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式风格建筑专题研究及青岛的德国建筑研究

合集下载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080511243 应婷婷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班摘要:德国占领青岛的时期是城市的形成期,是青岛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0世纪开始,青岛城市的建筑风格渐趋一致。

早期采用的青砖灰瓦被红砖红瓦取代,建筑外墙均以灰浆抹面后涂以明快的黄色。

“新城市应该强调德国民族性,强调与中国城市的差异,新城市的建筑应具有现代风格”。

关键字:青岛德式建筑设计特色1、青岛地理位置青岛地处山东半岛南部,黄海之滨,位于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与西面的亚速尔群岛、直布罗陀、马耳他岛,东面日本东京、美国西部旧金山的纬度大致相当。

东北与山东省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

全市总面积为10654平方公里,市内七区,所辖五市,总人口为720.68万人,其中,市区面积为1102平方公里,人口246.77万人。

青岛东依崂山、西伴胶州湾、南面黄海。

其地势东高西低,有山地、丘陵和平原。

青岛海域辽阔,海产资源丰富,胶州湾不淤不冻,港湾岛屿星罗棋布。

四季变化明显,但夏无酷暑,冬无严冬,春长、秋爽。

市内到底起伏,几座高60至130米的丘陵不仅将城区分为数个区域,而且还给与城市个性。

2、青岛的德式建筑设计特色青岛自1891年建置至今天不过百余年的历史,是一个年轻的城市,1949年前,近代青岛老城区里的大规模城市建筑是随着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开始的。

德国占领青岛的时期是城市的形成期,是青岛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 1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风格20世纪开始,青岛城市的建筑风格渐趋一致。

早期采用的青砖灰瓦被红砖红瓦取代,建筑外墙均以灰浆抹面后涂以明快的黄色。

由于建筑法规禁止用瓦楞铁皮作屋顶材料,红瓦屋顶变成了青岛独有的特色。

花岗岩石在青岛一代储量丰富、价格低廉,价值当时在德国国内也流行以花岗石作建筑外墙装饰,所以,在青岛“花岗石”便成为典型的建筑材料,被广为使用。

青岛德式建筑及室内风格艺术研究

青岛德式建筑及室内风格艺术研究

青岛德式建筑及室内风格艺术研究作者:王一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10期摘要:青岛作为具有浓厚历史文化色彩的城市,在我国近现代史中具有十分关键的地位。

同时,青岛在德占时期遗留的建筑也对我国建筑史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别具一格的室内建设风格,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对青岛德式建筑的风格和种类进行分析,并对迎宾馆室内装饰风格加以阐述。

关键词:青岛;德式建筑;室内风格艺术引言青岛近现代建筑史的开端是从德式建筑物开始的,并且其也是青岛城市建筑风格的基础。

在我国目前存留的具有德式风格的建筑物,从风格上来看没有德国本土室内设计风格典型,但也具备较强的美学价值,能够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因此,对青岛德式建筑以及室内风格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一、青岛德式建筑的风格和种类(一)古典主义风格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由于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使得古希腊罗马文化盛行,在建筑风格方面更加讲究对称性,能够将轴线进行充分的凸显,并且在立面中要体现出严谨的态度,主从关系明确,但是能够根据建筑物所在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处理。

同时,对于建筑材料的应用要求也十分严格,通常使用花岗石、水刷石面层等耐久牢固的材料,以显示出建筑物的典雅华贵。

此外,在结构方面,强调要充分体现出秩序性,并且对整体上的主从关系要求十分严格。

(二)折衷主义风格此种风格能够将多种建筑风格相结合,没有固定的样式,只是追求形式方面的比例美。

这种折衷的现象在青岛很多德式建筑中都具有充分的体现,其中包括加入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东方符号,或者将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成要素相融合等,十分典型的建筑史总督府官邸。

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为木、石、砖的混合体,其平面不对称,窗户窄小、墙身厚重结实,都充分的体现出德国在建筑风格上的现代化风格。

(三)青年风格派在建筑方面,青年风格派主要是将弧线、花朵等图案作为建筑物的正面装饰,排斥在大工业时代中以古板、机械为主的建筑风格,并且强调建筑设计的不确定性,对于建筑装饰强调以节俭为主,并且向自然主义的方向发展,部分建筑物对动植物的纹路和线条进行模拟后,加入到建筑物当中,使建筑物的设计和造型更加多样化。

青岛德式建筑外立面

青岛德式建筑外立面

青岛德式建筑外立面研究摘要:青岛市市南区有许多区别于当地建筑风格的独立式别墅“小洋楼”,不少是二战时期德国侵占青岛时留下来的。

本文主要从建筑外立面中的窗户为研究,从窗户的整体关系以及单独窗户的特点两个大的方面来研究。

关键词:青岛;德式建筑;窗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28-01青岛市市南区保留了大量的二战时期德国侵占时留下的建筑。

从生活用的民居如别墅,到功能性的服务型建筑如银行等。

数量较多,保存完好,至今都在使用当中。

因此,对于实地搜集资料照片提供了方便。

本文主要的参考建筑为民居别墅。

窗户作为建筑立面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的作用是“隔开”,但同时又兼顾采光的功能。

从美观的角度来看,窗户还起到装饰的效果。

虽然别墅建筑作为日常居住生活建筑,不需要教堂那种绚丽的玫瑰窗作装饰。

但是,德租时期青岛别墅建筑的窗户形式仍然让人眼花缭乱,使窗户如同建筑本身一样富于变化。

就单个窗户来看,一是形状变化丰富,除了常见的矩形,还有半圆形、圆形、不规则几何形等;二是窗户大小也差别很大,有的小到不允许探出头来,有的很大,差不多两层楼那么高。

从窗户的关系来看,组合形式从数量上看有两个一对、三个一组或三个以上连成一排;从形状上看有协调统一或者强调差异化。

首先,我们着重从整体来看窗户形状的组合关系。

(1)协调统一江苏路8号的正立面的窗户之间关系主要就是强调协调统一。

如图,该建筑平面上三个窗户,外加一扇门,虽然面积大小不相同,但是整体来看,他们的形状相似,都是近似半圆形下加一个矩形形状。

在弧面上的窗户都为瘦长的矩形,从上至下可以分为三段来看,每一段上的窗户两两之间又是相同的。

因此,这个建筑上虽然窗户很多,乍一看分布散乱,但是整体还是给人一种协调一致的规整感觉。

(图1)(2)强调差异化这一特点最典型的建筑是江苏路12号。

建筑正立面窗户很多,建筑最上面一排窗户,有两个一组和三个一组的组合方式,形状都为矩形,开窗面积较小,但是数量多还算协调统一。

青岛建筑色彩分析与研究

青岛建筑色彩分析与研究

2、青岛建筑色彩的特点
(1)注重色彩搭配:青岛的建筑色彩注重冷暖色调的搭配,使整个建筑看 起来更加和谐、舒适。
(2)追求和谐统一:无论是德占时期还是日占时期,青岛的建筑色彩都强 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使整个城市景观更加协调。
(3)多样化与创新:现代时期的青岛建筑色彩更加多样化,既有传统的也 有现代的,同时也不乏创新,使城市景观更加丰富多元。
研究结果
1、青岛建筑色彩的演化历程
青岛建筑色彩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德占时期、日占时期和现代时 期。在德占时期,青岛的建筑色彩主要以德国新古典主义风格为主,注重色彩搭 配和建筑结构的和谐。在日占时期,受到日本建筑风格的影响,青岛建筑色彩开 始向简约方向发展,以淡雅的色彩为主。而在现代时期,青岛建筑色彩则更加多 元化,各种色彩风格并存,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
此外,藏族建筑色彩体系还对现代建筑色彩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独 特审美和象征意义为现代设计师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许多现代设计师将藏 族建筑色彩体系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
市场现状与未来展望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兴起,藏族建筑色彩体系受到了越 来越多的和喜爱。许多游客来到西藏等地,亲身体验藏族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有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藏族建筑色彩体系运用到各类作品的设计中。这为藏族建筑 色彩体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参考内容二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青岛地区建筑的地域性特点及其对当地文化和城市发展的 影响。通过对青岛地区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分析,文章深入挖掘了青岛建 筑的地域性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以期为城市未来的发展 提供参考。
青岛位于中国山东省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底蕴。自19世纪末以来,青岛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港口城市。随着 城市的快速发展,青岛地区的建筑也在不断地演变和进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 格和特点。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摘要:1897年起德国人开始营建青岛港,直到1914年一战战败,这段时间正是德国的青年风格派在德国以及欧洲的鼎盛时期。

青岛德占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

所以青岛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又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体现。

这些建筑使青岛后来的城市建筑发展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青岛德式建筑设计特色1、青岛总体特色“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是康有为先生对青岛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传神描绘也成为青岛城市形象的生动写照。

青岛地处沿海,是我国较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它所特有的地形、气候、文化、历史特点使得该地区形成了有着与西欧德式建筑特色相融合的建筑风格。

2、青岛德占时期主要建筑风格1897~1914年,青岛作为德国殖民者独占的殖民地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在中国较早地开始了近代城市的历程,使青岛在城市风貌上的独特性表现为德占时期建成的高质量的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等风格的建筑。

而时值欧洲建筑的复古思潮和探求新建筑运动的影响,所以青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国在此时期的建筑思潮和特色,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

2、1殖民时期风格即日本学者所称“外廊样式”。

当时德国殖民者仿效了英国在其印度殖民地颇为成功的这一建筑形式,每层均有遮荫的大面积敞廊环绕。

然而德国殖民者不久就发现这种热带建筑形式特别注重通风避热的建筑模式不适合青岛,因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又因其三面环海,在海洋环境的调节作用下,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

于是许多“外廊样式”被改造了,以适应青岛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居住习惯,不久又舍弃了这种形式。

如青岛旧海关大楼,建于1899年,立面为两层券廊处理。

德国总督副官宅邸旧址,屋顶铺中国瓦,四周围以敞廊;德华银行,处于对气候的考虑,西面和南面设有通风的券柱式外廊,具有“殖民地式”风格。

青岛德占时期历史建筑的屋面研究

青岛德占时期历史建筑的屋面研究

青岛德占时期历史建筑的屋面研究作者:***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年第01期摘要:青岛德占时期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群,既反映了多种西方建筑风格,又吸纳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了中西建筑元素相融合的折中主义风格,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青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加上红色屋面,形成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城市风貌,极具美学价值。

从屋顶的营造技术、材料、形式等方面研究青岛红瓦屋顶的独特美感。

关键词:青岛;屋面;德式建筑一、德国传统建筑屋顶营造技术(一)传统的德国建筑屋顶形式德国传统建筑所采用的屋面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平屋顶,在屋顶四周有女儿墙加以围挡。

采用这种平屋顶的建筑大多是体量小的两层或三层住宅(图1)。

其他两种屋面形式都是坡屋顶(主要区别在于正脊与斜脊的数量):一种是只有正脊的形式(图2);另一种是五脊顶。

五脊顶除了有一根正脊外,在正脊两侧的末端还各有两根斜脊,形式根据房屋的平面造型会有所变化,但基本形式都是一条或多条穿插正脊,正脊的末端连接两条斜出的斜屋脊,通常情况下,斜脊的角度都为45°(图3)。

正脊的数量取决于建筑的平面布局,中轴对称的平面形式为德国传统建筑的普遍处理方式,因此有几条对称轴便对应布置几条屋面正脊。

常见的有一条对称轴的“一”字形屋脊、两条相互垂直对称轴的“十”字形屋脊。

屋面除正脊线外,亦会视情况而增加与正脊线垂直的抱厦或老虎窗进行点缀。

突出的抱厦可以有效增加房屋阁楼层的空间,更有利于采光,增加的老虎窗也有同样的作用。

(二)传统的德国建筑屋顶构造德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大致有两种构造形式,即桁架屋顶和椽屋顶(表1),这两种建筑屋顶存在相互混杂的情况。

椽顶在桁架顶之后出现,二者的方式、承重、位置等方面均有差异。

桁架顶是悬吊式的,其常置于横梁之上,并主要依靠水平横梁来承重,有的桁架顶的构造也有背柱,屋顶的重量通过横梁传到立柱和墙上;椽顶是站立式的,采用榫接的形式,坡度较陡,其常置于柱上、墙上,主要依靠柱承重,不需要背柱,其稳定性要优于桁架顶。

青岛百年德国风情的沿革

青岛百年德国风情的沿革

青岛百年德国风情的沿革青岛位于中国东部的山东省,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作为一个沿海城市,青岛的发展历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就是德国的影响。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期,德国曾经统治着这片土地,并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本文将探讨青岛百年德国风情的沿革,以展示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和独特魅力。

1. 定居到德国统治时期(1872年-1914年)青岛在19世纪初是一个渔村,直到1872年,德国殖民者在此建立了第一座营地。

德国人对青岛的战略地位和丰富资源感到着迷,于是开始了定居和发展的进程。

在德国统治时期,青岛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德国人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方面展现了他们的技艺和精神风貌,将德国建筑风格与中国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青岛风格。

2. 德国殖民地时期的城市建设德国人对青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修建了许多具有德式风格的建筑。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波茨坦大街”,这条街道上的建筑大多保留了德国建筑的特色,如红瓦白墙、尖顶钟楼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德国的建筑艺术和传统,为青岛增添了德国风情。

此外,德国人还大规模修建了公园、码头和街道。

在整个城市里,可以看到不少公园和花坛,绿树成荫,使得城市更加宜居。

而青岛的码头也因其德国风格而闻名,沿袭至今。

3. 德国文化与教育的影响德国人还带来了他们的文化和教育体系。

他们在青岛设立了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为青岛培养了许多人才。

德国人还将他们独特的文化传播到当地,使得青岛逐渐形成了一种德国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风情。

4. 德国统治的结束与百年传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失去了对青岛的统治权,但德国风情在青岛却留下了持久的影响。

青岛在百年之后仍然保留着许多德国式建筑,这些建筑成为了青岛的地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青岛啤酒厂、胶州路、海军博物馆等地更是融合了中国和德国的文化传承,成为体现青岛德国风情的代表。

总结:青岛百年德国风情的沿革是一段独特而又多元文化的历史。

德国人在青岛的统治时期带来了城市建设、文化教育、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影响,为青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青岛德式老建筑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青岛德式老建筑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青岛德式老建筑保护现状调查报告内容摘要:青岛德式老建筑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又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体现,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青岛德式建筑对历史的保护,对当今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

但是青岛德式老建筑目的保护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政府监管不力,公众保护意识差,社会舆论导向力度不够。

对此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希望能为德式老建筑的保护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青岛德式老建筑历史意义建筑风格保护现状继承发展目录第1章调查背景及方法 (2)1.1问题的提出 (2)1.2研究意义及背景 (3)1.3文献综述 (3)1.4调查实施方案、计划 (5)1.41调研地的选择及说明 (5)1.42调查方法及说明: (6)1.43研究优势及分工情况说明 (7)1.44 调研过程 (8)第2章青岛德式老建筑的来源及其保护的意义 (9)2.1 青岛德式老建筑的来源 (9)2.2保护青岛德式老建筑的意义 (11)第3章青岛德式老建筑的保护现状及面临问题 (14)3.1青岛德式老建筑保护现状 (14)3.2 德式老建筑面临的问题 (17)第4章对青岛德式老建筑的建筑保护的建议及对策 (21)4.1 对青岛市市政府的建议 (23)4.2 对市民及社会的建议 (25)附录1:问卷 (27)第1章调查背景及方法1.1问题的提出青岛德式老建筑是青岛著名的旅游景点,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表现在其建筑自身和城市整体规划的美学意义上。

此外,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群,德式老建筑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从历史意义上看,德式老建筑是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在对中国殖民侵略中在所建的,历经百年风雨,是历史建筑文物的遗存也是城市化的见证。

德式老建筑文化对青岛的影响深远,如今德式老建筑进入翻修期,修与不修,如何修?如何修缮更好的保护这批建筑?这一些列问题成了争论的焦点。

为了更好的了解德式老建筑现存的问题从而更好的保护它们,我们以青岛的德式老建筑为切入点,进行具体调研,获取详细准确的资料,为修缮建筑的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当地群众提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