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基本级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基本级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基本级是我国推广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主要内容如下:

1. 节水设计: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地理条件,采用节水型洁具、减少水的流失、回收雨水等手段,减少用水量并提高用水效率。

2. 能源设计:通过科学规划建筑能源系统,采用高效节能的供暖、制冷、通风、照明等系统,降低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并增加采光和保温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3. 材料选择:优先选用无毒、无害、可回收、资源节约的材料,同时也要考虑到材料来源、加工和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4. 室内环境:根据人体健康需要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包括通风设计、采光设计、室内空气质量、室内环境噪声在内的多方面内容,提高居住者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5. 土地利用: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不占用农用地和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建设绿意盎然的生态公园、城市花园、屋顶花园等。

基本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旨在促进建筑室内外环境及能源、材料等方面节约和环保措施的推广,降低对大自然的影响,增加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关注,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指用于评价建筑物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其可持续性水平的标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 环保性:评估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包括能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利用、废物管理、室内空气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例如,建筑物应使用节能设备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使用低水耗设备,采用可回收材料等。 2. 建筑材料:评估建筑材料的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建筑物应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材料,如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涂料和地板材料,以减少对室内空气质量的污染。 3. 水资源管理:评估建筑物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情况。建筑物应采取节水措施,如安装节水器具,收集雨水用于灌溉等,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4. 能源效率:评估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建筑物应具备高效的绝缘材料和设备,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建筑物应设计合理的采光系统和通风系统,以减少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系统的需求。 5. 社会可持续性:评估建筑物对社区和社会的影响。建筑物应考虑到周边环境和社会需求,如周边生态系统、社区健康和可达性等。此外,建筑物应提供舒适和安全的室内环境,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6. 可持续运营和维护:评估建筑物在使用期间的管理和维护情况。建筑物应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包括能源和水资源的监测和维护,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此外,建筑物应提供培训和教育,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绿色建筑设施。 总之,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为了推动建筑业向环境友好、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而制定的。通过符合这些标准,建筑物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提高能源效率,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4 核心提示:1 总则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 1 总则 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热岛强度 heat island intensit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再生水 reclaimed water 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非传统水源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可再利用材料 reusable material 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可再循环材料 recyclable material 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3 基本规定 一般规定 绿色建筑的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评价单栋建筑时,凡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该栋建筑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评价。 绿色建筑的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设计评价应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运行评价应在建筑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新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区别及难点20190820

新老绿标主要区别及难点1、新老绿标主要区别

2、新绿标主要难点介绍 2.1安全耐久 2.1.1控制项 无 2.1.2评分项 1、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并合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分析:目前结构常规设计仅满足规范要求,若提高结构安全储备会带来较大的投资。

2、建筑结构与建筑设备管线分离。 分析:目前常规设计设备管线均为暗敷,管线分离难度较难实现,若装配式建筑采用了SI体系(支撑体和填充体相分离的建筑体系),则可认为满足。 3、采用与建筑功能和空间变化相适应的设备设施布置方式或控制方式。 分析:需要采用能够升降、移动、隐藏的设备设施,目前市面较难采购,且成本较大。 4、采用人车分流措施,且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有充足照明。 分析:目前大部分项目都不满足人车分流的要求,较难实施。 5、建筑按100年进行耐久性设计。 分析:一般建筑的耐久年限均在50年~100年,只有特别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住宅除外)才可能满足。 2.2健康舒适 2.2.1控制项 无 2.2.2评分项 1、室内PM2.5年均浓度不高于25μg/m3,且室内PM10年均浓度不高于50μg/m3。分析:室内需安装颗粒物浓度监测传感设备,并带有记录功能,要求每小时记录一次室内污染物浓度,会带来一定的增量。 3、选用的装饰装修材料满足国家现行绿色产品评价中对有害物质限量的要求,种类达到5种以上。 分析:对装修选用的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导致装修材料成本增加。 2.3生活便利 2.3.1控制项 1、场地人行出入口500m范围内应设有公共交通站点或配备联系公共交通站点的专用接驳车。 分析:大部分项目很难满足500m范围内设有公交站的要求,配备专用接驳车会带来一定的人力物力成本的增加。 2、停车场所应为新能源汽车配置充电设施或具备充电设施安装条件。 分析:此要求为控制项要求,若规划设计条件中无此类要求,将会给建设单位带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 1 总则 1.0.1 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 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 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0.2 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tensit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4 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5 再生水reclaimed water 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2.0.6 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2.0.7 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 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 材料。 2.0.8 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 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3 基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1.1 绿色建筑的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评价单栋建筑时,凡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该栋建筑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评价。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组二〇〇五年十月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说明 一、编制背景 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 发布日期: -01-29 浏览次数:118804 核心提示:1 总则 1.0.1 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 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 1 总则 1.0.1 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 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 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 热岛强度 heat island intensit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经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4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5 再生水 reclaimed water 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基本级

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基本级 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是为了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而制定的一项指导性文件。该标准旨在建立起一套可操作性强、易于实施的指导原则,以确保建筑设计、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环境友好性和资源节约性,并为建筑和城市规划部门提供相关建议。 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分为基本级和高级两个层次,本文将主要介绍基本级标准的内容。 首先,在建筑设计和选材方面,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要求应尽量选用本地产的可循环利用材料,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时,建筑设计也应采用合理的布局和建筑形态,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 其次,在建筑能源方面,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要求建筑应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采取合适的建筑隔热和通风设计,以减少对空调和供暖系统的能源消耗。同时,建筑应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另外,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要求建筑应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下水和自然水源的使用。建筑应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和冲洗等非饮用水用途,以及净化与回收废水,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最后,在室内环境方面,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要求建筑应

采用环保材料和装饰品,减少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建筑应充分考虑光照、通风和空气流通等因素,以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此外,建筑还应设置废弃物分类和处理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总的来说,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基本级主要涵盖了建筑设计、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和室内环境等方面的内容。该标准的实施将推动福建省建筑行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作出积极贡献。

绿色建筑一二三星评分标准

绿色建筑一二三星评分标准 绿色建筑,是指以环境友好、节能高效、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建筑。它的出现是为了确保兼顾建筑的节能、环保、舒适等多方面的要求,从而解决全球变暖和资源枯竭的现象。随着人们对绿色建筑理念越来越认可,绿色建筑评分标准也越来越重要。 一星绿色建筑评分标准主要涉及建筑外部结构、能源消耗、空气污染防治等方面,主要要求是:建筑外部结构应考虑最小化夏季太阳推进,实现封闭性和抗气候性能;考虑到空气污染的防治,需采取有效的排风系统;针对建筑能源消耗,则需在可行的范围内采用可再生能源,尽量减少能源消耗。 二星绿色建筑评分标准则更加细化,主要涉及建筑内部设施、建筑环境、节能监测等更多方面。建筑内部设施应合格,要求符合有关建筑节能的标准,使内部的环境舒适宜人;建筑环境应满足节能、低污染等要求,尽量采用低技术中低能量消耗建筑材料;建筑节能监测要求应定期进行检测,检测能源消耗,保证节能效果最大化。 三星绿色建筑评分标准除前面两种标准外,还要考虑场地资源利用、绿色行为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场地资源利用应能够有效利用建筑周边的自然资源,尽量减少过度消耗;绿色行为应积极推行绿色文化,积极推广绿色道德观念;社会责任则要求推动该建筑带动周边居民的环保不断发展,同时还应积极支持绿色复兴计划等社会公益活动。 以上就是绿色建筑一二三星评分标准,其中三星评分标准要求比较高,能够针对建筑的环保、节能等方面,提出更加细致的要求。绿

色建筑评分标准的提出使得建筑环保节能等要求得到了落实和规范,进一步促进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给人们也带来更好的居住环境。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绿色建筑评分标准不断改进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政府部门都开始重视和运用绿色建筑评分标准,目前在全国已有近20万间绿色建筑被实现,这也表明绿色建筑理念已在社会主流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仍然有一些建筑未能达到绿色建筑评分标准的要求,对此,我们仍然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进一步加强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实施,提升我国的建筑节能水平,形成更加可持续的建筑社会。

(2020年编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正式版)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组二〇〇六年二月

1 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 1.0.3 评价绿色建筑时,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1.0.4 评价绿色建筑时,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进行评价。 1.0.5 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标准,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 术语 2.0.1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 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tensit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为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 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2.0.4 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5 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 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2.0.6 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 对无法进行再利用的材料通过改变物质形态,生成另一种材料,实现多次循环利用的材料。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DB 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 DB13—2020 备案号:—2020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Assessment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2020 发布 2020 实施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Assessment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DB13—2020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 (5) 3 基本规定 (7) 3.1 一般规定 (7) 3.2 评价与等级划分 (11) 4 安全耐久 (22) 4.1 控制项 (22) 4.2 评分项 (30) Ⅰ安全 (30) Ⅱ耐久 (35) 5 健康舒适 (42) 5.1 控制项 (42) 5.2 评分项 (54) Ⅰ室内空气品质 (55) Ⅱ水质 (57) Ⅲ声环境与光环境 (59) Ⅳ室内热湿环境 (63) 6 生活便利 (67) 6.1 控制项 (67) 6.2 评分项 (71) Ⅰ出行与无障碍 (71)

Ⅱ服务设施 (73) Ⅲ智慧运行 (78) Ⅳ物业管理 (82) 7 资源节约 (92) 7.1 控制项 (92) 7.2 评分项 (102) Ⅰ节地与土地利用 (102) Ⅱ节能与能源利用 (105) Ⅲ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13) Ⅳ节材与绿色建材 (119) 8 环境宜居 (127) 8.1 控制项 (127) 8.2 评分项 (136) Ⅰ场地生态与景观 (136) Ⅱ室外物理环境 (143) 9 提高与创新 (150) 9.1 一般规定 (150) 9.2 加分项 (150) 本标准用词说明 (162) 引用标准名录 (1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