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的概念
概念
经度地带性规律是指地理环境因地球 自转和公转导致的气候、植被、土壤 等自然要素在地球表面呈东西方向上 的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
地球自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 线之间移动,引起不同纬度地区接收 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差异,进而影响气 候、植被等自然要素的分布。
经度地带性的表现
气候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类型由 热带雨林、亚热带湿润、温带湿 润、温带干旱、寒带苔原和冰原 依次更替。
气候异常
气候异常现象也是非地带性的表现之一。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气候条件可能会与周围 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土壤类型多样化
由于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分布不均,土壤类型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母质、气候、地形 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类型可能会与周围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非地带性的影响因素
土壤类型更加温暖湿润。
地形
地形对经度地带性规律的影响表现在高山地区,由于地形抬升 引起的气候变化,使得同一纬度不同地形区的气候、植被和土
壤类型存在差异。
04
垂直地带性规律
垂直地带性的概念
垂直地带性是指地理环境随海拔高度 而产生的垂直变化规律,即不同海拔 高度的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 呈现出的垂直分布特征。
THANKS
感谢观看
地域分异的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之 一,包括温度、降水、风向等。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生物群落会对地理环境产生不
同的影响。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对地域分异的影响也非常显 著,不同的地形地貌会导致不同的水 热条件和土壤类型等。
人文因素
地域分异规律

二、景观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和类型
• 景观在地球表面的千变万化的根本原因有 两个,即太阳辐射能和地球内能,这两个 因素在地球表面相互作用,决定了地域分 异的两个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性,即地 带性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异。
(一)太阳辐射能与纬度地带性 (地带性)
• 纬度地带性(简称地带性)是指景观各组 成成分和景观的性质沿纬度作用规律的更 替,并且形成一系列东西延伸的地域单位。
• 景观的地带性分异: 景观的各个组成成分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决定了作为这些组成综合的“景观”也必 然具有地带性分异。例如,在赤道带,高 温多雨、径流丰沛、土壤淋溶作用强烈, 风化壳和土层深厚,形成砖红壤,发育了 茂密的热带雨林,这就是赤道带景观特征。 而在亚寒带,严寒少雨、冻土层深厚、风 化壳薄,形成灰化土,发育了泰加林,这 就是亚寒带的景观特征。
•
2.具有耗散结构特性:指当体系处于非平衡 状态时,通过体系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 交换而形成和维持的一种在空间和时序上 宏观层次呈现某种有序化了的结构。
• 理解耗散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 ①耗散结构是一种有序结构,即系统内各组成成 分按一定规律排列组合,在宏观上表现出一定有 序性。 • 例如地理景观系统组成虽然复杂,但在空间上 却是有序的,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土圈等都占据着特定的位置,表现出层状结构。 再如,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性等都是系 统有序的表现。整个地理景观随季节和昼夜的变 化,也可被认为是时间上的有序性。有序性的对 立面是无序性,如果体系处于无序状态,则各种 物质呈均匀分布,多呈混沌状态。描述系统无序 性的热力学函数叫熵(s),高熵对应于无序, 低熵对应于有序。可见,耗散结构的系统熵是比 较低的,而地理景观系统的熵也是比较低的。
• (二)海陆对比性 由于地球内能的积累与释放,使地球表面形态 崎岖不平,洼地积水,大陆露出水面,形成一些 大陆和海洋。由于大陆和海洋的物理化学性质不 同,产生强烈的对比,例如海洋的水具有流动性, 较大的热容量等,而大陆不具有流动性,热容量 较小等产生强烈对比。由此使大陆和海洋在气候、 水文、生物等方面都有强烈的差异,形成对比明 显的海洋景观和陆地景观。
地域分异规律关系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全球范围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有存在着地域上的分异,所谓地域分异,是指地理环境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集自然区域的现象,导致这种分异的成因即为地域分异因素,而之约或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则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一)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关系地域分异的基本形成因素有两个:一是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与此相对应的许多自然现象延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地带性因素。
二是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导致偏离纬度方向的地域分异,使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和干湿度分区不沿纬度方向延伸,因此相对于“地带性”而言,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非地带性因素。
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基本因素,它们的能量来源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外部,前者来自太阳辐射能,后者来自地球内部聚集放射能,两种能源本身互不联系,也互不丛属,均作为外部条件对自然地理环境成分和景观起作用,使各自然地理成分和景观同时具有地带性非地带性。
(二)地域分异规律的等级关系不同因素造成的低于分异现象涉及的空间范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还有派生的区域分异因素和局部的分异因素影响着低于分异的范围,一分异现象涉及范围做为(1)大尺度地域分异大尺度地域分异设计全球或分别涉及海洋与大陆,至少涉及一个广大区域,据此又可细分为全球性地域分异,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以及区域地域分异。
1)全球性地域分异(热量分带、海陆分异)2)全海洋和全陆地地域分异(陆地和海洋上的纬度地带性、非纬度地带分异)3)区域性地域分异(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带性因素)(2)中尺度的地域分异包括由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引起的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差异以及山地垂直性分异等。
(例如罗浮山的山麓多为冲积水稻土、300m以下地山丘陵的赤红壤、300m以上的山地红壤、600m 以上的山地黄壤、1100m以上的山地灌丛草甸土)(3)小尺度地域分异由局部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和土质差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积聚和排水条件不同引起的地域分异属于小尺度地域分异,可看做非地带性分异(例如华北平原的山麓到海滨依次出现褐土、草甸褐土、草甸土、海滨盐土等)大尺度分异规律构成小尺度的基础和背景,小尺度分异规律是大尺度的进一步分化,受大尺度分异规律的制约和影响。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五章地域分异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地域分异理论概述 第二节 纬度地带性规律 第三节 地理环境的经度地带性规律 第四节 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带性规律 第五节 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
第一节 地域分异理论概述
--3个问题:含义、形成过程、特点
一、地域分异理论的含义
1、地域分异规律的有关概念 地域分异理论:是关于地球表面组成成分或综合
人的某些体质特征,如体高,随着环境变化,有明显的变异。在一般 情况下,肉食为主民族比素食为主民族高大,面食为主民族比米食为 主民族高大。在过去100年内,德国人平均体高增加15厘米。再过 100年,德国人的平均体高可达2米。在美国的黑人后代,比他们原 居地增高快。在中国,由于城乡生活水平的差别,城市居民增高较快。 这些现象说明社会经济环境,特别是饮食环境对人体特征有影响。
地理环境的分异因素有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等 方面的几种表现。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中各自然组成成分 及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的分化现象及表 现形成。这是经济、社会文化地域分异的背景, 对经济、文化、社会等分异有制约作用(不是决 定作用)。研究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是研究整个地 理环境地域分异的理论基础。
分布的重要界线,是我国古代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主要 接触带,也是我国古代民族冲突的主要接触带。因此,长 城成了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界线和军事防卫界线。 2.经济文化中心的南北转移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济文化中心的迁移主要方向 由北向南。古代我国人口重心在黄河流域,经济文化也以 黄河流域为中心。晋朝到宋朝,出现两次人口经济和文化 南移高潮。唐朝安史之乱是我国南北关系的分界线。安史 之乱前,北方的人口经济和文化仍高于南方。安史之乱后, 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究其原因,主要是北方旱作农田在生产力较低时比较容易 大规模开发。南方地势低洼,需要兴修水利开辟稻田,才 能耕作。待到南方稻田大批开发以后,就有较高的劳动生 产率和较强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地域性分异规律的定义及分异因素

地域性分异规律的定义及分异因素地域性分异规律的定义及分异因素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极其重要的基本理论,是认识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地域性分异规律的定义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地域性分异规律的定义地域分异规律(rule of territorial differentiation)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地域分异因素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个:一是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带性,即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地带性因素;二是地球内能,这种分异因素称为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非地带性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在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新的地域分异因素,叫派生性分异因素。
在这里,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的作用大致均等,很难分出以哪种因素为主。
在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作用的背景下,还存在着使自然地域发生局部的中小尺度分异的`因素,这类因素称为局部的地域分异因素。
在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派生性地域分异因素和局部的分异因素的作用下自然地理环境分化为多级镶嵌的物质系统, 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
规律分类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是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它们控制和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大尺度分异。
地带性规律地带性分异规律是俄国著名地理学家 B.B.道库恰耶夫于 19 世纪末发现并揭示出来的,其要点可以概括为:①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②由宇宙-行星因素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③带和地带只在理想情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④客观上应存在除地带性规律以外的另一种规律。
非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是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决定的自然综合体的分【地域性分异规律的定义及分异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解析

揭示地球表层水平地带性和水热条件的关系 地理地带周期律:地表自然地带随着R和R/(L·r)发生周期性有规律的
变化规律 意义:可以在知道R和R/(L·r)情况下查表得知自然地带。
R/Lr
Ⅰ列 0
0~1/5
1/5 ~2/5
Ⅱ列 2/5~3/5
3/5~4/5
4/5~1
Ⅲ列 1~2
Ⅳ列 2~3
Ⅴ列 3~4
度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主导分异因素:地带性分异因素 分异特点:每一个热量带不仅有它的热量﹣温度特征,而且在气压、
降水、陆地水文、风化壳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群落、外营力地貌 等方面都具相应的特征,形成相同的综合自然特征。 分布:理论上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高低纬明显,但中纬不明显 (水平地带性)。 是陆地自然区划中划分地带性单位的理论基础。
自然地带学说
影响地球面貌最主要的因素是水热条件 水热的对立统一关系:热置于水运动之中并改变水形态,水又反过
来影响热运动 各区域水热的量和质的对比不同,导致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取决于
其矛盾的主要方面 水热关系的表达:湿润(干燥)指标
➢ 湿润度K1 = 降水量R / 蒸发力E ➢ 干燥度K2 = 蒸发力E / 降水量R
分异特点:气候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向等)在地表 呈纬度分布
太阳辐射的纬度地带性分布(刘胤汉,2010)
RO 海洋辐射平衡 Rc 大陆辐射平衡 Re 整个地球表面的辐射平衡
kcal/cm 2.a
150 RO
100
Re
Rc
50
北纬
南纬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地域分异规律[整理]
![地域分异规律[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06fbe6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06.png)
地域分异规律[整理]地域分异规律是指由于不同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因素等的影响,导致不同地区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差异。
以下为地域分异规律的整理:一、经济方面:1.资源分异:不同地区的资源种类和数量不同,导致经济发展的结构和速度也不同。
如西南地区的石油、天然气、铜等资源丰富,成为国家重要的资源开发区域,而东北地区的煤炭、钢铁等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2.地形分异:不同地形的地区,其经济发展也会有所不同。
如山区交通不便,农业发展较为困难,而平原地区则农业发展较为便利,以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产量较高。
3.人力分异:不同地区的人口素质、教育程度等也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如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起飞与其教育程度高、人口素质优秀等因素有关。
4.外部市场分异:地区之间的贸易合作和外部市场也会对经济产生影响。
如浙江地区商贸活动频繁,与各地的贸易往来密切,成为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文化方面:1.多民族分异:中国境内有着51个民族,不同民族在历史、宗教、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也不同,反映在制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出现差异。
如藏族的信仰、生活方式不同于汉族,导致考古学、文学等领域方向不同。
2.地域文化分异:不同地域的文化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习俗礼仪等方面。
如江南地区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文化特征较为浓郁,在饮食、旅游等领域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发展方向。
三、社会方面:1.人口性别比例分异:中国男女比例失调较为严重,导致不同地区其人口基本情况也存在差异。
如一些妇女少的区域,由于妇女生活较易,家庭儿童的教育和照料工作则由父亲更多地来承担。
2.城市与农村的分异:中国城乡差异较为明显,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水平、文化程度都较高;而农村地区则相对简单、落后,但农业文化深厚,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节日庆典等习俗也更为浓郁。
3.历史文化分异:不同地区在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甚至存在对立的结果,如中原地区和南方各地的历史上就存在着多次的战争和纷争。
浅谈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1401浅谈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地域分异武花2016/5/1地域分异规律的定义,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具体表现,地域分异规律的等级分类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浅谈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3)一:地域分异规律定义 (3)二:形成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因素 (3)1太阳辐射; (3)2地球内能: (3)3经济因素: (3)三: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 (3)1 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纬向地带性 (3)(1)降水的纬度地带性 (4)(2)植被的纬向地带性 (4)(3)土壤的纬度地带性 (4)2 非地带性的具体表现:经向地带性(干湿地带性) (4)3 地带性规律与非地带性规律共同影响下的具体表现:垂直地带性。
(4)(1)地带幅窄,递变急剧。
(5)(2)带间联系密切(带间分割不清楚). (5)(3)水热对比特殊。
(5)(4)节律变化同步。
(5)(5)微域差异显著 (5)四:地域分异规律等级分化 (5)1 全球性地域分异:全球性地域分异涵盖了全球纬度地带性分异和非纬度地带性分异 (5)(1)热量分带: (5)(2)海陆分异 (6)(3)海陆起伏分异 (6)2全大陆、全海洋分异 (6)(1)全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6)(2)全海洋地域分异规律 (7)3 区域性地域分异 (8)(1)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引起的地域分异 (8)(2)省性分异 (8)(3)带段性分异 (8)4 中级地域分异 (9)(1)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的区域分异 (9)(2)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区域分异 (9)(3)垂直带性分异 (10)5 低级地域分异 (10)(1)地貌部位和小气候引起的分异 (10)(2)岩性,土质和排水条件的影响 (10)(3)人为活动引起的地域分异 (10)五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联系 (11)浅谈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一:地域分异规律定义自然地理环境(系统)各组成要素(自然综合体)沿地球表面按确定方向有规律的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结果形成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地域分异现象,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二:形成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因素1太阳辐射;是决定地带性成因的概括,因为热量分带是地球球形引起的太阳辐射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异,而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是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的通常根据辐射平衡吧地球表面分成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等几个热量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
@@@@ 我认为地域分异规律分为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因太阳辐射能按纬度分布不均引起的).海陆梯带性分异规律(海陆相互作用引起的从海岸向大陆中心发生变化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随山地高度而产生的).除此之外,由于地表的物质组成和地壳运动,影响到地表的资源条件和土壤植被环境的非地带性。
@@@@ 对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我认为,太阳辐射能是地球表面气候过程的能量基础,由于纬度的不同,接收太阳能量不同,所以由赤道向两极形成不同的分异规律,从温度带来说,有热带,温带,寒带;从气候分布来说,南北纬0-23.5°大多为热带气候(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热带季风),23.5°-66.5°大多为温带气候(温带季风,温带海洋等),66.5°-90°大多为寒带气候(冰原气候,苔原气候)。
相应的气候条件下,对应着相应的植物,所以从赤道向两级植被的分布也是由热带植物向温带,寒带苔藓地衣类过度。
从人种来说,热带地区以黑种人为主,温带地区以黄种人和白种人为主,寒带地区以白种人为主。
而且纬度地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等都产生相应的影响(例如:中国的南北方有南米北面,南甜北咸,南细北爽,南轻北重等俗语)。
@@@@纬度地带性不仅分布在大陆上,在海洋上也有纬度地带性规律,由纬度因素可以将世界大洋分为:北极带,亚北极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亚南极带,南极带等七个纬度地带。
@@@@对于由海陆相互作用引起的从海岸向大陆中心发生变化的海陆梯带性分异规律,在高中时期我们称为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等多种说法,因为海陆的比热容不同,所以发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使沿海到内陆从植被,气候等多个方面展现出不同。
从植被来说,以中国北部为例,从沿海到内陆经历的就是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由沿海到内陆的降水差异)。
从气候来说,沿海地区海洋性比较强,内陆地区大陆性比较强。
例如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的中部,而亚欧大陆沿海地区则以温带季风,温带海洋,地中海气候为主。
当然,海陆梯带性分异规律在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也有影响。
@@@@垂直地带性主要在高山处显示出来,随着山地高度的变化,气温的变化时最显著的,海拔高度越高,气温越低,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减低,降水的垂直变化更加复杂,所以随着山地海拔的增高,植被分布的差异越明显。
庐山有典型的山地植被,其水平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由山麓到山顶的分布规律是: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
其中落叶阔叶林主要包括:①阔叶林;②针叶林;③竹林;④灌丛;⑤草丛;⑥草甸;⑦沼泽植被。
垂直地带性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也十分重要,在山地地区,根据山的高度来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以及山地不适宜居住的原因,影响人们的居住,对于文化的影响更加重要,例如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谚语产生。
@@@海洋自然生态系统也有垂直地带性,海洋水体在垂直方向可划分为表面膜,光亮层(生产层),浮游动物带,底层四个部分。
@@@@非地带性的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地壳运动和地表物质组成的差异造成的,其中非地带性不仅限于地带性因素,还有其他因素。
从气候上来讲,地球上除南极大陆外,其他大陆的高山高原气候属于非地带性,原因是海拔高,气候寒冷。
从大陆分布上来讲: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苔原气候,原因是南半球40°S——60°S几乎没有陆地。
从海陆分布上讲,南美洲西部热带沙漠气候分布于3°S——30°S,原因是秘鲁寒流的影响。
@@@非地带性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尤为重要,非地带性对于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和灾害性破坏。
由于非地带性的存在,产生了许多旅游景观,景点,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其灾害性,火山,地震的发生以及因此所派生的海啸,火灾等系列性灾害,威胁人类生存。
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2万人,94%民房被毁。
2011年日本海啸,2004年印尼海啸造成人类的伤亡,财务的损失是无法计量的。
地域分异规律在地理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运用于农业,文化等各个方面,是在地理学中研究其他事物的重要基础。
而且在某些方面,研究地域分异规律充满着乐趣。
无论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还是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等等,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