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集)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技巧》教学设计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技巧》教学设计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技巧》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认识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会正确划分文言文朗读节奏。

教学类型:讲授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语句:“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


出示两种停顿方法,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引入课题。

二、举例讲解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技巧:
1、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
例句:一狼/洞其中。

君之病/在肌肤。

2、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要停顿
例句:忘/路之远近。

恐/前后受其敌。

衔/远山,吞/长江
3、前置状语和主语之间稍加停顿
例句:尝/与人佣耕。

俄而/百千人大哭。

4、并列承接词组前后两部分之间要停顿
例句:泉香/而酒洌。

斗折/蛇行
5、骈句、排比句的朗读节奏,上下两部分划分是相同的例句: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个雨/山前。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三、课堂练习,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醉翁之意/不在酒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四、课堂小结
结构图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断句 集体备课教案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断句 集体备课教案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断句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

2、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如“字句意思完整”“语法结构合理”等。

(2)常见的断句标志,如“曰”“云”“乎”“矣”“也”等虚词,以及对话标志、对称结构等。

2、难点(1)在复杂的文言文中准确判断断句位置,尤其是在没有明显标志的情况下。

(2)理解文意,根据上下文进行合理断句,避免因断句错误导致对文意的误解。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对断句有初步的认识。

2、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断句的技巧,提高断句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断句的难点和疑惑,共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展示一段没有标点的文言文,让学生尝试朗读和理解,从而引出断句的重要性。

(2)举例说明断句错误可能导致的文意误解,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不同的断句有不同的意思。

2、知识讲解(1)介绍文言文断句的定义和作用。

断句是指在阅读文言文时,根据文意和语法结构,在句子应该停顿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以便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2)讲解断句的基本原则字句意思完整:一个句子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断句时不能把一个完整的意思割裂开来。

语法结构合理:要符合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如主谓宾结构、动宾结构等。

(3)介绍常见的断句标志虚词标志:如“之”“乎”“者”“也”“矣”“焉”等,通常在这些虚词后断句。

对话标志:“曰”“云”“言”等词后一般要断句。

名词和代词: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主语和谓语之间可以断句。

排比、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可据此断句。

3、练习巩固(1)给出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断句,并互相交流和讨论。

(2)选取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段落,让学生进行断句练习,教师巡视并指导。

初中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初中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初中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一)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教案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

教案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

教案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朗读的基本停顿方法。

2.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文言文朗读的停顿方法。

难点:如何正确运用停顿方法,使朗读更具表现力。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基本方法。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模仿。

3.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教师点评指导。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选取适合的文言文片段。

2. 教学设备:录音机、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朗读的停顿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基本方法,如: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等。

3. 示范: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模仿。

4.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点评指导。

5. 总结:归纳文言文朗读停顿的方法,强调正确运用停顿的重要性。

6. 拓展:推荐一些文言文朗读的优秀作品,让学生课后欣赏、学习。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段文言文进行朗读练习。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深入学习文言文朗读停顿的五个基本规则。

2. 通过对句子结构的分析,练习正确停顿的位置。

3. 掌握不同句子类型(如疑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停顿特点。

七、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给出的文言文句子,根据停顿规则练习划分停顿位置。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新闻播报员,练习在播报过程中正确使用停顿。

3. 比赛活动:组织停顿规则应用比赛,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

八、教学策略与技巧: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句子示例,让学生直观理解停顿规则。

2. 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区分不同句子类型的停顿特点。

3. 利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大胆练习,提高自信心。

九、教学评价设计:1. 课堂练习:通过即时问答或小测试,评估学生对停顿规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朗读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练习,家长签字确认。

文言文断句技巧(超实用教案)

文言文断句技巧(超实用教案)

文言文断句技巧(超实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通过对文言文断句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的原则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地运用断句规则,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文言文材料。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介绍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a. 按照句子成分进行断句。

b. 遵循句子结构规律,主谓宾、定状补。

c. 注意句子中的标点符号,如逗号、句号等。

2. 示范讲解断句的方法和技巧。

a. 以具体的文言文句子为例,展示断句的过程。

b. 分析句子中的停顿和语气词,如“也”、“乎”等。

c. 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语境和逻辑关系进行断句。

3. 学生练习断句,教师点评和指导。

a. 提供一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进行断句练习。

b.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断句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c. 针对学生的断句错误,进行讲解和纠正。

五、教学反思与拓展:1.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断句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2. 教师总结文言文断句的要点和技巧,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3. 推荐一些文言文断句的练习材料,让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4. 鼓励学生多阅读文言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目标:1. 深化学生对文言文断句规则的理解。

2. 提高学生准确识别和应用文言文特殊断句现象的能力。

3. 通过断句实践,增强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特殊文言文断句现象的识别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对复杂句式和修辞手法的断句处理。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实践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文言文案例、讨论手册。

九、教学内容与步骤:1. 分析文言文中的特殊断句现象。

a. 列举常见的特殊断句现象,如对仗、排比、设问等。

文言文断句教案

文言文断句教案

文言文断句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能够正确进行文言文的断句和文段编排。

二、教学内容1.文言文断句基本概念。

2.文言文断句的原则和方法。

3.文言文的段落编排和排比技巧。

三、教学步骤1.引入教师可以引入句子的长度和长句子的阅读难度,从而引出文言文的断句教学。

通过展示一段复杂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到长句子的繁琐和阅读难度,并引出断句的必要性。

2.呈现将一段文言文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辨别其中的句子和段落。

教师可以进行点拨和提示,让学生逐渐意识到文言文中断句的重要性。

3.讲解(1)文言文断句的概念文言文断句是指对文言文中的长句子进行合理的分割和排版,使其便于阅读和理解。

文言文断句的目的是让读者明了文言文的意思,能够顺畅地阅读。

(2)文言文断句的原则和方法1)依据语法和上下文,进行意义的分隔。

2)避免将句子断成无法理解的词组,或将一个完整的句子断成两个以上的子句。

3)依据语气和情感,进行断句。

例如:停顿、抑扬顿挫等。

4)减少断句的数量,保证整个句子的表达逻辑顺畅。

5)不同的文体和文种,断句方式也不同。

(3)文言文的段落编排和排比技巧进行文言文的段落编排时,一般要保证每个段落的主题清晰明确,分别安排不同的话题,或者以时间、因果、对比等方式进行排比,以突出每个段落的主题和意义。

4.练习将几段文言文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断句,并说明断句依据。

可以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断句练习。

教师可以检查并进行点评,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5.总结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醒学生关注文言文的断句和排版。

并告诉学生,断句不仅是阅读理解的必备技能,也是写作和翻译的关键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文言文的断句原则和方法,以及文段编排和排比技巧。

2.教学难点:文言文断句的技巧和方法需要大量实践练习,需要教师进行误导分析和点评。

五、课后作业1.设计一篇文言文,并进行断句练习。

2.整理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规则和技巧。

文言文断句技巧(超实用教案)

文言文断句技巧(超实用教案)

文言文断句技巧(超实用教案)第一章:文言文断句概述1.1 文言文的特点1.2 断句的意义与作用1.3 断句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第二章:文言文词语断句技巧2.1 常见虚词的断句规律2.2 语气词的断句特点2.3 助词的断句用法2.4 常见词语断句实例分析第三章:文言文句子结构断句技巧3.1 主谓结构断句3.2 动宾结构断句3.3 偏正结构断句3.4 并列结构断句3.5 句子结构断句实例分析第四章:文言文修辞手法断句技巧4.1 对偶句的断句4.2 排比句的断句4.3 设问句的断句4.4 反问句的断句4.5 修辞手法断句实例分析第五章:文言文特殊断句技巧5.1 并列短语的断句5.2 方位词的断句5.3 数量词的断句5.4 特殊句式的断句5.5 特殊断句实例分析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技巧和方法,通过理论讲解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断句技巧,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意义。

第六章:文言文意群断句技巧6.1 意群的定义与划分6.2 意群断句的原则6.3 意群断句的实践应用6.4 意群断句实例分析第七章:文言文语境断句技巧7.1 语境在断句中的作用7.2 依据语境推断断句7.3 语境断句的注意事项7.4 语境断句实例分析第八章:文言文修辞语气断句技巧8.1 修辞语气与断句的关系8.2 不同修辞语气的断句特点8.3 修辞语气断句的实践应用8.4 修辞语气断句实例分析第九章:文言文难句断句技巧9.1 难句的特点与断句难点9.2 难句断句的策略与方法9.3 难句断句的实践应用9.4 难句断句实例分析第十章:文言文断句综合训练与提高10.1 断句技巧的综合运用10.2 断句实践训练设计10.3 断句能力的提升策略10.4 断句综合训练实例与评价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文言文断句概述重点和难点解析:1.2 断句的意义与作用断句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至关重要,正确的断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提高阅读效率。

文言文断句停顿原则

文言文断句停顿原则

文言文断句停顿原则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正确的断句和停顿是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意图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指导原则,帮助你进行文言文的断句和停顿:1. 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句首语助词和关联词,如“夫”、“盖”、“然”等。

在这些词语后面应该适当停顿,以突出语句的结构和层次。

2. 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在文言文中,有时两个单音词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而在现代汉语中可能需要多个词语才能表达。

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将这两个单音词分开读,而不是连读。

3. 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在文言文中,词语的顺序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因此,要根据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语顺序来停顿,确保语句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4. 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在文言文中,有时名词可以作为状语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在这种情况下,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该连读,而不是分开读。

5. “而”字后应该停顿“而”字在文言文中常常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句子。

在“而”字后应该适当停顿,以突出其连接作用。

6. 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在断句和停顿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句子结构。

如果原文中存在复杂的句子结构或长句,可以通过适当的停顿来体现其原貌。

7. 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在文言文中,有时会省略某些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在节奏停顿时,应当体现出这些省略成分,使语句更加通顺和理解。

8. 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在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和地名等特定名词。

对这些名词的不了解容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因此,在阅读前应当对相关背景知识有所了解。

9. “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在文言文中,“也”字常用于句中表示语气和停顿。

在朗读时,应当在“也”字后面适当停顿,以突出语句的语气和节奏。

10. 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最终,对文意的理解是确定停顿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集)文言文朗读停顿资料汇集1.中考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关于读,过去认为很难用笔试的形式来考查,现在在还没有条件推广口试的时候,读的这几项内容在近几年的笔试中考卷中还是有所体现,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这方面的考试有加大的趋向。

在笔者收集的这50多份中考试卷中,有1/6 的试卷都有这方面的考题,特别是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试卷,这方面的内容占1/5,现就以读的节奏为例谈谈怎样断句。

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等,一般从句子结构与语意两方面来分析:一、从句子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一)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等。

如:例一、(云南省2005年课改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B、王之蔽/甚矣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

B项中“蔽”是动词谓语,“甚”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

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

再如:例二、(济南2005年课改题)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2分)余闻之也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

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二)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二、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一)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

如:例三、(常德市2005年中考题).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A.蜀之鄙/有二僧 B.子/何恃而往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这里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

A、B项是主谓间的停顿,是正确的。

再如下例(2)就与这里的C句一样,(1)是主谓间的停顿,在“人之为学”后停顿。

例四、(福州市2005年中考题)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2分)(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2)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二)今为一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

如“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是不要的意思,“论”是说的意思,因此,“无”与“论”要断开来。

还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中,“虽”是虽然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也要断开来读。

(三)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词与句中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夫/战,勇气也”,“乃/悟前狼假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等。

(四)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

例五、(重庆北碚2004课改题)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里意思是,我看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乱了,旗也倒下了,所以追逐他们。

我看和望的对象是“他们的车辙怎样”、“他们的旗怎样”,“视其辙乱”与“望其旗靡”这个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间就不能断开,所以A、C两项就错了。

“故”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应停顿,因此B项才对。

例六、(邵阳市2005年中考题)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2分)A. 先天下之忧/而忧B.然则/何时而乐耶C、尝求古仁/人之心 D.吾/谁与归这里的“古仁人”是一个短语,不应分开,所以C项错了,A项是语意转折的停顿,B项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停顿,所以这两项对了。

D项是主谓间的停顿,也对。

例七、(厦门市2005年中考题)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期日/中 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这里A项意思是“到了日中”,“日中”是中午的意思,不能分开;B项不是“子骂父”而是“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应在“子”后停顿才对;C项“下车”与“拉他”两个动作间的停顿,对了;D项是老朋友到日暮还没有来,“至暮”不能分开来,这项为错。

例八、(重庆2005年中考题)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这里“草木之花”、“出淤泥而不染”、“花之富贵”都是完整的短语,如果读断读碎,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这里A、C、D三项为错。

(五)表示突出强调的地方,停顿要使意思讲得通。

例九、(福州2005年课改题).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2分)(l)虽千里不敢易也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里(1)项的意思是为了突出强调“即使千里”这么大的地方也不敢换,何况才五百里,所以应在“千里”后停顿才对;(2)项意思是你/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秦王为了威吓唐雎,用“天子之怒”来直接吓唬,那种气势、那种语气可想而知。

所以在“公”后停顿一下,“闻”后停顿一下,才能突出强调秦王那种骄横。

例十、(山西2005课改题).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这里A项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突出“年幼时”,所以在“年幼时”后停顿是对的;B项意思是更加敬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强调的是“益慕”,所以在“益慕”后停顿才对,再则,“圣贤之道”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可分开,这项就错了;C项突出强调的是没有鲜嫩、好吃的肉菜,“无”后停顿是对的;D项是突出光彩照人的样子,所以“烨然”后停顿是对的。

同学们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多分析、多思考、多总结,就会找出规律来,自然形成自己对文言文的语感,读准文言文内容,在考试中也不难对付这类的考题。

———发表于云南教育报刊社的《学生新报》2005年11月26日2.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正确停顿是朗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的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子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内部各种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

因此,朗读时要确切理解文章,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与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其他次要成分。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若”、“若夫”、“至于”、“盖”、“故”、“惟”、“且夫”……朗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注意分开读。

如“今齐地/方千里;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吾从/而师之。

“地方”、“可以”、“从而”,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恰巧是一个复音词,词义发生了变化,要分开来读。

(三)“也”用在句中提示停顿,朗读时应停顿,不能误为副词。

如,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四)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词”来停顿。

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五)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

如,“其一犬坐于前”,“犬”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犬坐”应连读,若分开,就错将状语当作了主语,改变了句意。

正确停顿是,“其一/犬坐/于前”。

(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的成分,不要把成分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如,晋/·军军/函陵,秦/·军军/汜南(晋军军于函陵,秦军军于汜南),加点字省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七)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如,“望晚日照城廓”,句中“望晚”是“向晚”之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廓”,就成了动宾结构。

又如,“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再如,“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就会导致朗读停顿的错误。

如,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稽”是群名,“山阴”是县名。

庐陵/萧君圭/君玉,“庐陵”是县名,“萧君圭”是人物,“君玉”是其字。

(摘自《语文报》作者: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郑秋寒)3.如何读好文言句子的停顿不少初中生不喜欢学文言文,重要原因是教法单调,学习不得要领。

事实上,语言学习是有规律的,学习语言要下苦功,要讲究积累。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是反复朗读,自能领悟文章的旨意。

现代社会当然不可能“书读百遍”,但朗读仍然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文言文的朗读与现代文一样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感情。

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读音(一)“破音”异读,即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和词义的变化。

如:“陈胜王”中“王”读wàng,动词,为王。

(二)通假异读。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读wú,同“无”:“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读zhǔ,同“嘱”。

(三)古音异读,如“可汗大点兵”中“可汗”读kè hán,又如“浩浩汤汤,横无几涯”中“汤汤”读shāng shāng.(四)文言虚词一般要轻读,而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等则需重读。

停顿(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好停顿。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结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

这样就能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