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主义

合集下载

新地域主义

新地域主义

以色列最高法院内部
外国建筑史
L.巴拉干
墨西哥建筑师L.巴拉干
早年受现代派大师柯布西耶的 影响,后又钟情于法国画家和 景观建筑师巴克,最后他把这 些形式 的灵感融入墨西哥地方 乡土建筑,并演绎成一种极为 抽象的建筑语言,形成自己的 独特风格。
外国建筑史
L.巴拉干——艾格斯托姆住宅
艾格斯托姆住宅由大块洗 练的几何形组成,着以高亮度 的,魔幻般的鲜艳色彩,并与 水组合成一体,包容在浓郁的 绿化之中,传达一种浓墨墨西 哥风情的诗情的人工环境。

石材外立面不统一,他们反应着这个城市----耶路撒冷的历史,缩影还 有回忆,同时再运用白色明亮表面来表述现今新的,不同的,更为开放 的关高法院
远离石墙表面之处,各种不 同形状和大小的光井遍布在建 筑中,这些光井赋予光线更多 的情感,让其具有值得深味的 影与调。人们沐浴并行进在光 线的序列中。
外国建筑史
杨经文——双顶屋 •

双顶屋
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橡胶种植园附 近,全年无明显季节变化,属热带 雨林气候。该建筑充分体现了杨经 文的设计原则——在世界能源日趋 紧张的状态下,采用通风、对流、
遮阴、绿化、反射玻璃等方法,创
造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气候, 并建造适应外部环境的被动式的低
能耗的建筑。杨经文把一个水池昂
斋普尔市博物馆
外国建筑史
查尔斯·柯里亚——斋普尔市博物馆
• 博物馆的所有功能被设置于九个正方
形空间中 建筑外墙为混凝土框架结
构外饰红色砂岩不同外墙上分别 • 装饰着九大行星各自的符号。在建筑
局部还采用了不同
• 石材镶嵌而成的壁画 来表现遥远的 神话传说。从远处

望去 博物馆肃穆而略带几分神秘色

地域主义

地域主义

基本概念1. 广义地域主义“广义地域主义”之于建筑理论,又包括“乡土主义”、“当代乡土主义”、“新地域主义”等。

所谓“新地域主义”,顾名思义,是对“传统地域主义”的反思和改良,是“传统地域主义”进化到“批判的地域主义”之间的折中,往往是利用现代材料和科技手段,融会当代建筑创作原则,针对特定地理和气候条件而设计的、带有某些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

由于这种建筑能够在一些相类似的地区使用和推广,相比传统的地域性建筑有更大的适应性,因而我们可以统称为“广义地域主义”建筑。

2.批判的地域主义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看清了“机械性地域主义”的狭隘性和“民族主义”倾向并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于是“新地域主义”应运而生并逐渐“红旗漫卷”。

“新地域主义”对“机械性地域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尝试进行改良,这就使其更加理智和具有“批判性”——直至“批判的地域主义”理论的形成。

“批判的地域主义”与广泛意义上的“地域主义”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即都具有相同的传统和强调地方性。

区别在于“批判的地域主义”讲求原创性,旗帜鲜明地反对绝对的“历史主义”的一厢情愿,反对“机械性地域主义”的小妇人般的浪漫和惟美。

对于传统的继承,有独到的见解并更加技巧性。

“批判的地域主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选择性的和“批判性”的。

3.批判的地域主义不是乡土建筑批判的地域主义并不是用来描述“民居”或乡土建筑的。

因为乡土建筑是通过气候、文化、社会和手工艺的结合自发产生的。

批判的地域主义是用来描述和识别近来出现的不同地区的“学派”。

这些学派的目的是以批判的态度表达和服务于它们赖以存在和立足的有限的区域和民众。

这种地区主义依靠地区社会和政治上的自主意识,并将这种意识与建筑专业知识联系起来。

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出现有赖于一种强烈的对自主性认同的追求,一种强烈的对个性的认同,一种对文化、伦理和政治独立的渴望。

哲学家保罗·里克尔(Paul Ricoeur)认为仅有通过当地文化与大同文化之间的互相滋润,杂交的“世界文化”才能出现。

新地域主义

新地域主义

新地域主义建筑
中国的新地域主义探索
中国的新地域主义探索
建筑大师——贝聿 铭 一、苏州博物馆
在整体布局上,新 馆巧妙地借助水面, 与紧邻的拙政园、忠 王府融会贯通,成为 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中国的新地域主义探索
设计特色
博物馆新馆的设 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 建筑风格,把博物馆 置于院落之间,使建 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 协调。
莫奈奥将马德里的乡土传统与30年代米兰建筑师的“新纪 念性”结合起来,同时巧妙的吸取了芬兰建筑大师A.阿尔 托的化整为零的拼贴式形态创作法,获得了一种创造性的 综合。 银行建筑采用了很清晰的几何构图,但为适应场地,一边 是锐角形体一边是圆形体量。形式的综合使建筑在几何性 与精密性中获得了一种自由与开放性的性格,建筑既结合 了特定的环境,有超越了以往熟悉的地方模式。
发达国家的新地域主义建筑
2、国家罗马艺术博 物馆
建筑师:J.R.莫奈奥 特点:地方与历史元 素的使用 :室内连 贯的展览空间由一系 列大券门的墙体组织。
博物馆建在梅里达城的古罗马时期遗址上,要收藏两万多件西班牙 在古罗马时代最重要的考古文物。新建的博物馆与原有的遗址建筑形成 两个相对独立又互相叠置的空间系统,这种叠置关系不仅形成了动人的、 呈现历史的场景特征,而且也诱发了关于如何延续当今都市生活与社区 感的思考。
平面将九块方格中的一块 游离了这整个图形,使其 正好星城博物馆宽敞的入 口。
第三世界国家的新地域主义探索
第三世界国家的新地域主义探索
二、圣雄甘地纪念馆
1、继续发扬甘地对印度 传统艺术以及传统建筑的 影响;
2、采用封闭空间、有屋 盖而无墙体为何的开敞空 间和露天庭院三种空间形 态进行组合;
3、融入乡土建筑元素: 瓦屋顶、砖墙、石头地板 和木制的门

地域主义进与退论文

地域主义进与退论文

地域主义的进与退摘要:建筑的地域性作为建筑最本真的属性,反映了建筑所处地的地理环境、人文传统、生活习惯等,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建筑的地域文化往往出现两种极端,一种就是地域主义的建筑被野蛮的移植,第二种就是现代主义对地域终于的侵蚀,这便是地域主义的进与退。

关键词:地域主义,地域性,地域性建筑,现代建筑,批判的地域主义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对世界各种经济文化的冲击,世界大同的思想慢慢的深入人心。

相应的,在建筑领域,国际式也渐渐成为了一种风靡全球的建筑风格。

可是,慢慢的,人们察觉到地域性作为建筑的本质属性,不应该也不能被遗忘掉。

在世纪之交,建筑的地域性、批判的地域主义等名词被广为流传和重视。

时至今日,在包括文化、政治、社会、文学以及建筑等各个领域中,地域性的价值已经被人们所认同。

地域性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在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南方炎热地区和北方寒冷地区的建筑显然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

从人类早期的聚落选址及原始建筑形式的演变历程,可以发现地域性决定了不同建筑文化的发展倾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适应某一地区的气候、地形、地貌、材料等人居自然环境的不同和社会环境因素、人文传统的不同,世界建筑文化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的地域性特征。

而在当代建筑领域,地域主义思想也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一种得到广泛尊重的建筑创作准则。

进:地域主义的扩展然而,就在地域主义被推崇备至,被作为未来建筑创作的一种道路的时候,有一种现象不得不让我们重视,那就是“地域性的扩大化现象”。

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地方的地域性建筑被另一个地方所应用,所传播,或者说是蔓延到其他地方,而成为了发扬此地域性建筑的一种媒介和手段。

从批判的地域主义到自反性地域主义比较上海新天地和田子坊

从批判的地域主义到自反性地域主义比较上海新天地和田子坊

从批判的地域主义到自反性地域主义比较上海新天地和田子坊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对上海新天地和田子坊的比较分析,探讨批判的地域主义与自反性地域主义在当代城市更新与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批判的地域主义强调地方特色与文化认同的重要性,而自反性地域主义则更加注重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性与开放性之间的平衡。

本文首先概述批判的地域主义和自反性地域主义的理论框架,随后分析上海新天地和田子坊在规划、设计、功能和文化表现等方面的特点,最后比较两者在实践中的地域主义策略及其对城市更新与发展的影响。

通过这一比较研究,本文旨在为理解当代中国城市更新中的地域主义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二、批判的地域主义在上海新天地中的体现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一种建筑设计理念,强调对特定地域文化、历史和环境的深入理解与尊重。

在上海新天地的改造与设计中,批判的地域主义得到了显著体现。

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原是上海老城区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团队巧妙地将传统上海石库门建筑风格与现代商业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新型商业区。

保护与更新:在新天地的改造中,设计团队并没有完全摒弃原有的石库门建筑,而是选择了保护和修复这些历史建筑。

通过精细的修复工作,保留了建筑的外观和结构,同时也对其内部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以适应新的商业和居住需求。

这种保护与更新的方式,体现了批判的地域主义对历史文脉的尊重和对现代功能的追求。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新天地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外观上,保留了石库门建筑的红色砖墙、老虎窗等传统元素,而在内部空间设计上则采用了现代简洁的风格。

这种融合不仅保留了上海的传统特色,同时也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了舒适现代的生活环境。

社区与商业的平衡:新天地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社区与商业的平衡。

在商业区的规划中,不仅有各种商店、餐厅和咖啡馆,还有公共空间和文化设施,如小型广场、艺术画廊等。

新地域主义建筑设计概述

新地域主义建筑设计概述

新地域主义建筑设计概述一、地域文化研究新地域主义建筑设计理念强调对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通过对当地的历史、传统、风俗等文化元素的挖掘,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元素,并将其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这种设计理念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传统元素运用新地域主义建筑设计理念在设计中运用了许多传统元素,如传统的建筑结构、材料、装饰等。

这些传统元素的运用不仅增强了建筑的地域特色,也为现代建筑注入了一种传统的韵味。

同时,这种设计理念也注重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又具有现代感的建筑作品。

三、地方材料选择新地域主义建筑设计理念注重选择地方材料进行建筑设计和建造。

地方材料的选择不仅有助于降低建筑成本,还可以增强建筑的地域特色和环保性。

通过选择当地特有的材料,如石材、木材、竹材等,可以使建筑与当地的环境相融合,形成一种自然的美感。

四、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新地域主义建筑设计理念强调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注重建筑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设计师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节能、减排、生态平衡等方面,通过采用绿色建筑材料、节能技术等手段,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五、可持续发展原则新地域主义建筑设计理念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建筑的长期效益和可持续性。

设计师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的使用寿命、维修保养、资源利用等方面,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使建筑能够在长期内保持其价值和功能,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福祉。

六、创新设计手法新地域主义建筑设计理念并不排斥创新设计手法,相反,它鼓励设计师在设计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设计手法。

通过结合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手法,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建筑作品。

这种设计理念有助于推动建筑设计的进步和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七、人文关怀与实用性结合新地域主义建筑设计理念注重人文关怀与实用性的结合,关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地域主义.

地域主义.
地域主义
成员 贾晓艳 胡洵 李晓松 张为先
地域主义
何为地域主义? 地方特色,有人回答。
传统意义上的地域主义是稳固的、封闭的固化模 式,它反映着当地的风俗与习惯,是当地大多数成 分的一种抽象,一种物化,一种可用符号表达的东西。 于是很多建筑师把自己的作品带上当地某种或 某几种特征时,便称之为具有地域主义特色,那么, 这是实质意义上的地域主义吗?抽象出来的标签或 符号就代表着地域吗?

受地理影响,葡萄牙气候差异明显: 沿海岸线地域气候温和,内陆则令 人感到些许难受,北方为海洋性气 候,相对寒冷,南方则为亚热带地 中海式气候,相对温暖。夏季内地 炎热干燥,而沿海地区温暖湿润; 春季则温度宜人,冬季比较寒冷。 在全国范围内常年日照充足,阳光 明媚,光线强烈。
阿尔瓦罗· 西扎的建筑思想

建筑之中一些较矮的墙体用鹅卵石砌筑,此为当地较为常用的砌筑材 料。鹅卵石墙体给人感觉是嵌入了整体的灰绿色调之中,增加了材质 的对比,使之显得丰富,有活力,不生硬。
我们的问题:如何又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到自己的源泉;如何又恢 复一个古老的、沉睡的文化,而又参与到全球文明中去。
阿尔瓦罗
西扎的建筑囊括了对各种要素的尊重:对其 祖国葡萄牙(一个时代的进步使建筑材料和 形式日益古旧的国家)传统要素的尊重;对 于文脉的尊重(不论是里斯本的老建筑,还 是波尔图有用俱乐部的不满教室的海岸); 对于时代的尊重,在这个时代,建筑在所有 的制约和挑战中进行实践。 西扎很尊重环境, 他总是把自己的建筑谦虚 的融合在城市环境里, 这也是欧洲建筑师与 美国建筑师的一个很大不同, 欧洲的建筑师 们更善于创造一个过去和现在共存的环境。 设计中他经常通过基地四周原有房屋轮廓来 确定自己建筑的轮廓线, 并以城市为设计的 出发点, 参照原有城市形态和筑风格来寻找 潜在的城市机理和空间秩序, 并贯穿于设计 的始终, 所以,他的作品不像多数现代主义建 筑那样具有革命性和批判性, 而是表现出对 传统和历史的尊重。传统与现实、手工艺与 机器化进程之间的相互交织和作用, 始终是 他在建筑中探索的主要方面。

地域主义建筑实践特点分析

地域主义建筑实践特点分析

江浦校 区的核心和标志性建筑 , 在校区的建设过程 中十分受到重视。图书 筑仿佛嵌 入场地 内的一块巨石。从旅馆的咖啡厅 向下望去 , 仅能望见一片 馆 主体 于2 0 0 6 年9 月竣工 投入使用 。建筑功能包 含有两个 主要 的使用 单 生机勃勃的草坪 ,仔细看才能发现屋顶绿化覆盖下的建筑的屋顶和屋顶 位: 外语计算 机中心与图文信息 中心。图文信息中心是主体 , 建筑 面积为 上分布着 的带形采光 的天窗。整个建筑仿佛是 与土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 2 . 4 7 Y 余平方米, 布置了各类 阅览 室、 书库 以及 内务 制作 等。外语 计算 机中 建筑 物内部 的空间具有 很强的秩序 , 卒姆托严格 的实现了沐浴行为
射到建 筑上, 形成建筑 的个性与特色。
关键词 : 建筑 ; 地域; 设计
1 .体 型适应 环 境
建 筑体型是建筑具体形式的表现 ,也反映 了建筑 的外部 空间和 内部
约 的普瑞特艺术学 院学 习建筑 。他 的作 品以对材料 的精选和高质量 的手 工艺处理 、 以及规 则的几何形体而 闻名。 . 瓦尔斯是位于瑞士阿尔卑斯 山一个狭窄 山谷里 的边远村庄 , 海拔 高
空间的特性。不同地域 中地形 的特点对地域性建筑具有直接 的作用 , 建筑 度为 1 2 0 0 米, 村里生活着大约3 o o f  ̄ 7 居 民。该项 目是对原有旅馆的改扩建, 处理的与地形地貌和谐相处 ,减少对于基地 的破坏 同时建筑 的体型与地 卒姆托在处理新建筑与老建筑 的结合上 ,不是通过新建筑的模仿来协调 形地貌 契合的关 系可 以表达 出对地域性的尊重。 与老建筑 的关系 , 而是弱化 了新建筑 的存在 , 突 出了建筑的外部环境为设 南京工业 大学江浦校区图书馆 由何镜堂先生主持设计 。该项 目的建 计主题。新建筑与原有旅馆除 了通过一条地下的通道相连 , 建筑外部没有 筑 面积为 3 . 6 万平方米, 读者规模2 . 5 万, 藏书 1 0 0 万册。作为南京工业大学 其它的联系 。建筑用石材作为建筑的外表面 , 建筑的体型方正规则 , 使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概念1. 广义地域主义“广义地域主义”之于建筑理论,又包括“乡土主义”、“当代乡土主义”、“新地域主义”等。

所谓“新地域主义”,顾名思义,是对“传统地域主义”的反思和改良,是“传统地域主义”进化到“批判的地域主义”之间的折中,往往是利用现代材料和科技手段,融会当代建筑创作原则,针对特定地理和气候条件而设计的、带有某些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

由于这种建筑能够在一些相类似的地区使用和推广,相比传统的地域性建筑有更大的适应性,因而我们可以统称为“广义地域主义”建筑。

2.批判的地域主义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看清了“机械性地域主义”的狭隘性和“民族主义”倾向并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于是“新地域主义”应运而生并逐渐“红旗漫卷”。

“新地域主义”对“机械性地域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尝试进行改良,这就使其更加理智和具有“批判性”——直至“批判的地域主义”理论的形成。

“批判的地域主义”与广泛意义上的“地域主义”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即都具有相同的传统和强调地方性。

区别在于“批判的地域主义”讲求原创性,旗帜鲜明地反对绝对的“历史主义”的一厢情愿,反对“机械性地域主义”的小妇人般的浪漫和惟美。

对于传统的继承,有独到的见解并更加技巧性。

“批判的地域主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选择性的和“批判性”的。

3.批判的地域主义不是乡土建筑批判的地域主义并不是用来描述“民居”或乡土建筑的。

因为乡土建筑是通过气候、文化、社会和手工艺的结合自发产生的。

批判的地域主义是用来描述和识别近来出现的不同地区的“学派”。

这些学派的目的是以批判的态度表达和服务于它们赖以存在和立足的有限的区域和民众。

这种地区主义依靠地区社会和政治上的自主意识,并将这种意识与建筑专业知识联系起来。

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出现有赖于一种强烈的对自主性认同的追求,一种强烈的对个性的认同,一种对文化、伦理和政治独立的渴望。

哲学家保罗·里克尔(Paul Ricoeur)认为仅有通过当地文化与大同文化之间的互相滋润,杂交的“世界文化”才能出现。

他暗示这要看地区文化是否具有重新创造一种能够存在并作为今后发展基础的传统[6]。

地域主义理论A·楚尼斯(Alexander Tzonis)和L·勒费夫尔(Liane Lefaivre)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的《为什么今天需要批判的地域主义》一文中认为:在批判的地域主义这个术语出现以来的过去十年中,它已经成为替代明显衰老的现代主义,以及替代后现代主义未老先衰的兄弟——“解构主义”的一种理论和实践。

虽然人们意识到后现代正在消退,意识到解构根本不能代替后现代的位置,但有些人仍然不相信批判的地域主义,因为他们怀疑在一个经济技术上互相依赖,日趋大同化的世界中,如何能够成为并保持地域主义。

也就是说,当根据种族决定的社会和文化在我们面前快速消失时,人们如何成为地域主义?人们如何能够既持有批判性,又是地域主义的呢?作为现代人,我们经常遇到自己所熟悉的地方和环境不复存在的现实,这是一种现代人的失落,是一种文化的、政治的、种族的失落,也是一种文明丧失了其具有独特识别性的区域、集体的社会结构和集体的表现的现象。

这会使许多人具有一种失落感,为一种社团和地区的消失和不复存在而叹息。

地区性的丧失除了使地域主义建筑师怀旧和向往过去的时光外,还能做些什么呢?一些建筑师仅仅采用最低级的手法,就是选择地区建筑十分典型的片段或符号,将其重新组装、拼贴起来,做成一种虚假和俗套的形式而用在商业建筑,如餐厅和旅馆上。

但是这并不是地方建筑在今日的发展方向,真正有生命力的地方建筑实践则是采用批判的地域主义思想所进行的建筑实践。

弗兰普顿对于地域主义的看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当把地域文化看作为一种不是给定的、相对固定的事物,而恰好相反,是必须自我培植的。

”1983年弗兰姆普顿在他的《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一文和《批判的地域主义面面观》一文,以及在1985年版的《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正式将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一种明确和清晰的建筑思维来讨论。

当然,弗兰姆普顿并没有发明批判的地域主义,他仅仅是识别和辨认出这种已经存在相当时间的建筑世界观和建筑学派。

他识别出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被认为是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六种要素。

这六种要素为:1)批判的地域主义被理解为是一种边缘性的建筑实践,它虽然对现代主义持批判的态度,但它拒绝抛弃现代建筑遗产中有关进步和解放的内容。

2)批判的地域主义表明这是一种有意识有良知的建筑思想。

它并不强调和炫耀那种不顾场址而设计的孤零零的建筑,而是强调场址对建筑的决定作用。

3)批判的地域主义强调对建筑的建构(Tectonic)要素的实现和使用,而不鼓励将环境简化为一系列无规则的布景和道具式的风景景象系列。

4)批判的地域主义不可避免地要强调特定场址的要素,这种要素包括从地形地貌到光线在结构要素中所起的作用。

5)批判的地域主义不仅仅强调视觉,而且强调触觉。

它反对当代信息媒介时代那种真实的经验被信息所取代的倾向。

6)批判的地域主义虽然反对那种对地方和乡土建筑的煽情模仿,但它并不反对偶尔对地方和乡土要素进行解释,并将其作为一种选择和分离性的手法或片断注入建筑整体。

“我们不应该抛开‘普遍性’的概念来理解‘地域主义’,而要记得‘地域’与在它之上的广阔‘世界’之间,有不曾间断的接触与交流”因为“地域主义最终的意义在于如何在一个包含着种种不同利益的世界中生存”,而不中断“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

——芒福德芒福德地域主义的“批判性”是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特征。

他所批判的不仅是全球化,也是地域主义本身。

我们第一次目睹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地域主义运动的突变,而这种突变是由于它那种弯曲逆普遍主义之道而行之的态度。

第一次,我们在芒福德的“地域主义”中发现了相对主义的痕迹,它开始与全球化,普适性相结合,而非先前那种势不两立的态度。

换句话说,在芒福德看来,地域主义成了一种在地方与全球之间,在诸多构成地域主义概念的问题上,持续的折中的过程。

芒福德所定义的地域主义的五点特征:1)它不同于旧形式的地域主义,因为它拒绝了绝对的历史主义。

他拒绝使用那些不能满足建筑功能的地方材料,他说:“地域主义并不是有关使用最现成的地方材料,或是抄袭我们祖先所使用的某种简单的构造和营建形式。

”事实上,他赞成如果不能对历史先例加以变通以满足本地区不断变化的需求,就应该彻底抛弃。

他进而认为“人们谈论地域主义特征的方式经常是好似将其作为土著特征的同义词:那就是将地方与粗糙、原始和纯当地性相等同。

这便犯了严重的错误。

”2)芒福德也不完全同意“回归自然”这个传统地域主义术语。

他反对风景画般的抒情倾向,反对那种对景观采取的纯粹欣赏和审美的态度。

对他来说地域主义不仅仅是“场所精神”,地区的形式还是那种最接近满足生活的真实条件的形式,并能够成功地使人们在环境中感受到家的感觉。

它反映了该地区文化的目前状况。

此外,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他的地域主义的要点。

3)他虽然考虑生态问题,但他并不像海德格尔那样彻底地反对机器文明,只要机器在功能上是优化合理并且是可持续的,他便赞成使用最先进的机器,这与传统的地区主义者不同。

4)他的地域主义有关社团和社会的定义与传统的地域主义完全不同,他的地域主义社会是多元文化的,而传统地域主义的那种与当地密切相关的单一文化是一种血缘的和部落式的联系。

5)他并没有将“本地”与“世界”,即今日的“地区”与“全球”对立起来看待,他没有将地域主义作为对抗和抵制全球化的思想和方法,他在“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之间建立了一种平衡。

地域主义在中国现状正在高速发展的"全球化"下,带来了中国文化的转变,而建筑设计需要以文化为基础,在这样一个文化的转型期,中国的建筑设计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传统的文化因为历史的割断而得不到延续。

人们一方面受到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影响,另一方面又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几乎不可避免地陷入到前面讲的"自大"和"自卑"两种情绪当中,挣扎不出。

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社会,文化在这种对立中逐渐发生了变化。

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的变化,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寻找文化的新起点。

一方面,长期的落后使我们产生了自卑的情绪,过度迷信国外设计师,这股“国际主义”风潮丝毫不考虑项目所在地的地方性:而且缺乏对于中国传统文明起码的尊重,或还是停留在东方猎奇的无知之中。

外来强势的意识彻底覆盖了地方性,犹如一群蝗虫,所到之处都会被吞噬殆尽,毫无保留。

尽管目前中国总体上仍处于现代化或工业化进程中,但至少在某些发达城市和地区,其消费模式已具有浓重的“后工业社会”特征。

我们不能不正视这样的事实:在落后或尚未被现代化所触动的地区,建筑具有原生或天然的地方性,地域主义建筑在这里无异于杞人之忧;而那些发达城市和地区,其地方性早已或正被消解,因而地域主义呼声显得格外动听。

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地方性失去往日的光彩,导致各种文化相互分离,固定不变的边界正在崩解。

大众传媒的兴起和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四处传播,使文化的地方差别被抹平,包括因特网在内的各种网络将世界联系得异常紧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地域性或地方特色变得极易丢失却又唾手可得。

对于某一地区、某一群体、某一个体而言,地方性或地方特色不再是无意识地被动承受,而是自觉主动地刻意追寻,追求个性、地方性已然成为一种“消费时尚”。

在城建开发中出现了很多与地域性悖离的现象,如这里刚建成一片充满澳洲风情的住宅区,那里又在营造一处德国镇;罗马花园、雅典广场、莱茵春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它们都是对地域性的曲解。

另一方面,以王澍、刘家琨、华黎等为代表的一批建筑师站在传统或当下的境地下的建筑设计实践正为中国的地域主义建筑开辟一条道路:与新的建筑形式、空间要求、技术相协调的当代地域主义建筑道路。

地域主义实践国外建筑师及事务所国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实践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处理中国的现实问题。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鸟巢”在建筑结构上可以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窗棂做了类比,库哈斯在国家图书馆的竞赛方案中也刻意强调模仿中国的传统灯笼。

然而在一系列国家主导的大项目上运用的手法并不代表国外建筑师已经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并和当代中国现实完整的结合起来。

他们的建筑无论结构方法和空间形态都和中国传统建筑无太大关系,无非是片段化的元素应用。

保罗安德鲁在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反而显得诚实。

自上而下的建筑实践并不能真正根植于中国的现实生活,相反邀请国外建筑师设计有传统地域特征的建筑作品正好印证了中国人对于自我不信任和强烈的民族自尊感的矛盾。

斯德莫尔、奥因斯、梅尔里建筑设计事务所(SOM)设计的上海金茂大厦是难得的依据中国传统建筑类型的创作。

究其原因,就是金茂大厦的灵感来自于中国的宝塔,可以说这要归功于设计师的前期准备和对设计的处理技巧,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做足了功课,塔与高层有真正建筑形态和意蕴的契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