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东凹陷走滑断层识别及其封堵性评价

合集下载

济阳坳陷青东凹陷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

济阳坳陷青东凹陷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

1 构 造 特 征

1 1 边界 特征 .
青 东 凹陷是 一 个新 生 代 断 陷盆 地 , 体呈 北 东 整
走 向的菱形 , 除西 南与 青南 洼陷相 接外 , 其余 边 界均 为高 凸起 所环 绕 , 整体上 具有 南北 双断 、 断西超 的 东
Vl -
1 一\ J r 鹪
研究程 度非 常低 , 公开 发 表 的文 献 很少 ¨ , 缺乏 对
鐾一 垦

凹陷整 体 面貌 、 造格 局 、 构 地层发 育特 征等 石油 地质
基础条 件 的认 识 。盆地 构造 特征研 究 是其他 各项 研 究 的基 础 , 而青东 凹陷 又是 一 个 伴 随 郯庐 断裂 活 动
济 阳坳 陷 青东 凹陷 构 造 格 局 及构 造演 化
杨贵丽
( 中国 石 化 股 份 胜 利 油 田分 公 司 地 质 科 学 研 究 院 , 东 东 营 2 7 1 ) 山 5 0 5 摘 要 : 东 凹 陷构 造 特 征 复 杂 , 造 格 局 及 构 造 演 化过 程 不 清 , 重 制 约 了该 区石 油地 质 条 件 研 究 的 深 入 。 综 合 钻 青 构 严 井 、 震 资 料 对 青 东 凹 陷的 边 界 类 型 及 构 造 格 局 进 行 了分 析 , 用 平 衡 剖 面 技 术 对 其 构 造 演 化 特 征 进 行 了研 究。 地 利 明确 了青东 凹 陷是 在 郯庐 断裂 带控 制 下形 成 的新 生代 走 滑 拉 分 断 陷 盆 地 , 有 “ 断 一 超 ” 边 界 特 征 ; 陷 内部 具 三 的 凹
o (・( 1 pt ’ 1 (”
基金项 日: 中 化股份公
题“ 青尔 凹
油地质 糸什研究 仃利区带优选” P O 1 ) ( I0 3 . .

青东凹陷凹中隆控藏作用分析

青东凹陷凹中隆控藏作用分析

青东凹陷凹中隆控藏作用分析陈国童;王亮;牛成民;陈磊【摘要】青东凹陷位于渤海南部海域,是在中生代以来郯庐断裂活动中形成的箕状凹陷,经历了断陷、断拗和拗陷等3个构造演化阶段.青东凹陷凹中隆构造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类型圈闭,其发育演化不仅改善了自身的储层条件,而且在构造活动中产生的断裂使其成为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并且两侧洼陷中形成的厚层烃源岩为油气成藏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0(022)002【总页数】6页(P77-82)【关键词】青东凹陷;凹中隆;控藏作用【作者】陈国童;王亮;牛成民;陈磊【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青东凹陷位于渤海南部海域,东临潍北凸起,西北以青坨子—垦东凸起与沾化凹陷相隔,西南与东营凹陷相邻,面积约1 100 km2。

该凹陷为郯庐断裂分支所夹持[1],内部分布有多条近东西向走滑派生断裂,属于中新生代拉分伸展箕状凹陷[2],在平面上为“三洼两隆两斜坡”的构造格局,内部发育A、B两个凹中隆构造(图1)。

为揭示青东凹陷内部含油气情况,2003—2007年间先后在A、B构造钻探了4口探井,钻井揭示该区第三系发育齐全,其中在A构造发现了沙三、沙四段油气藏,经测试在沙三下亚段获189 m3/d的高产油气流,勘探前景广阔。

渤海海域有很多大油田均分布在凹中隆构造上,如沙垒田凸起上以新近系为储层的曹妃甸11-6/12-1油田,辽西低凸起上主要以沙河街组和太古界花岗岩为储层的锦州20-2/25-1S油气田等。

前人在凹中隆构造油气藏特征、分布特点等方面做过较详细的研究[3],但在其控藏规律方面论述较少。

沧东凹陷古近系孔二段烃源岩特征评价

沧东凹陷古近系孔二段烃源岩特征评价

沧东凹陷古近系孔二段烃源岩特征评价沧东凹陷是中国东部地处黄河三角洲北部低洼盆地中的一个凹陷,是华北地台隆起和沉陷形成的。

该地区地层保存完整,地质条件优越,是中国东部主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区之一。

该地区的古近系孔二段是主要的烃源岩层,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和潜在的经济价值。

本文将对沧东凹陷古近系孔二段烃源岩的特征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前景。

一、沧东凹陷地质概况沧东凹陷位于中国东部山东省滨州市境内,地处华北地台北缘、胶莱盆地西部边缘,总面积约为4000km2。

该地区地势平坦,河网纵横交错,便于地质勘探和开发。

地层分布上,沧东凹陷自上而下分别为第四系、第三系、第二系和第一系地层,其中古近系孔二段是主要的烃源岩层之一。

二、古近系孔二段烃源岩的地质特征1. 岩性特征古近系孔二段的烃源岩主要以页岩和泥页岩为主,储层多为块状或板状构造,贫富有序,层理较明显。

该岩性特征对烃源岩层的富集和储集具有重要的影响。

2. 有机质丰度古近系孔二段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总有机碳含量在1.5%以上,有机质类型以胆甾烷为主,属于低磷有机质。

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单一是烃源岩层具有优良生烃潜力的表现。

3. 成熟度古近系孔二段的烃源岩成熟度一般为干酪根Ⅰ~干酪根Ⅱ阶段,有些地区甚至达到较高成熟度。

成熟度的提高使烃源岩中的有机质转化为油气的过程加速,提高了地层的生烃效率。

4. 烃源岩的排烃性和生烃潜力古近系孔二段的烃源岩具有较好的排烃性和生烃潜力。

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和野外勘探验证,该区域的烃源岩层在适宜的地层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能够形成并储集一定数量的油气资源。

5. 地层工程性质古近系孔二段的烃源岩地层工程性质较好,在勘探开发中对其进行改造和利用较为方便,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和提高勘探开发效率。

三、烃源岩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前景1. 烃源岩在勘探领域的应用古近系孔二段的烃源岩在勘探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可以通过露头、钻井岩心、地震反演等多种手段来识别和预测烃源岩的分布和空间展布规律,为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走滑断裂带几何学特征现状

走滑断裂带几何学特征现状

走滑断裂带几何学特征现状中国的走滑构造研究最早始于李四光,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李四光进行一系列有关旋扭构造的研究。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随着我国一些著名的走滑断层的查明,有关走滑构造的研究开始在我国全面展开。

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走滑构造的研究在东部和西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认识和成果。

9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走滑断裂研究主要集中在几条大的走滑断裂带及其相关构造系统的研究上即郯庐断裂带、阿尔金大型走滑断层、红河-哀牢山断层。

(1)走滑构造概念由扭应力或剪应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沿着某些构造边界或特定的构造带发生走滑变形的构造作用,可以称为走滑作用。

走滑作用产生的各种构造变形组合称为走滑构造,走滑断层是走滑构造中最重要的构造要素。

(2)走滑断层分类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将走滑断层划分为左旋走滑断层和右旋走滑断层。

即当观察者站在断层一盘面向另一盘时,确信断层另一盘向左侧位移是称为左旋走滑断层,确信断层另一盘向右侧位移时称为右旋走滑断层。

姚继峰等(1995)通过对辽河盆地走滑构造研究,从构造几何学的角度对走滑构造进行分类。

辽河盆地走滑断层的剖面几何形态可以划分为:直立式、正冲式和逆冲式三种;走滑断层的剖面组合类型划分为:负花状、正花状和半花状三种;走滑断层的平面组合类型划分为:曲线状、树枝状和辫状三种。

池英柳等(2000)对渤海湾盆地新生代走滑构造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进行探讨时,将渤海湾盆地内的主干走滑断裂带划分为成熟走滑断裂带和不成熟走滑断裂带。

成熟走滑断裂带主要指深部和浅部的走滑断裂上下贯通,伴随大规模岩浆活动;不成熟走滑断裂带指没有贯穿浅部地层,分段隐伏在盆地基底中的走滑断裂。

许志琴等(2004)根据走滑断裂和周缘断裂关系将走滑断裂分为主动型走滑断裂和被动型走滑断裂。

主动型走滑断裂是指主断裂两侧伸展或挤压构造受走滑断裂控制;被动型走滑断裂是由于大规模伸展或挤压作用所形成的连接一系列正断层或逆冲断层的走滑断裂。

青东凹陷古近纪构造演化与盆地转型

青东凹陷古近纪构造演化与盆地转型
3 青 东 凹 陷 古 近 纪 盆 地 格 局 与 转 型过程
构 造 是 断 陷 盆 地 发 育 演 化 的 主 要 控 制 因 素,同 时控制了盆地的沉积与充填。通过对研究区残留地
层展布特征的分析,结 合 区 域 演 化 的 地 球 动 力 学 背 景 ,探 讨 了 青 东 凹 陷 古 近 纪 的 盆 地 格 局 及 转 型 过 程 。 3.1 孔店期 -沙四早期盆地格局
在 以 上 静 态 特 征 分 析 的 基 础 上,进 一 步 选 择 了 不同方向的典型 地 震 测 线 进 行 了 分 析 解 释 (图 3), 并进行了构造发育剖面和 伸 展 率 分 析 (图 4,图 5), 以明确古近纪不同演化阶段的构造特征。
图 2 青东凹陷不同构造层的断层分布图 Fig.2 DistributionofthefaultsindifferentstructurallayersintheQingdongsag
充填特征以及区域 地 球 动 力 学 背 景,探 讨 了 构 造 演 化对盆地转型的控 制 作 用,以 期 为 下 一 步 的 油 气 勘 探提供借鉴。
1 青东凹陷古近系构造层划分
构造层的研究是构造演化阶段划分的基础。所 谓构造层(或 亚 层 )是 指 在 某 一 构 造 阶 段 形 成 的 地 层,由于各构造阶段 的 构 造 运 动 特 点 及 格 局 与 相 邻 的构造阶段相比往 往 存 在 明 显 的 差 异,因 此 构 造 层 (亚层)通 常 以 区 域 性 的 不 整 合 面 作 为 划 分 依 据。 作 者 以 研 究 区 各 种 钻 井 岩 心 、测 井 及 地 震 资 料 的 系 统 分析为基础,依据不整合发育特 征,结 合邻 区济阳坳 陷、潍北凹陷的古近系构造层划 分方 案,建 立了青东 凹 陷 垂 向 地 层 格 架 ,进 而 将 青 东 凹 陷 古 近 系 划 分 为 孔 店 -沙四下、沙 四上、沙 三、沙二 四个 构造 亚层,对应 四个断陷幕(孔店期 -沙四早期、沙四晚期、沙三期、 沙二期)和一个构造抬升期(沙一 -东营期)(图 1)。

北部湾盆地徐闻探区构造解释及构造特征

北部湾盆地徐闻探区构造解释及构造特征

摘要徐闻探区位于北部湾盆地中北部,探区内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地震资料品质也较差,致使圈闭落实和目标评价难度大。

本课题针对该区两大研究难点,积极攻关构造精细解释方法,深入研究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不断总结油气富集规律,系统评价有利钻探目标,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与认识:(1)依据海、陆重磁电及主干地震剖面等资料,对探区内各凹陷盆地结构、海陆过渡关系进行了解剖,明确了各凹陷的凹陷结构、构造单元区划及盆地地层充填特征。

(2)通过对区内三级以上断层活动性的分析,明确了各关键地质历史时期盆地的构造格局,并结合构造恢复结果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的分析,将徐闻探区构造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初始断陷、强烈断陷、晚期断陷及坳陷四个演化阶段。

(3)据断裂切割深度、延伸长度及对沉积控制作用的强弱,对区内断层进行了系统分析。

分析断层平面和剖面上的组合搭接关系,开展了构造样式研究,明确了区内主要构造样式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4)以构造样式为指导,充分运用各种解释新技术新方法,在迈陈凹陷层位标定和速度研究基础上,开展涠洲组、流沙港组两期断裂体系的精细解释和组合规律研究,强化四级控圈断层的解释和认识,落实了迈西、迈东、迈陈东等三级圈闭,发现了一批有利的钻探目标。

(5)在亚段划分的基础上,从物源、岩心相、单井相、剖面相、平面相分析入手,对区内迈陈凹陷流沙港组、涠洲组沉积体系及乌石、纪家凹陷涠洲组沉积体系开展了系统的分析。

运用地震地层学原理,对迈陈凹陷涠三段沉积微相进行了刻画,明确了有利储盖相带发育区。

(6)针对迈陈凹陷涠洲组及流沙港组成藏主控因素的差异性,在岩石物理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储层预测、泥岩盖层评价,明确了流三段有利“甜点”发育区及涠洲组有利储盖组合分布区。

(7)对新解释成果开展评价,明确了各凹陷的有利勘探区带和突破目标。

提交了徐闻X6、徐闻X7、徐闻X8三口井位,徐闻X6实现了涠三段、流三段工业油流的重大突破,推动了徐闻探区的勘探步伐。

沧东凹陷古近系孔二段烃源岩特征评价

沧东凹陷古近系孔二段烃源岩特征评价

沧东凹陷古近系孔二段烃源岩特征评价沧东凹陷位于中国东部,是华北地台东部中生界以来陆相盆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沧东凹陷石炭系凹陷格局完整,古近系烃源岩丰富,具有优良的勘探潜力。

其中的孔二段烃源岩是该区域的主要锁水岩系之一,对其进行详细的特征评价,对于沧东凹陷的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孔二段烃源岩地质背景孔二段地层位于沧东凹陷古近系时期,属于石炭系凹陷的一部分。

该地层主要由软,灰质、碳质泥页岩、页岩、沥青页岩、沥青岩等组成。

晚石炭世至二叠纪时期陆相盆地的充水、缺水交替作用,不断上升而形成烃源岩层。

1. 有机质丰度高:透镜状、点状或团块状的孔二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碳量一般在2%以上,最高达到8%左右。

其中有机质主要以腐泥为主,蜡藻为辅,螺旋藻、腐藻等为次要。

2. 有机质类型丰富:孔二段烃源岩中的有机质类型多样,主要包括藻类、腐泥、藻类、腐藻等。

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使得该烃源岩的组分多样,有机质类型丰富。

3. 烃源岩生物成分特征:孔二段烃源岩的主要生物成分为蜡藻和腐泥,其中蜡藻主要发育在页岩和泥页岩中,腐泥主要发育在灰质泥岩和石英岩中。

4. 成熟度较高:孔二段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已经经历了高温高压的作用,成熟度较高,主要在干酪根三期、干酪根四期程度。

5. 矿物成分丰富:孔二段烃源岩中富含石英、长石、粘土矿物等,矿物成分丰富。

三、孔二段烃源岩成藏条件1. 优良的成岩环境:孔二段烃源岩形成于陆相盆地,虽然在历史长河中经过了多次受热变质作用,但是仍然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有机质,具备了很好的成藏条件。

2. 丰富的沉积物质来源:孔二段烃源岩地层所受到的来自陆地和海洋的沉积物质输入很丰富,有利于烃源岩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

3. 适宜的干酪根条件:孔二段烃源岩的热成熟度很高,有利于干酪根的生成和有机质的富集,使得成藏条件更为优越。

四、沧东凹陷油气资源勘探潜力1. 沧东凹陷地处华北地台东部,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垂直分布,盆地内地层水平分布,对油气资源的富集有利。

断层侧向封闭性定量评价在东濮油藏评价中的应用

断层侧向封闭性定量评价在东濮油藏评价中的应用

断层侧向封闭性定量评价在东濮油藏评价中的应用断层封闭性研究是油气勘探开发各阶段对圈闭评价、油气保存、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

通过岩石物理分析及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建立弹性参数与泥质含量的对应关系,利用地震反演约束泥质含量的空间展布,应用泥岩涂抹及烃柱高度法定量分析断层封堵性,该方法在东濮地区油藏滚动评价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证实方法切实可行。

标签:断层封堵性;定量分析;封堵机理1引言东濮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十分发育。

断层在油气成藏中,即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也可作为阻止油气继续运移的遮挡面,这主要取决于它的形成机制与特征。

因此,要确定一个局部构造中的断层在三维空间中能否构成圈闭,油气能否聚集成藏,是油气勘探工作中的关键环节。

2 主要的封堵模式及定量评价方法2.1主要封堵模式断层封堵模式是断层在形成过程中或形成以后,由于构造、沉积、成岩等各种地质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对地层流体的封堵机制。

建立了岩性配置封堵模式、时间配置封堵模式、主应力封堵模式、泥岩塑性流动封堵模式及排替压差封堵模式5种(表1-1)主要封堵类型。

在东濮凹陷乃至整个渤海湾含油气盆地内的各个沉积凹陷中,不同级别、不同期次的同生断层发育广泛,加上陆相沉积的砂泥岩互层,从而为泥岩涂抹封堵模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这种封堵类型在我国东部油区比较普遍。

2.2侧向封堵定量评价方法通过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断层侧向封堵的决定性因素为排替压差,当储层与非渗透性储层对置,断层充填物的排替压力大于储层的排替压力,产生并置封堵;储层与储层直接对接时,当储层的排替压力大于断层充填物排替压力时,断层开启产生过断层泄露,反之封堵油气。

目前断层侧向封堵定量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为排替压力法、泥岩涂抹法、烃柱高度法,排替压力发主要适合岩心数据较多,已建立岩性-埋深-排替压力压力关系图版地区;泥岩涂抹法主要适用于预测井的邻近地区,已确定断面岩层分布及其泥质含量;烃柱高度法主要适用于主要受断层因素控制地区,已油气藏的高度,SGR值的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东凹陷走滑断层识别及其封堵性评价
青东凹陷是一个新生代走滑—拉张断陷盆地,走滑构造较为发育,且对油气成藏要素及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本文总结梳理走滑断层识别特征的基础上,并运用时间切片技术,对青东凹陷西次洼走滑断层进行了精细识别及描述,重新落实大量走滑伴生构造圈闭,并利用断层两盘岩性对接及断层泥涂抹进行了断层封堵性分析,研究表明走滑伴生构造圈闭具有较好的封堵性,成藏条件较为优越。

标签:石炭~二叠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沉积介质;沉积环境;银根-额济纳旗
青东凹陷位于济阳坳陷东部,郯庐断裂带以西,面积近1200km2,是一个新生代走滑—拉张断陷盆地。

受断裂带走滑活动的影响,凹陷内构造表现出走滑特征,对于青东凹陷油气成藏要素及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詹润等,2012;杨贵丽,2014)。

但走滑断层以侧向位移为主,垂向段距较小或者没有垂向段距,难以有效识别。

1 走滑断层识别标志
走滑断层是指两盘断块体以相对走滑位移为主要运动特征的断层。

由于产生于独特的应力背景之下,走滑断层具有一系列独特的几何学特征,这也是判识其是否存在的重要标志(夏义平等,2006)。

在青东凹陷西次洼,走滑断层识别标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断面陡直,直插基底。

在地震剖面上,走滑断层大多表现为上缓下陡,到深部近于直立,深深插入沉积基底的形态。

②发育花状构造。

花状构造是走滑断层最典型的变形构造样式,主要特征是在横切走滑带的剖面上一条主干断层和若干派生断层共同组成一個类似“花”的结构。

在聚敛型走滑断层或走滑断层的聚敛部位,在压扭作用下形成正花状构造;在离散型走滑断层或走滑断层的离散部位,在张扭作用下形成负花状构造。

③“海豚效应”或“丝带效应”。

海豚效应指在走滑断层倾斜方向相同的情况下,在一个横切剖面上显示为正断层,在另一个剖面上显示为逆断层。

丝带效应指走滑断层总的看来近于直立,但沿其走向其倾向有变化,造成有正断层和逆断层交互的表现。

④断层两侧地层产状、厚度及沉积相不协调。

走滑断层两侧块体不同向走滑会造成两侧地层产状、厚度及沉积相突变、不协调的现象。

在青东西部斜坡带,走滑压扭断层两侧地层产状发生突变,导致两侧地层产状成“V”字形。

⑤断层处常见走滑伴生构造。

走滑压扭断层常伴生走滑压扭褶皱构造,比如
在青东17井区,走滑断层附近正常沉积地层受构造反转期的走滑压扭应力场改造而形成的,剖面上发育明显褶曲背斜伴生褶皱构造。

⑥平面上断层形迹十分丰富。

走滑断层在平面上断层形迹十分丰富,既可以是一条连续断层,也可以形成多条走滑断层构成的雁列状断层组,甚至还可以出现“帚状”及“马尾状”组合形式。

2 走滑断层在地震切片上的响应
时间切片(time slice)是在三维地震处理结果的数据体中,对某个波至时间显示的平面图。

时间切片是地下不同层位的信息在同一时间平面内的反映,包含有倾角、断层分布、构造形态等各种地质信息,通过同一相位地震波的极性、反射波振幅能量变化、频率高低等判定构造的存在。

为了更好地识别走滑断层,作者利用青东凹陷三维地震资料切取了一系列时间切片。

地震时间切片上可以看出,断层两侧走滑断层两侧同相轴走向会发生明显错动,造成两侧地层倾向、振幅及疏密程度发生明显突变。

根据区域应力场特征和断裂发育特征,可将时间切片上突变连接起来,即可以清晰的刻画走滑断层。

通过地震资料的平面和剖面联动解释,认为时间切片技术可以较好地刻画描述走滑断裂,特别是没有明显垂向位移的走滑断裂。

3 走滑断层圈闭封堵性评价
在走滑断层识别描述的基础上,作者对青东凹陷主要含油层系沙四上II砂组及IV砂组顶面构造图进行了精细解释。

发现,青东凹陷发育2条北北西走向的走滑断层,并与区内发育的近东西向断层相互切割,形成一系列断块圈闭,具有较好地含油气前景。

4 断层封堵性评价
断层侧向封堵性最常用的评价方法是对接封闭和泥岩涂抹封闭(吕延防等,2013)。

对接封闭指断层一侧目的盘的排替压力小于另一盘地层排替压力时,断层封闭封闭。

所谓泥岩涂抹封闭,指塑性泥岩层沿断裂带涂抹其上,使断裂带本身具有高排替压力。

泥岩涂抹封闭能力常用断层泥比率SGR表示(SGR = ∑(页岩层厚)/ 断层断距× 100 %)。

对于青东凹陷西次洼沙四上亚段II砂组及IV砂组断块构造圈闭而言,其断层包括北西向走滑断层三条,以及近东西向张性断层。

断层性质不同,对其封堵性的评价方法也应不同。

对于走滑断层而言,主要是从其区域应力特征及泥岩涂抹封闭能力来进行评价。

4.1 走滑断层封堵性评价
4.1.1 区域应力特征分析
根据力学性质可将走滑断层断层分为挤压性和拉张性。

挤压性断层往往具有封堵作用,拉张性断层则往往是开启性的,一般不具有聚集成藏的特征(彭存仓等,2009)。

鉴于青东地区走滑断层为压扭性断层(这一点可从走滑断层附近发育褶曲背斜等走滑压扭构造可以证明),所以应该具有较好的封堵能力。

4.1.2 泥岩涂抹封闭分析
新解释青东凹陷西次洼走滑断层没有明显垂向段距,从时间切片上可以看出,其走向滑距介于50m-100m之间。

青东凹陷西次洼沙四上亚段1-5砂组泥岩平均厚度分别为109m、88.3m、60.8m、102.5m及26.8m。

运用断层泥比率求值公式(SGR =∑(页岩层厚)/断层断距×100%),求得主力含油层系II砂组及IV 砂组断层泥比率分别为88%-176%及103-206%。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此走滑断层应具有较好的封堵能力。

4.2 正断层封堵性评价
4.2.1 断层两盘岩性对接关系分析
选取青东凹陷西次洼南部主要近东西向正断层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各断层两盘岩性对接关系。

从实钻情况来看,沙三下亚段地层以暗色泥岩为主,厚度可达上百米;沙四下亚段地层以紫红色、灰色泥岩为主,连续厚度可达200m。

在IV砂组顶面构造图上,利用统计数据,推算断层两盘地层对接关系可知:F1、F3及F4两侧地层对接关系均为IV砂组组内对接(油藏在断层下盘),封堵概率均為80%;IV砂组对接III砂组或者及II砂组(油藏在断层上盘),封堵概率分别为100%与93%。

F2断层两侧地层对接关系为IV砂组对接沙四下-孔店红层(油藏在断层下盘),封堵概率大于90%;IV砂组对接I砂组(油藏在断层上盘),封堵概率为61%。

4.2.2 泥岩涂抹封堵性分析
首先假设所涉及各层段地层中砂岩在纵向上是均匀分布的,如此可以根据各组地层整体泥地比来定量判定断层泥岩涂抹率。

具体计算方法为断层所涉及到的砂组的泥岩厚度之和,除以断层垂向段距(假设断及的沙三下亚段及沙四下亚段地层岩性均为泥岩)。

运用上述方法计算后可知,对F1-F4断层而言,若油藏在断层下盘,其SGR 值为80%-86%;若油藏在断层上盘,SGR值为74-100%。

综上所述,青东凹陷西次洼沙四上亚段II砂组及IV砂组各走滑断层伴生构造圈闭均具有较好的封堵性,成藏条件较为优越,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5 结论
①青东凹陷走滑特征明显,走滑断裂较为发育,主要识别特征有断面陡直、发育花状构造、具有“海豚效应”或“丝带效应”、断层两侧地层产状及沉积相不协调、发育走滑伴生构造及平面断层行迹丰富等方面;
②地震时间切片上,走滑断层两侧同相轴走向会发生明显错动,造成两侧地层倾向、振幅及疏密程度发生明显突变,运用时间切片可以有效识别走滑断层;
③岩性对接分析及泥岩涂抹分析认为,青东凹陷西次洼沙四段走滑构造圈闭走滑断层及正断层具有较好的封堵性,成藏条件良好。

参考文献:
[1]詹润,朱光.济阳坳陷青东凹陷基底断裂复活规律和方式[J].地质论评,2012,58(5):816-828.
[2]杨贵丽.青东凹陷走滑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4,21(5):18-21.
[3]夏义平,刘万辉,徐礼贵,郑良合.走滑断层的识别标志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中国石油勘探[J].2007,12(1):17-23.
[4]吕延防,付广,付晓飞.断层对油气的输导与封堵作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3.
[5]彭存仓,张博.郯庐中段走滑断裂与新滩地区油气成藏关系[J].石油实验地质2009,31(3):227-2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