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设计方案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2. 让学生掌握蒸腾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界中植物蒸腾作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
2. 蒸腾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三、教学难点:1. 蒸腾作用过程中水分的运输和转化。
2. 环境因素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图文并茂的PPT,直观地展示蒸腾作用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增强学生对蒸腾作用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绿色植物样本或图片。
3. 实验器材:透明塑料袋、尺子、笔记本等。
4. 教学视频或动画资料。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绿色植物,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它们是如何将水分和养分输送到各个部分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蒸腾作用的概念。
二、讲解蒸腾作用(15分钟)1. 讲解蒸腾作用的定义:绿色植物通过根部吸收水分,将水分和养分输送到叶片,叶片中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形成水循环的过程。
2. 讲解蒸腾作用的过程:水分从根部吸收,经过茎、叶柄、叶片,最终蒸发到空气中。
3. 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参与水循环、为植物提供向上的动力、增加大气湿度、降低气温等。
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绿色植物,观察并讨论该植物的蒸腾作用现象。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演示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进行一次课堂演示实验,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提醒注意事项。
3.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问: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吗?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教案

第4节蒸腾作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举例说出气孔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树目和分布,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树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难点:1、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实验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演示法、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1.关于本节课的引言,教师可以根据前面已经讲过的知识,复习提问:什么是光合作用?什么是呼吸作用?在上述两个生理过程中都有水的参与,说明水对于植物体非常重要。
从根本上讲,水是从哪里来的?植物吸收的水是否都被植物体利用了呢?由此引出本节课题: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本节课的引言还可以这样设计:教师首先提问: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上的空气却十分燥热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这是因为植物具有蒸腾作用,从而提高了空气的湿度,降低了空气的温度。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课题。
2.关于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的教学,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一套演示实验装置,即准备三个干燥透明并且不漏气的塑料袋,分别套在没有叶的枝条、少叶的枝条和多叶的枝条上,袋口扎紧,将这套实验装置放在教室温暖向阳的地方。
在实验的前一天,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在家里做探索性实验,用两个干燥透明并且不漏气的塑料袋,分别套在花盆中枝叶茂盛的基叶上,袋口扎紧(注意不要连花盆一起套进去,只能套住茎和叶,最好在套前浇一次水),其中一个袋中的叶片表面涂抹一层凡士林,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
《对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强弱因素的探究》实验设计

《对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强弱因素的探究》实验设计一、实验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活动,掌握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初步感知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基本步骤。
3、理解蒸腾作用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4、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强弱因素的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他们质疑、解疑、总结的能力。
通过课本知识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增进学生对蒸腾作用概念、意义等科学思想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师通过课外实验,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求知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养成认真、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
二、实验内容:(一)、实验名称:对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强弱因素的探究(二)、实验器材:1.材料:生长状况及大小相同和叶片数量及大小相同的新鲜植物枝条(由一个小组准备)2.仪器:(1)三角烧瓶(带穿孔塞)、甘油、计时器、枝剪(教师准备)、黑水笔;(2)电风扇(或电吹风筒)、温度计、恒温箱、金鱼缸(加盖)、湿度计、刻度尺、塑料袋(透明和不透明的)等。
(各小组选择所需器材)3.实验装置:三、实验教学设计思路:1、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掌握蒸腾作用的概念、部位、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在多次探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总结出影响蒸腾作用强弱的因素。
3、主要的设计思路:在七年级上册的生物教材里,我们已经学过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
但课本却没有说到影响植物蒸腾快慢的因素是什么,于是我引导学生猜想有光照、温度、湿度和空气流动情况有关,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想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并总结出影响蒸腾作用强弱的因素。
植物蒸腾作用的强弱可以用失水速度来衡量,以下的实验装置可以研究某些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植物枝条失水快慢的。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一节的实验教学设计

命 的社会责任感 ; 生命现象的多样性 和复杂性 , 认识 激
发热爱 自然 的情感及探究生命现象 的兴 趣 ; 理解科 学 、
技术 和社会 之间的关系 。
3 教 学 过 程
3 1 温故 知新 , . 导入新课 出示真核细胞 有丝分 裂和
减数分裂 的过程 图, 问 : 提 前一节课所学 的基 因突变和 基 因重组这两种生物变异 方式发 生在细胞 分裂 的什么
的 目的性 , 提高实验教学 的有效性都是有 帮助 的。
4 教 学 过 程
知识 , 为后续 讲解光合作用 、 呼吸作用 以及绿 色植物 在
4 1 温故知新 , . 激疑 引课
多媒体 呈现“ 观察 植 物 蒸
表 1 7对 相 对 性 状 及 其 基 因 与 突 变情 况
导致酶失去活性 , 不能使 无活性 的 G 2转 变为有 活性 Ao
变, 最终 突变体 变为 白色。剩下 的 3对基 因仍然 没有 被克 隆 , 突变的原 因也 不清楚 , 当前 的研究 表 明这 3 但
c aatrain e ec ,19 9): hrc i t .G nt s 8 ( ez o i 3—1 O
的碱基替代使得 碱性 螺旋 一环 一螺旋转 录因子发生 突
・
6 4・
生 物学教 学 21 年( 7 第_ 02 箍3 卷) 7 _ 塑
“ 色体 变 异 ’( 一 课耐 ) 染 ’第 的教 学 设 计
时期 ?哪种变异方式 产生了新 的基 因?并让学 生思考
和讨论 : 如果用光学显微镜 观察 , 这两 种变异方式 能被
观察 到吗?仔 细观察 有丝分 裂 和减数 分裂 过程 图 , 发
见的染色体变异 。适 当己的想象力 , 想一想 : 了基 因突变 和基 因重组 这 除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上册《蒸腾作用》教案、教学设计

(5)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梳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4.教学评价设想:
(1)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评价其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通过实验报告、练习题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知识掌握情况。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
2.作业提交时间:一周后。
3.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给予评价和反馈。
4.学生应认真对待作业,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身能力。
(3)开展小组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促进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颗植物,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体内的水分是如何运输的吗?”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蒸腾作用。
3.通过展示植物蒸腾作用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激发学习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本内容,总结蒸腾作用的定义、过程和作用,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要求不少于200字。
2.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一天内不同时间段植物蒸腾作用的现象,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将观察结果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要求内容真实、观察细致。
(2)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蒸腾作用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3)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蒸腾作用的相关问题,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2.针对难点内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过程,从而理解蒸腾作用与水分运输的关系。
八年级下册科学《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开始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幅描绘各种植物叶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大家知道这些植物的叶子有什么作用吗?”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对植物叶子的认识。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策略。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完成观察、实验、讨论等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在每次实践活动后,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思考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在下一次活动中改进。此外,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他人的不足,并给予建设性的意见。
八年级下册科学《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八年级下册科学课程中,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随着学生对生物学的深入学习,他们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过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本案例旨在通过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植物叶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蒸腾作用在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植物叶与蒸腾作用的关系,以及蒸腾作用在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总结植物叶的结构与功能、蒸腾作用的意义,以及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2-1-2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济南版生物七年级

课题: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设计者: 审核者: 执教者: 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植物的蒸腾作用和叶片的结构。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蒸腾作用的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
5.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6.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学习重点: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
2.说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3.举例说明蒸腾作用的应用。
学习难点:1、叶片结构的观察。
2、叶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二、教学过程(一)新知探究部分第一学程:学习任务植物的蒸腾现象主问题1 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叶片面积有什么关系?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导学单上的学习任务)学生阅读课本,明确实验步骤,同时注意实验注意事项,尝试设计探究方案。
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组长主持,组内互学,及时纠错。
(2)组内总结。
(3)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做好展讲准备。
)1.根据提供的材料(材料:有分枝的植物;三个透明塑料袋;细线等),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操作完成实验3.根据本组的设计预测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1)预测各塑料袋中的现象有什么不同?(2)为什么要对三个枝条做不同的处理?该实验的变量是什么?(3)你能推测植物散失水分的主要部位吗?4.观察实验现象:叶片多的一组,塑料袋壁上的水珠多;叶片少的一组,塑料袋壁上的水珠少;没有叶片的一组,塑料袋壁上的水珠最少,几乎没有。
5.得出实验结论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各小组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
)说出实验现象:叶片多的一组,塑料袋壁上的水珠多;叶片少的一组,塑料袋壁上的水珠少;没有叶片的一组,塑料袋壁上的水珠最少,几乎没有。
小学实验手册614-1证明植物的蒸腾作用

证明植物的叶有蒸腾作用一、实验目的知道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利用叶表面的气孔植物进行气体交换和蒸腾作用。
二、实验作用本实验是三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第二单元《绿色开花植物》中“植物的叶”中的内容。
本实验属于生物领域的重点实验,通过将活体植物叶密闭后观察袋内水珠凝结和变色硅胶干燥剂变色情况,来证明植物的叶具有蒸发水分的作用,称为蒸腾作用。
三、实验原理植物叶片表面有气孔,能够开闭,将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形式散失到叶片周围的大气中。
用塑料袋套住活的叶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就留在了塑料袋内,随着湿度的提高,会在塑料袋内侧凝结水珠,将置于袋内的变色硅胶干燥剂变色。
由于蒸腾作用不仅仅是单纯的物理现象,还受到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实验时可以增加光照和提高温度来缩短实验时间和增强实验效果。
四、实验过程【实验器材】健康盆栽百香果,食品保鲜袋,橡皮筋,凡士林,洗耳球,变色硅胶,60瓦写生灯。
【实验装置】变色硅胶【实验步骤】(1)选择同一株盆栽百香果上大小形状、健康程度差不多的2片叶片,分为A和B。
将凡士林均匀的涂抹在A叶的上下表面,待干。
(2)取2个合适大小的食品保鲜袋,用洗耳球泵入空气检查是否漏气。
确认不漏气后,分别在2个食品保鲜袋中加入半药匙变色硅胶颗粒,将保鲜袋套住AB叶片,在叶柄处用橡皮筋扎牢,用凡士林涂抹保鲜袋扎口处,防止漏气。
(3)将盆栽置于60瓦写生灯光照下,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记录】表:植物连续光照30分钟实验观察记录叶片编号变色硅胶变色情况保鲜袋内侧情况A蓝色,未变色保鲜袋内侧无明显变化B由蓝变粉红色保鲜袋内侧凝结水珠A叶表面涂抹了凡士林用于密闭表面气孔,蒸腾作用的水蒸气无法从植物体内逸出,保鲜袋内环境水分没有增加,袋内侧没有凝结水珠,变色硅胶干燥剂也没有吸收空气中水分变色。
B叶表面没有做处理,气孔可以进行蒸腾作用,逸出的水蒸气增加了袋内的湿度,在保鲜袋内侧凝结水珠,使变色硅胶干燥剂变为粉红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组成员:曹文治,陈建钊一·实验探索目的
1、了解植物的蒸腾作用的过程。
2、探索植物的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
3、探索植物叶片上下表面蒸腾作用的差异。
二·实验原理
1、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
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
2、蒸腾部位:(1)叶片:通过叶片表面上的气孔进行的蒸腾,叫做气孔蒸腾(stommatal
trspiration):约占总蒸腾量的90%以上。
通过叶片表面的角质层进行的蒸腾叫做角质层蒸腾(cuticular trspiration ):约占5%~10% (2)茎枝:从茎表皮的皮孔进行蒸腾称为皮孔蒸腾(lenticular stommatal trspiration ):约占0.1%)。
3、不同植物的叶、同一植物不同的叶、同一片叶的不同部位(包括上、下表皮)都有差异,
且受客观生境条件的影响。
浮水植物只在上表皮分布,陆生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都可能有分布,一般阳生植物叶下表皮较多,上表皮接受阳光,水分散失快,所以上表皮少。
三·实验材料、仪器、药品
(1)材料:两枝粗细相近的阔叶枝条,如海南蒲桃枝条;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数相同的嫩枝。
(2)仪器:试管架、试管若干、透明塑料袋七个左右、棉花;
(3)药品:凡士林、食用油。
四·实验步骤
1、植物的蒸腾现象
(1)选材:选取两枝粗细相近的阔叶枝条,如海南蒲桃枝条,一枝将叶片去掉,一枝保留叶片。
(2)插管:将两根枝条分别插入两个同一型号的小试管内,枝条要插到试管底,并在两支试管外壁标上A、B。
(3)加液:在两支试管内分别加入一定量的红墨水染红的水,保持两试管内红水的液面高度一样,液面上加适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发。
(4)标记:用红色橡皮筋从试管底套上,移动到液面位置,标记液面高度。
(5)固定:用棉絮把枝条包住,固定在试管口,然后将两支试管放置试管架上。
(6)罩袋:枝条露出试管外的部分分别用透明塑料袋罩住,袋口扎紧。
(7)照光:将试管架放到阳光下,约3h。
(8)观察
2、植物叶片上表面与下表面蒸腾作用的差异
(1)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数相同的嫩枝,分别进行一下处理:A、不处理;B、在叶片下表面涂上凡士林;C、叶片上、下表面涂上凡士林;D、窃取叶片并在切口处涂
上凡士林。
(2)将四株嫩枝加入四支试管,分别编号。
(3)给每支试管加入等量的水,保持液面高度一样,液面上加适量的食用油。
(4)用橡皮筋从试管底套上,移动到液面位置,标记液面高度。
(5)光照3h后观察液面高度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