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导学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优秀课程教案

2017高三语文复习讲义——文言句式目标: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特殊及固定句式;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复习内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者,……Wte"""题绒如:"藏渚,赵之良将也"(在这种句式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w很!r ‘皆‘"是"‘诚’为‘惟‘统尊蜥。
如:"此啥簸秋也。
"但要注意"是"在文言文中常常是作为代词表示"这",领口:"颗人之过也"例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2)即今之像然在墓者也。
(3)四月惟夏,序属三秋(4 )梁父即楚将项燕。
(5 )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6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六国破灭,三浜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1,其……邪?其……邪(是……还是……)例:天色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三溟真邪?12、曾……无(曾无)(竟然连……都不能)例: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13、所以(表原因或表示用来……)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14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说的就是谁)例: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例:其李将军之谓也?15、无以、有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有可以用来的)例(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句式导学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导学案制作人: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通过练习了解并熟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四种文言特殊句式。
2、归纳总结四种文言特殊句式的规律。
3、能分辨四种文言特殊句式并能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学习重点】理解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及其用法。
【学习难点】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文言句式概述】句子中包含的词语顺序及相互配置关系不同,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句式。
由于古今汉语之间有继承性,因此,文言文中一般句式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
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古代汉语中存在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即文言文特殊句式。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你所知道的文言句式有哪些?【自我检测】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名称并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乃狼也。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4、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7、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市。
【课堂探究】[一]判断句1.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是”作判断词是后来的事,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翻译判断句时,加上判断词“是”】。
2.分析下列句式特点并完成规律总结。
⑴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③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规律:用“者”、“也”表判断(2)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③“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羽本纪》⑤“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文言文特殊句式导学案

语文导学案李希兰编制审核时间: 编号:18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
“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四)“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五)“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送东阳马生序》)(六)“……,……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七)“……,……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八)“……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九)“……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石。
(《马说》)二、被动句1.“为”表被动。
2.“为……所……”。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满井游记》)“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这里指山峦被晴天的雪所洗浴。
“为”即“被”。
3.“于”表被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于……”即“在……被举荐”。
三、省略句(一)省略主语。
1.承前省。
主语在前面已经出现过,为避免重复省略主语,译时要补上。
(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2.蒙后省。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豳风·七月》) “在野”“在宇”“在户”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译时要补上。
(二)省略谓语。
再而衰。
再(鼓)而(气)衰。
省略的“鼓”就是谓语。
(三)省略宾语。
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带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
1、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2、问(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判断和运用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3. 通过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倒装句2. 被动句3. 省略句4. 判断句5. 疑问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疑问句的识别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倒装句的种类和被动句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深入理解特殊句式。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疑问句的特点和用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深入理解特殊句式。
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讨论: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的表现。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估其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析和表达能力。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5. 长期效果: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学生的表现,观察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长期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文言文教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2. 投影仪:用于展示例句和讲解,增强视觉效果。
3. 练习题库:准备一系列练习题,包括判断题、填空题、改写句子等,用于课堂练习和学生课后自学。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用法和翻译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判断句:以“……也”结尾的句子表示判断。
2. 被动句:用“被”、“受”、“遭”、“由”等表示被动。
3. 省略句:省略主语、宾语、介词等。
4.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5. 疑问句:用“何”、“胡”、“安”、“焉”等表示疑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的识别和翻译。
2. 难点:倒装句的种类和用法,疑问句的用法和翻译。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特殊句式的用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的特点和用法。
3. 分析: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4. 练习:让学生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特殊句式的用法。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翻译练习:布置课后翻译练习,评估学生对特殊句式的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2. 文献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经典文言文作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3. 文化讲解: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背后的文化背景,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学生的文言文教材,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一、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特殊句式进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判断句2. 被动句3. 倒装句4. 省略句5. 疑问句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识别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倒装句和省略句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对特殊句式的兴趣。
2. 讲解:分别讲解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定义和例句。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特殊句式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拓展:讲解特殊句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案示例:一、判断句1. 定义:判断句是用来判断事物性质、状态或关系的句子。
2. 结构:主语+ 判断词+ 宾语3. 例句: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二、被动句1. 定义:被动句是表示主语被动接受动作的句子。
2. 结构:主语+ 被动词+ 宾语3. 例句:“夫子哂之。
”三、倒装句1. 定义:倒装句是将句子的主语和谓语部分颠倒位置的句子。
2. 结构:谓语+ 主语3. 例句:“夫子居于卫,颜回问曰:‘卫君待子而君之,子欲以君往乎?’”四、省略句1. 定义:省略句是省略掉句子中某些成分的句子。
2. 结构:省略成分+ 剩余部分3.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五、疑问句1. 定义:疑问句是用来提问的句子。
2. 结构:疑问词+ 谓语+ 宾语3. 例句:“子路问:‘君子成人之美,而成己之恶乎?’”六、祈使句1. 定义:祈使句是表达命令、请求、劝告、禁止等语气的句子。
2. 结构:祈使词+ 宾语(有时省略)3. 例句:“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七、并列句2. 结构:句子1 + 连词+ 句子23.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八、转折句1. 定义:转折句是表达两个意思相反或相对立情况的句子。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识别和运用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3. 通过对特殊句式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
二、教学内容1. 判断句:以“……也”结尾的判断句。
2. 被动句:以“被、受、遭、蒙、让、见、于”等字表示被动。
3. 省略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4.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5. 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疑问代词作兼语、疑问代词作主语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的识别和运用。
2. 难点:倒装句的分类和疑问句的语法功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文言文例句,让学生加深理解。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疑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的特点和用法。
3. 分析:分析经典文言文例句,引导学生理解特殊句式的实际应用。
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5. 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检查对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练习题:设计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过程。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2. 文献阅读:推荐一些文言文作品,让学生阅读,进一步巩固特殊句式的知识。
3. 文化讲解:介绍一些与文言文特殊句式相关的文化背景,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和技巧。
3、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常见类型,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2)学会通过关键词、语法结构等方法判断特殊句式。
2、难点(1)准确理解倒装句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的语法规则和翻译方法。
(2)能够在文言文阅读和翻译中灵活运用特殊句式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练习法:通过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疑难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一段文言文,让学生尝试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引出特殊句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1、判断句(1)常见的判断句标志词,如“者……也”“乃”“为”“则”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2)无标志词的判断句,根据语意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2、被动句(1)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如“于”“为……所”“见……于”“被”等。
例如:“受制于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忠而被谤。
”(2)无标志词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
例如:“戍卒叫,函谷举。
”3、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例如:“(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2)谓语的省略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宾语的省略例如:“投(之)以骨。
”(4)介词的省略例如:“林尽(于)水源。
”4、倒装句(1)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如:“大王来何操?”(“何操”即“操何”)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即“不欺余”)③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特殊句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中常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2.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几种类型的标志及翻译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几种类型的标志。
学习难点:倒装句式的辨识和翻译。
三、【学习方法】自学、归纳总结
【考纲解读】
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
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
主要的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变式句)、省略句。
㈠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如: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4)“者”、“也”全不用。
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秦,虎狼之国。
2.用副词“乃”“则”“即”“皆”“素”“耳”等表示判断。
这些形式也比较多见。
如: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此亡秦之续耳。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文言文中用“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
如: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4.用“非”、“未”、“弗”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
如:①吾本非文人画士……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③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④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注意: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如是肯定判断句,要用“是”;如是否定判断句,要用“不是”。
)
㈡被动句
1.用介词“于”、“受”、“受……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
如: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wéi,动词,治理的意思)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如: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
如: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拔。
)②帝感其诚。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
)
㈢省略句
1.省主语。
①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承前省
②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蒙后省
③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
自述省
④“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对话省
2.省谓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
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①项王曰:“壮士!之卮酒赐。
”则与(之)斗卮酒。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①竖子不足与(之)谋。
②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4.省介词。
(较常见的是“于”、“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
当这个介宾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㈣倒装句
注意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定)主+[状]谓<补> +(定)宾
如:(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文)作业。
而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倒装”。
1.主谓倒装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也!——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在哪里?)
③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我年轻的中国很美!)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动词宾语前置。
大致有三种情况。
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古人不欺骗我呀。
)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保民而王,莫能御之也——安抚百姓而称王天下,没有谁能够抵御他。
)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如: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②王见之,曰:“牛何之(动词,去,到)?”——大王见到这个人,问:“牵牛到哪里去?”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
⑶用“之”或“是”作为标志,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气。
如: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唯你是问!(即“唯问你”)。
介词宾语前置。
大致有以下情况。
⑴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①王问:“何以知之?”②微斯人,吾谁与归?③不然,籍何以至此?
⑵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①余是以记之。
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即“以一言蔽之”)。
3.定语后置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
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如: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即“利爪牙”),筋骨之强(即“强筋骨”),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翻译的时候要把它作状语,因此,我们称它“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
如:①验之以事(即“以事验之”),合契若神。
——用事实来验证它,就像神灵一样吻合。
②生乎吾前(即“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即“乎吾先”),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就跟从他,拜他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