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上册要点1.细胞1.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3.细胞形态多种多样。

人体或动物体的多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植物细胞除这些结构外还有(细胞壁)4.草履虫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

(有孔虫)海洋单细胞生物。

5.不同生物,同一生物的不同部位,细胞是(不同)的。

6.观察细胞要用(显微镜),使用时要把显微镜放到桌子的(左上)方,用(右手)记录。

显微镜下我们看到洋葱表皮一个个小格子就是细胞。

2、像与不像1、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称为(遗传)。

2.同种生物(后代)与(亲代)之间,或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称为(变异)3.(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3.灭绝的生物1.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叫作(化石)2.(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历史)以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

4空气的成分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约占( 78% ),支持燃烧的(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等其它气体约占(1%)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人类的活动需要(空气),动物的生存需要(空气),植物的生长需要(空气)。

3、氧气的作用:答:氧气可以用于(1)生活:浴缸的增氧机;(2)航天事业:火箭的推进剂;(3)医疗:病人吸氧;(4)工业:炼钢、炼铁。

4、氮气的作用:答:氮气可用于医疗手术,制造氮肥,保护食品等。

5、二氧化碳的作用:答: 二氧化碳可用于制作碳酸饮料、制冷剂、提高作物产量、灭火剂等5、燃烧与灭火一、填空1.某种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作这种物质的(燃点)2.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达到可燃物的燃点)。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第1课细胞1.绝大多数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病毒无细胞结构。

2.细胞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最早观察到的,他看到的是一些死亡的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3.草履虫、有孔虫都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动物。

4.在显微镜下,洋葱表皮细胞是由一个个小格子组成的。

5.普通光学显微镜是由目镜、调焦螺旋、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组成。

6.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安放(2)对光(3)装片(4)调焦7.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相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相同,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不同。

8.动物细胞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

植物细胞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

9.细胞核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的调控中心。

10.细胞壁有保护细胞内部、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

第2课像与不像1.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称为遗传。

2.同种生物后代与亲代之间,或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称为变异。

3.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4.“种瓜的瓜,种豆的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遗传现象。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变异现象。

第3课灭绝的生物1.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者遗迹埋葬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叫作化石。

2.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历史以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们把层层叠叠的岩石层称为记载地球历史的万卷书,而把岩层中的化石称为书中的特殊文字。

3.现代生物与远古生物在外形上存在一定的共同特征,二者可能存在进化关系,也可能仅存在亲缘关系。

4.化石的意义和价值(1)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

(2)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

(3)可以还原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

5.恐龙灭绝原因有关恐龙的灭绝的学说有很多,目前较有影响力的是:天体撞击和火山喷发综合作用。

青岛版五上科学知识点考点全册

青岛版五上科学知识点考点全册

第一单元——认识光1、什么叫光源:本身发光的物体或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自然光源有,太阳、萤火虫、发光的水母;人造光源有正在发光的电灯,焰火,打开的手电筒等;注意:月亮,镜子不是光源2、光污染分为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采光污染。

3、怎样防治光污染:1、夜间注意控制照明亮度;减少使用反光的建筑材料,减少使用彩光等。

4、光给我们生活既带来了便利,又有一些弊端。

利是光可以取暖、照明、发电、医疗等;弊端是强烈的光可以灼伤眼睛、光污染等5、小孔成像是墨子和他的弟子做的实验。

这个实验证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6、立竿见影,皮影戏、阳光下我们能产生影子等现象都是说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方向是向四面八方传播。

实验一:研究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二:小孔成像光的反射1、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描写的现象是光的反射。

2、什么叫光的反射——光在空气中射向物体,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到空中。

3、我们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就看到物体了。

所以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光的反射。

4、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射的光越强。

5、一般的物体都能反射光。

反射的光也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一束光能被反射无数次。

6、我们如果想看到自己的后脑勺,需要两面镜子。

7、杯弓蛇影水中的倒影现象都属于光的反射。

8、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照镜子,水中的倒影,汽车的后视镜、马路上的反光镜等潜望镜的秘密1、哪些地方用到潜望镜——潜望镜用于低下掩蔽工事和潜水艇中。

2、潜望镜里的镜子是平面镜,制作潜望镜时至少需要2块镜片,放置时成45°角,并且两个镜片要平行。

潜望镜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34、制作潜望镜的过程彩虹的秘密1、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三棱镜能把阳光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不同颜色,形成彩色光带。

2、彩虹是怎样形成的——雨后,空气中悬浮着许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彩虹。

新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

新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光1课认识光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有自然光,如:太阳光、萤火虫光、水母光、闪电光等;人造光,如:电灯光、电焊光、霓虹灯光、激光等。

月球、地球、镜子不会发光,不是光源。

2、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方法(方案):①2000年前墨子及其弟子用小孔成像的实验证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激光笔、手电筒等打开就会发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③用直纸筒能够看见点燃的蜡烛,用弯纸筒不能看见点燃的蜡烛。

④当三个纸板上的小孔和手电光在一条直线时,能在后面的纸屏上看到手电筒的光点。

3、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光给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坏处。

好处:光能够照明、取暖、发电等,光有能量。

坏处:使用不当会造成伤害,如光污染。

4、光污染一般分为白亮污染、彩光污染、人工白昼三类。

5、怎样防止光污染?①夜间要注意控制照明亮度。

②减少使用反光的建筑材料。

③晚上行车尽量使用近光灯。

2课光的反射1、光从空气射向镜面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传播方向发生变化。

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到空气中。

一般物体都能反射光。

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看到物体。

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2、怎样看到自己的后脑勺?用两个平面镜,一个放在后边,一个放在前边。

调整角度,让后脑勺的光反射到后面的镜子上,再反射到前面的镜子上,最后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能看到后脑勺了。

3、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穿衣镜、后视镜、潜望镜、万花筒、弯道的反光镜、医生的额头镜等。

3课潜望镜的秘密1、潜望镜为什么能从低处看到高处的景物?潜望镜有上、下两面倾斜45度的平面镜。

地面上高处景物的光反射到上面的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的平面镜上,最后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所以我们在低处就能看到高处的景物了。

2、地下掩蔽工事、潜水艇用到潜望镜。

4课彩虹的秘密1、三棱镜能够把阳光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彩色光带。

2、彩虹是怎样形成的?雨后,空气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彩虹。

(完整版)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1.地球的结构好像鸡蛋一样,蛋壳相当于(地壳),蛋白相当于(地幔),蛋黄相当于(地核)。

2.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三层,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是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3. 位于地表的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

岩石的这种变化称为(风化)。

引起岩石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4.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矿产)。

5.煤、石油、天然气等属于(能源矿产),铁、铜等属于(金属矿产),石英、石膏等属于(非金属矿产)。

6.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信息。

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在科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7. 发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岩层断裂)。

8.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进行探索的。

9.模拟火山成因实验,番茄酱相当于(岩浆),土豆泥相当于(地壳)。

10.引起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地球内部的运动)、(自然力量)、(人的力量)等。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流水声是由(水振动)产生的,风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2.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任何声音都以(声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中耳)和(内耳)在头的内部,我们看不见。

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

中耳由(鼓膜)、(听小骨)等构成。

鼓膜是椭圆形的、透明的薄膜。

内耳由(耳蜗)等构成。

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5.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6.正常人耳朵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20000)赫兹。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汇总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汇总

一、填空1、地球可以划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

2、(地壳)是最外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

3、(地幔)主要由(硅)(铁)(镁)等成分组成。

4、(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5、科学家可以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进行探索研究。

1、地壳越住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岩浆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火山喷发有时会伴随发生(地震)。

2、火山分类有(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3、在火山模拟实验中,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

1、地下的(岩层)在压力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2、地震发生时,应立即(切断电源)、(可燃气源),打开(逃生出口)。

3、火山是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产生的。

1、位于(地壳表面)或(接近地面)的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岩石的这种变化称为(风化)。

(引起岩石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2、地表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风化)作用。

3、卵石是(岩石)经过风化,受到(水流冲击)和(相互摩擦)所形成的。

4、卵石都具有形状是(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的共同显著特征。

1、岩石由(矿物)组成,(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矿产)。

2、煤、石油、天然气等属于(能源)矿产,铁矿石、铜矿石等属于(金属)矿产,石英、石膏等属于(非金属)矿产。

1、(化石)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它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在科学研究上有重要作用。

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点,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等。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 生物学部分
- 植物的生长过程:从种子的萌发到开花结果,包括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

- 动物的分类:根据动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将动物分为不同的类别。

- 生态系统的概念:描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

2. 物理学部分
- 力和运动:介绍了力的基本概念,如重力、摩擦力等,以及力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

- 简单机械:探讨了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 光和声:解释了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以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3. 化学部分
- 物质的组成:介绍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化学反应: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 物质的性质:探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密度、溶解性、酸碱性等。

4. 地球科学部分
- 地球的结构:介绍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 地球的运动:解释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和产生的现象,如昼夜更替和季节变化。

- 自然灾害:讨论了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和预
防措施。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对自然科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为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这些知识也能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知识点青岛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知识点青岛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知识点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知识点青岛版是指青岛市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识点总结。

在五年级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一系列与生活经验相关的科学知识,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对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章:物体的反射1. 光的传播和消失:- 光的传播方式:光是由光源发出的,经过直线传播到达物体或者视线方向上。

- 光的消失和阻隔:当光线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被阻隔而无法继续传播。

2.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现象:当光线遇到光滑的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线从物体表面弹回。

- 法则:光线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角和反射角都是与法线的夹角。

3. 镜子反射:- 光镜的反射特点:光线在镜子上反射后会形成像,像的位置与物体和镜子的位置有关。

- 平面镜的反射规律:平面镜的反射特点是成像与物体形状相似、左右颠倒。

第二章:物体的折光1.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现象: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光线会改变方向。

- 折射规律:光线通过两种介质边界时,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由折射定律决定。

2. 凸透镜:- 凸透镜的性质:凸透镜有放大和减小物体的作用,能够使物体形成不同位置和性质的像。

-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对于凸透镜,平行光线经过折射后会汇聚到一点,这个点称为焦点。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1.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因素组成的。

-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和物种的相互关系组成。

2. 环境保护:- 资源的合理利用:我们应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浪费和破坏。

- 环境保护意识:我们应当重视环境保护,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保护我们珍贵的地球家园。

第四章:电流与磁力1. 电流和电路:- 电流的概念: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传导过程。

- 电路的组成:电源、导线和负载是一个完整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梳理1、(1)地球部可以划分为三层,从外向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其中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在它的下面是地幔,主要有硅、铁、镁等成分组成,它的核心部分叫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2)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部的情况进行探索。

地震波能够向四面八方传播,有的可以一直传到地心。

地震总是发生在地壳这一层,有时还伴随着火山喷发发生。

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科学家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监测地震的仪器,叫地动仪。

2、(1)将盛有红色热水的玻璃瓶用细线悬吊着放入水槽中的冷水中,你会发现红色热水会溢出来。

(2)在模拟火山成因的实验中,番茄酱相当于岩浆,土豆泥相当于地壳。

用酒精灯加热,发现番茄酱从土豆泥中喷了出来。

(3)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岩浆像烧融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省市,发生里氏7.8级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

3. (1)在模拟地震成因的过程中,竹片和毛巾相当于岩层。

(2)地下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

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4. (1)位于地球表面的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岩石的这种变化称为风化。

引起岩石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2)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碰撞、摩擦,逐渐失去棱角形成卵石。

(3)通过卵石形成的模拟实验发现,卵石的形成主要与水有关。

5、(1)岩石由矿物组成,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矿产。

常见的矿产有石英、石墨、滑石、金刚石等。

(2)煤、石油、天然气等属于能源矿产,铁、铜等属于金属矿产,石英、石膏等属于非金属矿产。

(3)煤既可用作燃料,也可用于制药、制杀虫剂、制消毒剂。

(4)为了保护矿产资源,我国颁布了《矿产资源法》。

我们可以开发哪些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能、地热能。

6.(1)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越来越大。

(2)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在科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是通过化石来了解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信息。

(3)引起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和人类活动。

(4)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科学家在这个地方发现了一些远古时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个区亿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

7.(1)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喜鹊的叫声,风声,汽车的喇叭声、雷声等构成了奇妙的世界。

(2)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

(3)各种物体,只要振动,就必然发出声音。

若想让声音停止,必须让物体停止振动。

8、(1)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物体振动发声时,形成了声音的(波浪),叫做声波。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就像石子投入水中形成的水波一样,一圈一圈地向周围扩散,并逐渐消失。

(3)制作简易时,使用铜线做线,效果会更好一些。

9.(1)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耳三部分,在头的部的是中耳和耳两部分,我们看不见。

(2)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中耳由鼓膜、听小骨组成,鼓膜是椭圆形的,半透明的薄膜,是耳由耳蜗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3)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4)耳朵是人体的听觉器官,如果受到伤害,人的听力就会下降,甚至丧失。

10.(1)声音的高低,我们称为音调。

(2)声音有大小和音调的高低的不同。

(3)打锣时/敲打鼓面时,用力大发生的声音大,用力小发出的声音小;压锯条时,锯条伸出桌面长时音调低,伸出桌面短时音调高。

(4)正常人耳朵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20000赫兹。

当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超过一定的频率,即高于人耳听觉上限时,人们使听不到了,这样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5)振动频率在20赫兹以下的的声波叫次声波。

次声波自被发现以来,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定向导航等。

11. (1)根据声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声音一般可分为乐音和噪音。

(2)噪声与污水、废气、垃圾被称为污染环境的四大公害。

(3)我们周围有许多噪声,如:汽车鸣笛声、飞机声、广场舞音乐等。

这些噪声有的妨碍人们休息,有的使人心情烦躁。

(4)控制、清除噪声的措施有植树造林、将噪生源和生活区隔开、改进设备和工厂。

单元活动(1)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

(2)铃声响了,校园里各处的同学都能听到。

这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3)物体振动发声时,形成了声波,就像石子投入水中形成的水波一样。

(4)在宇宙飞船中,宇航员之间交谈要靠无线电。

这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听到巨大声响时要口,以免真破鼓膜;鼻、咽发生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

(6)次声波自被发现以来,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

(7)根据声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声音一般可分为乐音和噪音。

12.(1)人们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星空,把星空划分为很多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

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

(2)秋季北方天空中最醒目,最重要的星座是大熊座。

它的标志是由七颗星组成一个勺子的形状,这就是著名的北斗七星,俗称勺子星。

(3)仙后座是秋季星空中一个耀眼的星座。

这个星座中的五颗亮星构成一个“M”形,(或“W”形),好像一位美丽的王后坐在宝座上。

(4)在我们居住的地区观察北天星空图时,纸的上方为南,下方为北,左为西,右为东,观察南天星空时,纸的上方为北,下方为南。

左为东,右为西。

(5)秋季时,北斗七星的勺柄指向西。

(春夏秋冬——东南西北)13.(1)冬季上半夜,在南天最引人注目的是猎户座。

在“猎人”的两个肩膀、左脚、右脚部位,有四颗亮星组成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在“猎人”的腰带部位,有三颗比较亮的星,斜着排成一排。

这七颗亮星是识别猎户座的明显标志。

(2)冬季星空,从猎户座“猎人”腰部的三颗亮星向东南方向看去,全天最亮的恒星就是天狼星。

(3)随着时间的推移,星座逐渐西移,东方升起新的星座。

(4)天狼星属于大犬星座。

三单元单元活动(1)在北方,秋季星空的代表星座是大熊座和仙后座。

冬季星空的代表星座是猎户座。

(2)猎户座的明显标志是七颗亮星。

在“猎人”的腰带部位有三颗比较亮的星,斜着排成一排。

(3)秋季星空中,可利用大熊座寻找北极星。

(4)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观察北斗七星,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变化的,但七颗星的位置是不变的。

14.(1)木材具有易燃烧、不易导电、不易传热等特点。

(2)像棉花、木材、竹子、煤、石油等非人工合成的材料,称为天然材料。

像塑料、人造革、人造纤维等人工合成的材料,称为人造材料。

(3).木材是天然材料,在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利用木材做家具、造桥、盖房子等我们要珍惜木材。

把一根木材横截,中间一圈圈的印痕称为(年轮)15.(1)纸发明以前,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后来又用竹简和木简做书写材料。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2)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东汉时期,由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

(3)牛皮纸具有光滑、较硬、吸水性差等特点;宣纸具有粗糙、较软、吸水性强等特点。

(4)我国每产一吨纸,需耗水100立方米,而国外每吨纸仅耗水10-20立方米,甚至低于10立方米。

(5)早在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就有人用植物纤维造纸。

(6)纸质不同,光滑程度、吸水能力、软硬程度、透明程度等方面也不同。

16.(1)中国是世界上出口陶瓷最早的国家,素有“瓷国”美誉。

许多国家将“陶瓷”作为中国的代名词。

(2)陶瓷具有易碎、耐高温、不导电、耐腐蚀等特点。

(3)用陶瓷做飞机上的隔热材料,是利用陶瓷耐高温的特点;用陶瓷做下水管道,是利用它耐腐蚀的特点;利用陶瓷作绝缘材料,则利用了它不导电的特点。

17(1)金属具有金属光泽、易导电、易传热、延展性等特点。

(2)金属一般来源于金属矿产的提炼加工,二是来源于废旧金属的再回收。

(3)用金属材料制作电线,说明金属容易导电。

用不锈钢、铝等材料制作炊具,利用了金属易传热的特点。

铁锨、锄头等农具,利用了金属的有延展性打制而成。

用金、银做首饰,是因为它们具有漂亮的金属光泽。

(4)金属矿石是不可再生材料,金属是可再生材料。

(5)航天、塔吊、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方面都要用到金属。

18(1)玻璃具有不易导热、不导电、易碎、不燃烧等特点。

塑料具有不易导热、不导电、易燃烧、透明度差等特点。

(2)玻璃和塑料都属于可再生材料。

19(1)给物品分类,可以按是否使用了天然材料或人造材料的标准来分,也可以按是否使用了按再生材料、不可再生材料的标准来分。

(2)烧杯是用玻璃制成的。

纸杯是用纸制成的。

高压锅是用金属制成的。

塑料桶是用塑料制成的。

轮胎是从橡胶中提取原料制成的。

四单元活动(1)材料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大类。

棉花属于天然材料,塑料属于人造材料。

(2)航天飞机的隔热材料一般是人造材料。

(3)国务院办公厅我国从《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围禁止生产和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

20. (1)洗过的衣服会变干,这是因为衣服上的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2)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

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蒸发面积、风速等因素有关。

(3)晴雨计利用了盐水浸泡过的干棉球,容易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气的原理进行工作,当棉球一端低于另一端时,预示着可能会下雨或阴天。

(4)从游泳池中出来时身上会感到冷,这是因为蒸发需要吸收人体的热量。

21. (1)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部出现大量气泡。

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面后放出大量蒸气。

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汽化,这种现象叫做沸腾。

如继续加热,液体为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2)常温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22.(1)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2)水在凝结的过程中放出热量。

23. (1)水结冰时的温度就是水的冰点。

(2)寒冷的冬天放在室外结了冰的衣服也会慢慢变干。

衣服里的水经历了两种变化。

一是衣服上的冰先融化成水。

然后再变成水蒸气;二是衣服上的冰直接变成水蒸气。

(3)水在自然界有冰、水、水蒸气三种不同的形态,冰融化水蒸发要吸收热量,水结冰、水蒸气变成水要释放热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