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学知识点总结1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环境工程原理是研究环境质量与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环境工程原理主要包括环境科学、水污染控制与处理、大气污染控制与处理、土壤污染与修复、噪声与振动控制、固体废物处理、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知识点。
以下是环境工程原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1.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系统:包括生物系统、物理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
-环境元素:空气、水、土壤等。
-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光照、风等。
-环境质量指标:COD、BOD、PH、悬浮物浓度等。
2.水污染控制与处理:-水污染的类型: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微生物等。
-水污染的处理方法: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深度处理等。
-水污染的监测与评价:水质监测、水环境风险评估等。
3.大气污染控制与处理:-大气污染的源: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生物排放等。
-大气污染的类型: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大气污染的传输与扩散:大气层结、稳定层等。
-大气污染的控制技术:燃烧优化、脱硫、脱氮等。
4.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污染的种类: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等。
-土壤污染的评价与监测:土壤抽样、土壤测试分析等。
-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等。
5.噪声与振动控制:-噪声的特性:频率、声压级、声功率等。
-噪声的控制措施:隔声、减振、降噪等。
-振动的特性与控制:振幅、频率、衰减等。
6.固体废物处理:-固体废物的分类:可回收物、有害废物、垃圾等。
-固体废物处理的方法:焚烧、填埋、回收等。
-固体废物处理的环境影响:渗滤液、气体排放等。
-固体废物处理的管理与政策: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等。
7.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的目的和重要性:掌握环境质量状况、评估环境风险等。
-环境监测的技术与方法:样品采集、分析测试等。
-环境监测的指标与标准:空气质量指数、水质量标准等。
-环境监测的运行与管理:监测站点布局、数据管理等。
以上是环境工程原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工程领域的原理与应用,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水污染物排放标准:pH 6~9,COD<50 mg/L,BOD5<10 mg/L,氨氮<5.0 mg/L,总氮<30 mg/L,总磷<0.5 mg/L 总有机碳<15 mg/L,石油类<3.0 mg/L。
水处理过程:废水—沉砂、格栅(预处理)—隔油—浮选(一级处理)—生物曝气—二沉池(二级处理)—砂滤、混凝沉淀(三级处理)—排放。
化工废水:均质—絮凝沉淀—高效厌氧(UASB)—高效生物流化床(膜法好氧生化处理)—沉淀—臭氧氧化(提高可生化性)—A/O MBR生化处理(进一步去除COD、脱氮除磷)整个过程为通过粗格栅的原污水经过污水提升泵提升后,经过格栅或者砂滤器,之后进入沉砂池,经过砂水分离的污水进入初次沉淀池,以上为一级处理(即物理处理),初沉池的出水进入生物处理设备,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其中活性污泥法的反应器有曝气池,氧化沟等,生物膜法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生物处理设备的出水进入二次沉淀池,二沉池的出水经过消毒排放或者进入三级处理,一级处理结束到此为二级处理,三级处理包括生物脱氮除磷法,混凝沉淀法,砂滤法,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和电渗析法。
二沉池的污泥一部分回流至初次沉淀池或者生物处理设备,一部分进入污泥浓缩池,之后进入污泥消化池,经过脱水和干燥设备后,污泥被最后利用。
一. 物理法:1. 沉淀法:主要去除废水中无机颗粒及SS2. 过滤法:主要去除废水中SS和油类物质等3. 隔油:去除可浮油和分散油4. 气浮法:油水分离、有用物质的回收及相对密度接近于1(水的密度近似1)的悬浮固体5. 离心分离:微小SS的去除6. 磁力分离:去除沉淀法难以去除的SS和胶体等二. 化学法:1. 混凝沉淀法:去除胶体及细微SS2. 中和法:酸碱废水的处理3. 氧化还原法:有毒物质、难生物降解物质的去除4. 化学沉淀法:重金属离子、硫离子、硫酸根离子、磷酸根、铵根等的去除三. 物理化学法:1. 吸附法:少量重金属离子、难生物降解有机物、脱色除臭等2. 离子交换法:回收贵重金属,放射性废水、有机废水等3. 萃取法:难生物降解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4. 吹脱和汽提:溶解性和易挥发物质的去除四. 生物法1. 活性污泥法:废水生物处理中微生物(micro-organism) 悬浮在水中的各种方法的统称。
环境工程(知识点)

环境工程(知识点)环境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生态恢复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环境的研究、评价和管理,环境工程旨在实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环境工程的定义、目标、主要任务以及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门学科。
一、环境工程的定义环境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了环境科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科。
它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为目标,通过应用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手段,解决和改善环境问题。
环境工程不仅关注于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治理和处理,还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二、环境工程的目标环境工程的主要目标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减少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环境工程旨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社会。
三、环境工程的主要任务1. 环境评价与监测:环境工程通过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测,了解环境中的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和浓度等信息,为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污染控制与治理:环境工程致力于减少、控制和治理污染物的排放,通过设计和建设废水处理厂、废气处理设施等工程项目,实现污染物的有效去除和处理。
3. 资源回收与利用:环境工程关注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的回收利用,通过设计和实施废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案,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负荷。
4.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环境工程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通过生态工程的设计和实施,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功能和服务能力。
5. 环境管理与规划:环境工程通过环境管理和规划,制定环境政策和措施,加强环境监管和法规的执行,提高环境管理的效果和水平。
四、环境工程的发展方向1. 绿色技术与创新:环境工程将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环境问题,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绿色技术,以提高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效率和效果。
2. 节能减排与碳中和:环境工程将加大对能源和碳排放的管理和控制力度,推动节能减排和碳中和的技术和政策的研发和实施。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重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1.“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2. 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3. 简述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体系。
4. 简述废物资源化的技术体系。
5. 阐述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体系。
6. 一般情况下,污染物处理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利用隔离、分离和(或)转化技术原理,通过工程手段(利用各类装置),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快速去除。
试根据环境净化与污染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实现污染物高效、快速去除的基本技术路线。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第一节常用物理量1.什么是换算因数?英尺和米的换算因素是多少?2.什么是量纲和无量纲准数?单位和量纲的区别是什么?3.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区别和关系如何?试举出质量比的应用实例。
4.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经常用体积分数表示污染物的浓度,试说明该单位的优点,并阐述与质量浓度的关系。
5.平均速度的涵义是什么?用管道输送水和空气时,较为经济的流速范围为多少?第二节质量衡算1.进行质量衡算的三个要素是什么?2.简述稳态系统和非稳态系统的特征。
3.质量衡算的基本关系是什么?4.以全部组分为对象进行质量衡算时,衡算方程具有什么特征?5.对存在一级反应过程的系统进行质量衡算时,物质的转化速率如何表示?第三节能量衡算1.物质的总能量由哪几部分组成?系统内部能量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如何?2.什么是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3.简述热量衡算方程的涵义。
4.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封闭系统,其内部能量的变化如何表现?5.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开放系统,系统能量能量变化率可如何表示?第四章热量传递第一节热量传递的方式1.什么是热传导?2.什么是对流传热?分别举出一个强制对流传热和自然对流传热的实例。
3.简述辐射传热的过程及其特点4.试分析在居室内人体所发生的传热过程,设室内空气处于流动状态。
5.若冬季和夏季的室温均为18℃,人对冷暖的感觉是否相同?在哪种情况下觉得更暖和?为什么?第二节热传导1. 简述傅立叶定律的意义和适用条件。
环境工程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1、水循环分为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
2、环境标准可分为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
3、水质标准:习惯上常把前一类国家或政府部门正式颁布得统一规定称作就是指标准。
4、水质要求:把后一类由一些有影响得部门或单位建立得参考规定称为水质要求。
5、社会循环:指得就是人类社会为了满足生活与生产得需求,要从各种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得水,这些经过使用后得生活与生产用水,混入了各种污染物质,它们经过一定得净化处理,最终又流入天然水体。
6、水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得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得改变,从而影响水得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得现象。
水得污染分两类,自然污染与人为污染(对水体造成较大得危害)。
7、水质:就是指水与其中所含得杂质共同表现出来得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得综合性质。
8、水质指标:表示水中杂质得种类、成分与数量、就是判断水质就是否符合要求得具体衡量标准。
9、碱度:水得碱度就是指水接受质子得能力。
10、碳酸盐硬度:主要由钙、镁得碳酸盐与重碳酸盐所形成、可经煮沸而除去,故也称为“暂时硬度”。
非碳酸盐硬度:主要由钙、镁得硫酸盐、氯化物等形成,不受加热得影响,故又称“永久硬度”。
11、化学需氧量:在一定严格得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质与外加得强氧化剂作用时所消耗得氧化剂量,结果用氧得mg/L 数来表示。
12、生化需氧量:在有氧得条件下,水中可分解得有机物由于好氧微生物得作用:采用5d,20℃作为生化需氧被氧化分解而无机化,这个过程所需要氧量。
BOD5量测定得标准条件,这样测得得生化需氧量记作BOD5、13、pH反映得就是水得酸碱性强度。
14、常用得蒸发烘干温度为103~105℃。
15、同一废水中各种有机物质得相对组成没有变化,则 COD > BOD > OC16、如果同一废水得BOD5/COD>0、3,一般认为此种废水就是适宜于采用生物化学处理方法得。
比值越大,可生物处理性越强。
环境工程学第一章知识点蒋展鹏

绪论&第一章名词解释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破坏了环境系统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环境质量,对人类或环境系统本身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
公害:凡由于人类活动污染和破坏环境,对公众的健康、安全、生命、公私财产及生活舒适性等造成的危害均为公害。
污染物质: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即为污染物质。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环境质量及其保护的和改善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以及改善环境质量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水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群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质:水与其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
水质指标:水中杂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是判断水质的具体衡量标准。
水质标准:由国家或政府部门正式颁布的有关水质的统一规定。
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在规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水体自净: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污染物质被分散、分离或分解,最后,水体基本上或完全地恢复到原来状态,这个自然净化的过程,即为“水体自净作用”。
水体污染物:凡使水体的水质、生物质、底泥质量恶化的各种物质均称为“水体污染物”。
COD:在一定严格的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与外加的强氧化作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BOD:在水体中有氧的条件下,微生物氧化分解单位体积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总固体: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
(在一定温度下,将水样蒸发至干时所残余的固体物质总量。
)试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一词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即指的是人类的环境。
人类与其环境之间是一个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的对立统一体。
《环境工程学》知识要点整理(蒋展鹏、杨宏伟主编第三版)普通专升本考试

环境工程学》知识要点整理蒋展鹏主编第3 版普通专升本考试绪论与第一章水质标准和水体净化1、水质是指水和其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性质。
水质指标则表示水中杂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是判断水质是否符合要求的具体衡量标准。
主要分为化学性指标、物理性指标、生物性指标。
2、C OD化学需氧量的简称,指在一定严格的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质与外加的强氧化剂(如K2Cr2O7、KMmO 4)作用时消耗的氧化剂量,结果用氧的mg/L 数来表示。
BOD:生物化学需氧量的简称,指在有氧的条件下,水中可分解的有机物由于好氧微生物的作用被氧化分解,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氧量叫做生物化学需氧量,结果用氧的mg/L 数来表示。
3、常用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 、《饮用水净水标准》CJ94-199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废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4、水体自净:污染物质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学的作用,污染物质被分散,分离或分解,最后受污染的水体部分的或完全的恢复原状的现象。
净化机理:1)物理过程:稀释、扩散、挥发、沉淀、上浮等。
2)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中和、絮凝、吸附、络合、氧化、还原等。
3)生物学和生物化学过程: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被水生生物吸附、吸收、吞食消化等过程,特别是有机物质由于水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被氧化分解并转化为无机物的过程。
第二章(1-2)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1、格栅:格栅由一组(或多组)相平行的金属栅条与框架组成,倾斜安装在进水的渠道,或进水泵站集水井的进口处,以拦截污水中粗大的悬浮物及杂质。
分类:按格栅形状分:平面格栅、曲面格栅;按栅条间隙分:粗格栅e=50-100mm、中格栅e=10-40mm、细格栅e=3-10mm ;按清除方式分:人工清除格栅、机械清除格栅、水力清除格栅。
环境工程学(整理知识点)

一、二、三、水质指标水质:水的品质,指水与其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
水质指标的种类:物理性指标,化学性指标,生物学指标固体、碱度、硬度、COD、BOD、TOC、TOD固体:在一定温度下(103~105℃),将一定体积的水样蒸发至干时,所残余的固体物质的总量BOD:表示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经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所需氧量。
用单位体积污水所耗氧量表示(mg/L)二、水中的杂质:按颗粒大小分为:粗大颗粒物质、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溶解性物质三、污水的类型: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四、沉淀的类型四种类型: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压缩沉淀五、浅层理论及其斜板沉淀池浅层理论:水深为H的沉淀池分隔为n个水深为H/n的沉淀池,则当沉淀区长度为原来长度的1/n时,就可以处理与原来的沉淀池相同的水量,并达到完全相同的处理效果。
沉淀池越浅,就越能缩短沉淀时间斜板沉淀池:在工程实际应用中,采用分层沉淀池,排泥十分困难,所以一般将分层的隔板倾斜一个角度,以便能自行排泥,这种形式即为斜板沉淀池。
六、混凝1、胶体双电层结构及其稳定性原因(1)胶体结构:胶体结构很复杂,是由胶核、吸附层及扩散层三部分组成。
(2)胶体颗粒在污水中之所以具有稳定性,其原因有三:首先,污水中的细小悬浮颗粒和胶体颗粒质量很轻,在污水中受水分子热运动的碰撞而作无规则的布朗运动;同时,胶体颗粒本身带电,同类胶体颗粒带有同性电荷,彼此之间存在静电排斥力,从而不能相互靠近结成较大颗粒而下沉;另外,许多水分子被吸引在胶体颗粒周围形成水化膜,阻止胶体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中和,妨碍颗粒之间接触并凝聚下沉。
2、混凝的机理污水中投入某些混凝剂后,胶体因电动电位ζ降低或消除而脱稳。
脱稳的颗粒便相互聚集为较大颗粒而下沉,此过程称为凝聚,此类混凝剂称为凝聚剂。
但有些混凝剂可使未经脱稳的胶体也形成大的絮状物而下沉,这种现象称为絮凝,此类混凝剂称为絮凝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工程学知识点总结1. 我国的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资源枯竭严重,表现在:森林资源和草原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沙漠扩大;耕地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形势严峻,表现在:水体污染:未经处理的废水造成水环境污染,其中有毒有害污染﹑有机物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及其严重;大气污染:由能源结构不合理引起,主要是烟煤型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其无适当处置,占用土地资源,产生“围城”现象,引起其他环境问题;城市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和城市建设引起;乡镇企业污染:技术管理差,资源利用率低,量大面广,执法难度大。
2. 环境工程学的主要内容☆环境工程学不仅研究防治环境污染和公害的技术,而且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改革生产工艺,发展无废少废闭路生产系统,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管理工程;噪声﹑振动与其他公害防治技术;环境规划﹑管理和环境系统工程;环境监测和和环境质量评价。
广义的环境工程还包括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3. 水的循环水循环分为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自然循环:自然界中的水(太阳能)→蒸发﹑蒸腾上升凝结成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渗流→海洋或被植物吸收的往复过程。
社会循环:人类社会为满足生活和生产需要从天然水体中取水,使用后的水成为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而被排放,最终流入天然水体的过程。
我国水资源人均不丰富,空间分布和年际分布不均衡。
4. 水污染分类和影响水污染可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生物性污染。
化学性污染:无机污染物质:酸﹑碱和一些无机盐。
酸碱污染使水体pH变化,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生长,妨碍水体自净,腐蚀船舶和水下建筑,影响渔业,破坏生态平衡;无机盐提高水的硬度和渗透压,降低水中溶解氧,影响淡水生物生长。
无机有毒物质:主要是重金属等有潜在长期影响的物质,其中汞﹑镉﹑铅危害大。
其通过食物链富集引起人体严重疾病或慢性病。
有机有毒物质:主要是有机农药﹑多环芳烃﹑芳香胺等。
其化学性质稳定,难以被生物分解,有些可致癌。
需氧污染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醇类可被微生物分解,并在分解过程中消耗氧气的物质。
其消耗水中溶解氧影响水生生物生长。
植物营养物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以及农田排水中的氮和磷。
水中氮磷含量较高使水流速度较慢水域浮游生物和水草大量繁殖,引起水质恶化,鱼类死亡,湖泊退化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油类污染物质:其会影响水质,破坏海滩危害水生生物。
物理污染物:悬浮物质污染:水中含有的不溶性物质,包括固体物质和泡沫。
其影响水体外观,妨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氧气溶入,对水生生物不利。
热污染:热电﹑核电及各种工业过程中的冷却水。
其引起水温升高,溶解氧含量降低,水中某些有毒物质毒性增强,危及水生生物。
放射性污染:原子能工业﹑放射性矿藏开采﹑核电﹑同位素研究,使放射性废水废物增加。
生物性污染:生活污水,特别是医院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往往带有病原微生物,引起各种疾病。
5. 水质指标分类☆物理性水质指标感官物理性指标:温度﹑色度(真色和表色)﹑浑浊度﹑透明度﹑嗅和味。
其他物理性指标:总固体﹑悬浮固体﹑溶解固体﹑可沉固体﹑电导率。
水中杂质分为:溶解物质10-3—10-5µm;胶体物质1—10-3µm;悬浮物质100—1µm,1μm=10-3mm化学性水质指标一般化学性水质指标:pH﹑碱度﹑硬度﹑各种阴阳离子﹑总含盐量﹑一般有机物质。
有毒化学性水质指标: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农药。
氧平衡指标:DO﹑COD﹑BOD﹑TOD。
生物学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数﹑各种病原细菌﹑病毒。
6. 生化自净过程所需氧的来源水体和废水中原来含有的氧;大气中的氧向含氧不足的水体扩散溶解,直到水体中的溶解氧达到饱和;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放出氧气,溶于水中有时可使水体中的溶解氧达到饱和。
7. 有氧条件下,废水有机物分解过程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微生物通过自身生命活动过程,把一部分被吸收的有机物转化成简单的无机物,并释放出生长活动所需的能量,另一部分有机物被转化为营养物质,组成新的细胞;细胞内物质也可被微生物氧化,同时放出能量,即内源呼吸。
碳化阶段:主要是不含氮有机物氧化,也包括含氮有机物氨化,以及氨化后不含氮有机物继续氧化,其消耗的氧量为碳化生化需氧量。
总的碳化生化需氧量称为第一阶段生化需氧量或完全生化需氧量(生化需氧量),以La或BODu表示。
第二阶段:水中的硝化细菌可以氧化水中的氨和含氮有机物氨化分解出的氨,最终转化为硝酸盐。
其消耗的氧量为硝化生化需氧量,即第二阶段生化需氧量,以LN或NOD表示。
(NH3+亚硝化细菌+O2→NO2-+硝化细菌→NO3-)8. 不同的水质标准和水质要求饮用水水质标准:流行病学上安全可靠;化学组成上对人体无害;使用上方便无弊。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按水体的不同用途和不同区域划分为五类。
按从污染源控制的原则制定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类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影响);另一种是影响小于第一类的污染物,列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三级),Ⅰ﹑Ⅱ类水体不得新建排污口,Ⅲ类水体执行一级标准,Ⅳ﹑Ⅴ二级标准,下水道并进入二级污水处理厂执行三级标准。
工业用水水质要求:饮用水,生产技术用水,锅炉用水,冷却用水不同使用目的,由不同水质要求。
9. 废水成分与性质生活污水: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水,主要是生活废料和排泄物。
这类废水的成分及变化取决于居民的生活水平和习惯。
水质较稳定,浑浊﹑恶臭﹑深色﹑微碱性﹑不含有毒物质﹑有大量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
工业废水: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
由于工业类型﹑生产工艺﹑原料﹑用水水质和管理水平的差异,其成分与性质差别较大。
农业废水:随着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农田径流排水成为天然水体的污染来源。
10. 氧垂曲线解释紧接排入口各点溶解氧逐渐减少,这是因为废水排入后,河水中的有机物无多,耗氧速度超过复氧速度。
随着有机物的不断氧化分解,耗氧速度不断降低,在某一点耗氧速度等于复氧速度,此点溶解氧含量最低(最缺氧点)。
过此点后,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到排入口之前的含量(恢复速度不断加快)。
氧垂曲线既是以离排入口的距离为横坐标,以溶解氧含量为纵坐标的曲线。
如果河流受有机物污染的量低于它的自净能力,最缺氧点的溶解氧含量大于零,河水始终呈现有氧状态,反之,靠近最缺氧点的一段河流将出现无氧状态。
11. 水体中的细菌当一般有机废水排入水体后,开始时水体中的细菌会大量增加,以后逐渐减少。
促使细菌死亡的原因有:有机物因分解而减少;污染水体里有大量的吞噬细菌的生物;生物物理因素(生物絮凝,沉淀);其它因素(pH﹑水温﹑日光)。
一般的,废水排入河流后,在12—24h内流过的距离是最大的细菌污染地带。
3—4天后细菌量不超过最大量的10%。
沿流微生物数量和种类分为四个区Ⅰ﹑Ⅴ为清洁区(天然水质);Ⅱ降解区(水质混浊,污泥浮动,DO降至40%的饱和度,鱼类﹑绿藻减少,蓝绿藻蔓生,底泥出现蠕虫)Ⅲ强分解区(水质变黑灰,浮渣,腐败,DO降至40%的饱和度—0,厌氧,物种极少,有蚊蝇)Ⅳ恢复区(水质较清,DO在40%的饱和度以上,物种增多)。
12. 解决废水问题的主要原则☆改革生产工艺,减少废物排放量:应深入工业生产工艺,与工人﹑技术人员相结合,革新生产工艺,尽量不用或少用水,不用少用易产生污染的原料﹑设备及生产方法。
重复利用废水:采用重复用水和循环用水系统,使废水排放量减至最少。
回收有用物质:工业废水中的污染物质多是在生产过程中进入水中的原料﹑半成品﹑成品﹑工作介质和能源物质。
如能加以回收,即可防止污染又可创造价值。
对废水进行妥善处理:废水经回收利用后,还会有一些有害物质残留,也会有一些目前尚无回收价值的废水。
要从全局出发,妥善处理,使其无害化,不致污染水体和环境。
选择处理工艺与方法时,必须经济合理,尽量采用先进技术。
13. 水处理的基本方法☆给水处理:原水→混凝→沉淀→过滤→消毒→饮用水(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地下水(消毒);工业用水(软化﹑除盐﹑冷却﹑控制结垢与腐蚀)废水处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物理法是利用物理作用来分离废水中悬浮污染物质,处理过程中不改变其化学性质。
沉淀法去除回收比重大于1的中悬浮颗粒;气浮法去除乳状油或比重接近1的悬浮物;筛网过滤去除纤维﹑纸浆;蒸发法浓缩废水中的溶解性不挥发物质;另外,还有离心分离﹑超滤﹑反渗透等。
化学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处理水中的溶解性污染物和胶体。
包括:中和法﹑氧化还原法﹑混凝法﹑电解法﹑汽提法﹑萃取法﹑吹脱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电渗析法等。
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作用,使废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可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其中好氧生物处理又可分为: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氧化塘法﹑污水灌溉法﹑土地处理法。
以上各方法各有特点和适用条件,实际中往往配合使用。
城市污水水处理一般流程:进水→初沉池(污泥)→生物处理构筑物→二沉池(污泥)→出水。
工业废水处理流程各不相同,一般程序是:澄清→回收→毒物处理→一般处理→再用或排放。
14. 废水处理系统分级废水处理系统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
一级处理(机械处理)只去除废水中较大的悬浮物质(沉淀法去除可沉固体)。
物理法中的大部分是由于一级处理的。
废水经一级处理,一般达不到排放要求,需二级处理,它只是预处理。
二级处理(生物处理或生物化学处理)主要任务是去除废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
生物处理法最常用于二级处理,且经济有效。
通过二级处理,一般废水均能达到排放要求(沉淀法和生物处理法以降低污水悬浮固体和生化需氧量)。
三级处理(高级处理和深度处理)当水质要求高时,为进一步去除废水中的营养物质(氮和磷)﹑生物难降解的有机物和溶解盐类等,以达到某些水体水质标准或直接用于工业,就需要在二级处理后进行三级处理(过滤﹑氧化塘)。
15 废水处理中预处理单元的设备和构筑物功能和原理☆粗大颗粒物的去除方法有:筛滤﹑截流﹑重力沉降和离心分离等。
相应的设备有格栅﹑筛网﹑微滤机﹑沉沙池﹑离心机和旋流分离器。
格栅和筛网是处理厂第一处理单元,通常设置在其他处理构筑物之前。
主要作用是去除水中粗大物质,保护其他机械设备,防止管道堵塞。
当需要去除水中纤维﹑纸浆﹑藻类等稍小物质时,可选用不同孔径的筛网。
微滤机是一种截流细小悬浮物的筛网过滤装置,可用于自来水厂原水过滤以及去除藻类﹑水蚤等浮游生物,也可用于工业用水的过滤处理﹑工业废水中有用物质的回收以及污水的最终处理。
沉沙池主要是去除水中砂粒﹑煤渣等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杂质,同时也去除少量较大较重的有机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