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文化小说的巅峰之作
《老残游记》整体性浅论

《老残游记》整体性浅论《老残游记》是清朝文学家兰陵笑笑生所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文学的杰作。
小说以讽刺的手法刻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丑恶。
在小说中,兰陵笑笑生以一种生动活泼的笔触,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不公,展现了人性的丑恶和世态的荒谬。
下面我们将从整体性上对《老残游记》进行浅论。
从小说的情节安排来看,《老残游记》是一部以喜剧为主的小说。
故事的情节曲折离奇,兼具喜剧和讽刺的特点。
小说以老残这一庸碌平凡的人物为主线,借助其旅途中的所闻所见,犀利地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
整个故事情节生动活泼、扣人心弦,让读者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领略到了小说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小说的结构安排合理,情节丰富多样。
整部小说共分为五十四回,每一回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情节,同时各回之间也相互联系、环环相扣。
在情节安排上,兰陵笑笑生通过布局巧妙的情节安排,使得整部小说情节丰富多样、扣人心弦,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情节的跌宕起伏,让人目不暇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小说所表达的寓意。
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老残游记》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老残作为主人公,是一个极其典型的小人物形象,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
在他的旅途中,所遇到的各类人物形象也是各具特色,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同时也都代表着封建社会的一部分,是作者对封建社会的一次集中反映。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兰陵笑笑生成功地将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从语言运用和艺术手法来看,《老残游记》是一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小说。
兰陵笑笑生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和幽默的描写手法,使得整部小说语言活泼、幽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艺术手法上,作者运用了夸张、讽刺、讥讽等手法,使得小说更富有戏剧性和张力。
作者还通过各种手法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使得整部小说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和现实意义。
看《老残游记》小说的观后感800字

看《老残游记》小说的观后感800字(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看《老残游记》小说的观后感800字《老残游记》是清末文学家刘鹗的代表作,在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提炼、生活哲学及艺术、女性审美和平等、人物心理及音乐景物描写等多方面皆达到了极其高超的境界。
老残游记读后感

老残游记读后感《老残游记》是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小说以“老残”为主人公,通过他的眼睛观察着中国农村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展现了一幅真实的中国画卷,引起了读者对中国现实的深刻思考。
读完《老残游记》,我深受触动。
小说以老残的视角,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和变迁。
老残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小说中扮演着一个见证者的角色,记录了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他看到了农村的贫困、落后,也看到了农民们的奋斗和希望。
通过老残的眼睛,读者可以看到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感受到了中国农民的艰辛和坚韧。
在小说中,作者对中国农村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露了农村的贫困和落后,以及农民们的生活困境。
同时,作者也展现了农民们的顽强和乐观,他们虽然生活在贫困中,却依然充满了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小说,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农村的现状,以及农民们的生活状态,从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除了对农村现状的描绘,小说还通过老残的视角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动荡。
老残在小说中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他看到了城市的繁荣和农村的贫困,看到了人们的追求和失落。
通过老残的故事,读者可以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动荡,以及人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挣扎和奋斗。
小说通过老残的视角,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引发了对中国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老残游记》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
通过老残的视角,作者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现状和社会的变迁,引发了对中国现实的深刻思考。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中国农村和社会的现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作品,从中感受到中国的变迁和农民的坚韧,从而更加关注中国农村和社会的发展。
《老残游记》

【名著导读】《老残游记》,清末中篇小说,是刘鹗的代表作。
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内容丰富,意蕴深邃,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内外影响巨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
小说以摇串铃的江湖郎中老残两个月的短暂游历为主线,串联起晚清社会的一幅幅社会众生相。
作者在书中通过对庄宫保、玉贤、刚弼几个所谓“清官”滥用刑罚、草菅人命的罪恶行径的描写,得出“清官比贪官更可恶”的惨痛结论;又通过老残这个精通医术又有强烈政治意识的人物形象,寄寓了自己挽救时弊的愿望。
小说的语言不因袭陈词,追求创新,其中对大明湖风光、黄河冰雪以及对音乐的描绘等艺术成就尤高,读来颇具艺术感染力。
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
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慧眼的。
【创作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的统治已经走近了它的墓门。
义和团运动虽被扼杀了,但是革命的浪潮正挟着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激荡着。
摆在刘鹗眼前的,是一个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封建专制政权,是一个千疮百孔、充满矛盾的社会。
他对封建社会残败的局势焦虑隐忧和悲观绝望。
但是他却顽固地否认那种致力于推翻现存秩序的革命斗争的正义性。
小说《自叙》中云:“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刘鹗是在事业屡挫、饱尝忧患之余而撰此小说的,是他的崩城染竹之哭。
首回那在洪波巨浪之中行将沉没的大船,便是中国的象征。
横亘在作家心头的是“中国向何处去”的困惑。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刘鹗对中国封建主义的官僚政治及其文化心态,作了相当深刻的透视和反思。
【作者简介】刘鹗(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中国清朝末期小说家。
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
署名“洪都百炼生”。
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李光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
老残游记读书笔记400字

老残游记读书笔记400字老残游记读书笔记400字篇1《老残游记》是清末文学家刘鹗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通过主人公老残四处游历的所见所闻,深刻揭示了晚清政府的腐败和民众的苦难。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老残游记》的开篇之作,便是“不忍之心”的映照。
书中用浓墨重彩描绘了当时官场黑暗腐败的现实,令人触目惊心。
作为明眼人的老残,一针见血地指出,“上面的人都是和光同尘,涂脂抹粉”。
这不禁让人深思,是什么导致了社会的道德沦丧,民众的苦难又如何得到缓解。
在游记中,老残用生动的文字,形象地描述了他在游历山水时所见的种种惨状。
他在泰山见到的不仅仅是山川秀美,更是看到了民众因为愚昧和无知而丧失了幸福的能力。
在黄河舟中,他更感受到了民众对于清政府无能的愤怒和无奈。
书中的人物形象也十分鲜明。
老残的侠义心肠、慧娘的坚韧不屈、绿衣的聪明机智,都让人印象深刻。
他们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不同阶层和群体,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
这部游记的写作风格沉稳又不失激昂,行文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刘鹗通过这部作品,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刻关注。
这也是为什么这部游记能被誉为清末四大游记之一。
读完《老残游记》,我对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游记,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
刘鹗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他对社会的忧虑和对人性的探索。
老残游记读书笔记400字篇2《老残游记》是清末文学家刘鹗的代表作,是一部批判社会现实的讽刺小说。
刘鹗通过小说中的主人翁老残的游历,展现了晚清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在小说中,刘鹗刻画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如心地善良但命运悲惨的老残,狡猾奸诈却也有点人性的黑妞,以及那些贪官污吏和帮闲的权贵。
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都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和批判。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批判,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见。
我认为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现实体验,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人民的生存状态。
老残游记简介

老残游记简介老残游记》,清末中篇小说,是刘鹗 (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的代表作,流传甚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
一个世纪以来,《老残游记》印行的各种中文版本有186种之多,此外又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捷克文、匈牙利文、朝鲜文等8种文字。
中外各国欣赏和研究者对这部体现了作者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美学理想和深妙哲理意味,并在艺术上又有创新的近代小说表现了巨大的热情,在全球范围内能够引起如此强烈反响的中国近代小说,《老残游记》独占鳌头。
《老残游记》应是继《红楼梦》之后又一部上乘的“文化小说”,而且是一部古往今来诞生于中华民族、在全世界范围上具有超一流精神、文化、文学和艺术境界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独具慧眼地指出清官的昏庸常常比贪官更甚。
同时,小说在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提炼、生活哲学及艺术、女性审美和平等、人物心理及音乐景物描写等多方面皆达到了极其高超的境界。
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全书共20回,光绪二十九年(1903)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上,到13回因故中止,后重载于《天津日日新闻》,始全。
原署鸿都百炼生著。
作者在小说的自叙里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说是作者对“棋局已残”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难遭遇的哭泣。
小说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
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
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
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
随着老残的足迹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东一带社会生活的面貌。
在这块风光如画、景色迷人的土地上,正发生着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
封建官吏大逞淫威,肆意虐害百姓,造起一座活地狱。
《老残游记》之性灵美

《老残游记》之性灵美《老残游记》是清代作家兰陵笑笑生所著,曾是中国古典小说代表作之一。
小说通过老残的视角,描写了晚清社会种种丑恶现象和人性的扭曲变态,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弊端。
其中,本文将重点探讨小说中一些性灵方面的美。
首先是老残这个人物形象。
一开始,老残是个既贪财又色欲熏心的小商贩,用尽各种卑鄙手段谋取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祸害他人。
然而随着小说的发展,老残的形象逐渐得到了转变。
他经历了许多考验与磨难,悔过自新,开始追求品德的升华。
小说中描述到他和妻子的感情,他对母亲的孝心,以及他对孤儿寡母的关怀,这些都展现了老残内在的善良之心。
虽然他的行为依旧不光彩,但他开始有了追求精神上的高度的意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向这个方向迈进。
老残的“心灵美”逐渐得到了展现。
其次是小说中对思想的探讨。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老残的眼睛观察到的种种现象,深刻地反映了晚清社会的黑暗面。
小说虽然描写了卑劣的人性,但不仅未对黑暗现象妥协,反而以批判的态度对之提出了质疑和警示。
例如,小说中描写到了柳敬亭这个角色。
柳敬亭最初表现出来的是慷慨豪爽,手笔宏大的印象,但在小说中随着事实的真相逐渐暴露,我们也看到了一个糜烂堕落,喜好吞并、奸污掠夺的丑陋真相。
这时,在老残出于自身的利益支持柳敬亭时,作者利用老残的角色表现出了一种批判的态度。
同时,也可以看到作者在反思自身的同时,还希望读者自我思考,自行判断,并借此提醒读者对那些卑劣之人保持警惕。
最后,是小说言语风格的美。
兰陵笑笑生是一名出色的小说家,他擅长用幽默和风趣的方式来写作。
这种风格不仅令读者感到轻松,而且往往会让读者在读过之后对故事深思。
兰陵笑笑生的语言利落,轻松,描写了一只又丑陋又可爱的“老残”,而这种表现在语言上就让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在小说中,作者选用的都是平易近人的语言,充满了幽默,反映出兰陵笑笑生诙谐的特点,使整个故事更具魅力。
综上所述,兰陵笑笑生的《老残游记》面面俱到,精致细腻。
老残游记节选摘抄和赏评

《老残游记》是清代作家刘鹗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
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以下是其中的一段节选摘
抄和赏评:
“只见一个人挑着一担行李,从河边经过,肩上压着一根
木棍,棍上挂着一个破灯笼。
我一看,这个人就是老残。
他
身材高大,面色红润,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
我问他去哪里,他说去北京。
我说去北京干什么?他说他是去应试的。
”
这段节选描写了小说中的主人公老残的人物形象和行踪。
老残是一个身材高大、面色红润、精神抖擞的人,他肩上压
着一根木棍,棍上挂着一个破灯笼,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
在小说中,老残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物。
他
进京应试,是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这段节选的描写简洁明了,通过对老残的形象描写,生动
地展现了他的人物形象。
同时,这段描写也展示了作者刘鹗
的写作风格,简洁明了、生动具体、形象鲜明。
整个故事情
节紧凑,节奏感强,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总的来说,《老残游记》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通过
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思想内涵等方面,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反映了人性的复杂
和社会的残酷。
这部小说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也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小说”的巅峰之作——刍议《老残游记》的文化成就与重新定位作者铁風【摘要】鉴于本文列出的种种理由和论述,和严复、王国维、胡适、林语堂、周汝昌等大师们百年来的推崇,鉴于中国在大国崛起于世界的过程中,增强软实力、向世界大力传播中国文化的需要和必要,笔者在此向文学评论界和专家们请教并提出呼吁:将《老残游记》和刘鹗放到弘扬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层面上,重新审视,深入研究,重新定位,重新评价。
不应再将《老残游记》归于什么谴责小说、政治小说、揭露小说、公案小说……等等之类,它更恰当的归属和定位,应该是继《红楼梦》之后,又一部上乘的“文化小说”,而且是一部古往今来诞生于中华民族、在全世界范围上,具有超一流精神、文学、和艺术境界的“文化小说。
【摘要】鉴于本文列出的种种理由和论述,和严复、王国维、胡适、林语堂、周汝昌等大师们百年来的推崇,鉴于中国在大国崛起于世界的过程中,增强软实力、向世界大力传播中国文化的需要和必要,笔者在此向文学评论界和专家们请教并提出呼吁:将《老残游记》和刘鹗放到弘扬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层面上,重新审视,深入研究,重新定位,重新评价。
不应再将《老残游记》归于什么谴责小说、政治小说、揭露小说、公案小说……等等之类,它更恰当的归属和定位,应该是继《红楼梦》之后,又一部上乘的“文化小说”,而且是一部古往今来诞生于中华民族、在全世界范围上,具有超一流精神、文学、和艺术境界的“文化小说。
导语笔者以为,《老残游记》应是中国近代文坛一部最高境界的文化小说,是继《红楼梦》之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进一步多方面精彩呈示和扬弃的巅峰之作。
这部作品不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哲学性、文化性、文学性、艺术性,而且还是中国一百多年以来鲜有超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高度结合的经典名著,对于中国和人类文化的走向、发展和升华都具有相当大的启示意义和研究价值。
中国近现代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具体说来是20世纪上半叶的战火频仍和激进革命、下半叶的政治运动和极左思潮,造成了对《老残游记》思想内涵认识上的极端混乱和偏差。
政治上的干扰带来了对其文学及艺术成就评价的大幅起落,至今尚在恢复和回升之中;而对《老残游记》在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生活哲学及艺术、女性审美和平等上所达到的高超境界,至今世人的认识还远远不足。
下面笔者将不揣浅陋综合近年的个人阅读、想法和看法,向专家和读者们请教。
1. 新发现的严评、王评《老残游记》作者刘鹗(1857-1909),字铁云,清末著名小说家、国学家、收藏家、鉴赏家、哲学家、治河家、医学家、音乐家、慈善家、实业洋务和社会活动家、改革先驱……,有《老残游记》、《铁云藏龟》等名作传世。
《老残游记》自1903年诞生于刊报连载,随即在清末八股举士制度被废弃后的小说大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从民间到一流学者两方面的高度关注和赞誉。
除广为人知的胡适、林语堂在1925和1933年分别为新版《老残游记》写序推介之外,根据近年发现的、刊登于1905年9月22日《天津日日新闻》上的一则海报,另有当时“中国文界最上乘”之三君子,也对《老残游记》表示推崇备至:“严几道(复——笔者注,下同)先生云:‘中国近一百年内无此小说’。
梁任公(启超)出重价购其全稿,拟编入《新小说》印行。
王君晋庵(国维)深通英文,曾译心理、伦理、物理等学科教科书,能读英国最深文理之书。
读《老残游记》叹曰:‘不意中国亦有此人!可与英国最高小说平行。
’此三君子者,皆中国文界最上乘也。
其推崇如此,则此书之价值可想矣。
”(转引自《清末小说》2010年33期P.136,郭长海文)《天津日日新闻》1902年创办,主持人方若(字药雨,1869-1955)曾任知府、北洋大学堂教授、《国闻报》编辑,是当时天津著名报人、古钱收藏大家,与刘鹗的关系密切深厚。
严复1877年公派赴英留学,1880年27岁即在李鸿章创办的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出任总教习长达十年,1890年升任总办(校长)。
1897年在天津创办《国闻报》,翻译并发表《天演论》等,1901年在天津主持开平矿务局,与天津有着长期的不解之缘,与方药雨相识应在情理之中。
王国维字静庵,1898年22岁时在上海结识追随罗振玉,1900年底由罗氏资助入日本东京物理学校习物理,开始翻译日、英文作品。
1903至05年开始大量发表西方教育和哲学译作,在中国文界声名鹊起,并自撰《红楼梦评论》、《论近年之学术界》、《静庵文集》、《静庵诗稿》等,关注《老残游记》亦合情合理。
至于在海报中将静庵写作晋庵,应是文人字号同音变体的常见通例。
这里提到的三位,不但都是中国近代公认的顶尖国学宗师,而且都是学术界中学贯中西、具国际视野的开山级人物,他们如此明确的高度评价,应对《老残游记》的成就和历史定位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作用。
我们有理由希望和期待,在将来能够更多、更完整地发现大师们关于《老残游记》的评论文字。
2. 胡序及《老残游记》的思想性、预见性胡适先生是笔者极其敬重的中国近现代伟人,是中国新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包括五四运动)的真正旗手、主将和开路先锋。
他于1917年回国前夕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吹响了新文化运动号角,四年后发表的《红楼梦考证》开启了中国小说研究的新纪元。
再四年后的1925年,即为《老残游记》写了近一万四千言的长序。
文中胡适先借罗雪堂纪念老友的文字,最早向读者大众介绍了作者刘鹗的生平,肯定了他一生的四件大事(治黄河、识刊甲骨文、借外资开矿、赈济京津难民),然后举例分析了多处原文,大力推崇《游记》在“无论写人写景”描写技术上的超凡脱俗和“前无古人”(笔者以为其写人方面的成就尚被世人忽视)。
然而关于《老残游记》的思想性,他虽然花很大篇幅剖析肯定了作者对“清廉得格登登”的酷吏们的深入揭露,和对宋儒灭人欲的精彩批判,但对刘鹗的政治立场,胡适持明确否定态度。
他的主要根据是桃花山论道一回黄龙子论及当朝时局,因作者存了“根本不赞成革命”的“成见”,故“预言无一不错”。
然笔者认为,如果能够读到刘鹗当年睿智缜密的策论时评(如《呈晋抚禀》、《风潮论》等,胡适著文之时无缘得见),就可知道《游记》中那种故作神秘的干支推演,不过是刘鹗为使小说情节引人入胜的游戏笔墨,此其一。
其次,古今中外的预言,凡是真在事前就给出具体年月的,有几个不出错?何况刘鹗对“辛亥革命”预测之准,已足以令人叹服。
更有再次,预言大多包含着主人的理想,现在人们回过头来审视一下百年来中国的历史脚步,难道还不能对上世纪愈演愈烈、一步步走火入魔的激进极端主义带来的连串灾难(戊戌政变-庚子拳乱-革命暴动-军阀混战-孙蒋北伐-朱毛起义-国共厮杀、及整风-反右-文革)有所反省?难道还会对当时刘鹗等人对“北拳南革”的指责、对“君主立宪”的提倡不心存戚戚?刘鹗的立场在今天看来,既不保守更非狂热,可说是不偏不倚,甚至颇具先见之明和指导意义。
我想如果胡适60年代在台湾再回首《老残游记》,如果国共两党的革命者们今天再细品《老残游记》,则不能不惊叹刘鹗在几十年前就道出了如此之多的先知先觉:南革卦犯“愤懑嫉妒”、内部争斗,“不可小觑了他。
诸位切忌,若搅入他的党里去,将来也是跟着溃烂,送了性命的”;革命者“由愤懑生嫉妒,由嫉妒生破坏…不管天理、不畏国法、不近人情,放肆做去。
这种痛快不有人灾,必有鬼祸,能得长久吗?”——其后历史上与之惊人远近呼应的,是孙中山vs宋教仁,蒋介石vs汪精卫,毛泽东vs张国焘/王明/高岗/彭德怀/刘少奇/林彪;是杀“AB团”,延安整风,反右,3年饥荒,10年文革!并且,刘鹗对中华文明的信心和远期展望,也同样十分英明:“直至甲子,为文明结实之世,可以自立矣。
然后由欧洲新文明进而复我三皇五帝旧文明,进于大同之世矣。
然此事尚远,非三五十年事也。
”甲子年为1924年,之后的“非三五十年”,正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岂不正是中华民族终于拨正航向、改革开放、突飞猛进、复兴崛起之时代?!这一系列的历史应验,已经很难再说都是巧合,而是一个才学满腹、通古知今、忧国忧民的民族菁英智者,能够在天下大乱之中为其国家民族作出的最大程度的英明预见。
一部信马由缰、随笔写来的二十多回篇幅的小说,既描绘封建王朝大厦将倾的腐朽没落景象,同时揭示了所谓“清官”也因权欲熏心而心狠手辣的实质,并力挺替天行道、为民伸冤、为民除害的民间菁英;既批判了千年腐儒泯灭人性的糟粕,还以隐士对话和梦境,警告、预言了暴力革命和激进潮流对中华民族的危害…加上不胜枚举的,对儒、释、道、和太谷学派哲理精义的高妙诠释(专门讨论见后),可见《老残游记》思想性之丰富,和其独立思考所达到的高度、深度、广度,如果不能说是空谷回音、空前绝后,也必数凤毛麟角!何况这诸多思想精髓和理念,都被作者自然、巧妙、精彩地表述于小说的人物对话与情节之中,潜默移化,浑然天成,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3. 鲁评及《中国小说史略》的误导鲁迅先生在其名著《中国小说史略》中(1923-1924出版),将《老残游记》列入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并给出“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信仰,并见于内”的几字真言,几乎被所有论及《老残游记》的人在过去几十年中奉为圭臬。
而笔者一直感觉有些纳闷,这位文豪的置评如此惜墨如金,不温不火,是特别对《老残游记》不以为大然,还是对所有中国古典文学都不太欣赏?翻开《史略》才发现,这部鲁迅鲜见学术著作之鲜明特色,就在于“史、略”二字:史就是只给历史梗概,随手採撷,罗列原文;略就是少有评论,言其大略,不求周到。
更值得注意的是,就是在颇具主观色彩的片言只语中,字里行间也浸透着斗士杂文家的深文周纳和冷峻睥睨。
人们的普遍印象是,得以鲁迅冠名“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那几部书的荣幸,经过大讲阶级斗争时代及伟人推崇后尤其如此。
但大概很少有人注意到,鲁迅先生在该书第28篇“清末之谴责小说”之开篇介绍中,给这类小说的短评和总定义却是:“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论,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
”(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版P.289)。
从上下文看,也许鲁迅赞许的是“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剑指的是《官场现形记》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但既然将四部小说都归为一类,笔者不禁想请教,纵观《老残游记》全书,不知何处可见“辞气浮露”?哪里堪当“过甚其辞”?至今世人对《老残游记》有代表性的评语是“‘谴责小说’中的翘楚”,岂知纳入的是欠佳之类,“翘楚”何用、何益?不过再参考一下鲁迅在《史略》中谈及其它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例如公认顶级成就的《红楼梦》,其中除了大段引文,评论也不过寥寥数语:“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故事,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