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集
文言句式朗读节奏划分

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1.夫/大国,难测也例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例3.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例1、2中句首发语词:如“夫”、“盖”,例3中的关联词:“且”,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 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
如:①佳木/秀而繁阴。
例①中“佳木”是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局部之间应作停顿。
例②③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3.停顿要表达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是关键词)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关键词)4.句式整齐的句子,朗读时可用相同的节拍来读。
例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二二拍)例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二三和二二拍)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例(1)中“其”后省略了“狼”;例(2)“以”后省略了“之”;例(3)介词“为”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为”后略停,以表达出宾语的省略。
6.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如:(1)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2)陈康叔公/尧咨/善射(《卖油翁》)例(1)“虞山”,山名。
“王毅叔远甫”,姓王名毅字叔远。
“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例(2)“陈尧咨”,谥号康叔。
“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因为陈是欧阳修的前辈,所以名字与谥号合称,表示尊重。
总之,文言文停顿节奏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但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准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
希望同学们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这样,才能轻松地掌握好文言文节奏的停顿作品简介:文言文朗读节奏考生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答题时无规律可依,心中自然无底。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朗读停顿的划分⽅法⽂⾔⽂朗读停顿的划分⽅法⼀、句⾸关联词和语⽓词(如:夫、盖、若、⽽等)之后要作停顿:例:(1)⽽|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若夫|霪⾬霏霏(3)盖|⼤苏|泛⾚壁云⼆、⼏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例:(1)《⽣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于是”(2)《捕蛇者说》中的“可以”、“⽣⽇”(3)《桃花源记》中的“妻⼦” (4)《⼝技》中的“中间”例: a、⽽|乡邻之⽣|⽇蹙 b、中|间|⼒拉崩倒|之声三、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般要作停顿,谓语中⼼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例:(1)池|⾮不深也(2)以光|先帝遗德(3)余将告|于莅事者四、需要着重强调的地⽅,⼀般要停顿:例:(1)先|天下之忧|⽽忧(2)殚|其地之出五、“也”⽤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朗读时应作停顿:例:余闻之也|久六、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般要作停顿:例:(1)其⼀|⽝坐于前(2)必以|分⼈七、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例:(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2)有良⽥|美池|桑⽵|之属⼋、总领性词语后⾯要停顿。
(三)、中考题例例1、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项是()A.⾃|吾⽒三世|居是乡B.⽽|乡邻|之⽣⽇蹙C.今其|室⼗⽆⼀焉D.⾮死|则徙尔(05年中考题) 分析: A句中,“⾃”是⼀个介词,明显不能独⽴,后⾯必须跟上宾语,才能表⽰⼀个确切的意思。
“⾃吾⽒三世”才是⼀个意义单位。
所以A句的划分是错的。
再看B句,“⽽”是⼀个转折连词,属虚词范畴⽆实义,因此它也不能独⽴。
再说“乡邻之⽣”是⼀个偏正词组,应看作⼀个整体,不能拆开。
C句的“今其室”也是⼀个偏正词组,表⽰⼀个相对独⽴的意义,中间不能拆开。
正确的答案只能是按意义划分的D。
例2、下列句⼦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项是( )A.⼭不|在⾼,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帘|青C.⽆丝⽵|之乱⽿,⽆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云亭(2004年中考题) 分析:A句中的“不在”是⼀个否定合成谓语,应看作⼀个意义单位,因此不能分开。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在写作文言文时,正确的断句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达的效果。
下面给出一些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并附带一些练习,帮助您提高断句的能力。
1. 主谓断句法:根据句子的主谓关系来断句。
通常将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吾闻友人善鼓琴。
练习:参军者多爱国。
2. 宾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动宾关系来断句。
将动词和宾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君子爱民。
练习:明月皎皎。
3. 状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状语关系来断句。
将状语和谓语宾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于是乐师陈词而宫商。
练习:以后人闻之大无伤。
4. 承载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承载成分来断句。
将承载成分和相应的宾语或状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人生贵有所为甘有所不为。
练习:士为之。
5. 对仗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对仗关系来断句。
对仗是指句子中的词语或短语在结构和意义上相对应。
例:射者克而使我射者息。
练习:春风吹又生。
6. 偏正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偏正关系来断句。
偏正是指表示修饰、说明、限定等关系的短语或从句。
例:故颇有知古之称。
练习:严冬坚冰。
7. 并列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并列关系来断句。
并列是指句子中两个或多个相同性质的成分并列在一起。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练习: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8. 插入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插入成分来断句。
插入是指在句子中插入修饰、补充或解释的语句,通常用逗号隔开。
例:吾愿斯摩以陪吾游。
练习:和风生,将进酒。
通过不断练习和多读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可以提高断句的能力。
同时要注意语序和词性的理解,才能准确判断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做到恰当地断句。
文言文断句停顿原则

文言文断句停顿原则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正确的断句和停顿是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意图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指导原则,帮助你进行文言文的断句和停顿:1. 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句首语助词和关联词,如“夫”、“盖”、“然”等。
在这些词语后面应该适当停顿,以突出语句的结构和层次。
2. 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在文言文中,有时两个单音词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而在现代汉语中可能需要多个词语才能表达。
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将这两个单音词分开读,而不是连读。
3. 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在文言文中,词语的顺序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因此,要根据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语顺序来停顿,确保语句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4. 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在文言文中,有时名词可以作为状语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在这种情况下,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该连读,而不是分开读。
5. “而”字后应该停顿“而”字在文言文中常常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句子。
在“而”字后应该适当停顿,以突出其连接作用。
6. 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在断句和停顿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句子结构。
如果原文中存在复杂的句子结构或长句,可以通过适当的停顿来体现其原貌。
7. 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在文言文中,有时会省略某些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在节奏停顿时,应当体现出这些省略成分,使语句更加通顺和理解。
8. 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在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和地名等特定名词。
对这些名词的不了解容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因此,在阅读前应当对相关背景知识有所了解。
9. “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在文言文中,“也”字常用于句中表示语气和停顿。
在朗读时,应当在“也”字后面适当停顿,以突出语句的语气和节奏。
10. 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最终,对文意的理解是确定停顿的关键。
初中文言文断句方法

初中文言文断句方法初中生在朗读文言文时,常会因为没有规律可依,导致节奏不准,从而失分。
其实,文言文朗读节奏是有规律可循的。
首先,句首的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如,“而”是转折连词,“XXX”、“盖”、“且”为语气助词。
其次,一些古今异义词的朗读需要分开。
例如,“生日”在这里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
“中间”是“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
在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
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例如,“池非不深也”中是主谓之间的停顿,“以光先帝遗德”、“遂许先帝以驱驰”是谓语之间的停顿。
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
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
例如,“余闻之也久”。
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例如,“其一犬坐于前”中,“其”后省略了“狼”;“必以分人”中,“以”后省略了“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中,介词“为”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为”后略停,以体现出宾语的省略。
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例如,“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中的“岸芷”与“汀兰”,“郁郁”与“青青”是并列短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为并列短语。
在文言文中,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都应该停顿。
例如,《核舟记》中的“XXX/XXX/刻”,“XXX”是山名,“XXX”是姓XXX字叔远,“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又如,《卖油翁》中的“XXX/XXX/善射”,“XXX”是谥号XXX,“公”是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因为XXX是XXX的前辈,所以名字与谥号合称,表示尊重。
总之,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我们需要掌握文言文停顿节奏的规律,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才能轻松地掌握好文言文节奏的停顿。
在划分诗歌节奏时,可以按照意义或节奏来划分。
例如,四言诗可以划分为“二二”,如“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五言诗可以按意义单位划分为“二三”,如“问女/何所思”;也可以按节奏单位划分为“二二一”,如“大漠/孤烟/直”,或是“二一二”,如“举头/望/明月”;七言诗可以按意义划分为“四三”,如“两岸青山/相对出”,也可以按节奏划分为“二二二一”,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言文句子停顿规律和技巧总结

文言文句子停顿规律和技巧总结
1. 嘿,你知道不,文言文句子停顿可有规律啦!就好像咱走路,一步一步得有节奏。
比如说,遇到“而”“则”这样的字,就像遇到个小拐弯,得停一下。
2. 咱拿“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来说,读到“而”这儿就得顿一下,要不读起来可就别扭啦,就像跑步喘不过气儿似的。
3. 还有啊,那些个表示时间、地点、人名啥的,那也是要停顿的。
就好比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之秋”后面得停,像是给它单独的时间站出来一样。
4. 有次我读文言文,就是没注意停顿,结果读得乱七八糟,家人都笑话我呢,就跟那刚学说话的小孩儿似的。
5. 再就是句子意思转折的时候,也得停顿哦!就像走在路上突然改变方向了似的。
6. 记得有回在课堂上,老师让我们读文言文,有个同学停顿错了,一下子全班都哄笑起来啦。
7. 另外,那些特殊句式,像判断句、倒装句啥的,都有它们专门的停顿地方。
这就像是给它们量身打造的停顿规则。
8. 哎呀呀,掌握了这些文言文句子停顿规律和技巧,读起文言文可就顺溜多啦,再也不会闹笑话咯!。
文言文断句和停顿

文言文断句和停顿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而能否把握好文言文的节奏,是能否读懂文言文尤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文言文的节奏包括文言断句和文言停顿两个方面。
要把握好文言文的节奏,必须先分清断句和停顿的概念。
一、文言断句1.断句和句读的概念所谓文言断句,就是指给文言文划分句读(读,音为dòu相当于给文言文加标点)。
那么,什么又是句读呢?所谓句,是指古文中语意完整的一个小段,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句话,一般用句号表示;所谓读,是指句子中的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更小的段落,一般用逗号、顿号表示。
根据句读给文言文划分节奏就叫做断句。
2.怎样断句(或划分句读)断句是必须要根据语意来完成的,因此,读懂文意是给文言文正确断句的前提。
至于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就看学生平时对文言知识的积累程度了,这包括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句式等知识的学习积累,还有文言语感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关于句读分不清而引起麻烦,这里有一个小故事:以前,有一个小伙子,二十好几了还没有娶上媳妇,于是他就托媒婆帮忙。
媒婆帮他物色了一个女孩子,小伙子问媒婆未来的媳妇长相如何。
媒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写了一行字给他——一头青丝没有麻子。
小伙子一看,心想:“一头青丝,没有麻子。
肯定很好啦!”于是就答应下来。
等到迎娶新娘后,小伙子揭开新娘的红盖头时却傻了眼——新娘是个秃子,而且满脸麻子。
原来,媒婆那句话意思是说:“一头青丝没有,麻子。
”二、文言停顿1.什么是文言停顿所谓文言停顿,就是指朗读文言文时的节奏。
它包括句间停顿和句内停顿。
句间停顿就是按照句读来读,以标点符号为标志;句内停顿就是根据句子间的内在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意关系等)来划分语气停顿。
2.怎样划分文言停顿划分文言停顿(句内停顿),一般要从句子语法结构和语意关系来进行。
(1)从句子语法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①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顿。
中考语文 文言文断句技巧与针对练习

二、虚词断句法
句首: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且夫、 嗟夫、嗟乎、呜呼 句首时间词:顷之、俄顷、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有间 句尾:也、矣、焉、耳、耶(邪)、与(欤)、哉、夫 疑问词:何、胡、安、曷、奚、曷、孰、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 关联词:向使、苟、故、况、已而、岂非、岂、虽、虽然、纵、纵使、假使、 是故、则、然则、或、而况、已而、于是、岂、岂非 (句首语气词、时间词、句末语气词之后往往断开。关联词、疑问词之前断开)
3.若句首出现表总结性的词语 故 / 自号曰醉翁也。 是以 / 先帝简拔 / 以遗陛下。 遂 / 率 / 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 /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故 / 君子有不战,战 / 必胜也。 以是 / 人 / 多以书假余。 乃 / 重修岳阳楼。
4.“古二今一”原则,即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
D.吾/谁与归
“古仁人”是一个短语,不应分开,所以C项错了。 A项是语意转折的停顿,B项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停顿,所以这两项对了。 D项是主谓间的停顿,也对。
五、哪些地方不可停顿
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 1.偏正短语。 如:而 / 乡邻之生 / 日蹙。得道者 / 多助。
2.介宾短语。 如:不足 / 为外人道也。 3.固定结构。 如:其 / 如土石何?(“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当于 “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必须连读。) 4.起舒缓语气、调节音节作用“之”的前后不能停顿。
针对练习
例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B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集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文言文朗读停顿资料汇集1.中考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关于读,过去认为很难用笔试的形式来考查,现在在还没有条件推广口试的时候,读的这几项内容在近几年的笔试中考卷中还是有所体现,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这方面的考试有加大的趋向。
在笔者收集的这50多份中考试卷中,有1/6 的试卷都有这方面的考题,特别是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试卷,这方面的内容占1/5,现就以读的节奏为例谈谈怎样断句。
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等,一般从句子结构与语意两方面来分析:一、从句子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一)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等。
如:例一、(云南省2005年课改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B、王之蔽/甚矣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
B项中“蔽”是动词谓语,“甚”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
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
再如:例二、(济南2005年课改题)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2分)余闻之也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
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二)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二、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一)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
如:例三、(常德市2005年中考题).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A.蜀之鄙/有二僧 B.子/何恃而往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这里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
A、B项是主谓间的停顿,是正确的。
再如下例(2)就与这里的C句一样,(1)是主谓间的停顿,在“人之为学”后停顿。
例四、(福州市2005年中考题)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2分)(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2)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二)今为一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
如“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是不要的意思,“论”是说的意思,因此,“无”与“论”要断开来。
还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中,“虽”是虽然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也要断开来读。
(三)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词与句中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夫/战,勇气也”,“乃/悟前狼假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等。
(四)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
例五、(重庆北碚2004课改题)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里意思是,我看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乱了,旗也倒下了,所以追逐他们。
我看和望的对象是“他们的车辙怎样”、“他们的旗怎样”,“视其辙乱”与“望其旗靡”这个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间就不能断开,所以A、C两项就错了。
“故”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应停顿,因此B项才对。
例六、(邵阳市2005年中考题)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2分)A. 先天下之忧/而忧B.然则/何时而乐耶C、尝求古仁/人之心 D.吾/谁与归这里的“古仁人”是一个短语,不应分开,所以C项错了,A项是语意转折的停顿,B项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停顿,所以这两项对了。
D项是主谓间的停顿,也对。
例七、(厦门市2005年中考题)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期日/中 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这里A项意思是“到了日中”,“日中”是中午的意思,不能分开;B项不是“子骂父”而是“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应在“子”后停顿才对;C项“下车”与“拉他”两个动作间的停顿,对了;D项是老朋友到日暮还没有来,“至暮”不能分开来,这项为错。
例八、(重庆2005年中考题)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这里“草木之花”、“出淤泥而不染”、“花之富贵”都是完整的短语,如果读断读碎,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这里A、C、D三项为错。
(五)表示突出强调的地方,停顿要使意思讲得通。
例九、(福州2005年课改题).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2分)(l)虽千里不敢易也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里(1)项的意思是为了突出强调“即使千里”这么大的地方也不敢换,何况才五百里,所以应在“千里”后停顿才对;(2)项意思是你/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秦王为了威吓唐雎,用“天子之怒”来直接吓唬,那种气势、那种语气可想而知。
所以在“公”后停顿一下,“闻”后停顿一下,才能突出强调秦王那种骄横。
例十、(山西2005课改题).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这里A项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突出“年幼时”,所以在“年幼时”后停顿是对的;B项意思是更加敬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强调的是“益慕”,所以在“益慕”后停顿才对,再则,“圣贤之道”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可分开,这项就错了;C项突出强调的是没有鲜嫩、好吃的肉菜,“无”后停顿是对的;D项是突出光彩照人的样子,所以“烨然”后停顿是对的。
同学们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多分析、多思考、多总结,就会找出规律来,自然形成自己对文言文的语感,读准文言文内容,在考试中也不难对付这类的考题。
———发表于云南教育报刊社的《学生新报》2005年11月26日2.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正确停顿是朗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的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子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内部各种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
因此,朗读时要确切理解文章,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与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其他次要成分。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若”、“若夫”、“至于”、“盖”、“故”、“惟”、“且夫”……朗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注意分开读。
如“今齐地/方千里;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吾从/而师之。
“地方”、“可以”、“从而”,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恰巧是一个复音词,词义发生了变化,要分开来读。
(三)“也”用在句中提示停顿,朗读时应停顿,不能误为副词。
如,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四)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词”来停顿。
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五)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
如,“其一犬坐于前”,“犬”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犬坐”应连读,若分开,就错将状语当作了主语,改变了句意。
正确停顿是,“其一/犬坐/于前”。
(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的成分,不要把成分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如,晋/·军军/函陵,秦/·军军/汜南(晋军军于函陵,秦军军于汜南),加点字省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七)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如,“望晚日照城廓”,句中“望晚”是“向晚”之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廓”,就成了动宾结构。
又如,“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再如,“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就会导致朗读停顿的错误。
如,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稽”是群名,“山阴”是县名。
庐陵/萧君圭/君玉,“庐陵”是县名,“萧君圭”是人物,“君玉”是其字。
(摘自《语文报》作者: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郑秋寒)3.如何读好文言句子的停顿不少初中生不喜欢学文言文,重要原因是教法单调,学习不得要领。
事实上,语言学习是有规律的,学习语言要下苦功,要讲究积累。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是反复朗读,自能领悟文章的旨意。
现代社会当然不可能“书读百遍”,但朗读仍然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文言文的朗读与现代文一样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感情。
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读音(一)“破音”异读,即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和词义的变化。
如:“陈胜王”中“王”读wàng,动词,为王。
(二)通假异读。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读wú,同“无”:“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读zhǔ,同“嘱”。
(三)古音异读,如“可汗大点兵”中“可汗”读kè hán,又如“浩浩汤汤,横无几涯”中“汤汤”读shāng shāng.(四)文言虚词一般要轻读,而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等则需重读。
停顿(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好停顿。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结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