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和练习
谏太宗十思疏_知识点

文武并用
3、倒装句:
A宾语前置:
则思知足以自戒
(2)则思谦冲而自牧
(3)则思三驱以为度
状语后置:
(1)戒奢以俭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C、定语后置
(1)居域中之大
【值得关注的成语】
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难和困难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归类
【文学常识】
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4、择善而从: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固定搭配】
岂……乎?难道……吗?
况……乎?(更)何况……呢?
《谏太宗十思疏》内容理解
主旨
当时的唐朝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国家的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频上奏疏,劝谏唐太宗。
1、貌恭而心不服
貌:表面上;心:在心里
D、名词作动词
1、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E、动词作名词
1、诚能见可欲欲,想要的东西
2、将有作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的事情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儒将魏徵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谏论文章。
该文通过十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对唐太宗的统治政策和自身修德提出了批评和建议。
以下是《谏太宗十思疏》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亲征和勤王:魏征认为太宗的亲征和勤王政策过于穷兵黩武,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资源,造成了国家的内忧外患,而应该稳定国内,减少战争。
2. 养民和敬天:魏征强调政府应该以民生为重,保障百姓的生计和安宁,而不仅仅是追求战争和征服。
同时,他还提倡敬天行道,认为太宗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做到以德治国。
3. 推行均田制:魏征建议太宗实行均田制度,即通过重新平均分配土地,解决土地集中和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
他认为这样可以消除社会矛盾,提高民众的安居乐业水平。
4. 加强法律制度:魏征认为太宗应该加强法律制度,建立科学公正的审判机构和儒家道德体系,确保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并且要加强法律教育,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
5. 提倡自强不息:魏征认为太宗应该鼓励人民自强不息,杜绝因懒惰和享乐而导致的社会腐败现象。
他强调以勤劳和创新精神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6. 建议降低苛捐杂税:魏征认为太宗应该减少苛捐杂税,降低农民的负担,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
这样可以提高社会稳定性,减轻民众的不满情绪,同时也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7. 魏征提倡教育普及:他认为太宗应该大力发展教育,普及教育机会,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还有利于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8. 谏言忠诚:整篇文章以及其中的每一个观点都展现了魏征的谏言忠诚。
他坦诚直言,毫不回避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期能对太宗的治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以上只是《谏太宗十思疏》的部分知识点,这份谏言文章以其精辟的观点和独特的写作手法,在历史上被广泛传播和学习。
第15课《谏太宗十思疏》重要知识点梳理

必修下《谏太宗十思疏》重要知识点梳理和练习一、基础知识梳理第1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理( ) ②下愚( ) ③明哲( )④当( ) ⑤神器( ) ⑥域中( )⑦崇( ) ⑧极天( ) ⑨休( )⑩胜( )2.理解性默写①文章开篇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所说的“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段凡百...实繁,能克..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以傲物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4.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凡百( ) ②景( ) ③殷忧( )④道( ) ⑤善始者( ) ⑥下( )⑦纵情( ) ⑧傲物( ) ⑨行路( )⑩其( ) ⑪忽( )5.理解性默写①文中概括的历代君王能创业而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

高一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第一篇:高一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高一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高一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谏太宗十思疏》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浚: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2、当: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3、景:承天景命(大)4、董:虽董之以严刑(监督)5、克:克终者盖寡(能够)6、作:将有作(建造,兴建)7、牧:则思谦而自牧(养)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慎)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10、简:简能而任之(选拔)二、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三、一词多义1、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2、信: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④忌不自信(动词,相信)3、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4、治: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惩治)5、当:A、dāng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②当场(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掌握,主持)④各当时而立法(动词,适应,相当)⑤当高罪死(动词,判断)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动词,应当)B、dàng ①安步以当车(动词,当做)②岂非用赏罪当邪(形容词,适合,得当)6、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来)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来)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7、哉: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气词,表反问,呢)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语气词,表反问,吗)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词,表反问,呢)8、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②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9、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③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10、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示转折)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示递进)③垂拱而治(连词,表示修饰)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示假设)四、词类活用1、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2、下:则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动,居……之下)3、宏: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五、古今异义的词1、根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①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①虽XXX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词,表示手段或方式。
②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介词,表示手段或标准。
③居安思危,戒以恐惧:连词,表示条件或原因。
④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以固其枝叶:连词,表示手段或目的。
三)而:连词,连接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
四)则:连词,表示因果关系或转折关系。
五)无:副词,表示否定或缺乏。
六)乎: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七)之一:数词+量词,表示其中之一。
八)者:助词,表示抽象概念或人物。
九)之重:结构助词+形容词,表示重要的程度或权力。
1.在面对殷切的忧虑时,必须全心全意地待下去。
使用连词来表明目的。
2.即使采用严厉的刑罚也无法解决问题。
使用介词来表明手段。
3.如果要做某件事情,就要知道何时停止以维护人们的安全。
使用连词来表明目的。
4.如果没有办法生气,就会滥用刑罚。
使用介词来表明原因。
三、而:1.源头不深,但是流程很远。
使用连词来表明转折。
2.谦虚并自我修养,才能自我管理。
使用连词来表明递进。
3.以垂拱的姿态来治理国家。
使用连词来表明修饰。
4.如果XXX死了,谁能继承他的气节?使用连词来表明假设。
四、哉:1.为什么要费尽心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使用反问语气。
2.人君的子孙难道一定不会做坏事吗?使用反问语气。
3.燕雀怎么能理解天鹅的志向呢?使用反问语气。
重点实词1.盖:1.善始者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往往很少。
表示不确定的判断。
2.在面对殷切的忧虑时,必须全心全意地待下去。
使用连词来表明原因。
2.虽:1.即使我很愚蠢,我也知道这是不可行的。
使用虽然来表明转折。
2.即使采用严厉的刑罚也无法解决问题。
使用即使来表明条件。
3.诚:1.必须全心全意地待下去。
形容词作名词,表示诚心。
2.如果你真的想要实现某个目标,就必须努力去追求。
使用诚实来表示条件。
4.下:1.如果思考被阻塞,就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方位状语作名词,表示臣下的意见。
2.即使我很愚蠢,我也知道这是不可行的。
《谏太宗十思疏》必备文言知识归纳(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谏太宗十思疏》必备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文化常识魏征: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人。
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其为人直言进谏,推行王道,主张“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薄赋敛”“轻租税”等,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疏:疏,奏文的一种。
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
“疏”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
“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
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诸葛亮的《街亭自贬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
有时私人交往的书信也称为“疏”,如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
二、重要词语释义臣闻求木之长(生长)者,必固(使……稳固)其根本(树根);欲流之远(形作动,流的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安宁)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稳固)而求木之长(生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等级低)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形作名,重任),居域中之大(形作名,重要的地位),将崇极天之峻(定语后置),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形作名,安逸的环境)思危(形作名,危险的境地),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形作动,流的远)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能够)克终者盖(大概)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下属);既得志,则纵情(放纵情感,即骄傲)以傲(形作动,傲视)物。
竭诚(诚心)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路人)。
虽董之以严刑,振(同“震”,使……震怒)之以威怒(状语后置),终(最终)苟免而不怀仁,貌(名作状,表面上)恭而不心服。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与名句默写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与名句默写一、重要词语释义臣闻求木之长(生长)者,必固(使……稳固)其根本(树根);欲流之远(形作动,流的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安宁)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稳固)而求木之长(生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等级低)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形作名,重任),居域中之大(形作名,重要的地位),½ 崇极天之峻(定语后置),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形作名,安逸的环境)思危(形作名,危险的境地),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形作动,流的远)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能够)克终者盖(大概)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下属);既得志,则纵情(放纵情感,即骄傲)以傲(形作动,傲视)物。
竭诚(诚心)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路人)。
虽董之以严刑,振(同“震”,使……震怒)之以威怒(状语后置),终(最终)苟免而不怀仁,貌(名作状,表面上)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如果)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宾语前置),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使……安宁)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宾语前置),惧满溢则思江海下(处于……之下)百川,乐(以……为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以之为,把它当作)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结束>虑壅蔽则思虚心(使心谦虚)以纳下,想谗(形作名,说坏话的人)邪(形作名,邪恶的人)则思正(使……端正)身以黜恶(形容词作名词,恶人),恩(名作动,赐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使……光大)兹九德,简能(形作名,有能力的人)而任之,择善(形作名,好的意见)而从之,则智者尽(形作动,竭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文言知识归类整理及练习)

【一词多义】
2.为 (1)不为侵官:算作,是。 (2)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 (3)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 (4)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 (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介词,因为。 (6)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 (8)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承接”和“抗”;来。
【一词多义】
3.故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缘故,原因。
固,使动用法
覆,使动用法 安,使动用法 正,使动用法 宏,使动用法 劳、苦,使动用法
虚,使动用法
【词类活用】
8.则思正身以黜恶 9.惧谗邪 10.当神器之重 11.居域中之大 12.择善而从之 13.貌恭而不心服 14.则思江海下百川 15.乐盘游
恶,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邪,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貌,名词做状语 下,名词活用做动词 乐,意动用法
【词类活用】
1.以膏泽斯民:名词作动词,给予好处。 2.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巴结。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用作动词,做,从事, 办理。 4.以兴利除弊: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形容词作 名词;有害的事情。
【特殊句式】 虽董之以严刑 介词结构后置 振之以威怒 介词结构后置
【一词多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安定
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怎么,疑问副词
项王曰:”沛公安在?” 什么,疑问代词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身养人
垂拱而治
治 不效则治臣之罪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治理 惩处 医治
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信
小信未孚,神孚福也 忌不自信
诚实 信任 信用 相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要求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一.课文翻译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基固定;希望使河水流得远,一定得疏通它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的源头;要想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恩德道义。
水的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长远,树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根没有扎牢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恩德道义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我虽然愚笨,但还知道这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对于深明事理的君王呢!君王掌握帝王的重权,据天地间重要地位,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想着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要考虑可能发生的危险,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砍去树根来要求树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木长得茂盛,堵塞水的源头而希望水流得很远一样啊。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所有的帝王,秉承上天大的旨意,开头做得好的人确实很多,但能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难道说夺取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困难吗这大概是因为在深重忧患时必定竭尽诚意地对待老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百姓,已经达到目的以后,就放纵自己感情看不起别人。
对人竭尽诚意那么吴国和越国也能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结成一个整体;看不起别人,那么亲骨肉也会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督他们,用威严愤怒威吓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表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面上恭顺却不会从心里服从。
怨恨不在于有多大,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人民能拥戴皇帝,覆舟,所宜深慎。
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如果真能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知足来警戒自己;计划营造宫殿时,就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想到谦虚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养;怕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之所以博大,是因为居于百川之下;喜欢打猎,就要想到以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一年三次作为限制;害怕政务松懈怠慢,就要想到自始至终励精图治;怕耳目堵塞蒙蔽,就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想到要虚心来采纳群臣的意见;怕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就应想到端正自身来排斥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奸恶小人;将恩泽施加于人,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的偏爱而错赏;将惩罚施加于人,就要想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律。
总结这“十思”,可以使九种美好品德发扬光大,选拔有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才能的人并任用他们,选择好的建议加以采纳,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慈的人就会散播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贡献他们的忠心;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文臣武将一齐得到重用,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就能治理好天下。
为什么非要自己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劳神苦思,代管百官的工作呢二.课文下注释的重点词1.臣闻求木.之长.者(树木)(生长) 2.必固.其根本.(使……稳固(扎实))(树根)3.欲流之远.者(使……流得远) 4.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水的源头)5.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稳固,扎实) 6.臣虽下.愚(智力低下)7.人君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 8.居域中之大.(重要地位)9.塞源而欲流长.也(远) 10.承天景.命(大)11.善始者实繁.(多) 12.克.终者盖寡..(能够)(大概)(少)13.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深) 14.则纵情以傲物..(看不起别人)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路人) 16.虽董.之以严刑(监督)17.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18.诚.能见可欲(如果,果真)19.将.有作.(打算,计划)(兴建宫殿) 20.则思谦冲.以自牧.(虚)(养)21.惧满溢..(指骄傲自满,听不进别人意见) 22.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与……之下)23.乐.盘游(以……为乐) 24.则思慎始而敬.终(谨慎)25.虑壅蔽..(指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指耳目被堵塞、蒙蔽) 26.惧谗邪27.则思正.身以黜.恶(使……正)(排斥) 28.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不恰当地奖赏)29.宏兹..九德(使……光大)(此) 30.简.能而任之(选拔)三.知识点(一)古今异义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树木)(根) ②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大)③慎始而敬.终 (谨慎) ④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虚)⑤简.能而任之 (选择) ⑥克.终者盖.寡 (能够)(大概)⑦虽董.之以严刑 (监督、管) ⑧诚.能见可欲 (果真)(二)一词多义善:择善.而从之 (好的人或事,名词)善.始者实繁 (做得好,动词)则: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就,连词)则.智者尽其谋 (那么,连词)虽: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虽然,连词)虽.董之以严刑 (即使,连词)长:臣闻求木之长.者 (成长、生长,动词)塞源而欲流长.也 (远,形容词)下:则思江海下.百川 (居于……下游,动词)必竭诚以待下. (下面的群臣,名词)臣虽下.愚(智力低下)诚:诚.能见可欲 (如果,果真,连词)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诚心,诚意,名词)以:纵情以.傲物 (不译,连词)戒奢以.俭 (用,介词)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不译,连词)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连词)虽董之以.严刑 (用,介词)振之以.威怒 (用,介词)则思知足以.自戒 (来,连词)则思知止以.安人 (来,连词)则思谦冲以.自牧 (来,连词)能:诚能.见可欲 (能够,副词)简能.而任之 (有能力的人,名词)(三)通假字①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通“勿”,不要)(四)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①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重权)(重要地位)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③则思正身以黜恶.(邪恶小人)④居安.思危 (安定的环境)⑤慎谗邪.. (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2.形容词用作动词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看不起)3.动词用作名词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想要的东西)②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指兴建宫室之类的事情)4.使动用法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稳固,扎实)②则思正.身以黜恶(使……端正)③宏.兹九德(使……发扬光大)④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五)句式1。
倒装句(1)宾语前置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戒自,警戒自己)②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牧自,意译为“对自己加强道德修养”。
牧,养)③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三驱,以打猎三次作为限度)(2)介词结构后置①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以严刑督责他们,用威严恐吓他们)②戒奢以俭 (用节约来消除奢侈)2.省略句(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① ( )诚能见可欲 (省主语“君王”)②盖(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省主语“君王”)③而况于( )明哲乎 (省宾语“君王”)④ (a)载舟(b)覆舟,(c)所宜深慎 (a、b省主语“水”;c省“君王”)⑤ (a)虑壅蔽,(b)则思虚心以纳下 (a省主语“君王”;b省宾语“视听”)四.文化文学常识疏古代的一种文体,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魏征字玄成,唐初政治家。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卷(一)一.课文下注释的重点词1.臣闻求木.之长.者()() 2.必固.其根本.()()3.欲流之远.者() 4.必浚.其泉源..()()5.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6.臣虽下.愚()7.人君当.神器之重() 8.居域中之大.()9.塞源而欲流长.也() 10.承天景.命()11.善始者实繁.() 12.克.终者盖寡..()()()13.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14.则纵情以傲物..()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6.虽董.之以严刑()17.振.之以威怒() 18.诚.能见可欲()19.将.有作.()() 20.则思谦冲.以自牧.()()21.惧满溢..() 22.则思江海下.百川()23.乐.盘游() 24.则思慎始而敬.终()25.虑壅蔽..()..() 26.惧谗邪27.则思正.身以黜.恶()() 28.则思无因喜以谬赏..()29.宏兹..九德()() 30.简.能而任之()二.知识点(一)古今异义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 ) ②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 )③慎始而敬.终 ( ) ④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⑤简.能而任之 ( ) ⑥克.终者盖.寡 ( )()⑦虽董.之以严刑 ( ) ⑧诚.能见可欲 ( )(二)一词多义善:①择善.而从之 ( ) ②善.始者实繁 ( )则: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 ) ②则.智者尽其谋 ( )虽: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 ) ②虽.董之以严刑 ( )长: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 ) ②塞源而欲流长.也 ( )下:①则思江海下.百川 ( ) ②必竭诚以待下. ( )③臣虽下.愚()诚:①诚.能见可欲 ( ) ②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 )以:①纵情以.傲物 ( ) ②戒奢以.俭 ( )③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 ) ④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 )⑤虽董之以.严刑 ( ) ⑥振之以.威怒 ( )⑦则思知足以.自戒 ( ) ⑧则思知止以.安人 ( )⑼则思谦冲以.自牧 ( )能:①诚能.见可欲 ( ) ②简能.而任之 ( )(三)通假字①振.之以威怒 ( )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 ) (四)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①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 )( )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③则思正身以黜恶.()④居安.思危 ( )⑤慎谗邪.. ( )2.形容词用作动词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 )3.动词用作名词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 )②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 )4.使动用法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②则思正.身以黜恶( )③宏.兹九德( )④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五)句式(翻译下列句子)1。
倒装句(1)宾语前置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②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③则思三驱以为度(2)介词结构后置①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②戒奢以俭2.省略句(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①诚能见可欲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③而况于明哲乎④载舟覆舟,所宜深慎⑤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四.文化文学常识1.疏:2.《谏太宗十思疏》一文的作者是朝代的,字,着名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