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孔子和儒家学说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和学术成就。

教材通过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教材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百家争鸣》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内容较为陌生。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4.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难点: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个学派的思想观点。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案。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

4.小组讨论的指导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引发学生对《百家争鸣》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知道中国古代有多少个学派吗?它们分别是哪些?”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呈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示各个学派的特点和影响。

《百家争鸣》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百家争鸣》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本课是部编版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中的第5课。

主要介绍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属于思想文化史,在历史发展中,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动荡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大变革时代的表现,同时百家争鸣也为统治者选择治国之道提供了思想基础。

教学目标1.知道老子和孔子及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通过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总结归纳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各派学说的理解和应用,掌握各派学说的观点,能够学为所用。

3.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变革实践的勇气和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百家争鸣的深远影响,体会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春秋战国以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网罗人才;文化教育扩展出现文史阶层,文士们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第8课《百家争鸣》。

(设计意图)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一起回顾旧知识,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在经济、政治上面变化,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讲授新课】一、老子1.老子其人展示图片:教师:老子,姓李名耳,楚国人。

他做过周朝的史官,掌管王室的藏书,知识非常渊博。

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而且对他评价很高。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有著作《道德经》(又名《老子》)留世。

展示图片:教师:《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教案)
墨家学派代表人 墨子
生平
墨子(公元前 468—公元前 376 年)名翟, 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期 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著作
《墨子》
思想主张:
墨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曾提出“兼爱”
“非攻”,反对以大欺小、倚强凌弱的侵略战
争,支持正义战争等观点,反对奢侈,提倡
培养小组合作
节俭。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
能力
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 思考百家争
学”。
儒家代表人物
鸣的影响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 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 表之一。 著作:《孟子》 孟子 亚圣 与孔子合称“孔孟”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1.提出“春秋无义战”,提出“民为贵,君 为轻,社稷次之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战 争; 2.提倡“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3.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 树。 荀子 荀况 字卿 约前 313—238 战国后期赵国人 著名儒家学派学者和教育家 著作:《荀子》 荀况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 系社会秩序。认为贵族以礼乐来节制,庶众 百姓以法律控制。并指出自然变化是有规律 的,人力可以征服自然。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唯物主义思想家。韩非、李斯为其学生。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 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 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态度要老
实)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
“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
学术著作:《论语》(由其弟子整理)
三、百家争鸣
出示《百家争鸣》的视频
思考百家争鸣出现原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第8课百家争鸣【导入新课】家乡美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和鲁国,那么我们济宁地区属于哪一个诸侯国呢?(鲁国)济宁有哪些称号呢?(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我们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是孔子和孟子的故乡。

今天,让我们回到春秋战国那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去追寻圣人的足迹,去品尝思想文化的争鸣盛宴!解读“学习目标”。

(一)智者老子:自主学习师:孔子如此伟大还经常向一个人请教问题,孔子说他是能上天入地的人,他是谁呢?老子是神话传说中太上老君的人物原型,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思想家。

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简单了解一下。

请大家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人物名片”——老子(二)圣人孔子【合作探究】1、大思想家孔子师:孔子为什么称为大思想家?生答:因为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提问:儒家思想是一个很大的思想体系,包括很多方面,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生答:是仁和礼。

教师一边利用课件,一边解释“仁”:“仁”是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大家猜猜看,“仁”字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总结)“仁”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做人的道理。

用孔子的话解释,仁最根本的含义是“仁者爱人”。

当然,这里的“爱人”不是我们现在平常说的男女之间的爱,而是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

(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提问:孔子所说的礼是指什么呢?生答: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师:孔子仁和礼的思想不仅对普通人要求,对统治者也提出了要求,在政治方面孔子有什么主张呢?生答: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师: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但他当年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方案,为什么还不被统治者采纳呢?(学生思考讨论后总结)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2024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统编版)百家争鸣-1教学设计

2024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统编版)百家争鸣-1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钟
导入
回忆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引出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社会现象。
4分钟
一、老子和道家
1. 了解老子生平
2.依据《道德经》原文选段,了解老子哲学思想、政治主张。
8分钟
二、孔子和儒家
1. 了解孔子生平、地位
1.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
2.百家争鸣的含义
3.学生翻开教材40-41页,找一找儒、墨、道、法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各自的思想主张。
提问从这些主张中,你看出各学派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哪些方学生回忆各学派主张,知识再认再现,进一步分析、阐释,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
2.依据《论语》原文选段(问仁),了解孔子核心思想——仁
3.依据“苛政猛于虎”的故事,了解孔子政治思想——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4.依据《论语》原文选段(问仁),了解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
依据孔子弟子状况整理表格,了解孔子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5. 简要介绍孔子在文化典籍整理上的贡献
10分钟
三、百家争鸣
5.百家争鸣的影响
2分
小结
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话,升华本课主题,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历史
年级

学期

课题
百家争鸣
教科书
书名:《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统编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通过观点比较的方法,掌握各派学说观点的差异;通过表格归纳,整合知识结构。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人格。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8课百家争鸣》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形成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掌握各家思想的基本观点,从而提高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还相对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古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掌握各家思想的基本观点。

2.难点:对各家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特别是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观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百家争鸣的激烈局面。

2.问题驱动法: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讨论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素材,以便于教学展示。

2.教材:准备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

3.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学术研究,以便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分别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同时展示相关的古文文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家思想的基本观点。

2.7《百家争鸣》教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7《百家争鸣》教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百家争鸣,一课标要求)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二素养目标)①历史解释:分析理解老子、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知道战国时期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各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观点。

②唯物史观: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百家争鸣。

③家国情怀:学习先贤们敢于独立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难点: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主要流派及主张,认识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多媒体呈现图文史料]这是山东嘉祥武氏祠的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拓片,展现了春秋晚期孔子拜访老子的情形。

孔子和老子是著名的思想家。

他们有哪些思想主张?春秋战国还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这个时期,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又出现了什么新的气象?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探寻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吧!板书课题——第7课:百家争鸣。

一、老子和《道德经》[多媒体展示老子雕像、《道德经》书影]师:阅读课本“老子和《道德经》”一目中第一段的内容,简单介绍一下老子。

(如生平、代表著作等) [多媒体展示塞翁失马的故事]师:讲解塞翁失马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所隐含的老子思想。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的道理)师:结合课本“老子和《道德经》”一目中第二段的内容,归纳总结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

生:哲学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他还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老子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多媒体展示“孔子问礼于老子”图]师过渡:与老子同一时期,出现了另一位享誉中外的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是谁?他在思想上和教育上有哪些贡献?下面让我们从课本第二目“孔子和儒家学说”中寻找答案吧!二、孔子和儒家学说[多媒体展示孔子的图片]师:结合课本“孔子和儒家学说”一目中第一段内容,请给孔子做一张名片。

《百家争鸣》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百家争鸣》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百家争鸣》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兴起和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理解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和辩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诸子百家的兴起和主要思想可能还不够熟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复杂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困难,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思想家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兴趣,可以通过引入相关故事和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诸子百家的兴起背景和代表人物,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基本思想。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学派的存在和发展,培养开放包容的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兴起背景和代表人物,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基本思想。

2.难点:对不同学派思想的特点和影响的深入理解,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诸子百家的兴起背景、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引入具体案例和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析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教师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思想家的故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说到“百家争鸣”有人说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两次,也有人说出现过三次,今天,我们走进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一时期的“百家争鸣”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最为灿烂辉煌的时代。然后围绕“百家”二字引出“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的,成为后来中国主流思想的儒家学说及它的创始人孔子,从而进入第8课百家争鸣——孔子和儒家学说的学习。
再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孔子弟子的家庭情况表格图如下:
学生
家庭情况
司马耕、南宫敬叔
鲁国贵族
颜回、子路
居陋巷(平民)
公孙龙、任不齐
楚国人
冉雍
贱人之子
根据以上表格师生共同分析出孔子的教育思想还有: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特权和王室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教育在民间发展。不仅如此,孔子还总结了许多学习方法和学习的态度如:“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
观看ppt图片,初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用解读课题的方式把枯燥的历史知识带入,结合优美的语言,增加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带着轻松愉悦好奇的心情听课,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第二目
孔子和儒家学说
课堂小结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初识孔子,了解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
问题设计:通过学习孔子的生平同学们归纳总结出孔子的主要贡献在哪些方面呢?
生:思想方面和教育方面
师:所以孔子即是大思想家又是大教育家
问题设计: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
生:“仁”
师: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材料分析出孔子的核心思想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材料二:(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后和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大约七八岁时孔子为了家庭生计不得不去做一些农活,在15岁时孔子做出了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决定,就是立志发奋学习。到20岁时,他为了生活去鲁国担任小吏。到30岁左右时,孔子开始收徒办学,常常与学生讨论政治和社会问题。到了50岁时,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在鲁国从政,但没过多久,孔子认清了这些贵族统治者是不能彻底允许他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的,于是,他在失望之余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在这十几年中,他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被各诸侯采纳。68岁时,他回到家乡,开始全力投身文化教育事业,整理编订典籍《诗》《书》《礼》《易》《春秋》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五经”。到73岁去世。他的弟子为了纪念他,把他的言行记录编成《论语》一书,后来《论语》成为儒家学说的经典之作。
阅读材料,发展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初步理解历史概念
提高对于历史史料的分析能力。
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让学生明白论从史出的道理。
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让学生学会用表格的方式罗列知识点。
学生进行概括,逐步掌握总结概括的方法。
梳理本课所学知识
板书
一、孔子的生平
二、孔子的思想
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点
练习题
有拔高题也有简单题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第8课百生和发展
学科
历史
课型
新授课
年级
七年级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知道孔子及其思想主张和教育贡献。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故事并结合优美语言的方式串联本课内容,培养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增强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注: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材料二: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通过以上两则材料师生共同分析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分别是: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再引出下一个问题。
问题设计:孔子的教育思想又有哪些呢?
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再用多媒体展示,分析孔子核心思想时的三则材料,来和同学们一起分析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因材施教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习题
通过做习题初步了解学生对本课的掌握程度
——《论语·雍也》
材料三: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通过这三则材料的分析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总结出什么是“仁”?同学们回答完毕后,师再归纳总结出:“仁”就是有爱心、同情心,也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从而引出下一个问题。
问题设计: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呢?
师: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和同学们一起分析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师结合课件内容讲解
设计问题,
总结概括
观看PPt图片
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观看资料,完成给出任务
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让学生明白论从史出的道理。
总结梳理本课知识
把孔子的生平以讲故事的方式带入,组织生动优美的语言叙述,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教师讲解,了解孔子的贡献
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总结。
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继承者有两位:孟子、荀子。师用多媒体表格图展示,对孟子、荀子两位的主张做出简单的总结。
最后,再用一张表格图归纳总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孔子和儒家学说以及战国时期儒家的继承者。这一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后来中国的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通过历史资料,分析孔子的思想主张,分析总结,逐渐提高学生材料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爱教育、爱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教学难点】会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指导学习和生活
【教学方法】讲述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