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手术室输血指征
麻醉期间输血常规

麻醉期间输血常规ASA表明:手术输血有2/3的输血是外科医生下达的指令,但有2/3要经麻醉医师之手进行管理,有了指南才能有效规范麻醉医师的临床工作,作好围术期的血液保护。
输血前的评估与准备术前要复习医疗文件、访视患者和复习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结果、复习凝血状况。
在择期或非急症手术前应该停用抗凝剂(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斯匹林),或在抗凝剂作用消退后再行手术。
入院前自体储血能有效降低同种输血量和输血患者数,但担心术前会引起贫血、增加医疗费用和术中输血需求,而且还可能因差错导致输血反应、细菌污染等不良后果。
术前向患者应告知输血利弊,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完善相关知情告知同意书和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签字,完成输血前检查和输血准备。
重大失血性手术,应知会输血科做好相应准备。
Rh 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
成分输血指征与指征基本原则:输血指征是血液保护的核心,Hb、Hct是输血指征的“眼睛”,应当在Hb、Hct监测指导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文献支持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和术中红细胞回收能减少大手术输血的单位数。
容量治疗和血液稀释是减少失血和输血的第一道防线,一般先用晶体液或胶体保持足够的血压和血容量,有条件时可采用术中、术后血液回收和控制性降压以减少失血。
指南成员强烈赞同:应定时肉眼评估手术野并与手术医生沟通,共同评估大量微血管出血(即凝血障碍),并使用定量法测量失血量(如吸引器和纱布),分析和确认出血状态与出血量。
肉眼评估大量失血量应包括吸引瓶和手术引流量。
浓缩红细胞输血指征:Hb<60g/L时应给予红细胞,尤其是急性贫血,>l00g/L时则不必输用。
至于(60一100)g/L之间者,应根据器官缺血的速度和程度,患者的血容量及氧合不足时发生的并发症,低心肺储备和高氧耗等危险因素来决定是否给予红细胞。
输血科临床输血指征参考标

输血科临床输血指征参考标准1.目的:为严格输血指征输血,规范临床输血,减少不必要输血。
2.适用范围:适用于临床所有科室3.内容:3.1 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内科:◆ Hb<60g/L 或 Hct<0.20,慢性贫血患者◆ Hb<70g/L 或 Hct<0.22,急性贫血患者◆ Hb70~100g/,伴有: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 岁高龄)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外科:◆ Hb<70g/L 或 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 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 Hb70~100g/,伴有: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 岁高龄)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特别说明:●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 Hb 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 48 小时;次选第 24 或 72 小时;●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 2U 红细胞=Hb-10g/L 或 Hct-0.03;●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3.2 冰冻血浆⑴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⑵DIC 急性期;⑶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⑷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 或 APTT 延长>1.5 倍,创面弥漫性渗血;⑸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2 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置换或人工肝;⑹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
△特别说明:●搭配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 24 小时内习惯性按照“2U 红细胞+200ml 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 2U 红细胞,第二天输 200ml 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
麻醉科手术室输血指征

麻醉科手术室输血指征为了标准、指导我科、合理用血,预防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同为了减少输血性疾病的传播可采纳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依据《X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治理方法》〔试行〕制定麻醉科手术室输血指征一.正确评估术中失血量所谓术中失血量,其实是指循环血容量的丧失,包含血液中无形成份即血浆和有形成份(主要是红细胞)的丧失,循环血容量丧失过多(>30%)、过快,机体不能及时有效适应和体液补充,就可发生低容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加、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躁动不安甚至昏睡。
因此,失血量的精确评估(包含血液无形成份和有形成份的丧失)对科学、合理输血输液、及时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具有及其重要的临床意义,不容无视。
为了能够精确评估失血量,必须对患者术前全身情况作一评估,包含患者的年龄、体能、营养及各脏器功能状态,尤其根底红细胞压积(Hct)和血红蛋白(Hb),便于对不同手术患者能耐受失血量的最大平安限量进行预测,同时结合手术进程进行实时调整输液种类和量,以确保手术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
二.我国《临床输血技术标准》输血指征:“Hb>100g/L,一般不必输血;Hb<70g/L,才需输血;Hb在70~100g/L,结合病人心肺功能情况以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血可能而决定是否输血〞,在此根底上我科制定以下特别患者用血指征:〔1〕贫血患者:.血红蛋白<60g/L或红细胞压积<0.2时患者术前输血,使血红蛋白>80g/L,术中备血,术中视出血量情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是否输血,如红细胞压积<0.21需输血。
〔2〕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患者需要较高的血红蛋白才能保证心脏供养,如果病人未能超过预期心率或不能增加心输出量,应给与输血将血红蛋白提高到100克以上。
这一点对于危重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3〕术中大出血的患者:失血量少于20%者的患,在补足血容量的根底上,原则上不输血,失血量大于20%者的患,依据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0.21给与成份输血,失血量较大,活动性出血尚未被操作者,血容量较低,已发生休克活或频临休克者在补充血容量的根底上和输血同时进行。
输血科临床输血指征参考标

输血科临床输血指征参考标准1.目的:为严格输血指征输血,标准临床输血,减少不必要输血。
2.适用范围:适用于临床所有科室3.内容:3.1 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内科:◆Hb<60g/L 或Hct<0.20,慢性贫血患者◆Hb<70g/L 或Hct<0.22,急性贫血患者◆Hb70~100g/,伴有: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 岁高龄〕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外科:◆Hb<70g/L 或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Hb70~100g/,伴有: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 岁高龄〕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特别说明:●疑心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 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适宜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 小时;次选第24 或72 小时;●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 红细胞=Hb-10g/L 或Hct-0.03;●活动性出血的屡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3.2 冰冻血浆⑴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⑵DIC 急性期;⑶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⑷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 或APTT 延长>1.5 倍,创面弥漫性渗血;⑸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2 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置换或人工肝;⑹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
△特别说明:●搭配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24 小时内习惯性按照“2U 红细胞+200ml 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2U 红细胞,第二天输200ml 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
输血指征简表

9
血容量=体重×8%×87%;3、测算方法:RBC 1u≈
1、无合理输血理由;2、用于扩 容;3、治疗低蛋白血症;4、与红 细胞搭配输注;5、用于补充营养; 6、用于提高免疫力;7、FFP量不足 (﹤10-15ml/kg)
1、血小板﹥50×10 /L时输血小板; 2、血小板﹤5×109/L,未立即输血 小板;3、量不足(一次性输注﹤2 11 ×10 ,即﹤1治疗量或10U) 1、纤维蛋白原﹥1g/L;2、纤维蛋 白原﹥0.8g/L,无出血表现;3、乙、无合理输血理由,与红细胞搭配 输注;2、用于扩容;3、无合理理由 用血浆替代白蛋白输注;4、用于补 各种原因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或抗凝血 充营养;5、用于提高免疫力;6、促 酶III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 进伤口愈合;7、FFP量不足(﹤1015ml/kg)
1、无合理输血理由,与红细胞搭配 输注;2、用于扩容;3、无合理理由 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缺乏,手术、 普通冰冻血 用血浆替代白蛋白输注;4、用于补 外伤、烧伤、肠梗阻等大出血或血浆大 浆 充营养;5、用于提高免疫力;6、促 量丢失者;适用于婴幼儿严重感染。 进伤口愈合;7、FFP量不足(﹤1015ml/kg)
9
冷沉淀
1、纤维蛋白原﹥1g/L;2、纤维 1、纤维蛋白原﹤0.8g/L;2、凝血因子缺 蛋白原﹥0.8g/L,无出血表现;3、 1、治疗甲型血友病;2、纤维蛋白原 乏;3、大量失血输入库存血引起的稀释性 量不足(﹤1.5单位/10kg);4、凝 ﹤0.8g/L。 凝血功能障碍。 血因子≥正常的30%;5、输注目的不 明确。
附注:1、临床一次用血、备血量≥2000ml或24小时内输血累计≥患者外周循环血容量,签大额输血审批;2、外周循环血容量=体重×8%×87%;3、测算方法:RBC 1u≈ 200ml;血浆=实际毫升数;机采血小板10单位=200ml.
麻醉科手术室病人术中输血管理

麻醉科手术室病人术中输血管理手术是医疗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然而,手术可能存在出血的风险。
为了降低术中出血对病人的影响,麻醉科手术室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证术中输血的安全和有效。
本文将以麻醉科手术室病人术中输血管理为主题,探讨术中输血的相关内容。
一、术中输血的指征术中输血是指在手术过程中通过输血将血液或血液制品输入病人体内,以维持病人术中术后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和氧供需平衡。
术中输血的指征主要包括:1. 术中失血严重:术中失血量大于病人自身血容量的15-20%时,应考虑输血。
2. 术中出现低灌注体征:如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皮肤湿冷等,可考虑输血。
3. 预计术中大出血风险:术前评估手术的性质和风险系数,如高危手术(如心脏手术、器官移植手术等)或病人存在出血风险因素时,应考虑输血。
二、术中输血的准备工作术中输血需要提前进行准备工作,以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1. 血液供应的准备:手术室需要与血站进行联系,按照病人的输血需求及时准备合适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同时,血液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确保输血的安全。
2. 输血设备的准备:手术室需要准备输血所需的输液器具、输血袋、输血管等设备,并进行消毒和质量检查。
输液器具的选择应符合病人的输血需求,例如,对于需要输红细胞的病人,应使用适当的输液器具。
3. 输血前的准备:在术前,需要对病人进行相关的检查,包括血型、交叉试验、感染标志物等。
同时,需要评估病人的输血风险和术中输血的指征。
三、术中输血的操作流程术中输血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以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
1. 输血前的核对:手术室护士和麻醉医师需要进行双人核对,确认病人的身份、血型和输血需求与血袋上的信息一致。
同时,需要检查血液包装是否完整,是否过期。
2. 输血前的预热和验血:根据血液产品的要求,在输血前需要将血液包装放置在37摄氏度的恒温槽中预热。
同时,进行交叉验血,确保病人与输血血液的相容性。
3. 输血过程的监测:在输血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呼吸、皮肤湿度等。
7c1麻醉科手术室输血指征

麻醉科手术室输血指征为了规范、指导我科、合理用血,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同为了减少输血性疾病的传播可采用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制定麻醉科手术室输血指征一、正确评估术中失血量所谓术中失血量,其实是指循环血容量的丢失,包括血液中无形成份,即血浆和有形成份(主要是红细胞)的丢失,循环血容量丢失过多 (>30%)、过快,机体不能及时有效适应和体液补充,就可发生低容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加、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躁动不安甚至昏睡。
因此,失血量的准确评估(包括血液无形成份和有形成份的丢失)对科学、合理输血输液、及时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具有及其重要的临床意义,不容忽视。
为了能够准确评估失血量,必须对患者术前全身情况作一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体能、营养及各脏器功能状态,尤其基础红细胞压积(Hct)和血红蛋白(Hb),便于对不同手术患者能耐受失血量的最大安全限量进行预测,同时结合手术进程进行实时调整输液种类和量,以确保手术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
二、我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输血指征:“Hb>100g/L,一般不必输血;Hb<70g/L,才需输血;Hb在70~100g/L,结合病人心肺功能情况以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血可能而决定是否输血”,在此基础上我科制定以下特殊患者用血指征:(1)贫血患者:血红蛋白<60g/L或红细胞压积<0.2时患者术前输血,使血红蛋白>80g/L,术中备血,术中视出血量情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是否输血,如红细胞压积<0.21需输血。
(2)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患者需要较高的血红蛋白才能保证心脏供养,如果病人未能超过预期心率或不能增加心输出量,应给与输血将血红蛋白提高到100克以上。
这一点对于危重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3)术中大出血的患者:失血量少于20%者的患,在补足血容量的基础上,原则上不输血,失血量大于20%者的患,根据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0.21给与成份输血,失血量较大,活动性出血尚未被控制者,血容量较低,已发生休克活或频临休克者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和输血同时进行。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一、目的加强术中用血管理,降低术中用血率,保证用血安全二、范围麻醉科、手术科室三、定义术中失血量:所谓术中失血量,其实是指循环血容量的丢失,包括血液中无形成份即血浆和有形成份(主要是红细胞)的丢失,循环血容量丢失过多(>30%)、过快,机体不能及时有效适应和体液补充,就可发生低容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加、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躁动不安甚至昏睡。
四、内容(一)麻醉医生术前用血评估制度1.病史回顾包括先天性或获得性疾病,如因子缺乏、镰状细胞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和肝病等。
2.病人本人或其亲属述说是否存在相关危险因素⑴器官缺血如心肺疾病,可影响红细胞转运;(2)凝血功能障碍如应用华法林、氯叱格雷和阿司匹林,可影响非红细胞成分的转运;(3)是否应用维生素及中草药;(4)是否用过抑肽酶等药物(再次应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凝血测定,可估测输血需求和大量失血可能。
如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还应进一步评估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4.告知病人输血利弊。
5.签署自体血回收同意书。
6.医师应将评估内容详细记录在评估单中。
(二)手术室用血安全管理制度1.麻醉医师在术前访视患者时,应认真核查《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前检查等备血情况,对于违反规定的应当提请患者主管医师及时备血。
2.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应认真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对术前备血进行核查,对输血患者的血型、用血量进行核对、确认,并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名。
3.估计出血量大于500ml的手术必须常规采用血液回收技术。
膨4.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必须采用自体输血技术,包括储存式自体输血、自体成分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和自体血液回收等。
5.术中用血由麻醉师为主导,必要时参考主刀医生意见。
6.麻醉师应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输血评估,估计出血风险的大小,有记录。
7.每月进行术中用血数据分析和评价,不断提高术中用血合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科手术室输血指征
XXX
麻醉科手术室输血指征
XXX为了规范、指导我科、合理用血,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同为了减少输血性疾病的传播可采用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制定
麻醉科手术室输血指征
一.正确评估术中失血量
所谓术中失血量,其实是指循环血容量的丢失,包括血液中无形成份即血浆和有形成份(主要是红细胞)的丢失,循环血容量丢失过多(>30%)、过快,机体不能及时有效适应和体液补充,就可发生低容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加、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躁动不安甚至昏睡。
因此,失血量的准确评估(包括血液无形成份和有形成份的丢失)对科学、合理输血输液、及时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具有及其重要的临床意义,不容忽视。
为了能够准确评估失血量,必须对患者术前全身情况作一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体能、营养及各脏器功
能状态,尤其基础红细胞压积(Hct)和血红蛋白(Hb),便于对不同手术患者能耐受失血量的最大安全限量进行预测,同时结合手术进程进行实时调整输液种类和量,以确保手术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
二.我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输血指征:“Hb>100g/L,一般不必输血;Hb<70g/L,才需输血;Hb在70~100g/L,结合病人心肺功能情况以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血可能而决定是否输血”,
在此基础上我科制定以下特殊患者用血指征:
(1)贫血患者。
血红蛋白<XXX或红细胞压积<0.2时患者术前输血,使血红蛋白>80g/L,术中备血,术中视出血量情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是否输血,如红细胞压积<0.21需输血。
(2)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患者需要较高的血红蛋白才能保证心脏供养,如果病人未能超过预期心率或不能增加心输出量,应给与输血将血红蛋白提高到100克以上。
这一点对于危重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3)术中大出血的患者:失血量少于20%者的患,在补足血容量的基础上,原则上不输血,失血量大于20%者的患,根据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0.21给与成份输血,失血量较大,活动性出血尚未被控制者,血容量较低,已
发生休克活或频临休克者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和输血同时进行。
(4)急诊手术患者:根据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排除手术、麻醉因素外,再补足血容量的情形下,血压正常、脉搏大于120次/分,血氧饱和度低于96%以下,给于输血。
三.成分输血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