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1).

合集下载

冬不拉是哪个民族的乐器

冬不拉是哪个民族的乐器

冬不拉是哪个民族的乐器
冬不拉是哈萨克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

广泛流行于新疆哈萨克族居住地区。

冬不拉的各种类繁多,大都有整块松木或桦木制成,雕刻精细,镶嵌美观。

冬不拉的形式,一种音箱是三角形,哈萨克以近代大诗人阿巴衣命名,叫“阿巴衣冬不拉”一种音箱是椭圆形以哈萨克民间阿肯江布尔命名,叫“江布尔冬不拉”这两种冬不拉外型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

此外还应哈萨克族历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习俗的差异,在民间还存在其它各种形制的冬不拉,据不完全统计其品种大约又有十几种。

冬不拉是哪个民族的乐器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更多内容请点击:
课外知识、综合知识
文言知识、文学知识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关于哈萨克族的民间传说故事

关于哈萨克族的民间传说故事

关于哈萨克族的民间传说故事1.白天鹅的故事(哈萨克的来历)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卡勒恰哈德尔的首领,深受人们的拥护和爱戴。

后来,因战争失利,部众四散,他身负重伤,单独一人在荒无人烟的戈壁上行走。

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季,戈壁滩上犹如火炉一般。

重伤和饥渴,使他生命垂危倒在戈壁滩上。

突然,天上飞来一只白色雌天鹅。

它给卡勒恰哈德尔几滴口涎,然后把他带到湖边。

卡勒恰哈德尔喝了水,伤病好像完全消失。

顷刻间,这只白色雌天鹅突然变成一位美丽的少女,于是两人结为夫妇。

婚后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哈萨克,意即“白天鹅”。

后来,哈萨克生下三个儿子,长子名别克阿尔斯,次子名阿克阿尔斯,三子名江阿尔斯。

他们的后裔分别为哈萨克族的大、中、小玉兹(玉兹,当于地域性的部落联盟);由于三个玉兹都是“哈萨克”的后裔,所以大、中、小玉兹的人们便以“哈萨克”为自己的民族名称。

2.“姑娘追”的起源姑娘追:“姑娘追”哈萨克语“克孜库娃”,是哈萨克族青年男女喜爱的一种马上体育活动;也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特殊方式。

青年男女通过“姑娘追”互相认识、互相了解,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姑娘追”一般在夏秋季节空旷、平坦的草甸上举行,远近牧民都骑马前来参观。

据说很早以前,有两个哈萨克部落的头人结成了儿女亲家,在姑娘准备过门那天,来接亲的人有意夸赞他们新郎的马是最好的千里马。

新娘的父亲听后便说:“我女儿骑的马才是最好的马,不信可以比一比,如果你们的马能追上我女儿的马,今天姑娘就过门,否则就改日再说。

”于是比赛开始了。

姑娘因为对小伙子早有好感,于是故意放慢速度假装让小伙子追上,借机进行交流和沟通,返回时她又让小伙子在前面跑,自己在后面追赶,结果把“追姑娘”变成了“姑娘追”。

于是“姑娘追”就由此产生了。

从此以后,哈萨克族有许多青年男女就是通过这种嬉戏式的相互追逐和交流产生了好感,萌发了爱情,并结为终身伴侣。

如今的这种活动已不再拘限于青年男女,有时一些结了婚的成年男女也会参与其中,但一般要求男女双方要年龄相近,因为这样才可以随意的做游戏和开玩笑。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1. 引言1.1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由来和特点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是哈萨克族民间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它起源于哈萨克族古老的牧民生活,最初是用来伴奏牧歌和民谣的乐器。

冬不拉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通常由优质的木材和羊皮制成,琴弦则是用马尾鬃或羊肠制成。

冬不拉的外形独特,通常呈现出长颈、扁平的琴身和独特的音箱设计,使其在演奏时能产生清晰悦耳的音色。

冬不拉在哈萨克族的传统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载体,传承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

在哈萨克族的音乐中,冬不拉常常被用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祖国的深情。

冬不拉作为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代表着哈萨克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它的演奏方法独特、音色优美,在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冬不拉也逐渐走向世界,成为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媒介,传播着哈萨克族独特的音乐文化。

2. 正文2.1 冬不拉的历史传承冬不拉(Dombra)是哈萨克族传统乐器之一,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弹拨乐器之一。

冬不拉一般由一根长约1米的木杆组成,上面绷着两根弦,类似于吉他。

冬不拉的音色优美动听,被誉为“哈萨克族的灵魂之声”。

冬不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哈萨克族民族音乐的起源,据传说,冬不拉最初是由一位哈萨克英雄在战场上用来鼓舞士气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冬不拉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专门的乐器,并且在哈萨克族的日常生活和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历史的长河中,冬不拉一直是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

冬不拉的传承不仅体现在音乐表演上,更体现在乐器制作、演奏技艺的传授以及对冬不拉的尊重和保护中。

冬不拉的传承历经千年,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但是在哈萨克族及相关机构的努力下,冬不拉的传统依然得以传承和发展。

冬不拉作为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哈萨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传统音乐方面,哈萨克族有一种独特的乐器叫做“冬不拉”,它是哈萨克族音乐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探讨“冬不拉”的起源、传统演奏技巧以及现代发展等方面。

我们来看一下“冬不拉”的起源。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哈萨克族祖先生活在西亚的古代农业文明中,农牧交错的地带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场所。

哈萨克族的祖先利用大地的资源,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文化。

乐器“冬不拉”就是哈萨克族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产物。

“冬不拉”是一种弦乐器,形状呈现长颈的琴状。

它的共鸣箱用整块木材雕刻而成,琴弓由马尾毛制成,琴弦由羊肠制成。

制作工艺独特,体现了哈萨克族民间艺术的精髓。

我们来看一下“冬不拉”的传统演奏技巧。

在传统演奏中,冬不拉的演奏者通常使用右手弹奏琴弦,左手按压琴弦,以此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演奏者可以通过琴弦的状态和声音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冬不拉”的音色柔美、深情,能够表达出哈萨克族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牛羊奔腾的豪情壮志。

乐器的演奏者在演奏时,会结合自己的情感和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给观众带来深深的触动。

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和国际化的交流,传统乐器“冬不拉”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现代乐团和音乐家开始将“冬不拉”与其他乐器进行合奏,创作出了许多新颖的作品。

一些年轻的哈萨克族音乐家也开始尝试用冬不拉演奏一些流行的曲目,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针对冬不拉的传承和发展,哈萨克族政府和相关机构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在哈萨克族地区,冬不拉已成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学校也开设了冬不拉专业课程。

一些冬不拉团体和乐团也在国内外进行演出,将哈萨克族音乐文化推向世界舞台。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是哈萨克族民间文化的瑰宝,也是哈萨克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哈萨克族对自己音乐文化的重视与保护。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是哈萨克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和传承的一种独特的民族乐器,通过代代相传,已经成为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冬不拉是一种弓弦乐器,形状像小提琴,由琴颈、琴台、琴弓和琴弦组成。

琴颈和琴台呈锯齿形,反映了发源于蒙古草原上的哈萨克族人生活的特点。

琴弓则用马尾制成,琴弦则用马肠或者牛肠制成,自然的材料赋予了冬不拉独特的声音和共鸣。

冬不拉可以通过拉扯琴弦和弓弦,发出细腻而富有情感的音乐。

哈萨克族人民经过数十代的努力和创造,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冬不拉演奏技巧和风格。

冬不拉的演奏方式有弹奏、拨奏、拉弦等多种形式,演奏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技巧和手法,创造出不同的音色和音乐效果。

冬不拉的音乐风格主要表达了哈萨克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情感。

冬不拉音乐以其深情而激昂的旋律和宽广的音域,传达了哈萨克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对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真挚表达。

由于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冬不拉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困境。

很多年轻人对冬不拉的认识和了解不足,加之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冬不拉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濒临失传的危险。

为了将冬不拉这一重要的民族乐器传承下去,哈萨克族人们付出了很多努力。

首先是加强对冬不拉的普及和宣传,通过举办演奏会、比赛和培训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冬不拉。

其次是培养和挖掘冬不拉的演奏和制作人才,传承传统的技艺和手艺。

也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平台,将冬不拉融入到现代音乐中,使之更具现代感和吸引力。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冬不拉的传承和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哈萨克族传统音乐学校成立,并开办了冬不拉专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冬不拉演奏家和制作师傅。

一些著名的冬不拉演奏家和乐团也在国内外进行巡回演出,推动了冬不拉的国际传播。

冬不拉这一传统乐器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哈萨克族人民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通过加强冬不拉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优秀的传统乐器,不仅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人类的音乐艺术。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1)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1)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

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冬不拉,又名东不拉、东布拉,是中亚地区的传统弹拨乐器,在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新疆的哈萨克族中尤其流行。

琴杆细长,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两种。

一般用松木或桑木制作,琴颈即指板,过去多用整木斫成。

音箱上有发音小孔,张羊肠弦两根,琴身有羊肠弦品位。

冬不拉音量不大,但音色优美。

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

运用冬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够形象地表现草原上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鸟鸣、欢腾的羊群和骏马疾行的蹄声等。

指法有一弹一挑、两弹两挑、两弹一挑、一弹两挑、连奏、拨奏等,还可演奏泛音、滑音、和音(外弦奏旋律内弦配和音)。

弹奏的力度和速度可有多种变化。

尤宜于表现快速乐曲。

冬不拉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民最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演唱者既可用于自弹自唱,也可用于独奏或乐器合奏,表现力非常丰富。

而且它轻便,易于携带,适合于草原上迁徙不定的生活,故深受人们的喜爱。

哈萨克族的音乐工作者,对冬不拉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品位,改用钢丝弦,扩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

制成有高低音不同的冬不拉。

如四弦十二品的最高音冬不拉、四弦十五品的高音冬不拉、二弦十三或十四品的中音冬不拉、二弦十七品的次中音冬不拉和十品的低音冬不拉等。

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马头琴mǎtóuqín[a bowed stringed instrument with a scroll carved like a horse's head]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用马头装饰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

蒙古语称“绰尔”。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

共鸣箱呈梯形。

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冬不拉的制作

冬不拉的制作

冬不拉的制作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

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简介冬不拉音量不大,但音色优美。

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

运用冬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够形象地表现草原上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鸟鸣、欢腾的羊群和骏马疾行的蹄声等。

指法有一弹一挑、两弹两挑、两弹一挑、一弹两挑、连奏、拨奏等,还可演奏泛音、滑音、和音(外弦奏旋律内弦配和音)。

弹奏的力度和速度可有多种变化。

尤宜于表现快速乐曲。

冬不拉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民最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演唱者既可用于自弹自唱,也可用于独奏或乐器合奏,表现力非常丰富。

而且它轻便,易于携带,适合于草原上迁徙不定的生活,故深受人们的喜爱。

演奏方法演奏冬不拉,将琴斜置于怀中,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弹拨。

左手按弦时,多用食指和拇指,其次是中指和无名指,小指很少使用,右手主要用中指和拇指拨弦,其余三指少用,有时也使用拨片弹奏。

一般以外弦奏旋律,内弦作和弦衬托,有时也相反,还经常用内外弦同时弹奏旋律。

冬不拉的传说很久以前,哈萨克人就居住在靠近一片森林的地方,过着宁静的游牧生活。

结果森林里有一只凶恶的瞎熊,经常跑出来伤害牧人和牲畜,使人们不得安宁,国王派去了几批猎人都被瞎熊伤害了。

国王的儿子名叫“冬不拉”,他请求父王让他去打败瞎熊,由于父王不答应,冬不拉私自带着弓箭、捕兽夹去找瞎熊,并与瞎熊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搏斗,杀死了瞎熊,自己也不幸牺牲。

当牧民们找到王子的尸体时,都泣不成声,谁也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国王。

这时有个名叫阿肯的老牧民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地去见国王。

国王问他:“你知道王子的下落么?”阿肯指着一棵高大的松树说:“尊敬的陛下,它知道王子的下落。

”国王生气地说:“明天它如果不告诉我,我就杀了你!”聪明阿肯在牧民们的帮助下,砍下大树的一个支杈,连夜制作成一把精美的乐器,第二天在大森林前草原上,用琴声歌颂王子的壮举,倾诉对王子的崇敬和怀念。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哈萨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作为哈萨克族传统音乐的一部分,冬不拉在哈萨克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一种弹拨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冬不拉最早起源于哈萨克族的游牧生活。

在长期的马背生活中,哈萨克族人民发展了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冬不拉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外形和悦耳动人的音乐,成为了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冬不拉的传承主要通过口传和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

在哈萨克族社区中,冬不拉的演奏技巧和曲目是由有经验的老艺人传授给年轻一代的。

通常,年轻人会选择一个有经验的冬不拉演奏家作为自己的老师,并跟随其学习演奏技巧和曲目。

通过这种传承方式,冬不拉的传统艺术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冬不拉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

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忙碌,年轻一代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冬不拉。

受到现代音乐的冲击,冬不拉在年轻一代中的兴趣逐渐减少。

为了保护和传承冬不拉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一些措施已经被采取。

政府和社会组织加大了对冬不拉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通过举办冬不拉表演和比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冬不拉。

还有一些学校和艺术机构开始提供冬不拉的教学,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冬不拉的学习中。

一些冬不拉演奏家也积极探索创新和跨界发展的方式。

他们将冬不拉与其他乐器结合,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一些冬不拉演奏家还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力量,将冬不拉的演奏视频上传到网络上,让更多的人可以欣赏到他们的演奏。

冬不拉作为哈萨克族传统乐器的代表,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保护和传承冬不拉,不仅是保护和传承哈萨克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保护和传承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加大对冬不拉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以及创新发展的方式,相信冬不拉这一宝贵的音乐艺术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

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冬不拉,又名东不拉、东布拉,是中亚地区的传统弹拨乐器,在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新疆的哈萨克族中尤其流行。

琴杆细长,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两种。

一般用松木或桑木制作,琴颈即指板,过去多用整木斫成。

音箱上有发音小孔,张羊肠弦两根,琴身有羊肠弦品位。

冬不拉音量不大,但音色优美。

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

运用冬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够形象地表现草原上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鸟鸣、欢腾的羊群和骏马疾行的蹄声等。

指法有一弹一挑、两弹两挑、两弹一挑、一弹两挑、连奏、拨奏等,还可演奏泛音、滑音、和音(外弦奏旋律内弦配和音)。

弹奏的力度和速度可有多种变化。

尤宜于表现快速乐曲。

冬不拉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民最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演唱者既可用于自弹自唱,也可用于独奏或乐器合奏,表现力非常丰富。

而且它轻便,易于携带,适合于草原上迁徙不定的生活,故深受人们的喜爱。

哈萨克族的音乐工作者,对冬不拉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品位,改用钢丝弦,扩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

制成有高低音不同的冬不拉。

如四弦十二品的最高音冬不拉、四弦十五品的高音冬不拉、二弦十三或十四品的中音冬不拉、二弦十七品的次中音冬不拉和十品的低音冬不拉等。

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马头琴mǎtóuqín
[a bowed stringed instrument with a scroll carved like a horse's head]
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
身和用马头装饰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

蒙古语称“绰尔”。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

共鸣箱呈梯形。

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郭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扎木聂,又称扎年。

藏族弹弦乐器。

因其设六弦,故又称六弦琴。

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地。

据藏文史书《红史》载,扎木聂于唐代从内地传入。

扎木聂,是藏族弹拨弦鸣乐器。

藏语“扎木”是声音,“年”为悦耳好听之意,“ 扎木聂”意为声音悦耳的琴。

曾译称扎年、木聂、占木聂、扎木聂。

因张有六条琴弦,汉族又称其为藏族六弦琴。

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和四川、青海、甘肃等省的藏族自治州、
县,尤以拉萨、日喀则、拉孜、萨迦和昂仁等地最为盛行。

马骨胡,壮族拉弦乐器。

壮族称冉督、冉列。

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隆林、田林、百色、靖西、德保一带和云南、湖南等省壮族地区。

巴乌,是彝族、哈尼族、傣族、佤族、布朗族、苗族等的吹奏乐器。

流行于云南省红河、文山、思茅、西双版纳、临沧、德宏、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贵州省黔东南和黔南等地。

有单管、双管之分。

管身粗而长者横吹;细而短者竖吹。

常用巴乌全长30—60厘米
葫芦丝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

“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

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常用的调为降B、C、D等调。

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