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文言文学案

合集下载

初级文言文精讲课程教案

初级文言文精讲课程教案

初级文言文精讲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语法结构,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型,能够阅读和理解初级文言文文章。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讲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语法结构,训练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转换现代汉语思维方式,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讲解文言文的古老性、规范性、严谨性和多义性,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句式、词语和表达方式。

2.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讲解文言文的六书八部和文言文的基本句型,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知识。

3. 文言文的基本词汇。

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常用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文的词汇量。

4. 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

选取经典文言文文章,讲解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翻译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练习。

5. 文言文的写作。

讲解文言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通过讲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语法结构、词汇和写作技巧,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通过阅读和翻译练习,训练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讨论法。

通过讨论文言文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介绍文言文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的重要性和美学价值。

2. 讲解。

通过讲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语法结构、词汇和写作技巧,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通过阅读和翻译练习,训练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教案与学案

文言文翻译教案与学案

文言文翻译教案与学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义。

2.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2. 文言文词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3. 文言文翻译方法:直译、意译、对译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识别与运用。

2. 难点:文言文翻译方法的运用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识别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文言文翻译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翻译方法。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翻译文言文,提高翻译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翻译的重要性和方法。

2. 讲解:讲解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识别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文言文翻译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翻译方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翻译文言文,教师点评指导。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对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关注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六、教学案例案例一:判断句的翻译文言文: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现代汉语: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斤斤计较。

”案例二:被动句的翻译文言文: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现代汉语:韩信点兵,越多越好。

七、课后作业A.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B. 荀子曰:“不食人间烟火者,谓之仙人。

”A.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B. 司马迁《报任安书》:“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识别方法,分析了典型文言文翻译案例,让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

但在实践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翻译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九、拓展阅读1. 《世说新语》:东晋时期的一部文言文小说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

初中文言教案

初中文言教案

初中文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出师表》全文,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了解历史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报国的志向。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出师表》全文。

2. 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3. 了解历史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

2. 文中难点词语的解释。

3.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及其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文中的重点字词和难点句子,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教师进行讲解,重点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难点词语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5. 背诵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划分节奏,逐句指导背诵,帮助学生记忆课文。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字词和课文内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出师表》的背诵,并进行相关练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六、课后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分组讨论的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成果。

第9课 《屈原列传》文言基础知识学案学生版

第9课 《屈原列传》文言基础知识学案学生版

第9课《屈原列传》学案班级:学号:姓名:学习目标:1.领略《史记》所展现的屈原的人物风采(包括屈原的政治远见、高洁志向、爱国情怀以及人格魅力等);2.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这一形象中的情感,进而了解司马迁通过《史记》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和进步观点。

3.理解作者在叙事中融人大段议论的用意,鉴赏作者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来展现的叙事艺术;4.体会司马迁所创造的以记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特点,了解《史记》的实录精神。

学习内容:一、课前阅读:P81单元提示、文言文全文及P86学习提示。

二、知识积累。

1.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40~前278)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是春秋三小霸之一的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

屈原诗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代表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招魂》等。

屈原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因为才华出众而担要职,但因为受人嫉妒,楚怀王听信谗言而疏远他,后被放逐。

从此,楚国日益衰微,楚怀王受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国断交,使楚国陷入孤立境地,发兵攻秦后丧失大片国土。

楚怀王晚年时,不听屈原的劝阻,亲自到秦国被扣留,客死他乡。

楚顷襄王即位后,楚国继续对秦投降,此时屈原又遭小人陷害,被放逐到江南一带,屈原对国家命运忧心如焚,痛恨误国,不肯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始终坚持自己高尚的理想。

后来楚国郢都被攻破,屈原自沉汩罗江,以身殉国。

2.司马迁简介及《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少时随父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文言文教案四篇

文言文教案四篇

文言文教案四篇文言文教案篇1鸿门宴一、引导关于史记,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史记》作品内容、特点、价值的掌握,鸿门宴教案鸿门宴(原创教案八)。

《史记》记叙历史的.起止年代: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历史。

《史记》的体例及构成:纪传体通史,以历史人物为纲记载历史。

本纪(12)、世家(30)、列传(70)、书(8)、表(10),合计130篇。

关于《史记》的价值,鲁迅"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评价,道出《史记》的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

二、关于背景简述楚汉核相争的历史过程。

要点:盟军分兵两路,相约攻秦,项羽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刘邦得以先入咸阳,且有欲王关中的打算,项羽进入函谷关,接到曹无伤告密,加上范增进言,定计除刘,才有鸿门宴。

可以说,鸿门宴,是刘邦和项羽两个阵营的一次精彩政治较量,在军事上占有绝对实力的项羽阵营,却在政治上输得精光,这也暗示了刘项二人政治上的必然结局。

三、整体把握提问:__的精彩之处,在什么地方?生动鲜明人物形象,波澜起伏的情节变化。

结合研计与练习一,试着为每一段拟一个小标题。

并观察矛盾的起伏,事态的缓急与情节的变化。

通过这个折线图可以看出,全文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人物就是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得以体现。

__体现了两个阵营的较量,塑造了两组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列出来,试看其中的微妙关系。

(引导思考)项羽阵营:项羽范增项庄项伯刘邦阵营:刘邦张良樊哙曹无伤对应关系:主帅智囊武将叛徒这两组人物构成了两个团队,无疑作者既展现了个人的性格与能力,也展现了整个团队的合作精神。

这无疑贯穿了一种对比关系。

四、讲解课文在讲解课文中,以故事的情节变化(除刘与保刘的矛盾矛盾转化)为线索,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挖掘人物形象的内涵。

定计(矛盾陡起)问:由于曹无伤的告密,得知刘邦欲王关中,项羽与范增的意见是一致的,即定下除刘之计,但是二人对刘邦的认识完全一致吗?引导总结:项羽听到曹无伤的报告,立刻"大怒",并没有深思熟虑,是一时意气用事,觉得刘邦"可气"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高三文言文复习学案——传记类(2)

高三文言文复习学案——传记类(2)

高三文言文复习学案——传记类(2)【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本,梳理思路。

2.积累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落实翻译(明确重点实词、特殊句式,做到信、达、雅)。

【高考体验】全国大纲卷(2013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杜慧度,交趾人也。

本属京兆。

曾祖元,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

父瑗,字道言,仕州府为日南、九德、交趾太守。

初,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壮有权力,威制交土,闻刺史滕遯之当至,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

瑗收众斩逊,州境获宁。

除龙骧将军。

遯之在州十余年,与林邑累.相攻伐。

遯之将北还,林邑王范胡达攻破日南、九德、九真三郡,遂围州城。

时遯之去已远,瑗与第三子玄之悉力固守,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

连捷,故胡达走还林邑。

乃以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

卢循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

义熙六年,年八十四,卒。

慧度,瑗第五子也。

初为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九真太守。

瑗卒,府州纲佐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共推慧度行州府事,辞不就。

七年,除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交州刺史。

诏书未至,其年春,卢循袭破合浦,径向交州。

慧度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禽循长史孙建之。

循虽败,余党犹有三千人,皆习练兵事。

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

慧度悉出宗族私财,以充劝赏。

慧度自登高舰,合战,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

循众舰俱然,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

斩循及父嘏,并循二子,传首京邑。

封慧度龙编县侯,食邑千户。

高祖践阼,进号辅国将军。

其年,率文武万人南讨林邑,所杀过半,前后被抄略,悉得还本。

林邑乞降,输生口、大象、金银、古贝等,乃释之。

慧度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弹琴,颇好《庄》、《老》。

禁断淫祀,崇修学校。

岁荒民饥,则以私禄赈给。

为政纤密,有如治家,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

少帝景平元年,卒,时年五十。

(节选自《宋书·杜慧度传》)【学习过程】1.整体把握,梳理思路:(传主在何时何地任何官职时做了何事有何意义,或体现了何种品质)2.重要实词虚词积累:①仕.州府为日南、九德、交趾太守②除.龙骧将军初为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九真太守。

学案2: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学案2: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 理解课文内容。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 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4、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难点:1.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导学: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孔子:《论语》:2、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1)注音说愠省逾罔殆2)解释重点词语。

时习:愠:信:传:立:天命:耳顺:罔:殆:逾:导入新课:导语: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二则》。

知识链接: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庄子》二则学案

《庄子》二则学案

《庄子》二则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庄子》寓言的内容、寓意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3、复诵读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4、学生认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意义,并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美德的培养。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本文作者庄子名,是时期著名的、。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但他愤世嫉俗,鄙视富贵利禄,揭露统治者宣扬的“仁义”的虚伪,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与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庄子》不仅是一部论述精到的哲学论文集,还是一部文采绚烂的散文集,同时也是一部言简意赅的古代寓言集。

2、给下列字注音。

(3分)倏( ) 沌()渻( ) 恃( )3、解释加点的词语。

(1)相与..遇于浑沌之地()(2)甚善.()(3)谋.报.浑沌之德()(4)此独.无有()(5)日.凿一窍.()(6)虚骄而恃.气()(7)犹.应响影()( 8)几.矣()( 9 )走.矣()4、翻译下列句子。

(1)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2)方虚骄而恃气。

(3)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二、合作学习1、《浑沌之死》中的“倏”“忽”“浑沌”的命名各有什么含义?2、《呆若木鸡》中的鸡从“斗鸡”到“木鸡”,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主要得益于什么?三、拓展延伸1、比较并解释下列各组加粗词的词义(16分)2、成语“呆若木鸡”出自本文,现在它又是什么意思?请写出来并用这个成语说一句完整的话。

3、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中,有不少出自《庄子》,如“东施效颦”、“螳臂当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匠师如其言()以其境过清()
3、文言文翻译
考点:(1)有深层意义,表现力强的句子(2)判断、省略等结构的句子(3)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的句子
翻译文言文句子的方法—般有:
(1)保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国名、官名、年号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者也连用时,表示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⑴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例: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⑵其中,其中的。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亦各言其志也!
⑷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孰能讥之乎?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例: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⑸同“于”。
例: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方法:记忆课本注释中出现的实词,利用进行推测。
①一词多义考查的方式一般有两种:
一是就一个词的解释提供四个选项,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
如在考查“子访得之”中“访”的词义时,供选答案是:A、咨询;B、探望;C、寻求;D、访问。
联系前文一看,“访”的对象是千树柑橘,答案只能是( )
二是四个选项中的同一字与文中这一字意思相同或不同的一项
4、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等。
二、阅读技巧
1、读懂文言文
(1)先读文章题目(文章题目一般会交代基本事件与人物)
(2)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内容和主要事件。(如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3)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2)补充,即补充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或补出省略的句子成分等。
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3)省略,即省略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陈胜者,阳城人也。
(4)替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换古汉语。(古今异义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调整,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用语习惯。
(4)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2、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
(2)表提升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表调动的:
如:与“故时有物外之趣”中“故”意思相同的一项()
A、温故而知新 ( )B、君安与项伯有故?()
C、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D、今日下雨,故未成行()
②古今异义
例:江:古代专指,现代指
闲人:古代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现代指
涕:古代指,现代指
卑鄙:古代“卑”指,“鄙”指,“卑鄙”指出身卑微,见识浅陋的谦辞。现代则成为了贬义词。
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例:缚者曷为者也?
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例: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吾欲辱之,何以也()水土异也()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1.代词,指“......的人
例:郑人有欲买履者。()
户:古代指,现代指。
③通假字
例:以土砾凸者为邱(同)《幼时记趣》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
④词类活用
例:便实钉之 钉:《梵天寺木塔》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小石潭记》
⑤重点字词
尽:绝:
但:清:
2、文言虚词

(1).代词 ,有实在意义,译为“他(他们)”。代事可译为, “这”、“这件事”
例如:属予作文以 记之 之:《岳阳楼记》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不亦君子乎( ) 齐人固善盗乎?( )

⑴同现代汉语“也”。例: 那老儿也都相见了。
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例: 庞然大物也。
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何以战?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5)代指人、事、物
例:其岸势犬牙差互
(6)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8)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2). 结构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①可以解释为“的”。
例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②帮助构成句子,但没有意义,可不译。
例如: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作动词,可译为“去”、“往”
例如:辍耕之垄上
时有物外之趣( ) 昂首观之( )
乃记之而去 ( ) 齐之习辞者也( )
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授课类型
一对一
授课时间
授课目标
1、学会散文相关的知识点
2、引导学生学会小散文阅读
授课
重点
学会散文相关的知识点
授课
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散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考点
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
2、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
(4)表降职的:
(5)表罢免的:
(6)表恢复的:
(7)表兼代的:
(8)表辞去的:
(9)跟俸禄有关的:
(10)表辞官的:




3、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 );
第二人称( )
第三人称( )
(2)疑问代词:
(3)谦敬词语:
(4)兼词:
三、答题技巧
1、文言实词的解释
考查重点字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