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器材放大镜使用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案:《放大镜》参考教案

小学科学教案:《放大镜》参考教案

《放大镜》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 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幻灯片(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与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的对比)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

教学过程一、引入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1. 放大镜下的发现(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科学文件夹桂花树叶新闻纸用眼睛观察用放大镜观察用眼睛看到的桂花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用眼睛看到的新闻纸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哪些细节是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

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2. 它们是什么(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科学文件夹编号预测纸的种类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特征验证后确定的种类1233. 自制放大镜(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

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4.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放大镜》练习题11、人的眼睛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毫米的微小物体。

1、放大镜及使用

1、放大镜及使用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任教老师侯知武年级六班次177班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室(一)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放大镜及使用
实验器材
放大镜1只、玻璃塑料瓶1个、圆柱玻璃杯1只、烧杯1只、烧瓶1只、保鲜膜3张、透明塑料绳2米
实验过程
1、比较放大镜与平板玻璃:放大镜的中间鼓,周围较薄,而平板玻璃厚度均匀,没有放大功能;
2、在圆柱玻璃杯、烧杯、烧瓶中灌上清水,透过瓶体观察物体,发现比直接观察看到的图像要大;
3、再次比较圆柱烧杯和烧瓶,我们发现,圆烧瓶比烧杯放大的倍数要大。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观察到的现象: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具有放大图像的功能。

结论:我认为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凡是和放大镜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功能。

科学课代表。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

【导语】放⼤镜是⽤来观察物体微⼩细节的简单⽬视光学器件,是焦距⽐眼的明视距离⼩得多的会聚透镜。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学科学《放⼤镜》教案 教学⽬标 1、放⼤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物体图像的功能,⽤放⼤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镜⼴泛应⽤在⼈们⽣活⽣产的许多⽅⾯。

3、放⼤镜镜⽚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法 1、正确⽤放⼤镜观察物体。

2、⽐较⽤⾁眼观察和⽤放⼤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放⼤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放⼤镜(每个学⽣都能有⼀个放⼤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种放⼤镜,尽量放⼤倍数⼤⼀点),平⾯镜⽚。

教师演⽰:不同放⼤倍数的放⼤镜、图⽚或课件(如放⼤镜镜⽚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问题与猜想 1、导⼊: 师出⽰放⼤镜:“看,这是什么?”(⽣:放⼤镜)。

放⼤镜⼤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下放⼤镜。

(从放⼤镜的构造、作⽤、⽤途三个⽅⾯展开介绍)。

2、⼩组讨论交流放⼤镜的构造、作⽤、⽤途。

3、展⽰交流 放⼤镜的构造——镜架、镜⽚(如果学⽣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1)放⼤镜的作⽤——放⼤物体的像(可能学⽣会说“把物体放⼤”,提醒学⽣物体并未变⼤) (2)放⼤镜的⽤途——我们⽤放⼤镜观察校园⾥的⽣物、实验中在⽼师指导下观察花、昆⾍等。

它是视⼒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于电⼦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员⽤它观察指纹⽑发纤维等、农技⼈员⽤它观察花蕊进⾏⼈⼯授粉等、制作微型⼯艺品的⼯匠⼯作时使⽤…… ⼆、探究与实践 1、师:谁给⼤家演⽰⼀下放⼤镜的正确使⽤⽅法? 请学⽣演⽰放⼤镜的使⽤⽅法。

根据学⽣的演⽰师讲解正确使⽤放⼤镜的两种⽅法:⽬、镜、物三者,⽬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块⾯积,运⽤放⼤镜仔细观察图⽚、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镜把物体的图像放⼤,让我们看清了⾁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这一章节的第一课《放大镜》,主要介绍了放大镜的原理和用途。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光的传播及其在放大镜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光的传播规律,理解光的折射原理;(2)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用途;(3)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能够简单地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的珍视科学知识和实验探究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光的传播规律;(2)放大镜的原理和用途;(3)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教学难点:(1)光的折射原理的理解;(2)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的掌握。

四、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光的传播规律,但对于光的折射原理和放大镜的原理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并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引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物体。

例如:一张昆虫的照片。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这个昆虫看得更清楚一些?例如:用放大镜观察。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1. 教师讲解光的传播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原理。

例如:光在空气和水之间传播时会发生折射。

2. 教师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用途,重点讲解凸透镜的原理。

例如:凸透镜可以通过折射光线的方式将物体放大。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1. 教师向学生展示凸透镜,并让学生观察凸透镜的形状和特点。

例如:凸透镜中间比较厚,两端比较薄。

2. 教师让学生使用凸透镜观察不同的物体,并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例如:观察一张硬币,可以看到硬币的细节,如字母和数字。

3. 教师让学生自由探究放大镜的使用方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

小学科学实验常用器材使用方法(可直接复制打印)

小学科学实验常用器材使用方法(可直接复制打印)

小学科学实验常用器材使用方法(可直接复制打印)一、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方法一1.测量前,观察所要使用的温度计,了解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每一小格对应的温度值);2.测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液体充分接触(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3.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不能取出来读数。

方法二1.在测量之前要先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2.根据估计的温度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3.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但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4.玻璃泡全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要稍候一会儿。

等它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5.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量液体中。

6.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要有数字和单位。

二、酒精灯的使用方法1.新购置的酒精灯应首先配置灯芯。

灯芯通常是用多股棉纱线拧在一起,插进灯芯瓷套管中。

灯芯不要太短,一般浸入酒精后还要长4—5cm。

对于旧灯,特别是长时间未用的灯,在取下灯帽后,应提起灯芯瓷套管,用洗耳球或嘴轻轻地向灯内吹一下,以赶走其中聚集的酒精蒸气。

再放下套管检查灯芯,若灯芯不齐或烧焦都应用剪刀修整为平头等长。

2.新灯或旧灯壶内酒精少于其容积1/4的都应添加酒精。

酒精不能装得太满,以不超过灯壶容积的2/3为宜。

(酒精量太少则灯壶中酒精蒸气过多,易引起爆燃;酒精量太多则受热膨胀,易使酒精溢出,发生事故。

)添加酒精时一定要借助个小漏斗,以免将酒精洒出。

燃着的酒精灯,若需添加酒精,必须熄灭火焰。

决不允许燃着时加酒精,否则,很易着火,造成事故。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要立即用湿棉布铺盖灭。

用完酒精灯,火焰必需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以免引起灯内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3.新灯加完酒精后须将新灯芯放入酒精中浸泡,而且移动灯芯套管使每端灯芯都浸透,然后调好其长度,才能点燃。

因为未浸过酒精的灯芯,一经点燃就会烧焦。

4.点燃酒精灯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一盏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章《光与影》的第二节,内容主要围绕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放大镜的构造与原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以及通过放大镜观察物体特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原理,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 学会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重点:掌握放大镜的构造,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幻灯片、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

2. 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观察用的物体(如昆虫、植物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放大观察的物体,如蚂蚁、树叶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观察这些物体。

2. 探索放大镜原理(10分钟)介绍放大镜的构造,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学会使用放大镜(10分钟)演示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并纠正错误。

4. 例题讲解(15分钟)出示一些需要用放大镜观察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周围物体,并进行交流讨论。

7.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构造2. 放大镜的原理3.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4. 观察物体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放大镜观察一种植物或昆虫,描述其特点。

2. 答案: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描述,如形状、颜色、纹理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观察物体时的表现。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寻找其他需要放大观察的物体,提高观察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包括:1. 放大镜的原理2.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3.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安排5. 作业设计与答案的指导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施一、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的原理是基于光的折射。

制作简易放大镜实验-小学科学教案

制作简易放大镜实验-小学科学教案

制作简易放大镜实验-小学科学教案。

一、实验目的通过制作简易放大镜实验,让学生掌握凸透镜的原理和应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实验材料1.小凸透镜一个;2.瓶盖一个;3.透明胶带;4.白纸。

三、实验原理凸透镜是一种集成光的光学元器件,可以对光线进行聚焦、分散或者无偏转地透过。

凸透镜主要由透明材料制成,其表面一般是球形或者抛物形。

凸透镜能够成像的原理是利用它的球面的曲率对进入透镜的光线进行聚焦。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会用到小凸透镜来进行实验。

四、实验步骤1.将小凸透镜嵌入到瓶盖中;2.用透明胶带将小凸透镜固定在瓶盖中心位置;3.将纸张放在桌子上,并将小凸透镜放置在纸张上方,调整凸透镜的位置,使其实现对纸张上面的字迹进行放大。

五、实验效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借助凸透镜的放大作用,我们可以将小小的字迹放大,以便于观察和阅读。

这也是凸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应用。

六、实验拓展1.在上述实验中,我们使用的是小凸透镜。

实际上,如果使用大型的凸透镜,则可以实现更强大的放大效果,甚至将整个图像放大到屏幕的大小。

2.凸透镜也可以用于消除眼睛的视力问题。

如果某人的眼睛出现了度数的问题,可以使用凸透镜对光线进行聚焦,从而达到纠正视力的效果。

3.凸透镜还可以应用于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

在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过程中,使用凸透镜将太阳光线聚焦到电池板上,可以提高电池板的效率。

七、小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了解了凸透镜的原理和应用,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

除此之外,本次实验还能促进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篇一】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教学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与猜想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

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探究与实践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实验器材培训
器材名称:放大镜
主要用途:放大物体的影像,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

放大镜(2种使用方法)
观察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操作要点:
1、将放大镜靠近物体的被观察部位,稍稍调整放大镜的高度,直到观察到清晰、大小适中的像;
2、观察时,放大镜的镜面应与视线垂直。

3、不能拿着放大镜对着太阳看。

相关实验:1、种子发芽实验
2、土壤中有什么
3、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4、放大镜下的晶体
5、做个简易显微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