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发生分析-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试验室

合集下载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教育部)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教育部)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1 粉末冶金中南大学2 汽车安全与节能清华大学3 重质油加工石油大学4 暴雨监测和预测北京大学5 爆炸灾害预防和控制北京理工大学6 材料复合新技术武汉理工大学7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武汉大学8 超快速激光光谱学中山大学9 超硬材料吉林大学10 程控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北京邮电大学11 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北京大学12 电力设备电气绝缘西安交通大学13 电力系统及大型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清华大学14 动力工程多相流西安交通大学15 微生物技术山东大学16 分子动态及稳态结构中科院化学所北京大学17 高分子材料工程四川大学18 高速水力学四川大学19 工业控制技术浙江大学20 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大连理工大学21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厦门大学22 固体微结构物理南京大学23 光学仪器浙江大学24 硅材料浙江大学25 海岸和近海工程大连理工大学26 海洋工程上海交通大学27 毫米波东南大学28 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和动力地貌综合华东师范大学29 化工联合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30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清华大学中科院生态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31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2 混凝土材料研究同济大学33 火灾科学中国科技大学34 机械传动重庆大学35 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西安交通大学36 机械制造系统工程西安交通大学37 激光技术华中科技大学38 集成光电子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39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浙江大学40 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南京大学41 金属材料强度西安交通大学42 金属基复合材料上海交通大学43 近代声学南京大学44 晶体材料山东大学45 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天津大学清华大学46 理论化学计算吉林大学47 流体传动及控制浙江大学48 煤的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清华大学49 煤燃烧华中科技大学50 摩擦学清华大学51 内燃机燃烧学天津大学52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南京大学53 凝固技术西北工业大学54 农业生物技术中国农业大学55 配位化学南京大学56 汽车动态模拟吉林大学57 牵引动力西南交通大学58 区域光纤通信网络与新型光通信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59 染料及表面活性剂精细加工合成大连理工大学60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北京大学61 软件工程武汉大学62 软件开发环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3 三束材料改性复旦大学大连理工大学64 生物反应器华东理工大学65 生物防治中山大学66 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中科院动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67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武汉大学68 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北京大学69 塑性成型模拟及模具技术华中科技大学70 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北京大学71 土木工程防灾同济大学72 湍流与复杂系统研究北京大学73 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清华大学74 文字信息处理技术北京大学75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同济大学南京大学76 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南开大学77 稀土材料化学应用北京大学78 纤维材料改性东华大学79 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80 新金属材料北京科技大学81 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清华大学82 信息安全中国科技大学83 医学神经生物学复旦大学84 医学遗传学中南大学85 医药生物技术南京大学86 移动与多点无线通信网东南大学87 遗传工程复旦大学88 应用表面物理复旦大学89 应用有机化学兰州大学90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西南石油学院成都理工学院91 元素有机化学南开大学92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东北大学93 振动冲击噪音上海交通大学94 制浆造纸工程华南理工大学95 智能技术与系统清华大学96 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复旦大学97 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98 作物遗传改良华中农业大学99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湖南大学100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吉林大学101 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南京农业大学102 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山西大学103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中国农业大学。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
88 组织移植与免疫 暨南大学
89 皮革化学与工程 四川大学
90 高电压技术与系统信息监测及新技术 重庆大学
91 西南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 重庆大学
92 微生物资源开放研究 云南大学
93 生物医学信息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
94 电子陶瓷与器件 西安交通大学
10 高温材料及高温测试 上海交通大学
11 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 天津大学
12 固体力学 同济大学
13 光电技术及系统 重庆大学
14 光电信息技术科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15 海洋地质 同济大学
16 海洋环境科学 厦门大学
17 海洋遥感信息处理 青岛海洋大学
72 工业生物技术 江南大学
73 生物医学工程 浙江大学
74 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遗传与繁殖 浙江大学
75 动物分子营养学 浙江大学
76 海水养殖 青岛海洋大学
77 材料液态结构及其遗传性 山东大学
78 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 安徽大学
79 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 武汉大学
80 植物发育生物学 武汉大学
81 华中科技大学
83 硅酸盐材料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
84 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南大学
85 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 华南理工大学
86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 华南理工大学
87 基因工程 中山大学
134 蛋白质化学及鱼类发育生物学 湖南师范大学
135 微生物与植物遗传工程 广西大学
136 智能制造技术 汕头大学
137 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华北工学院
103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 北京大学
104 生物信息学 清华大学

PDLC 微透镜阵列的制备及应用

PDLC 微透镜阵列的制备及应用

04-P-678PDLC 微透镜阵列的制备及应用 熊桂荣, 韩国志, 孙立国, 顾忠泽*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6Email: gu@微透镜阵列是指一系列直径在10μm 到1000μm 的微型透镜按一定的方式排列而成的阵列,应用在光学传感、光通信、光互连和光学神经网络等领域。

本文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PDLC 微球,通过自组装成微透镜阵列,可以通过温度和光来控制微透镜阵列的透光率。

如图1所示, 微流控装置由一个三通和三根聚四氟乙烯管组成,并由两个磁力泵推动水相和油相。

水相是5%的PV A (聚乙烯醇)水溶液,油相是聚苯乙烯(PS )和液晶(E7)溶于苯和1,2二氯乙烷得到的均相溶液。

由于油相和水相不相溶,当油相进入水相时,会在油水界面形成油液滴,液滴长大后由于水相的剪切力作用会脱离油相,被水相带入收集的圆底烧瓶中,采用旋转蒸发法对球进行固化。

所形成的PDLC 微球球形度和单分散好,可以自组装成微球阵。

由于PS 的光学性能优良,透明度好,所以可以作为微透镜阵列使用。

在常温时,E7的等效折射率与PS 的折射率不匹配,所以微透镜阵列不透明。

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E7的等效折射率与PS 的折射率差(⊿n )越来越小,所以微透镜的透光率越来越大。

当温度为E7的清亮60℃时,透镜的投射率达到95%。

由于在E7中掺入3.5%的光敏小分子液晶BMAB ,该透镜可以在紫外光和可见光的照射下重复进行透明和不透明状态的切换。

所以本实验研制的微透镜阵列,可以作为热敏和光敏开关使用。

Fig. 1 Outline of the microfluidic system Fig. 2 Series of images taken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for the fabrication of PDLC microspheres.关键词:微透镜;阵列;光开关。

参考文献[1] J. H. Xu, S. W. Li, J. Tan, Y. J. Wang, and G. S. Luo, Langmuir, 2006,Vol. 22, No. 19,7943 .[2] Thein Ky, Domasius Nwabunma,Macromolecule, 2001, 34, 9168.Microfluidic Fabrication of PDLC Microlens for Imaging SwitchGui-Rong Xiong, Guo-Zhi Han, Li-Guo Sun, Zhong-Ze Gu*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ioelectronic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China Microlens and microlens array have provided applications for various fields. In this work, we engineered an approach to fabricate the optics tunable microball lens which have the ability of light transmission control by thermal and optics based on microfluidic technique. 251。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全)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全)
厦门大学
6
智能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李培根
吴澄
1999年12月-2003年12月
华中理工大学
第三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
序号
实验室名称
学校名称
1
地表过程分子与模拟
北京大学
2
量子计量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3
蛋白质科学
清华大学
4
水沙科学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武汉大学
5
先进反映堆工程与安全
清华大学
6
认知科学与学习
天津大学
14.
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郁道银
母国光
1999年9月-2002年12月
15.
生物活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张琚
俞耀庭
1999年9月-2001年12月
16.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冯守华
倪嘉缵
1999年9月-2004年12月
吉林大学
17.
超分子结构与谱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张希
湖南大学
45
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
华南理工大学
46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
华南理工大学
47
基因工程
中山大学
48
组织移植与免疫
暨南大学
49
皮革化学与工程
四川大学
50
高电压技术与系统信息检测及新技术
重庆大学
51
西南咨询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
重庆大学
52
微生物资源开发研究
云南大学
53
生物医学信息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
54
东南室

基因剪切位点剪切给体donor-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试验室

基因剪切位点剪切给体donor-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试验室


识别编码区域的另一种方法是分析各种 密码子出现的频率
例如,亮氨酸、丙氨酸、色氨酸分别有 6个、4个和1个密码子 将一个随机均匀分布的DNA序列翻译成氨基酸 序列,则在氨基酸序列中上述3种氨基酸出现的 比例应该为6:4:1 但是在真实的氨基酸序列中,上述比例并不 正确
这说明DNA的编码区域并非随机
(1)选择所有长度大于50bp并介于保守
的剪切接受位点和给体位点之间的ORF, 作为候选的外显子;
预选
(2)对于候选的外显子计算其6目编码度
量值,并从大到小将它们排列起来;
减小搜索范围
(3)对照蛋白质序列数据库进行搜索,寻
找相似体。
搜索,筛选
8、基因识别程序介绍
表5.7 基因识别程序及访问地址 (HP—主页;ES—E-mail服务器;WS—web服务器;CL—客户/服务器协议; EX—有可执行代码;SC—有源代码)

这三种阅读顺序称为阅读框(reading frames)
一个开放阅读框(ORF,open reading
frame)是一个没有终止编码的密码子序 列。
原核基因识别任务的重点是识别开放阅读
框,或者说识别长的编码区域。
基于基因密码子特性的识别方法

辨别编码区域与非编码区域的一种方法
是检查终止密码子的出现频率
其中,c(xyz)是密码子xyz的计数。 这样的模型可以检测无结束编码的区域,因为 对应于三个结束编码TAA、TAG和TGA的 p(ATA)、p(GTA)和p(ATG)自动为0。
(3) 组合模型
将上述模型扩展,使之可以
识别具有多个外显子的基因。 改进后的模型见下图
7、基于剪切比对的基因识别方法
p1 f a1b1c1 f a1b2c2 ... f anbncn

教育部直属75所高校及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直属75所高校及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
科技部
71
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
教育部
科技部
72
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天津大学)
教育部
科技部
73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
教育部
科技部
74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同济大学)
教育部
科技部
75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
0.29704
57
东北师范大学
0.23716
44
0.07037
53
0.29672
58
华东师范大学
0.40254
23
0.11444
39
0.28428
5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0.16419
60
0.04368
58
0.26606
60
陕西师范大学
0.21048
48
0.05533
54
0.26286
61
西南财经大学
0.11255
教育部
科技部
81
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
教育部
科技部
82
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
教育部
科技部
83
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
教育部
科技部
84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
教育部
科技部
85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教育部
科技部
教育部
科技部
65
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医学电子学实验室东南大学影像科学与技术实验室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苏州市环境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苏州市生物医用材料及技术重点实验室无锡市生物芯片重点实验室要紧研究领域:学院的科学研究及学生培养方向瞄准21 世纪主导学科——生命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材料科学,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综合应用电子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科学咨询题,进展现代生命科学技术。

在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以下二级学科:生物信息技术医学图像与医学电子学生物传感与生物电子学生物医学材料与纳米技术制药工程医学信息学及工程一、简介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 985 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可授予博士、硕士、学士学位和审定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及自批增列博士生导师的高校。

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占地面积6300 多亩,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

东南大学是以工科为要紧特色,理学、工学、医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治理学等多学科和谐进展的综合性大学。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的科学研究及学生培养方向瞄准21 世纪主导学科——生命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材料科学,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综合应用电子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科学咨询题,进展现代生命科学技术。

学院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拥有一个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医学工程,该学科在2006 年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拥有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七个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有一个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流淌站,该流淌站于2005 年被评为国家优秀博士后流淌站;拥有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唯独的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已建成一支多学科交叉、以优秀中青年博士为主、拥有多名国家级专家的高水平学术梯队,现有专职教师60 余人,其中院士1 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 人,教授19人,副教授18 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30人,8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录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录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录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一级法人单位建设、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的科研实体。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国务院部门(行业)或地方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是行政主管部门,实验室依托单位主要以中科院各研究所、部属高校、重点大学为主体;另有建在企业(中央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利于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动态及稳定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湍流与复杂系统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区域光线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清华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3.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家科技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5.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6.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7.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8.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9.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0.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1.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规划与设计现代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上海交通大学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14.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15.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6.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期)、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17.大连理工大学三束材料改性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8.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复杂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19.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20.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同济大学合建)21.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吴健雄实验室)22.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3.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4.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25.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6.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7.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8.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29.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筹)30.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31.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3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33.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4.山西大学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35.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6.吉林大学集成光电子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37.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软件架构国家重点实验室38.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微波电真空器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9.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40.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4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线与微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宽带隙半导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42.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43.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44.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4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46.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基因组国家重点实验室、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47.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48.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49.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创伤、烧伤与复合伤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50.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51.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5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53.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54.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55.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56.浙江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共建)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57.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徐州)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58.江南大学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59.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0.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1.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63.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共建)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4.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65.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66.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7.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68.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69.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测试实验室70.河南大学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71.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72.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7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74.广西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75.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76.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7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结构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78.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79.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求解方程,得到
如图6.2所示的一棵树。
1、最小二乘法
目标是构造一棵树T,该树的叶节点代表物种,用该树预
测物种之间的距离。通过优化,使下式最小化:
SSQ(T ) Wij ( Dij dij ) 2
i 1 j i
n
这里,Dij为物种i和j的实际观察距离(或序列之间的计算 距离),dij是物种i和j在系统发生树T 中的距离,Wij是与 物种i和j相关的权值。SSQ(T)是树T所有预测值与实际 观察值偏差的累加和。权值Wij一般为1,或
两类数据:
–距离 –离散特征
离散特征数据可分为 二态特征——例如:DNA序列上的某个位置如果是剪切位点 多态特征——例如:某一位置可能的碱基有A、T、G或C
系统发生树的构建方法分为两大类: – 基于距离的构建方法
非加权组平均法 邻近归并法 Fitch-Margol一定的指导性规则压缩搜索空间,提高计算速度。
第二节 基于距离的系统发生树构建方法
基本思路是:
给定一种序列之间距离的测度, 在该距离测度下构建一棵系统发 生树,使得该树能够最好地反映 已知序列之间的距离。
10条核酸序列的距离矩阵
例,如果有三个物种, 其两两距离如下: dab = 0.08 dac = 0.45 dbc = 0.43
Willi Hennig (1913-1976)
系统发生学(分支学)创始人
• 经典系统发生学
主要是物理或表型特征 如生物体的大小、颜色、触角个数
• 现代系统发生学
利用从遗传物质中提取的信息作为物种特征 具体地说就是核酸序列或蛋白质分子 关于现代人起源的研究:
线粒体DNA
——所有现代人都是一个非洲女性的后代
Wij =1/ Dij2
2、连锁聚类方法
•选择距离最小的一对序列 •将这两个序列合二为一,形成一个新的对象 (代表这两个序列的祖先) •重新计算这个新的对象与其它序列的距离。 单连锁聚类: d(x,u)=min(d(y,u),d(z,u))
最大连锁聚类: d(x,u)=max(d(y,u),d(z,u))
平均连锁聚类: d(x,u)=1/2(d(y,u)+d(z,u))
其中x代表y和z的合并,u代表任意其它对象。
3、非加权分组平均法
(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 UPGMA)
• 在平均连锁聚类过程中,一个新类到其它类之 间的距离就是简单的原距离平均值。
棵可能的系统发生树,但是只有 一棵树是正确的。
系统发生分析的目标 ——寻找这棵正确的树
3、系统发生分析步骤
(1)序列比对 (2)确定替换模型 (3)构建系统发生树 (4)评价所建立的树
计算序列之间距离 令S(i,j)是序列i和序列j比对位置得分的加权和
d (i, j ) 1
S (i, j ) S r (i, j ) S max (i, j ) S r (i, j )
第六章 系统发生分析
主讲人:孙

制作人:刘志华
东南大学 吴健雄实验室 Axon
Charles Darwin (1809-1882)
第一节
系统发生与系统发生树
基本概念:
系统发生(phylogeny)——是指生物形成或
进化的历史 系统发生学(phylogenetics)——研究物种之间 的进化关系 系统发生树(phylogenetic tree)——表示形 式,描述物种之间进化关系
l 计算新分类到其它类的距离
D(ij ),k ( nj ni ) Di ,k ( ) D j ,k ni n j ni n j
其中ni、nj、(ni+nj)分别为i类、j类、(ij)类的元素个数; l 在距离矩阵中删除与类i和类j相应的行和列,为类(ij)加入新 的行和列;
重复循环,直到仅剩一个类为止。
如果类中分类单元个数不一样,原距离矩阵中各个 距离值对新距离计算的贡献就不一样,或者说是经过 “加权”的,称这样的聚类为加权分组平均。 • 在非加权分组平均法中,在计算新分类到其它分类 之间的平均距离时按照各分类中分类单元的数目进行 加权处理。
UPGMA算法的执行过程如下:
(1) 初始化:使每个物种自成一类,如果有n个物种,则开始时共 有n个类,每个类的大小为1,分别用n个叶节点代表每个类; (2)执行下列循环: l 寻找具有最小距离Dij的两个类i、j;建立一个新的聚类(ij) l 连接i和j形成新节点 (ij),生长两个新的分支,将i 和j 连接到 (ij),分支的长度为Dij/2;
S (i, j ) S max (i, j )
归一化的距离: 其中Sr(i,j)是序列i和j随机 化之后的比对得分的加权 和,Smax(i,j)是可能的最 大值
令Sr(i,j)=0
d (i, j ) 1
S (i, j ) d (i, j ) ln S max (i, j )
为了适合于处理相似性较 小的序列,可以进一步修 改距离计算公式
– 基于离散特征的构建方法
最大简约法 最大似然法 进化简约法 相容性方法
根据建树算法在执行过程中采用的搜索方式,系
统发生树的构建方法也可以分为以下3类。 (1)穷尽搜索方法
即产生所有可能的树,然后根据评价标准选择一棵最优的树。
(2)分支约束方法
即根据一定的约束条件将搜索空间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可能 的树,然后择优。
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 分类单元 (物种或序列)
系统发生树性质:
(1)如果是一棵有根树,则树根代表在进化历 史上是最早的、并且与其它所有分类单元都有 联系的分类单元; (2)如果找不到可以作为树根的单元,则系统 发生树是无根树; (3)从根节点出发到任何一个节点的路径指明 进化时间或者进化距离。
对于给定的分类单元数,有很多
4、邻近归并法
基本思想:
在进行类的合并时,不仅要求待合并的类是相近的, 同时还要求待合并的类远离其它的类。 • 重建时将距离最小的两个叶节点连接起来,合并 这两个叶节点所代表的分类,形成一个新的分类。 在树中增加一个父节点,并在距离矩阵中加入新的 分类,同时删除原来的两个分类。 • 重复上一次循环, 直到只剩一个类为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