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梳理一.通假字:振——通“震”,威吓无——通“勿”,不要二.词类活用:1.必固其根本:使……稳固(使动)2.欲流之远者:流得远(形作动)3.人君当神器之重:重权(形作名)4.居域中之大:重大的地位(形作名)5.不念居安思危:安定的环境(形作名)6.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定(使动)7.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名作动)8.乐盘游:以……为乐(意动)9.则思正身以黜恶:使……端正/端正(使动/形作动)10.宏兹九德:使……光大(使动)11.而况于明哲乎:明智的人(形作名)12.则思正身以黜恶:奸恶小人(形作名)13.何必劳神苦思:使……辛劳/使……辛苦(使动)14.惧谗邪:谗言邪说(形作名)三.一词多义:1.盖:克终者盖寡:大概,表推测盖在殷忧:因为,表推测原因2.长:臣闻求木之长者:生长塞源而欲流长也:远3.诚:必竭诚以待下:诚心诚能见可欲:果真4.安:思国之安者:安定(动词)不念居安思危:安定的环境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定5.虽:臣虽下愚:虽然虽董之以严刑:即使6.下:必竭诚以待下:臣民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7.之:欲流之远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它代百司之职役哉:的四.特殊句式:1.戒奢以俭:介词结构后置2.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结构后置3.振之以威怒:介词结构后置4.虑壅蔽:被动句五.重点字词:1.必浚其泉源:疏通2.人君当神器之重:君王/帝位3.凡百元首:所有的/帝王4.承天景命:大5.克终者盖寡:能够6.盖在殷忧:深7.则纵情以傲物:自己以外的人8.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至亲/路人9.虽董之以严刑:监督10.终苟免而不怀仁:苟且11.将有作:建造12.则思谦冲而自牧:虚/养13.乐盘游:娱乐游逸14.则思三驱以为度:一年打三次猎/限度15.则思慎始而敬终:慎16.虑壅蔽:堵塞/蒙蔽17.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18.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不恰当地奖赏19.宏兹九德:这20.简能而任之:选拔/任用21.垂拱而治:垂衣拱手22.代百司之职役哉:百官/职务差事六.文化常识:疏:臣子给皇帝用来陈述意见的奏章,又称“奏疏”,“奏议”。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最新资料推荐------------------------------------------------------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整理一、语海拾贝及文学常识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魏征,字玄成,以直言敢谏著称。
本文写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 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阐述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等观点。
二、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1 / 12认为。
三、词类活用① 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② 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 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
④ 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 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安:---------------------------------------------------------------最新资料推荐------------------------------------------------------ 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四、重要虚词之: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与解读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与解读《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唐代的文言文,作者是魏征。
以下是对该文章中的一些重要文言知识的归纳:1. 重点词汇:(1) 思:思考,考虑,想到。
在文章中指君主应该认真思考和注意的十件事情。
(2) 固:牢固,稳固。
在文章中指不要轻易打破或改变既有的局面或秩序。
(3) 居安:处于平安稳定的环境中。
居:处于。
(4) 戒奢:戒除奢侈和浮华。
戒:戒除,避免。
(5) 以:来,以便。
在文章中表示手段或目的的关系。
(6) 宏:广大,宽广。
在文章中指要有远大的眼光和胸怀。
(7) 易:容易,简单。
在文章中指不要看轻困难,要认真对待。
(8) 简:简单,简洁。
在文章中指不要繁琐,要简明扼要。
(9) 有善:有好的事物或优点。
有:具有,拥有。
(10) 浚:深挖,加深。
在文章中指要深入发掘好的事物和优点,加以发扬光大。
2. 语法结构:(1) “思”作为动词,表示思考、考虑。
例如:“必固其根本,思国之安危。
”其中,“思国之安危”表示思考国家的安危。
(2) 并列结构的句式,通过“则”、“必”、“故”等连词连接多个并列的句子或短语,表达多个相关的意思。
例如:“则思知足以自戒”、“必思无以欲盖而从恶”、“故思知足以自戒”、“故思无以怒而滥刑”等,都是并列结构的句式。
(3) 条件结构的句式,通过“如”、“若”等连词引导条件从句,表达某种假设或条件下的情况。
例如:“如覆薄水,如临深谷”、“若人君之欲明明德于天下”等,都是条件结构的句式。
(4) “臣闻”作为句首的固定结构,表示传闻、听说、嗅到等意思。
例如:“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等,都是以“臣闻”开头的固定结构。
(5) “也”作为句末的助词,表示肯定、强调等意思。
例如:“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也。
”等,都是用“也”作为句末助词的例子。
3. 古今异义:(1) “根本”,古义指树木的根和主干,比喻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今义指相对于枝叶而言的根和茎等。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整理一、语海拾贝及文学常识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比喻事物用之得当那么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魏征,字玄成,以直言敢谏著称。
本文写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阐述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等观点。
二、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那么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那么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那么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①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外表上。
②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牙阮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那么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那么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四、重要虚词之: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那么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
下:①虑壅蔽,那么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整理
一、古今异义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 2.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
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
..
..度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役聪明
..之耳目
二、词类活用
1.则思江海下.百川
2.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3.貌恭而不心.服
4.诚能见可欲
..
5.人君当神器之重.
6.居安.思危.
7.居域中之大.8.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9.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10.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11.塞源而欲流之长.者也12.能克终.者盖寡
13.必固.其根本14.则思知止以安.人
15.乐.盘游16.忧.懈怠
三、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3.则思三驱以为度
四、句子翻译
1.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葆无疆之休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4.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恩所加,则思无因喜而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6.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第15课《谏太宗十思疏》重要知识点梳理

必修下《谏太宗十思疏》重要知识点梳理和练习一、基础知识梳理第1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理( ) ②下愚( ) ③明哲( )④当( ) ⑤神器( ) ⑥域中( )⑦崇( ) ⑧极天( ) ⑨休( )⑩胜( )2.理解性默写①文章开篇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所说的“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段凡百...实繁,能克..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以傲物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4.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凡百( ) ②景( ) ③殷忧( )④道( ) ⑤善始者( ) ⑥下( )⑦纵情( ) ⑧傲物( ) ⑨行路( )⑩其( ) ⑪忽( )5.理解性默写①文中概括的历代君王能创业而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通假字1。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同“震”,震慑。
2.简能而任之: “简”同“拣”,选拔。
3.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无”同“毋",不要。
[5]古今异义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2。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谦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4.承天景命景:古义:重大.今义:景色。
5。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骨肉:古义:亲人。
今义:自己的身体.6.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
...当作。
今义:认为.[5]7。
人君当神器之重神器:古义:特指封建社会的国家政权。
今义:泛指祭祀用品.8。
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
谦词。
今无此意。
)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指表面上。
心:指内心里。
2. 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君:做君主,统治。
3。
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形容词作名词,责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位置。
惧谗邪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小人.择善而从之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可行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小人、不好的行为等.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居安思危安: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
危:形容词作名词,危险的情形.4。
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尽:穷尽。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远:远长。
塞源而欲流长者长:长远.克终者盖寡终:坚持到底.5. 形容词使动用法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必固其根本固:使……牢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宏兹九德宏:使……光大。
何必劳神苦思劳:使……劳累。
6.动词用作名词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可欲:指看见想要的东西。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史学家魏征所著,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论文。
本文通过10个思疏,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了对于朝廷政务和国家治理的种种忧虑和建议。
以下是对《谏太宗十思疏》的知识点梳理:1.《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此书的撰写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635年,当时太宗刚刚平定了玄武门之变,文治武功的太宗开始思考并引领国家的政务。
2.《谏太宗十思疏》的目的:魏征力图用此书来挑战封建统治思想,尤其是反对刚刚建立的世袭制度。
3.第一思疏:魏征提出“文武之道,一也”、“明君臣之义,二也”的观点,强调儒家的统治思想,主张以德治国。
4.第二思疏:魏征批评传统的世袭制度,主张选拔人才,尤其是从军事中选拔将才,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5.第三思疏:魏征提出慎重使用酷刑,主张以德治罪,以减轻民众的苦难。
6.第四思疏:魏征对于边防政策进行了分析,主张积极防御边境,以保卫国家的安全。
7.第五思疏:魏征提出重视农业和国家财政,主张减税和免除劳役,以鼓励农民的生产。
8.第六思疏:魏征呼吁统筹考虑国家的经济和人口问题,主张稳定人口增长和促进社会的繁荣。
9.第七思疏:魏征对于治安问题进行了讨论,主张加强法律的实施和依法行政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10.第八思疏:魏征提出重视教育,主张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倡导儒家思想的普及。
11.第九思疏:魏征对于地方政权进行了批评,主张加强中央政权的监督和管理,以避免腐败和权力滥用。
通过对《谏太宗十思疏》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魏征主要关注政治、经济、军事、人口、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讨论。
他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建议,对于唐太宗和后来的统治者都有一定的影响。
这部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政治理论文献中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通“毋”,不要。
二、古今异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含贬义;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三、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②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有才能的人。
善:好的意见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使动用法
①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②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③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④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四、一词多义
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虽: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虽然/即使,表示假设。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当:①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信: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治: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来,表目的的连词②虽董之以严刑。
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来,表目的的连词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介词,因为哉: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
表反问语气,呢
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五、特殊句式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介宾短语后置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
3、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
4、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六、翻译句子
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古代)所有的君王,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然用严酷的刑罚监督百姓,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民,(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君王如果)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如吴越的双方联合;(如果)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
5.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