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武汉市中考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版
2011年武汉市中考语文试题分类之文言文部分

2011年武汉市中考语文试题分类之文言文部分元月卷三、(共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0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荚。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名之者谁名:有名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寄托D.山间之四时也时:季节9.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山水之乐A.受任于败军之际B.舜发于畎亩之中C.先天下之忧而忧D.子墨子九距之10.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A.醉翁亭修建的经过和得名的由来。
B.醉翁亭周围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山水之乐。
C.醉翁亭所在的琅琊山的优美景色。
D.醉翁亭所在之地的四季美景。
四、(14分)11.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6分。
每句3分。
)⑴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三、(共9分,每小题3分)8、A(命名)9、D(代词)10、B(其它几项概括不全面)四、(14分)11、(1)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3分。
“翼然”1分,判断句式1分,句子通顺1分。
)(2)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2011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作文解析及满分作文

2011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作文解析及满分作文筅周立雄【真题呈现】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50分)王羲之学“书”,在广袤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在深山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
观察、体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笔画与结构。
孔子学琴,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领悟曲作者高尚的追求。
思考、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
李时珍学医,在质疑声中研读前人书典,在遍尝百草中验证真伪。
质疑、实践,他的仁心已超越医术本身。
……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以上材料引起你哪些回忆?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拟问题,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写作点拨】1.审读题目,弄清写作话题和文体。
这是一个材料作文题,写作话题(或主旨)应从材料中提炼出来。
本则材料后,命题者给出了总结性的中心句———“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考生要善于抓住这个中心句,并联系前面的材料来分析,明确作文的话题(或主旨)。
本次作文的话题有多个,即“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充满智慧的学习方法”。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命题者富多彩的学习内容”、最看重的是“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质疑、“思考、领悟”、“观察、体验”、实践”都是学习方式。
命题者认为,几个伟人名人都是靠各自不同的学习方式取得卓越成就的。
因此,考生可以把重点放在此话题上。
当然,这几项内容是紧密相连的,不能截然分开,以其中一个话题为重点时,肯定也会牵涉到其余话题,这更有利于考生扣题而写。
从“以上材料引起你哪些回忆?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这一启示语可以看出,本文可以写成回忆性的记叙文(或叙事散文),主要回忆自己是怎样学习的;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围绕上面提炼的话题选择一个来阐述观点。
2.缩小话题范围,精心选择素材。
上面几个话题涵盖的范围很宽泛,当然要缩小,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入,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2011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作文题解与例析

2011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作文题解与例析作者:黄琼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1年第17期【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王羲之学“书”,在广袤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在深山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
观察、体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笔画与结构。
孔子学琴,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感受作者高尚的追求、思考、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
李时珍学医,在质疑中研读前人书典,在遍尝百草中验证真伪。
质疑、实践,他的仁心已超越医术本身。
……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以上材料引起你哪些回忆?引发你哪些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600字的文章。
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题目解析】一、准确把握题意。
试题中明示了中心句“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这就是思考和写作的主题和重点。
其中,这句话呈现“一主两翼”格局,“智慧学习”是“主”,决定了文章的立意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是体现学习智慧的具体内容和呈现方式,是“两翼”。
命题者要求,一定要结合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来谈学习智慧。
二、打开选材之门。
很多初中生面对“学习”这个话题,常常不知道写什么好——一方面是现在的初中生学习生活不大丰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少同学不大会观察、发现可写可用的学习生活类材料。
要谈“智慧学习”,更是难住了不少考生。
这篇文章,选材时不要因为是“学习”二字就拘泥于学生身上,可以从学习方式、内容的关键词入手,找出相关的材料。
比如,以“体验”为基点,不妨想想中国“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本是一介农夫的他,面对13亿人口的粮食问题,却用汗水与心血一直学习研究杂交水稻的技术。
前面这段素材侧重工作,但是,点出“他一次次的观察,一次次的体验”,就可以扣住“学习方式”了。
三、强化表达实效。
文章是用来解决现实问题、启迪世人的,别以为举几个前人的例子、诠释清楚材料主题,就能算是好文章。
【精选】2011年武汉市中考语文试题分类之现代文阅读二部分

2011年武汉市中考语文试题分类之现代文阅读二部分元月卷五、(18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第13—16题。
请系上保险绳女老师正在神采飞扬地讲课。
学生们大张着眼睛,如一群饥饿的小鸟,正翘首期盼着鸟妈妈的哺育,又像一株株干枯的禾苗,正渴望着雨水的滋润。
刘雅的目光本来也是紧紧追随老师的,像一盏明亮的聚光灯。
可是,突然,她不经意瞥见了窗外的那个女人——对面教学楼外高高的脚手架上,一个女人正在吃力地攀爬。
刘雅的心随着她艰难的攀爬,被牵扯得越来越疼,像被尖利的钢针刺着一样。
深秋的风肆虐地刮着。
女人背上吊着一根细细的保险绳,这让刘雅稍感安慰。
她沿着纵横交错的脚手架,左一下,右一下,屈身,展臂,弯腰,终于爬到了终点。
在那儿,一只涂料桶正从空中吊下来,晃晃悠悠,像飘荡的秋千。
女人手疾眼快,左手抓住脚手架,右手抓住晃荡的桶,将它稳稳放在自己脚边的木板上。
然后,女人站在木板上,竟小心地解开了背上的保险绳。
她左手抓着脚手架的钢管,右手麻利地拿着一把大刷子,弯腰在桶里蘸了涂料,挥手在墙上涂抹。
左一下,右一下,刷子不停地挥舞,女人像一个豪放派画家。
片刻,墙上就是白晃晃的一片。
刘雅的心悬起来,高高地悬到了半空里。
她害怕女人从那七层楼高的脚手架上突然飘下来,像一片落叶。
这样想着,刘雅的心就生生地被撕裂似的疼起来。
她的眼前出现了另一个女人的形象,那个与她心心相系的女人,那个让她放心不下的女人。
想着想着,刘雅的泪水就像一眼刚刚开掘的泉水,汩汩地涌出来。
开始时无声无息,后来就控制不住地有了嘤嘤的声音。
她索性趴在桌上,任那泪泉肆意地涌流。
老师以为她不舒服,让她去医务室。
但她并没有去医务室,她只是心病。
那块心病,多少年都无法根除。
她跑到学校的电话亭,快速拨通那个熟悉的号码。
那边传来一个女人温柔的声音:“小雅,有什么事吗?妈妈正在脚手架上忙着呢,说话不方便,等会儿打给你好吗?”“不,我就要现在跟你说话!”长这么大,刘雅第一次在电话里那么放肆地跟母亲撒娇。
2011年武汉九年级元月调考 语文试卷 及答案

2010~2011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调研测试语文试卷说明: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和书写有误的一组是A.褴褛(m) 卑(b60微潜(qi6n)滋暗长稍纵即(㈠逝B.测(cè)隐,幽咽(yè) 汗流夹(jiá)背余音绕粱(1i6ng)C.驰骋(chang) 诓(kuang)骗飞珠进(b6nS)玉悲天悯(rain)人D.濡(r6)染秀顾(中) 大气磅(pang)礴浪敛(1ian)波平2.依次填人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⑴我绝不______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十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⑵它已经瞎了,失去了知觉。
它就像条大虫子在地上______着前行。
(3)马背驮着夕阳,隐进了______着红色弧线的雪山缝隙,一片浓重的晚霞染红了山山岭岭的积雪,红得热烈,红得悲壮。
A.企望蠕动画 B.企望蠕动镶C.希望爬动画 D.希望爬动镶3.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句是A.留学经历能够开阔眼界,历练心智,帮助留学生在全球化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优秀的海外学子也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桥梁。
B.凭着对旅行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好奇,中国的许多年轻人逐渐步人“背包客”的行列,这已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
C.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交通运输效率的提高从根本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劳动效率。
D.各国在坎昆气候大会上就气候变化减缓、资金、技术和长期合作等问题展开谈判,然而谈判的艰难让我们意识到气候变化问题实在是个沉重的话题。
4.下面语句还原到语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处是同样,不问政治而死读书本的人,那是无用的书呆子,决不是真正有学问的学者。
2011年武汉市中考语文试题分类之现代文阅读二部分

2011年武汉市中考语文试题分类之现代文阅读二部分元月卷五、(18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第13—16题。
请系上保险绳女老师正在神采飞扬地讲课。
学生们大张着眼睛,如一群饥饿的小鸟,正翘首期盼着鸟妈妈的哺育,又像一株株干枯的禾苗,正渴望着雨水的滋润。
刘雅的目光本来也是紧紧追随老师的,像一盏明亮的聚光灯。
可是,突然,她不经意瞥见了窗外的那个女人——对面教学楼外高高的脚手架上,一个女人正在吃力地攀爬。
刘雅的心随着她艰难的攀爬,被牵扯得越来越疼,像被尖利的钢针刺着一样。
深秋的风肆虐地刮着。
女人背上吊着一根细细的保险绳,这让刘雅稍感安慰。
她沿着纵横交错的脚手架,左一下,右一下,屈身,展臂,弯腰,终于爬到了终点。
在那儿,一只涂料桶正从空中吊下来,晃晃悠悠,像飘荡的秋千。
女人手疾眼快,左手抓住脚手架,右手抓住晃荡的桶,将它稳稳放在自己脚边的木板上。
然后,女人站在木板上,竟小心地解开了背上的保险绳。
她左手抓着脚手架的钢管,右手麻利地拿着一把大刷子,弯腰在桶里蘸了涂料,挥手在墙上涂抹。
左一下,右一下,刷子不停地挥舞,女人像一个豪放派画家。
片刻,墙上就是白晃晃的一片。
刘雅的心悬起来,高高地悬到了半空里。
她害怕女人从那七层楼高的脚手架上突然飘下来,像一片落叶。
这样想着,刘雅的心就生生地被撕裂似的疼起来。
她的眼前出现了另一个女人的形象,那个与她心心相系的女人,那个让她放心不下的女人。
想着想着,刘雅的泪水就像一眼刚刚开掘的泉水,汩汩地涌出来。
开始时无声无息,后来就控制不住地有了嘤嘤的声音。
她索性趴在桌上,任那泪泉肆意地涌流。
老师以为她不舒服,让她去医务室。
但她并没有去医务室,她只是心病。
那块心病,多少年都无法根除。
她跑到学校的电话亭,快速拨通那个熟悉的号码。
那边传来一个女人温柔的声音:“小雅,有什么事吗?妈妈正在脚手架上忙着呢,说话不方便,等会儿打给你好吗?”“不,我就要现在跟你说话!”长这么大,刘雅第一次在电话里那么放肆地跟母亲撒娇。
2011年湖北省武汉市 中考作文题解与例析

孔子 学琴 , 反复 弹奏 中思考 乐 在
曲的奥 妙 , 在乐 声 中感 受作者 高 尚的
追求、 思考 、 悟 , 的思想在 音乐 中 领 他 升华。 李 时珍 学 医, 质疑 中研读 前人 在 书典, 在遍 尝百草中验证真伪。质疑 、 实践, 的仁心 已超越 医术本身。 他 学 习方 式是 多种 多样 的 , 习内 学 容是 丰富多彩 的, 习是充满智慧的! 学 以上材料引起你 哪些 回忆 ?引发
我 回 过 神 来 , 临 人 生首 考 的 我 面
习 , 也 是 一 种 学 习方 式 吗 ? 仿 佛 是 不 ”
语惊醒梦 中人” 我怔住片刻 , , 恍然 觉悟。
“
一
们 , 时也会在学海 中茫然无措 , 如 有 但 果 我们 留心思考 , 会发现适 合 自己 就 的学 习方 式。为 学之路纵 横跌宕 , 智
一
疑、 实践……这些都是学 习方式 , 慧 智
的方式是选择适合 自己的方式。我们 又何须 为欲 学无门而苦恼 呢?很 多时 候, 不是学无 门 , 而是心 无门 , 当我们
把 心上 的云 拨 开 , 能 发 现 , 路纵 横 就 学
句让我十分 意外的话 :在 失败中学 “
智 不尽。
§ 01 2 1 中考作文题特辑 §
常州卷 命题 作文 :理解 , 《 是一种慢慢的过程》
僚
效性 。
_____ _ _ _ _ _ __ _ __
而 后 诵 , 人 以 之 为 愚 。 但 苏 轼 正 是 世
◎【 满分佳作 】
以这样 大智若 愚 , 勤抄 不懈 的学 习方
的他 , 面对 l 亿 人 口的粮食 问题 , 3 却
用汗水与心血一直学 习研究杂交水稻 的技 术 。前 面这段 素材侧重 工作 , 但 是 , 出“ 一次次 的观察 , 点 他 一次 次 的 体验” 就可 以扣住 “ , 学习方式” 了。
2011武汉中考语文解析

语文武汉市一、1【解析】此题考查对多音字、易读错的字的拼读能力,及对形近字、易写错的字的书写能力,试题难度适中。
D项中“幽咽”的“咽”应读yè,“踉踉跄跄”的“踉”应读liàng,“聪惠”的“惠”应写作“慧”,是“聪明智慧”的意思。
2【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用法的正确把握,区分语义相仿的词语的用法,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的特殊性体会某个词语重点强调的语义部分,难度适中。
语段中“麦穗低垂着头”适用于“谦虚”,重点强调“虚心”之意,而“谦让”重点强调“不争抢、相让”之意;“忙碌的蜜蜂在采集花粉”适用于“勤劳”,重点强调“勤快劳动”之意,而“勤俭”重点强调“节俭”之意;“柔弱的水滴却能滴穿顽石”强调的是“水滴的韧性”,适用于“坚韧”。
3【解析】此题考查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试题考查点设置清晰。
D项中“使学生的人生安全得到了保障”没有主语,因为它前面的句子是一个由“通过”这一介词引导的介宾短语,而介宾短语在句子中担当状语成分,可以删掉“通过”,让“加强……的管理”作主语。
4【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句语义的理解,把握住语句特点,再结合上下文语义,不难作出判断。
整个语段陈述的中心内容是“在古代小品建筑中人们最熟悉的形象莫过于狮子”,(B)引导的句子说的是“以故宫为代表的皇家建筑中狮子的形象”,(C) 引导的句子说的是“在民间建筑中狮子的形象”,而题干中的句子以“不仅……也”的形式对(B)和(C)进行了承上启下式的连接,所以它放在(C)处合适。
二、5【解析】此题考查对全文语义的正确理解,对“全文”这一范围要求一定要明确把握,这是解题关键。
A项中语义是对第一段内容的概括,C项中语义是对第二段内容的概括,D项中语义是对第四段内容的概括,三项均以偏概全。
6【解析】此题考查对原文词语语义的正确理解,对应原文找寻出与题目相关的有效信息区域,体会比较差别点,有助于解决问题。
C项中语义在第二段中,原文明确说明“大晕是高云所成,小晕是低云所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武汉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选择题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宽容猝(cǜ)然销魂钟灵毓(yǜ)秀B.雾霭荒谬(miǜ) 恻隐吹毛求疵(cī)C.顿挫尴(gān)尬狡黠悲天悯(mǐn)人D.揣摩幽咽(yàn) 聪惠踉(láng)踉跄跄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成熟的麦穗在阳光下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_____;忙碌的蜜蜂在田野里采集花粉,那是在教我们_____;柔弱的水珠在四季轮回中滴穿顽石,那是在教我们_____。
A.谦虚勤劳坚韧B.谦让勤劳坚强C.谦让勤俭坚韧D.谦虚勤俭坚强3.下面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省广大干部和群众团结一心,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奋力抗旱。
B.今年,我市将投入230亿元打造“幸福武汉”。
C.李文英数十年扎根基层,用智慧为棉农造福,人们亲切地称她为“棉花奶奶”。
D.通过加强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使学生的人生安全得到了保障。
4.将“不仅皇家建筑如此,民间建筑中也频繁出现狮子的形象”这句话还原到下面语段中,最恰当地一处是(A)在古代小品建筑中,人们熟悉的形象莫过于狮子。
(B)我们参观北京故宫,从天安门进去,首先见到的是天安门前金水桥左右的两只石雕狮子;进了紫禁城,在太和门两旁又可以见到两只铜铸的狮子座;内廷的入口乾清门左右也有镀金的铜狮子。
(C)在民间,稍微富有的人家总喜欢在门口的抱鼓石上雕两只小石狮子。
各地城乡的寺庙、衙署,农村的祠堂门口,都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狮子。
(D)狮子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大概是因为人们喜欢狮子守门所带来的喜庆与安祥,喜爱“狮子狮子,事事如意”所蕴含的意义吧。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 ~ 7题。
天空的表情《诗经》里说:‚蝃蝀①在东,崇朝其雨‛,意思是说若东方见虹,立刻就要下雨。
实际上我们见到虹的时候,天空中已在下雨,因为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成的。
虹作弧形,红色在外,向内有橙、黄、绿、紫等色。
虹的中心在地平线下,所以平时我们所看到的不过一个小半圆。
虹的颜色捉摸不定,时常更变。
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②以上,那红、黄、蓝、绿各色俱备,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以下,就不见红色,若在十分之一公厘,则虹即无光彩而作白色了。
和虹相类的现象在天空中还有晕。
晕有大小两种,都以太阳或月亮为中心。
大的晕是由于高云所成,云中的水点已结成冰。
小的晕又名光环,是低云所成。
古人有‚月晕而风‛之语,晕无论大小,都是风暴将临的预兆。
太阳旁的晕,不但比月晕多,而且颜色亦更美丽,不过因阳光刺目,普通人不注意罢了。
晕也有红、黄、青、绿各色,大的晕青色在外,红色在内,小的晕则相反。
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
宋代范成大诗‚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同一现象早晚得到不同的结果?从气象学上可以这样解释,在日中的时候,对流很盛,空中湿气易于凝结成云,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若是空中湿气很重,云层一定很厚,不能见霞。
晚上见霞,乃是空中湿气不多的表现,所以主晴。
晚上地面因辐射而冷却,不应有对流,但成雾,雾是不会有色彩的。
若是早上有霞,那就表示晚间发生对流,是将下雨的征兆了。
云的高低、方向和厚薄都可以为天气晴雨的预兆。
在范成大的《吴船录》内有‚庐山带帽,平地安灶。
庐山紧腰,平地造桥‛,这谚语是很准确的。
凡山岭的区域,云慢慢上升就是天晴的预兆,若是慢慢地下降,就是将下雨的预兆。
夏天中午以前,若是满天是如堡垒般很厚的积雨云,则当日下午即有雷雨。
苏东坡诗‚今日江头天色恶,炮车云起风欲作‛,但大块白色的积云,若不十分浓厚,虽满布天空,亦不降雨。
所以俗谚叫‚楼梯天,晒破砖‛,盖满天都是积云的时候,虽是一样高低,但看来总觉得近者高而远者低,形似楼梯,这是久晴的预兆。
云行之方向亦可觇风雨,俗谚说‚云行东,马车通;云行西,马溅泥‛,这也是很灵验的。
但以天的颜色和一处的风云来做预告的根据总嫌不足,要预告精确,必得多设气象台,各处用无线电联络起来,每天制图才能有效。
(选自《竺可桢全集》第二卷,有删改。
)【注释】①蝃蝀:音当地dìdōng,虹。
②公厘:毫米的旧称。
5.下面对全文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A.从虹的颜色、形状可推知天气情况。
B.天空呈现出的各种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C.晕的大小、颜色都可以预报天气。
D.云呈现的高低、方向、厚薄与天气的关系。
6.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形成的。
B.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
C.晕有大小之分,大晕是低云所成,小晕是高云所成。
D.云向东移,预示着晴天;云向西移,预示着阴雨天。
7.依据文章内容,判断下面情境中四个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早上,妈妈说:“孩子,上学时带上雨伞,昨晚我看见月晕了,可能会下雨。
”B.在阳台上,爸爸看见天边的晚霞,对妈妈说:“快要下雨了,我们就不到公园散步了。
”C.一群游客登上庐山,看见云慢慢上升,像戴了一顶帽子似的。
其中一位高兴地说:“明天也许是好天气,我们可以好好欣赏庐山的风景了!”D.体育中考前两天,班主任看见满天都是积云,像楼梯似的,于是对同学们说:“我估计,体育中考那天不会下雨。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 ~ 10题。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
孙权承摄①大业,优文②征仪。
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从讨羽,拜忠义校尉。
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
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
黄武③中,遣仪之皖④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
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
后从太子还建业。
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
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
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据实答问。
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
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
‛权曰:‚仪俭,必非也。
‛问果他家。
是仪时时有所进达⑤,未尝言人之短。
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选自《三国志·是仪胡综传第十七》,有删改。
)【注释】①承摄:继承掌管。
②优文:意思是专门下文,给是仪优厚的待遇。
③黄武:年号。
④皖:地名。
下文“建业”也是地名。
⑤进达:举荐人才。
8.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定荆州,都武昌既:既然B.后从太子还建业从:跟从,跟随C.权遂舍之遂:于是D.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
”左右:身边的人,近臣9.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休到,大破之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吾欲之南海D.彼竭我盈,故克之10.下面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仪被派遣到皖县见将军刘邵,准备引曹休出战。
B.当众官因害怕吕壹而诬蔑刁嘉诽谤国政时,是仪不畏权势,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
C.是仪置办家产私业,拥有一栋大宅,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惠赐。
D.是仪经常举荐人才,勤政为国数十年,不曾有过失。
第Ⅱ卷(非选择题90分)四、(14分)11.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每小题3分)(1)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
(2)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12.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关语句。
(8分,每空2分)(1)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蜀相》)(2)___________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曹刿论战》)(3)在《龟虽寿》中,曹操表达对理想执着追求的句子是:“烈士暮年,_____________。
”(4)中秋佳节,不能与亲人相聚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想起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心灵便得到了抚慰。
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萧萧池塘暮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
在老家陈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
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一阵村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
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
池塘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涟漪。
鸭儿不时地‚呱呱‛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回荡。
远处聆听,像是柳树深处发出来似的,訇訇然,如乐一般美妙。
‚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一声声呱啼,应是报春的讯息吧!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那是临产前的阵痛,更是即将身为父母的幸福欢唱。
青蛙鸣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胜景。
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
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
在岸上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
孩子们排成队列,挨个儿跳水,珠圆白嫩的颗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一场急雨。
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
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
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
人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
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下,泥沙翻涌,浑黄浊黑。
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冽,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
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人身上所有的灰土污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
但它依然接纳万物,吐故纳新,洁净如初。
农人依然来塘里洗澡,一天胜过一天地喊:‚啊,水好凉呀!‛故乡的秋天,在这一声声水凉的叫喊中,悄悄地不为人知地到来。
水凉好个秋。
冬天,村里以鱼闹年,以祈年年有余。
每到年终,我们村前村后的池塘都要抽放积蓄了一年的水。
一群人赤足在冰冷的泥中捉鱼,笑声在空旷辽远的上空久久回荡。
他们不怕冷,俗话说,鱼头上藏了三点火!见了冒火的鱼,还有谁怕寒冷呢?一筐又一筐的肥鱼小虾壮螺蛳从塘里往岸上挑,笑声随之在岸上塘里一阵一阵炸响。
池塘鲜活了四季,更鲜活在所有子民的记忆里。
而今,再寻如此池塘,也许只有在梦里吧!岁月在风里萧萧如秋木,池塘在现代的作用下,萧萧至迟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