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春日偶成》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含反思)第一单元4.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3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
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至而写下的。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1、从诗的题目入手。
在上课开始,引领学生抓题目的中心“偶”字,知道了
此首诗是作者在郊外游玩,陶醉大自然之中,触景生情写得。
同时联系其他诗人在游山玩水时由于意兴所至,往往是佳作传诵久远,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就是因李白的“情”到深处才有感而发。
所以这样发自内心的声音才会更打动人。
这也正是“偶”字的妙用。
2、抓住诗的“眼睛”。
作为一首古诗来讲,要让一位学生都能知道这首诗的意思,这样的教学任务并不难。
可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古诗,那就很难。
于是我试着从诗眼入手,学生能抓住诗的眼睛“乐”字来学习本首诗就相对的要容易些。
首先是让学生找哪些美景是让诗人乐在其中的,“云淡”、“风清”、“花”、“柳”、“川”。
就是这这样风和日丽的日子让作者沉醉其中,就连路人也是笑他偷闲出来玩耍呢。
3、课外扩展。
由于这两首古诗都是有关“春天”,所以布置学生在课外搜集
有关“春天”的诗,于是在课上,我也把朱熹的《春日》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祖国的文字魅力,特别是古诗文的学习。
总结了这节课的大概思路,同时也有幸得到了杨老师和汪老师的指导帮忙,觉得这首诗的教学还可以从两首诗的联系入手,同时要从多方角度去引导学生诵读这首诗,比如是想象诗歌诵,比如是想象写话,同时还可以插入有关春天的视
频介绍,要多方感官去沉浸和体会作者的“乐”。
第1页共1页。
解读《春日偶成》(精选16篇)

解读《春日偶成》(精选16篇)解读《春日偶成》篇1我们来看几个例子,以进一步明确文本与文本解读,教材与教材解读的深刻的不同之处。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有一首小诗:春日偶成程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乍看之下,这只是一首浅之又浅的小诗,没有什么需要深度挖掘的,甚至有人会说,这样的诗根本没有什么好讲的。
四句话,明白简易如今天的大白话:第一句“云淡风轻近午天”讲的是诗人出游的时间与天气,当然这天气也成为风景的一部分;第二句“傍花随柳过前川”讲诗人的活动或行踪,当然走过的花、柳、川,也成为诗中的景物;第三四句“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要合起来理解,诗人为自己辩护,说自己不是像少年人一般在春光里偷闲,而是心里有着常人所不理解的快乐。
作为一首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古诗,我想编者挑选的时候,可能正是着眼的正是这浅易与诗句中的明朗阳光。
和绝大多数或寒冷孤峭或情意缠绵的古诗词不同的是,这几乎只是一首纯粹的踏青诗,而且似乎还带有一点童趣与生活的气息。
那么是不是说,这首诗的教学,真的只须理解字词,熟读背诵,想像画面,或者再添加一些时人、少年与我的对话,就足以真正理解这首诗,最低限度地体会到作者写诗的情感与意蕴?事实上,这是一首相当难以理解的诗,纵然是字面上的理解,这首诗也带来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同样是在春光明媚中游玩,同样是傍花随柳,凭什么说诗人的快乐不同于少年的快乐?凭什么说少年的快乐是偷闲,而诗人的心乐,却是高于偷闲的合乎道德的快乐?这一问——如果能够这样一问——就问到中国文化的要害处,问到了儒家思想的关节处,在传统儒家思想中,这个关节点被叫作“孔颜乐处”,即孔子和颜回觉得“乐”的地方,或者说他们觉得什么才是值得快乐的。
典型的论语中的孔颜之乐有这样几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春日偶成教学反思

春日偶成教学反思
《春日偶成》教学反思
宋朝诗人程颢的《春日偶成》是一首喜闻乐见的写景小诗。
这首诗是作者春日远足,触景生情,意兴所至而写的,描述了风和日丽的春日风景,抒发了春日远足的愉快心境。
古诗不但色彩美——云淡、花红、柳绿,景物色彩光鲜,将面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人赏心悦目。
而且结构美——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怀,亲密相依,融为一体。
理解诗句的意思,依照传统的方式,先理解字词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
通过充沛的预习,学生理解的对比透辟。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结合《补充》上的练习,进行《春日偶成》的扩写,通过出示挂图激起灵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需拥有光鲜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发生逼真感,才能入情入境。
学生表达的对比到位,基本没有偏离古诗的意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古诗两首之《春日偶成》教学公开课教学设计(有配套课件和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古诗两首之《春日偶成》教学公开课教学设计(有配套课件和反思)春日偶成汪彩毓来源: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双桂坊校区教学目标:1、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
2、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眼中心中的春景,引导学生感悟春天的美好,激发爱春的情感。
一、引入课题,介绍作者,初读诗歌1. 出示课题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江南春》,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诗——《春日偶成》2.理解课题谁读懂了课题?3.了解作者4.再读课题二、初读古诗1.读正确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诗句。
指名读,正音2.读出节奏古诗是有节奏的,请大家划线,读顺畅读出节奏。
再指名读,检查。
三、理解体会1.想象、体会,理解并读好前两句诗句平日里,诗人埋头钻研,用心讲学。
这天,也许是窗外动听的鸟鸣,也许是庭院浓郁的花香,把诗人的脚步紧紧吸引。
诗人出门好长时间了,你能从诗中找到吗?理解“近午天”。
这句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景物?看图片,结合平时观察体验,交流并读好诗句。
齐读第一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讲诗句意思。
诗歌中还写到哪些景物?用上面的学习方法,看图片,结合平时观察体验,交流并读好诗句。
齐读第二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讲诗句意思。
一、二两句:白云淡淡,春风轻轻,杨柳依依,碧水悠悠。
我们披花拂柳,穿行其中,很舒畅吧!你能带着这种舒畅的感觉吟诵前两句诗吗?2.想象春景,充分交流,进一步深入理解前两句诗人欣赏到的仅仅是诗句中的云、风、花、柳、河吗?他还会来到哪里,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小结:我们感受到无限的春光。
你能用成语描绘这大好春色吗?让我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天,齐读前两句。
3.想象诗人表现,体会思想感情,体会“乐”诗人是个大学问家,整天忙于做学问,今日饱览春色,诗人心情如何?诗句中找“乐”。
出示带点字解释,扫清理解障碍。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春日偶成》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春日偶成》语文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春日偶成》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春日偶成》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春日偶成》语文教案一、诗句导入,创设氛围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的词语1、竹外桃花三两枝,()水暖鸭先知。
2、()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
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似剪刀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填的诗句里都含有一个什么字?(春)二、揭题解题,简介作者师:是呀,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是春暖花开,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你们最想干什么?生1:郊游去。
生2:放风筝。
… … 师:热情的春姑娘向大家发出了这么多邀请,北宋大诗人程颢也加入了郊游的队伍,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日偶成》。
(春日:春天的一天。
偶成:偶有所感,写成诗歌。
)三、合作探究,悟解诗意过渡:诗人究竟看到些什么?1、听录音2、自由朗读读这首诗3、品读一、二句师:现在你们就是程颢了,有几个问题问问大家。
a、你什么时候出门的,当时天气怎样?(生联系诗句回答中午出门,天气晴朗。
)b、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淡云、轻风、午天、鲜花、垂柳、前川。
引导学生读: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解词:傍:靠近。
随:沿着。
过:到。
师:这些你在诗中写到了,还有没写到的吗?生:还有鸣叫的小鸟,游玩的小鱼,飞舞的蝴蝶… …师:一定很美吧?给大家描绘一下好吗?(生纷纷描绘。
)师:这么美的景致,你能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描绘吗?生1:春光明媚、姹紫嫣红生2:风和日丽、莺歌燕舞、草长莺飞… … 师:真美,把诗句读一读,能读美吗?(生各自练读后当众朗读)C、看图,说句意(将近中午,春光明媚,云淡风轻。
我在花丛中柳林间穿行,走到了前面的小河。
)师: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致,你高兴吗?试着把你高兴的感觉读出来。
(生再读一、二句)4、品读三、四句师:天气这么好,景致如此美,一路上你开心不?都做了些什么?生1:太开心了,我编了个柳条帽子戴。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本诗。
2、理解本诗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情感,培养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朗读背景乐教学过程:一、导入严寒的冬天终于过去了,我们即将迎来温暖的春天。
从古至今,描绘春天的诗歌就络绎不绝,让我们赞不绝口。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句描写春天的诗,你会填空吗?1.出示几个有关春天的诗句,学生填填空。
2.引入本诗《春日偶成》,读课题,理解题意。
春日偶成:春天里偶然写成的(一首诗)二、认识诗人1.出示本诗作者——程颢(hào),注意读准字音。
2.介绍诗人。
三、初读古诗1.读本诗,做到准确、流利。
注意字音,将谓(wèi)。
2.读出本诗的节奏感,划分可以停顿的地方。
3.老师示范读诗,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老师停顿的地方。
自己读一读,再请学生读。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春天来了,阳光明媚、桃花柳绿,到处鸟语花香,你们最想做什么?诗人程颢和大家一样,到了野外踏青春游,他都看到听到了什么呢?默读本诗,同桌之间讨论问题。
1.理解一二句诗,想象朗读。
(1)诗人什么时候出门?天气如何?体会“云淡风轻”所表现的天气情况。
近:接近午天:中午(2)诗人春游时看到了什么景色?理解“傍”“随”的含义,体会诗人边走边欣赏时悠闲自在的心情。
(3)他可能还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的心情会怎么样?欣赏春景图片,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和向往。
(4)想象朗读,体会诗人的心情。
2.理解三四句诗,指导朗读。
诗人是一位理学大家,平时肯定非常忙碌,很少有时间出门游玩,在这样好的天气,欣赏着这美好的春光,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呢?怎么表现在神情动作上?(1)请自己理解最后两句的意思。
说说当时的人怎么看待我的?时人:当时的人识:知道余:我将谓:要以为偷闲:忙里抽空(2)启发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三四句诗的意思。
小学语文《春日偶成》教案

小学语文《春日偶成》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春日偶成》。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学生能够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学生通过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古诗中春天的美好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生能够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诗人程颢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简述古诗《春日偶成》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2 课文解读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式。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春日偶成》。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学生能够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学生能够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运用问题引导、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古诗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参考书籍,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法通过学生的朗读、写作和讨论等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
通过考试和测验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
5.2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对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评价学生对古诗内容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对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第六章:教学计划6.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诗人程颢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朗读并翻译古诗《春日偶成》。
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式。
6.2 第二课时学生自主学习,解读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小学语文《春日偶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春日偶成》。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
(3)学会通过古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关注环境保护。
(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时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春日偶成》。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备好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好相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春日偶成》。
(2)查阅相关的生字词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2)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古诗:(1)让学生朗读古诗《春日偶成》,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解释诗题“春日偶成”的意思。
(3)分析诗的结构,讲解诗句的意思。
3. 体会意境:(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4. 学习生字词:(1)讲解诗中的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让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巩固所学。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提醒学生注意课后的复习和练习。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古诗《春日偶成》。
2.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
3. 收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下一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下册《春日偶成》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春日偶成》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春日偶成》比较简单,这是一个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种快乐,从“偷闲”两字可以读出来。
老人如玩童,这是一个人返朴归真的表现。
学这首诗,我引导学生学习时,让学生不要忘记这是老人读春。
我教此课,就让学生把这首...
《春日偶成》比较简单,这是一个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种快乐,从“偷闲”两字可以读出来。
老人如玩童,这是一个人返朴归真的表现。
学这首诗,我引导学生学习时,让学生不要忘记这是老人读春。
我教此课,就让学生把这首诗带回家,与自己的爷爷、奶奶同读,一起春游,一起在春天中感受,效果很好。
因为,我们年轻人上这课,受年龄阅历的限制,所体会到的东西往往也是浅层的,是难以体会到那种偷闲之乐。
引导学生引导与家中老人玩这首诗,玩着春天,玩着玩着,他们自会发现到春天真的.好美,说不定还能够引发他们深入地思考,写出一些文章来呢!
春天是语文老师们最喜欢的作文主题,学完这首诗之后,我觉得应引导学生同家人同游,那春天的感觉肯定与老师的参与不同。
老师带着学生游,受到很多限制,家人春游,往往限制少,自由度大,自由度大了,其实最有利于学生创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