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特征与文化

合集下载

藏族谈谈服饰普通话3分钟

藏族谈谈服饰普通话3分钟

藏族谈谈服饰普通话3分钟一、西藏服饰特点藏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过着游牧生活,服饰也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服装即要有很强的防寒作用,又要有散热的方便,使臂膀伸缩自如,并适应露宿的生活,当成卧具,并随身可以携带生活用品。

服饰主要以袍状为主。

1、服饰基本结构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衫、长靴、编发、饰品。

2、基本特征表现为品类繁多,可分为袍、短衣、坎肩、腰带、帽、靴、邦典、发饰、首饰、佩饰等。

3、式样上分为:长袖袍、无袖袍。

4、质地上分为:锦花袍、绸缎袍、光板羊皮袍、氆氇袍、毛呢夹袍、素布袍等。

5、色彩特点表现为对比强烈,如红与绿、白与黑、黄与紫,并运用复色,金银线搭配使服饰色调明快而和谐。

6、纹样方面主要以递增和排比的规律。

7、装饰品的广泛运用,装饰材料主要以金银、珠宝、象牙、珊瑚、松石等为主。

8、面料:主要以棉布、氆氇、绸缎、光板羊皮、毛料、呢子等。

9、围裙:是藏族妇女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表示婚否的作用,形状有短、有长、梯形。

10、腰带:腰带是藏族服饰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的以毛织物编制而成,有的则以金属等贵重的饰件作为装饰。

11、藏靴:藏靴是藏族传统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靴子上的花纹也有一定的习俗和规范。

12、短衣:一般是穿在藏袍内的,其特点是长袖。

13、坎肩:一些地区有穿坎肩的习惯,其款式也有地区风格。

14、项链:式样由两正方形交叉重叠,材料主要以金银两种,上面镶有绿松石和宝石,链子由珍珠、珊瑚、天珠等串成。

二、藏族服饰的内涵1、面料:藏族服饰的面料厚重温暖、粗犷朴实,散发着一种原始的乡野情趣和自然的美感。

这一面料特征的形成,一方面受到藏民族生活的白然环境影响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物产资源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藏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与热爱。

真实与自然不仅是他们信奉的处世原则,也是他们用来判断美丑、衡量自身价值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

2、色彩:藏族服饰强调对比色彩的运用,明快热烈、鲜艳醒目为其主要特色。

另外,藏族人民尚白,白色是藏族服饰的常用色调。

西藏的特征与文化

西藏的特征与文化

西藏的特征与文化世界猛犬之首——藏獒在世界各种名犬中,西藏牧羊犬——藏獒以其勇猛机敏闻名遐迩。

西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风沙雪雨变幻无常。

在这样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为了保护牛羊,藏獒长期与兽类斗勇斗智,形成了粗犷凶猛、灵活敏捷的特有秉性。

藏獒是一种英勇无畏的动物,不论对手多么强大,它们从来不会退缩,而是勇敢地战斗。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布达拉宫脚下,居住着一群勤劳善良的游牧民族——藏族。

有一年冬天,山洪暴发,大地被冰雪覆盖,瘟疫横行,正当藏族人民和他们赖以自下而上的牲畜在饥寒交迫中挣扎时,忽见许多身披袈裟、手摇禅铃盘坐在高大凶猛的坐骑上的活佛从天而降。

活佛的坐骑就是藏獒,他们的到来,使冰雪融化、大地复苏、瘟疫消除。

善良的藏族人们因此而获救。

故在高原上,藏民一提起藏獒,都无不对它崇敬有加,认为藏獒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是神犬,是牧民的保护神。

同是还有另一个传说:在广阔的高原,游牧民族主要的食物来源是牛、羊、豹子、熊和一些野生动物。

在放牧间歇威风漂亮,二是保护它在与野兽搏斗时免遭致命攻击。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古人云:“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苏轼《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关于藏獒最早的记载是来自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公元1275年,他在游记里写到:“西藏人有如此大的犬只,如此凶猛,其形如藏驴,吠声如狮。

”中国人说:“大智若愚,大勇若怯”。

藏獒的目光很典型,总是微微闭着双眼,眼神之中含有一种蔑视的神态,那种处变不惊的沉稳气度颇具王者风范。

在一个西藏人家,如有人敲门,藏獒会机警地把头朝向门的方向,像往常一样眯着眼睛,用一种警觉的目光等待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开门后,如果家里只有小孩子,而进来的人还是一直往屋里走,似乎有什么企图,藏獒就会用低沉的、浑厚的、具有无穷穿透力的、轻轻的呜鸣声,警告来人,它会维护主人的一切,不要乱动……藏獒虽然凶猛,但是它在与野兽的争斗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却是非常令人钦佩的,它不会故意去伤害其他动物,只要对方肯后退,它就会适可而止,不会非把对方制于死地才肯罢休。

藏族地理特征

藏族地理特征

藏族地理特征
一、藏族地理特征
藏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大多数藏族人居住在西藏自治区内,其地理特征由历史、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决定,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

1、地理位置
藏族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是西藏的主体民族,人口占总数的97.6%。

西藏自治区位于西南地区,是中国的块自治区,总面积省级单位之一,西藏自治区面积在中国陆地的面积中占全国面积的1/2,是中国大陆周边四大高原之一。

2、气候特征
藏族的气候特征相当复杂,因其地处西藏高原,面积大,高度较大,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跨越柴达木盆地、雅鲁藏布大峡谷,大小山脉丛生。

藏族的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属高原温和干旱气候,全年平均气温较低,出现少量降雨,夏季短、温度低,冬季漫长、气温低,十二月的月平均气温可出现在-25℃以下的低温。

3、土地特征
西藏自治区的土地性质较为复杂,地势从海拔3000米的柴达木盆地到海拔8000米的珠穆朗玛峰,土壤分类主要为沙壤土和表层质土。

藏族历来尊重自然,实行了“尊重山林,仁慈间接”的土地管理制度,千百年来草木蓊郁,原始森林蔽日,土壤质量也相对保持得比较好。

4、藏族社会文化
藏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社会文化以藏传佛教为主要内容,社会分工对男女分别非常明确,宗教活动丰富多彩,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节日文化、书法文化、音乐文化等繁多,一
股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息散发于藏地每处,直抵每个藏族人的心灵深处,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藏藏式服饰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表达

西藏藏式服饰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表达

西藏藏式服饰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表达西藏是一个庄严而神秘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其独特的服饰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文化表达。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和文化表达两个方面介绍西藏藏式服饰。

一、历史渊源西藏的服饰历史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

在古代,西藏的服饰分为贵族和平民,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服装风格。

贵族阶层通常穿着华丽、富丽堂皇的服装,采用丝绸、绒毛等高贵材料制作,配以珠宝等装饰品。

而平民阶层则主要使用棉织品和皮革等天然原材料,以适应艰苦的生活环境。

在西藏的服饰中,最具特色的要数藏式战袍。

这种战袍是由绒毛编织而成,经过特殊的染色和加工工艺,使其色彩鲜艳并带有图案纹饰。

战袍不仅具有保暖的功能,还能够展示持有者的身份和威严。

另外,西藏的腰带也是非常重要的服饰之一。

腰带采用羊绒和皮革等材料制作,具有丰富的装饰细节和华丽的图案。

腰带一直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重要场合中被广泛使用。

二、文化表达西藏的服饰文化承载着其独特的文化表达和精神内涵。

首先,服饰是西藏人展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不同的服饰样式和细节揭示了个体的社会地位和阶层归属,表达了个体在社会中的重要身份。

这种文化传统是西藏社会中对等级制度和尊卑差别的一种体现。

其次,西藏的服饰也是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表达方式。

藏传佛教对西藏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西藏的服饰中也体现了佛教的精神内核。

比如,僧袍是藏传佛教僧侣常见的服饰,它被视为宗教仪器和信仰象征。

同时,一些衣物上的图案和纹饰也与佛教教义有关,包含着对宇宙和生命意义的探究。

此外,西藏的服饰还展示了当地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特征。

由于西藏地处高原地区,气候恶劣,寒冷严峻。

因此,西藏的服饰注重保暖功能,选用能够抵御严寒的面料和材料。

同时,西藏人的日常生活与牧业紧密相关,因此他们的服饰中常常出现与牧民生活有关的装饰元素,如羊皮、羊绒等。

总之,西藏的藏式服饰是其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表达。

藏族的简单介绍 -回复

藏族的简单介绍 -回复

藏族的简单介绍-回复藏族是中国民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尤其是青藏高原的藏南地区。

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藏族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步一步回答有关藏族的简单介绍。

第一步:藏族的历史渊源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

根据历史记载,大约在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成为第33代吐蕃王朝的国王,统一了藏南地区,建立了统一的政权。

公元9世纪,藏族开始信仰藏传佛教,并发展出独特的宗教文化。

此后,藏族历经政治、宗教和文化变迁,但他们一直保留着自己的独特民族特色。

第二步:藏族的地理分布藏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省份。

其中,西藏自治区是藏族人口最多的地区。

由于大部分藏族地区地理环境恶劣,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因此,藏族人民发展出了适应高原环境的独特生活方式。

第三步:藏族的主要特征藏族人民有着独特的外貌特征,他们通常具有黑色的头发和棕色的皮肤。

由于生活在高原的缘故,他们的身体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

此外,藏族人民还以情感丰富、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等品质而著称。

第四步:藏族的文化传统藏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藏族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的分支,通常称为藏语。

藏语是藏族人民交流和表达自己思想的重要工具。

此外,藏族还以精湛的艺术和手工艺制作而闻名。

他们擅长制作各种艺术品,如唐卡、雕刻、唱经等。

在传统服饰方面,藏族人民通常穿着具有鲜明特色的藏袍和长袍。

第五步:藏族的宗教信仰藏族以藏传佛教为主要宗教信仰。

佛教在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后,逐渐成为藏族人民信仰的核心。

藏族人民热爱佛教,他们十分虔诚地参与各种佛教仪式和活动。

拉萨布达拉宫、色拉寺等佛教寺庙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和文化遗址。

第六步:藏族的节日和传统习俗藏族有着丰富多样的节日和传统习俗。

其中,藏历新年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藏戏表演等。

西藏传统风俗文化

西藏传统风俗文化

西藏传统风俗文化每个民族风俗文化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经济、政治、社会、宗教、心理、地域、语言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决定和影响风俗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其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1]在此,本文通过对地缘、宗教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考察,对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西藏传统风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一简要的讨论。

一、西藏传统风俗文化与地缘关系简单地说,地缘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不同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的文化传承和习俗惯例中,或者相似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中形成的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承和习俗惯例中。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表达的就是这种特有的内容与形式。

在风俗文化中,地缘因素的影响是复杂的。

山河、湖泊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可以构建人类风俗文化的不同空间组合。

这些因素既促进又制约着一个地区的风俗,乃至整个文化的发展。

同时,人类文化的演进与发展又反作用于地理环境和空间的变化。

根据西藏高原生态的特点,可以分为5个区:藏北高原区;藏中、藏南河谷区;喜马拉雅高山峡谷区;东喜马拉雅高山峡谷区;藏东“三江”流域峡谷干热河谷区。

[2]实际上,上述5个生态区可概括为农业、牧业和农牧结合的3个区。

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居住、服饰、饮食、节庆、婚姻、信仰、娱乐等方面都会烙印着各个区域所具有的文化特征。

以居住方式为例,高海拔、低山丘陵、宽谷、湖盆、高寒草甸等为主的地貌地形和生态环境的藏北及具有类似特征的西藏其他地区,其主要的居住方式是易于搬迁移动的牛绒编织的帐篷。

这种居住方式与在特定地缘关系作用下而形成的畜牧业生计和经营方式是相适应的。

几千年来,牧民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已经充分总结出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广阔无边的草原上,维系牧民世世代代延续其生命、种族与社会结构的根本物质源泉是牛羊的培育。

大规模牲畜饲养的实现,并不能依靠在一两个丘陵或谷地中定点放牧而解决。

由于气候等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牧民必须找到水草丰美的草场来维持和保障他们的生产生活资料——牛羊牲畜的继续繁衍。

藏族象征符号的内涵和文化特征

藏族象征符号的内涵和文化特征

2018-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藏族象征符号的内涵和文化特征张默徐东(成都东软学院,四川成都611844)摘要: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民创造了形式多样的文化符号,同时这些符号也离不开他们最基本的生活。

藏民的生活更离不开精神性。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

遥远的雪域净土对于世人来说更是神秘,但接触了藏民便会发现他们性格中的的简单与豁达。

在查阅这些符号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简单图形背后所积淀的意义,这个民族的性格与历史变迁下象征符号的内涵不无关联。

向上溯源这些符号的意义和来处,寻找历史的足迹。

符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信息载体,是文明的沉淀。

符号也记录着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以及几千年历史传承中的文化变迁。

本文便对几个常见的符号进行溯源及浅析。

关键词:西藏;符号;图形中图分类号:J52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3-0141-02一、引言在浩如烟海的世界文明中,藏文化以其独特的哲学洞察力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藏族的符号文化是藏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藏族的符号文化丰富多彩,它所折射出的文化背景,民族风格,审美意趣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形态本身,在查阅各种资料的过程中,可以感悟到藏族文化以及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象征符号记录着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以及几千年历史传承中的文化变迁,是探究藏族文化以及世界文明最为直观的画册。

二、藏族文化的思想精髓概述提到藏族的文化,不得不提佛教文化。

在近些年的一些影片中,对于藏族符号的表述可见一斑。

如灾难电影《2012》中出现的镜头。

在大型纪录片《轮回》中导演罗恩·弗里克用大量的长镜头来叙述藏传佛教的日常佛事。

网络文化让人们可以窥见宏大世界中的任意文化,虽然在麦克卢汉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这一文化确已成为现实,网络与交通的便捷让世界上的任一角落呈现在世人的眼中,但是藏区仍然是世人眼中充满了神秘和梦幻色彩的神奇地带。

藏族符号被赋予了藏族文化的精神性,渗透到藏族的整个社会甚至个人生活的小角落,它有着源远流长的的历史与深厚的人文艺术价值。

西藏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特点

西藏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特点

西藏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特点西藏,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这里自然环境独特,民族文化丰富。

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既有壮丽的山川,又有众多的湖泊,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同时,这里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拥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两个方面,详细介绍西藏的特点。

一、自然环境1.1 地理位置西藏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东临四川,南接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西连新疆,北靠青海、云南。

全区面积120.2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8。

1.2 高原地貌西藏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誉为“世界屋脊”。

高原地貌特征明显,山势雄伟,山脉间多起伏平缓的盆地和谷地。

1.3 气候特点西藏气候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全区大致分为三个气候区:藏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藏东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和藏北高原寒带干旱气候区。

全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但降水量较少。

1.4 水资源西藏水资源丰富,全区湖泊众多,河流纵横。

主要湖泊有纳木错、羊卓雍错、巴松错等。

主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湄公河、怒江等。

水资源为西藏农业、畜牧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5 动植物资源西藏动植物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珍稀物种。

野生动物有藏羚羊、雪豹、棕熊、野驴等。

植物资源丰富,有各种高山植物、草原植物等。

此外,西藏还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如藏红花、冬虫夏草等。

二、民族文化特点2.1 藏族文化藏族是西藏的主体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藏族文化主要包括宗教文化、民间文化、艺术文化等。

其中,藏传佛教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藏族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2.2 宗教信仰西藏宗教信仰主要以藏传佛教为主,此外,还有本教、伊斯兰教等。

藏传佛教在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大量的寺庙、经轮、佛像等宗教设施和艺术品。

2.3 民间风俗西藏民间风俗独特,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藏历年、转山、朝圣等。

此外,藏族服饰、民居、饮食等方面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猛犬之首——藏獒在世界各种名犬中,西藏牧羊犬——藏獒以其勇猛机敏闻名遐迩。

西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风沙雪雨变幻无常。

在这样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为了保护牛羊,藏獒长期与兽类斗勇斗智,形成了粗犷凶猛、灵活敏捷的特有秉性。

藏獒是一种英勇无畏的动物,不论对手多么强大,它们从来不会退缩,而是勇敢地战斗。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布达拉宫脚下,居住着一群勤劳善良的游牧民族——藏族。

有一年冬天,山洪暴发,大地被冰雪覆盖,瘟疫横行,正当藏族人民和他们赖以自下而上的牲畜在饥寒交迫中挣扎时,忽见许多身披袈裟、手摇禅铃盘坐在高大凶猛的坐骑上的活佛从天而降。

活佛的坐骑就是藏獒,他们的到来,使冰雪融化、大地复苏、瘟疫消除。

善良的藏族人们因此而获救。

故在高原上,藏民一提起藏獒,都无不对它崇敬有加,认为藏獒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是神犬,是牧民的保护神。

同是还有另一个传说:在广阔的高原,游牧民族主要的食物来源是牛、羊、豹子、熊和一些野生动物。

在放牧间歇时,许多男性牧民带着弓箭、刀在山区打猎。

有一次,一个猎手正带着弓箭在山中狩猎,忽然间从草丛中蹿出一只凶猛的豹子,他对着猎人发出震天的吼声,猎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猛兽吓呆了,上箭拉弓也来不及了。

等待猎人看来只有死亡。

忽然一只大狗从天而降,站在猎人与豹子之间。

这条大狗对着猛兽发出一声怒吼,声如狮哮。

转眼间一场惊天动地的厮杀在猎人的面前展开了。

猎人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

当这条大狗带着身的血迹咬住豹子的致使部位——脖子时,猎人迅速上前,拔出腰刀朝着豹子的胸部狠狠地刺了进去。

豹子发出一声惨叫,倒在地上挣挣扎几下就死了。

至此以后这条狗就伴随在猎人的身边。

猎人为了感谢这条大狗,给它起了一个名字“藏獒”(意思是弓弦上的狗)。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大狗渐渐和其他野兽交上了朋友,到了交配的季节,这条大狗和熊、豹子、狼、狐交配,生下了许多小狗。

这些小狗有的外型像熊,有年像豹子,有的像狼,有的像狐,它们就是现在广大藏牧区多种犬类的祖先。

人们称藏獒是力可敌狮的高原圣犬,藏民通常会给藏獒戴上一个鲜红的项圈:一是让藏獒更威风漂亮,二是保护它在与野兽搏斗时免遭致命攻击。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古人云:“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苏轼《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关于藏獒最早的记载是来自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公元1275年,他在游记里写到:“西藏人有如此大的犬只,如此凶猛,其形如藏驴,吠声如狮。

”中国人说:“大智若愚,大勇若怯”。

藏獒的目光很典型,总是微微闭着双眼,眼神之中含有一种蔑视的神态,那种处变不惊的沉稳气度颇具王者风范。

在一个西藏人家,如有人敲门,藏獒会机警地把头朝向门的方向,像往常一样眯着眼睛,用一种警觉的目光等待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开门后,如果家里只有小孩子,而进来的人还是一直往屋里走,似乎有什么企图,藏獒就会用低沉的、浑厚的、具有无穷穿透力的、轻轻的呜鸣声,警告来人,它会维护主人的一切,不要乱动……藏獒虽然凶猛,但是它在与野兽的争斗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却是非常令人钦佩的,它不会故意去伤害其他动物,只要对方肯后退,它就会适可而止,不会非把对方制于死地才肯罢休。

牧民达穷养了一只4岁的藏獒扎巴,一天深夜,达穷被一阵狗叫声惊醒,他赶紧起身观望。

只见在羊圈旁边,扎巴正和一只野兽搏斗,两只黑影斗成一团,达穷站在一旁不敢上前。

野兽一味地在攻击扎巴,而扎巴并没有使出它全部的力量,而是一次次的退让,似乎只是为了赶走野兽,并没有把野兽咬死的意思。

但那只野兽似乎不达目的不肯罢休,就这样它们斗成了一团。

大约二十分钟后,达穷一摇一摆地回来了,它的身上沾有血迹。

达穷以为野兽死了,谁知他刚要走过去,就看到那只野兽慢慢地站起来,向远方走去……更令人惊奇的是,藏獒在经过殊死的搏斗后,如果是生命垂危,它绝不回家求助,而是独自远远地避开,默默地死去。

牧民洛珠养了一只怀孕的母藏獒其米,一天傍晚,洛珠一家发现其米迟迟没有把羊群赶回来,便去牧场寻找。

结果,洛珠在牧场发现三具狼尸,却没看到其米。

他沿着血迹寻找,终于在很远的一条河边找到了其米的尸体。

藏獒真可以称得上动物之中的“侠士”。

藏獒是世界上唯一不怕野兽的犬种,有“一獒抵三狼”的美誉。

藏獒对主人绝对忠诚,它们不会为了自己的生死而丢下主人,也不会了为别人的施舍而放弃主人。

因为它们知道,绝不可不忠,但更不可无忠心。

这就是忠诚,随时为主人牺牲,但这绝不是讨好与献媚。

藏獒在与对手斗争过程中,有时候在对手的颈上咬一口,虽然它们知道那一口不是致命的,也知道可以咬第二口第三口,直到把对方咬死,但藏獒往往不这样做。

藏獒觉得自己已经赢了,只要对手已经服气了,也就没有必要下狠手。

藏獒懂得给对手留条后路,“留余地者长存”,造就了它在自然界长达800万—1000万年的生存历史。

高原精灵——藏羚羊藏羚羊是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杰出代表,特别适应高寒严酷的自然环境,被称为“高原精灵”。

雪域高原的冰纯雪净,给了它们雍容优雅的体态,而那里的苦寒烈风,则赋予了它们顽强的生命力。

藏羚羊生活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那里年平均温度只有零下4摄氏度,常年大风。

正因为藏羚羊适应了高原恶劣的气候,才进化成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

藏羚羊又名“一角兽”,一个世纪前多达数百万只。

它们在高原上奔跑如飞,狼也很难追上,被藏民称为大雁的朋友。

藏羚羊不仅跑得快,还有个绝招,就是在快追到的时候,它会突然来一个90度的大转弯,身姿迅疾,只留下追赶者惊叹的目光。

有一个关于藏羚羊的传说:一群藏羚羊被猎人追到悬崖边,一场野蛮的杀戮在即。

突然,藏羚羊义无反顾地向山崖跳去,看似忙乱实则井然有序;年轻的藏羚羊在老藏羚羊的背上一个起跳,轻捷地落到对面的山崖上。

在一个个优美的弧线下,老藏羚羊却像中了弹的鹰笔直地坠下山崖。

看着老藏羚羊以自己那不算太阔的背作跳板,将生机让给了年轻的藏羚羊……所有的猎人们都惊骇地放下了猎枪。

藏羚羊之所以能够生存在条件恶劣的青藏高原上,这与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密不可分。

它生活在被人们称为“生命禁区”的海拔4000米—5000米的“世界第三极”。

那里大气含氧量不足内地平原的一半,自然条件异常严酷,但藏羚羊却能在这种环境中自由自在地生活、繁衍生息,特别能适应高原严寒的自然环境。

在人类和其他动物难以生存的严酷环境下,藏羚羊能以每小时90公里—100公里的速度驰骋奔腾。

大群藏羚羊飞奔处尘雾飞扬,蔚为壮观。

在高原上,它们比其它任何动物都跑得更快。

藏羚羊性情柔顺,吃苦,忍耐,挑战生命的极限体现了一种更高的生存精神,这就是所谓的适者生存。

藏羚羊生活于青藏高原广袤的地域内,栖息在高原荒漠、冰原冻土地带及湖泊沼泽周围的无人区。

这些“不毛之地”,植被稀疏,湖泊虽多,但绝大部分却是咸水湖,只能生长针茅草、苔藓和地衣之类的低等植物,而这些却是藏羚羊赖以生存的食物。

藏羚羊是偶蹄类动物中的佼佼者,它们在高寒、缺氧的高原上经受着高寒严酷而恶劣的环境考验。

藏羚羊不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还具有生存技巧。

它们有群体长途跋涉迁徙的习性。

由于迁徙路线长达数千公里,沿途不仅植被稀疏,而且还要经受狼群等强敌的袭杀。

特别是在砾石、沙滩中行走、蹄子常被磨破、流血,但它们从不放弃跋涉,而是以惊人毅力忍受着疼痛和各种磨难,一步步地走向目的地,走向诞生新生命和新希望的天堂。

藏羚羊的故事二:在美丽的大草原上,三个猎人骑着马追赶两只溃散的藏羚羊。

两天里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有幅对联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高原之舟——野牦牛野牦牛是西藏高山草原特有的牛种,它的全身都是宝,素有“高原之舟”之种。

野牦牛高大、威猛、披着一身黑色的长毛,成群结队,不惧狂风酷寒,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漫游着。

野牦牛具有耐苦、耐寒、耐饥、耐渴的本领,对高山草原环境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所以很多野生有蹄类动物难以利用和到达的灌木林地、高山草原,它却能登临享用。

野牦牛的自卫本领有:角抵、脚踩、用舌头舔。

野牦牛对人一般比较友好,但发现有人侵犯它的利益,或遇敌害侵袭时,就会瞪着血红的眼睛,低头翘尾,挺着双角,以锐不可当之势猛冲过来,奋力一搏,不和敌手拼个高低,绝不罢休。

特别是雄壮的公牛和爱孩子的母牛,为了保护它们的孩子更是奋力一博,拼命攻击敌害,直到力竭死亡。

因此野牛被称为“青藏高原图腾”。

野牦牛能为商队开雪路,能在马不能走的多石滩上、陡坡上行走,虽负重近百公斤,却如走平地。

它以高山谷地的茅草、芨芨草、狗尾草、火绒草、苦豆子草为食,饮冰水、卧冰雪,向来以它的“牛劲儿”不畏高原的风暴和严寒的冬日。

在夏季,它甚至可以到海拔5000米—6000米的地方,山高岭峻,十分荒凉,空气稀薄,植被贫乏,而且时常风雨交加。

但野牦牛练就了自己特长——耐苦、耐寒、耐饥、耐渴的本领,对高山原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

野牦牛还练就了十分敏锐的嗅觉,有危险时,雄兽必首当其冲,护卫群体,而将幼仔安置在群体中间。

一旦天敌接近,野牦牛便会头向下,尾朝空,马上狂奔飞跑,逃得无影无踪。

正是因为野牦牛练就了一身特长,有了无懈可击的实力,所以才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

野牦牛有极强的忍耐力,在沙漠中,不仅干旱缺水,而且夏天也特别炎热,最高气温可达到零上55摄氏度,砾石和流沙温度可达零上71摄氏度—82摄氏度。

到了冬季却又奇冷无比。

寒流袭击时,气温可下降到零下40摄氏度,经常狂风大作,飞沙走石。

恶劣的生活环境,造就了野骆驼非凡的适应力与忍耐力,使得它们勇敢无畏,能够吃苦耐劳,并拥有了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特殊机能。

它们就像沙漠仙人掌一样有着惊人的忍耐力。

穿行大漠不可缺的莫过于水。

据相关专业人士提供的资料,野骆驼有着十分惊人的耐渴能力,可连续十多日不饮水,仍可照常役使。

野骆驼是典型的沙漠动物,它们不仅有季节性迁移及昼夜游移的习性,而且它们还有独特的适应干旱环境的生活能力。

它们在荒漠里找水源或者寻找食物时,不会成群结队地盲目出去,而是待机而动,适时地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目标。

野骆驼一般成群体生活,夏季多呈家庭散居,至秋季开始结成五六只,或二十只左右的群体,有时甚至达到百只以上。

在沙漠中迤逦行走时,几十只成年骆驼走在前面和后面,成群的小骆驼则排在中间,并常常沿着固定的几条路线觅食和饮水,称为“骆驼小道”。

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面面相觑,无法回答,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

”沙漠里不仅干旱缺水,夏天酷热,最高气温达55摄氏度,砾石和流沙漫度可达71摄氏度—82摄氏度;冬季奇冷,寒流袭来时,气温可下降到零下40摄氏度,常常狂风大作,飞沙走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