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和停顿★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一、考点说明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二、知能图谱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听(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文言文中的停顿与断句

文言文停顿技巧:
1.根据语法停顿。主语和谓语 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 要停顿。动宾结构之间不停顿。例如: “看电视”,不能停顿成“看/电视 ”。 例:A.秦王/色挠(《唐雎不辱使 命》)
B.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文言文停顿技巧:
2.标志性词语停顿。 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文言文断句技巧:
1.标志词语断句法。 B.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c.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 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 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 就可在这些词之前断句。
文言文断句技巧:
1.标志词语断句法。 B.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d.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 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 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 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 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文言文断技巧:
当然,断句的方法还有很 多,如根据押韵规律断句、 根据间隔反复断句、根据语 意断句、根据修辞断句等, 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效果会 更好。
文言文断句技巧:
2.句子成份断句法。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 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为文章陈 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 的前面往往要进行断句。
文言文断句技巧:
2.句子成份断句法。 在初中学段文言文中,吾、余(表 示“我”),予、尔、汝(女)、公、 卿、君、若(表示“你”)、彼、此、 其、之(表示“他”)等词常作主语, 一般在这些词的前面可以断句。
A.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 记》)
B.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
文言文停顿技巧:
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 顿。
A.其一/犬坐于前(《狼》) B.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一、考点说明?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二、知能图谱???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听?????(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最新中考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

中考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关于读,过去认为很难用笔试的形式来考查,现在在还没有条件推广口试的时候,读的这几项内容在近几年的笔试中考卷中还是有所体现,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这方面的考试有加大的趋向。
在笔者收集的这50多份中考试卷中,有1/6 的试卷都有这方面的考题,特别是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试卷,这方面的内容占1/5,现就以读的节奏为例谈谈怎样断句。
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等,一般从句子结构与语意两方面来分析:一、从句子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一)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等。
如:例一、(云南省2005年课改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B、王之蔽/甚矣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
B项中“蔽”是动词谓语,“甚”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
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
再如:例二、(济南2005年课改题)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2分)余闻之也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
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二)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二、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一)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
如:例三、(常德市2005年中考题).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A.蜀之鄙/有二僧B.子/何恃而往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这里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
杞人忧天文言文停顿节奏划分

杞人忧天文言文停顿节奏划分
《杞人忧天》节奏划分如下: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成语寓意:
“杞人忧天”多用于嘲讽那些为本来不用担忧的事而去担忧发愁的人,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固然是好的,但是面对无法改变或者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没有必要过度的担心。
对待事物,应该多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往好的地方想。
注意心理平衡,无需自寻烦恼。
老师版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停顿的六个要点一、主谓之间要停顿。
主语和谓语构成单句的结构,诵读时要停顿。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这里“禽兽之变诈”是主语部分,“几何哉”是谓语部分,中间要停顿。
又如:可爱者/甚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二、谓宾之间要停顿。
宾语也是句子的基本成分,独立性较强,谓语中心语和宾语之间一般也要停顿。
例:衔/远山,吞/长江。
这里“衔”和“吞”是谓语中心语,“远山”和“长江”是宾语,中间要停顿。
又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广/故数言/欲亡三、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文言文和现代文不同,现代文用作状语的成分,文言文中往往后置用作补语。
如果介宾短语作补语,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这里“受任”“奉命”都是谓语中心语,“于败军之际”“于危难之间”都是补语,它们之间要停顿。
又如: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其一/犬坐/于前四、“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有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在古汉语中则是两个单音节,意义也有所不同,诵读时中间要停顿。
例: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这里“中”是中间的意思,作主语;“间”是夹杂的意思,作谓语中心语,它们之间要停顿又如:可/以/一战而/乡邻之生/日蹙五、关联词语后面要停顿。
分句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在其组合中,常用到关联词语,这些关联词语后面要停顿。
例: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这里“然”是然而的意思,属于句子之间的关联词语,其后要停顿。
又如: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六、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影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首,总领全句乃至全段,如“夫”“盖”“若夫”“至若”等,诵读时必须停顿,否则会响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滁人/游也。
这里“至于”总领后面几个分句,所以“至于”后面应停顿,否则不能显示它的总领作用。
又如:夫/战,勇气也盖/大苏泛赤壁云借助语法知识,读出停顿。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一、考点说明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二、知能图谱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xx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听(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初中文言文断句技巧

初中文言文断句技巧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而断句则是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掌握正确的断句技巧,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结构,领会文意。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初中文言文断句的技巧。
一、遵循句式特点进行断句1.主谓之间要断句:文言文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往往存在停顿,如“吾/乃读书人也”。
2.谓宾之间要断句:谓语和宾语之间也存在停顿,如“读书/破万卷”。
3.谓语中心语和补语之间要断句:如“天下/大同”。
4.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要断句: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二、利用文言虚词辅助断句文言文中的虚词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断句。
如“之、乎、者、也、焉、哉、夫、耳、而已”等。
1.“之”字常用在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如“大道/之行也”。
2.“乎”字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何陋/之有乎”。
3.“者”字常用在句末,表示停顿或说明,如“仁者/爱人”。
4.“也”字常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疑问或停顿,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断句有些句子没有明显的断句标志,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判断。
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根据上下文,我们可以判断“天行健”和“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两个独立的意思,因此在此处断句。
四、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遇到难以断句的文言文时,可以查阅相关的注释和工具书,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进行准确的断句。
总结:初中文言文断句技巧主要包括遵循句式特点、利用文言虚词、根据上下文意以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方法。
掌握这些技巧,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为深入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断句和停顿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而能否把握好文言文的节奏,是能否读懂文言文尤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文言文的节奏包括文言断句和文言停顿两个方面。
要把握好文言文的节奏,必须先分清断句和停顿的概念。
一、文言断句1.断句和句读的概念所谓文言断句,就是指给文言文划分句读(读,音为dòu相当于给文言文加标点)。
那么,什么又是句读呢?所谓句,是指古文中语意完整的一个小段,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句话,一般用句号表示;所谓读,是指句子中的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更小的段落,一般用逗号、顿号表示。
根据句读给文言文划分节奏就叫做断句。
2.怎样断句(或划分句读)断句是必须要根据语意来完成的,因此,读懂文意是给文言文正确断句的前提。
至于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就看学生平时对文言知识的积累程度了,这包括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句式等知识的学习积累,还有文言语感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关于句读分不清而引起麻烦,这里有一个小故事:以前,有一个小伙子,二十好几了还没有娶上媳妇,于是他就托媒婆帮忙。
媒婆帮他物色了一个女孩子,小伙子问媒婆未来的媳妇长相如何。
媒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写了一行字给他——一头青丝没有麻子。
小伙子一看,心想:“一头青丝,没有麻子。
肯定很好啦!”于是就答应下来。
等到迎娶新娘后,小伙子揭开新娘的红盖头时却傻了眼——新娘是个秃子,而且满脸麻子。
原来,媒婆那句话意思是说:“一头青丝没有,麻子。
”二、文言停顿1.什么是文言停顿所谓文言停顿,就是指朗读文言文时的节奏。
它包括句间停顿和句内停顿。
句间停顿就是按照句读来读,以标点符号为标志;句内停顿就是根据句子间的内在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意关系等)来划分语气停顿。
2.怎样划分文言停顿划分文言停顿(句内停顿),一般要从句子语法结构和语意关系来进行。
(1)从句子语法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①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顿。
如:例一、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B、王之蔽/甚矣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地”(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千里”(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
B项中“蔽”(受蒙蔽)是动词谓语,“甚”(严重)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
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
再如:例二、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余闻之也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
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②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2)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①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
如:例三、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蜀之鄙/有二僧B.子/何恃而往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这里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
A、B项是主谓间的停顿,是正确的。
再如下例b就与例三的C句一样,a是主谓间的停顿,在“人之为学”后停顿。
例四、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a.人之为学有难易乎b.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②今为一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组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
如“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是不要的意思,“论”是说的意思,因此,“无”与“论”要断开来。
还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中,“虽”是虽然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也要断开来读。
③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词(若、夫、乃、若夫、至若等)与句中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夫/战,勇气也”,“乃/悟前狼假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等。
④表示完整语意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割裂开了)。
例五、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里意思是,“我看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乱了,旗也倒下了,所以追逐他们。
”我看和望的对象是“他们的车辙怎样”、“他们的旗怎样”,“视其辙乱”与“望其旗靡”这个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间就不能断开,所以A、C 两项就错了。
“故”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应停顿,因此B项才对。
例六、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A、先天下之忧/而忧B、然则/何时而乐耶C、尝求古仁/人之心D、吾/谁与归这里的“古仁人”是一个短语,不应分开,所以C项错了,A项是语意转折的停顿,B项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停顿,所以这两项对了。
D项是主谓间的停顿,也对。
例七、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期日/中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这里A项意思是“到了日中”,“日中”是中午的意思,不能分开;B项不是“子骂父”而是“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应在“子”后停顿才对;C项“下车”与“拉他”两个动作间的停顿,对了;D项是“老朋友到日暮还没有来”,“至暮”不能分开来,这项为错。
例八、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这里“草木之花”、“出淤泥而不染”、“花之富贵”都是完整的短语,如果读断读碎,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这里A、C、D三项为错。
⑤表示突出强调的地方,停顿要使意思讲得通。
例九、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a.虽千里不敢易也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里a项的意思是为了突出强调“虽千里”(即使千里),“这么大的地方也不敢换,何况才五百里”,所以应在“千里”后停顿才对;b项意思是“你/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秦王为了威吓唐雎,用“天子之怒”来直接吓唬,那种气势、那种语气可想而知。
所以在“公”后停顿一下,“闻”后停顿一下,才能突出强调秦王那种骄横。
例十、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B.益慕圣贤/之道C.无/鲜肥滋味之享D.烨然/若神人这里A项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突出“年幼时”,所以在“年幼时”后停顿是对的;B项意思是“更加敬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强调的是“益慕”,所以在“益慕”后停顿才对,再则,“圣贤之道”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可分开,这项就错了;C项突出强调的是“没有鲜嫩、好吃的肉菜”,“无”后停顿是对的;D 项是突出“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所以“烨然”后停顿是对的。
以上就是关于文言断句和停顿的基本知识,我们要在弄清其基本概念和划分原则的基础上,在学习和应试中灵活运用。
需要指出的是:遇见考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必须要明确区分,是要求断句(划分句读)还是要求停顿(句内朗读停顿)。
如果一个句子还没有加过标点,基本上就是要求去划分句读;如果句子已经加好了标点,那么基本上是要求划分句内朗读时的停顿。
如:例十一、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很明显,这个句子还没有划分句读,并且题目要求也说得很明白——断句,因此,对这个句子是要划分句读,根据句意应该这样断句:“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例十二、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
秦王坚自河东还这个句子就是要划分句内朗读停顿的,主语是“秦王坚”(秦世祖苻坚),谓语是“自河东还”,因此应该这样停顿,“秦王坚/自河东还”。
停顿小技巧:1.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如:“至于”“夫”“若夫”“盖”等。
例: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2.句首关联词后面应停顿。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3.时间状语在句首要停顿。
如:当/先主/屯新野。
4.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后要停顿。
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6.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宾语之间要作停顿(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可以不停顿),以使语意明确。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2014中考语文备考:文言文断句技巧我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接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所以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
通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古文断句又叫“断句读”。
给文言文断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常见的一种题型。
【典型例题】1. 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邱,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邱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文章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方法指导】此题可根据修辞知识和古汉语语法知识来断句。
“强者绥之以德”和“弱者抚之以仁”是对偶句,应分别在“强者”和“弱者”前断开,在“仁”字后断开。
“恣”是一个动词,作谓语,“所安”作“恣”的宾语,应在“安”字后边断开。
所以该题的断句为:老父在太邱/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2.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注释:①孝公:秦孝公。
②卫鞅:人名,即商鞅。
③虔;人名。
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用“/”断句。
【方法指导】“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可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