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第一册精读第4单元4垓下之围
《垓下之围》知识点总结

《垓下之围》知识点总结1. 战役背景《垓下之围》发生在秦朝和楚汉之间的战争中。
当时,秦国灭亡的危机已经迫在眉睫,楚国和汉国合作,发动了对秦国的进攻。
楚王项燕与汉王刘邦联合,共同进攻秦国。
另一方面,秦国内部也出现了复兴的迹象,秦将王离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集结大军,准备与楚军决战。
2. 参战双方《垓下之围》的参战双方有秦军和楚汉联军。
秦军由王离率领,楚汉联军由项羽和刘邦共同指挥。
3. 战役过程《垓下之围》的战役过程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首先是楚军攻占宛城,逼迫秦军在垓下展开决战。
在垓下之战中,两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双方士兵鏖战至日昏。
战斗中,汉军形势危急,刘邦将士兵的衣服旗号掷向楚军战队,蒙蔽楚军。
在混乱中,楚军误认为是项羽的部队对自己开火,导致内部混乱。
最终,楚汉联军在刘邦的计策下大获全胜,击溃了王离的秦军。
4. 战争结果《垓下之围》的结果是楚汉联军获得了胜利,秦军全军覆没。
王离率领的秦军在战斗中几乎全军覆没,楚汉联军则大获全胜。
这一胜利标志着秦国灭亡的开始,楚国和汉国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分别取得了一些战役上的胜利。
5. 战役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垓下之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标志着秦国的灭亡,结束了秦朝的统治,开启了楚汉之间争夺天下的新局面。
其次,此战的胜利,使得汉王刘邦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开创了西汉王朝的建立,并奠定了中国封建帝国的基础。
最后,此战也标志着楚国和汉国联合的胜利,为中国历史上新一轮的政权更迭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垓下之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它不仅结束了秦国的统治,还开启了中国古代封建帝国的新纪元。
这场战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大事件。
垓下之围公开课优秀课件

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
2021/10/10
27
天要使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
部署战术
•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 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 汉军层层包围他们 。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 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 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 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 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
2021/10/10
13
楚汉之争
2021/10/10
14
时代背景
前205年4月刘邦合诸侯兵伐项羽至彭城,羽以3万 兵破汉联兵56万。 前204年4月项羽围刘邦于荣阳,刘邦逃离。 前203年9月刘、项讲和,划鸿沟为界,以东归楚, 以西归汉。 前202年10月用张良、陈平计合诸侯兵追项羽,大 败。12月韩信、彭越来援,项羽兵败垓下。
2021/10/10
——《史记·项羽本纪》 6
❖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 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 已。剑一人敌,不足学, 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 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 其意,又不肯竟学。
——重武轻文,有始无终
❖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 梁与籍俱观。籍曰:“彼 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 曰:“毋妄言,族矣!”
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 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 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2021/10/10
24
•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 田父,田父绐曰: “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 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垓下之围史记ppt课件

四、艺术特色
(2)场面描写具有悲壮凄怆的气氛。 本文的场面描写具有浓烈的抒情气氛。营
中别姬一场“四面皆楚歌”一句已渲染出 浓郁的悲凉气氛。
四、艺术特色
(3)巧妙构思,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
本篇记叙的事件虽复杂,但作者安排得井然有序,丝 毫没有杂乱之感。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作者突然插入 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 疏密相间。对突围、快战诸场面,描摹得异常精采。各 战事皆有高潮迭起,各情节之间连接紧密,过渡自然。 全文结构严谨,构思匠心独运。
文 分 析
乌江自刎——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一面。
影视欣赏《垓下之围之乌江自刎》 0:14:25
四、艺术特色
(1)选择典型事件,多侧面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 本篇在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各种
艺术手法,最主要的是选择最能影响项羽命运发 展的关键事件,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的 典型事件来展开具体的描述。 本文主要写了三个事件:悲歌别姬、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叠题乌江亭
百姓疲劳壮士衰,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洞察历史,古题今思。
(1)项羽该不该渡江? (2)你认为项羽拒渡的原因是什么?
相关链接:学术界的三种观点
拒渡的原因
1 无颜见江东父老,知耻、重义 2 “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的操守 3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规范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大学语文垓下之围课件

垓下之围塑造了一批英雄形象,这些英雄形象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让读者感受到英雄的气概和英勇无 畏的精神。
人物关系错综复杂
垓下之围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各个人物之间的互动和纠葛构成了故事的重要线索,让读者更Hale Waihona Puke 深入地了解历 史事件中的人物关系。
04 垓下之围的思想内涵
垓下之围的历史观
大学语文垓下之围课件
目 录
• 垓下之围的背景与概述 • 垓下之围的情节分析 • 垓下之围的艺术特色 • 垓下之围的思想内涵 • 垓下之围的影响与评价
01 垓下之围的背景与概述
垓下之围的历史背景
楚汉相争时期
垓下之围的故事发生在楚汉相争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战争时 期,充满了英勇、智慧和战略。
垓下之围以楚汉相争为背景,通过描绘英雄人物项羽和刘邦的英勇与智慧,展现 了战争与人性的复杂交织。
命运与选择
垓下之围还探讨了个人命运与选择的主题,展现了人在历史大势中的无奈与抗争 。
02 垓下之围的情节分析
垓下之围的故事情节
01
垓下之围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在垓下遭汉 兵四面埋伏,士兵们英勇抵抗,最终项羽自刎而死。
汉兵与楚兵的决战
垓下之围是汉兵与楚兵之间的一场决 战,决定了天下的归属和未来的命运 。
垓下之围的作者介绍
作者不详
垓下之围的作者在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因此无法确定是谁创作了这一经典 之作。
流传至今
尽管作者不详,但垓下之围作为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仍然被广泛传颂和流传 至今。
垓下之围的主题概述
英勇与智慧
05 垓下之围的影响与评价
垓下之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垓下之围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语文优秀公开课课件精选——《垓下之围》04

三战:项王乃驰,复斩一都尉, 杀数十百人。
悲剧性
❖ 1.项羽连曰:“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 2.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紿 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 项羽曾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 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垓下之围
主讲人:XXX
霸王祠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太史 公司马谈之子。早年游踪几 乎遍及全国,到处探访古迹, 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 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得博 览群书,后因李陵败降匈奴 事辩解,触怒汉武帝而下狱, 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 发愤著书,历史十余年终写 成《史记》。
❖ 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 溃围的勇猛善战;
❖ 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 负,又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 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
史实+细节+艺术加工
❖ “虞兮虞兮”的悲歌,“天之亡我” 的反复呼告,嗔目吓退吕马童的气势, 宁死愧见江东父老的诉说,赠宝马给乌 江亭长等等。
项羽(BC233~BC202)
场景一
❖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 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 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 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 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 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 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 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 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四面楚歌
❖ 项羽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 许多故事、传说、成语,还有许多 话题。大家熟知的成语有:破釜沉 舟、作壁上观、衣锦夜行、沐猴而 冠、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以及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无颜 见江东父老”等。
垓下之围课件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前87), 出生于夏阳龙门。 (今陕西韩城)
将近十岁时,司马迁随时任太史令书》,这一切奠定
了其坚实的学问功底。
漫游归来后,仕为郎中,又奉使到过四川、 云南等地,之后奉侍汉武帝巡守封禅而到 过更多的地方,他的几次漫游足迹几乎遍 布的全国,开拓了胸襟和眼界,使其接触
项羽的京剧脸谱又叫 黑色花三块瓦脸,脸 谱上的眉毛像两个寿 字,其实是暗示项羽 的短命无寿,脸谱上 的眼角下斜,嘴角下 撇,整个脸谱呈哭相. 典型地诠释了项羽的
形象—悲剧英雄
《项羽本纪》
▪钜鹿之战:
▪ 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 (破釜沉舟)
▪鸿门宴:
▪ 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垓下之围 《史记》
司马迁
本课主要内容
▪ 一、关于司马迁 ▪ 二、关于《史记》 ▪ 三、垓下之围
一、关于司马迁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 中的重要事件:
▪ 1、史官家庭的环 境和教育。师从董 仲舒和师从孔安国
▪ 2、博览群书与青 年时期的漫游经历。
▪ 3、任职太史令和 修《史记》。
▪ 4、李陵之祸。
李陵之祸
本纪12篇——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世家30篇——记述诸侯和特殊人物。 表 10篇——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 书 8篇——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
列传70篇——记重要人物(含少量少数民 族史)。
《史记》的贡献和特点
▪ (一)开创了“纪传体”体例。 ▪ 《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
▪垓下之围:
▪ 乌江自刎,英雄末路悲怆 ▪ (四面楚歌)
《垓下之围》的场面描写
1、霸王别姬 2、东城快战 3、乌江自刎
垓下之围原文、注释及知识点整理

垓下之围原文、注释及知识点整理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垓下之围原文、注释及知识点整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垓下之围原文、注释及知识点整理的全部内容。
垓下之围①司马迁项王军壁②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③,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④;骏马名骓⑤,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⑥,美人和之⑦.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⑧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⑨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⑩,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⑪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⑫,迷失道,问一田父⑬,田父绐⑭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⑮,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⑯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⑰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⑱,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⑲。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⑳。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21,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22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23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24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垓下之围课件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前87), 出生于夏阳龙门。 (今陕西韩城)
将近十岁时,司马迁随时任太史令的父 亲迁居长安,后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 随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一切奠定
了其坚实的学问功底。
漫游归来后,仕为郎中,又奉使到过四川、 云南等地,之后奉侍汉武帝巡守封禅而到 过更多的地方,他的几次漫游足迹几乎遍 布的全国,开拓了胸襟和眼界,使其接触
三、有谋使不得——军情之悲
▪ 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 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
易数里 。 ▪ 斩汉一将。复斩汉一都尉,杀数
十百人。 ▪ 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有勇
▪ 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 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
▪ 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 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垓下之围:
▪ 乌江自刎,英雄末路悲怆 ▪ (四面楚歌)
《垓下之围》的场面描写
1、霸王别姬 2、东城快战 3、乌江自刎
虞骓时力
兮不不拔
虞逝利山 兮兮兮兮 奈可骓气 若奈不盖 何何逝世 !!。。
贱大四汉 妾王方兵 何意楚已 聊气歌略 生尽声地 !,,,
霸王别姬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英雄末 路,多 情无奈, 悲剧氛 围笼罩 天地。
汉王刘邦
夫运筹帏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 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若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若韩信。此三 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所以取 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性格
★他的勇, 是个人的英雄主义; ★他的智, 是优柔寡断的刚愎自用。
事,思来者”。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 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然仆 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 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 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 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 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 壹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因其文意较易把握,可采用同学间分组排独幕剧的方式,提高学习文
言文的兴趣,加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
(二)若有条件,也可观摩京剧《霸王别姬》,从舞台中给自己一个与剧中
人物产生共鸣的机会,从而更有效地进入学习当中。
(三)也可从成语、名句的查找、归纳入手,进行预习。
退出
思考与练习
一、项羽、刘邦都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请课 外查阅资料,试对二人进行比较,谈谈项羽失败的原 因。
在本文中,作者抓住了项羽败亡过程中的三个场面,着意刻画 了极具个性张力的失败英雄的鲜明性格和英雄本色,给后人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退出
阅读赏析(二)
《垓下之围》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项羽在垓下陷入重围,与虞姬泣别。 第二段写项羽率众深陷大泽,而后东城决战于汉军,连斩数将, 英勇无比。 第三段写项羽同汉军短兵相接,自觉愧对江东父老,自刎而死。
退出
学习建议
本文作为《史记》的名篇,比之司马迁的其他文章,从理解文意,把握主题
上来说,要相对简单一些。学习过程中可侧重如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作者在描写这场战斗时的主观思想,体会文章的意义。唯其如此,
我们才有可能以看历史的眼光中,客观评价项羽其人。
(二)本文理解上难度不大,所以学习中可注意归纳出一些典型实词及多义
例。从此以后,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
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
部分,而成为传统。同时,《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
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 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
两司马”。
退出
阅读赏析(一)
本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本纪》既是历 史杰作,又是文学名篇,其中几个历史性大场面,如钜鹿之战、 垓下之围、鸿门宴,都写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
司马迁写项羽,笔端是倾注着感情的。在钜鹿之战中,他的笔 端倾注着对项羽破釜沉舟英雄气概的钦佩之情;在鸿门宴中,其 则流露出对项羽关键时刻优柔寡断,以致坐失良机的惋惜之情; 在本文垓下之围中,他则着力渲染悲壮的气氛,字里行间充满了 对项羽败亡的深刻同情。
退出
关于史记
背景资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
13年的时间所完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有十表、八书、十
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
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
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
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
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
史”,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
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
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
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它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
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
二、找出文中流传至今广为传诵的成语、名句。 三、了解《史记》及其作者的基本知识。 四、熟读并解释全文。
退出
拓展阅读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作者对项羽的失败,笔端是满含同情的,但这不妨碍司马迁的客观评价。下面我们以 《项羽本纪》结尾一段来证之。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 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 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 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我听到周生说,虞舜的眼睛里好像有两个眸子,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眸子。 项羽难道是虞舜的后代子孙吗?他的兴起多么突然啊!秦朝的统治严重失误,陈涉首先发 难,四方豪杰蜂拥而起,相互兼并争夺,多得数不过来。而项羽没有尺寸大的地方,趁机 从民间起义。三年,就率领着五国诸侯灭亡了秦朝,把天下分封给列位诸侯,政令由项羽 发出,并自称为西楚霸王;居位虽不能长久,然而是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所未曾有过的事 情。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思乡东归,废除义帝而自立为王,又因诸侯背叛自己而怨愤,这 实在是难以成功的。自我夸耀成功,逞强于个人的才智而不学习古人,说是要立霸王的功 业,想用武力征伐来治理天下,五年终于失败亡国,自己也死于东城,且仍无觉醒,没有 一点自责,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的。如此却认为是“天意要亡我,并非用兵失败的罪过”, 岂不是很荒谬吗?
退出
实词,达到知识积累这一教学目的。
(三)成语、名句是本文的一个较突出特色。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归纳、分析,
并做到深入体会、灵活运用。
(四)本文不仅是一篇史学著作,更是一篇语言平实而不失生动的文学著作。
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及刻画人物形象的独到功力也是
学习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学习当中,有如下方法及步骤仅作参考:
实用语文第一册精读第4单元4垓下之围
关于作者
背景资料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 人。他的父亲司马谈是学问渊博的历史学家,于汉武帝初年作太史令, 曾打算写一部全面而有系统的史书,后因病死而心愿未遂。司马迁继承 父亲遗志,历时20多年,遍阅汉宫秘府所藏历代文献,多次深入各地 调查访问,考察古迹民俗,搜集文史资料。期间他东至齐、鲁,北逾长 城,西至甘肃,南抵云南,足迹遍及全国,受尽磨难。他还因为他人辩 解而触怒汉武帝龙颜,被下狱治罪并处以宫刑。但最终忍受住了精神上 的屈辱和肉体上的折磨,以16年工夫完成了千古不朽名作——《史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