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当非 亡亡 国国 之之 运君
人教版 七年级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学习目标
1 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2 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重点) 3 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难点)
知识讲解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知识讲解
表现三:宦官专权。
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 公侯驸马途遇内官
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出游玩, (宦官),反回避之,且
甚至公开抢掠民女。明熹宗爱好木工, 称以翁父。至大臣则并叩
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器,朝政
头跪拜矣。
全部交给宦官魏忠贤。于是,魏忠贤
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
——赵翼《廿二史札记》
“明朕思自宗登年极号十崇七祯年(,1虽62朕8—薄1德64匪4躬),上勤干于天政 事咎,生然活皆节诸俭臣,误但朕生,性致多逆疑贼,直执逼政京能师力。有朕限死, 无法面挽目救见衰祖微宗的于大地明下王,朝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 (1611—1644)
煤山(今景山) 景山公园歪脖子树 景山公园明思宗殉国处
知识讲解 表现四: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东林党争”
知识讲解
表现五: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明朝中叶后,皇帝、王公、勋
戚、宦官所设置的庄田数量之多,
超过了以前任何时代……在占田的
过程中,他们强夺农民的产业,烧
毁房屋,铲平坟墓,砍伐树木,逼
明代《流民图》(局部)
得很多人逃离家乡。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B. 政治清明
C. 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3单元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明朝的灭亡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明朝的灭亡。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进入中原。
教学目标1.了解明代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及李自成推翻明朝统治的基本过程,知道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
2.明朝末帝崇祯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朝末年的腐败统治,李自成起义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
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阅读理解、史料分析、思考探究、合作讨论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历史小说《李自成》。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是明朝的祖训,一部分人敬重明朝的骨气,一部分人对明朝怀有愤恨,认为明朝的统治最为黑暗。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朝的灭亡》。
二、预习检查1.说出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及影响。
2.满洲是什么时候兴起的?三、学习任务一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七、课堂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及明末农民起义,着重介绍了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发展过程、口号、结果及影响; 还从侧面介绍了清军入关,清朝全国性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朝政
土地
李自成 李自成 1644 城 北京
努尔哈赤
皇 太极 吴三桂
A
D
A
C B
答:明代中后期,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政治日益 腐败。由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最终发动了农民 起义。
答: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 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他还规定了 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 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 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灾难深重的 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发动起义,最终推 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答:李自成。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 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 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 贫苦民众发放钱粮。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 湖广等10余省。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 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 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 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A
B
C
A
A
【解析】A项,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金政权,史称后 金。
C
【解析】根据题干中“知这段材料讲述的是努尔哈赤的故事。
D
答:材料一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 疏于朝政。 材料二反映了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答:是的。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 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
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

明朝的灭亡一、选择题1. 推翻明朝统治的是()A. 吴三桂领导的叛军B.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C. 努尔哈赤领导的大军D. 皇太极领导的清军【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644年3月李自成进京,明末崇祯刚愎自用,自缢,李自成建立了大顺王朝。
推翻明朝统治。
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2. 明朝后期,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的是()A. 努尔哈赤B. 皇太极C. 铁木真D. 阿骨打【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朝后期,女真族的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史称后金。
A 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3. 明朝的建立者和灭亡者是()A. 朱元璋、皇太极B. 朱棣、李自成C. 朱元璋、李自成D. 朱元璋、皇太极【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1644年3月李自成进京,明末崇祯刚愎自用,自缢,李自成建立了大顺王朝,推翻明朝统治。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4. 明朝中后期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A. 宦官专权严重B. 政治日益腐败C. 皇帝疏于政事D. 大臣结党营私【答案】B【解析】A项宦官专权严重是东汉中后期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B项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是当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符合题意;C项“皇帝疏于政事”和D项“大臣结党营私”是政治日益腐败的具体表现;故选B。
5. 建立“后金”,后改名为“清”的民族是()A. 契丹族B. 女真族C. 党项族D. 吐蕃族【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7世纪初,女真族的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1636年改国号为清。
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6. 李自成建立政权的地点位于今天陕西省的()A. 北京B. 南京C. 西安D. 洛阳【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民不聊生,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
1643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占西安,建立大顺农民政权。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本课分析《明朝的灭亡》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该单元的主题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本课则揭开了明朝灭亡的面纱。
本课内容包括三个子目,第一目是“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介绍了明末政治的腐败和社会动荡,明末农民起义的背景等内容;第二目是“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讲述了李自成领导从农民起义到建立政权,最后到失败的过程;第三目是“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介绍了女真族的不断发展壮大,后金的建立,以及清朝建立,清军入关的内容。
三个子目的安排体现了在内容上的因果关系。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史实的能力,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厚,自我表现欲强,形象思维活跃,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感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
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时空观念1.掌握李自成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
2.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历史解释1.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
2.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唯物史观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简要评价李自成“均田免赋”的口号。
家国情怀1.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可以理解为什么现阶段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
2.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历史、人生、民族观。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课前准备1.教材: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好教案与学案,设计与教学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引导学生做好预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1.情景创设法:学习本课明末农民起义,可用图片导入,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讲述法:本课主要讲了三目的内容,可以采用讲述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比较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在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1.教师讲述: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1.史料解读。
材料: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答案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
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学案 新人教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学习目标1.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日益腐败;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断,大臣们更是,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爆发:北部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纷纷发动起义。
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1)李自成率领农民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2)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某某,建立政权,国号。
3.结果:李自成会师北上,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攻进城内,统治长达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后金的建立: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政权,国号大金,史称“”。
(2)改族名:1635年,改族名为。
(3)改国号:年,皇太极改国号为。
(1)清军入关:明朝灭亡以后,驻守重镇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2)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
最后失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均田”“免赋”分别是什么意思?与之前农民起义比较,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有哪些突出特点?从中国古代历史上农民起义的爆发,从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乡某某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
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
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
食之,仅可延以不死。
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
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
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
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
——《明季北略》材料二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某某,吸纳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参加起义军,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件

口号;向贫苦民众 发放钱粮等。1644 年初,建立大 顺王朝,1644 年灭亡明朝。
(1)崇祯如此勤奋,仍然无法挽回明朝的颓势,请从官场吏治 方面谈谈原因。
【参考答案】
明朝后期,朝廷更加腐败。万历皇
帝 20 年不理朝政, 致使吏治败坏,宦官专权,政 治黑暗,人民苦不堪言。
材料二
1638 年陕西等地大旱;1639 年,陕西等地大旱;
1640 年五月陕西等地大旱;1641 年全国大旱、大蝗、大饥、 大乱,人相食。 (2)由材料二可知,旱灾主要发生在何地?除了天灾人祸外, 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民起义的发生?
13.引导清军从山海关攻入北京的农民军的将领是 A.李自成 C.吴三桂 B.张献忠 D.高迎祥
(C )
14.清朝是由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 B ) A. 匈奴 B. 女真 C. 鲜卑 D. 蒙古
15.后金政权与清朝的关系类似于( A ) A.蒙古与元朝 C.北宋与南宋 B.契丹与辽 D.金与南宋
二、综合题 16.明朝末年,政府腐败,内忧外患,又遇天灾,最终导致农民 起义,灭亡了明朝。让我们一起看看李闯王是如何完成这一 伟业的。 【人祸天灾】 材料一 崇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因为勤奋,因为反腐, 所以亡国。虽说清朝编纂的《明史》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勉 勤俭,但“无力回天”这四个字,概括了崇祯的一生。
11.下列事件与努尔哈赤有关的是 ①曾被明朝政府封为顺义王 ②统一女真族的杰出首领 ③率领女真族起兵反抗明朝的压迫 ④曾经帮助明朝抵抗倭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 B )
D.①④
12.他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 年,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 这个人是 A.努尔哈赤 C.顺治帝 ( B ) B.皇太极 D.康熙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
⑵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了解李自成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
⑶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以及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分析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明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与农民起义爆发之间的因果联系,提升学生通过历史现象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腐败导致的社会问题的拓展,激发学生以史为鉴、借古鉴今的发散思维。
教师过渡语引出后金:李自成有着中国古代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等优点,但是也有中国古代农民小富即安、 目光短浅等缺点,大起义军被眼前的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东北地区的 大敌——后金,终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的兴起
明朝后期,东北地区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
努尔哈赤,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3、探究问题
⑴阅读课文85页“人物描写”,找出李自成个人具备的优点?
吃苦耐劳、勤劳勇敢、英勇善战
⑵阅读课文86页“材料研读”并回答:
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①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
②军纪严明,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
③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④明末政治腐败, 国家财政危机严重,朝廷赋税不断,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后期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表明明王朝走向没落是历史的必然;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但是农民起义的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重点
明朝末年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措施。
难点
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课时练
教学环 节
说明
二次备课
⑵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⑶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教师:想一想:政治如此腐败,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读图,简要描述图中人物的衣着、神情和生活状况?
2、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结果)
教师过渡语:统治阶级骄奢淫逸,底层人民家破人亡,阶级矛盾一触即发。
想一想: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1628年陕北大旱“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陕西通志》
农民阶级在家破人亡、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们能怎么办!难道继续忍受地主阶级的剥削与压榨,直到饿死、困死?
学生:反抗;起义;推翻腐败的明朝政府……
当堂检测。
小结
本课知识回顾,建立本课知识框架。
作业布置
课时练
板书设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表现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口号起义原因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课后反思
引出:明末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明末农民起义原因(本课难点)
⑴陕北大旱,官府催征如故——直接原因
⑵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根本原因
2、起义经过
陕北起义→进军河南(提出“均田免赋”口号)→攻克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攻克北京1644年→明朝灭亡
复习
新课导入
通过“阿牛课堂”的简介,引导学生观看课件图片,回答相关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好奇心,提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课程讲授
一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本课重点)
结合图片内容,阅读课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4页第1自然段,归纳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学生找到即可举手发言) :
⑴皇帝: 沉迷享乐,属于朝政;
皇太极继位,继续 进攻明朝。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
2、清兵入关(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失败)
⑴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
⑵明将吴三桂与清军联合夹击。
四、拓展提升
从明朝腐败亡 国的历史角度出发,让学生对腐败这一问题有个初步的认识,并对我国现阶 段高压反腐政策有个基本的理解,进而升华到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