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创作风格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简介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简介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背景概述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戏剧作家之一,他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多样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莎士比亚的作品跨越了戏剧、诗歌和散文,而他的十四行诗则是他众多作品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特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以英语诗歌中最常见的格式之一——抒情诗(Sonnet)的形式创作而成。
一首完整的十四行诗由14个诗行组成,按一定的韵律和押韵规则编排。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韵律和押韵规则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按照特定的韵律和押韵规则编写的。
每个诗行包含10个音节,通常被称为“五音步(pentameter)”。
而整首诗的押韵规则则是“ABABCDCDEFEFGG”。
这种规则的押韵方式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使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2. 内容和主题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内容多样,主题涵盖了爱情、时间、死亡、自然等多个方面。
他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表现了人类的喜怒哀乐,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
他的十四行诗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世俗现实的讽刺和嘲笑。
3. 诗歌结构和语言运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通常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八行,称为“抒情部分(the octave)”,主要表达诗人的疑问、思索或者赞美;第二部分是后六行,称为“总结部分(the sestet)”,用来回答前八行所提出的问题或做出总结性的陈述。
此外,莎士比亚的诗歌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歌显得生动有趣,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代表作品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有几首作品被认为是他最杰出的代表作。
以下是其中几首代表作的简要介绍:1. 《两个城堡之战》这首诗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十四行诗之一,描述了两个城堡之间的战斗。
诗中抒发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恶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2. 《时间的折磨》这首诗通过描绘时间对人的摧残和无情,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焦虑和无奈。
莎士比亚诗歌创作风格与历史背景

莎士比亚诗歌创作风格与历史背景【摘要】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优秀作品。
这其中,诗歌的数量就多达数百首,并且在他的戏剧中间,人物的台词也多是诗体的语言。
在莎士比亚一生的创作当中,其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而这一改变无疑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莎士比亚个人经历息息相关。
因此,本文试图从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经历角度,来剖析莎士比亚创作风格的变化。
【关键词】历史背景、创作风格【引言】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
他的名气并非昙花一现,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很多名言名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一位作家能够达到如此的成就,除了对语言文字精准的把我之外,一定也顺应了当时历史背景的变化,其的作品也一定代表了当时众多人的想法。
因此,才能够在几百年过去之后,还能够留给人深刻的印象,人们只要提到当时的那一段历史,就必然要提到他的作品。
从另一方面来看,一位文学家的作品,也一定会受到自身经历和历史的影响,他的思路、灵感肯定也不会凭空而至,而是基于他平日生活的所见所闻。
因此,从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的角度去分析一个文学家的作品特点和风格,应该是最正确和直观的方法。
1.早期创作风格的形成说到莎士比亚的作品风格的形成,就不得不提到欧洲文艺复兴。
虽然“文艺复兴”这个词早已为人熟知,早在16世纪就已经被学术界所用了,但是这个词却让人产生了许多误解。
文艺复兴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复兴,同时也不仅仅局限于文艺。
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宗教的特色。
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罗马罗马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
因此,文艺复兴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宗教特色,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
人文主义的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其中在人文主义文学方面,英国人文主义成为了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巅峰,身处其中的莎士比亚,自然也会被卷入其中。
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手法与表现形式

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手法与表现形式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莎士比亚创作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以揭示他为何能够成为文学史上的传世之作。
一、莎士比亚的艺术手法1.1 人物塑造莎士比亚善于刻画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
他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的细致刻画,使得他们栩栩如生、形象深刻。
他善于描写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物,从喜剧到悲剧,塑造了众多经典人物,如哈姆雷特、杰克逊、奥西罗等,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个性和动机,使得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1.2 对话和独白莎士比亚的对白极富表现力和艺术性。
他通过对话和独白来展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传达主题和情感。
他的对白丰富多样,有时激烈激昂,有时诙谐幽默,有时充满温情。
对话和独白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比喻、暗示、双关语等,增强了人物形象的表现力和戏剧张力。
1.3 结构和情节设定莎士比亚在剧本的结构和情节设定上也具有独特的艺术手法。
他善于布置复杂的情节,通过巧妙的安排和转折,使观众保持紧张的情绪和关注度。
他的戏剧通常有两个或三个主要情节线,相互交织,衔接紧密。
这种结构和情节设定的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富有张力和戏剧性。
二、莎士比亚的表现形式2.1 喜剧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以幽默风趣的对白和滑稽可笑的情节而著称。
他巧妙地运用喜剧情节和角色,通过夸张和讽刺,揭示了社会中的虚伪和愚蠢,同时带给观众欢乐和娱乐。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作品的喜剧性成为莎士比亚戏剧魅力的一大亮点。
2.2 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以深刻的哲理和悲剧冲突而著名。
他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和人物命运的折磨,展现了人类的悲剧命运和情感的深度。
《哈姆雷特》、《李尔王》等作品的悲剧元素引起了观众共鸣,成为莎士比亚作品的经典之处。
2.3 历史剧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作品是他创作中的另一大亮点。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创作背景与韵律特点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创作背景与韵律特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又被称为“安徒生体”,是英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个创作流派,也是英国文学的里程碑之一。
自16世纪末起,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等剧作中尝试并推广这种形式,并于绝大多数的剧作中使用了这种体例。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十四行金章体中实际行数最短的诗歌体例,它以四个押韵节第二弦(即重复韵)为核心,全篇押全韵,此外,还有着近义词替换,分手换韵等表现手法。
因此,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又具有诗意嘉奖、温和柔婉、押韵细腻运用等特点。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创作背景主要来自于他对社会人文生活的认知,这种创作源自他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他观察的对象大多是当时的社会人文现象,从这些社会人类活动中,他会提取出一些具有现代关怀的内容,例如世事沧桑、知错能改等等,继而创作出符合社会实际关怀的诗句。
此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创作还体现出心理活动的特点:让他的诗作座落在无尽渺茫的云雾中,他的诗作带给人的是时光的畅所欲言,或是承载多深的思绪;从其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精神世界,以及他对世界的认识。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特点有四要素:节奏性、韵脚性、声调性和发声性。
它是一种高度密集的韵律,充满节奏性,但又不失婉约委婉,字里行间穿插着近义词、表达不同意思的助字和押韵节,以及数量不等的押韵节,使带有声调变化的韵律性语言在主题之中熠熠生辉。
同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还使用了爆破性的发声原则,即开头及结尾语音比历中语音突出,唤起读者的聆赏心理,从而达到撩拨读者情感的目的。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反映出英国文学史上作家对现实与虚构的结合,让其作品体现出抒情清新、具有丰富深意和巧妙押韵等诸多文学特色,有新型多音节诗体追求味道的特点。
另外,它也反映了作家对人物心理及情感的熟悉,在欣赏中既体现出聆听的心理活动,又有快意的实际应用。
因此,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有其自身的创作背景,除了具有表达性外,也有自己独特而细腻的韵律特点。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浪漫主义与戏剧性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浪漫主义与戏剧性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戏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涉及各种戏剧类型。
除了他广为人知的戏剧作品外,莎士比亚还创作了大量精美的诗歌,其中包括许多十四行诗(sonnet)。
本篇文档将探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浪漫主义与戏剧性的特点和影响。
1.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简介莎士比亚共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这些诗以其形式、内容和主题上的多样性而闻名。
它们通常被认为是自传体或表达情感的方式,并遵循特定的格律规则。
2. 浪漫主义元素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体现2.1 爱情与激情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爱情是一个重要且常见的主题。
他通过描述恋人之间深沉和复杂的情感来展示浪漫主义的一面。
莎士比亚通过运用丰富的隐喻和比喻,以及表达对爱情痛苦与快乐的矛盾情绪,使得诗歌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2.2 自然与美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中也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通过对花朵、季节变化和景色等自然元素的描述,他反映了对大自然万物之美的赞颂。
这种描写使诗歌具有更加浪漫主义色彩,并增添了一种神秘感。
2.3 理想化与超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还表现出理想化和超越性思考。
他将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感和体验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以展示个人幸福、人类智慧和道德价值观。
这种理想化让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并能够触动读者内心。
3. 戏剧性元素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体现3.1 对话与角色扮演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中经常运用对话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这种对话使得诗歌变得生动有趣,仿佛在舞台上演一场戏剧。
通过创造具有独特角色特点的人物对话,他展示了深入的人物心理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3.2 冲突与转折戏剧性元素表现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另一个方面是冲突与转折。
他巧妙地通过构建情节,引入各种冲突和意想不到的转折来增加诗歌的张力和悬念。
这种戏剧性元素让读者感受到紧张、兴奋和情绪波动。
3.3 舞台设定与情景描写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还包含了舞台设定和情景描写,用细致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场景背景、人物动作以及周围环境。
莎士比亚写作的艺术特色

莎士比亚写作的艺术特色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他的戏剧作品在当时即享有广泛的影响力,并多次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士所演绎和改编。
莎士比亚的写作技巧极为熟练,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丰富和生动。
他不仅能刻画出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性别甚至不同国籍的人物形象,而且确切地展现人物内心的复杂心理和情感。
这种细腻的塑造方式深刻地表达出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的形象展现出人类复杂的心理,他同时具有宽厚、直率、诚实和疑虑、犹豫、孤独等多重性格;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通过展现两位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揭示了人类爱情的无奈和复杂性;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通过李尔王和格洛斯特等人的形象,探讨了权力和道德的关系。
二、巧妙的情节编排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情节编排精巧,有着令人难以预测的转折和高潮。
他常常设置多个主线情节,让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联系,同时又保持着独立的完整性,使得故事发展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在《麦克白》中,莎士比亚通过灵巧的情节设计展现出主人公麦克白由功利之徒逐渐走向完全崩溃的心路历程,使得整个剧情充满了悬念和紧张感;在《暴风雨》中,莎士比亚通过一个海上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人类的力量和无奈,以及命运的扭曲和复杂。
三、文学技巧的多样性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充满了各种文学技巧,如诗歌、韵律、比喻、隐喻、显影等等。
这种多样性不仅能够让人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而且也能够让戏剧本身更加充满感染力和艺术性。
在《仲夏夜之梦》中,莎士比亚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了爱情、幻想与现实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此外,他还在剧中重新解释了身份、爱情、自由和权利的概念;在《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运用对白和独白的形式表达了人类的心理变化,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主人公因被误解而产生的无奈和自责。
总之,莎士比亚的作品是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及创作特点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及创作特点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是他创作的戏剧作品中的一部分,主要以英国历史为背景,讲述了英国历史上的君主以及他们的政治斗争、家族纷争和权力争夺等故事。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包括《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三世》等,共计十一部。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的创作特点包括:
1. 史实与想象的结合:莎士比亚在创作历史剧时,通常会根据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本框架,结合自己的想象和艺术创作进行改编,使得故事更具戏剧性和艺术性。
2. 人物塑造的复杂性: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丰满而复杂,既有君主和贵族的权谋心机,也有平民百姓的生活感悟,还有历史人物的英勇和懦弱等特点,展现了人物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3. 政治权力的探讨:历史剧是莎士比亚对政治权力的深入探讨,他通过历史剧中的各种斗争和权谋,揭示了权力的腐败和虚伪,以及权力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语言的运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以其优美的诗歌语言和精确的对白著称,他巧妙地运用了押韵、比喻、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剧中人物的对话更富有戏剧张
力和艺术感。
5. 历史背景的描绘: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中通过舞台设定、服装和道具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中事件和人物的背景。
总的来说,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复杂的剧情和精湛的语言运用,展示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通过对政治权力的探讨,引发观众对权力与人性的思考。
莎士比亚作品风格莎士比亚作品的风格介绍

莎士比亚作品风格莎士比亚作品的风格介绍0【导读】莎士比亚作品中,早期1590~1600年伊丽莎白一世的中央主权尚属巩固,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
中期1601~1607年王权和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正在瓦解,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
晚期詹姆士一世王朝更加腐败,其创作风格也随之表现为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那么,莎士比亚作品的风格是什么呢?一、莎士比亚简介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8年2月)称莎翁为“狭斯丕尔”,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莎士比亚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妮·海瑟薇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
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
二、莎士比亚作品的风格介绍1、早期作品1590~1600年的伊丽莎白一世的中央主权尚属巩固,王室跟工商业者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尚在发展。
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英国国势大振。
这使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
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
2、中期作品1601~1607年英国农村的“圈地运动”加速进行,王权和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正在瓦解,社会矛盾深化,政治经济形势日益恶化。
詹姆士一世继位后的挥霍无度和倒行逆施,更使人民痛苦加剧,反抗迭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莎士比亚的创作风格摘要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文关怀主义的盛行,在英国文学史上产生了一位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
他的成就不仅在英国,而且在世界文学领域也闪耀着光辉。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主要是围绕着一些关于爱情和荣誉的话题,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不免充斥着一些宣扬道德理念的因素,但其语言的独特及娴熟是其他很多作家作品无法相比的,生动而俏皮的字眼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思。
关键词:威廉·莎士比亚语言风格道德观念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剧作家兼诗人,威廉·莎士比亚为我们留下了几十部戏剧和上百首的十四行诗。
他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和反思,紧扣当时的时代特色,深入并且鲜明地刻画出了当时的人物形象。
在莎士比亚一生的创作过程中,他的创作风格并不是因循守旧的,而是随着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和其自身的经历而改变。
他把中世纪那种典雅而华丽的辞藻和都铎王朝时所产生的一些新语言融汇起来,形成了生动且丰富的语言风格,细腻且精致地刻画出了各种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抑或是随便就能诞生的,作家必须要把握好语言的精确运用,同时还要顺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
从一个重要的方面来讲,作家自身的经历及所见所闻,对于作品的顺利创作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也就是说,从作家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其自身经历,去深入地剖析其作品的风格及特点,是最客观而正确的方式。
一莎士比亚早期的创作风格在莎士比亚早期作品中,其语言风格的形成主要得力于当时的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主要是人文主义,它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的确立,主要是为了反抗当时的罗马教会所主张的以神为中心的封建宗教思想,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文艺复兴运动主要是反封建和反宗教的。
政治领域的波动势必会引起文学领域的变化,在当时,人文主义思潮席卷了整个欧洲,这在当时的英国表现得尤为突出。
身处此种历史境遇的莎士比亚,也难免会受到当时思想的影响,故在其文学创作过程中无不体现出人文主义的色彩。
同时,在当时的文学领域,歌颂爱情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文学作品也不断涌现在大众面前。
在莎士比亚创作的初期,正值伊丽莎白女王掌权时期,当时的英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学辉煌丰富。
开明的政治环境和富足安稳的生活,使莎士比亚这位文坛巨子对文艺复兴的发展充满了希望。
这在他当时的作品中可以较为明显地体现出来,代表性作品当属喜剧《仲夏夜之梦》和诗歌《维纳斯和阿多尼斯》,整个创作主要以轻松基调贯穿,多采用抒情的方式。
同时,在创作方式上,也主要采用连续性的组织形式,紧凑而不失和谐。
这一时期,莎士比亚还写下了较多的十四行诗,这些十四行诗令当时的学者和后人都赞叹不已。
很多人质疑,在当时的环境下,莎士比亚为什么会创作那么多的十四行诗呢?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应该归结为当时的历史环境,因为在当时的英国,人民大众大都会很喜爱这种诗体。
它主要采用一种连续性的组诗方式,在结构上能较为紧凑且连贯地结合起来,其格律也较为特殊。
莎士比亚当时也顺应了这样一种潮流,加入到了此种诗体的创作中,这就说明了莎士比亚在这方面并没有特别的过人之处。
但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能够在当时得到大众的认同并且还位于此种诗体创作的巅峰上,这一情况就不得不令人深思,这主要是因为他在写诗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其写诗风格的特殊性与其当时的生活及所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因此这种独特的风格是没有作家能够相媲美的。
除此之外,莎士比亚还较为巧妙地利用情景交融的“意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
伟大而神圣的爱情,始终贯穿在其初期创作的作品中。
莎士比亚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与爱情结合起来,把大量美好的东西爱情化。
他毫不吝啬地把修辞手法运用到创作中,特别是一些排比句式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而且在提升作品的表达效果上具有显著的作用。
所以,在这一时期,他的创作多具有明快且乐观的色彩,同时还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情怀。
这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个时期,纵观其整个创作历程,这也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
二莎士比亚中期的创作风格在莎士比亚的创作中期,当时的历史环境正处于英国社会矛盾激化,也就是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和詹姆士一世政权进行交替的时期。
社会动荡不安,与前一时期的富足生活相比,人们想过上安稳而平静的生活几乎是一种奢望。
在文学领域,作家想要进行进一步的创作,根本就是不可实现的愿望,因此,莎士比亚这一时期作品的质量和数量都不能和前一时期相提并论。
在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原来的人文关怀主义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原来的那种美好的愿景也逐渐被对黑暗社会的批判与揭露所替代,这在莎士比亚的创作中也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这一时期,他主要创作出了一些对黑暗社会进行批判的悲剧,而这些悲剧大多取材于封建贵族的腐朽与衰败及当时人民生活的疾苦,通过对黑暗社会无情地揭露与批判,深刻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从而能够激发一些有爱国主义倾向的有志者起来反抗黑暗的社会现实。
相比较莎士比亚以往的那些作品,在这一时期,他的创作进入了低谷,在这些少之又少的作品之中,大多都是一些反映社会黑暗的悲剧作品。
《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为报父仇,在报仇过程中发现“整个时代脱榫”了,决定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结果是空怀大志、无力回天。
《奥赛罗》中的奥赛罗具有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品质,正直淳朴,相信人而又嫉恶如仇,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恶报。
他的悲剧是人文主义理想被丑恶现实毁灭的悲剧。
考察莎士比亚这一时期的创作风格,会发现以前作品中的那种人文气息和浪漫色彩已逐渐衰退,取而代之的主要是一些具有忧郁色彩和悲愤情怀的情调。
但是,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莎士比亚的创作语言却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并日趋完善,所创作出来的形象更加的明确而丰满,艺术水平和思想理念也逐渐成熟。
三莎士比亚后期的创作风格莎士比亚创作的最后时期,是在1608年以后。
当时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文艺复兴的思想完全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与此同时,人文关怀主义的观念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也没有了生还的希望。
在詹姆士一世统治的这一时期,社会变得更加动荡不堪,民不聊生。
由于看到社会如此的惨状,莎士比亚的创作也由悲剧色调逐渐变换为梦幻的色调。
他主要通过一些神话式的幻想,加之对超自然力量的运用,来解决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
虽然作品中没有了前期的欢快情怀,也没有了中期的那种幽怨,但是它却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幻想,然而这种幻想也只是停留在想象的层面。
作品中褪去了直接表达哀怨的辞藻,那种幻想只能寄托于虚构的世界中,因为只有在幻想中,那种美好才能够得到实现。
在这一时期,他最主要的代表作当属《暴风雨》。
莎士比亚在这一作品中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王国形象,在这个王国中,有与众不同的设施,禁止一切的贸易,同时,王国内的所有人包括当时地位很低的妇女都不用劳动,但是,大自然还是自己会产生一切富饶的东西去养育那些淳朴的人民,这在当时是根本无法得到实现的,他描写了对现实的悲哀,既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让步,企图通过这样一种乌托邦式理想国的构想,来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
在莎士比亚后期的创作中,集中表现了他本人的一种人文主义思想及情怀,借助于其刻画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历程及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向往。
伴随着《暴风雨》的落幕,他也逐渐退出了文坛,而他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些作品,其中的那些人文主义思想精华也逐渐被后人所汲取。
四莎士比亚创作风格的影响有人曾经说过,莎士比亚作为一名戏剧的巨子而且是一位难得的作家,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在于其文学,这跟其他作家是大不一样的。
歌德也曾大为赞赏莎士比亚总是会用生动的字眼来打动人。
在其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奥秘,他总是能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在刻画人物形象的同时,其细腻的情感色彩也会流露其中。
他的作品不仅有着传统的因素在其中,更是不断地大胆创新,做到雅俗共赏,从而达到传统元素与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比如说在他的作品中,大量词尾逐渐退出人民的视野,转而代之的是混合性的形容词。
与此同时,他大胆地引用一些新词及俚语,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复杂感情呈现在大众面前,树立了自己那种独特的语言特色,这是至今很多作家无法与之相媲美的。
就连现在的英语词典中也对莎士比亚的词汇进行了大量的引用,通常人们常用的词汇大多都是在引述其作品中的原句。
莎士比亚创作风格的特殊性突出表现在其创作的戏剧作品中。
在具体的刻画人物上,它具有很特殊的艺术手法。
首当其冲的是他大大地拓宽了艺术个性的描写领域,与其他作家刻画人物形象相比,他不是一味地引用传统的创作风格,而是不断地推陈出新且别出心裁,在其戏剧作品中,他大胆地引用旁白及独白这种深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较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是朱丽叶和哈姆雷特。
这种大胆的引用旁白及独白的创作手法,不仅能刻画当时剧中的人物形象,更能把读者的内心牵进到这种情境之中,使那种神秘而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学气息慢慢地散播开来。
正是莎士比亚的这种独特的人物形象刻画,使得以后的电影行业中都会不自觉地去引用莎士比亚的作品来作为剧本,因为这样能较好且容易地进行拍摄并且反映人物形象。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面世以后,莎士比亚的艺术精神更加深入地感染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的作品不仅对观众的视觉产生了冲击,而且其中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故事情节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以至于现在世界各地都有追随莎士比亚的疯狂粉丝,随着他的作品每一次重新排版及印刷,都会带来不同的波动及成效。
就连现在莎士比亚的家乡小镇,每年都会有较多的莎士比亚爱好者前去追寻并参观,因为它留有莎士比亚的印记及气息。
较有名气的莎士比亚剧院及古老的天鹅剧场也位于那里,并且还会定期地演绎莎士比亚的作品。
在那里,人们仿佛又回到了有莎士比亚的那种年代,也流露出了莎士比亚那种文学的气息。
五结语莎士比亚的传奇一生由文艺复兴这一运动而兴起,同时也伴随着这一文化的浪潮而衰落。
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莎士比亚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也引领了当时的时代潮流。
歌德曾经说过:作为文艺复兴时代英国文坛上的戏剧巨子,莎士比亚是以生动的字眼来感染人的。
莎士比亚将中世纪的典雅华丽的语言与当时新语言相结合,以其独具魅力的语言生动而细微地描绘其作品中每个人物的性格。
有关的研究学者曾经明确地指出,之所以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莎士比亚能够脱颖而出,最主要的是依赖于其创作作品的特殊与深刻性。
这同样在当时也迎合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加之社会大众一致的判断标准与对事物的相同认知,这种不断变换的异化状态也逐渐被人民所接受。
总之,莎士比亚以其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雅俗共赏的创作风格享誉世界。
他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创作的作品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文学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1] [英]哈勒岱,刘蕴芳译:《百家文学之旅——莎士比亚》,百家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