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 说课稿

合集下载

《昼夜交替现象》 说课稿

《昼夜交替现象》 说课稿

《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昼夜交替现象》。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

本单元重点研究地球的运动,而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运动产生的最明显的现象之一。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现象,提出关于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可能假设,并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假设。

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为后续学习地球自转、公转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昼夜交替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

他们可能知道昼夜会交替,但对于其产生的原因并不清楚。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具备了进行简单实验探究的能力,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

2、科学探究目标(1)能提出关于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设,并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2)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归纳出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3、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敢于大胆猜想的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尊重事实、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科学探究需要不断地修正和完善,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2)意识到探究活动中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提出关于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设,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归纳出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同学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经受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育同学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试验验证猜想的技能。

3、培育同学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技能。

4、培育同学尊敬事实、实事求是,仔细严谨的科学立场和合乎规律的推理技能。

教学预备1.多媒体课件。

〔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活动的课件〕2.地球仪,大头针,电筒。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课件出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

2.问:同学看到什么?有什么问题?3.收集归纳同学形成的问题。

二、推想假设1.为什么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白天和夜晚会不断交替呢?2.同学依据已月的知识作出假设。

3.师收集同学的假设。

三、模拟试验1.师出示试验器材,让同学明白其作用。

2.同学做模拟试验并记录所观测到的试验现象。

四、进一步推想1.在同学们猜想中你认为涌现“昼夜交替”现象,哪种可能性最大。

2.同学推想,沟通。

五、阅读资料同学阅读资料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缘由。

六、沟通汇报七、课外延伸1.课后了解哥白尼的故事,并把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与同学沟通。

2.了解更多有关天文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试验;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进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缘由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试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教学预备:老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2、昼夜改变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爱好的问题?3、同学争论沟通。

教科版科学五下4.1《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下4.1《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下4.1《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能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并且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探究昼夜交替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他们对地球和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内在联系,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并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加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能够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昼夜交替的原因。

2.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问题驱动法和观察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观察实验法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同时,我还会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之间的关系。

3.观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4.思考讨论:学生分组进行思考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明确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之间的关系。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现象中发现科学规律,体现了科学课程的生活性和实践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观察能力。

但他们对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来建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认识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过程与方法:学会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自然现象,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难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2.运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2.探究活动一:观察太阳的位置变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现象?3.探究活动二:分组讨论,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引导学生得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4.实验活动:制作地球仪,观察昼夜交替现象,巩固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5.总结:通过小组汇报,总结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2.2《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2.2《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2.2《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

同时,教材还设置了多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和宇宙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观察和实验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

然而,对于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详细原理,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认识到科学对于解释自然现象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昼夜交替的现象。

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的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演示和实物模型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原因。

2.探究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通过观察地球仪和真实环境,发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3.探究活动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地球仪和灯光的设置,模拟昼夜交替的过程。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的原理。

5.拓展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昼夜交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地球自转2.昼夜交替在板书上,我会用箭头连接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湘教版科学五下2.2《昼夜交替》说课稿

湘教版科学五下2.2《昼夜交替》说课稿

湘教版科学五下2.2《昼夜交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科学五下2.2《昼夜交替》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产生了昼夜现象。

地球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地球的基本认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地球自转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深入理解昼夜交替的产生原因。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并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和描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实验器材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地球仪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现象,提出问题:“地球自转产生了什么现象?”2.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意义。

3.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4.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昼夜交替现象,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

5.知识拓展: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地区时间差异的原因。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7.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加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说课稿(9)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说课稿(9)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说课稿 (9)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球仪模型和观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并探索其原因。

教材还设计了“科学探究”、“动手做”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地球的基本认识和观察能力有一定的掌握。

但在昼夜交替这一现象的认识上,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并能够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动手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乐于探究地球自然现象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

2.教学难点: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以及昼夜交替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地球仪模型、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引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思考。

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记录地球仪上不同时间点的昼夜分布情况,探讨昼夜交替的原因。

3.知识讲解:教师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4.动手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模拟昼夜交替的过程,加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昼夜交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昼夜交替》说课稿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昼夜交替》说课稿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昼夜交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是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的一课。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地球与宇宙”,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与宇宙的关系,以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地球自转的证据。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能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以及掌握一些关于地球自转的证据。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地球的基本知识,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然而,他们可能对于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地球自转的证据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以及掌握一些关于地球自转的证据。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对科学产生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增强对地球和宇宙的认知。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地球自转的证据。

2.难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观察法、实验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思考。

2.新课导入:讲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以及地球自转的证据。

3.实例分析:通过观察地球仪模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昼夜交替的理解和观察到的证据。

5.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的理解。

6.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2.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一周约24小时3.地球自转的证据•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时区的差异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的表现来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交替说课稿
在座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地理2班的邹玲玲,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昼夜交替。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中的第三课时——昼夜交替。

本节内容紧紧围绕地球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地理意义进行学习,而昼夜交替则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

它对我们以后学习时差和昼夜长短起到了铺垫作用。

并且,学生对昼夜交替的学习有利于透过一些自然现象认识到事物本质规律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1)能够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想象。

(2)能够读图判读晨昏线,并能够运用晨昏线的特征解决问题。

(3)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本质性的价值观。

重、难点分析
判读晨昏线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读图分析能力要求很高,而且它是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运用之一。

遂将晨昏线的判读和特征及运用定为本节重点
将晨昏线的判别和特点定为难点。

二、学情分析
我的学生是刚进入高中学习的高一新生,接触专业地理知识的时间较短,对这一方面的概念比较模糊。

所以我要着重兴趣导入和强化概念,让他们能打好基础。

此外,这个年纪的学生自我意识都比较强,所以在课程中,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性,由老师说,学生听,转化为老师引导,学生探索,学生思考,学生梳理。

三、教法分析
本节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读图分析法为主,通过地球仪演示,让学生根据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运用教学挂图,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晨昏线的特征,同时辅以情景创设,采用设问式教学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地球仪,地图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一些小问题(如在同一时间里,为什么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

五、教学过程
(一)上下衔接,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在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之后,以提问“太阳直射点是否固定?移动的太阳直射点会形成怎样的自然现象?”来引出白天黑夜现象,进一步描述为“昼夜现象”,以日复一日白天黑夜往复交替的事实规律,从而引出昼夜交替现象。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明确关系
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首先要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白天和黑夜的区别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出“光”之后,我们就能得出“太阳是地球有昼夜交替的必要原因”
继续提问“静止的太阳或地球还会造成昼夜现象吗?”,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假设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

以前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肯定有些许了解,也就让学生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为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习惯和方法做好指导。

在让学生小组讨论,假设,推导之后,让学生来公布讨论结果。

我会表扬学生的活跃思维并且总结,明确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太阳和地球双方的特性决定的。

通过地球仪来演示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

再指出相对于静态的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则是动态的,让学生明确昼夜交替是在昼夜现象的而基础上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步步引导,合理过度
在上面知道了昼夜交替的原因,通过生活中日复一日的昼夜交替现象我们可以得出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这里的一日是指太阳日(24小时),在这里要强调我们的研究对象为地球和太阳,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所以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再指出昼夜交替影响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3.图文结合,突破难点
让学生观察教学挂图,指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圈),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挂图形象直观的出分界线在空间上表现为一个圈。

再指出,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构成的,通过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黄昏日落的自然下现象引导出晨昏线的判读方法,即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经过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经过的分界线为昏线。

在这里要强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这个前提条件。

接下来,通过教学挂图来分析晨昏线的特征,针对晨昏线是过地心的大圆的这个特点,以赤道为例补充说明球体上大圆的知识点。

在特点中重点强调晨昏线平分赤道,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六点,昏线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十八点,并指出这点在以后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

对于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以及将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即可得出,作简要解释即可。

4.课后问题
地球上的昼夜交替我们已经了解了,那么地球的卫星——月亮上的昼夜交替是怎样的呢?它与地球昼夜交替的差别又在哪里?相关知识请同学们在课后去了解。

六、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
一、昼夜现象四、晨昏线
二、交替原因1.构成
三、交替周期2.特点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纲目式板书,比较简略,易于突出重点,有利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