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优秀辅导员材料
辅导员关爱学生个人事迹材料

辅导员关爱学生个人事迹材料(正文)辅导员关爱学生个人事迹材料尊敬的领导:我在此向您推荐一位以辅导员身份履职的某某同志,以其卓越的关爱学生的工作表现,使其成为广大学生心中的贴心人。
某某同志自毕业后一直在我校担任辅导员职务,积极开展工作,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关心并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在日常工作中,某某同志展现出令人钦佩的精神风貌和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
首先,某某同志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他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与学生的深入交流,建立起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友谊。
无论是在学生工作室、寝室还是教室,某某同志总是亲切地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困惑和忧虑,及时给予关怀和指导。
他始终以平等、公正和善良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不仅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更是他们心灵上的寄托和坚强后盾。
其次,某某同志注重发掘学生的潜力。
他深知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才能和优势,而这些潜力如果得不到挖掘和发展,将会埋没在岁月的长河中。
因此,某某同志积极参与学生组织的活动,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
在他的引领下,许多学生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能,并逐渐成长为充满活力和思想深度的综合型人才。
他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最后,某某同志在学生困境中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帮助。
他始终将学生的困扰和困难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愿意伸出援手,为学生排忧解难。
无论是经济上的困难、人际关系的矛盾还是学业方面的困扰,某某同志总是耐心倾听,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建议。
他时刻关注学生的各种需求,并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某某同志以其真诚的关爱和无私的奉献,赢得了广大学生及其家长的尊重和认可。
他的工作得到了各个方面的赞扬和嘉奖,成为校园里人人景仰的辅导员典范。
相信在他的带领下,学生们将能够自信地迈向人生的旅途,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以上是关于某某同志作为辅导员关爱学生个人事迹的材料,希望能够得到您的重视和认可。
少先队辅导员的优秀事迹汇编

少先队辅导员的优秀事迹汇编少先队辅导员是我国青少年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他们肩负着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在辅导员们的辛勤工作下,广大少先队员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储蓄着力量。
本文汇编了一些少先队辅导员的优秀事迹,旨在激励广大辅导员同志发扬优良传统,为我国少先队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关爱少先队员,传递温暖1. 张辅导员:在某次寒假期间,他主动放弃休息时间,组织开展了“冬日暖阳”活动,带领队员们走进社区、养老院,为那里的老人和孩子们送去关爱和温暖。
2. 李辅导员:她长期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定期组织队员们开展“手拉手”活动,与农村留守儿童结成对子,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二、创新活动形式,丰富队员生活1. 王辅导员:他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创建了“线上少先队”平台,开展线上队课、云队日等活动,使队员们在家也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2. 赵辅导员:她注重队员的实践体验,组织开展了“垃圾分类小卫士”、“绿色出行小使者”等实践活动,引导队员们养成环保意识。
三、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爱国主义情怀1. 陈辅导员:他充分利用民族节日、历史纪念日等时机,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月”、“红色之旅”等活动,引导队员们了解党的光辉历程,传承红色基因。
2. 孙辅导员:她注重队员的国防教育,组织开展了“小小国防使者”活动,带领队员们参观军事博物馆、国防教育基地,培养他们的国防意识。
四、助力队员成长,发掘潜能1. 周辅导员:他关注队员的个性发展,组织开展了“特长展示”活动,为队员们提供展示自我、发挥特长的舞台。
2. 陆辅导员:她注重队员的心理健康,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队员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以上事迹,我们可以看到少先队辅导员们在关爱队员、创新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和助力队员成长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他们是少先队事业的辛勤耕耘者,为我们国家的未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向这些优秀的辅导员们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教师关爱留守儿童个人事迹材料

教师关爱留守儿童个人事迹材料用爱照亮孩子的心灵小河镇中心小学周若敏2015年7月29日用爱照亮孩子的心灵为使农民工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党和政府提出关爱留守子女的号召。
为留守子女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一个重要任务。
由于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友照看,因此使得这些留守儿童更需要关爱。
近年来,我校在上级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小组的领导下,采取多种形式,从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入手,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
我是孝昌县小河镇中心小学101班班主任,毕业已经八年的时间。
凭着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2014年辞去做了七年的工作,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参加湖北省农村教师招聘考试,做了一名乡村小学教师。
参加工作伊始,正赶上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程启动。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四岁孩子的母亲,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那些缺失父母陪伴的孩子们。
一、细致入微,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认识留守儿童优点和缺点,就要有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为了帮助孩子们找回自信心,我与他们建立一种彼此信任、平等互助的关系,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班上有一位学生名叫代欣怡,父母离异,父亲长期在外打工,只能将她交由爷爷奶奶照看。
爷爷平时在工地上帮小工,她家又地处偏远,校车接送有很大的困难,孩子上学放学如何回家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了解到这个情况,我及时向学校领导反映了这个问题。
开学之初,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去到该学生的家里,实地了解该生家的路况,帮助该生解决校车接送的问题。
二、扬长避短,用爱心为他们铺路。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在外少在家,他们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
所以,要尽量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扬他们的特长,并适时加以引导,改正他们的缺点。
学生付佳辉兄妹三个,他和姐姐出生时,都有先天性颜面缺失——兔唇。
父母远在新疆打工,一年到头都回不了一次,将三个孩子留在家里,可是爷爷奶奶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也不好,无力照顾三个孩子。
优秀辅导员事迹材料例文20篇

优秀辅导员事迹材料例文20篇农村夏娃优秀辅导员事迹材料(一):某某,男,汉族,33岁,某某县某某小学教师。
作为一名少先队辅导员,不仅仅要做“活动型”,更要成为“理论型”、“经验型”的辅导员。
为此,他经常虚心地向他人学习,不断地提高自我工作水平和理论水平,并结合少先队的工作特点,捕捉时代新信息,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他上的《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全校示范主题队会课,深受校领导和教师们的好评。
在2022年全县青少年学生“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中,指导游滢志同学荣获讲故事比赛一等奖。
撰写的教育论文曾多次获奖。
但他明白:应对新的起点,新的形势,仅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用理论去推动工作纵深发展,这才能使辅导员工作跃上新台阶。
他坚信: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待他去开拓。
某某爱教育事业,爱少年儿童,更爱辅导员工作。
他说,既然选择做教师,选择了做一名普通的辅导员,那就应当自觉奉献。
以后的路还很漫长,他将继续为同学们服务着,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服务着。
他相信,他会实现自我的梦想:为孩子们化作清凌凌的河水,永远承载他们的欢乐!优秀辅导员事迹材料(二):某某,女,35岁,某某小学教师。
某某,既是个平凡的女人,更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自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便担任了小学班主任工作,同时又成为了一名少先队辅导员。
在多年的教学中,她始终坚持以“学习上帮忙、生活上援助、思想上关注”为原则,进取开展“一帮一”、“手拉手、心连心”活动。
除此之外在课余时,她还进取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母亲、点亮真情”、“庆六一”、“元旦联欢”等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又促进了同学间的友好合作。
2022年《品德与生活》课件制作获得省二等奖;2022评为县优秀教师;2022年论文《把握课堂提高效率》获市二等奖;2022年论文《分数的初步认识》获县一等奖并发表。
优秀辅导员事迹材料(三):某某,女,汉族,31岁,某某小学教师。
某某现任某某小学大队辅导员。
小学教师关爱留守儿童事迹材料

第一篇、教师关爱留守儿童何秉娇个人事迹材料小学教师关爱留守儿童事迹材料用爱照亮孩子的心灵蒲县黑龙关小学三一班要小丽我校地处农村,许多学生的家长长期在外务工,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友照看,因此使得这些留守儿童更需要关爱。
我凭着特有的执著和坚韧,给“留守儿童”营造了一个健康成长环境,帮助“留守儿童”走出了阴霾,走向了成功。
一、细致入微,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认识“留守儿童”优点和缺点,就要有“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为了帮助孩子们找回自信心,我与他们建立一种彼此信任、平等互助的关系,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
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学生何秉娇,父母长期在上海打工,留下她一人跟着她姥姥生活。
我总会利用课余时间找孩子谈心。
慢慢我和孩子的距离拉近了,生活上有了困难,她总会第一时间找二、扬长避短,用爱心为他们铺路。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在外少在家,他们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
所以,要尽量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扬他们的特长,并适时加以引导,改正他们的缺点。
何秉娇的成绩在班内处于中游,学习还算能跟上脚步。
但她的管理能力很强,所以班内的一些事务我就会交给她去做,她慢慢变得越来越自信。
三、视同己子,让孩子们沐浴爱的温暖教师不但对留守学生承担道德品质方面、学习方面的教育,还应该在安全和自卫方面加强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遇到学生的安全事故,都应义无反顾冲上前,第一时间把孩子送到医院接受治疗,在工作中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实际行动中践实师爱的伟大。
有一次孩子发烧,我放下手头的工作立即带孩子去看病,给孩子买了药品,并主动询问她的病情。
自此,我和孩子的距离更近一步了。
关爱无边,亲情漫漫。
用我的爱心去点燃“留守儿童”的希望,让他们的生命沐浴灿烂的阳光,使他们真正走出心灵的荒漠,回到亲情的绿洲。
我奉献着,幸福着,快乐着,无怨无悔!第二篇、教师关爱留守儿童个人事迹材料小学教师关爱留守儿童事迹材料教师关爱留守儿童个人事迹材料我是学校八(3)班班主任,同时还兼任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
留守儿童之家辅导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留守儿童之家辅导教师先进事迹材料董翠影我是学校二年级班主任,同时还兼任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
我校地处农村,许多学生的家长期在外务工,使学校“留守儿童”超过了30%。
由于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友照看,因此使得这些留守儿童更需要关爱。
近年来,我在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小组的领导下,在同志们的大力帮助下,采取多种形式,从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入手,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
我凭着特有的执著和坚韧,给“留守儿童”营造了一个健康成长环境,帮助“留守儿童”走出了阴霾,走向了成功;同时,我也获得过嘉奖,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
一、诲人不倦,架心灵之桥正确认识“留守儿童”优点和缺点,就要真正有“诲人不倦”的信心、恒心、耐心和诚心。
为了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心,我与他们建立一种彼此信任、平等民主的关系,进行情感交流。
我班有一个留守儿童叫杨少涵,与年迈的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性格极其暴躁、孤僻、自私,很难和同学相处。
为了了解他的情况,我首先想到家访,当看到杨少涵家破落不堪的土墙房子时,我柔弱的心被触动了,这哪里是家啊!从此,我更加关爱这个经常饱一顿饿一顿的孩子。
主动和杨少涵谈心,帮其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正确认识自己的家庭,并教育他要孝敬老人,要与同学友好相处,多为别人着想,宽容待人,经过数次的心灵沟通后,杨少涵变了,能和同学一起聊天开玩笑了。
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对留守儿童心理的辅导,比学习上的辅导更为重要,要诚恳的对待学生,与她们进行心灵的沟通,让老师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她们的心声,了解到她们真正需要什么,这才最为重要。
二、找闪光点,铺情感之路“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这就需要长辈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
西方教育流行一句话:“孩子是没有错的。
”所以,要尽量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扬他们的特长,并适时加以引导。
学生王肖勇,父母外出打工,他从小就被扔给奶奶照顾,未感受父母之爱,心灵寂寞。
“优秀中队辅导员”事迹材料:用心育桃李倾心奉真情

优秀中队辅导员”事迹材料:用心育桃李倾心奉真情优秀中队辅导员”事迹材料:用心育桃李倾心奉真情从年月走上XX 实小的讲台开始,我就一直默默耕耘在中队辅导员这个工作岗位上。
十几年,我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播洒汗水和爱心,同时也收获快乐和希望。
自从踏上这个岗位的那天起,我便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辅导员的工作当中去,心中始终牢记一个信念:用我的真心去关爱每一位少先队员,用我的真爱去温暖每一位少先队员,用我的真诚去感动每一位少先队员。
把自己的理想青春快乐幸福融入到为孩子们的服务中去。
我所带的班级多次获得学校明班级”优秀中队”等称号,我也多次被评为瓜洲镇优秀班主任”瓜洲镇优秀教育工作者年,我指导的润扬小队”被全国少工委评为特色小队”。
年获区人事局嘉奖。
一加强理论学习在十几年的中队辅导员工作中,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我在思考,作为一名中队辅导员,不仅要做活动型”,更要成为理论型”经验型”的辅导员。
为此,我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自觉学习少先队工作的新理论,研究和探索少先队工作的新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捕捉时代新信息,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我撰写的德育论有篇发表于《德育报》,篇发表于《江苏教育报》,篇发表于《关心下一代周报》,篇发表于《扬州晚报》,篇发表于《扬州日报》。
二注重班级化的建设长期以我一直注重班级化的建设,教室里的心情树”新闻角”植物角”图书角”雏鹰争”等墙壁化伴随队员们成长。
教室后面的板报每月有主题,几位小队员定期为大家献上一期期精美的板报,队员们不仅欣赏了图画,更学到了知识;墙报,展示队员的绘画书法作品优秀的作业精美的小报等等,让队员置身于美的环境,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良好的班级化氛围还可以浸润队员的心灵,熏陶队员的性情,提升队员的价值观念。
三培养优秀的中队干部我经常利用余时间,组织中队干部小队干部召开例会,总结中队工作,制定下一步的中队活动计划。
在我的培训指导下,现在的中队干部们工作认真责任心强,都能各司其职,团结和帮助队员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教师关爱城市留守儿童个人事迹材料

教师关爱城市留守儿童个人事迹材料
介绍
本文档旨在介绍一位教师对城市留守儿童所做的关爱行动和对
他们个人事迹的记录。
暖心行动
教师在关爱城市留守儿童方面做出了以下一系列暖心行动:
1. 成立留守儿童关爱小组,定期组织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社
交与研究机会。
2.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积极与留守儿童的家人保持联系,及
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
3. 设立奖励机制,鼓励留守儿童在研究和社会活动中努力进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组织志愿者团队,提供心理辅导和个人成长指导,帮助留守
儿童树立自信心,克服困难。
个人事迹
以下是教师对几位留守儿童个人事迹的记录:
1. 张小明:在教师的帮助下,张小明逐渐克服了研究上的问题,考入了优秀的高中,并成为班级的研究标杆。
2. 王小红:通过教师的关心和鼓励,王小红放下了过去的自卑
和焦虑情绪,现在已经成为校园内的舞蹈小达人。
3. 李小龙:教师通过与李小龙的深入交流,发现了他对音乐的
热爱,为他提供了研究音乐的机会,现在他已经是学校乐团的一员。
结论
通过教师的关爱和努力,城市留守儿童得以获得更多关注和机会,他们在学习和成长中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这份个人事迹材料是
对教师关爱城市留守儿童的实际案例记录,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
益的参考,鼓励更多人积极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爱关注用心呵护
——
她叫李淑芬是美溪中心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同时兼任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
虽然老师辛苦又清贫,但她默默恪守这份生命的平凡,因为她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她的学生们。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春风吹进,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悄悄发生改变。
守着几分田地、几座山,安于温饱的思想已经被新农村的农民们抛在脑后;外出务工打拼自己的梦想,逐步奔向小康的乡民越来越多。
这本是振兴经济的好事,但是,那些留守家中的孩子却变成了不是孤儿的“孤儿”,外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务工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
有些孩子,变得自立自强;但更多的留守儿童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
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了手机,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大把花钱、逃学上网、吸烟喝酒、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
他们的生活变得迷惘,心灵渐渐迷失,行为开始反常。
美溪中心小学地处农村,许多学生的家长期在外务工,使学校“留守儿童”不少。
由于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友照看,因此使得这些留守儿童更需要关爱。
留守儿童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因此,李老
师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
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要有慈母般的爱,有持持以恒的耐心,就一定能走进他们心里,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留守儿童已经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以李老师代表的一批老师毫不犹豫的扛起这份重担。
近年来,美溪乡中心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在校领导关心下,在全校教师们的大力帮助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作为负责“留守儿童”的她采取多种形式,从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入手,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
她凭着特有的执著和坚韧,给“留守儿童”营造了一个健康成长环境,帮助“留守儿童”走出了阴霾,走向了成功。
一、诲人不倦,架心灵之桥
正确认识“留守儿童”优点和缺点,就要真正有“诲人不倦”的信心、恒心、耐心和诚心。
为了帮助留守学生找回自信心,李老师与他们建立一种彼此信任、平等民主的关系,进行情感交流。
学生李某因父母离异又无暇照顾,奶奶充当临时监护人。
由于家离学校远,他和奶奶便在学校附近租一间房住宿,双休日才回家。
奶奶年老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一段时间李某的思想受外界诱惑出现较大的波动,经常在马路上到处兜风撒野的。
李老师发现后及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状况,与之亲近。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感觉李某的心灵与自己靠近时她找适当的时机与其促膝谈心。
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带他到办公室为他补课,与他谈心。
他俩在用真心交流后,李某的思绪恢复平静,他又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课堂上又能听到他精彩的发言了。
二、视同己子,沐爱之阳光
由于农村学校地域特殊性,多数“留守儿童”上学都比较远,一些留守儿童就住在学校,双休日再回家。
然而,小学生毕竟不懂得照顾好自己,经常会头疼脑热的,或是肚子不舒服的,家长又不能及时照顾到,作为“留守父母”的老师就奋勇当先地带着他们就医。
学生唐某,父母都在广东打工,外婆充当临时监护人。
由于家离学校远,她便在学校住宿,双休日才回家。
她特别活泼,酷爱运动。
刚入秋,凉风习习好不舒服!一次,她在乒乓球桌球挥舞着球拍,不一会儿就浑身发热,额头也沁满了汗珠,于是她脱下外套扔至一边。
突然,晚餐铃响起,大家纷涌至餐厅……次日早自习上课,同学们向李老师报告唐某发烧头痛得难受,李老师迅速到她跟前,看到她用双手撑着脑袋,满脸通红,不停地颤抖,李老师吓住了。
说实话见到人发烧这么厉害的谁不害怕,但想着孩子这时更难受更害怕,李老师镇定下来,并用双手托住她的身体,找来几位学生,迅速将她送往美溪卫生院。
一路上,李老师一个劲安慰她:“没事的,别怕!”医生给她打退烧针时,李老师紧紧抱住她不让她乱动,口里还一直说:“一会儿就好了,听话好孩子。
”看她烧得冰凉的两手在颤抖,李老师心里十分难受,不停跟她说:“没事儿了,没事儿了。
”李老师让她把头靠着自己的肩膀上,希望这份依靠能让她减轻一些痛苦,没想到唐某竟趴在李老师的背上睡着了。
在整个医治过程中,老师与孩子就是母女,孩子对老师依赖极大。
事后,针对这一突发事件,李老师作了很深的反思,她认为:教
师对留守学生不单是应该在道德品质方面、学习方面进行教育,还应该在安全和自护方面加强教育。
三、找闪光点,铺情感之路
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超过70%,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辅导,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缺少及时的学业辅导与心理沟通。
许多留守儿童因成绩不好而产生厌学情绪。
“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这就需要长辈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
西方教育流行一句话:“孩子是没有错的。
”所以,要尽量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扬他们的特长,并适时加以引导。
学生汪某父母离异后,父亲去外地打工,母亲再嫁,他从小就被扔给奶奶照顾未感受父母之爱,心灵寂寞。
在受人迷惑接触过一次网络后,他便被网络的新奇所吸引,心之所向,行为之动,于是他背着人深夜通宵上网,且有愈陷愈深之势。
李老师发现这一状况,便找他来谈话,先述其优点并表示对他的好感,后询问这一段时间他精神不振的原因。
在他不肯说真话时,李老师点破其不诚实,并暗示已知实情。
谈话间,李老师注意技巧和方法,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像这样的留守学生并非本质的恶劣,而是心灵寂寞缺乏关爱误入歧途。
李老师于是经常询问他的生活,给他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转变他的人生观、世界观,鼓励他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以增强其自信心。
当该生出现反弹波动时,李老师及时调整教育思路,使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心。
四、思品教育,树法制之念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楷模作用,隔代教育与寄养教育力不从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儿童都具有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在家里的监护人忙于田地劳动和操持家务,往往容易忽视自身的楷模作用。
正处于身心迅速发育成长时期的孩子,他们的人格和德性的养成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行为上的示范。
另外大部分农村留守小学生多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临时监管。
虽然这些临时监护人多是中老年人,五六十岁左右,在体力和精力上应该能照顾孩子,但是由于青壮年子女的外出,他们不得不承担繁重的农村劳动和琐碎的家庭事务。
而且这些临时监护人和孩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他们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而缺少精神上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
针对这些情况李老师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讲如何自我保护。
从电视上、网络上、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他们进行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关爱无边,亲情漫漫。
她是一名乡村女教师,和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一样,固守着这份清贫,守护着这方神圣,用她的爱心去点燃“留守儿童”的希望,让他们的生命沐浴灿烂的阳光,使他们真正走出心灵的荒漠,回到亲情的绿洲。
她奉献着,幸福着,快乐着,无厌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