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基本知识点归纳讲义
古诗词解读讲义完整

古诗词鉴赏专题时间:姓名:第一讲:梳理鉴赏诗词必备知识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
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
小口径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内容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写了哪些意象?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⒈离别类:▼月亮(思乡或团圆),双鲤、尺素(远方来信),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芭蕉(离情别绪);▼阳关曲(送别的歌声),南浦(送别之地),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归纳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韵律、语言和意境,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创作和表达情感。
学习诗歌鉴赏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
下面,我将根据任务名称,对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韵律与格律1. 韵律:诗歌的韵律是指诗歌中的音节在时间上的规则排列。
比如平仄、押韵等。
2. 格律:格律指的是诗歌中的字数、音节、押韵、平仄等规则,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
二、词语与意境1.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中能够增加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2. 意象: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形象或情景,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3. 情感与主题:诗歌往往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情感和认识,通过诗歌的主题来传达。
三、诗歌类型与体裁1. 古代诗歌: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比如楚辞、唐诗、宋词等。
2. 现代诗歌:指的是现代时期创作的诗歌作品,形式更加自由灵活,受到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思潮的影响。
3. 诗歌体裁:根据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特点,可以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咏物诗、山水诗等。
四、诗歌解读与欣赏方法1. 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对于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非常重要。
2. 注重诗歌中的韵律、修辞手法和意象等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美感和情感传达。
3. 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对于体会诗歌的内涵和思想非常关键。
4. 多角度解读诗歌,将诗歌与生活、历史、社会等方面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和思考。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涵盖了诗歌的韵律与格律、词语与意境、诗歌类型与体裁、诗歌解读与欣赏方法等方面。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作品,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
在实际的阅读中,我们应该注重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和意象,同时关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通过多角度解读和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思想价值。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本知识(整理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本知识(整理版)诗歌鉴赏基本知识一、基本概念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包括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等。
4、写作技巧:(艺术技巧、表现手法)包括赋比兴、衬托、用典、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XXX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等。
16、语言特色:包括清新、平平(朴实)、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7、描写:包括动、静,点、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远、近、高、低等。
二、解答技巧(一)、解题入格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2、诗歌意象、寄义:表层寄义+深层寄义(即解释诗句)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2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归纳综合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伎俩+抒发什么情感+评判(总分总式)(二)、答题程式“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诗歌鉴赏总结知识点汇总

诗歌鉴赏总结知识点汇总一、诗歌的形式1. 诗歌的格律诗歌的格律包括韵律和节奏两个方面。
韵律是诗歌中音节的排列规律,包括押韵、偶句、单句等形式;而节奏是指诗歌中音节的重音与轻音的分布规律,包括句子的断句、韵律的变化等。
2. 诗歌的体裁诗歌的体裁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是指古代诗歌的形式体裁,如词、曲、赋、律等;近体诗则是指近现代诗歌的形式体裁,如诗、词、曲、律等。
二、诗歌的语言特点1. 比喻与象征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两个意义不同但相关的事物进行类比来表达思想情感;而象征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具象事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抽象思想情感。
2. 意象与意境意象是指诗歌中具体形象的描绘,是通过对物象的感性描绘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而意境则是指诗歌中所营造的氛围、情感、意义,是在意象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一种心理感受。
三、诗歌的艺术特征1. 诗歌的美感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
它可以通过音韵、形象、意境等方面来激发读者的审美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2. 诗歌的意义诗歌是一种具有思想和情感表达功能的文学形式,它通过对生活、情感、思想等方面的表达来传达诗人的情感、思想和人生观念。
四、诗歌鉴赏的方法1. 整体鉴赏整体鉴赏是指从诗歌的整体结构、意义、语言、节奏等方面来把握诗歌的艺术美感和思想情感。
它要求我们对诗歌的整体结构有全面的理解,从而领会诗歌的主题和内涵。
2. 细节鉴赏细节鉴赏是指从诗歌的语言、意境、形象等细节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诗歌中具体细节的描绘和运用来挖掘诗歌的深层意义,从而丰富我们对诗歌的理解。
五、诗歌鉴赏的实践1. 阅读与品味阅读是进行诗歌鉴赏的基本前提,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够增加我们对诗歌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升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2. 体验与表达通过对诗歌的品味与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领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从而更好地进行诗歌鉴赏。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表达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领悟。
202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古典诗歌鉴赏1. 唐诗宋词元曲的体裁特点及代表作品- 唐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代表作品如《登鹳雀楼》、《送元二使安西》、《忆江南》。
- 宋词:豪放派、婉约派,代表作品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李清照的《如梦令》。
- 元曲:元杂剧和元散曲,代表作品如《西华山》、《蝴蝶梦》。
2. 古典诗歌的意象与比喻手法- 唐诗的意象: 如“烟波江上使人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宋词的意象: 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茶杯盈满香泛泛,看指尖生白月圆”。
- 古典诗歌的比喻手法: 如“花前失却消息,天外月孤明”、“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3. 古典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表达- 唐诗:以清新含蓄、咏怀忧愁为主要特色,表达心境、抒发情感。
- 宋词:以空灵浪漫、婉约柔情为主要特色,抒发爱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 元曲:戏剧性强,情感表达直接、豪放,兼具唐诗和宋词的特点。
4. 古典诗歌的韵律、格律、韵脚- 韵律:指诗句中的声调、音长、重音等读法,使整首诗的朗朗上口。
- 格律:唐诗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宋词的词牌,元曲的五律、七律、八行双调等,是规定诗歌的韵律长度和节奏。
- 韵脚:诗句末尾的音节,如仄韵和平韵。
二、现代诗歌鉴赏1. 新诗的体裁特点及代表作品- 新诗:自由诗、意象诗、写景诗,代表作品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2. 现代诗歌的特点及表现手法- 现代诗歌的特点:追求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诗人对时代、生活和人性的思考与反思。
- 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意象的运用、语言的简洁明快、意境的抒发和节奏的变化等。
3. 新诗派别及代表诗人- 流派:白话诗派、新感觉派、新月派、壁报诗派等。
- 代表诗人:郭沫若、毛泽东、艾青等。
4. 现代诗歌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关系- 现代诗歌反映现实,关注人民生活、社会问题和思想状况,与现实主义文学有紧密的联系。
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一、诗歌鉴赏的定义诗歌是文学创作中最为古老、最为基本的一种文体,它通过鲜明的音韵、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表达诗人的情感、思想和对现实的观察与思考。
而诗歌鉴赏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主要研究的是如何理解、分析与欣赏诗歌作品,揭示诗歌的艺术特点、创作技巧和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提高审美水平、拓展文化视野的目的。
二、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1.理解诗歌的表面意义理解诗歌的表面意义,主要是通过对诗歌的字面意义进行解读,掌握诗歌的主题、情感、形式和结构。
首先要仔细阅读诗歌,理解其中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的意义,然后根据诗歌的整体结构和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基本意思。
2.识别诗歌的隐含意义诗歌的艺术魅力往往在于它所包含的隐含意义,这需要读者在理解诗歌的表面意义的基础上,通过诗歌内在的隐喻、象征、意象等手法,挖掘诗歌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同时,也要考虑到诗歌所处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经历与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3.分析诗歌的形式与语言诗歌的形式与语言是表现诗歌艺术特色的重要方面,需要通过对诗歌的韵律、格律、修辞、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诗歌的声、色、调,了解诗歌的音韵美和意象美,把握诗歌的整体风貌。
4.评价诗歌的艺术价值评价诗歌的艺术价值,需要全面考察诗歌的创作背景、文学地位、美学成就和对读者的感染力等方面,从而客观地评判诗歌的艺术水准和思想情感的深度与广度,为对诗歌的鉴赏提供依据。
三、诗歌鉴赏的主要内容1.诗歌的韵律与格律诗歌的韵律和格律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规律,包括平仄、押韵、节奏等方面。
通过对诗歌的韵律和格律进行分析,可以揭示诗歌的音韵美和韵律美,了解诗歌的结构、形式和节奏,从而更好地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诗歌的意象与比喻诗歌的意象和比喻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意象和比喻,诗人可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表达思想,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
因此,要深入挖掘诗歌中所运用的意象和比喻,分析其隐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从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1、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意境氛围: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苍凉悲壮、萧瑟凄凉、阴沉凝重、凄迷朦胧等。
2、语言:“炼字”、“诗眼”、语言风格。
沉郁顿挫、豪迈飘逸、通俗易懂、朦胧隐晦、清新质朴、绮丽典雅、悲慨沉郁、幽默讽刺等。
3、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双关、设问、反问、对比、反复、互文等。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描写手法: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不同的方位、不同的感官、鲜明的色彩、细节描写、白描)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事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咏史言志、用典抒情)表现手法:叠词、对比、类比、衬托、象征、渲染、烘托、用典、比兴、想象、联想、从对方角度入手等。
结构技巧: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开门见山、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或先扬后抑等4、思想内容(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
如“春种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诗歌赏析知识点总结

诗歌赏析知识点总结一、诗歌赏析的基本概念诗歌是一种以语言艺术的形式表达情感、思想和意境的文学体裁,它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以及丰富的比喻和象征表达。
诗歌赏析是指通过对诗歌的语言、结构、意义、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揭示其内在的审美特点和意义,深化人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二、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1. 语言分析:包括对诗歌的词语、句法、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 结构分析:包括对诗歌的韵律、节奏、格律、形式、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诗歌的结构特点和审美规律。
3. 主题分析:包括对诗歌的主题、意义、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诗歌的内在含义和情感表达。
4. 时代背景分析:包括对诗歌所处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诗歌的时代特点和文化内涵。
5. 评价分析:包括对诗歌的艺术价值、历史意义、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诗歌的整体评价和历史地位。
三、诗歌赏析的基本要点1. 艺术特点:包括诗歌的语言、结构、意义、情感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诗歌的艺术手法和审美效果。
2. 内在含义:包括诗歌的主题、意义、情感等方面的内在含义,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 外在环境:包括诗歌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文化内涵等外在环境因素,以及诗歌所反映的历史和社会现实。
4. 评价标准:包括对诗歌的艺术价值、历史意义、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评价标准,以及诗歌的整体评价和历史地位。
四、诗歌赏析的相关知识1. 古代诗歌赏析:包括古代诗歌的特点、流派、代表作品等方面的赏析知识。
2. 现代诗歌赏析:包括现代诗歌的特点、流派、代表作品等方面的赏析知识。
3. 诗歌赏析技巧:包括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基本要点、相关知识等方面的赏析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鉴赏基础知识归纳诗歌的结构技巧:层层渲染、铺垫、伏笔照应、小中见大、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起承转合、对比结构。
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一、表达方式: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如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二、修辞手法1.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如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通篇用比喻就是象征,如于谦的《石灰吟》。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元曲小令,阿鲁威作:“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起兴三、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分为描写手法、抒情手法和其他手法。
1.描写手法(1)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工笔,即细节描写,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如: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3)渲染渲染,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如:《雨霖铃》上片描写送别的环境,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
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又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4)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又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意:渲染从正面描写,烘托从侧面描写。
(5)衬托属于烘托的一种,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
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
(6)虚实相生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7)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包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8)正/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9)动静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
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④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⑤以静衬动: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⑥以动衬动:就是用运动的事物来衬运动的事物(包括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
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⑦动静互衬:就是即描写运动的事物又描写静止的事物,二者相互衬托。
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