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
2024年秋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22.《居室甲醛哪里来》教学课件

《材料的性能》-居 室 甲 醛 哪 里 来
青岛版《科学》
材料准备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活动过程 活动一:测一测,居室内的甲醛含量超标吗?
检测居室内甲醛是否超标的方法
活动过程
介绍甲醛测试剂
活动过程 用甲醛测试剂测试一下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注意: 1.按包装盒上的使用方法操作,做好实验记录。 2.不要将检测剂与皮肤接触,如果检测剂不慎入眼、口等器官,请立即用清水冲 洗。
活动过程
甲醛的藏身之处
活动过程 活动三:怎样降低居室中的甲醛浓度?拓展活动拓展活动
让科学流行起来
3.实验的每个步骤要等待很长时间,在此过程中可以先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4.检测后的废弃液体可倒入下水道,包装可随一般垃圾处理。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二:居室内的甲醛从哪里来?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总结:装修、装饰房屋时,如果大量使用含有甲醛的材料,会 使室内空气受到污染,危及人的身体健康。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技能测试试题及评分标准和实验报告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技能测试试题及评分标准和实验报告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技能测试试题及评分标准和实验报控告a、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技能测试题(基本实验)实验1实验目的:探究卵石的成因实验设备:罐子、烧杯、碎砖和水实验步骤:将部分碎砖块放入广口瓶中,在瓶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手堵住瓶口用力摇晃一段时间,然后将碎砖块取出,观察碎砖块的变化。
实验现象:破碎的棱角逐渐变圆。
实验结论:瓶中的碎砖块在被水流的搬运过程中,经水流的冲击,相互之间的撞击、摩擦,逐渐失去棱角,会慢慢变圆。
实验2实验目的:证明空气能传播声音实验设备:两支蜡烛、一盒火柴、小鼓和鼓槌。
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固定在桌面上,一支放在鼓前面,另一只放在较远处作为对比。
2.击鼓,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敲鼓时,蜡烛的火焰会随着鼓皮的振动而振动,离鼓近的蜡烛火焰振动的幅度大,离鼓远的蜡烛火焰振动的幅度小。
实验结论: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实验3实验目的:探究陶瓷的特点实验设备:陶瓷碎片、木槌、干电池、电线、灯泡、酒精灯、铁夹子、白纸。
实验步骤:1、用木槌敲击陶瓷片,看是否易碎。
2、将陶瓷片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3.手里拿着一块大陶瓷片,在酒精灯上燃烧,看看它是否传热和燃烧。
4.用陶瓷片的边缘在白纸上画画,看它是否锋利。
实验现象1、用木槌敲击陶瓷片,陶瓷片碎了。
2、将陶瓷片连入电路中,小灯泡不亮。
3.发现陶瓷不燃烧,传热能力差。
4.用陶瓷刀片划伤白纸,发现白纸被划伤。
实验结论:陶瓷易碎、不导电、不燃烧、不易传热,边缘很锋利。
实验四目的:探讨金属的性质实验器材:粗铜线、铝线、铁丝、纱布、铁锤、干电池、电线、小灯泡、烧杯、热水。
实验步骤:1、用纱布在各种金属丝的表面上磨一磨,观察金属丝的表面是否有光泽。
2、将金属丝连入电路,看小灯泡是否发亮。
3、用跌锤敲击金属丝,看金属丝有何变化。
4.将电线的一端放入热水中,感受电线是否能传热。
实验现象:1、用纱布在各种金属丝的表面上磨一磨,发现金属丝的表面有光泽。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实验操作

2、给气球吹足气,松开手后观察。
3、把泡沫小球放在水槽中,用杯子向水槽中倒水,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发现水中有波纹,水珠溅起。
2、会听到声音,是空气在振动。
3、发现水槽中的泡沫小球随着水流在动,听到声音。
实验结论
1和2说明:固体振动时产生声音。
3说明:气体振动时产生声音。
实验现象
1、烧杯内壁上逐渐积满了小水滴,而逐渐变大,从烧杯口滴下形成雨。
2、瓷盘下有许多小水滴,小水滴越集越多,滴下形成雨。
实验结论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多了形成雨。
(十六)
实验名称
雾的形成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
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平底烧瓶、带胶塞的玻璃管,玻璃杯、冰块
实验方案
1、用酒精灯给烧瓶里的水加热,使水沸腾,观察玻璃管口冒出的气体。
陶瓷、碎瓷片、木锤、小刀、酒精灯。
实验方案
1、将陶瓷片砸开,观察断裂面。
2、用断裂面来切割纸观察其锋利程度。
3、将陶瓷片放在火上烧,观察陶瓷的耐火性。
4、检验导电性
实验现象
1、陶瓷坚硬、易碎
2、陶瓷断裂面锋利
3、陶瓷耐高温
4、陶瓷不导电
实验结论
同现象
(十)
实验名称
金属的特点
实验器材
各种金属制品、烧杯、热水、勺子、小刀、锤子、钉子、木头、导线、电池、酒精灯
2、用放大镜观察木块上的花纹,比较花纹的形状、纹络粗细
3、用小刀刻木头、用指甲刻画木块,探究木块的软硬程度
4、将木块放入水中,看沉浮现象。
5、检验木头的导电性。
实验现象
1、木头易燃烧。
2、木头有年轮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15材料的漂浮能力青岛版五四制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15材料的漂浮能力青岛版五四制漂浮能力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中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本教案将以青岛版五四制的《科学教材》第五单元为基础,设计一堂关于材料的漂浮能力的课程。
本次课程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加深对材料漂浮能力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材料的漂浮是由于密度不同造成的。
2. 掌握用水的密度来判断材料是否能够漂浮的方法。
3. 学会观察实物、进行实验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不同材料漂浮能力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 青岛版五四制的《科学教材》2. 实验所需材料:水杯、自来水、几种不同性质的材料(例如纸、塑料、木头、铁块等)3. 实验器材:天平、水桶、滴管、计时器等4. PPT或黑板、彩色粉笔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材料的漂浮情况,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材料会漂浮在水上,而有些材料会沉到水底?”引发学生思考。
步骤二: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讲解材料的密度和漂浮原理,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密度是指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用来判断物体是否会漂浮。
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它将能够漂浮在水上;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它将会沉入水中。
步骤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随机选择一种材料,并记录下它的名称和外观特征。
2. 实验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一杯水和所选择的材料。
3. 实验步骤:a. 将杯子里的水倒满,并记录杯子中水的体积。
b. 将所选择的材料轻轻放入杯子里,观察它是否浮在水面上。
c. 记录实验结果,包括材料的浮沉情况和水的体积变化。
4. 实验数据分析:老师带领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材料的密度,以及漂浮的原因。
步骤四:讨论和总结(15分钟)1. 整理实验结果:每个小组向全班呈现他们的实验数据,并总结漂浮的规律。
2. 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材料的漂浮能力不同,以及如何判断一个材料是否能够漂浮。
五四制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四五年级实验指导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5、我们的营养【实验名称】:检验脂肪、淀粉、蛋白质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方法。
【实验器材】烧杯、水、淀粉、玻璃棒、碘酒、滴管;馒头、米饭;白纸、瓜子;镊子、酒精灯、瘦肉。
【实验步骤】(一)检验淀粉实验1、把少许淀粉放在烧杯内,加一点水,用玻璃棒搅拌成淀粉状糊。
2、用滴管吸入碘酒,在淀粉糊中滴入2—3滴碘酒,淀粉糊变成了蓝色。
3、把少量米饭放在硬纸板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2—3滴碘酒,观察到米饭变成蓝色。
4、用滴管再向馒头上2—3滴碘酒,观察到馒头变成蓝色。
【实验结论】米饭、馒头中含有淀粉。
【实验原理】淀粉遇到碘酒变蓝色。
根据这一特性,可用来检测食物里是否含有淀粉。
(二)检验脂肪实验把花生、瓜子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在白纸上留下了淡黄色、半透明状的油渍。
【实验结论】花生、瓜子中含有脂肪。
(三)检验蛋白质实验把瘦肉切成条状,用镊子夹一细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过一会儿闻一闻,会闻到一股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
【实验结论】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是蛋白质被烧的气味。
说明瘦肉含有蛋白质。
【实验说明】区分油渍和水渍油渍:发黄、半透明;水渍:原纸色、不透明。
【注意事项】在做脂肪实验前先让学生观察水滴到纸上的特点,以便区分油渍和水渍。
☆6、食物到哪里去了【实验名称】:唾液的消化作用的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材料】:两支试管、淀粉液、37℃的温水、水槽、滴管、碘酒。
【实验步骤】:1.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其中一支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
2.将两支试管放入37℃-40℃的温水中。
3 .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滴入2-3滴碘酒。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呈现蓝色。
【实验结论】唾液有消化淀粉的作用。
【注意事项】:1.保持试管的水温在37℃左右,唾液发挥正常的消化作用。
2.加入碘酒后摇匀。
【链接】:1.由于淀粉具有遇到碘酒变蓝的性质,所以没加唾液的试管中淀粉变蓝。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汇总 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实验一:假期里,爸爸带着小军外出旅游,他们来到了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在那里小军看到神奇独特的火山群,于是小军疑惑的问爸爸:火山是怎么形成的?请试着帮爸爸给小军解答一下,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火山的形成可能和地下的压力有关我的方案:1.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番茄酱从土豆泥中喷出来,也就是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我的发现: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我的结论: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缝向上升,在地壳比较薄弱的部位或者地壳裂缝距地壳较近处,上升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
实验二:“地震”一词,让人触目惊心,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试想一下地震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地震是由于地下岩层发生破裂产生的我的方案:1.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到桌子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我的发现:1.通过挤压,在压力作用下,毛巾成了褶皱状。
2.木棍折断时发出“啪”的声音,同时手有强烈的震感。
我的结论: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
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震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实验三:一天,小明和小军在溪边玩耍,小明对小军说:“你发现没有,这里的石头都是圆的,和路上的石头不一样,路上的石头有棱角。
”小军看后连连点头,但是却疑惑不解。
请你帮他们解答一下,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可能是由于水的冲刷和石头互相碰撞的结果我的方案:1.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记录簿

实用文档青岛版五年级科学实验操作流程一、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实验时间】2013年9月4日【制作目的】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
【制作材料】各种材料的橡皮泥。
【制作步骤】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状,代表地核。
2、用橘红色的橡皮泥在黄色球形的外面在再保卫围一层,把黄色的球形裹起来,代表地幔。
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红色的橡皮泥外层包围一层,代表地壳。
这样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就制作好了。
【温馨提示】1、注意各个橡皮泥圈层的厚度2、可将球状模型切开,展现剖面,以便观察【整理器材】把橡皮泥分类整理存放备用。
二、模拟火山喷发试验【实验时间】2013年9月9日【实验目的】通过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探究火山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实验器材】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
【实验步骤】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儿观有什麽现象发生【实验现象】番茄酱受热后沿洞口四周外溢。
实验结论】火山成因推想:地壳深处的物质被高温熔化成岩浆,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沿着地壳的裂缝向上升,形成火山喷发【温馨提示】1、土豆泥不能稀软,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2、不要让学生用手触加热过的番茄酱,以免烫伤。
【整理器材】把废物放进废物桶,器材归位放置。
实用文档三、地震模拟实验(演示)年9月11日【实验时间】2013 【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地震现象,认识地震的危害。
【实验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
【实验步骤】、在纸箱上画上街道的图形。
1 、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用小木块垒成楼房,2 、在纸箱底部敲击,使楼房倒塌。
3 、根据楼房倒塌情况,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4 【实验结论】地震的危害性很大。
【整理器材】器材归位。
四、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9月11日【实验时间】2013年【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器材做地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记录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实验操作流程一、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实验时间】2013年9月4日【制作目的】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
【制作材料】各种材料的橡皮泥。
【制作步骤】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状,代表地核。
2、用橘红色的橡皮泥在黄色球形的外面在再保卫围一层,把黄色的球形裹起来,代表地幔。
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红色的橡皮泥外层包围一层,代表地壳。
这样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就制作好了。
【温馨提示】1、注意各个橡皮泥圈层的厚度2、可将球状模型切开,展现剖面,以便观察【整理器材】把橡皮泥分类整理存放备用。
二、模拟火山喷发试验【实验时间】2013年9月9日【实验目的】通过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探究火山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实验器材】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
【实验步骤】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儿观有什麽现象发生【实验现象】番茄酱受热后沿洞口四周外溢。
实验结论】火山成因推想:地壳深处的物质被高温熔化成岩浆,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沿着地壳的裂缝向上升,形成火山喷发【温馨提示】1、土豆泥不能稀软,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2、不要让学生用手触加热过的番茄酱,以免烫伤。
【整理器材】把废物放进废物桶,器材归位放置。
三、地震模拟实验(演示)【实验时间】2013年9月11日【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地震现象,认识地震的危害。
【实验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
【实验步骤】1、在纸箱上画上街道的图形。
2、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用小木块垒成楼房,3、在纸箱底部敲击,使楼房倒塌。
4、根据楼房倒塌情况,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实验结论】地震的危害性很大。
【整理器材】器材归位。
四、地震成因模拟实验【实验时间】2013年9月11日【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器材做地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实验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实验材料: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
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注意事项:1、土豆泥尽量摊得薄一些。
2、加热时间需要10多分钟,引导学生耐心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注意事项:使用的筷子韧劲不要太大,注意安全。
实验3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实验材料: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水变浑浊了,水中有一些砖屑;碎砖块变小了,棱角变光滑了。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注意事项:1、砖块尽量要小一些,棱角鲜明一点。
2、要用比较长的时间。
实验4 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实验材料:酒精灯、页岩、燃烧钳、水。
实验步骤: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
2、加热岩石后把它放入水中。
反复几次,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掉碎屑。
实验结果: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注意事项:1、岩石最好选择易碎的页岩。
2、要用冷水做实验。
实验5 声音的产生实验实验要求:能用典型材料发出声音,看到它在振动。
一般实验分三种物态。
固体:音叉被敲响后,音叉发音,手感到振动或立即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和波纹;手敲鼓和锣会感到振动。
气体:用吹满气的气球,松手时有声音,这时看到气球口振动或嘴吹小瓶,会听到声音,看瓶内小塑料泡沫在振动。
液体:用烧杯来回倒水时有声音,水面在振动;往水中投东西或搅动,水也发出声音,同时水面在振动。
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绿豆、音叉、烧杯、水实验步骤: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2、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敲鼓,观察现象。
3、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皮筋在振动。
2、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
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震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注意事项:敲音叉时手不能握住音叉。
实验6、声音的传播实验材料:闹钟、塑料袋、水槽、水、玻璃钟罩、抽气机实验步骤: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把闹钟放在真空的玻璃钟罩内是否能听到声音。
2、用手指轻轻挠桌面或桌腿,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时听到声音吗?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在水槽中;将耳朵贴在水槽上,你能听到声音吗?实验现象:除了在真空玻璃钟罩内听不到声音外,其余都能听到声音。
实验结论: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注意事项:将耳朵贴在桌子上时,要堵住另一只耳朵,一定不能用力敲击桌子,以免损伤耳朵。
实验7 制作简易电话实验材料:棉线、火柴、纸杯实验步骤:1、在纸杯底上打一个小孔,将棉线由此小孔穿过,在杯内一端的棉线捆一根火柴棒。
2、棉线的另一端如上法穿过一个纸杯。
3、一个同学对着纸杯说话,另一个同学把另一个纸杯贴在耳朵上。
看能否听到声音。
实验现象: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
注意事项:活动时,将棉线拉紧。
实验8 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实验材料:纸筒、橡皮膜、火柴、细线、小镜子实验步骤:1、纸筒去底当外耳道;纸筒的一端蒙上橡皮膜,绷紧后固定,当做鼓膜;把火柴棒固定在橡皮膜中央。
对着镜子说话,观察火柴棒的变化。
2、将橡皮膜扎破,在对着镜子发出声音,观察火柴棒的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1、声波通过纸筒传到橡皮膜上,引起振动,带动着火柴棍跳动起来。
2、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动,不能带着火柴棍跳动。
注意事项:橡皮膜一定要绷紧。
实验9 声音大小与什么有关实验材料:鼓、碎纸屑、木梳、硬纸片。
实验步骤:1、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敲击由轻逐渐加重,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
2、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仔细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1、响度越大,纸屑跳动越高,说明振幅越大声音越高。
2、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波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说明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实验10 制作观星箱(第12课秋季星空)实验材料:较大的盒子、线、胶带实验步骤:1、将盒子去掉盖,用线编出大小一样的网格,用胶带固定。
2、在盒底挖一个小洞,作为观星孔。
注意事项:放在便于观察的位置,并固定。
实验11 研究木材特点的实验实验材料:各种木材、锤子、放大镜、酒精灯、镊子、小刀、电池、导线、小灯泡、水槽等。
实验步骤:1、用酒精灯烧木材,看哪种容易燃烧。
2、用放大镜观察木材的花纹,比较花纹的形状和花纹的粗细。
3、用小刀刻木材,比较软硬。
4、将木材放在水中,看木材的浮沉现象。
5、把不同的木材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实验现象:1、木材易燃2、木材有花纹(年轮等)3、木材软硬程度不同。
4、木材有沉有浮。
5、干木材不导电,湿木材有较弱的导电能力。
注意事项:使用刀子和电时要注意安全。
实验12 研究纸的吸水性实验实验材料:长宽厚相同的各种纸、胶水、尺子、水槽、水。
实验步骤:1、将各种纸条依次粘在尺子上。
2、把尺子水平放在水槽上方,使各种纸同时浸入水中。
观察哪种纸爬升的水渍高,哪种纸的吸水性好。
实验结论:不同纸的透光性、吸水性、坚硬程度、粗糙成都等有所不同。
注意事项:要通过对比实验来研究。
实验13 研究陶瓷特点的实验实验材料:各种陶瓷、锤子、小刀、酒精灯、镊子、白纸、放大镜、电池、导线、小电珠、火柴、水槽、木头、铁丝、铜丝、冷热水等实验步骤: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
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软硬。
3、放入水槽,看浮沉。
4、放入热水,看是否传热。
5、把陶瓷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6、从高处扔下,看是否易碎。
7、用陶瓷碎片切纸。
实验现象及结论:陶瓷不易燃,硬度较大,不能浮在水面上,不容易导电,不容易传热,易碎,碎片很锋利。
注意事项:不要让碎片划破手。
实验14 研究金属的特点实验材料:铁铜铝等金属、小刀、导线、电池、小电珠、酒精灯、放大镜、玻璃杯子、锤子、木条、陶瓷等。
实验步骤: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
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软硬。
3、放入热水,看是否传热。
4、用砂纸打磨,看是否有光泽。
5、把金属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6、从高处扔下,看是否易碎等等。
实验结论:金属不易燃,硬度较大(有些金属较软),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导电,不易碎等。
注意事项:小心用火。
实验15 研究玻璃与塑料的实验实验材料:相同厚度与大小的玻璃和塑料、酒精灯、镊子、天平。
实验步骤:1、用天平分别称量相同厚度与大小的玻璃和塑料。
2、分别透过玻璃和塑料看书上的字。
3、让玻璃和塑料在同一高度落下。
4、用镊子夹着玻璃和塑料在火上烧实验现象:玻璃比塑料重、透明度好、易碎、不易燃烧。
注意事项:小心碎玻璃扎到手。
实验16 废旧材料制作工艺品实验材料:易拉罐、树根、铅笔花等任选一样。
实验步骤:制作美化生活的工艺品。
实验结论: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提高同学们对各种材料的认识能力。
实验17 水蒸发时吸收热量实验材料:温度计、支架、棉纱、表。
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浸入水中,记录这时的温度。
2、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实验现象:温度计液泡上的水蒸发时,温度在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注意事项:水温要接近室温,实验过程中不要用手接触温度计液泡。
实验18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材料:瓷盘、湿巾、支架、酒精灯、火柴、水。
实验步骤:1、两个同样的瓷盘,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一个放置在桌面上,一个放在火上加热。
观察哪个蒸发的快。
2、两块同样大的湿巾,一块展开,一块折叠两次,观察哪块蒸发的快。
3、两块同样大的湿巾,一块放在阴凉处,一块放在通风处,观察哪块蒸发的快。
实验结论:加热、增大蒸发面积、有风都可以加快蒸发。
注意事项:要通过对比实验进行研究。
实验19给水加热水温的变化实验材料:铁架台、圆底烧瓶、酒精灯、温度计、彩笔、表实验步骤:1、在铁架台的铁圈上放一个盛水的烧瓶。
2、吊一个温度计,使液泡刚刚浸入水中。
3、用酒精灯加热,记录水温的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水的温度在不断增高,达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不会再升高。
随着给水加热时间的延长,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水里会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会很快从水面冲出。
当将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沸点)时,水不停翻滚,不断减少,水的温度不再上升。
注意事项:实验中,要注意温度计液泡不要触到烧杯壁和杯底,且要完全浸入水中。
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
实验20水蒸气凝结的条件实验材料:两个玻璃杯、两块玻璃片、酒精灯、铁夹、火柴、热水实验步骤:1、把两个玻璃杯装上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水。
2、将其中一块玻璃片用酒精灯均匀加热。
然后将两块玻璃片同时盖在烧杯上。
实验现象:冷玻璃片上会出现小水珠,热玻璃片上不会出现小水珠。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注意事项:使用同样多的热水,同时盖玻璃片。
实验21测定水的冰点实验材料:大烧杯、试管、温度计、冰块、食盐。
实验步骤:1、在大烧杯内放入冰块,倒入适量浓食盐水。
2、把装有一小半水的试管放入大烧杯中。
3、仔细观察试管内水的变化,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水温。
实验现象及结论:试管内水的温度越来越低,水慢慢结冰。
水结冰时的温度为零摄氏度。
这就是水的冰点。
注意事项:特别记录结冰时的温度。
实验22 模拟雨的形成(一)实验材料:烧瓶、带玻璃弯管的橡胶塞、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碟子。
实验步骤:1、在烧瓶里装1/3的水,用橡胶塞塞住,装在铁架台上;另一个铁架台上倒放一个烧杯,玻璃弯管出口正对烧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