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柿子林会所案例分析
柿子林别墅

92世界建筑 2004/10作者单位:一石智库收稿日期:2004-09-10“柿子林别墅在北京城北昌平十三陵万娘坟某果园一个树木排列整齐的柿子林中;西面、南面有山为对景,北邻村落,东面开敞;占地面积在设计过程中不断扩展,从最初的90多亩到现在的250亩左右。
”这段文字见于由台湾田园城市出版的《da》杂志第3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四入柿子林:一个建筑设计过程故事版》,作者是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但是不用说,这种有些散淡的人文趣味的文字是出于张永和之手。
尤其重要的是,柿子林别墅的设计是一个业主与建筑师先后4次更改设计的思路,被他诗意地概括为“恻宅入林”、“瘦房肥院”、“棋盘院阵”和“拓扑景框”这样富于古典趣味的意境。
近几年来,与以往执着于元空间的研究不同,非常柿子林别墅VILLA SHIZILIN史建/ SHI Jian建筑试图从重新解读传统建筑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入手,在更为复杂的城市语境中寻求某种新的突破。
例如,在苹果22院街(北京)的设计中对传统院落商街空间(环院模式)的研究与建构,柿子林别墅(北京昌平)4个方案中分别对南、北方院落和地域环境的研究与建构;石排镇政府办公大楼(广东东莞)设计难能可贵地进行了针对当地气候的建筑学研究,试图利用现代建筑手法解决气候、环境、功能等问题,而生产力大厦(广东东莞)试图在与自然的表面融合中实现对当代城市建筑空间的探索;河北教育出版社办公楼(河北石家庄)不仅在内部空间把各种复杂的使用功能做了界定和区分,还把这种对使用空间的理解在外空间着意强调出来,使这个小城市化了的建筑成为城市再造的积极部分。
柿子林别墅是在占地面积、使用功能、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不断变化、叠加的状况下形成的,正是因为如此,在看过了光影效果鲜明的效果图之后,会被现场巨大、复杂而灰暗的空间所迷惑。
按照设计的概念,最终的设计方案(“拓扑景框”)是把房间作为取景器、同时把屋顶作为地景,也就是说建筑与环境达到互为利用。
建筑师的两种言说北京柿子林会所的建筑与超建筑阅读笔记

五、各因素之间的和影响
五、各因素之间的和影响
在住区会所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居民需求与建筑技术并非孤立存在,而 是相互、相互影响。地域文化为住区会所建筑提供了独特的设计素材,居民需求 决定了设计的方向和目标,而建筑技术则是实现设计理念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 考虑这些因素并使之相互融合,才能打造出具有特色、实用、可持续发展的住区 会所建筑。
二、超建筑的言说
超建筑的概念介于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之间,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精髓,又 结合了现代建筑的创意。北京柿子林会所作为一个典型的超建筑实例,很好地诠 释了这一理念。
二、超建筑的言说
首先,柿子林会所的超建筑风格注重传承与创新。在会所的设计中,设计师 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建筑材料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例如,会所 内的走廊采用了古代园林中的曲径通幽设计,但同时使用了现代的灯光和家具元 素,给游客带来既熟悉又新颖的体验。
一、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
传统建筑的特点在于其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处。柿子林会所的设计尊重自然, 融入了大量的自然元素,如水景、植被等,使得建筑物本身与大自然相互映衬, 形成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此外,传统建筑还注重对称和平衡的美学原则, 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细节处理,都力求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一、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
谢谢观看
内容摘要
柿子林会所不仅是一个建筑艺术作品,更是一座文化的殿堂。它融入了当地 的地方文化、传统文化以及文化传承。在会所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感受到深厚的 文化底蕴。例如,会所内部的装饰采用了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和民间艺术作品,展 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才情。
内容摘要
总的来说,柿子林会所充分展示了张永和先生原生态建筑的独特魅力。它不 仅在建筑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更是对生态环保的深度探索和实践。通过柿 子林会所,我们可以看到原生态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它不仅可以 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还能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会所案例分析

■室内空间的竹林畅想
左上:茶室 右上:会客厅 左下:会议室
竹林取之当地材料,在室内 贯穿了空间,并且带来了一种 宁静致远的氛围。
■水面与格栅光影的舞蹈
白色金属板以及对自然光线的把握令整座建筑更加光彩夺目。实体 平面与空旷的空间互为支撑,光线从天窗与垂直遮阳帘透射进来,影子 打在墙面上,光与影的交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种功能空间的协调组织
网球场,健身房,游泳池 ,演奏厅,建筑将这些功能的空间集于一身。
会说话的建筑是好的建筑
一种地域性的直接表达
■三间院 ■篱苑书屋 高淳诗人住宅
■三间院 建筑面积 1900㎡ 完成时间 2009 09 使用现状 住宿 餐饮
■三间院由水院、石院、竹院3个独立的院落组成,呈现出熟悉的本土造型。怀抱、 围合和隐藏这样的方式一直是中国传统庭院的突出特征。这个项目结合了公共功 能、私密形式、整体性大体量以及小庭院的亲切感,从形式到使用充满了有趣的 矛盾。远观是乡野微缩村庄,近看是纹理丰富、凹凸交错的像素画砖墙表皮。 ■三间院的建构来自两方面的启示,一是蒙古草原连续坡顶的小客栈,二是江南的 民居的轮廓和院落,地方材料和建造技能永远都是财富。三间院的答案直接明了, 面对项目有趣的混杂性,河泥红砖被用来完成最后结构性的编织,刻上时间的痕迹。
总建筑面积270㎡,主体结构采用 100㎝×100㎝及100㎝×200㎝的方 刚,每2m一根柱子,以焊接方式连 接。外围护材料使用钢化玻璃,立 面上以90㎝为模数,每90㎝焊一圈 钢框,中间插柴火棍,室内采用合 成杉木板装修。
THE END
THANKS
■高淳诗人住宅
诗人住宅的外表是设计的重点, 砖表皮将建筑严实的包裹起来, 强化其材料的地域性,每一处墙 面都是空洞、凹半砖和凸半砖的 混合,3种密度的砖肌理和无规律 的窗洞共同进行着蒙德里安式的 抽象编织,揭示了看似无序的窗 洞隐藏在表皮形式背后立体主义 的秩序。
柿子林会馆

柿子林会馆简介柿子林会馆是位于中国河北省邯郸市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之一。
该建筑坐落在柿子林村,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柿子林会馆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建筑风格柿子林会馆是典型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采用了传统的寓意与风水理念。
整个会馆由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组成,主体建筑为三进四合院式布局,附属建筑包括东侧的客房和西侧的厢房。
会馆中的各处均覆盖有雕梁画栋、彩绘斗拱和雕刻花窗等精美装饰,以展示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在建筑结构上,柿子林会馆采用了传统的“斗拱”技术,这种技术将木构件组合成具有较大跨度的建筑,使建筑更加稳固。
斗拱的雕刻工艺精湛,细腻的雕花纹样给人以独特的美感。
此外,会馆的屋顶采用了檐角翘起的形式,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感,还有助于排水和防水。
历史文化柿子林会馆是一座历史文化积淀丰富的建筑,它见证了中国古代乡村生活的变迁和演变。
会馆内保存有许多明清时期的古代家具、字画、瓷器等文物,这些文物无疑是珍贵的历史遗产,也是人们了解古代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会馆周边的柿子林村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村中的村民以柿子栽种为主要职业,柿子林茂密且果实丰盛,广受欢迎。
每年秋天,柿子林村会举办柿子文化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柿子林的美景,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
保护与发展作为一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柿子林会馆受到了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保护。
不仅在保护治理上加强了建筑材料的修缮和保养,还定期进行巡查和监测,确保会馆的安全和稳定。
在发展利用上,柿子林会馆不仅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基地,也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
会馆附近设有游客中心和展览馆,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和旅游服务。
此外,会馆还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包括古代建筑展览、传统手工艺展示等,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
结语柿子林会馆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杰作,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工艺水平,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柿子林会馆

建筑坡面
• 将9个取景器——房间倾斜程度不同的屋顶整体看 待,建筑顶部便出现了一个起伏的、相对复杂的 拓扑接口;也许可以认为是一个人造地景,与基 地周围的山峦呼应;也许又可以作为以当代的建 筑语言翻译传统中国建筑坡顶形式的一次尝试。
建筑坡屋顶
起伏的屋顶与远山近岭
游泳池
建筑剖面
建筑剖面
墙体系
柿子林会馆
----------------张永和
基本概况
• 柿子林私人会所,位于北京西北昌平十三钗万娘坟村的果园内。园中柿 树成行排列,整齐繁茂。是北京著名的房地产商张宝全和王秋杨女士的 私人会所。 • 柿子林会馆三点:柿子树 取景器 拓扑屋顶 • 建筑所处的的位置背山面水,符合中国南方乡村最典型的建筑选址思想
场地分析
西南两面山 陵环抱,北 临村落,东 向敞阔,远 蓄疏林一带。 园内引水为 池,成自然 地貌。会所 占地250余亩。 建筑面积 4800平方。
功能分析
• 由于建筑 周围有优 美的自然 环境,于 是房间或 房间组被 作为取景 器来设计。
首层平面
场地布置分析
二层平面图
取景器——房间 共有9个,面向不 同的方向与景观; 看的需要促使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三维形状内收外 放,作为景框的 大口是落地窗, 两侧承重实墙呈 八字关系,屋顶 倾斜构成单坡。
• 设计初衷
• 希望观者对这些装饰性的立面产生一种纯石墙的错觉。 • 归根结底,还是建筑师多来追求真实感与纯粹性的建筑句 法学惯性起作用。
建筑立面图
东立面
北立面
建筑立面图
西立面
南立面
主入口
东侧全景
东侧局部
二层楼顶平台
二层内部
一层餐厅
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精选5篇)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
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案例分析报告(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案例分析报告1不少人还记得20xx年北京街头出现的大大小小的亿唐广告牌,“今天你是否亿唐”的那句仿效雅虎的广告词着实让亿唐风光了好一阵子。
亿唐想做一个针对中国年轻人的包罗万象的互联网门户。
他们自己定义了中国年轻人为“明黄一代”。
失败的教训:缺少定位,融资过多1999年,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前夕,刚刚获得哈佛商学院MBA的唐海松创建了亿唐公司,其“梦幻团队”由5个哈佛MBA和两个芝加哥大学MBA组成。
凭借诱人的创业方案,亿唐从两家著名美国风险投资DFJ、SevinRosen手中拿到两期共5000万美元左右的融资。
亿唐宣称自己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也是一个“生活时尚集团”,致力于通过网络、零售和无线服务创造和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活时尚产品,全力服务所谓“明黄e代”的18~35岁之间、定义中国经济和文化未来的年轻人。
亿唐网一夜之间横空出世、迅速在各大高校攻城略地,在全国范围快速“烧钱”:除了在北京、广州、深圳三地建立分公司外,亿唐还广招人手,并在各地进行规模浩大的宣传造势活动。
20xx年年底,互联网的寒冬突如其来,亿唐钱烧光了大半,仍然无法盈利。
此后的转型也一直没有取得成功,20xx年亿唐公司只剩下空壳,昔日的“梦幻团队”在公司烧光钱后也纷纷选择出走。
亿唐失败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定位。
这也是大部分互联网创业者公司的问题。
浮夸,不愿意沉下心帮用户解决实际的问题,而是幻想凭钱就可以砸出一个互联网集团出来。
亿唐对中国互联网可以说没有做出任何值得一提的贡献,也许唯一贡献就是提供了一个极其失败的投资案例。
它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族,几千万美元的资金换来的只有一声叹息。
后续发展:20xx年5月,域名由于无续费被公开竞拍,最终的竞投人以3.5万美元的价格投得。
案例分析[五篇]
![案例分析[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a26408b8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70.png)
案例分析[五篇]第一篇: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案例: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或称2008年中国奶粉污染事件、2008年中国毒奶制品事件、2008年中国毒奶粉事件)是中国的一起食品安全事件。
事件起因是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被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
根据公布数字,截至2008年9月21日,因使用婴幼儿奶粉而接受门诊治疗咨询且已康复的婴幼儿累计39,965人,正在住院的有12,892人,此前已治愈出院1,579人,死亡4人,另截至到9月25日,香港有5个人、澳门有1人确诊患病。
事件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和对乳制品安全的担忧。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对国内的乳制品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检验报告后,事件迅速恶化,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多个厂家的奶粉都检出三聚氰胺。
该事件亦重创中国制造商品信誉,多个国家禁止了中国乳制品进口。
9月24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表示,牛奶事件已得到控制,9月14日以后新生产的酸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主要品种的液态奶样本的三聚氰胺抽样检测中均未检出三聚氰胺。
2010年9月,中国多地政府下达最后通牒:若在2010年9月30日前上缴2008年的问题奶粉,不处罚。
2011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调查发现,仍有7成中国民众不敢买国产奶。
根据我们现学的管理学来分析,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重因素:一、首先是管理,在此次的毒奶粉事件中,由于高层缺乏对于人员与产品材料的妥善管理,导致一些人钻了空子,导致了事件的发生,这种情况的出现,企业应该从自身内部出发寻找原因,在生产环节出现了问题,就应该对这个层面的人员进行合理的调配甚至做出处理,还应该重新拟定不同的收购线和生产线,以保证后续的产品质量;二、其次是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由于管理者的社会责任不强,并且似乎更看重经济利益,在这些条件下,导致了当事件发生时,管理者并没有立即处理反而是想法设法去隐瞒事实,以希获得更多的利益,正因如此,当事情严重时,管理者已经来不及处理事件,最终导致了三鹿集团的破产;三、最后是三鹿集团的应对措施,根据新闻事实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堵”住消费者的嘴;2对上级部门隐瞒实情;3 造假获得“质量安全”; 4 暗箱操作;5死不承认,推脱责任;6.公开道歉,但并未认识到自身问题。
某房地产年度推广方案

总建筑面 积 M2
方位
<10 万
10—50 万 50—100 万
东部
12.8%
6.4%
2.4%
西部
9.6%
8.8%
5.6%
南部
15.2%
10.40.08%
总计
印象 服务客户品牌
好戏开场,果实亮相!
——敬请认真检
验
****——拂林园2000年推广方案 ★前言
一、市场分析
1、房地产行业走势看好,市场潜力巨大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高风险、高成长的资金密集型产业, 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后,在我国已初具规模。回首望去, 起伏波动剧烈。从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的发展、鼓励、 支持,到成为90年代中期的宏观调控重点行业,再到目前 成为国家支柱产业及新的经济增长点,可谓充满着戏剧性 的变化。
3、产品高度同质化,竞争白热化,销售力成为关键
僧多粥少的局面在几年内已成定局;同质化,白热化的竞争; 销售决定一切——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拂林园2000年推广方案 ★★观念就是机会
4、概念先行,有效区隔市场,塑造项目的独特卖 点
高度预见性、把握先机、大胆创新无疑是殊途同归的解 决之道。环顾近期风骚独领的项目,除个别经济适用房以外, 万科城市花园、现代城、万泉新新家园、兴涛社区……为何 能在先天劣势中独树一帜?两个字——“观念”。
52.8%
36.8%
表(一) 99 年北京新盘总建筑面积
9.6%
>100 万
/ / / 0.08% 0.08%
小计(万 M2)
429.7 671.6 451.85 559.2 2112.3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
对比
被看
看
•
柿子林会所运用 了9个房间作为取 景器,朝向了建 筑周围的四面八 方。取景器的核 心原则是“内收 外放”,在二维 平面上是利用八 字形状的外喇叭 状的空 间布 局来是的视线外 扩,尽可能增加 景观观赏面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在三维空间上是运用屋顶倾斜构 成单坡面的围合,也是为了界定 取景器的边界。
混凝土瓦屋面
氧化钢板贴 面
氧化钢板贴面 在建筑材与周边的环境结合 起来,试图去体现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同时又 不舍弃建筑的当代性的特质。
水磨石地面
房间与房间之间—取景器,有时是在其中间,则保留下来基址原有的柿子树,则体 现了设计本身对场地原有肌理的尊重。会所建筑的整个梯形变截面空间显示出了极 大的灵活性。可以很好的与基地上成行成列的柿子树融合起来,这些经树木调整过 的墙体呈发散状态,形成了建筑开放性的基本布局,进行形成了一个非物质的空间 吸纳包围的、不可画的、破坏透视规律的建筑形式。
园中柿树成行排列整齐繁茂。西南两面 山陵环拱. 北邻村落. 东向敞阔.远蓄疏 林一带。园内引水为池,成自然形貌。
山
总平面图
• •
柿子林的妙处在于,它的整个设计的聚焦都在“看与被看”这样的一对关系 上。“看”就是从建筑内部的视线范围,“被看”就是从场地的外围看待建 筑与环境的契合和整体的景观效果。 看与被看在宏观的层面上归纳起来的表现手法依然是对比,不过这种对比是 不同于传统的以大小与疏密等为特征的空间变化。“看”的本质职责是要求 从建筑内部观看周边自然景观的视野范围的最大化,这是一种外扩的、显性 的设计理念。犹如拙政园内“与谁同坐轩”的外侧形态是弧形的,以便于园 主人能够获取尽可能多的景致;而“被看”的本质属性是要从建筑的外部观 看整个场地景观的总体效果的最优化,这是一种内聚的、隐形的设计理念。
被看
“被看”的艺术原理是将建筑作 为造景要素,是通过将9个取景 器的倾斜程度不同的屋顶当成 整体来看待,建筑的顶部便出 现了一个起伏的、相对复杂的 拓扑接口。同时屋顶的形式与 远山的轮廓在某种程度上出现 了视觉上的联系,从而保证建 筑单体、周边的环境和远山在 空间关联方面形成呼应。
室内游泳池
石夹混凝土承重墙
国际青年旅舍建筑设计 案例分析
“北京柿子林会所”
北京柿子林会所
地点:北京昌平十三陵万娘坟 Design by:张永和 王晖 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 占地面积:200100平方米
概念
• 柿子林会所是经过四论完全不同的概念设计方案之后才最终被业主所 认可的,从第一轮的“侧宅入林”概念方案中设计的宽度为9m的水 泥盒子,到第二三论的“瘦房肥院”和“棋盘院阵”中对光影和院落 空间的运用,一直到最终被认可的第四轮“拓扑景框”,前三轮方案 依稀可以看到对留园的入口备弄空间和留园石林小屋等精致庭院等的 设计语言进行模仿的痕迹,当然这点幵不是那么的确定,可是当拓扑 景框的概念方案的提出的时候,几乎可以肯定张永和的确是借鉴了中 国古典的园林空间的设计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