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概论》8章(修改)

合集下载

(完整版)《农学概论》

(完整版)《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0127)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农学概论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讲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强,综合性强。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农学概论是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课和学位课程。

自学者只有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基本知识、作物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后,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防治技术及原理,掌握作物生产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明确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技术推广。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农学概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农业推广专业应先修农学概论,后修农村社会调查、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本课程的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由于农学概论的实践性很强,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的本质和基本环节。

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理解农业的组成。

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1-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的含义第二节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第三节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的含义、组成与地位和作用。

2、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3、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农业工程概论

农业工程概论
2021/3/源自182021/3/11
1908年产的履带拖拉机( 25HP ) 9
2021/3/11
1908年产的履带拖拉机(L20) 10
2021/3/11 1912 年的履带拖拉机( Holt 30 )
11
2021/3/11
1914 年的履带拖拉机( Holt 30 )
12
1917年产的履带拖拉机(40HP)
的混风设备,并采用喷灌、滴灌和地下灌溉等技术, 有的还使用无土栽培法。有的温室还装备有电脑控制 系统,以变化的光照强度为中心,随时调节室温和空 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或辅以湿度、风速、温度场乃至 营养液中无机盐含量的调节,从而为作物创造适合生 长的最佳环境。
2021/3/11
24
2021/3/11
25
能够描述物料实体的形态 能够反映相互之间的差异
(一)圆形和球形
圆度
m
r
i1 i
m R
式中:圆度表示与理想圆的接近程度; r指各棱角的曲率半径; R值最大内接圆的半径。(P6 图1-1)
2021/3/11
22
温室最早起源于中国,据《前汉书·召信臣传》记 载,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当时的皇都西安已在 生有暗火的屋子里种植葱、韭一类蔬菜,可在冬季为 皇宫提供新鲜蔬菜。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温室。发展到 清代,温室的形式和栽培技术已较成熟,除用于种植 黄瓜等多种蔬菜外,还生产许多名贵花卉。
2021/3/11
55
3.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4.农田水利工程。 2. 性质与任务 农业工程学科——是应用物理科学、化学 和生物科学及工程技术来研究、解决农业 生产及其过程的工程科学与工程技术。
即:农业工程学科是将农业与工程联系起 来,研究{生物、生产、生态}与{物力、 化学、管理}的边缘学科(性质)。

农学概论课后答案

农学概论课后答案

1农学(广义):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学科。

(中义):仅指农业生产科学。

(狭义):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一门学科。

农学性质: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农学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的规律性,明显的季节性,严格的地域性2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出口的重要物质,农业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5作物生产的未来发展目标和途径:目标:可持续,两高一优,低耗。

途径:建设高产农田,改革种植制度,普及优良品种,发展先进适用技术。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1研究作物的地理起源有什么意义?2水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分别在什么地方?答:小麦起源于近东中心和中亚西亚中心以及非洲中心、水稻起源于印度斯坦中心和非洲中心、玉米、甘薯起源于中美洲—墨西哥中心、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中心、大豆起源于中国—日本中心、;油菜起源于欧洲地中海地区、棉花起源于非洲中心和南美洲中心以及美洲—墨西哥中心。

3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1.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分为喜温和耐寒作物2.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分为长日照、短日照、中日照、和定日照作物3、按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分类分为C3、C4、CAM作物。

4按用途和植物系系统相结合,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并简述期其主要作物类型特点。

答:1.粮食作物(1)禾谷类作物是以收获谷粒为栽培目的的禾本科作物。

禾谷类作物的子粒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而且蛋白质和淀粉的比例最适宜人类的需求,所以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2)豆类作物属豆科中的蝶形花亚科,种类繁多豆类作物是人类生活中含营养价值的食品,是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

(3)薯芋累作物是指利用其地下块茎和快根累的作物,植物学上的科、属不一。

2经济作物(1)纤维作物包括纤维作物和麻类作物(2)油料作物是指以获得油脂为主要目的的作物,其特征是种子或果实含油量较丰富。

农业工程概论

农业工程概论

《农业工程概论》电子教案教材:《农业工程概论》,张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主要参考书:1、《农业物料学》,周祖锷主编,农业出版社,1994年;2、《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崔引安主编,农业出版社,1994年;3、《农产品加工机械与贮藏》,沈再春主编,农业出版社,1995年;4、《农业系统工程》,朱永达主编,农业出版社,1993年。

绪论第一章农业物料的工程性质第二章农业机械化第三章农业电气化及农业应用电子技术第四章农业建筑与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第五章农业水土控制第六章农产品加工工程第七章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第八章农业系统工程《农业工程概论》电子教案第一章 农业物料的工程性质§1研究的意义农业物料——一般指:动植物产品、加工成品、半成品、以及与农业作业有关的土壤、肥料、农药等。

〔即:产品和作业对象意义:有利于正确的设计工艺与设备;质量的评估。

§2 农业物料的形态特征一、尺寸和形状尺寸和形状⎩⎨⎧异能够反映相互之间的差态能够描述物料实体的形〔一圆形和球形圆度R m rmi i⋅=∑=1式中:圆度表示与理想圆的接近程度;r 指各棱角的曲率半径;R 值最大内接圆的半径。

〔P6 图1-1对于类球体:球度=cid d 式中:d i 指类球体的最大投影面积图形的最大内切圆直径 d c 指类球体的最大投影面积图形的最小外接圆直径对于椭球:球度=3/1⎪⎭⎫ ⎝⎛外接球体积椭球体积=3/13a 6abc 6⎪⎪⎪⎪⎭⎫⎝⎛ππ=a )abc (3/1=最大直径几何平均直径〔二尺寸的表示〔1粒径〔非类球物料⎪⎩⎪⎨⎧--)P 21( ) P 11(87如表然后计算平均值,需先测定单一粒,群体平均直径的计算,如表单一粒径的计算,测定计算平均粒径的简易方法:Δ粗颗粒的平均粒径〔可以一粒一粒的分拣按表1-2的算法会存在d 3<d 2<d 1<d 7<d 4<d 5<d 6的不同结果Δ粉状物的平均粒径〔取为50~100g 试样∑==mi i i s d X d 11〔调和平均粒径或用算术平均粒径∑=⋅=mi i i s d x d 1)(相邻筛子之间物粒的名义直径1''+⋅=i i i d d d 〔1''+>i i d d X i 为d’i 下方,d’i+1上方的物料占总质量的百分数。

农业概论(第3版)

农业概论(第3版)
农业概论(第3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01 成书过程
03 教材目录 05 教材特色
目录
02 内容简介 04 教学资源 06 作者简介
《农业概论(第3版)》是由翟虎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的全国高等学校“十三五”农林规 划教材、iCourse·教材。该教材可供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管理人员、农业及有关部门的 管理人员使用。
教材目录
(注:目录排版顺序为从左列至右列)
教学资源
《农业概论(第3版)》配有Abook数字课程,该课程包括彩图、开拓视野、深入学习、推荐阅读等版块。
教材特色
《农业概论(第3版)》适应教材建设利用信息技术的趋势来推动该学科教学方式、手段、技术等多方面的变 革与创新,具有理论内容科学性、保持教材鲜活性和可读性、表述与数据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同时,还具有系统 性、基础性、权威性等特点。
该教材分四篇共十七章,由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农业与生态环境、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农业与农村内部结 构、世界农业发展简史、世界农业的地区分布及概况、中国农业发展简史、中国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种植业、 林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农业工程、中国的农业经营、中国农业的成就和挑战、现代农业科技革命、农业国 际合作与贸易组成。
成书过程
修订情况
出版工作
该教材是《农业概论》教材编写组在第2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该次修订后的教材为四篇十七章。
该次修订的重点:一是对全书有关章节再次进行调整;二是添加插图、表格等内容,适当减少文字数量;三 பைடு நூலகம்对全书有关数据进行了更新;四是在参考内容中增加了数字资源。
该教材由主编翟虎渠、副主编钟甫宁统稿。参加修订人员与分工如下:绪论与第一章由钟甫宁、翟虎渠编写; 第二章由李辉信编写;第三、四章由钟甫宁、翟虎渠编写;第五、六章由翟虎渠、朱晶编写;第七章由翟虎渠、 王思明编写;第八章由曲福田、马贤磊编写;第九章由丁艳锋、乔玉山、郑小波、韩召军、徐阳春编写;第十章 由胡锋编写;第十一章由王恬编写;第十二章由周光宏、张万刚编写;第十三章由姬长英编写;第十四、十五章 由胡浩编写;第十六、十七章由翟虎渠、沈贵银编写。

农业工程概论

农业工程概论

公选课之【农业工程概论】问答题: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技术支撑发挥农业工程技术优势,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技术与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手段和动力。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

其核心内涵是传统农业通过不断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以实现农业总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持续发展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技术性、创新性、效率性和持续性。

效率与持续是目标,技术与创新是手段,更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动力。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要保证,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业生产和农机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农业科技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用机械装备农业,“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发展农机事业, 振兴农村经济,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最根本的标志。

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把大工业成果、自然科学和自然力引入农业生产过程,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转化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从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推进非农产业发展,也使现代生物技术由于有现代装备和工程技术手段支持而得以实施和进一步发展。

所以机械化发展必然推进现代化发展。

二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机械化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机械化的支撑。

发达国家大多在20世纪40-60年代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大体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70年代后先后实现现代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机械化是现代化的先行因素而不是同步因素,基本实现机械化的时间比基本实现现代化一般要早20-30年,农业现代化是在机械化基础上的更高级发展阶段。

二、农业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到社会大系统各个领域的协调与配合。

农业工程概论

农业工程概论

农业工程概论第一章农业机械化工程与现代农业装备1. 农业机械化定义:农业机械化——用机器逐步代替人、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的过程。

2. 试述农业机械化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1)对从事农业劳动力的解放与替代;2)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益,同时也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必需途径;3)农业机械化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的产出率;4)农业机械化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5)农业机械化不仅是农业的技术改造过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因此说,农业机械化在推动社会进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农业机械分类:动力机械、作业机械作业机械中讲了耕、种、收等机械,动力机械主要是拖拉机、内燃机、农用汽车等等。

4.现代农艺的定义:规范相关农业技术以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结合的技术与要求。

5.简述我国农机与农艺之间矛盾的主要表现方面。

农机与作物品种之间的矛盾;农机与作物耕作制度之间的矛盾,农机与作物栽培技术之间的矛盾;农机适用范围的有限性与农艺条件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农机功能的固定性与农艺规范的多变性之间的矛盾;农机作业效率的有限性与农事作业的适时性之间的矛盾;农机技术的时代性与农艺技术的传统性之间的矛盾等。

6.保护性耕作定义:在前茬作物收割后,不经土壤耕作或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的耕作技术。

7.保护性耕作的基本要点: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以松带翻、化学除草1.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机理:土壤水分的增加、土壤肥力的提高2.农业信息化定义:将各种信息化技术普遍应用于整个农业领域的生产、管理及服务的全过程,使农业生产高度信息化、智能化,从而极大地节约劳动成本、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过程。

3.数字农业定义:指在地学空间和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集约化和信息化的农业技术。

它是数字信息与智能农机技术相结合产生的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

4.GIS(农田地理信息系统)三个组成部分:数据库系统、空间分析系统和接口部分第二章农业生物环境工程与设施农业1.设施农业的定义:利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手段,通过现代设施,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气象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而进行有限生产的农业。

农业工程概论复习资料

农业工程概论复习资料

农业工程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物料旳临界速度:是指物料在垂直气流中处在悬浮状态时,该气流旳流速。

2、应力松弛:指物料忽然地变形到给定值并保持不变时,应力随时间变化旳函数关系。

3、物料旳平衡水分:物料旳水蒸气分压与干燥介质旳水蒸气分压到达相等旳状态,此时,两者水分互换到达动态平衡,物料所含旳水分即为平衡水分。

4、物料旳真实密度:物料旳质量与实际体积比,是物料内部成分、密度和水分等旳函数。

5、休止角:是衡量散粒物料摩擦特性和散落性旳重要指标,它是通过小圆孔从一定高度持续自流散落到水平面上所形成旳料堆母线与水平面间旳夹角。

6、砻谷机:重要用于稻谷脱壳,使稻谷成为糙米。

它与碾米机配套使用适于农村、城镇中小型粮食加工厂使用。

7、温室co2施肥:通过施用二氧化碳,在一定旳范围内提高叶片周围旳二氧化碳浓度,对菜叶、根菜、果菜及以其种子为收获对象旳作物均有明显旳增产效果。

8、喷灌:用水泵或借高度压头使水通过喷头喷入空气中形成小雨滴,再降到田间。

根据喷头旳构造,水以射流形式成旋转水束射出,在喷射过程中因与空气摩擦而分散成水滴,或以扇形或伞形水膜形式喷出,遇空气阻力而分散成水滴。

9、滴灌:灌前在田间布置安装有一系列滴头旳灌水管道,滴头安顿在作物根部附近,水引入管道后通过滴头以小水流或形成水滴流到作物根部附近土壤表面上,借重力渗透土壤。

10、渗灌:将水引入土壤中合适深度借土壤旳毛细管作用湿润土壤,灌前在田间地下一定深度预埋带细管旳管道,埋深根据土壤质地及作物根区土层深度确定,其原理是使表层土壤有足够旳湿润度,深层渗漏少。

11、尺寸减小:是对物料施加一定旳外力,破坏其分子之间旳联结力,是物料旳尺寸变小,已到达人们规定旳尺寸。

12、温室效应:用透明覆盖材料做外围护结短波辐射透入,是室内地面升温,并制止绝大部分地面长波热辐射透出构旳建筑,可让绝大部分旳太阳室内,起到一种保热升温旳作用。

这种可以让绝大部分短波辐射进入而制止绝大部分长波辐射透出以蓄热升温旳特点,称为“温室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系统工程的基本逻辑过程和方法
1969年,美国的学者霍尔(A· Hall)提出了系统“三 D· 维结构模型”
P206.图8-3 把系统工程工作按时间维、逻辑维、各分7个阶段, 形成平面交叉网络联系,用知识维说明所需要的学科 知识。 下面介绍的逻辑过程和方法,主要以逻辑维为基础 加以扩充。
系统描述——了解和认识所研究的系统。
(1)明确问题,建立层次结构——把影响因素分 成不同层次 P207.图8-5 (2)分层次建立判断矩阵——以矩阵形式表达每层 次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P207.A-B判断矩阵);
并且规定,Bi比Bj对A而言:
i 1 — —同等重要(含 j) 3 — —稍微重要 5 — —明显重要 7 — —很重要 9 — —极其重要
(※ 包括对象、工程装备/技术和管理等)。
§2 系统工程、农业系统工程
一、系统工程及其发展过程 是一般系统的组建和运行的工程技术。 (※ △ 系统工程——以一般系统为对象,为特 定目的对其进行规划设计、组织管理、试验评价 等一系列方法与技术。)
※ 工程——服务于某个特定目的的各项工作的总体。
1930年前后,贝塔朗菲(生物学家)通过生物学 的研究和观察,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各种表面极 不相同的领域(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着某种共 性。为系统工程的产生作了准备。
第八章 农业系统工程
§1 系统、农业系统、农业工程系统
一、系统概念
(一)系统—— 是由若干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部分组 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P198 系统的5个基本含义:
①整体目标和功能; ②系统的环境—— 影响系统目标与功能,但不受系统控制; ③系统的资源(组成)——
特别注意系统演化过程中能增长的资源(如人的智能) ④子系统及其活动、目标和功能—— ⑤系统的管理——
CI CR RI
P211.表8-4
其中,R· I是与判断矩阵的阶数n 有关的比例 系数
C· I为一致性指标。
CI
max n
n 1
式中: 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由判断矩阵(例如B)的特征矩阵(λE-B)的特征方程 ┃λE-B┃=0求解得。 按行列式展开, 令其为零
4、可控性——
指一些系统具有可控因素。 可控性是相对的。 某种状态
相对于 某种条件 选择不同的控制策略
某种时期
5、时序性—— 任何系统都是由若干个发展阶段组成的、动态
的过程系统。静态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
(三)系统分类
自然系统 1.按系统的生成划分 人工系统 复合系统
2.按输入输出内容划分 开放系统——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 封闭系统——仅有信息交换 孤立系统——没有信息交换
3.按系统与时间的关系分:
动态系统——时间t为独立变量,常用微分/差分方程表示 静态系统——系统状态常用代数方程表示 开环系统 4.按有无反馈划分 闭环系统 5.按可了解的信息量划分 见P201 图8—2
白色系统—信息为明确的(如学习) 灰色系统—部分信息为未知或非确知的 黑色系统—全部信息为未知或非确知的
※ 其他分类: 线性、非线性系统; 连续、离散系统;
确定状态、不确定状态系统
(四)系统科学体系——钱学森将其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 系统工程——实践应用;
第二层次:技术科学——
理论和方法(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等);
第三层次:基础科学——
系统学,研究系统的普遍属性、一般规律等; 第四层次:哲学基础— — 系统观(思想),研究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
包括三部分内容:
环境辨识
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
系统问题诊断
(一)环境辨识——对影响系统功能的环境因素 作出描述,以便扬长避短,发挥系统的潜力 ●P206.图8-4 农业系统的环境要素及其划分。 (二)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对系统现有结 构与功能作出描述。 ●以种植业系统为例: 结构—作物布局、要素的分布(水资源、、能源、劳 力、机械等) 功能—产出、效益等
w
A Bi
wBi
w
i 1
n
(i=1,2,••••••n),
Bi
具体情况见P209。表8—1
排序结果为:B3>B1>B2。
同理可得B-C三个判断矩阵的层次单排序。
w
B Ci
w B wC 2 : : B wCm
B C1

P209.表8-1
概念开发
1、实事求是——客观分析系统的现状、水平、 环境条件,既符合实际,又敢于创新;
2、集思广益——广泛参与,深入研究,多(方案) 中选优;
综观全过程——
即从系统的生成→系统服务→系统退出
把握好时机 时间长,性能好(可靠)
省时,成本低;
(二)概念开发的方法
(常见的创造技法有:模仿法,综摄法,检核表法, 例举法,形态法,集思广益法,评价变换法等)
※ 要求协调: ①特定的环境下,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结构; 具体例子 见P200 ②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层次性——自然界和社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 高级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层次 系统向上可逐层综合,向下可逐层分解。
※ 在研究具体的系统时,首先确定处于哪个层次, 然后根据需要确定向上向下所必须涉及到的层次。 “树木”——“森林”。
二、农业系统
农业——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
(※ 在国民经济中的农业,还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林业、渔业、和副业等)
农业系统——是自然再生产过程、社会发展过程、经济 再生产过程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复合过程系统。
(※ 即生态——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
△农业系统的功能——
通过人类的劳动,利用生物来转化和积蓄太阳能, 生产人们所需要的食物、工业原料和生物能源。 三、农业工程系统——是农业——工程的复合系统。
(i=1,2,••••••n),
(5)一致性检验——为了验证层次排序的有效性。 完全一致性(可以理解为所有专家的评定是完全一 致的):对于判断矩阵C,如果满足:
Cik Cij C jk
则说明判断矩阵C具有完全一致性。 实际中,得到完全一致是困难的,故一般用随机一 R 致性C· 来判定。 当C· R<0.1时,即符合要求。
n (4)层次总排序——即第三层次以下各 A i 层次的元素对第一层次总问题的重要性 w Bi wC 1 排序 i 1
w
A CP
n A i w Bi wC 2 i 1 : : A i w Bi wCm

P210. 表8-2、8-3
时间性 ××年,××年,××年…… 层 次 性
总指标 分指标 具体指标
(P212表8-5)
过程见 P212. 图8-7
(三)指标值的确定——定性、定量预测→分析、 比较、评价→确定。 ※ 对于农业系统(风险产业)应留有余地,且给出 置信区间。
35
36
三、系统综合——在系统目标指导下,综合应
用现有科技成就,通过创新,制定多个系统开发方 案(工程计划)的过程。核心任务是概念开发(后 面介绍)。 (一)系统综合的指导思想
同 样 方 法 , 可 以 得 到 判 断 矩 阵 。
B-C
1 b ji bij
P208
1.层次单排序(相邻两层次排序)——即根据第 k+1层各因素对第k层问题的重要性排序。 例如:Bi对A的问题的相对重要性可用向量 w Bi 表示:
wBi
w
A Bi
w A wB 2 w A B3
21
(三)系统问题诊断——在以上分析基础上,对照预期 目标和同类型系统,找出存在的问题,分主次、层次进 行排序。为解决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四)适用于系统问题诊断的方法 ※ 常见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SM),本书略。
另一种是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haira:ki] Process AHP)
1954年,与A.拉波包特等人一起创建一般系统论研究
会,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 贝塔朗菲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建立关于生命组织的机 体论,并由此发展成一般系统论。
1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初步框架,1945年在《 德国哲学周刊》18期上发表 《关于一般系统论》的文 章,但不久毁于战火,未被人们注意。1947年在美国 讲学时再次提出系统论思想。1950年发表《物理学和 生物学中的开放系统理论》。1955年专著《一般系统 论》,成为该领域的奠基性著作。60~70年代受到人 们重视。1972年发表《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
A B1
,且
w
i 1
3
A Bi
1
计算方法如下: ①、先计算中间值
wBi
(可以是
bij
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或最大特征根), 这里用几何平均值法。
wBi n M Bi
其中,M Bi
(i=1,2,••••••n), (i=1,2,••••••n),
b
j 1
n
ij
②对
wBi
进行规范化处理,得:
下面介绍两种:
1、模仿法:日本物理哲学研究所所长薮(sou) 内先雄,把人的创造活动分为两个阶段:
初期创造活动— —主要依赖于模仿; 。 后期创造活动— —进行再创造(独创)
※ 如将航天飞机固定在波音747上实行运输,是 模仿飞机携带炸弹;人工污水净化池通过培养细 菌来净化污水,是模仿海洋自身净化的原理等 2.综摄法——通过已知事物为媒介,将无关联的 普通知识要素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构想。遵循 的两个基本原则: 1.异质同化原则——如受伞尖撞击麦穗的启发,发 明了脱粒机 2.同质异化原则——如热水瓶用作冷藏瓶,台历变 为挂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