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18思修第六章法律

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法律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产生于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
5、社会法:
亦称劳动和社会保障法,是近年来新划分出来的法律部门之 一。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和 社会福利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遵循公平和谐与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包括劳动合同、劳动保护、职业卫生、社会保险、社会救助、 慈善事业、特殊群体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
社会法
2016年辽宁拉票贿选案
9月,为期一天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 审议通过了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选 举产生的部分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当选无效的报告,依法 确定45名拉票贿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当选无效。 辽宁拉票贿选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查处的第一起发生在省级 层面、严重违反党纪国法、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严重违反组织纪律和换届纪律、严重破坏党内选举制度和人 大选举制度的重大案件。涉案人数众多、性质恶劣、情节严 重,触目惊心。目前,45名拉票贿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已被确 定当选无效。
宪法 基本经 济制度 基本政 治制度
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
国体 政体
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体决定政体 政体体现国体◆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
第六章 尊法 学法 守法 用法4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法治思维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因此,法治思维是一种融法律的价值属性和工具理性于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
国王如此胡作非为,这个国家有没有天理?有人提出国王的强拆违背了帝国宪法。 于是倔犟的磨坊主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让人惊讶的是,法院居然判皇帝败诉。并判决皇帝在原地按原貌重建这座磨坊,并赔偿磨坊主的经济损失——150大元。理智皇帝终于醒悟到:如果他藐视法律,人民就会藐视他这个皇帝。于是乎皇帝服从并自觉地执行了法院的判决,重建了这座磨坊。
对公民而言,法治思维就是当自己的理想目标、思想感情、行为方式、权利诉求和利益关系等与法律的价值、规则或要求发生冲突时,能够服从法律,作出符合法律的选择,按照法律的指引实施自己的行为。
【法律思维与法治思维的联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法律思维与法治思维作为思维的不同表现形式,它们都有思维所具有的概括性、间接性等一般特性,而且两者之间还有更为紧密的联系。法律思维与法治思维的联系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二,法律思维与法治思维都是理性思维。理性是认识之源,也是认识之本。法律作为人类主观认识和建构的结果,是人类理性的产物,也是人类理性的象征。当然,法治作为一种现代国家的治理理想,必定要求它符合比现行法律“更高理性”的标准。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一样都是追求“更高理性”的认知活动,它们本身就是一种理性思维。首先,两者都是一种逻辑理性。逻辑学适用于一切人。因而,它又是理性思维的裁判。就是说,由于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都是一种心理逻辑,这种逻辑中本身就体现出一种较高理性。其次,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是一种实践理性。法治思维强调思维主体对于思维客体(社会问题)的“穿透性反映”,进而能够形成具有科学性的“法治解决意向”。再次,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是一种规则理性。法治思维的“法治解决意向”强调通过规则来解决具体问题,强调规则的语词表达和法律效果都必须有确定性,强调权力行使遵循形式要件。这与法律思维中对规则的理解与运用,以及运用法律的“明确性”这一基本理性相一致。
思修第6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ppt课件

爱国统一战线
ppt课件 48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最鲜明的特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和最高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 制度载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体)。
ppt课件
49
•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 的必然选择,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 利益和共同愿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 巨大的优越性。
42
我国宪法的沿革
1908年 清政府《钦定宪法大纲》、国民党 1923年和1946 年的《中华民国宪法》,是代表封建买办阶级利益的宪法。 1912年 孙中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代表民族资产阶 级利益的宪法。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9年《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代表人民民主的宪法。 1954年,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诞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flv
(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六)基本经济制度
ppt课件
47
(二)我国宪法确立的国体和政体 (一)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我 国 的 国 家 性 质 我 国 国 的 体
我国《宪法》第1条规定:“中华 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 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重 要 保 障
我国国家的 阶 级 性 质
ppt课件 4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四部宪法
1954.9
1975.1
1978.3
ppt课件
1982.2年现行宪法
44
1988年4月和1993年3月两次修改,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确认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9年3月15日九届人大第二次会议第三次修订。确立了 “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明确了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贯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的民 主政治等改革的思想。 2004年修订,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思想地位; 明确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ppt课件

18
5.正当程序:表现为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 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方面。 (1)什么是正当程序: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 要从法律程序出发。 案例:美国的世纪审判—辛普森案 (2)讲程序的意义(为什么要讲程序):程 序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平、公正 正确看待讲程序带来的一些不便,如行 政处罚法中规定缴罚分离(20元以上) 程序是公平、公正最好的保障
ppt课件
14
2.权力制约
• 权力制约是指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受到的 规制和约束。 • 权力制约分为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 用权受到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 “任何人拥有权力,如果不被限制,他都 要滥用权力,这是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ppt课件
16
3.公平正义
(1)公平正义的内涵:指社会的政治利益、 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 合理、公平分配和占有。 (2)公平正义的分类:权利公平、机会公平、 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
问:如何看待因没有证据而败诉的案件? 前面A、B借款案例,B无借据也无其他证据,B起诉 到法院要求A还款,法院判B败诉。这样判会不会 不公平?会不会放纵不道德者等等
ppt课件
17
4.权利保障
• 权利保障主要是指对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 具体包括公民权利的宪法保障、立法保障、 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
ppt课件
ppt课件
10
2.法治思维的特征
• 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指导, 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 一种正当性思维。 • 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 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 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 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 辑思维。 • 第四,法治思维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 思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053】 20秋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一、单项选择题1.()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严格执法领导督法公正司法科学立法全民守法2.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及公民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宪法基本原则中()人民主权原则的要求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要求人权保障原则的要求3.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在我国法律适用的主体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党的纪检和监察机关4.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称为()经济法行政法民法刑法5.国家根据现行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及其调整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所属的法律部门是()刑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6.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实现这一原则的根本制度保证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二、多项选择题7.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它的本质上。
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本质的表述中正确的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尊重和反映了客观规律,因而具有先进性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广泛的人民性,而不再具有阶级性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保障8.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是()领导督法全民守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科学立法9.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的有()宗教信仰自由进行科研、文学艺术创作活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进行监督10.下列选项中,属于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依法服兵役尊重他人人格依法纳税11.下列选项中,属于公民人格尊严权的有()住宅安全权肖像权名誉权姓名权隐私权三、判断题12.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或社会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说课材料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教学目的: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法治道路的精髓。
准确把握法治思维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正确理解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理解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含义与特征及其关系。
培养法治思维方式,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妥善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和各种矛盾。
树立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
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关系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培养法治思维;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教学难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如何培养法治思维;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启发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导入新课:从这周开始,我们进行法制观的学习,这是本课程的最后一个版块。
先关注一个焦点事件——复旦投毒案问:谈谈你对“复旦投毒案”的认识?(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应该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
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一、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一)法律的一般含义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从法律发展史来看,法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1.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国家创制、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区别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方式和途径:制定、认可2.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且由国家保证实施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1)国家对公民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2)国家对公民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
案例:谁有权制定法律?有一个典型案例,说的是某村有一公共果园,常有村民饲养的牲畜进入果园吃树叶和果实。
村委会为此召开村民大会,提出今后若再有此类事件发生,村委会有权任意处置这些牲畜。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第二节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第四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第五节 培养法治思维 第六节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课堂小结: 1.法律的含义。 2.法律的历史发展。
思考: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实现了对历史上各种类型法律 制度的超越?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一)法律的含义
《说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灋” 有三层含义:神明裁判、强制性、公平性。
(一)法律的含义
这位司法女神是古罗马神话中的正义女神叫朱 蒂提亚,是四大美德之1——正义的守护神。英语中 的“justice”一词就是来自拉丁文正义女神的名字。 司法女神是裁判之神,用天平衡量诉讼双方提出的 证据,哪一方的证据充分就胜诉;哪一方的证据不 足就败诉,用宝剑加以处罚。她的职责是“裁断” 而不是发现;所以,要蒙上眼睛耳朵,避免外界的 声响扰乱理智的独立运行。她不会因为看见诉讼双 方而有主观上的倾向性,也不会因为受到干扰而难 以实现正义。这样,就能对不同种族、阶级、性别 的人都能一视同仁、公平对待。
封建主 义法律
封建制法律是封建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农民 阶级的工具,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共同利益。
封建制法律的基本特征有:一是确立农民对封建地主的人身 依附关系;二是实行封建等级制度;三是维护专制皇权;四 是刑罚严酷。
奴隶制五刑是指起于夏 朝的墨、劓(音易)、 膑、宫、大辟。到了西 周,膑变剕,加流、赎、 鞭、扑合为“九刑”。 到了封建制五刑演变成 了笞、杖、徒、流、死。
尊法守法学法用法

尊法守法学法用法
一、尊法:
尊法是一种社会道德准则,指的是尊重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遵守国家立法机关发布的所有有效法律。
要求人们在行为上努力遵守法律,尊重法律,不要违反法律,不能挑战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法治是社会的最高准则,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
二、守法:
守法是一种社会道德准则,指的是要求人们在行为上努力遵守法律,不要违反法律,不能挑战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守法就是要求人们遵守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不违反法律,不乱用法律。
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只有遵守法律,社会才能处于正常的发展和安定的状态。
三、学法:
学法是一种社会道德准则,指的是要求人们在行为之前,应该充分了解相关的法律,有效的学习法律,使自己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并且掌握各种法律文书的写作方式。
只有通过学习法律才能真正理解法律,并能够遵守法律,做到实践。
四、用法:
用法是一种社会道德准则,指的是要求人们在行为中应当遵守法律,依法行事,并且恪守其义务和权利,不轻易违反法律。
要求人们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正确使用法律,拒绝违法乱纪,既要尊重法律,又要积极利用法律,保障自身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法律制定
1.法律制定 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
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法律制定是国家对权利和义务,即社会利
益和负担进行Biblioteka 权威性分配。是法律运行的起 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立法程序
4
1
法律案的提出
法律的公布
3
法律案的表决
2
法律案的审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三)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①党的领导原则 ②人民主权原则: ③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④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⑤民主集中制原则
2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四) 我国宪法确立制度
1、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国体即国家性质,是国家的阶级本质,是指社会 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体,是中国的根本政 治制度。
守法的主体——一切组织和一切个人。 守法的含义——守法是正确行使权利和切实履 行义务两者的统一。
◆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16
第二节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律体系
一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二 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三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一 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二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三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一)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 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 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二)法律执行
1.法律执行 广义上,执法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
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 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狭义上,执法即行政执法,是指国家行 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
1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行政执法的主体
•(1) 各级人民政府 •(2) 享有执法权的各级人民政府的机构 •(3) 被授权组织 •(4) 受委托组织
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司法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原则
基本要求
主要原则
正确
司法公正
合法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合理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及时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四)法律遵守
1.法律遵守 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
规定行使权利(或权力)以及履行义务(或职责) 的活动。 2.守法
2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二、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一)宪法相关法 (二)民法商法 (三)行政法 (四)经济法 (五)社会法 (六)刑法。
◆法律乃治国之重器 良法乃善治之前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二、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三、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1949年共同纲领
1999年修正案
2004年修正案
1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行政执法的原则
•(1) 合法性 •(2) 合理性 •(3) 信赖保护 •(4) 效率
1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三)法律适用
1.法律适用 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
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 处理案件的专门性活动。
2.司法机关 是指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 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
1954年宪法
1993年修正案
2018年修正案
1975年宪法
1988年修正案
1978年宪法
1982年宪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二)我国宪法的地位
➢ 国家根本法 ➢ 治国安邦总章程 ➢ 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 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 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宪法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
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 过程。
•具体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执行 (执法)、法律适用(司法)、法律遵守 (守法)。
6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制定 (立法机关)
法律执行 (行政执法机关)
法律遵守 (机关、组织、个人)
法律适用 (司法机关)
2011年3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 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 工作报告时庄严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已经形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 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 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 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 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有机统 一整体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二)法律的历史发展
1、奴隶制法律 2、封建制法律 3、资本主义法律 4、社会主义法律
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一)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二)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法律制定
立法机关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国务院
中央军委
国务院各部门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 委会
设区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的 人民政府
……
立法权限 宪法和法律
行政法规 军事法规 部门规章 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 地方政府规
章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基本政治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三)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 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 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 则。”同时还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 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 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分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