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学案
高考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6.古文化常识(教师版)

2021高考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5.理解掌握古文化常识(教师版)训练目标:一、理解掌握文言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二、通过阅读训练,提高文言阅读解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导入学习】最新《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要求考生掌握的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姓名称谓、官职沿革、教育科举、宗法礼俗、天文地理、历法乐律、文化典籍等。
[思维导图]【自主学习】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考查重点是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以及知识面的广阔度,为此,我们需要熟悉命题者在试题中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设误类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备考心中有数。
一、古文化常识题命题“8设误”1.扩大官职职权范围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扩大了职权范围。
如误把工部和户部职责混淆。
2.古今地名识别不清考查古代地理常识时,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释古代的地理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说法或范围。
如2018年全国卷Ⅱ,“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中的“‘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是错误的。
3.弄错官职任、免、辞考查官职知识时,往往会涉及任、免、辞官职的文言词。
命题人常常将表示任官与升迁的词混为一谈,或改变任、免、辞官职的说法进行设误。
如2016年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中的“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是错误的。
4.弄错宗法礼俗等级标准考查关于宗法、祭祀、礼仪知识时,将相似宗法、礼仪内容范围和等级,天子祭祀与诸侯祭祀的等级或牺牲标准混淆一起。
如2017年全国卷Ⅰ,“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中的“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是错误的。
5.混淆名字称谓常识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以及官职等方面的称谓张冠李戴。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板块五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32屈原列传苏武传

学案32《屈原列传》《苏武传》一、基础梳理1.通假字例句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①“离骚”者,犹离.忧也②人穷则反.本③靡不毕见./信义安所见.乎④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⑤屈平既绌.⑥齐与楚从.亲⑦乃令张仪详.去秦⑧厚币委质.事楚⑨亡走赵,赵不内.⑩被.发行吟泽畔⑪蹈.其背以出血⑫畔.主背亲⑬与旃.毛并咽之⑭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⑮空自苦亡.人之地⑯因泣下沾衿.⑰与武决.去⑱前以.降及物故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①明年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今年的下一年②颜色颜色..憔悴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色彩③形容形容..枯槁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④从容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⑤相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动词,(数量、价值、条件、情形等)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形容词,适宜,合适;副词,表示程度高⑥货物以货物..与常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供出售的物品⑦虚心虚心..欲相待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⑧成就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事业上的成绩;完成(多指事业)⑨亲近兄弟亲近..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双方)亲密,关系密切;(一方对另一方)亲密地接近⑩丈人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岳父⑪实在武等实在..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诚实,不虚假;的确;其实3.多义实词词语例句意义(1)穷①人穷.则反本②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③而心目耳力俱穷.(《促织》)(2)间①谗人间.之②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促织》)③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④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⑤道芷阳间.行(《鸿门宴》)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⑦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⑧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3)阴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②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登泰山记》)③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④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岳阳楼记》)(4)相①数通使相.窥观②虚心欲相.待③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④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⑤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⑥伯乐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吕氏春秋》)⑦相.夫子(《季氏将伐颛臾》)(5)素①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②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孔雀东南飞》)③送夕阳,迎素.月(《黄冈竹楼记》)皎洁的④昭节俭,示大素.(《班固传》)朴素⑤尸位素.餐白白地4.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②明.道德之广崇③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④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⑤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⑥蝉.蜕于浊秽..⑦莫不欲求忠.以自为⑧天雨.雪/羝乳.乃得归/杖.汉节牧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孺卿从祠.河东后土/舆归营/空以身膏.草野⑨得夜.见汉使/剑.斩虞常已⑩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宜皆降之/反欲斗.两主⑪单于壮.其节5.特殊句式例句句式特点(指出标志词)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②为天下笑③方正之不容也④不凝滞于物⑤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⑥被发行吟泽畔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⑧见犯乃死,重负国⑨皆为陛下所成就⑩何以复加/何以汝为见⑪子卿尚复谁为乎⑫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6.文化常识(1)左徒:战国时__________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积累识记文言知识。
★▲2.熟练运用课内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认真看书,抓好课本。
熟练掌握每一篇文言文的课文注解里的内容。
包括:文言实词(含通假字、一词多义)、常见文言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相关知识,并做好笔记。
2.熟练理解并全文背诵《木兰诗》和课外十首古诗词。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
世隶.耕()见.往事耳()赏赐百千强.()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固.众人()弛.担持刀()会.宾客大宴( ) 传一.乡秀才观之()问其故.()盖.以诱敌()顾.野有麦场()蒙辞.以军中多务()方.欲行()缀.行甚远()曳.屋许许声()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屠暴.起()但.当涉猎()意.暇甚()狼亦黠.矣()宾客意少.舒()策.勋十二卷()及鲁肃过.寻阳()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夸父与日逐走..()两狼之并.驱如故.()()两股.战战()愿为市.鞍马()二、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对镜贴.花黄贴.出门看火.伴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满坐.寂然坐.孰为汝多知.乎?知.止.有剩骨止.三、古今异义词双兔傍地走.古:今稍稍..宾客其父古:今:见往事..耳古:今虽.人有百手古:今: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今四、词类活用。
父异.焉()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不能名.其一处也()恐前后受其敌.()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五、一词多义。
愿.为市鞍马()昨夜见军帖.()出郭相扶将.()愿.驰千里足()对镜帖.花黄()将.军百战死()木兰当.户织()妇扶儿乳.()手有百指.()但当.涉猎()儿含乳.啼()不能指.其一端也()以为妙绝.()投以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蒙辞以军中多务()众响毕绝.()按要求填空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
2.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那一句?,。
文言文岳阳楼记的复习学案

文言文岳阳楼记的复习学案(共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文言文岳阳楼记的复习学案文言文岳阳楼记的复习学案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字注音:谪()樯()楫().皓()月霏霏()岸芷()汀()兰潜()形薄()暮冥冥()怒号()心旷神怡()2、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写到下面并解释:3、整理并掌握这些词语。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通政通人和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北通巫峡极南极潇湘去去国怀感极而悲者矣西蜀之去南海和至若春和景明空浊浪排空政通人和而或长烟一空或而或长烟一空一一碧万顷或异二者之为长烟一空4、解释下列词语。
越.明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胜状..大观..之述备.矣横无际涯..朝晖.夕阴然则连月不开.多会.于此忧.谗畏.讥尝.求二者之为.微.斯人薄.暮冥冥以.记之不以.物喜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5、翻译句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满目萧然,感激而悲者矣。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课文内容填空。
1、《岳阳楼记》给我们留下了一些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其中形容国泰民安的是:___________,形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的是:___________-形容景色或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是:___________形容水势浩大的是:____________.表示心胸开阔,精神愉快的是:___________2.时间上写洞庭湖美景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空间上写洞庭湖美景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的心态。
(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5、新市长上任才两年,全市就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蓬勃发展,真是,。
高三文言文复习学案——传记类(3)

高三文言文复习学案——传记类(3)【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本,梳理思路。
2.积累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落实翻译(明确重点实词、特殊句式,做到信、达、雅)。
【高考体验】辽宁卷(2013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公讳尧臣,字伯庸。
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
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
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乃请以减死论。
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
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
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
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
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
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
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
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
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
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臵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
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
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
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
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
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
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有文集五十卷。
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
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高三文言文复习学案——传记类(2)

高三文言文复习学案——传记类(2)【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本,梳理思路。
2.积累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落实翻译(明确重点实词、特殊句式,做到信、达、雅)。
【高考体验】全国大纲卷(2013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杜慧度,交趾人也。
本属京兆。
曾祖元,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
父瑗,字道言,仕州府为日南、九德、交趾太守。
初,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壮有权力,威制交土,闻刺史滕遯之当至,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
瑗收众斩逊,州境获宁。
除龙骧将军。
遯之在州十余年,与林邑累.相攻伐。
遯之将北还,林邑王范胡达攻破日南、九德、九真三郡,遂围州城。
时遯之去已远,瑗与第三子玄之悉力固守,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
连捷,故胡达走还林邑。
乃以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
卢循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
义熙六年,年八十四,卒。
慧度,瑗第五子也。
初为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九真太守。
瑗卒,府州纲佐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共推慧度行州府事,辞不就。
七年,除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交州刺史。
诏书未至,其年春,卢循袭破合浦,径向交州。
慧度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禽循长史孙建之。
循虽败,余党犹有三千人,皆习练兵事。
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
慧度悉出宗族私财,以充劝赏。
慧度自登高舰,合战,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
循众舰俱然,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
斩循及父嘏,并循二子,传首京邑。
封慧度龙编县侯,食邑千户。
高祖践阼,进号辅国将军。
其年,率文武万人南讨林邑,所杀过半,前后被抄略,悉得还本。
林邑乞降,输生口、大象、金银、古贝等,乃释之。
慧度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弹琴,颇好《庄》、《老》。
禁断淫祀,崇修学校。
岁荒民饥,则以私禄赈给。
为政纤密,有如治家,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
少帝景平元年,卒,时年五十。
(节选自《宋书·杜慧度传》)【学习过程】1.整体把握,梳理思路:(传主在何时何地任何官职时做了何事有何意义,或体现了何种品质)2.重要实词虚词积累:①仕.州府为日南、九德、交趾太守②除.龙骧将军初为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九真太守。
课本内文言文知识归纳(学案)

课本文言文复习学案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阿房宫赋》知识归纳一、熟语、成语钩心斗角:二、古今异义(找出并写出古义和今义)(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3)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6)直走咸阳()(7)几千万落()三、一词多义(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③黄鹤一.去不复返()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⑦一.鼓作气()(2)爱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④留取.丹心照汗青()⑤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⑥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4)族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④族.疱月更刀()⑤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⑥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5)使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使.六国各爱其人()③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④人皆得以隶使.之()⑤两军交战,不斩来使.()⑥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四、重点虚词(1)焉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②或师焉.,或不焉.()③且焉.置土石()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⑥犹且从师而问焉.()(2)而:①骊山北构而.西折()②不敢言而.敢怒()③谁得而.族灭也()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3)夫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③予观夫.巴陵胜状()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五、词类活用1.、.辇.来于秦()2、朝歌夜弦.( ) 3.、.鼎.铛玉.石( ) 4金.块珠.砾( )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6、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覆道行空,不霁何虹.?()7、燕赵之收藏..()8、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报任安书》复习学案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报任安书》复习学案1. 阅读材料1.1 《报任安书》《报任安书》为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是一封给当时官员的奏疏信件,内容丰富,用词优美,充满了对家国、人民的关注和祝福。
它以一种深情而高峰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宁、百姓幸福的期望和祝福。
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必修五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篇目。
1.2 学习笔记在学习《报任安书》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了解王之涣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理解《报任安书》的背景及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掌握《报任安书》的基本意思;•学会分析《报任安书》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
2. 学习重点2.1 王之涣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王之涣是唐代著名诗人,其生平不为人知。
他是当时宫廷的高级官员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他以诗人的身份被后人称为“诗圣”。
王之涣的诗歌作品以豪迈、清新、高远的诗风为特色,有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和道德关怀。
他的《登鹳雀楼》、《凉州词》等诗篇都被誉为不朽之作。
2.2 《报任安书》的背景及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报任安书》是唐朝晚期王之涣写给官员报任安石的一封信件。
当时的唐朝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仁宗朝,继位的明宗韩愈昏庸无道,政治腐败严重,经济发展滞缓。
此时,王之涣以其大公无私的形象,成为了唐朝社会中的一股明亮的力量,他的《报任安书》也因此成为了一道重要的历史文化瑰宝。
2.3 掌握《报任安书》的基本意思王之涣在《报任安书》中,以温和、恳切、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报任安石的问候和祝福,向他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关心,并对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信件以“报任安石表章”为起点,陈述了作者对报任安石历任司谏员、抚顺刺史等职务的称赞和肯定。
接着,作者开始谈及时政、社会现状,表达对时局的关切,对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安康幸福表达了最大的期望和祝福。
2.4 学会分析《报任安书》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报任安书》是一篇情感真挚、语言优美,表现了王之涣文学风格的代表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复习一、考点追踪(2011年中考文言文部分涉及到的试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交换)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B.肉食者鄙(卑鄙,品质低下),未能远谋。
(《左传曹刿论战》)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陶渊明《桃花源记》)D.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8.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代表作《桃花源记》的文体是记”。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130篇,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阅读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贝U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2.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D。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3.对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像风那样飞奔,也没有那么快。
B.虽然骑着如飞的快马,也没有那么快。
C.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
D.即使骑着风奔跑,也没有那么快。
24.文章第四段给读者的感受是A.莫名的惊恐与无尽的哀愁,具有凄婉美。
B.淡淡的烦恼与朦胧的伤感,具有幽怨美。
C.豪放而又洒脱,具有粗犷美。
D.细腻而又柔软,具有平和美。
25.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咼耸。
B.文章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人自然想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D.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二、考点研究泰安市近三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考查的知识点涉及到文学常识、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写作手法的运用、文章内容和中心的理解,2011 年新增句子的停顿,且2011年中考试题大胆改革,文言文阅读也采取了选择题形式,让考生对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复习提示1、能正确划分朗读节奏。
2、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归纳内容要点。
6、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或写作手法做出自己的评判。
7、拓展迁移。
从阅读材料出发,联想、延伸到与之相关的话题、观点、材料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课本梳理(以《陈涉世家》一课为例)1、文学常识的积累。
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陈涉世家》一文的作者司马迁,东汉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
B .《陈涉世家》一文选自《三国志》。
C.公元前209年,在大泽乡地方,以陈胜、吴广为首的900人举行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D.《陈涉世家》一文是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的。
2、文言文节奏的划分。
文言文的朗读节奏,一般按意义来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
可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切的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 ,“单位”和“单位”之间需要停顿。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A、按词语断句。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B、主谓之间断句。
潭中鱼/可百许头。
C、发语词后停顿。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句首表连接的词后、介词前停顿。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发闾左/適戍渔阳B 、今/ 诚以吾众/ 诈自称/ 公子扶苏、项燕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D 、当立者/ 乃/ 公子扶苏3、重点词词义的辨析与理解。
(包括重点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例: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6、句子翻译。
(力求字字落实,重点词翻译准确,补出省略部分。
)例: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 )A •佣者笑而应曰: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译文:(那些)拥有土地的人笑着回答说: “你当雇工给人干活儿,怎么会富贵 呢? ”B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译文:(他们)就在一块丝绸上用朱砂写上 “陈胜王”的字样,并把它放置在别人 捕到的鱼的肚子当中。
C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译文:攻打陈县时,陈的郡守、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领兵跟义军在城门口交 战。
D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译文:现在如果将我们这支队伍冒充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部下) ,号召天下民 众起义,(那么)该会有很多响应的人。
7、对课文思想内容、写作手法、文章结构等的把握。
例 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一文中,对 首事”起义的陈涉是持赞赏和肯定态 度的。
B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明了陈涉看不起佣耕的同伴,自己立志要出人 头地。
C 、 《陈涉世家》一文充分显示了陈胜敏锐的政治预感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 能力。
D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首次对不平等的阶级地位质疑•加以否定。
例 2: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公等.遇雨等.死,死国可乎 D 、以激怒其众属予作文以.记之4、通假字。
例: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将军身被坚执锐B 、为天下唱C 、固以怪之矣D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5、特殊句式。
(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例: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 ”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广故.数言欲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A 、 嗟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B 、 苟富贵,无相忘。
(《陈涉世家》)C 、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A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有非凡的报复和远大的理想。
B 、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一句揭示大泽乡起义的直 接原因。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则交代了起义的根本原因。
C 、 陈胜为起义做了 藏书鱼腹”、篝火狐鸣”等舆论准备。
D 、 “天下苦秦久矣 ”一句中 “苦”“久'二字,显示出当时社会矛盾重重。
8、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
《陈涉世家》中,表明陈胜远大志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勇于打破封建等级观念, 善于激励众人反抗决心的四、复习提要1、博闻强记2、归纳小结3、理解把握4、有效审题五、学以致用一课为例,根据考点要求、 命题方向, 以小组为单位,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 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 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 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 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 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 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 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 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 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以《邹忌讽齐王纳谏》每组命题 4---5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