后一段是作者结合个人理解对莱辛观点的具体阐释。材料 二首先点出菜辛“诗画异质”观的主要论点,然后列举中国古人对 诗画关系的讨论,与莱辛的这一观点形成照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0·郑州外国语·调研考)阅读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的节选,完成各题。

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

第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

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

不是有的放失,而是无的放失。

……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

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

……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

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

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

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

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

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

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

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

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

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如果有人真正想诊治自己的毛病的话,我劝他把这副对子记下来;或者再勇敢一点,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的墙壁上。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

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第二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

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

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恩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

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

“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

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

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

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

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有删减)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观主义的态度”一节中,作者连用三个排比句从三个方面概括地指出主观主义的表现,在于不研究周围环境,割断历史,抽象地无目的地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

B.“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

华而不实,脆而不坚”,作者活用文言,运用排比修辞,古为今用,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

C.作者通过对“有的放矢”“实事求是”进行阐述,赋予了它们全新的意义,深刻阐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的革命性和科学性。

D.作者将正反两方面加以对照,说明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的原则区别,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改造我们学习的迫切性。

2.文中引用的这副对联形象地刻画了哪类人?怎样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3.文中画线的内容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4.选文与课文同为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发表的讲话,两篇文章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二、(2020·南京市·(2020·南京市·高二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2018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

有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以及宣扬、美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的,将依法受到惩处。

这一消息大快人心。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英雄不仅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而且还不时遭受个别人的诋毁和亵渎。

一些污蔑英雄的不实言论,甚至得到所谓网络名人的追捧和转载。

这不仅损害了英雄形象,抹黑了我们的党史、军史和国史,更是抹黑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②虚者,模糊虛构也;无者,否定抹杀也。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违背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原则,用假设取代事实、用支流取代主流、用主观取代客观、用个体取代整体歪曲历史事实,丑化进步人物,以达到某种诉求的思潮和行为。

在当下,它常以“反思历史”和“学术自由”为名,通过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方式,随意改变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问题的科学结论。

③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例,有人仅凭死亡将士的数量就简单得出“国民党领导抗战”的结论,这显然是以偏概全加主观臆断的结果。

从抗日战场分工来看,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领导了正面战场,但并没有领导敌后战场。

从抗战的过程来看,在不同阶段,国共两党发挥作用的程度是不同的。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防御阶段是主战场,推动抗日战争向战略相持阶段过渡。

武汉会战后,国民党在国内抗战中的作用开始递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的主战场,抗击了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

正是基于上述事实,我们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④其实,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历史的完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

他们虚无的是人民革命的历史和历史的进步人物,却对反动统治者、历史的倒退者以及卖国者加以美化,以达到“重写历史”的目的。

⑤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

从国际背景来看,中国、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往往看法迥异,这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同时,世界社会主义还没有在国际上掌握话语权,优越性尚未得以全面体现,这就为媚外主义提供了理由。

从国内背景来看,市场经济形成的利益格局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负面影响在逐步显现,经济利益的矛盾甚至冲突正在向政治层面升级。

在思想领域,学术自由和学术无序的界限有所模糊,思想矛盾通过“互联网+”正呈现“网络暴力”和“多数暴政”的趋势。

⑥英雄和历史凝聚着民族精神。

这些精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帮助人们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一旦被冷落、亵渎或抹黑,我们就将失去继续前行的指针、衡量是非的标准。

没有英雄,是可悲的;不尊重英雄,是可耻的。

对于种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我们要认真对待、深刻分析,防患于未然。

(摘编自陈志强《别让历史虛无主义“重写历史”》)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文中所论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一项是()A.某记者根据自己对医生的采访,认为被火灼烧是最高级疼痛,非常人所能忍受,邱少云在烈火中坚持不喊不叫的事迹不符合生理学,是虛构的。

B.由某公司出品的古装武侠爱情剧《戏说乾隆》,虽然尊重乾隆微服私访的基本史实,但内容有大量的“戏说”成分,这让部分观众难辨真伪。

C.某节目主持人在一段视频中发出感慨,认为不该“一边倒”,跟美国对抗,不该抗美援朝,使中国错过了统一祖国的大好时机。

D.某大学教师在课下跟他的学生们说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战是“游而不击”,是借机发展自己的队伍,准备和国民党打内战,夺取胜利果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从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说起,指出立法背景是社会上出现了损害英雄形象,抹黑党史、军史和国史等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和行为。

B.文章第②段从概念阐释入手,深刻揭露了历史虛无主义违背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原则,用多种手段歪曲历史和丑化进步人物,以达到某种诉求的本质。

C.文章第③段以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例,通过对抗日战场的分工和抗日战争过程的分析,用列数字等方法,剖析了“国民党领导抗战”这一观点的片面之处。

D.文章是按照“摆社会现象”“揭问题实质”“挖问题根源”“说问题危害”“谈解决办法”的思路,层层推进,有序展开议论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史虚无主义是以“反思历史”和“学术自由”为名,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问题的科学结论进行模糊虚构、否定抹杀,以达到某种诉求的思潮和行为。

B.如果任由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以及宣扬、美化侵略战争的思潮和行为泛滥,人们将失去继续前行的指针和衡量是非的标准,思想就会出现混乱。

C.如果出现用假设取代事实、用支流取代主流,用主观取代客观、用个体取代整体的言论和行为,我们就可以将其看作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D.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在不断发展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重建制度自信,才能在国际上掌握话语权,清除“媚外主义”的土壤。

三、(2019·衡水二中·调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这意味着,历时五年多的编纂,中国正式迈入“民法典时代”。

7编加附则、84章、1260个条文……从“高空坠物谁负责”“职场性侵咋预防”“遛狗不栓狗绳怎么办”等社会热点,到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明晰企业市场交易规则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第正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纵观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