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排水区设计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灌溉排水工程优化设计方法论文

灌溉排水工程优化设计方法论文

灌溉排水工程优化设计方法论文灌溉排水工程优化设计方法论文在我国,季风气候分布广泛,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旱、涝灾害频发,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对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灌溉排水工程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工程,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设施。

因此,对灌溉排水工程的优化设计至关重要。

灌溉排水工程的核心在于对区域内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量的分配和输送由灌溉渠道完成,多余水量的输送由排水沟渠承担。

关于灌溉工程的优化设计,需要从而系统优化方面来解决。

现阶段,针对水利工程渠道沟管的优化设计问题,主要的解决方法是将其转换为求极值的高阶隐函数形式,比如试算法、图解法、查图表法和抽样法等。

这些方法工作量大、精度差,迫切需要现代化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的改革,从而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适应能力,延长其使用寿命,促进灌溉排水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1优化设计和改造方法1.1系统布置和断面设计关于渠道设计,其横断面和纵断面设计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在设计有关渠道断面的方案时,要综合考虑纵断面与横断面的关系,反复对比二者后展开交替设计。

在设计时,应尽量使渠道和排水沟满足平面稳定和纵向稳定的要求。

平面稳定,即沟渠在工作时无左、右摇摆,沟床和两岸无淤积和冲刷;纵向稳定,即沟渠在工作时,无冲刷、淤积或冲淤平衡。

此外,各级沟渠间的水位衔接应合理、无塞水现象,这就需要合理布置各级沟渠间的线路和比降,且保证上级沟渠的沟底高于下级沟渠的沟底。

1.2工程优化设计的施工要点设计时,应根据渠道的功能和不同的灌溉取水方式来设计沟渠和渠系建筑物的结构形式。

根据河流取水、灌溉取水和灌区情况,目前,主要有无坝引水、有坝引水、抽水引水和水库引水四种方式。

无坝引水是指在水源丰富、水位流量合适的河流附近修建进水闸,作为取水口引水灌溉;有坝引水是指在水源丰富、水位不适宜的河道上修建可抬高水位的建筑物来引水灌溉;抽水引水是指在灌区较高、水源丰富的地区就近修建抽水建筑和设施来引水,最常见的即机电排灌泵站,由泵房、电动机和进水池等组成,还需配备闸门、清污设备和断流设备等;水库取水是指在水源匮乏、水位较低的河流中修建水库,从而调节水量的取水方式。

灌溉排水毕业(设计)论文

灌溉排水毕业(设计)论文
18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9
102.9
95.2
288.3
100.1
100.5
20.8
9.6
1070.9
比例(%)
0.9
1.0
5.7
7.8
17.6
9.6
8.9
26.9
9.4
9.4
1.9
0.9
100
资料来源:《四川省涪陵地区水资源调查与水利区划(附表)》,涪陵地区水利电力局编制,1993年4月。
1.2.4蒸发量
表1.2 彭水县平均蒸发量统计表
平均气温18.3℃,最低年平均气温17.0℃,高低差值1.3℃,气温年际变化不大。项目区年平均日照数为135.4小时,最高月和最低月分别为8月、12月。8月为180小时,12月为36.9小时。最高年为1245.8小时,最少年为870.2小时。大春作物生长季为815.9小时,小春作物生长季为380.5小时。
月份
1
2
3
4
5
6
全年
拆算
系数
年蒸发量(mm)
蒸发量(mm)
42.1
38.0
63.4
98.7
125.0
123.4
月份
7
8
9
10
11
12
蒸发量(mm)
90.8
160.5
125.0
69.0
47.7
37.2
1120.8
0.8
896.6
资料来源:《四川省涪陵地区水资源调查与水利区划(附表)》,涪陵地区水利电力局编制,1993年4月,附表4、蒸发资料的折算,为折算成60cm蒸发皿的蒸发量。
3.2作物需水量的计算18

探讨灌溉排水工程优化设计新方法

探讨灌溉排水工程优化设计新方法

探讨灌溉排水工程优化设计新方法灌溉排水工程是农田水利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田灌溉水利效率、改善土壤墒情、增加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要求不断提高,如何优化设计灌溉排水工程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灌溉排水工程优化设计的新方法,以期为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一、灌溉排水工程优化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目前,我国的农田灌溉水利工程设计大多采用传统的经验公式和数学模型,难以充分满足不同农田条件下灌溉排水的实际需求。

在灌溉方面,由于传统灌溉技术对土壤墒情和气候的适应性不足,容易导致灌水不足或过量,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在排水方面,传统排水系统在排水速度、排水效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旦遇到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往往难以保障农田的排水安全。

传统的灌溉排水工程设计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亟待采取新的手段和方法加以优化。

二、基于GIS技术的灌溉排水工程优化设计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将地理空间信息与非空间属性信息相结合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

在灌溉排水工程中,GIS技术可以用于实现农田的数字化管理和分析,为灌溉排水工程的优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利用GIS技术对农田的地形、土壤种类、坡度、降雨量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农田数字模型。

通过对农田水、土壤和气象等多种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实现对农田灌溉水量、灌溉时间和频率等各项参数的自动计算,为灌溉工程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GIS技术开展灌溉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动态监测。

通过对农田灌溉水源的地理位置、水量和水质等信息进行录入和分析,可以实现对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动态监测和损耗分析,从而为农田灌溉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GIS技术进行灌溉排水工程的动态优化设计和管理。

借助GIS技术,可以实现对灌溉排水系统的动态优化设计和管理,及时调整灌溉水量和灌溉频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农田排水失利,保障农田排水安全。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探究论文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探究论文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探究论文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探究论文1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设计规划1.1预测分析规划的建设规模(1)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对于非大型灌溉区灌溉面积的发展要求。

在我国的绝大多数地区,水资源是保证粮食安全及其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小型灌溉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根据大中型灌溉区的灌溉面积发展要求来分析,从而将其粮食的生产目标确定。

与此同时还要对整个小型农田水利对于农村、农业的经济发展影响进行一个整体分析,然后再确定整个小型灌溉区域内的配套与节水改造规模,同时还要确定新建的小型水源工程和发展灌溉面积的规模,对两个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

(2)小型灌区灌溉面积的发展潜力分析。

我国各大地区的耕地资源都不一样,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之前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对此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过程,分析其小型灌区灌溉面积在该区域内的整体发展素质极其发展潜力。

(3)小型灌区内灌溉面积中可供给灌溉的水资源的发展潜力分析。

我国很多地区的水资源都很贫乏,所以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县为单位带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测试,从而从水资源这一角度来分析整个小型灌区内灌溉面积的发展潜力。

对此进行分析之后就能够根据当地水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预测,并分析整个博年工业内部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并适当的对当地的区域进行改造与规划,合理的分配可供水的资源量。

这样就能够保证该区域内的供水与农民的需求情况保持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

(4)小型灌区灌溉面积的发展规模预测。

以上3点的分析是分步骤进行的,但是在整体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将三者有机结合,真正做到水、土的资源供需保持在一个平衡发展的状态,同时还要在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模、新建小型水源工程及发展灌溉面积的规模。

1.2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建设的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有以下的5个方面。

(1)对小型扬水灌区内建筑物的整体建设进行一个整体的改造及其加固。

大学毕业论文-马清河灌区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

大学毕业论文-马清河灌区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

第一章工程概况一、工程概况(一)基本资料灌区位于界荣山以南,马清河以北,(20m等高线以下的)总面积约12万亩。

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适宜于农作物生长。

年平均气温16.5℃,多年平均蒸发量1065mm,多年平均降水量1112mm,马清河灌区地形图见附图。

灌区人口总数约8万,劳动力1.9万。

申溪以西属兴隆乡,以东属大胜乡。

根据农业规划,界荣山上以林、牧、副业为主,马头山以林为主,20m 等高线以下则以大田作物为主,种植稻、麦、棉、豆等作物。

灌区上游土质属中壤,下游龙尾河一带属轻砂壤土。

地下水埋深一般为4~5m,土壤及地下水的PH值属中性,无盐碱化威胁。

界荣山、龙尾山等属土质丘陵,表土属中粘壤土,地表5~6m以下为岩层,申溪及吴家沟等沟溪均有岩石露头,马头山陈村以南至马清河边岩石遍布地表。

吴家沟等沟溪纵坡较大,下切较深,一般为7~8m,上游宽50~60m,下游宽70~90m,遇暴雨时易暴发洪水,近年来已在各沟、溪上游修建多处小型水库,山洪已基本得到控制,对灌区无威胁。

马清河灌区为马清河流域规划的组成部分。

根据规划要求,已在兴隆峪上游20km 处(图外)建大型水库一座,坝顶高程50.2m,正常水位43.0m,兴利库容1.2×1380m,总库容2.3×138A-断面处修建拦河坝式取水枢纽,0m。

马清河灌区拟在该水库下游A引取水库水发电则利用尾水进行灌溉。

AA-断面处河底高程30m,砂、卵石覆盖层厚2.5m,下为基岩,河道比降1/100,河底宽82m,河面宽120m。

水库所供之水水质良好,含沙量极微,水量亦能完全满足灌区用水要求。

(二)气象根据当地气象站资料,设计的中等干旱年(相当于1972年)4~11月水面蒸发量(80cm 口径蒸发皿)及降水量见表1及表2。

表1 设计年蒸发量统计表2 设计年降水量统计(三)种植计划及灌溉经验灌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少量旱作物,各种作物种植比例见表3。

表3 作物种植比例根据该地区灌溉试验站观测资料,设计年(1972)早稻及棉花的基本观测数据如表4及表5所示;中稻及晚稻的丰产灌溉制度列于表6。

农业水利工程毕业设计(灌排工程规划设计—管道灌溉)

农业水利工程毕业设计(灌排工程规划设计—管道灌溉)

灌排工程规划设计——青华镇西区井灌工程摘要为了提高青华镇西区土地有效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特进行了土地整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因灌排工程设计也属于土地整理项目中的重要内容,项目区土地平整规划设计;所以本次设计主要是进行项目区内的灌排工程的设计,以达到充分利用水资源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的目的。

本次设计的主要内容如下:水资源评价及平衡分析,在一定的灌溉保证率下的水量供需平衡;灌溉管网规划设计;排涝工程设计水源设计;工程量统计及效益分析;在设计过程中,采用管道灌溉和明沟排水,灌溉管网的设计,主要是作物灌水率、管道设计流量以及管网压力的推求。

明沟排涝工程设计,目的是为了在排水标准要求的时间内排出田间积水,排水沟采用梯形断面;建筑物及构筑物的设计,包括桥涵、跌水等的设计;另外还有道路工程和农田生态防护林工程的设计。

关键词:水资源平衡分析、管网计算、明沟排水目录摘要 (1)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绪论 (1)1.1 项目建设背景 (1)1.2 项目建设目的 (1)1.3 项目规划任务 (1)1 基本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3)2.1 青华镇西区简况 (3)2.2 项目区自然与地理条件。

(3)2.2.1 位置与范围 (3)2.2.2 地形、地貌、地质 (3)2.2.3 气候与水文 (3)2.2.4 土壤与主要农作物 (5)2.2.5 自然灾害 (5)2.2.6 社会经济条件 (5)2.2.7 水资源 (5)2.3 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6)2.3.1 交通道路 (6)2.3.2 水利设施状况 (6)2.3.3 电力设施 (6)2.3.4 林网建设状况 (6)2.4 土地利用结构 (6)2.4.1 土地利用概况 (6)2.4.3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7)3 水资源平衡分析 (9)3.1 需水量分析 (9)3.1.1 灌溉设计保证率 (9)3.1.2 灌溉定额: (9)3.1.3 灌溉需水量的计算 (10)3.1.4 乡镇,企业,及生活用水。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论文范文(2)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论文范文(2)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论文范文(2)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论文范文篇二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问题的探讨一、引言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水资源更是缺一不可。

但是我国人口众多,水污染严重,水资源严重匮乏。

随着农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农业用水问题凸显,农业灌溉用水量大,效率低下和灌溉用水浪费的问题普遍存在。

目前全国灌溉水利用率约为43%,单方水粮食生成率只有10公斤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灌溉水利用率70%~80%,单方水粮食生产率20公斤以上的水平。

通过采用现代节水灌溉技术改造传统灌溉农业,实现适时适量的“精细灌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关于节水灌溉和节水灌溉技术(一)节水灌溉节水灌溉,简单的来讲就是指采用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的生产率。

换言之,节水灌溉是用尽可能少的水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农作物产出的灌溉形式。

节水灌溉的内容大致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节水工程技术;节水农业技术;节水管理技术。

(二)节水灌溉技术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4个环节。

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

其中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该技术体系的核心,已相对成熟并得到普及,其它技术相对薄弱,急需加强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1.灌溉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

主要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技术、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雨洪利用技术。

2.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及抗旱点浇技术。

直接目的是减少输配水过程的跑漏损失和田间灌水过程的深层渗漏损失,提高灌溉效率。

3.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

包括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优选抗旱品种、土壤保水剂及作物蒸腾调控技术。

目前,农艺节水技术已基本普及,但生物节水技术尚待进一步开发。

灌溉与排水毕业论文(524篇)

灌溉与排水毕业论文(524篇)

灌溉与排水毕业论文选题以下论文题目均为成品毕业论文,如需购买,请先在论文选题目录中选好您要的题目,每篇论文价格在50-200元,根据字数多少而定。

此外,本团队专注于原创论文写作,提供单独定制服务。

具体价格咨询加快推进广西中小型灌溉排水泵站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农田灌溉及排水浅淡阜新地区灌溉排水技术的发展双层灌溉排水系统美发明“双层灌溉排水系统”灌溉排水与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全国灌溉排水科学实验经验交流会议在武功举行灌溉-排水-湿地综合管理系统的引进和改造应用《灌溉排水》杂志征订启事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的技术水平与实用性分析我国大型灌溉排水泵站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更新改造的必要性美国发明双层灌溉排水系统半干旱灌溉地区采用地下排水控制土地盐化的效果评价双层灌溉排水系统14届国际灌溉排水大会在巴西召开——我国许志方教授当选国际灌排委员会副主席浅谈水利工程灌溉与排水管理灌溉排水系统的管理三江平原水田灌溉-排水过程中铁形态变化及输出贡献排水在发展灌溉中的作用节水灌溉控制排水条件下稻田水氮平衡试验与模拟农田灌溉排水技术进展美国的灌溉排水事业及其行动计划《灌溉排水》杂志征订启事水利工程灌溉与排水管理节水灌溉与控制排水理论及其农田生态效应研究灌溉排水工程学解读河套灌区七排域的排水与节水灌溉分析河套灌区七排域的排水与节水灌溉分析河套灌区七排域的排水与节水灌溉分析农田排水资源灌溉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梯田的灌溉与排水技术14届国际灌溉排水大会在巴西召开我国许志方教授当选国际灌排委员会副主席国际灌溉排水技术研究计划及信息网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成立大会及灌溉排水技术讨论会在新乡举行江苏省机械灌溉排水工作中的几点体会美国在一九八九年提出的灌溉与排水方面的研究项目草坪网球场灌溉及排水技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七届亚非地区会议改进农田灌溉和农田排水农田控制排水与补充灌溉对作物产量和排水量影响的模拟分析改进的农田灌溉排水系统烤烟灌溉与排水国外灌溉、排水技术的发展与展望建设美丽中国,传承灌排水文化——访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任李仰斌新疆克州灌区灌溉排水与土壤水盐监测研究灌溉用水、排水与节水问题分析灌溉排水工程优化设计新方法研究与应用双层灌溉排水系统第八届国际灌溉排水会议我国正式参加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美国发明双层灌溉排水系统试论排水工程在河套灌区实行节水灌溉后的重要性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改革探索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的主要技术措施对河套灌区节水灌溉后排水重要性的认识农业供水和排水中的有毒物质——记第二届泛美地区灌溉会议美国的灌溉排水事业及其行动计划世界银行召开“灌溉排水技术研究”研讨会探讨灌溉排水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稻田灌溉排水自动控制新技术的研究研发推广滴灌技术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访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教授姚振宪从农业防灾减灾看未来农村灌溉排水投资的方向浅议甘肃省高职学院灌溉与排水技术专业建设国营农场农业生产规章(修订草案) 第六章灌溉、排水世界灌溉排水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节水灌溉的集成化概念——访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灌排中心副处长龙海游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成立及灌溉排水技术讨论会简讯国外灌溉排水投资与回收政策第16届国际灌溉排水大会征文通知当今世界关注灌溉排水第15届国际灌溉排水会议将在荷兰召开参加中日灌溉排水技术培训班的感想公元2000年中国的灌溉排水发展预测与对策第十三届国际灌溉排水大会的任务和议题参加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36届理事会情况的报告参加第十三届国际灌溉排水大会的报告交流经验提出建议继续前进——对当前灌溉排水科学技术问题和今后工作的建议关于发展灌溉排水科学的几个问题日本的灌溉排水技术(上)参加第十二届国际灌溉排水大会的报告我国灌溉排水科学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第八届国际灌溉排水会议双层灌溉排水系统世界灌溉土地排水综述灌溉地区林带的排水作用灌溉溶滤对西北地区红层风化泥岩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影响黄河下游引黄灌溉排水河道淤积研究引黄灌溉引起排水河道淤积问题的分析谈银北种稻的灌溉排水问题控制地下水位减少节水灌溉稻田氮素淋失专题A.发展灌溉排水的国际合作国外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排水国外灌溉排水点滴(二)第九届国际灌溉排水会议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及灌溉排水技术讨论会在新乡召开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成立灌溉排水技术讨论会同时举行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成立及灌溉排水技术讨论会在新乡召开“灌溉-排水-人工湿地”系统生态环境效应试验研究内蒙古河套灌溉地区林带排水作用的研究历届“国际灌溉排水会议”介绍校级名师精品课灌溉排水工程学(2009)国家标准《灌溉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完成征求意见稿一种新型的灌溉排水工程材料发展中国家灌溉排水的现状与展望世界各国灌溉排水的现状与发展远景湖北省召开灌溉排水试验研究工作会议全国灌溉排水科学实验经验交流会纪要湖北省水利局召开灌溉排水试验工作座谈会灌溉排水科学技术发展综述(初稿)谈谈棉花的灌溉与排水上海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田间放水口、排水口)改进方法探讨灌溉诱发型滑坡风险控制关键技术新疆沙井子灌区农田排水再利用的可行性分析全国灌溉排水科学实验经验交流会在武功农业科研中心举行大坝在灌溉、排水和防洪中的作用灌溉及地下排水试区含盐粘壤土的脱盐作用第十四届国际灌溉和排水会议苜蓿的灌溉、排水与施肥第一讲: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技术《灌溉排水学报》投稿须知我校“灌溉排水工程理论与实践的进展”高级研讨班圆满结束凤凰山水库利用农田灌溉排水养罗非鱼试验亚洲地区灌溉排水工程维护与运行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公元2000年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予测与对策》讨论会简况最优灌溉排水管理模型参加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37届理事会情况的报告菏泽地区灌溉排水河道泥沙淤积初析《多语种灌溉排水技术辞典》评介国外灌溉排水点滴(三)国外灌溉排水研究现状(之一)国外灌溉排水研究现状(之二)国外灌溉排水建设现状基于CDIO的“灌溉与排水工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灌排调控的稻田排水中氮素浓度变化规律灌溉、排水及河川调节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干旱区农田排水灌溉对枣树根区土壤水盐运移特性的影响“九五”期间水利科技工作中灌溉与排水的重点任务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农田排水再利用适宜性评价盐碱地种稻灌溉(排水)技术灌排调控模式对稻田排水过程的影响第九届国际灌溉排水会议“灌溉与排水建筑物设计标准”宣贯培训班在呼和浩特市举办“灌溉排水工程技术”课程项目化改革实践探索农讨供排水与节水灌溉技求研先中心简介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灌溉排水讨论会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水机现场检测站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复查评审河套灌区灌溉排水学术讨论会在杭锦后旗召开兼顾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农田控制排水研究进展加快推进广西中小型灌溉排水泵站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农田灌溉及排水浅淡阜新地区灌溉排水技术的发展双层灌溉排水系统美发明“双层灌溉排水系统”灌溉排水与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全国灌溉排水科学实验经验交流会议在武功举行灌溉-排水-湿地综合管理系统的引进和改造应用《灌溉排水》杂志征订启事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的技术水平与实用性分析我国大型灌溉排水泵站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更新改造的必要性美国发明双层灌溉排水系统半干旱灌溉地区采用地下排水控制土地盐化的效果评价双层灌溉排水系统14届国际灌溉排水大会在巴西召开——我国许志方教授当选国际灌排委员会副主席美国灌溉排水和盐碱化防治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公元2000年中国的灌溉排水发展预测与对策》讨论会在新乡市召开南斯拉夫灌溉排水一瞥双辽市中小型灌溉排水泵站现状调查报告中国古代农田灌溉排水技术内蒙河套灌区灌溉排水学术讨论会纪要(会议原则通过)论鸡西煤矿井下排水对农田及灌溉水质的影响进一步发挥宁夏引黄灌区灌溉排水设施的经济效益城市园林灌溉给水排水工程建议我国主要棉区水资源状况及灌溉排水发展方向电厂排水用于农田灌溉的可行性探讨世界耕地的灌溉排水现状我国正式参加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成立及灌溉排水技术讨论会关于喷灌技术滴灌技术的建议综合简报摘录日本的灌溉排水技术(下)第九届国际灌溉排水会议关于河南省灌溉排水工作的几点意见农田灌溉与村镇的排水规划水管理策略对土壤水盐动态和区域地下排水影响的模拟评价盐碱地水稻灌溉排水技术河套灌区灌溉工程与排水工程建设并重灌溉和排水的筹资巴基斯坦的灌溉排水《粮农组织灌溉及排水丛书》简介农田排水工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地埋式自动伸缩一体化喷滴灌设备的“芯力量”——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破解地埋式自动伸缩一体化喷滴灌技术难题纪实泾阳县棉花灌溉排水的经验和体会浮箱式自动灌溉、排水闸门石堡川灌区中小型灌溉排水泵站现状运行分析世界灌溉与排水的新举措新尝试寧夏的灌溉与排水不同灌排模式下土壤盐分动态模拟与评价《灌溉排水学报》2014年总目次(卷终)《灌溉排水学报》2013年总目次(卷终)《灌溉排水学报》2012年总目次(卷终)《灌溉排水学报》2011年总目次(卷终)《灌溉排水学报》2010年总目次(卷终)《灌溉排水学报》2009年总目次(卷终)《灌溉排水学报》2008年总目次(卷终)《灌溉排水学报》2007年总目次(卷终)从科学用水看水量计量技术市场的需求变化——访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谢崇宝博士《灌溉排水学报》2006年总目次(卷终)《灌溉排水学报》2005年总目次(卷终)第19届国际灌溉排水大会将在北京召开《灌溉排水学报》2004年总目次(卷终)《灌溉排水学报》2003年总目次(卷终)第17届国际灌溉排水大会将在西班牙召开水利部总工程师朱尔明在“国际灌溉排水日”纪念会上的讲话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主席陈雷在“国际灌溉排水日”纪念会上的讲话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塔特在“国际灌溉排水日”纪念会上的讲话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库瑞希在“国际灌溉排水日”纪念会上的讲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助理代表甘彦宁在“国际灌溉排水日”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日灌排技术合作日方专家团团长关光男在“国际灌溉排水日”纪念会上的讲话水利部副部长、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长严克强在“国际灌溉排水日”纪念会上的讲话灌溉排水第9卷总目次灌溉排水第10卷总目次灌溉排水1982年—1986年(季刊)总目次灌溉排水1987年总目录灌溉排水第7卷总目次《灌溉排水》第8卷总目录第八届国际灌溉排水会议工程排水和农业措施改良鄱阳湖区潜育化稻田的效果山东打渔张灌区粉砂壤土地区的灌溉和排水问题山东省海河流域引黄灌溉对排水河道淤积的影响高寒地区灌溉管道排水工程的改进《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送审稿)》审查会召开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送审稿)审查会在京召开国家政策激活农建市场——访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处长张绍强白沙枇杷灌溉、排水的研究盐碱地种稻灌溉排水技术塔里木农业灌溉、排水及环境保护第一期工程即将实施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42届国际执行理事会议在北京举行灌溉和排水为什么能增进土壤肥力黄岩桔子园的灌溉与排水稻田与沟塘湿地协同原位削减排水中氮磷的效果北方农牧交错区农业水事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灌溉排水地区土地规划中拖拉机道的布置水利部农水司司长、中国灌排国家委员会主席陈雷在“国际灌溉排水日”纪念会上的讲话苏联灌溉排水及盐碱土改良专家组来华美国的灌溉排水与水土保持加强农村水利标准管理完善灌溉排水标准体系国外灌溉排水研究现状(之三)灌溉—排水—湿地综合管理系统(WRSIS)圣乔奎流域的资源在危机中:田间排水水源控制注意棉田灌溉排水减少落蕾落铃大豆作物的灌溉及适时排水关于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的编制黑龙江省甸子地开垦中灌溉排水措施的初步研究灌溉-排水-湿地综合管理系统(WRSIS)单片机控制排水灌溉系统浅谈果园灌溉——果园排水方法从国际动态看发展灌溉问题——在全国喷灌科技情报网第五次经验交流会上讲话灌溉与排水国际委员会会刊对滴灌优缺点的评述半湿润灌区控制排水条件下降雨洗盐计算模型研究水田灌排一体化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世界灌溉与排水的新举措、新尝试建三江管局将进一步推进排水主河道设置拦蓄设施惠农县利用回归水灌溉的实践与效果铜锣山隧道排水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自动化灌溉、排水空中菜园冬枣周年管理技术冬枣园的灌溉和排水新技术甘蔗的灌溉与排水基于蒸散发调控及排水重复利用的灌区节水潜力耕地合理灌排的重要性及实施原则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19届国际灌排大会暨第5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的讲话颍上县中小型灌溉排水泵站现状调查分析滁州市中小型灌溉排水泵站现状分析及对策常用水土保持、灌溉、排水科技词汇(日英汉对照)常用水土保持灌溉、排水科技词汇(日英汉对照)续用含盐排水进行棉花滴灌青铜峡银北灌区井灌井排水盐运动数值模拟塔里木灌区不同水质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关于稻田排水再利用的几点思考用模拟方法计算灌区灌水和排水过程农田排水技术一瞥节水防污型农田水利系统构建及其效果分析试谈生物排水对土壤盐渍化的防治问题农田除涝排水技术研究综述工程排水和农业措施改良鄱阳湖区潜育化稻田的效果?浙江丽水市通济堰等4处水利灌溉工程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宁夏引黄灌区稻田氮磷流失特征初探设施李树的灌溉与排水技巧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格林纳达(GRANADA)宣言常用水土保持、灌溉、排水科技词汇(日英汉对照)茶园暗渠排水和灌溉的效果——对幼令茶树生育的影响我省麦田的灌溉与排水中南區农業機械計劃會議决定發展機械排水灌溉事業棉花生长期的灌溉与排水真空插管井是兼有灌溉、排水、治碱多功能的机井中国节水灌溉网与水艺网实现战略合作灌溉回归水的利用稻田高产节水灌溉方式的研究发刊词青铜峡灌区典型排水沟水污特征解析浅谈WRSIS对减少排水中氮、磷等污染成分的作用淄博煤矿矿坑排水对地表水体的污染及对地下水水质影响的研究一种新型的现代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介绍安徽省淮北平原分区灌排综合治理模式探讨双季晚稻田灌溉径流氮磷分布特征研究不同灌排模式稻田排水中氮磷流失规律地下排水的脱盐作用新疆农田排水工程存在问题与建议外加碳源对污水灌溉系统氮素去除和作物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黄河冲积平原区玉米灌排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合理灌溉对芦苇高产增效的影响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排水设计的浅水面概念灌区农田防护林带排水作用的研究柳林煤层气排水水质特性及处理对策给水厂生产排水回用于道路绿化工程探讨绥滨灌区灌溉制度分析灌溉水利用效率随尺度变化规律分布式模拟农田排水对地表水污染研究的进展新疆石化企业废水贮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国三个灌溉带概况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影响河网化与排水种稻是改良华北平原地区盐渍土的主要途径基于水环境保护的农田排水研究新进展宁夏银南灌区排水现状分析及计算世界灌排发展动态兼论我国水利经济体制改革叶尔羌河灌区配套改造排水工程的规划布局采用可控制排水措施提高半干旱地区的用水效率灌排结合,交口抽渭灌区排水初见成效灌溉回归水再利用的水质量问题基于“源”、“汇”过程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构建及应用简讯柬埔寨马德望灌溉工程设计综述埃及农田排水的再利用中国四处灌溉工程入选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基于对灌区排水系统工程变形与毁坏的分析阿克苏河灌区农田排水特征研究竖井排水对盐碱化土壤改良的试验研究参加国际灌排委员会39届理事会的报告国外灌水技术和排水技术山东省打渔张引黄灌区竖井排水改良盐土效果的试验研究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举力推进“现代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建设现代节水灌溉示范区”专题座谈会纪实不同灌排调控模式下水肥流失规律以除“三害”(排水不畅、灌水困难和土地盐碱)为中心,调整水费、建立纯井灌区,发展银北黄河农业不同排水模式下新疆滴灌棉田盐分变化分析内蒙古河套灌区排水干沟流量计算方法探索节水灌溉的排头兵——记发展中的中国灌排技术开发公司矿坑排水农灌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及影响分析尕海灌区竖井排水技术江汉平原棉花排渍标准试验研究南疆灌区无排水系统滴灌条件下地下水特性时空变化几个地区的早、中稻丰产灌溉经验棉花咸水灌溉利用试验盐碱地种稻的排水再利用问题排水在华北平原防治土壤盐渍化中的重要意义青铜峡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及其效果分析台湾地区农地渠道与生态工法之探讨宁夏河套灌区中低产田改造中的排水模式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途径及需注意的几个关系青肯泡滞洪区地面水农田灌溉水质评价根据水份平衡原理对灌区进行灌排水的科学化管理——介绍一种科学、合理地预测预报农田灌、排水的方法黄河流域棉区棉田耗水量与合理灌溉技术的研究(上)基于综合评价方法的水稻灌排模式优选《灌溉工程原理》稻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与调控模拟对银北地区发展井灌井排、井渠结合的初步设想——兼谈改善银北排水和防治土壤盐碱化的可能途径与措施国营芦台农场水稻旱直播的灌溉技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凤凰谷影艺宫屋面绿化施工技术水稻蓄水-控灌技术初探滨州北互通立交区边坡绿化用水的集蓄利用明沟排水改土治碱效益显著水稻灌区非点源污染治理新方法初探轻型井点排水在广利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中的应用“一管两用”排灌系统及其应用西塔尔沙漠的微型集水灌溉系统内蒙古河套灌区灌排水离子组成及淋洗盐分用水量评价灌溉诱发黄土滑坡机理研究低洼稻田水稻高产节水灌溉方式新疆浅层暗管排水降低土壤盐分提高棉花产量防治大棚土壤盐碱化的水管理方案刊首语台湾省的农田水利事业编者的话暗管排水对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改良及番茄产量的影响河套灌区大型斜轴轴流泵站的施工安装与试运转质量评估(简介)参加国际灌排委员会第40届执行理事会情况拍门在陡山水库灌区续配工程中的应用从灌溉发展历史看灌溉的未来如何防止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灌区的防碱和排水景泰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成因与防治关于农作物田間耗水量、灌排制度、試驗研究方向与资料分析方法問題的商討论宁夏银北地区的排水问题云南省中小型灌排泵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土地整理中的农田水利设计探究历届国际灌排会议讨论的课题节灌控排条件下氮磷迁移转化规律研究坡屋顶的绿化技术高产省水的灌溉方法——深、薄、间歇灌溉法农田排水氮磷拦截潜流坝的设计与运行水利部灌排设备推荐使用证管理办法(试行)1975年~1977年水利方面的国际会议試談焉耆灌区的排水問题十字双曲拱“桥槽”世界水利专家将汇聚北京商议水事第19届国际灌排大会明年在中国召开渍害稻田合理排灌技术的研究农田排水对塔里木河水质盐化的影响研究内蒙古德岭山地区灌溉农业发展对浅层地下水系统演化的影响自主管理灌排区试点建设与推广苏联土壤改良远景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灌溉排水区设计毕业论文目录第一章灌区基本概况 (1)1.1灌区简况 (1)1.2灌区的自然条件 (1)1.2.1地形和地势 (1)1.2.2气候 (1)1.2.3降雨量 (2)1.2.4蒸发量 (3)1.2.5水文地质 (3)1.2.6土壤 (4)1.2.7社会经济条件 (7)1.2.8农作物种植情况 (7)1.3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9)1.3.1水利设施状况 (9)1.3.2电力设施状况 (9)1.3.3交通设施状况 (9)1.4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10)1.4.1土地利用结构 (10)1.4.2项目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2)1.4.2.1土壤质量较差,生产力水平低 (12)1.4.2.2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12)1.4.2.3土地垦殖率和利用率低 (13)1.5土地适宜性分析 (13)第二章灌区基本概况 (14)2.1规划标准及原则 (14)2.1.1规划标准 (14)2.1.2规划原则 (15)2.2工程布局 (16)2.2.1灌溉工程布局 (16)2.2.2排涝工程布局 (17)第三章灌区灌溉制度的确定 (18)3.1灌溉保证率的选择 (18)3.2作物需水量的计算 (18)3.2.1径流量 (18)3.2.2降雨量 (18)3.2.3可利用的地下水量 (19)3.2.4需水量分析 (20)3.3作物灌溉定额的确定 (20)3.3.1中稻灌溉制度的确定 (20)3.3.2夏玉米灌溉制度的确定 (27)3.4农作物灌溉需水量计算 (30)3.5水资源平衡分析 (31)3.6灌水率的设计 (31)3.7渠系布置 (32)3.8灌溉渠道流量设计 (33)3.9灌溉渠道横断面设计 (35)第四章排涝工程设计 (36)4.1除涝设计标准 (36)4.2设计基本资料及排水沟的布置 (36)4.3排涝模数的计算 (37)4.3.1设计暴雨的推求 (37)4.3.2设计净雨深的推求 (37)4.3.3排涝模数的计算 (38)4.4排水沟断面设计 (38)4.4.1排涝流量的确定 (38)4.4.2排水沟断面设计 (39)第五章单体工程设计 (40)5.1 灌溉渠道纵横断面设计 (40)5.2排水沟断面设计 (42)5.3农渠衬砌方式的比选 405.4 田间道路工程 (44)5.5 渠系建筑物 (44)5.6 主要工程量 (45)5.7 主要材料、设备数量 (45)第六章施工组织设计 (46)6.1 施工条件 (46)6.2 施工方法及工艺流程 (46)6.2.1混凝土施工方法 (46)6.2.2混凝土衬砌渠道施工方法 (50)6.3 施工进度安排 (51)第一章灌区基本概况1.1灌区简况项目区位于运河以东,马厂镇和金牛镇境,涉及面积59.5平方千米,人口0.9万,辖长生、明香、猫坝、三汇、龙凤、龙虎、庙湾、国光、长岗9个行政村。

,包括3个项目片,总面积543公顷(8145亩)。

其中:南片位于金牛镇大牛庄的西北角,面积65.8公顷(986.62亩),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4′10.4″—116°56′45.6″,北纬38°34′15.8″—38°35′1.9″,西边以五斗渠为界,其余三面以乡村土路为界;中片位于曾官屯和旧屯交接带,面积129.8公顷(1946.92亩),地理坐标为东经 116°54′0.7″-116°54′46.6″,北纬38°35′59.3″—38°37′3.2″,东面、西面以排水斗沟为界,南面以金牛、马厂两镇分界线为界,北面为耕地;北片位于王胜武屯、代官屯、世印屯、曾官屯四个村庄交接带,面积347.2公顷(5207.39亩),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4′49.6″—116°57′05″,北纬38°37′35.3″--38°38′36.7″,东至老八支,南面和西面至乡村土路,北面为耕地。

1.2.1地形与地势项目区属低山丘陵区,以低山、河谷地貌为主,海拔高程在640米至1010米之间,相对高差370米左右。

区为向斜发育而成的细长台地,逆向平行岭谷地貌。

山丘较多,地下水丰富,但水源地较低,无法直接自流灌溉。

1.2.2气候根据彭水县气象站1951-1993年的统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7.6℃,最年平均气温18.3℃,最低年平均气温17.0℃,高低差值1.3℃,气温年际变化不大。

项目区年平均日照数为135.4小时,最高月和最低月分别为8月、12月。

8月为180小时,12月为36.9小时。

最高年为1245.8小时,最少年为870.2小时。

大春作物生长季为815.9小时,小春作物生长季为380.5小时。

项目区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64.62千卡/cm2,8月为最大值10.55千卡/cm2,7月次之为9.9210.55千卡/cm2,1月为最小值2.7310.55千卡/cm2。

全年气温 ℃,活动积温为6500℃;≥6℃的活动积温为5509.6℃,≥10℃活动积温为4796.3℃,≥20℃的活动积温为3004.6℃。

≥0℃的积温分布:冬季肀总量的5%,春季占29%,夏季占41%,秋季占25%,区无霜期长,全年为305天。

项目区属东亚季风环流控制围,年降雨分配极为不均匀。

区常年降雨量一般为1235.2mm,最高月6月为219.7 mm,最低月为14.8 mm。

春季360.7 mm,占29%,夏季509.4 mm,占41%,秋季303.9 mm,占24%,冬季61.7 mm,占6%,区自然灾害主要为洪涝,伏旱,但洪涝为主,水毁田土灾害较重。

1.2.3降雨量根据1959~1980年系列降水量资料,按经验频率公式%1001⨯+=nmP计算,保证率为75%的年份为1974年。

因此,确定1974年为典型年。

设计典型年(1974年)月降水量分配见表表1.1 1974年彭水县月降水量分配表资料来源:《省地区水资源调查与水利区划(附表)》,地区水利电力局编制,1993年4月。

1.2.4蒸发量表1.2 彭水县平均蒸发量统计表资料来源:《省地区水资源调查与水利区划(附表)》,地区水利电力局编制,1993年4月,附表4、蒸发资料的折算,为折算成60cm蒸发皿的蒸发量。

1.2.5水文地质彭水县属武隆山尾部和大娄山褶皱地带,整个构造受老厂坪、郁山,筲箕滩三个背斜和普子、桑柘坪、濯河坝~大集场三个大向斜所控制。

地质和构造为新华夏系次级沉降带,属新华夏系构造体系。

起主导地位的显著构造是北东向褶皱及其伴生的断裂。

项目区地层以前震旦系变质岩为基底(未出露)。

从震旦系到侏罗系,接受了巨厚层的沉积。

出露地层为元古界震旦系灰岩。

项目洞区地质构造强烈、岩溶发育,地下径流条件好,碳酸岩裂隙溶水水量丰富,易于开发利用。

1.2.6土壤根据 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项目区土壤主要包括2个土类(潮土和盐土)、4个亚类(潮土、盐化潮土、湿潮土和草甸盐土)、4个土属、5个土种,成土母质多为第四世纪大海冲积物,土层分布规律明显,砂粘土相间,层理交错,表层质地按距河流由近及远,冲积物由粗到细分布。

北片土壤主要为:轻壤质草甸盐土(两合土草甸盐荒)、中壤质体粘潮土(体粘粘性两合土)、粘质潮土(红粘土)和中度沼泽化粘质湿潮土(中度湿潮土);中片主要为中壤质潮土(粘性两合土);南片主要是粘质潮土(红粘土)。

三片都以粘质潮土(即红粘土)为主,其次是粘潮土和盐土。

其特性具体见表1.3。

.WORD版本.1.2.7社会经济条件项目涉及的六个行政村,2001年,农户数3198户,人口12249人,年末耕地总面积35021亩(2334.73公顷),户均耕地面积10.95亩(0.73公顷),人均耕地面积2.86亩,高于所在乡镇以及全县的平均水平。

粮食、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为42263亩(8452.60公顷)、3620亩(241.33公顷),总产量分别为683.61万公斤、33.97万公斤,播种面积单产分别为161.8公斤/亩、93.8公斤/亩,低于所在乡镇的平均水平。

这表明,项目涉及村土地生产率水平较低,普遍存在广种薄收的现象。

2001年,项目涉及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在2200-3000元之间,在所在乡镇和县域围属较富裕的地区(见表2-3)。

1.2.8农作物种植情况项目区周边多为旱地或水浇地,以种植冬小麦、玉米、高粱、大豆、花生等农作物为主,多为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

复种指数较高,在1.36-1.53之间。

农作物中粮食作物占主导地位,粮食作物中又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主。

2001年,项目涉及的六个村,粮、棉、油和瓜果蔬菜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分别为87.8%、2.0%、7.5%和 1.8%(见表2-4),个别村(旧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高达93.4%;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冬小麦播种面积占33.8%,夏玉米占28.2%,两项合计达62%,个别村(大王屯)达69.6%;此外,还有一定比例的大豆(15.6%)、高粱(13.1%)、绿豆(4.4%)、红薯(1.8%)和谷子(1.8%)等粮食作物(见表2-5)。

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高粱、大豆、棉花、花生、葵花籽、蔬菜,其平均单产分别为135公斤/亩、197公斤/亩、266公斤/亩、103公斤/亩、75公斤/亩、130公斤/亩、98公斤/亩、2488公斤/亩,低于同期所在镇及全县的平均水平(见表2-6)。

项目区土地利用类型基本上是荒草地、盐碱地,土地利用率相当低。

只有少许土地为当地农民自行开发,种植小麦等农作物。

由于土地肥力低下,干旱少雨,盐碱威胁,经营粗放,管理不到位,同周围其他有水源保证的优质旱地相比,作物长势不佳,亩产量相当低,平均在50-100公斤/亩左右。

1.3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1.3.1水利设施状况迁桥规划整理区,有一口山平塘,当地俗称水库,但淤积严重,基本失去蓄水灌溉作用。

项目区有排灌沟渠3000米,但由于多年失修,排水不畅,使区暴雨积水,近66.67公顷稻田被淹时间长达10天,影响泻洪能力。

田间主要是水田中有历史以来形成的一些水沟,排灌不分家,多为串灌,易传播感染病。

有些是望天田,天干时间稍长,就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旱地中基本没有灌溉设施。

1.3.2电力设施状况彭水(乌江电力集团)电网已输送到该区的每户家里,项目区有十千伏高压线从东向西纵横贯穿,电力设施较为齐全,这为项目施工和项目建设后区水泵、电动机等设备的运行提供了便利的电力条件。

1.3.3交通设施状况该区有一条彭(县城)迁(迁桥)路通过,除长岗村外,其余村村通公路,还有一条迁桥通往岩东的公路,稍加维修即可通行,交通运输较为方便。

1.4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1.4.1土地利用结构项目区土地总面积542.73公顷(8140.93亩,实测面积),主要为荒草地、盐碱地、苇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