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80后经历的大事记
80后思想演变的经历和事件

80后思想演变的经历和事件
我,一个出生于1988年南方的农村家庭,我没有含着金钥匙的那种命格,出生都是在出租屋里,在我懂事的时候,才有了解到其实当时我父母亲是闹离婚的,因为我的出世,才有了他们后来几年的支离破碎的家庭延续。
我的降临不知道是对还是错,因为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我“丰富多彩”的一生了。
我是从我母亲口中得知了小时候5岁之前的事情,至于6岁之后的事情,我已经有印象了,就先从5岁之前开始说起吧!
在我没有出生之前,我妈和我爸就开始闹离婚,已经是无法生活在一起的那种状态了,所以我的出生应该算是一个悲剧吧(呵呵),出生后的第一天,我爷爷来接我和我妈回家,这里我要强调我爷爷,一个退伍军人,一个从小就把我放在头上扛着的一个老者,我无法记清他的长相(因为我5岁前他就走了),从我邻居口中得知,我爷爷是一个非常非常勤劳的男人,也非常的和蔼可亲,毕竟军人的那种气质是国家部队培养的,所以后来我一直找我母亲要照片,但是没有留下他身前的照片,这是我的遗憾,不能目睹到我爷爷的尊荣,算是一大憾事吧。
“父亲”,“爸爸”这个称呼应该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它的来历,而对于我,他不存在我的印象之中,他进入我的印象的时候我已经是1年级的学生了,别人的父亲应该都是谈不上和蔼可亲,但是也不会凶神恶煞吧,而我没有感受过所谓父爱带来的快乐,有的都是悲伤,痛苦,还有就是不是我那个年龄应该承受的认知。
文笔不好,也不会写,只想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先写到7岁吧,如今我已经35了,我会记录到现在,记录所有发生的经历还有心态的成熟变化是什么时候。
80后经历文案

80后,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出生的一代人。
他们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见证了国家的快速发展。
他们是在一个物质匮乏的环境中长大的,但却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80后的童年充满了无忧无虑的欢乐时光。
他们在街上追逐捉迷藏,玩弹珠、飞镖、扑克牌等传统游戏。
没有手机和电脑的陪伴,他们更多地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互动,感受到大自然给予他们的快乐。
进入青少年时期,80后开始接触到电视、录像带和音像制品。
他们每天都追看《西游记》、《还珠格格》等热门电视剧,并为其中的角色产生共鸣。
音乐也成为了80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翘首以盼地等待着那张专辑上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条件的改善,80后走进了大学校园。
在这里,他们接触到了更广阔的知识世界,并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
他们热衷于参加社团活动,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社会实践,努力成为有用之才。
毕业后,80后进入了职场。
他们经历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见证了企业的崛起和市场的竞争。
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追求职业发展和个人成就。
无论是在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领域,80后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潜力。
除了工作外,80后也注重个人生活的品质。
他们追求健康饮食、多元化的休闲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旅行经历。
他们喜欢阅读、运动、摄影等活动,通过这些方式来放松身心,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家庭方面,80后更加注重平等和尊重。
他们希望与伴侣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并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取得平衡。
他们愿意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80后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他们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成为企业和组织的骨干。
他们也开始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首过去,80后经历了一个时代的变革和个人的成长。
他们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坚持不懈,迎接生活的每一个挑战。
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路上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和力量。
80后经历了童年游戏、青少年时期的电视剧音乐、大学校园里求知苦学、职场上奋斗拼搏、个人生活追求多元化、家庭责任平等尊重、社会贡献公益事业。
80后那些不得不说的奋斗故事

80后那些不得不说的奋斗故事80后是指出生于1980年至1989年之间的一代人,他们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
这一代人成长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用自己的奋斗书写了一段辉煌的篇章。
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国家的经济改革政策为广大的80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然而,他们也经历了一些艰苦的岁月。
由于当时的就业压力和外界竞争的激烈程度,很多80后不得不经历长时间的求职过程或者频繁的跳槽。
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无数的拒绝和挫败,但是他们没有放弃。
他们坚持自己的梦想,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很多80后来说,房子也是一个重要的奋斗方向。
在改革开放初期,住房资源十分有限,购买一套自己的房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许多80后努力存钱,不断攒钱买房,经历了多年的奋斗。
有的甚至为了买房而放弃了其他的消费,也有的选择了较远的郊区来实现自己的购房梦。
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房子梦想。
此外,80后也经历了不少职场奋斗。
在进入职场后,他们被寄予厚望,企业要求他们迅速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专业人士。
然而,他们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由于经验的不足和资历的不够,他们常常被视为“菜鸟”,需要在职场中经历更多的磨砺。
他们努力工作,克服困难,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逐渐获得了其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他们奋斗的精神和才能使他们在职场中取得了成功。
除了职场奋斗,80后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他们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很多80后成立了自己的公益组织,关注弱势群体,积极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他们动员身边的人和社会资源,参与到各种公益活动中,为社会带来积极正能量。
80后那些不得不说的奋斗故事不仅仅是一代人的经历,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缩影。
他们为了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克服困难,勇敢面对挑战。
纪实故事-记忆中的那年“严打”

纪实故事-记忆中的那年“严打”多年以来,坊间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就是:1983年“严打”的“震中”恰是在唐山。
诱发这一场全国性声势浩大严打的导火索起自唐山的“菜刀队”。
“菜刀队”关于唐山“菜刀队”有多疯狂,当年被誉为是唐山市公安局一支笔的王克俭曾有过这样的记述:1983年的六七月间,唐山市人民就像重新遇到了地震那样惶惶不安。
100多万人口的唐山市居然出现了六股穷凶极恶的“菜刀队”。
这帮20世纪80年代的“蒋门神”、“镇关西”,成了唐山人民的心腹之患。
唐山大地,记载着他们一桩桩令人发指的罪行:在一辆行驶着的公共汽车上,两个流里流气的家伙无端向两名解放军战士撒起野来。
战士刘福云据理斥责,那两个家伙就恶狠狠地说:“好小子,下车见。
”年轻的战士哪里知道,这是两个残暴成性的“菜刀队”成员,一个是南范“菜刀队”头子刘洪明,一个是“菜刀队”骨干“花狸豹”。
车停了,两名战士在机器厂下了车。
突然“恶狗”扑了上来,抽出菜刀,照着刘福云的肩膀就是两刀。
顿时,战士的肩膀鲜血淋淋,凶手扬长而去。
一个黑沉沉的夜晚,没有月亮,也没有星光。
一位男青年去接下夜班的姐姐。
只迟到了两分钟,就见姐姐被几个手持菜刀的歹徒用毛巾堵住了嘴巴截走…——弟弟不顾一切地呼喊:“救人哪,快救人哪!”呼救声撕破了夜空,歹徒被吓得匆匆而逃……1983年,我正就读于唐山市人民警察学校。
那是一所旧中学改造而成的校舍。
我们入学时房屋漏风漏雨,四面的院墙低矮破旧,我们在院子里军训的时候,墙外面时常会有社会闲散人探头张望。
我们女生宿舍紧依着向西的那面墙,外面是一条被两排大树紧夹着的狭长小道,夜晚很少有行人。
那样的一条路在暗夜里透着诡异和恐惧。
我们十个女生,大都十八九岁,生性胆小,夜里总会将门窗紧闭,生怕闯进歹人来。
其实,1983年,开年就预示了惊险。
1983年2月12日是大年三十,在沈阳,简称“二王”的王宗方、王宗玮兄弟二人制造了新中国成立后空前未有的特大暴力持枪杀人案件。
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社会史的回顾与思考

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社会史的回顾与思考------ 从“眼光向下”到“自下而上”社会史研究是20世纪中国史学值得探讨的一个领域,它的有关理念萌发发端于该世纪初,在经历了停滞、复兴又发展的曲折历程后,到本世纪末成为中国历史学术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
尤其是80至90年代社会史出现了复兴,对社会史的研究也全面发展起来。
在这期间,出现了从“眼光向下”到“自下而上”的理论趋向,本文就这种理论趋向作一简单的回顾与思考。
一、“眼光向下”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史研究对1930至1980年这段时间的中国史学发展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对史学进行了一场结构性调整。
主要表现为研究课题的大大拓宽,在这一点上,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社会史研究是对20世纪上半叶那种倡导眼光向下、关注普通民众的研究倾向的一种回归。
80年代中后期开始复兴的社会史研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从事社会史研究的学者非常积极地有意识地对社会史的理论进行探讨,并且就社会史的定义、学科定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诸多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认识。
在这期间,主要的两派观点是专史说和通史说,而大部分学者所持专史说,1即认为社会史是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专门史,与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军事史、外交史等专门史并行,又从各自的研究对象出发,将社会史定义为社会生活史、社会行为史,由此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史学专门领域之外再拓出一个研究领域。
相比起专史说而言,少数持“通史说”的学者似乎应以陈旭麓、张静如为代表。
他们倡导好的通史应该是社会史,即通史应“反应一个过去了的时代的全貌”应该讨论“社会整体发展的过程”。
2由于为社会史这一学科规划出一个明晰的研究范围,于是从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社会风俗、社会群体、社会问题等较为具体的社会史研究领域到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运行、社会控制、社会功能等更为抽象的研究范畴,都有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支持,由此极大地扩展了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这也是社会史对中国史学界近20年来的发展所做出的最显著的贡献。
作文材料-60周年大事记之1980-1989解放军百万大裁军 精品

60周年大事记之1980-1989:解放军百万大裁军简介:为了适应新时期国防建设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共进行了次较大规模的精简整编,其中年的百万大裁军最为令人瞩目。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这就需要争取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需要转变国防建设、军队工作的知道思想。
在这样的条件下,年月日至月日,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确定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转移,即:把军队工作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准备状态真正转入和平建设的轨道上来;把重点放在发展武器装备和提高人的素质上来;科学编组,使人与武器装备更好地结合起来。
会上军委主席邓小平宣布:解放军减少员额万。
他指出,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是用实际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此次裁军的重点是:精简机关、裁减部队、淘汰陈旧设备、加强部队合成、减少军官数量、改变军兵比例不合理状况。
到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员已由万减少到了万人。
之后,经过进一步裁减,到年全军员额减少到了万人,总共裁军万人。
解放军十次大裁军-年月,解放军进行第一次大裁军。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人民解放军总兵员万,小米加步枪的步兵是解放军的主体,空军、海军和陆军特种兵几乎是空白。
年月,经中央军委批准,确定分期分批复员和转业百万余人。
后因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精简工作停止,根据战争需要又进行了扩军。
到年月,军队总人数增加到万,是解放军历史上兵力最多的时期。
-年月,解放军进行第二次大裁军,总部和各机关以及国防军步兵部队人数减少,军兵种部队和院校人数扩大,其中还有万地方部队改编为公安部队,全军总定额保持在万人左右。
-年月,解放军进行第三次大裁军,全军总兵力精简%,其中陆军部队精简比例最大。
-年月,解放军进行第四次大裁军,到年底,全军成建制地集体转业或移交地方的有个军部、个师、余所院校。
精简最多的还是步兵部队,全军总人数与新中国成立时相比,精简了%。
80后奋斗故事3个

80后奋斗故事3个“80后”,他们从小就知道竞争、知道效率,更懂得财富的力量。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80后奋斗故事,希望大家喜欢!80后奋斗故事1:五年前魏磊在青岛平度市开了第一家包子店,截至目前已在全国设有加盟店482家,直营店20余家,公司资产上千万元。
卖小家电挖到第一桶金1982年出生的魏磊,家里不是很富裕。
20岁那年,魏磊的父亲下了岗,本就拮据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窘境。
职高毕业的魏磊迫于生计,决定自己做点买卖,替父母分担生活的重担。
他用借来的6000元钱在当地一家商场里租了一个铺子,做起了小家电生意。
靠着拼命三郎般的干劲和不服输的精神,第一年里,家电铺子就给他带来了7万元的收入,成功淘到了第一桶金。
由于行业经验不足,对市场没有准确预见和分析,再加上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的精力也不够,家电铺子第二年经营状况就出现了问题,此后连续几年一直不景气,甚至出现了亏损。
小家电是很难经营下去了,魏磊想到了转行。
研发包子秘方,做独一无二的“明鼎包子”魏磊喜欢吃包子,做小家电生意时,就常常在街上买包子吃。
他观察到,平度街上的包子铺生意很红火,大家都喜欢在路边买上那么两笼。
买过很多次包子以后,他有了新的创业灵感。
经过仔细观察包子店生意后他发现,包子不仅是一种便捷的食品,而且受众范围涵盖各个阶层,市场消费很大。
于是,他毅然决定转行开包子店。
当时,魏磊的三叔在平度开了一家小包子铺,生意红火。
魏磊想到跟三叔一起共同创出独有的包子品牌。
叔侄二人交流了想法后,达成了共识。
虽然包子人人皆知,但真正的品牌包子店却寥寥无几,要想打造品牌包子店,首先就要有一个安全健康营养美味的秘方。
为了研发秘方,他和三叔走访全国各地,品尝各地包子口味,进行潜心研究。
由于全国的包子种类繁多,仅仅和面这个环节他们就进行了无数次试验,最终他们的和面技术得到了国家面点师的称赞,不仅能保证包子的汤料不会渗到面皮当中,而且又能确保包子的新鲜和营养。
用于包子馅料的蔬菜和肉食品等也经过严格的采购,全方位确保了包子的质量。
85年·大事记

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道举行紧急 会议。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多数同志赞成毛泽 东的主张,但李德等人拒不接受,坚持到湘西去。
2月26日,红军三军团与黔军王家烈所部在娄山 关激战。攻克关口后,兼程疾进,奔袭遵义。
2月28日,红军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在遵义县老城北 门外侦查地形,中弹牺牲,是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最 高军事指挥员。
是月,红军一、三军团与国民党中央军五十九师、
九十三师在遵义的红花岗、老鸦山等大战,红军取胜后, 追抵乌江。
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各军团 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 8.6 万人,分别自瑞金地区 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入红军打败国 民党军队的转折时期。
11月 27 日至 12 月1日, 中 央 红 军 苦 战 五 昼 夜, 从 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 道封锁线。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突破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 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中央红军由10 余万锐减为3万余人,红五军团损失过 半,红八军团和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于此役几乎 覆没。
12月31日晚至次日凌晨,中共中央在猴场召开政 治局会议,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 提出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创 建川黔边新的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会议还决定,“关于 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 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以加强政治局对军委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