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学案

合集下载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公开课)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公开课)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公开课)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及“状语后置”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懂得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学法指导】借助具体的句子给学生小组观察、分析、思考,并整理出自己的结论,学生们相互补充,总结出各种句式的规律,并进行运用。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纲精解】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考查题型】选择题翻译题考题回顾:(06年广东卷)3、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君何以知燕王B、夫子何哂(shěn 讥笑)由也}C、夫晋,何厌之有D、何故而至此?(06全国卷一)翻译句子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一、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一般把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

古汉语中,有时把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叫宾语前置。

探究一: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大王来何操⑵沛公安在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⑷微斯人,吾谁与归<⑸客何为者总结规律: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常见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奚”等。

牛刀小试: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B、豫州今欲何至}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而今安在哉答案:C探究二: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

⑷臣未之闻也。

⑸时人莫之许也。

总结规律:`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常见否定词:“不”、“无”、“毋”、“未”、“弗”“莫”常见代词:“之”、“余”、“吾”、“己”、“尔”、“自”牛刀小试: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受制于人。

…C、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D、城中皆不之觉答案:B探究三: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适用学科高中语文适用年级高中一年级适用区域通用课时时长(分钟)2课时知识点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特点。

2、学会辨析特殊句式,并懂得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难点文言特殊句式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在前面两讲中我们已经讲解了文言实词和虚词,本讲当中我们讲解另一个和文言文紧密相连1、用“者”、“也”表判断。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格式:……者,……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格式:……者……。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

格式:……,……者也。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格式:……也。

(5)“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格式:……,……。

2.用“为、乃、即、则、皆、必、诚”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否定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其中“是”表判断,而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考点/易错点2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文言文特殊句式》优秀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优秀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优秀教案《文言文特殊句式》优秀教案1一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二考点细化: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三复习要求: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常见句式知识;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内容:(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例题1: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例题2: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题3: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目标:1. 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常见类型和运用方法。

3. 能够运用文言文特殊句式进行文本分析和写作。

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引用一段文言文句子或诗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兴趣。

2. 知识讲解:a. 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定义和特点,如倒装、比拟、排比等。

b. 分类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常见类型,如并列句、状语从句、主谓结构等。

c. 分析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运用方法,如强调、修饰、对比等。

3. 实例分析:a. 选取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句子,分析其中的特殊句式,并解释其运用效果。

b.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尝试分析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4. 练习与巩固:a. 提供一些文言文段落,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特殊句式,并解释其作用。

b. 设计一些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文言文特殊句式进行写作,如写一篇描写景色的文章或写一首古体诗。

5.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他们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建议。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入有趣的文言文句子或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示范相结合:在知识讲解环节,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特殊句式的运用效果。

4. 个性化练习: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和写作任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教学资源:1. 文言文教材:提供经典的文言文篇章,供学生分析特殊句式。

2. 练习题:提供一些针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展示:准备一些文言文句子的PPT或手写板,便于讲解和示范。

评估方式:1. 口头回答问题: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关于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知识点,检查他们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评价: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进行评价,检查他们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类型,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2、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特殊句式的特点和判断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和翻译。

3、通过练习和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的结构特点和标志词。

能够正确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

2、难点理解倒装句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的语序变化规律。

区分不同类型特殊句式在语境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咱们来玩一个小游戏。

我这里有一些文言文的句子,大家来猜猜它们的意思。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大家先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好,有同学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没有早任用您,如今情况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非常棒!那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句子和我们平时说的现代汉语在语序上有点不一样呢?这其实就是文言文的一种特殊句式——判断句。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看看还有哪些有趣的“不一样”。

(二)知识讲解1、判断句特点: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

常见形式:“……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如“夫战,勇气也”。

“……者,……”,如“粟者,民之所种”。

“……,……”,如“刘备,天下枭雄”。

2、被动句特点: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常见形式:“于”字句,如“受制于人”。

“为”字句,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见”字句,如“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字句,如“忠而被谤”。

3、省略句特点:句子成分在一定语境中省略。

常见形式:省略主语,如“(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省略宾语,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省略介词,如“林尽(于)水源”。

4、倒装句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导学案学生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导学案学生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中常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2.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几种类型的标志及翻译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几种类型的标志。

学习难点:倒装句式的辨识和翻译。

三、【学习方法】自学、归纳总结四、【学习流程】【课前预习案】一、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寡人之过也。

()3.刘备天下枭雄。

()4.复驾言兮焉求?()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8.遂见用于小邑。

()9.不拘于时。

()10.师不必贤于弟子。

()11.稚子侯门。

()1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13. 农人告余以春及。

()14.夫晋,何厌之有?()15.以其无礼于晋。

()16.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17.恐为操所先。

()18.逼兵势耳。

()19.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0.裹以帷幕。

()21.农人告余以春及。

()22.无以至千里。

()二、【考纲解读】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

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

主要的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三)【真题再现】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3年天津卷)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翻译:2.(11年湖北卷)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翻译:【课堂探究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内容,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类型极其标志。

㈠判断句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如: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运用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和练习,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用法。

二、教学内容1. 判断句2. 被动句3. 倒装句4. 省略句5. 疑问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识别和运用。

2. 难点:倒装句的分类和疑问句的构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举例、分析、练习相结合的方法。

2.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特殊句式,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1. 判断句:以“……也”为标志,表示判断或肯定。

举例:《岳阳楼记》中的“此则岳阳楼也”。

2. 被动句:用“被”、“受”、“遭”、“见”、“给”等词表示被动。

举例:《史记》中的“项伯见杀”。

3.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举例:宾语前置如《诗经》中的“谁谓草木不如人”。

4. 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

举例:省略主语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 疑问句:用疑问词或语气词表示疑问。

举例:《论语》中的“吾谁欺,欺天乎”。

3. 练习:设计相应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句子类型,巩固所学内容。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阅读文言文,识别和分析其中的特殊句式,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古代汉语中的其他特殊句式,如固定结构、对仗句等。

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文言特殊句式在现代汉语中的演变和应用。

七、教学互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文言特殊句式。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讨论如何准确识别和翻译这些特殊句式。

八、案例分析1. 选取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文言特殊句式。

2. 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特殊句式的含义和作用。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一、判断句式——以“……也”结尾【教学目标】1. 理解判断句式的概念。

2. 学会使用“……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3. 能够正确翻译和运用判断句式。

【教学重点】1. 判断句式的概念。

2. “……也”结尾的判断句式的使用。

【教学难点】1. 判断句式的翻译和运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判断句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判断句式的定义和特点,重点讲解“……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3. 练习: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判断其是否为判断句式,并改正错误。

4. 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使用“……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课后作业】1. 复习判断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练习使用“……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二、被动句式——以“被”字开头【教学目标】1. 理解被动句式的概念。

2. 学会使用“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3. 能够正确翻译和运用被动句式。

【教学重点】1. 被动句式的概念。

2. “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的使用。

【教学难点】1. 被动句式的翻译和运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被动句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被动句式的定义和特点,重点讲解“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3. 练习: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判断其是否为被动句式,并改正错误。

4. 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使用“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课后作业】1. 复习被动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练习使用“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三、省略句式——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教学目标】1. 理解省略句式的概念。

2. 学会使用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句式。

3. 能够正确翻译和运用省略句式。

【教学重点】1. 省略句式的概念。

2. 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句式的使用。

【教学难点】1. 省略句式的翻译和运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省略句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省略句式的定义和特点,重点讲解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句式。

3. 练习: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判断其是否为省略句式,并改正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学案
试试水深:下列各句,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君何以知燕王?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D、陈胜者,阳城人也。

探究一: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大王来何操?⑵沛公安在?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⑸客何为者?
总结规律:
积累:
牛刀小试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B、豫州今欲何至?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而今安在哉?
探究二: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

⑷臣未之闻也。

总结规律:
积累:
牛刀小试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故燕王欲结于君。

C、时人莫之许
D、城中皆不之觉
探究三: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何陋之有?
2、唯利是图。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惟命是从。

总结规律:
牛刀小试3、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唯才是举
B、夫晋,何厌之有?
C、唯余马首是瞻。

D、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答案:D
探究四: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规律四:
实战演练:
一、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

A、何以伐为?
B、君何患焉?
C、恐年岁之不吾与。

D、唯兄嫂是依。

E、游于赤壁之下。

F、师不必贤于弟子。

G、具告以事。

二、选择题
1、选出句式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
A何以知之?B未之有也。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 唯才是举。

2、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君安与项伯有故? B唯余马首是瞻C君何以知燕王?D寂寥而莫我知也。

3、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姜氏何厌之有?
B.敢问何谓也?
C.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君何患焉!
4、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唯才是举
B.唯利是图
C.何以伐为?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小结: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